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2023年脱贫攻坚论文汇聚【优秀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033762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2023年脱贫攻坚论文汇聚【优秀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脱贫攻坚论文篇1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扶贫要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当前脱贫工作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扶志和扶智层面的精神扶贫是解决难题的切入点,更是彻底摆脱贫困的根本。思想政治工作是提升人们思维水平、加强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从观念导向、凝魂聚气、精准服务、维护稳定的四个作用点出发,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脱贫攻坚的全过程,着重探讨思想政治工作助力脱贫攻坚的五个发力点,为摆脱“精神”上的贫困这一根源性问题发挥独特优势,有效推动全面脱贫目标的如期实现。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脱贫攻坚;作用点;发力点

習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各地区各部门务必高度重视,统一思想,抓好落实……最要紧的是防止松懈、防止滑坡。”[1]脱贫攻坚进入到“啃硬骨头”的艰难冲刺期,面临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难度大、贫困户思想观念落后、返贫现象频发等现实情况,提升人的思想意识、道德水平、自助能力才是彻底脱贫的关键。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2]()摆脱思想上的贫困需要花费更大气力,做出更多努力,其困难程度要远远高于物质上的扶贫。对此,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脱贫攻坚的全过程,将其作为扶志和扶智的重要手段,探讨思想政治工作介入脱贫攻坚的作用点,找准思想政治工作助力脱贫攻坚的发力点,推动实现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伟大目标。

在长期的扶贫工作中,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物质问题同样重要。党中央对于扶贫有着统一的政策部署和机制建构,我国脱贫攻坚事业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在精神、思想、道德等扶贫任务中还需要大量的工作。当前,脱贫攻坚中的深层矛盾日益凸显,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脱贫攻坚全过程的紧迫性也逐步提升。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观念导向、凝魂聚气、精准服务、维护稳定的功能,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强大动力。

(一)观念导向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观念导向的功能。思想政治工作帮助人们端正思想方向,坚定理想信念,形成奋斗目标,严格行为规范。通过在全社会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人民群众形成积极正确的政治方向,为实现党和国家制定的任务和目标不懈奋斗。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国家的一项战略任务和重要目标,摆脱贫困更是贫困主体的人生梦想和强烈愿望,要突出个人目标与社会目标的一致性,引导个人目标融入到社会目标中,并为实现社会目标服务。思想政治工作可以提高人们对于未来生活和个体发展的预测程度,增强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减少并降低过程中的风险和曲折,消除愚昧和无知意识,在面临困难时协助人们做出正确的选择。在扶贫工作中,通过发挥思想政治工作观念导向的功能,对干部群众的思想和精神进行一次深刻的洗礼,使脱贫干部明确责任意识,强化使命担当,让贫困主体自发参与脱贫,立志摆脱贫困,充分占领精准扶贫的思想阵地,从根本上坚定脱贫攻坚的政治方向。

(二)凝魂聚气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凝魂聚气的功能。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将环境作为载体实现协调各种因素使之同向发挥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具有很强的自发性和主导性,人们思想的形成和改变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和控制。精准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实现脱贫目标需要全体社会成员集体参与,携手推进。思想政治工作持续的渗透性和驱动性,让人们在社会环境中耳濡目染,对国家的扶贫政策和脱贫行动有所认知,激发社会群体的援助心理,有利于让扶贫相助成为一种风尚,营造“人人愿帮忙”的氛围。同时,推动扶贫工作纵深发展,仍需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以提供精神力量,继续构建和完善政府、市场、社会的大扶贫格局,在各种新兴产业与扶贫工作有机结合的基础上,汇合成脱贫攻坚的强大后盾,实现互助共赢的局面。思想政治工作有助于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汇集力量,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凝聚共识,开展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主题教育助激发活力,宣传纪律规范和党章条例来警示约束。

(三)精准服务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精准服务的功能。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遵循一定的规律,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做到理论与实际的密切结合。精准识别、精准施策,把握精准是要义,脱贫攻坚贵在精准。[2]()精准扶贫要求基层领导干部在贫困地区找到“贫根”,对症下药、靶向治疗,不能千篇1律,搞大水漫灌。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提高扶贫和脱贫的精准度,通过提高基层领导干部的政治觉悟,强化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在扶贫工作中做到扶贫对象精准、扶贫方式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等。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对于在脱贫攻坚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和思想变化,做到因人施教、因地制宜,与具体实际相结合,实行个性化定制的解决方案。比如,采用说服教育和以理服人的方法来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和脱贫意愿,运用自我教育和相互影响的方法提高干部群众的感情沟通和密切联系,使用典型示范的方法结成对口帮扶的良好榜样等等。通过对扶贫干部群众的再教育,提高其思想意识和内在活力,不断把人们的思想引导到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扶贫工作所需要的正确轨道上来,提高精准扶贫的质量和效益。

