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2023年粽子飘香作文字4篇

网友发表时间 420686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2023年粽子飘香作文字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粽子飘香作文字篇1

说起家乡的端午,嘴中便是甜蜜蜜的美好。

家乡过端午,首先就是戴祖母做的五色线了。五色线做法很简单,用红绿黄白黑色粗丝线搓成彩色线绳再穿上几颗小珠子就行了。等到端午节那一天凌晨,孩子还未睡醒时,戴在孩童手腕上,可以驱瘟避邪,使儿童无病无灾健康成长。我们小孩觉得很新颖,是第一个戴五色线的人,都嚷嚷着天天都带,却殊不知这是早在宋代就有的古老习俗。《风俗通》载:五月五日,以五色丝系臂,名长命缕。《帝京五日歌》所云系出五丝命可续,指的就是这种习俗。系五色线,据说可以避邪和防止五毒近身。认为这和药王孙思邈的事迹有关,将花线丢进河里,等于百病也被带走了,具有送灾的性质。都来自传说,其实也不过是老辈对孩子的爱和期望,通过线来传递罢了。

家乡过端午,为孩子系上五色线后,还要吃粽子。如果有一对新人喜结良缘,就要在结婚第一年端午送粽子,寓意美满幸福。头天晚上,要先泡好粽叶、粽绳、糯米,方便第二天包粽子。端午凌晨,院子里还灰蒙蒙一片,祖母便坐在马扎上,身前放几个大小不等的瓷碗、铁盆。一个盆中放着墨绿色的粽叶、棕绳,一个盆里是洗好的糯米,瓷碗中花生、蜜枣漂浮在水中,闪着点点色泽。祖母将手洗干净后,拿出两片被水冲洗得光滑的粽叶,光面朝里,折成漏斗状后,先用一粒花生或蜜枣放在漏斗状的粽叶底角,再用布满老茧的手筛了筛糯米,放在粽叶中。最后把剩下的粽叶折下,用粽绳捆绑好。祖母装糯米总是只装满五分之四,要留五分之一的空隙。我问过祖母,祖母告诉我,等煮粽子时避免太膨胀,将粽绳挣破。粽子在祖母手中快速成型,棱角分明,还挂着几滴水珠,使人忍不住吞咽几下口水。我不住地催促祖母,希望她能快点将粽子包完,好快点品尝。

在我的催促下,祖母终于包完粽子,开始煮粽子。祖母迈着蹒跚的步子,将装粽子的碟子放在桌上,开始烧火。祖母不用高压锅,而是用一口很大的锅灶。锅灶用砖砌成,外围是水泥,上面就是锅。将双臂一伸,就正好能量出直径。这时祖母将粽子一个一个摆放在锅底,相互交错。再用水瓢往锅里舀着清水,没过粽子的顶端。此时粽子在清水下闪着幽幽绿光,像深海里的藻类一样神秘。祖母又在粽子上压着篦子,篦子上压了一块干净光滑的石头。锅盖缓缓盖上,祖母坐在马扎上开始煮。小时候,我总是急不可耐地等着,对祖母说:祖母,等粽子煮好了我要吃很多个,你吃四个,祖父吃三个,父亲吃两个,母亲吃两个,妹妹吃一个,剩下的都给我。好不好?祖母笑笑,点头答应着:你就嘴馋,吃的时候准让你吃够。我又得寸进尺道:那、那祖母你吃三个,另一个给我,好不好?祖母还是依着我,说:好,好,你想吃几个就吃几个,一定都让你吃。终于,粽子在我灼热的目光中出锅了。

宽大的锅盖一拉开,氤氲瞬间充斥在厨房中。粽香在雾气中萦绕,似一个迷路的小孩,在大雾中好不容易找到回家的方向,露出脸来。姗姗来迟的粽香令人食欲大振,粽子终于出炉了。一个个色泽明亮又略显暗淡的粽子在雪白的瓷盘的映衬下,逾显深沉,令人神往。

将粽叶缓缓剥下,糯米颗颗饱满,缀着一颗两颗蜜枣、花生,将糖洒在粽子上。咬一口,糯糯的甜腻炸在口中,轻轻抚摸着舌头,味蕾,最后在心间荡漾起来。我甜蜜蜜的吃着粽子,心里想,端午也就如此了罢。

