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实务论文【通用4篇】
【导言】此例“国际贸易实务论文【通用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国际贸易实务论文【第一篇】
(一)教师实践经验的不足影响教学效果作为一门侧重操作性的课程,《国际贸易实务》中有大量的实践性内容。授课教师不仅要熟知各国的贸易政策、惯例、法规,还需要对进出口业务有一定的实践操作经验。但“从校到校”的模式决定了多数教师本身没有一线的工作经历,对真实的外贸流程和业务缺乏实践经验。针对教师这一先天不足的现状,高校也在积极鼓励教师赴外贸企业挂职锻炼,积累实践经验。但因缺乏相应的激励制度,教师的积极性并不高,或是因外贸企业对业务的保密,使教师获得的经验非常有限。这种实践经验不足势必造成教师在教学上与实际业务操作相脱节,课程的实践性难以体现。
(二)实践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不少院校为该课程专门安排了相应学时进行实践教学,但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学时总量偏少不足以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训练,二是实践教学模式比较陈旧。不少教师在进行实践教学时仍沿用传统的理论教学方法,对实务以讲解为主,学生的参与和实际操作程度较低。这种单向传递教学模式因教学过程枯燥单调,不仅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还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积极性,实践教学效果也大受影响。
二、技能竞赛有助于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为了使学生能够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学到的知识更好地运用于实践,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是该课程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提高实践教学水平主要从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两个方面进行。校外实训方式主要是在企业内建立实训基地,但外贸企业对此缺乏积极性以及企业的实习岗位数量与实习学生人数的矛盾,导致校企合作未能深入进行,对于实践教学的影响也很有限。校内实训目前普遍的做法是组建模拟实验室,给学生提供一个模拟的外贸业务环境。但软件存在本身设计的缺陷、系统更新不及时、对于外贸行业的最新动态和操作细节无法体现等问题,学生通过这种模拟训练仍无法完全胜任企业实际岗位的业务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提出:职业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明确了发展职业技能竞赛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之一。职业技能竞赛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出发点,以企业的生产经营岗位所需的操作技能为考核内容,以企业对岗位技能的要求为考核标准,考察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自200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开展以来,技能大赛展示了高职学生的良好职业素质,增强了学生对职业技能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的职业实操能力水平,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技能竞赛不仅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提升,而且也推动了高职院校对实践教学的深化改革。
三、发挥职业技能竞赛作用,提升《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践教学水平
(一)借鉴竞赛的考核形式,促进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目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践教学的手段比较单一,多以案例分析为主,学生参与的程度不高,技能水平提高的效果不显著。相比与此,国际贸易相关职业技能竞赛采用了情景模拟、项目任务导向等灵活多样的方式,这些方式既可以作为对学生技能要求的考核方式,也可以作为实践技能的教学手段,被实践教学所利用。首先,营造专业化的实训环境。根据《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涉及的各项技能,借鉴相关技能竞赛的场地布置,设计出商务谈判、备货报检、报关、国际结算等实训环境。每个实训环境根据实际工作场景进行设计,如在报关技能实训环境中,分别设立海关申报大厅、海关监管区、企业办公区等仿真度较高的实训场景,让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场景中掌握操作技能。设计与实际工作岗位高度吻合的专业化实训环境,对于学生技能训练的职业化氛围营造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其次,采取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情景模拟等实践教学手段。以技能训练场地作为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以多元化的教学手段组织教学。