(四)维护稳定

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方法,可以有效结合社会现实,对解决具体问题进行具体的路径分析。脱贫攻坚越到最后时刻,越要响鼓重槌,越要“坚定信心不动摇”“咬定目标不放松”“整治问题不手软”“落实责任不松劲”“转变作风不懈怠”[3]。精准扶贫不仅要扶持贫困群众的娱乐爱好和生活水平,更关键的是扶持他们的精神力量、道德水平、理想信念,要找准思想政治工作助力脱贫攻坚的发力点,合理运用典型示范、政策激励、助人自助、正面引导、服务中心的工作方法,从根源上解决脱贫攻坚的困难点,提高脱贫攻坚的积极性、参与力和精准度。

(一)树立典型示范,激發脱贫内生活力

树立典型、帮助后进,充分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是实现脱贫目标的前提。首先,树立一批叫得响、立得住的典型代表。先进典型不仅包括争先脱贫的贫困户模范,还有积极工作的基层干部优秀代表。借助各种载体广泛表扬先进模范的精神风貌和脱贫作为,大力宣传优秀脱贫人物的典型故事,为激发贫困群众的潜能提供标杆和动力。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更加贴合实际,能够形成有效的精神激励和比学赶超的光荣脱贫氛围。其次,对于那些因病因灾返贫的群体,要及时加强心理疏导,防止其对脱贫失去信心,对生活失去希望。“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要让他们意识到贫穷不是不可改变的宿命。[2]()对于长久努力之后仍没有脱贫摘帽的贫困群体,要启发他们找到致贫原因所在,并积极寻求解决办法。再次,要引导群众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全力配合脱贫工作,建立起良好的党群关系。通过实际参与脱贫工作,可以有效促使贫困户认清现实,树立信心,重拾希望,心怀感恩,摆脱“等靠要”的思想,提升贫困户的思想水平和思维能力,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返贫”现象,巩固脱贫的效益和成果。更重要的是持续加强与贫困群体的感情沟通,让他们意识到祖国是他们强大的后盾,党和国家始终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也定会坚持不懈地帮助他们攻坚克难。

(二)宣扬国家政策,增强信心树立理想

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目标规划,也是每个社会成员前进和努力的风向标。要做好扶贫地区干部群众的宣传、教育、培训、组织工作,让他们的心热起来、行动起来。[2]()首先,要春风化雨。教育和引导脱贫攻坚的干部群众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行动指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转变其固有的陈旧的思想观念,使其对扶贫政策进行深入了解,看到自身实际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要求的综合发展之间的差距。其次,应润物无声。在扶贫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扶贫干部和贫困群众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激励他们为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而不懈努力。再次,通过开办农民夜校,分阶段讲述国家政策和未来的发展布局。包括“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分两步走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等,激发干部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使他们自觉参与到国家发展的各项建设中,坚定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中,带着信仰和希望融入到现实生活和脱贫行动中,并在参与过程中感到精神振奋、无比自豪,为脱贫攻坚提供强大的力量支撑。

(三)运用助人自助,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提升贫困群体的自我发展能力,是持续稳定脱贫的关键。助人自助,指的是帮助受助者提升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贫困地区完全可以依靠自身的努力、政策、长处、优势在特定领域先飞。[2]()首先,通过走访贫困户,在与其实际沟通交流过程中,有意识的启发和引导贫困群众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重新审视自己,使其认识到自身的潜能和优势,意识到只有自己才能解放自己、拯救自己。还要鼓励他们扬长避短,根据自身特点掌握一技之长,靠自己的辛勤劳动脱贫致富。其次,尊重贫困群众的主体地位,相信受助者具备自主生活的能力。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人的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在某些情况下受到激励,超越一定的社会现实。要在不断增强贫困群众独立性的同时,使其感受到平等和支持,萌生对未来的追求和梦想,并为之不懈奋斗,意识到自身价值的实现关系到整个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增强肩上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再次,还要为更新扶贫方式创造条件和机会,大力支持贫困群众探索脱贫新方式。作为脱贫攻坚的主体,贫困群众对于自身及所在地区的致贫原因和贫困程度有着更加深入的了解,因此能够提出更具有实际性和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要运用好、发挥好贫困群众的首创精神,鼓励贫困群众自发为脱贫攻坚献计献策,为脱贫攻坚注入新活力。