现在的端午早已没有孩童时代的浓郁乡味,五色线、粽子早已成批生产,加快了速度,却冲刷了情。德国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卡尔·雅斯贝斯指出:在继承中,人拥有一点实际能力,那是不可摧毁的东西;在传统中,则拥有一点绝对的东西,那是不会遗失的。传统并不是静止不动的死寂的历史沉积物,而是一道生命洋溢的、永远流动的、离开它的源头愈远就膨胀得愈大的洪流。

传统是流传的,时尚是流行的。

传统是过去的时尚,时尚是将来的传统。

传统是过去的现代,现代是将来的传统。

传统在流传中更新为时尚,时尚在流行中沉淀为传统。

粽子飘香作文字篇2

滚滚汨罗东流水,江涛荡尽屈平。得宠失意转头空,青山依旧在,万载存英名。

激情人生跑道上,笑对和平人生。端午佳节来记诵,大夫多少事,长刻心头中。

——《临江仙》

镇上的小桥在流水声中醒来,就拥有乡村才能凸现的画面。桥面上,栀子花伴着轻风欢快地吐放着清香,洁白而淡雅。香脆可口的五月桃,带着露水一框一框摆放着,季节渐渐与成熟靠近。一年无二季,卖桃的农妇站在桥头告诉我,端阳桃好吃呢。一捆一捆新鲜的艾蒿、菖蒲也被镇上的人们分解着抱回家悬挂在门前驱邪防病。那一张张嫩绿的粽叶,漫不经心地舒展出粽子飘香的日子,用它包出来的粽子棱角分明,饱满地充溢着一种怀旧的情绪。

小镇弥漫在粽子和艾蒿的香味中,一年一度的“端午节”说到就到。从今年开始国家为传统节日规定了休假,我们和家团聚,吃上香甜的棕子。我清晨即起,口袋里插了根艾蒿,跨过小桥,山野踏青,河边散步,用清澈的河水洗着脸儿,思绪无端。

又是一度端午时,记忆深处的不仅仅是粽子、咸蛋、挂在门上的菖蒲,还有那白娘子喝雄黄酒、尊敬的屈原投江的故事。望着天上还没隐去的一弘弯月,我想,月儿年复一年守望着汩罗江,屈原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有20xx多年历史。英魂在滚滚激流的汩罗江里能得到安息吗?可以想像,痛心疾首、忧郁难抑的爱国诗人,昂首抱着石头纵身一跳的悲壮。世人怀离骚、惜屈原,2千余年了,汩罗江流淌而去的只是时光,而覆灭不掉人们的记忆。

开合的史书里,还有盖世英雄伍子胥,据说端午与他也有关连。他面临国破家亡,愤而身死,姑苏城上空飘荡着他的声声叹息!夫差为何不听忠告反信谗言,陷害铁骨铮铮的治国军人伍子胥呢?残害则罢,夫差为何还要将其抛尸江中,难道他真的惧怕子胥那双明亮的眼睛能穿透未来看清史实?伍子胥眼看夫差必败,却死守其主,乃忠烈之士。遥想绵绵,江水不断。如此治国良相、两朝元勋,时思春秋霸业,岂奈辅佐非人,招致死无埋地、志无长抒。

屈原也好,子胥也罢,一年年轮回里,善良的人们怀念和崇尚的是胸中壮怀激烈、忠正无二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这种信念和精神支撑着这个特殊的日子——农历五月初五——走向今天,我们没有理由不停止忙碌,怀想一段时光的悲壮与闪亮。

端午节里药香飘飞,人们在平和的时光里,遵从了二千多年的旧习俗。端午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祈求平安。

是的,平安就好。太平世界里不要再出现屈原和伍子胥的悲剧。屈原就慢慢写他的长诗《离骚》,伍子胥继续著他的兵书《伍子胥》吧。

如今,这各具千秋的风俗习惯,也让商家有了大可开发的市场。今日大街小巷的商场店铺里到处是粽子、菜角、艾叶等各式各样的身影。然而,每一个民族节日的背后,或者是隐藏着一份美好的情结,或者是一种支撑民族的精神,被一代代人溶进历史文化的脉搏中。

如果我们把端午节仅仅简单定义为包粽子、挂艾叶、喝雄黄,而忘却了端阳风雨夜里“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的悲愤,忘却了“竞渡深悲千载冤”的沉重,忘却了“忠魂一去讵能还”的这段历史;那么,无论端午节如何欢庆,都是对端午节的一种亵渎。失去了历史内涵的传统节日,充其量只不过是商场模特身上的流行衣裳,看起来美观,却没有了内在生机,更不能成为经典。