根据外贸岗位技能的要求结合实践教学的要求,将技能训练模块化。模块化技能的训练以外贸行业的实际工作流程为主线,以实训软件为平台。为保证技能训练的效果,每个技能模块下制定相应的实训项目,每个项目对应具体的任务并提出具体的能力标准。根据职业技能竞赛的考核内容,在实训项目下,设定若干个岗位工作任务。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进行操作,在各项任务完成后最终完成实训项目。《国际贸易实务》实践课程教学中可以划分贸易前的准备、进出口合同的商订、进出口合同的履行等几个实训大模块,其中进出口合同的商订模块内,针对国际货款收付技能,可设置付款方式谈判实训项目。为保证技能实训能达到预期目标,还可为这一项目布置两项工作任务:支付方式谈判和支付币种谈判。为完成相应任务,学生扮演进口商或出口商的业务经理,面对面或在网络上,模拟与客户就支付方式进行谈判,最后将谈判的结果形成支付方式条款写入国际货物买卖合同。这种以工作任务来设定教学任务的教学手段,有助于学生在商品进出易的过程中,准确地掌握不同岗位的具体操作技能,对外贸业务有更直观的认识和直接的实践经验,真正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到“学”与“用”统一。
(二)借鉴竞赛考核内容,优化实践教学内容鉴于高职教育的教学重心从重理论知识传授向重技能培养上转移,对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而言,实践教学必须吸收当前外贸岗位的技能要求和技能标准来优化教学内容。职业技能竞赛吸收了所在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代表了行业最新的职业技能要求,反映了行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为实践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教学内容参考。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相关职业技能竞赛的考核内容以外贸行业真实工作内容为背景,反映了当前外贸企业主要岗位的技能要求。《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实践教学可以将技能竞赛融入常规教学中,对接技能竞赛考核的内容和技能,整合原有的实践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根据技能竞赛中对出口商品经营方案书写与公司网站制作能力的考核,我们在实训项目中增设进出口方案设计与营销实训项目,以增强对学生该方面能力的训练。我们对竞赛内容进行整理分类,将竞赛中涉及的进出口成本核算、规范申报、进出口商品归类、进出口税费核算等方面的技能纳入实践教学内容范围,在报关实训项目下分设报关流程、进出口货物登记手册填写、报关过程中的计算三项具体的任务。对于本课程的进口业务和出口业务的综合实训项目,竞赛内容也能发挥补充、优化的作用。这种按照实际的工作任务和工作情境组织的实训教学内容,使教学更贴近外贸岗位的实际需要,培养的技能型人才更能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
(三)以技能竞赛为桥梁,促进实践教学的校企深度合作职业教育要实现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实践教学模式,就必须与企业的生产实际接轨。校企合作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平台,《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实践教学必须与外贸企业的岗位需要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鉴于很多外贸企业规模较小、担心商业机密泄漏、参与积极性不高等原因,目前学校与企业主要在赴企业参观、聘请行企专家来校讲座等浅层次方面的合作,深层次的合作开展困难重重,导致实践教学比较薄弱。技能竞赛以行业和企业的技能要求来考核学生的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应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契机,加强与外贸企业的密切合作。邀请外贸企业一线工作人员和外贸协会专家担任校外指导教师,一方面有助于参赛选手得到来自一线的实践操作指导,另一方面便于专业指导教师与其交流学习,在提高教师自身实践能力的同时,将调研到外贸岗位的一手资料和项目作为实训项目直接用于实践教学,实现学生技能培养与企业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在指导参赛的同时,邀请行企专家共同设计该课程的实践教学方案,共同参与实践教学内容、技能考核标准的制定。把行业的新技能、新流程、新动态纳入日常实践教学内容,将技能竞赛带来的参赛学生实操水平提高的受益惠及到全体学生,从而实现全体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岗位就业竞争力的增强。
(四)以技能竞赛为平台,提升授课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职业技能竞赛不仅考核参赛选手的岗位技能的掌握情况,同时也是对指导参赛选手的教学团队实践教学效果的全方位检验,包括对实践教学理念和教师自身技能水平的检验。国际贸易实务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参赛的机会,总结参赛经验,发现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国际贸易相关技能竞赛在制定比赛规则时,根据外贸企业实际岗位的具体技能进行考核内容的设计,并按真实的操作规范去评分。赛事的整个流程和考核的内容与现实的外贸业务操作有着高度的契合。教师在指导参赛学生进行训练的前提是自身的技能操作必须符合赛事要求和企业的标准,这就迫使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水平。同时,教师在参赛过程中收集外贸业务岗位、单证岗位、报关岗位等相关岗位的技能操作标准,有助于为实践教学中技能水平考核标准提供参考;收集竞赛中的外贸项目案例,有利于丰富实践教学材料,为技能的训练提供真实素材,提高实践教学的真实性和针对性。