(四)加强正面引导,完善协同推进体制

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其他一切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任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要求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实现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目标也同样致力于提高国家的经济水平和发展能力,但也不能过于重经济而轻文化,忽略了地区的均衡发展。首先,通过在适当地点修建文化广场、学习园地、休闲场所等,拓展贫困群众的文化生活空间,为提升人们的思想水平提供条件。要在坚持经济发展大局的同时,提高贫困地区的文化建设水平,推动地区整体的协调发展。其次,将防止返贫、稳定脱贫作为当前脱贫攻坚的重要任务。脱贫攻坚目前进入到保持稳定、增强能力、提升质量的阶段,如何保持贫困群体脱贫后的心理健康,是需要持续关注的问题。要让贫困群众意识到增强美好生活的可持续性,需要靠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引导其主动参与到政治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思想觉悟,让他们在富口袋的同时也“富”脑袋。再次,启发引导基层扶贫干部不断改进和开发新型的扶贫模式,为扶贫工作注入新鲜血液。通过让致贫原因相似的地区相互学习借鉴脱贫致富的经验,加速脱贫攻坚的进程,提升脱贫的可持续性。之前扶贫的老方法、老路子,很多已经不再适用于当前的脱贫攻坚工作,只有密切结合扶贫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的新方案,才是实现脱贫攻坚目标的良策。

截至2019年底,全国将有340左右个贫困县摘帽,1000多万人实现脱贫[6],实现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目标指日可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端正思想认識,树立正确政绩观,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把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增强发展能力作为根本举措。”[2]()智和志是贫困的内力、内因,贫困户只有首先具备自主脱贫意识,才能充分激发出自身的潜能,主动参与到脱贫行动中,在国家的支持和帮助下摘掉贫困的帽子。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解决现阶段扶贫工作中的问题,打好“精神”扶贫战是脱贫攻坚的关键一环。只有充分突出、全面深化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不断增强两者之间的有效结合,提高“精神”脱贫的实现程度,推动扶贫工作由“输血”转变为“造血”,才能稳固脱贫成效,实现脱贫攻坚的全方面、高质量和可持续。如何更好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脱贫攻坚中的助力作用,仍然需要审慎思考、逐步渗透、踏实推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的谈话[j].求是,2019(16).

[2]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张蔚萍.思想政治工作学教程[m].北京:中央党史出版社,2004.

-->

脱贫攻坚论文篇2

从历史维度看,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将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发展中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中国的济贫历史同样久远。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就有“夫施与贫困者,此世之所谓仁义”的观点和论述。在儒家文化影响下,古代中国逐渐形成了以民本、大同思想为基础的慈善传统,开展了以个体、邻里、宗族、会社、机构及政府为主体的慈善救助行为,为近现代中国慈善救助事业发展奠定了思想和实践基础。

近代以来,以孙中山为代表的爱国人士提出民生和社会救助思想,倡导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救助制度,形成了近代中国国家社会救助制度的雏形。但是这些努力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旧中国积贫积弱、普遍处于绝对贫困状态的现实。

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从党成立之日起就确立了为天下劳苦人民谋幸福的目标。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消除贫困奠定了制度基础。1978年,中国开启改革开放进程。

1986年,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1993年改为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成立,标志着中国开始启动大规模、有计划、有组织的扶贫开发。1993年以来,国家开始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减贫成就举世瞩目。然而至2012年底,根据现行贫困标准全国还有近亿农村贫困人口,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依然任重道远。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出发,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任务,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取得了决定性进展。

党的十九大对脱贫攻坚作出新部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指出,以更有力的行动、更扎实的工作,集中力量攻克贫困的难中之难、坚中之坚,确保坚决打赢脱贫这场对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攻坚战。

3年后如期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脱贫攻坚目标,将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发展中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从政治维度看,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宗旨、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的充分彰显。