在浓郁却阴沉的端午之晨,在穿越千年瓷都的昌江河畔,我思绪无端,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信手写下上面的文字,并以这样的诗句结束全文:

粽香年年飘,今又逢端阳

我虔诚地用心熨平每一片粽叶

包裹起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意念

用彩色的丝线扎妥

盖上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邮戳

寄往汨罗江……

粽子飘香作文字篇3

俗话说,五月五是端午。在这个传统节日,家家户户都包粽子、吃粽子、挂葫芦,给小孩子扎五彩线、挂香袋、戴荷包。浓浓地节日气氛将生活装点得斑斓多彩。

前天,朋友驱车赶来,送我一大包粽子,一定要我收下,并骄傲地说是海南的粽子。盛情之下,谦让不如从命了。提着沉甸甸的粽子,心里着实很温暖。海南的粽子,个头儿很大,每个足有半斤重,大的可达1斤重。拆开丝绳,一股油香扑面而来,宽大的粽叶紧紧包裹着糯米团,粽叶足有5条之多,结实滑嫩的糯米粽就像芙蓉出水的大美人,咬一口,滑腻,香满口。再咬下去,吃到了精瘦肉,原来是一小块排骨,顿时香气逼人。再咬一口,又吃到了咸鸭蛋黄,酥软、绵厚的感觉,真是人生一大美味。原来,海南的粽子都是肉粽,包粽子时,先放些米,再放一块八成熟的五花肉,条件好的人家还可以放一块炖成五分熟的排骨,或外加一个鸭蛋黄,最后再放些米,压实,包制成四棱型大肉粽。朋友对我说,这是“海南的粽子”,看来,海南的粽子是很有特点,像海南人一样朴实、热情、大方。

品尝着美味的肉粽,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小时候母亲包粽子的情形。端午节的前两天,糯米就要淘洗、浸泡了。母亲早早买来10斤米,淘洗二遍,分泡在两大盆里。纤小、白白的糯米泡在清水盆里,清爽而水灵。北方包粽子的叶子通常都用竹叶,有成捆的干品,也有绿森森的鲜品(当然鲜品价格贵一些,但听说,鲜品包制的粽子,味道不是很浓郁)。干品的竹叶,母亲要烧一大锅开水,将叶子放在锅里煮,常常要煮三四个小时,这时就能闻到满屋的'竹叶清香味,沁人肺腑。这时,我们就仿佛吃到了鲜美的粽子一般,往往馋得直流口水。煮洗竹叶时,母亲又开始洗红枣了。红枣是一种滋补佳品,但因黑龙江不产红枣,买来的都是山东、河北一带北运的干枣。10斤糯米,2斤红枣绰绰有余。红枣浸在水里,母亲做顺时针方向旋转,让水流冲刷红枣,然后捞出再洗,如此两三遍,红枣变得水灵灵,秀丽鲜亮了。这还没有完,还要用清水泡枣子2小时左右。泡后的红枣因吸足了水分都饱满丰盈起来,个个可人。

一切准备就绪,端午节的前一天晚上,母亲就开始动手包粽子了。我和哥哥围着母亲,帮忙包粽子。说是帮忙,实际上也是为了讨几个鲜丽的红枣吃。宽而长的较大的竹叶,一片就可以包一个粽子。通常是3汤匙米加1—2个枣子,因为我喜欢吃枣子,有时一个粽子里放3个枣子。白白的米、又红又鲜亮的枣子、鲜润的墨绿竹叶,看着,就让人喜欢。慢慢的,包好的粽子装满了盆。于是开始烧火,煮粽子。母亲逐个将粽子摆在锅里,码好,加水(水要没过粽子8厘米吧)。那时家里用大锅,电风轮吹火。不一会儿开锅了,热腾腾的水汽飘散开来,再过一会,满室清香,大约半小时左右,又闻到竹叶清香和阵阵米香。而后,母亲还要向锅里添加两三次水。母亲做这些时,我都跟在后面。但是这一晚是不允许吃粽子的,直到第二天早起,母亲掀开锅,捞出煮好的鼓胀胀的粽子,又逐个装在盆里,那粽子竟然还是热乎乎的。接着母亲开始拣鸡蛋、洗鸡蛋,而后一个一个放锅里,加水煮鸡蛋了。鸡蛋煮好后,我们也都起床了。端午节的早餐就是美味的粽子和煮鸡蛋。

北方包粽子,米泡得软,叶子煮得时间长,糯米饱吸了竹叶的清香气,因糯米里加了红枣,所以清香里有带着一丝甜气,吃时,再蘸些白糖,绵软、甜润、清香,那是儿时美好的回忆。

如今南来此地已近一年,未尝不时时想起勤劳、善于持家的母亲。端午又至,母亲是否也开始包粽子了?那粽子也一如往年般清香甜润?