国际贸易实务论文【第二篇】
“国际贸易论文国际贸易与实务”怎么写呢,请看求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
国际贸易论文国际贸易与实务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国际贸易论文国际贸易与实务”,更多内容请点击求学网论文频道。
国际贸易实务论文【第三篇】
1、教学不能很好地理论联系实际
国际贸易实务在本质上是一门实践科学,该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必须与实践结合。然而,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和其他专业的毕业生相比,除英语能力较强外,其他方面缺乏明显优势。这主要因为当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片面强调理论知识和已有经验,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使授课内容能够以更加形象。生动、丰富的方式得以体现,过分注重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模式,而不是将重点放在教学内容本身的时效性和操作性。教师的讲授从书本到书本,容易与外贸实际业务脱节。
2、教材编纂和选用方面比较混乱,教学内容滞后于实践
目前,开设有国际贸易专业的院校多达数百所,这些院校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材编纂和选用上缺乏差异性和针对性。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院校在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上大同小异,教材不能很好地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的教学需要。据统计,截止2007年3月有关国际贸易实务的教材多达300多个版本,这些教材虽名称各异,但在内容和结构体系上差别不明显。[2](各院校之间缺乏充分的交流与合作,不利搞校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此外,由于国际贸易局势变化较快,国际贸易实务教材往往滞后于实践。一般而言,新政策的出台和新理论的出现往往需要较长时间,而其作为教学内容被纳入教材则耗时更久。例如:UCP600于2007年7月1日正式生效,但许多2007年以前出版的国际贸易实务教材仍然以介绍UCP500条款为主,这类教材由于不能及时更新就会滞后于国际贸易实践,使用这类教材就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
3、实践性教学环节较少,学生动手能力差当前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普遍较弱,学生缺少体验进出口业务操作
过程的机会,很难全面、系统、规范地掌握进出口贸易的主要操作技能和操作方法,在审核和修改信用证,填制各种单证,报验报关和防范商业风险等方面都存在明显不足。另一方面,一般外贸用人单位在招聘人员时往往强调具有基本操作经验,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因缺乏实务操作技能,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要求。学生动手能力差对其在外贸行业的就业将产生不利影响。
4、部分专业教师缺乏外贸实践经验
专业教师与实际的外贸业务脱节,不利于实践课内容的教学。部分讲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师是毕业后留校或直接分配到高校,理论知识掌握较好,但是缺乏直接的外贸工作经历,讲授国际贸易实务实践课程时显得力不从心。有的教师甚至讲了多年实务课程却没有机会接触真实的外贸业务环节,也没有见过外贸业务中使用的各种单证。这种从“书本到一书本”,而不是“从实践到书本”的讲授,培养出的学生很难适应外贸实践的需要。
5、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建设具有趋同性和粗放性
贸易理论的研究重点在于国际贸易的原因及其利弊得失,贸易政策的研究重点在于国际贸易的政策措施及政策效果。国内各科研机构和高校之间多年来在贸易理论与政策的研究方面已初步形成较为明确的分工关系,但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建设方面仍存在粗放性和趋同性问题。各高校在实务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分工模糊,研究重点不能突出,缺乏特色。
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建设重点及改革方向
1、把握课程规律,理论联系实际
在国际贸易实务的课程建设中,首先要积极探索理论规律,努力建立一个教学、科研与实践互动的良性循环系统。通过科研和实践获得最新的信息和丰富的感性认识。这些感性认识通过整理分析,上升为理性认识,并在教材中及时地反映出来。此外,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尝试建立校内模拟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