一大批党员干部深入基层发动群众,以精准扶贫新理念,为贫困群众办实事、好事,帮助贫困群众摆脱贫困,改变贫困现状,以实际行动回应群众的基本需求,通过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采取宣传引导、政策激励、典型示范、村规民约等多种方式,把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不断增强贫困群众在参与中的主体感、获得感,促进他们传统观念的改变。这正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充分体现,必然使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巩固共产党的执政基础。

打赢脱贫攻坚战成为培养锤炼干部和人才的重要平台。到贫困村和群众一起脱贫攻坚,是培养锻炼干部的重要形式之一。

脱贫攻坚各种政策的落实,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具体支撑。第一书记、驻村干部不仅有事干,而且有条件干事、干成事,这对于年轻干部是非常难得的锻炼机会,对于他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无疑是有价值的。

把干部锻炼培养和脱贫攻坚结合起来,把真正能干的干部派下去,若干年后,这些干部中就会出现一批对乡村有感情、懂农村、懂农民的国家治理骨干,这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是脱贫攻坚的重要价值体现。打赢脱贫攻坚战是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的重要途径。

实践证明,脱贫攻坚对整个社会扶贫济困氛围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营造更和谐的发展氛围,都是重要抓手和载体。东西部扶贫协作,东部地区在支持西部地区减贫发展的同时,拓展了自身发展空间,彰显了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取向。

中央国家机关单位定点扶贫,不仅为定点帮扶县带来资金项目、新理念新思路、新技术和新市场,而且定点扶贫成为中央国家企事业单位干部了解农村、密切干群关系、培养锻炼干部的重要平台和渠道。广泛动员民营经济、社会组织、公民个人参与脱贫攻坚,激发了人们内心深处扶贫济困的情感,在帮扶中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对整个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新时代脱贫攻坚展现了我国贫困治理体系的巨大价值:以实施综合性扶贫策略回应发展中国家扶贫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发挥政府在减贫中的主导作用以回应全球依靠经济增长带动减贫弱化的普遍趋势;我国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并经过大规模实践检验的自上而下、分级负责、逐级分解与自下而上、村民民主评议相结合的精准识别机制,为有效解决贫困瞄准这一世界难题提供了科学方法。

脱贫攻坚不仅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脱贫攻坚论文篇3

目标就是方向,目标就是任务,目标就是标准,目标就是初心!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成绩值得充分肯定,但困难、问题和风险也不少。时到今日,各级对如何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目标越来越明确,思路越来越清晰,措施越来越理性。在脱贫目标上,必须彻底改变过去只追求完成脱贫任务的单一目标,需要构建完整系统的脱贫目标体系,才能提高扶贫工作实效性、群众满意度和社会认同感。

——如期脱贫。2020年底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指标和底线任务。如期脱贫,就是对表2020年底这个最后的时间节点,既不能急功近利,随意提前,否则,就容易掺水作假;又不能故意拖延,消极退缩,否则,就会兑现不了庄严承诺。

——全面脱贫。“两个确保”(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消除绝对贫困;确保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任务目标。两个全部脱贫,就是全面脱贫,就是不落一户、不落一人、不落一地,必须做到全覆盖,不能做选择,不能有死角,更不能留有脱不了贫的“锅底”。

——精准脱贫。脱贫攻坚的主要任务是消除绝对贫困,解决的是贫困人口的基本生存和生活需要问题。扶贫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要精准执行“两不愁三保障一超过”的现行脱贫标准,既不降低标准,搞虚假脱贫、数字脱贫,也不擅自拔高标准、提不切实际的目标,搞过度扶贫,避免陷入“福利陷阱”,防止产生“悬崖效应”,留下后遗症。

——稳定脱贫。提高脱贫质量,实现稳定脱贫,是今后三年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首要任务。要着力夯实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基础,关键是要抓好产业和就业“两业”扶贫,让贫困家庭有稳定收入来源,尽量避免返贫;要坚持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帮扶,留出缓冲期,持续进行帮扶,避免“一脱了之”。

——精神脱贫。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攻坚的主体。扶贫不能扶懒、养懒、助懒,要坚持扶贫同扶志相结合,树立“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价值导向,营造“勤劳致富、脱贫光荣”的氛围,注重提高贫困人口自身发展能力,彻底改变送钱送物的帮扶方式,把参与度作为扶志核心,真正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解决好贫困户精神脱贫问题。