粽子飘香作文字篇4

――引子

因粽叶的香气、粽子的拥抱,加上雄黄酒的诱惑力,再加绿豆糕的香飘飘,招回来了亲情的眷念和拥抱,借此,端午把祝福、喜悦浓缩到了团圆里,形成粽子那质有的味道――端午节 。

翻开历史的写照,屈原的《离骚》曾经激励了多少豪气冲天的斗士,陶醉了我们几千年的传承和祈祷,五月初五的汨罗江,屈原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千古悲歌,为后人留下了不屈不饶的先驱精神,这份精神,像财富一样,伴随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渗入到了国人的血脉中,生生不息。

我赞叹屈原的爱国精神,更赞叹《离骚》中的英雄气概,如屈原的诗:“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译)心灵受屈精神压抑啊,强忍指责把侮辱承担;“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译)我宁愿暴死而尸漂江河,也绝不和他们同流合污,沆瀣一气……,屈原用性命捍卫尊严,不肯在浊世中苟活,故而“蝉蜕于污秽”,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这份英雄气概,曾经激励了历朝历代,多少能人壮士,这份崇高精神,曾经勉励过多少爱国将领,为国捐躯,这就是屈原精神的功劳!

屈原没有吃过粽子,也没能享用过粽子的味道,人民把裹好的粽子投入到河中,是想用粽叶的艾香,糯米的粘稠,去寄托人们的哀思,人们用这种方式,纪念这样一位爱国之士,无疑不是在告诫后人,鞭策后人,激励后人,让子子孙孙牢记屈原,谨记《离骚》。

……

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放鞭炮,从原来单一的纪念屈原活动,发展至今,已演变为 集纪念、团圆、热闹为一体的民俗节日,这个节日不但成了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成了亲情、友情、爱情的渴望日,人们利用这个喜庆的日子,即烘托出民族的喜悦精神,也借此表达了人们在情感上的交流与厚望,这本是体现端午节的历史发展,在继承中不断地发扬和光大,当然,无论什么样的气氛演变,都脱系不了屈原与《离骚》的味道,这是永恒的实质,因为屈原的故事,深入人心,家喻户晓。

……

粽叶、菖蒲草(艾草),糯米、红枣、绿豆糕,是端午节的象征,而雄黄酒则是端午节,赛龙舟勇士们借以豪威的壮士酒。

在赛龙舟的故乡,勇士们凭借雄黄酒,壮意气、斗奋发、斗精神,不论在秦淮河上,还是在大运河旁,或是在美丽的江南水乡,每逢端午,总有龙舟赛事,花哨的船,花俏的人,华丽的景,把个端午节折腾的沸沸扬扬,那份欢悦,那份喜庆,那份场景,不言而喻,即在诠释着浓浓的民俗风味。

锣鼓喧天,鸣炮齐响,你看,水域里,龙腾虎跃,岸边上,如歌如潮,龙舟,一艘比一艘靓丽,斗士,一人比一人勇往,竞技,一轮比一轮威武,景致,一个比一个娇娆,再看那闲散的玩童,浸泡在池中,如鲤鱼戏水,也狂凑热闹。

粽子的味道,伴着《离骚》的味道,一并带入到了端午节的氛围中,成了端午节不可缺少的思念成分,你倾情,她心印,我情操。

我借端午也寄一份深情:

又到粽叶飘香时,

思念的欲望更加浓烈,

我把思念拌入到糯米里,

裹成精致的粽子,

里面还掺了些爱的乳汁

寄给我思念的远方,

当你剥开粽子,

闻到粽叶清香的那一刻,

你可嗅到了思念的味道?

和我的味道?

希望这枚香气的粽子,

能撩起昔日你我的暖意,

让爱的味道,把你重重熏倒,

好让我乘机把你拥入怀抱,

……

希望,再现,

昔日那纷纷扰扰的情锁,

将你我缠绕成一个纠缠不清,

像粽叶与糯米一样的粽子,

紧紧的裹在一起,

拥抱爱情,可好?

……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420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