校内模拟实训室
模拟实训是外贸专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训可使学生熟悉外贸实务的具体操作程序,从而增强感性认识并从中进一步了解、巩固和深化已学过的理论、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校内模拟实训室除包括实验台、传真机、业务流程展示板、模拟相关部门办公柜台及全套进出口业务的空白单证等硬件外,还包括软件设施,例如购买专业国际贸易软件或其他EDI软件,在网上模拟传送订单、发票提单等各种单证,对进出日业务中的文件进行数据处理和资料交换,让学生扮演进口商、出口商、生产商。海关、税务、保险公司和银行等角色,熟练掌握进出口的成本核算、询盘、报盘、还盘等各种技巧,体会外贸实务中不同当事人的不同地位、面临的具体工作和互动关系,为将来步入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
校外实习基地
在课程建设中各高校应发挥企业优势,不断拓展教学空间,积极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并与当地进出口公司、外贸公司、货运公司和保险公司等单位签订共建协议,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校外实习基地建成后,除定期向基地派遣一定数量的学生进行实习外,还可聘请实习基地经验丰富的外贸、外企人员参加教学培训工作,协助指导教师一起完成学生的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为其今后的就业提供一定的门路。
2、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在教学模式上,可积极探索双语教学和网络课程教学:双语教学对于学生来说,不仅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必须会运用英语与外商交流和谈判,如果专业英语知识掌握不好,就很难胜任工作。双语教学可以使该专业与国际接轨,有利于提高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熟知国际统一的规则,有利于提升专业素质和国际竞争力;网络课程是通过计算机网络表现并实施的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总和。它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按照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指导思想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二是实现教学的网络支持环境。国际贸易实务网络课程的设计、构成和运转具有科学性、多样性、系统性和自助性等特征。
在教学方法上,可尝试采用如下方法:现场教学法,即若条件允许,让学生到业务现场去学习相关知识。例如,讲到国际货物运输时,可带学生到码头实地了解货物运输的全过程;讲到报关时,可带学生到海关了解进出口报关的各个环节等。学生通过在现场听、看。做,使一些看起来复杂的专业知识很快就能理解和掌握;模拟教学法,即提供一个仿真的国际商业环境,针对进出口贸易中业务函电的草拟、商品价格的核算、交易条件的磋商、买卖合同的签订、出口货物的托运订舱、报验通关、信用证的审核与修改、贸易文件制作和审核等主要业务进行专项训练。通过大量的模拟操作练习,学生容易了解和掌握进出易的基本流程和主要的操作技能;案例教学法,即教师把经过筛选、组织、编写的国际贸易活动中的典型事实与材料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引导学生深入角色,开展自主探究式学习。在教学中还可聘请外贸企业、海关、银行、商检等部门的专业人员走上讲台,介绍业务实际操作中成功的经验和教训,通过“现身说法”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案例教学可缩短教学情景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是沟通理论与实践,把认知性和感受性学习方式很好地融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
3、注重教材建设,增强区分度
国际贸易实务教材,在内容上要充分体现国际货物买卖的一般规律。教材的内容,要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区别对待。现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已经覆盖了从博士到中专的所有教育层次。国际贸易实务教材要根据学科发展和社会的需要,根据实务教学的不同层次,在内容和结构上均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具体表现在面向本科以下读者的初级入门教材,应体现国际货物贸易最基本的内容,主要是具体的业务流程和业务知识,必要时可附插图和单据样板;中高级外贸实务教材,主要面向本科以上读者,以及已经有一定实践经验,需要进一步提高的中高级业务人员。中高级教材侧重国际货物买卖的发展渊源和基本规则,其主要目的在于揭示国际货物买卖的一般规律和运行机制。
4、师资队伍培养
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建设中,师资队伍的建设尤为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来自实际部门的意见和反馈,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任课教师要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组织教师外出进修,多与同行切磋技艺,提高教学质量;组织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在与同行的交流中可以获取前沿的学科知识以及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经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聘请外贸公司、银行国际业务部、外运公司、商检部门、海关等对外贸易有关单位的专家进行信息交流,不断吸取最新的国际贸易实务方面的信息和动态。