——和谐脱贫。社会公众和周围群众对扶贫工作的质疑意见主要集中在,“扶富不扶贫”“扶贫养懒人”等方面,引发了新的矛盾和风险。要继续做好精准识别和动态调整工作,切实解决拆户分户、漏评和错评等问题,识真贫、扶真贫;要严格坚持扶贫标准,不吊高胃口,减轻周围群众心理失衡;要疏导群众情绪,切实解决不符合建档立卡条件但家庭实际生活相对贫困的所谓边缘农户的具体困难;要完善“脱贫不脱政策”的贫困退出政策,及时将识别准确、家庭条件远超当地一般农户、群众意见较大的已脱贫户认定为稳定脱贫户,明确不再继续享受扶贫政策、不再派干部帮扶。

脱贫攻坚论文篇4

-->

当前,脱贫攻坚决胜在即,乡村振兴号角正响,基层党建任重道远。站在新时代,面对新要求,组工干部要擦亮“面子”、做实“里子”、净化“圈子”、开动“脑子”、整合“票子”,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全力以赴做实做细各项工作,奋力争做“人梯型、丹砂型、清风型、工匠型、钉子型”五型好组工,奋力书写无悔于时代的青春岁月。

擦亮“面子”,提升形象“美颜值”。“面子”即形象。新时期组工干部需要怎样的面子,才能拥有美美的“颜值”?“讲政治、重公道、业务精、作风好”,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为新时期组工干部画出的十二字“标准像”。这张“标准像”,就是组工干部擦亮“面子”、提升“颜值”的制胜密码。组工干部大多都是青年一代,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因为青年是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的”。组工干部在工作中要学会擦亮自己的“面子”,用热情饱满的工作态度和苦干实干的工作作风,以尽锐出战的担当作为和善作善成的坚强意志,做好新时期组织工作,树立和维护自己良好的形象,争做“人梯型”组工,力争操守上全面过硬。

做实“里子”,锤炼作风“讲政治”。“里子”即信念。“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用“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寄语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组工干部必须坚持“高调做事,力求讲究”“低调做人,力求将就”的工作作风,始终把攻坚克难作为履职尽责的基本要求,力求好中更好、优上加优,精益求精,践行“工匠精神”。要克服“凑合”心理,强化履职能力,全力提升“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创新意识,树立“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忧患意识,强化“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赶超意识,做实做细“里子”,锤炼历练作风,争做“丹砂型”组工,力争政治上全面过硬。

净化“圈子”,守牢底线“懂规矩”。“圈子”即规矩。“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败则倾;以权相交,权失则弃;以情相交,情逝人伤;唯以心相交,淡泊明志,友不失矣”,这是我国古人推行的“交友观”。“交往要有原则、有界线、有规矩,低调为人、谨慎交友,自觉净化自己的社交圈、生活圈、朋友圈”,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交友观”。新时代组工干部,工作中要自觉做到不越红线、守牢底线、筑牢防线,自觉做到慎言、慎独、慎初、慎微、慎友。组工干部必须扎实自己思想的“圈子”、行为的“圈子”、法纪的“圈子”、干事的“圈子”,做到不越“圈子”乱作为、脱离“圈子”不作为,树立规矩意识和底线意识,时刻对党忠诚,争做“清风型”组工,力争廉洁上全面过硬。

开动“脑子”,勤思善行“长本领”。“脑子”即方法。“对组工干部来说,第一位的是政治上绝对可靠、对党绝对忠诚。组织工作是一门科学,专业性很强,要有过硬的专业能力、专业精神。要有‘瞻山识璞、临川知珠’的识人慧眼,要有‘劝君参透短长理、自有人才涌似云’的用人之道,要有‘众里寻他千百度’的爱才之心,要有‘铁肩担道义’的忠诚公道。希望大家都能有这样的境界、格局、本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对组工干部的殷殷嘱托,为组工干部加强自身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组工干部必须做到心中有情、脑中有法、手中有招、脚下有路,永葆心平气和、心如磐石、心口如一、心甘情愿,才能赢得群众放心、看到群众开心、保障群众安心、换取群众舒心,争做“工匠型”组工,力争本领上全面过硬。

整合“票子”,资源共享“谋长远”。“票子”即资源。身处信息化时代,组工干部必须学会建立“大数据”和“区块链”的思维体系,在错综复杂的工作环境里做到“四两拨千斤”,以小力胜大力,以局部谋全局。要有“攻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要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展现工作成果,体现工作成效。“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关于青年的现在与未来,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叮嘱。组工干部要有“一张蓝图绘到底”“一锤接着一锤敲”“一针连着一针绣”的“工匠精神”“钉钉子精神”和“绣花功夫”,要在斗争中彰显青春力量和担当奉献,争做“钉子型”组工,力争见识上全面过硬。

脱贫攻坚论文篇5

-->

扶贫攻坚,更需要我们党员干部多一些担当,多一些办法,多一些接地气的思路,用换位思量的方法,来解决群众遇到的实际艰难。一走访艰难户方面要带着细心去走访,做到有的放矢。走访户前,要认真了解全村的基本情景以及走访的群众类型(五保,低保,扶贫户,劳动力情景等)。群众对政策的知晓了解情景。要带着诚心去走访,做到将心比心。在走访过程中,尽可能地到群众家中看一看,听一听,采纳拉家常的方式,以请教的语气,重点了解群众家庭生产,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对群众要实话实说。对于有些群众当面不情愿说的话,可留下公示的电话,期望能听到他们的真实声音和期盼。在走访过程中,看到部分群众生活相当艰苦,异常是一些因病残导致家庭贫困的现实(群众年老身边无人照料房屋破旧生活贫苦),要在走访时一一进行了解记录。要调整好心态。在走访艰难群众时候,要将群众当自我的亲人,朋友,以诚相待。要改变工作作风。在处理艰难群众问题时候,要结合有关政策的基础下,要有耐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一遍不行,要讲两遍,三遍。一次不在家,就走两次,三次,来调处解决问题。走访群众时,很多群众都进取配合,他们对我们的工作都十分理解和支持,又是倒茶,又是拿凳子让坐。感激群众对我们工作的理解和配合,今后应认真将工作做好。也许有时候走访了不必须能解决什么问题,但我们来了。经常走访是拉近群众的距离,打好群众基础,无形中为社会和谐稳定作出贡献。二制定帮扶措施方面在工作中要勤于思量,充分钻研实际情景,因地制宜,合理进行调整。1.持之以恒开展帮扶。精准扶贫是一长期系统工程,需要长期的努力。应根据实际,制定长期计划,赋予扶贫对象长期持续跟踪的帮忙。2.结合被帮扶对象的实际特点开展帮扶。在帮扶对象中,因病致贫,因贫返病现象相当普遍。应立足实际,创新帮扶措施,增强其脱贫本事,使之早日脱贫致富。3.加强与村镇县沟通联系,赋予艰难群众创新适宜的就业机会,致富途径,使其增强造血本事。进一步采取措施,克服艰难,切实解决其生产生活中的艰难,力求从根本上改善艰难群众的生活水平。在走访群众时,家中大部分是与老人交谈,见到年轻人不多,根据了解,大部分年轻人都在外面打工(做杂活),老人一般在家里都以种田为主,而一般留守在家的老人都是年老体弱,无经济来源,很多老人都有认为自我给家庭带来负担。在走访时除了要多体谅他们的心境之外,还要多激励他们要树立信心振奋精神自力更生争取早日脱贫。我相信,任何艰难都是暂时的,虽然此刻经济生活条件较差,但大家首先要有脱贫致富的勇气和决心,要认真学习致富技能,拓宽增收渠道,提高家庭收入。要相信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经过自我的勤劳双手必须会创新出完美幸福生活。