5、细分课程,注重特色
高等院校学科发展的重点,要符合高校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同时考虑现实的需要与可能。目前,国际贸易纯理论和政策研究,对多数高校的国际贸易专业而言,未必适合作为其专业发展重点,但在国际贸易实务领域却可以独辟溪径,各显所长。例如,纺织、服装、食品、医药、文具、五金、机械、汽车和IT等行业均是外贸实务课程细分的方向。各院校可以结合自身优势在国际贸易实务学科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目前,课程细分的时代已初现端倪,相关教材也开始出现。例如,现代汽车国际贸易实务、服装国际贸易实务等教材便是课程细分过程中典型的代表。
6、加强合作,与时俱进
国际经贸合作的迅速发展为国际贸易学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随着我国进出口经营权的下放,国内企业和国外企业迫切需要一批既了解中国市场游戏规则、又掌握国际操作手法的人才。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建设上积极开展国际国内合作能满足当前外贸实务发展的需要。目前,国内已经启动了全国性的国际贸易实务高级研讨会,借此加强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事单位在国际贸易实务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此外,在国际贸易实务的建设中要及时补充国际经贸领域最新进展及前沿内容。国际经贸局势瞬息万变,必须注重国际贸易教学的时效性。课程建设中必须不断学习,跟踪专业学术前沿问题,更新知识结构,时刻关注我国对外经贸政策、措施的发展变化和国际经贸最新动态,将国际贸易方面的最新知识反映到教学中来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时民。“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与研究的若干问题[R],第二届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与研究研讨会,2007年1月30日。
[2]新华书店网站。国际贸易实务相关教材统计,http:/frontend/,截止:2007年3月。
本文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建设课程改革
国际贸易实务论文【第四篇】
1、教学不能很好地理论联系实际
国际贸易实务在本质上是一门实践科学,该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必须与实践结合。然而,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和其他专业的毕业生相比,除英语能力较强外,其他方面缺乏明显优势。这主要因为当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片面强调理论知识和已有经验,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使授课内容能够以更加形象。生动、丰富的方式得以体现,过分注重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模式,而不是将重点放在教学内容本身的时效性和操作性。教师的讲授从书本到书本,容易与外贸实际业务脱节。
2、教材编纂和选用方面比较混乱,教学内容滞后于实践
目前,开设有国际贸易专业的院校多达数百所,这些院校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材编纂和选用上缺乏差异性和针对性。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院校在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上大同小异,教材不能很好地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的教学需要。据统计,截止2007年3月有关国际贸易实务的教材多达300多个版本,这些教材虽名称各异,但在内容和结构体系上差别不明显。[2](各院校之间缺乏充分的交流与合作,不利搞校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此外,由于国际贸易局势变化较快,国际贸易实务教材往往滞后于实践。一般而言,新政策的出台和新理论的出现往往需要较长时间,而其作为教学内容被纳入教材则耗时更久。例如:UCP600于2007年7月1日正式生效,但许多2007年以前出版的国际贸易实务教材仍然以介绍UCP500条款为主,这类教材由于不能及时更新就会滞后于国际贸易实践,使用这类教材就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
3、实践性教学环节较少,学生动手能力差当前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普遍较弱,学生缺少体验进出口业务操作