脱贫攻坚论文篇6

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步入小康社会,这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向全世界和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详细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改善民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系列重要讲话、报告、论述内容,为全体共产党人纵深推进脱贫攻坚伟大工程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纪检监察机关作为党内政治监督的专责机关和管党治党的重要力量,应当提高站位,精准监督,执纪问责,以实际行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纪律保证。站位再提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作出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推动中国减贫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对世界减贫进程作出了重大贡献。总书记强调,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在脱贫攻坚中,纪检监察机关应不断提高政治站位,自觉践行“两个维护”,自觉把总书记有关扶贫论述作为方法论,作为忠诚履行党章赋予的职责的工具书,精心研读《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每一章每一节。对标对表总书记讲话精神,找准职责定位,勇于担当作为,敢于动真碰硬,不断探索创新监督方式方法,做到中央决策部署到哪里,监督就到哪里,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使群众充分享受到全面从治党带来的红利,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认同,确保兑现党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巩固党执政的政治基础。监督再精准。《党章》对纪委的职责作了准确的定位,监督是指“维护党的章程和其他党内法规”,“检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的执行情况”,以及“对党员领导干部行使权力进行监督”。总书记说到扶贫工作一定要精准,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那么,纪检监察机关履行监督也要精准。县纪检系统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不断从《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找答案、找方法,以党中央脱贫攻坚部署要求和“六大纪律”为尺子,围绕着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的核心指标,按照自治区纪委“六个聚焦、六大行动”和市纪委“五紧盯行动”开展靶向精准监督。坚持问题导向,紧盯扶贫政策的精准落地、扶贫资金的精准使用和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等重要领域、环节,主动扛起责任,监督党员干部认真履行职责,不滥用权力,不违纪违法;紧盯扶贫领域腐败问题易发多发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对一些重要岗位党员干部、重要领域、重大项目及民生资金使用开展监督检查,深入基层,深入农户,及时主动发现问题,并及时督促整改。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及时提醒,该约谈的约谈,防止小问题发展成大问题。问责再从严。总书记指出“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持续深入开展治理整顿,精准有效发力,坚决打好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硬仗,不获全胜决不收兵”。我们深刻领会总书记把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定为“硬仗”的精神内涵,扎实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在“专”上做文章,“治”上下功夫,发挥好问责“撒手锏”作用,在全县“抓系统,系统抓”系统整治,倒逼脱贫攻坚责任落实。严肃查处主体责任缺失、部门监管责任落实不力、纪检监察系统监督责任缺位等问题;聚焦群众痛点难点焦点,严肃查处贪污挪用、截留私分、优亲厚友、虚报冒领、雁过拔毛、强占掠夺等动扶贫资金“奶酪”等问题;严肃查处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搞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用严明的纪律、严肃地问责,激发各级各部门在脱贫攻坚中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督促形成分工明确、各尽其责、协同发力的工作机制,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如期高效完成。同时,加大通报曝光力度,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真正起到“查处一起、通报一起、警示一片”的效果,持续释放严厉惩治扶贫领域违纪违法行为不手软、不停歇的强烈信号,确保精准扶贫政策落到实处,让群众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18年以来,县共查处了153起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案件,收到了良好的政治效应、纪法效应、社会效应,充分证明了哪里有严实作风,哪里就有生动的脱贫实践。脱贫攻坚越往后任务越重、工作难度越大,越需要全体党员干部不放松、不停顿、不懈怠,以更严实的作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纪检监察机关要找准在推动脱贫攻坚重大决策部署落实中的职责定位,把专项纪律检查作为保障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的重要抓手,聚焦纪律作风,强化执纪监督,为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提供坚强有力的纪律保障。

脱贫攻坚论文篇7

-->

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锦屏社区考察调研时说:“我更关心的,就是今年以后是不是能够稳定下来,是不是有一个长效的机制,就看这些基本的措施是不是稳定的、持续的。”一番语重心长的话语,深刻阐明了脱贫攻坚既要着眼当下,亦需放眼长远的道理。

“利在千秋,不可冒一任之功;惠泽长远,不可贪一时之绩。”脱贫攻坚的输赢与否,关键要看能否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检验。取得脱贫攻坚全胜不是“句号”,而是“逗号”,在脱贫攻坚这场“长跑”中,决不能产生一劳永逸的消极心态,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只有从长远入手,算好“长久账”,才能让脱贫致富的道路走得更远更宽。

“后半程”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异常,从总量上来看,目前尚未脱贫群众数量虽然不多,但都是历经多轮攻坚都没有啃下的硬骨头,加之在答好“疫考”“汛考”等加试的前提下,各项任务之重、标准之高、要求之严。因此,要克服“冲刺”抢跑、扶贫“焦躁”、急于“清零”、抢先“摘帽”的急躁情绪,始终绷紧弦,再加把劲,在“当前干”和“长久立”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彻底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效。

脱贫攻坚不是一阵风、更不是面子工程,而是一个系统工程、长期工程。只有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把防止返贫摆在重要位置,做好长期扎根基层的准备,真正做到既“清淤”又“活血”,既“扶上马”又“送一程”,才能为农村装上持久“动力引擎”。一方面,将脱贫攻坚工作精神与本地区工作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户分类、因人施策、精准攻坚,不断深化扶志扶智,提高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的自身造血能力,协调好脱贫路上眼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解决好解决脱贫路上难点、痛点、堵点、断点;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疫情或其他原因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户加强监测,提前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

另一方面,眼光要放长远,要全面规划、统筹衔接,洞悉发展趋势,找准致富方向,根据各村各户贫困现状、致贫原因、脱贫路径,长远考虑,充分挖掘当地青山绿水、村落文化、乡土风情,创新发展富有地方特色的新业态产业,积极探索“主导产业扶持反哺”“固定资产收益扶贫”等带贫模式,制定完善管当下、利长远的制度机制,实现从“产业扶贫”向“产业兴旺”转变、“基础提升”向“生态宜居”转变、“激发内力”向“乡风文明”转变、“打牢基础”向“治理有效”转变、“基本保障”向“生活富裕”转变,争取从“千村一色”到“五颜六色”,进一步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努力以乡村振兴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

脱贫攻坚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打赢的。要想打通稳定脱贫通道,不仅要发挥政策的杠杆作用,更要从长远角度多措并举激发民众自主脱贫的内生动力。要坚持贫困群众主体地位,守住民生底线,邀请扶贫专家开展思维拓展、理念创新等方面的课程或讲座,加强引导教育,激发持续动能,促使帮扶成效“稳、久、好”。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脱贫攻坚是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全面彻底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尤需做好巩固脱贫、防止返贫的文章。只有算好脱贫攻坚“长久账”,蹄疾步稳接续跑,脱贫成效才能经得起长时间检验,贫困群众才能实现脱真贫、真脱贫。

脱贫攻坚论文篇8

脱贫攻坚是当前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任务,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作为一名普通大学生,在完成论文期间思考和研究脱贫攻坚的过程中,深刻领悟到了其中蕴含的精神内涵。本文将通过对脱贫攻坚的研究,分享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第二段:脱贫攻坚的艰辛与担当

脱贫攻坚是一项全面的、系统的、复杂的工程,任何一个环节的偏差都可能导致整个计划的失败。完成论文期间,我深入研究了一些扶贫案例,了解到了许多贫困地区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和挑战。例如,地形复杂、交通不便,当地群众受教育程度低,人们素质有待提高,产业基础薄弱等。然而,面对这些问题,扶贫干部们不畏艰辛,坚持担当作为,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措施。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也应该在完成论文的过程中做到勇于担当,敢于面对困难与挑战。

第三段:脱贫攻坚的创新与智慧

要解决贫困问题,单纯的依靠扶贫政策与手段是远远不够的,在论文研究过程中,我发现创新和智慧在脱贫攻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原动力,只有不断地创新扶贫模式、发展产业、提高教育资源,才能根治贫困问题。我看到了很多扶贫干部及贫困地区的企业家们通过创新的方法,成功地改善了当地的经济状况,并帮助许多群众脱贫致富。智慧是脱贫攻坚成功的关键所在,我们要在论文研究中加强自己的思考,尝试提出新的观点与解决方案,才能在论文中创造出有价值的内容。

第四段:脱贫攻坚的团结与合作

脱贫攻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合力推动,论文撰写过程也需要多方的支持和协作。在完成论文时,我感悟到要做到优质的研究成果,需要和指导老师进行广泛的交流与讨论,以获取更多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提高论文的质量。此外,我们还需要与同学们紧密合作,互相学习和借鉴,以及相互鼓励和支持。脱贫攻坚的过程也同样需要各级政府、社会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紧密合作。在论文脱贫攻坚精神中,我们应该积极倡导团结合作的精神,共同努力完成论文,并为推动脱贫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五段:脱贫攻坚的坚韧与信心

论文的完成需要坚韧的毅力和信心,脱贫攻坚亦是如此。在论文完成的过程中,我时常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但是通过研究脱贫攻坚的实践案例,我相信只要坚持下去,继续努力,最终一定能够克服困难,获得成功。扶贫一线的干部们也是如此,他们面对贫困地区的各种挑战,却依然坚韧不拔,不放弃任何一个贫困户,努力让他们从贫困中走出来。在论文脱贫精神中,我们也应该学习他们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信心,坚持下去,不怕困难和挫折。

总结:

通过完成论文期间对脱贫攻坚的研究和思考,我深刻体会到了脱贫攻坚的精神内涵。脱贫攻坚需要艰辛与担当、创新与智慧、团结与合作、坚韧与信心的支撑。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践行,我们才能将脱贫攻坚的精神融入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中,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033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