过程的机会,很难全面、系统、规范地掌握进出口贸易的主要操作技能和操作方法,在审核和修改信用证,填制各种单证,报验报关和防范商业风险等方面都存在明显不足。另一方面,一般外贸用人单位在招聘人员时往往强调具有基本操作经验,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因缺乏实务操作技能,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要求。学生动手能力差对其在外贸行业的就业将产生不利影响。
4、部分专业教师缺乏外贸实践经验
专业教师与实际的外贸业务脱节,不利于实践课内容的教学。部分讲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师是毕业后留校或直接分配到高校,理论知识掌握较好,但是缺乏直接的外贸工作经历,讲授国际贸易实务实践课程时显得力不从心。有的教师甚至讲了多年实务课程却没有机会接触真实的外贸业务环节,也没有见过外贸业务中使用的各种单证。这种从“书本到一书本”,而不是“从实践到书本”的讲授,培养出的学生很难适应外贸实践的需要。
5、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建设具有趋同性和粗放性
贸易理论的研究重点在于国际贸易的原因及其利弊得失,贸易政策的研究重点在于国际贸易的政策措施及政策效果。国内各科研机构和高校之间多年来在贸易理论与政策的研究方面已初步形成较为明确的分工关系,但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建设方面仍存在粗放性和趋同性问题。各高校在实务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分工模糊,研究重点不能突出,缺乏特色。
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建设重点及改革方向
1、把握课程规律,理论联系实际
在国际贸易实务的课程建设中,首先要积极探索理论规律,努力建立一个教学、科研与实践互动的良性循环系统。通过科研和实践获得最新的信息和丰富的感性认识。这些感性认识通过整理分析,上升为理性认识,并在教材中及时地反映出来。此外,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尝试建立校内模拟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
校内模拟实训室
模拟实训是外贸专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训可使学生熟悉外贸实务的具体操作程序,从而增强感性认识并从中进一步了解、巩固和深化已学过的理论、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校内模拟实训室除包括实验台、传真机、业务流程展示板、模拟相关部门办公柜台及全套进出口业务的空白单证等硬件外,还包括软件设施,例如购买专业国际贸易软件或其他EDI软件,在网上模拟传送订单、发票提单等各种单证,对进出日业务中的文件进行数据处理和资料交换,让学生扮演进口商、出口商、生产商。海关、税务、保险公司和银行等角色,熟练掌握进出口的成本核算、询盘、报盘、还盘等各种技巧,体会外贸实务中不同当事人的不同地位、面临的具体工作和互动关系,为将来步入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
校外实习基地
在课程建设中各高校应发挥企业优势,不断拓展教学空间,积极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并与当地进出口公司、外贸公司、货运公司和保险公司等单位签订共建协议,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校外实习基地建成后,除定期向基地派遣一定数量的学生进行实习外,还可聘请实习基地经验丰富的外贸、外企人员参加教学培训工作,协助指导教师一起完成学生的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为其今后的就业提供一定的门路。
2、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在教学模式上,可积极探索双语教学和网络课程教学:双语教学对于学生来说,不仅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必须会运用英语与外商交流和谈判,如果专业英语知识掌握不好,就很难胜任工作。双语教学可以使该专业与国际接轨,有利于提高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熟知国际统一的规则,有利于提升专业素质和国际竞争力;网络课程是通过计算机网络表现并实施的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总和。它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按照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指导思想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二是实现教学的网络支持环境。国际贸易实务网络课程的设计、构成和运转具有科学性、多样性、系统性和自等特征。
在教学方法上,可尝试采用如下方法:现场教学法,即若条件允许,让学生到业务现场去学习相关知识。例如,讲到国际货物运输时,可带学生到码头实地了解货物运输的全过程;讲到报关时,可带学生到海关了解进出口报关的各个环节等。学生通过在现场听、看。做,使一些看起来复杂的专业知识很快就能理解和掌握;模拟教学法,即提供一个仿真的国际商业环境,针对进出口贸易中业务函电的草拟、商品价格的核算、交易条件的磋商、买卖合同的签订、出口货物的托运订舱、报验通关、信用证的审核与修改、贸易文件制作和审核等主要业务进行专项训练。通过大量的模拟操作练习,学生容易了解和掌握进出易的基本流程和主要的操作技能;案例教学法,即教师把经过筛选、组织、编写的国际贸易活动中的典型事实与材料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引导学生深入角色,开展自主探究式学习。在教学中还可聘请外贸企业、海关、银行、商检等部门的专业人员走上讲台,介绍业务实际操作中成功的经验和教训,通过“现身说法”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案例教学可缩短教学情景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是沟通理论与实践,把认知性和感受性学习方式很好地融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
3、注重教材建设,增强区分度
国际贸易实务教材,在内容上要充分体现国际货物买卖的一般规律。教材的内容,要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区别对待。现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已经覆盖了从博士到中专的所有教育层次。国际贸易实务教材要根据学科发展和社会的需要,根据实务教学的不同层次,在内容和结构上均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具体表现在面向本科以下读者的初级入门教材,应体现国际货物贸易最基本的内容,主要是具体的业务流程和业务知识,必要时可附插图和单据样板;中高级外贸实务教材,主要面向本科以上读者,以及已经有一定实践经验,需要进一步提高的中高级业务人员。中高级教材侧重国际货物买卖的发展渊源和基本规则,其主要目的在于揭示国际货物买卖的一般规律和运行机制。
4、师资队伍培养
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建设中,师资队伍的建设尤为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来自实际部门的意见和反馈,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任课教师要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组织教师外出进修,多与同行切磋技艺,提高教学质量;组织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在与同行的交流中可以获取前沿的学科知识以及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经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聘请外贸公司、银行国际业务部、外运公司、商检部门、海关等对外贸易有关单位的专家进行信息交流,不断吸取最新的国际贸易实务方面的信息和动态。
5、细分课程,注重特色
高等院校学科发展的重点,要符合高校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同时考虑现实的需要与可能。目前,国际贸易纯理论和政策研究,对多数高校的国际贸易专业而言,未必适合作为其专业发展重点,但在国际贸易实务领域却可以独辟溪径,各显所长。例如,纺织、服装、食品、医药、文具、五金、机械、汽车和IT等行业均是外贸实务课程细分的方向。各院校可以结合自身优势在国际贸易实务学科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目前,课程细分的时代已初现端倪,相关教材也开始出现。例如,现代汽车国际贸易实务、服装国际贸易实务等教材便是课程细分过程中典型的代表。
6、加强合作,与时俱进
国际经贸合作的迅速发展为国际贸易学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随着我国进出口经营权的下放,国内企业和国外企业迫切需要一批既了解中国市场游戏规则、又掌握国际操作手法的人才。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建设上积极开展国际国内合作能满足当前外贸实务发展的需要。目前,国内已经启动了全国性的国际贸易实务高级研讨会,借此加强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事单位在国际贸易实务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此外,在国际贸易实务的建设中要及时补充国际经贸领域最新进展及前沿内容。国际经贸局势瞬息万变,必须注重国际贸易教学的时效性。课程建设中必须不断学习,跟踪专业学术前沿问题,更新知识结构,时刻关注我国对外经贸政策、措施的发展变化和国际经贸最新动态,将国际贸易方面的最新知识反映到教学中来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时民。“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与研究的若干问题[R],第二届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与研究研讨会,2007年1月30日。
[2]新华书店网站。国际贸易实务相关教材统计,http:/frontend/,截止:2007年3月。
摘要:国际贸易实务作为一门实践性的科学,主要反映国际货物买卖的内在规律及其表现形式。目前,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偏重理论,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院校在教学内容上缺乏明显差别,教材不能很好地满足外贸实践的需要,对该课程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以及教材的编纂等微观层面。如何增强课程的实践性和时效性,如何加强校际合作以整合资源,如何细分课程以彰显特色成为当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建设和改革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