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论文精编3篇

网友发表时间 1532760

【导言】此例“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论文精编3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论文范文1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现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8-0047-02

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流传至今而没有中断的文化,显现了其不断适应社会环境的强劲生命力。因此,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无疑具有丰富的价值和意义。

1 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一方面,文化孕育着教育,不同的文化不仅创造了不同的教育思维方式,而且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发展出了不同的教育意义,形成了不同的教育理论,进而展现出不同的表达方式。如果教育脱离了相关的社会、文化脉络,就不能对教育问题产生较深切的同情式理解。另一方面,一种文化形成之后,教育便担负起了传承这一文化、发展这一文化和创新这一文化的重任,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教育在决定文化寿命长短的因素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任何一个国家进行新文化建设,都必须建立在原有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脱离传统、脱离民族的任何文化创新也必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新时期,我们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同样也要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

2 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使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借助中华传统文化的力量

当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整体上来说是好的,其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各种多元文化的相互冲突、激荡,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新现象。具体表现在:

(1)不注重品德修养,功利主义思想严重。

常言道:做事先做人。“三成”教育中亦把成人放在成才、成功的最前面。但部分大学生求取成功心切,急功近利,往往把道德修养抛之脑后。即使在脑海里、在口头上认可普遍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标准,但在实际行动中却执行着另一套道德理念和范式。道德修养似乎已经成为大学生心中铭记却又束之高阁的一种遥不可及的理想。做事讲有没有用,学习讲有没有用,当学生干部讲有没有用,参加活动讲有没有用,一切没用的东西都不是优先考虑的范畴。道德修养让位于功利主义,遵守公共交通秩序、维护公共安全和卫生、帮助弱势群体等变成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2)不善于与人相处,自我意识膨胀。

人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与他人和谐友好相处,不但是一种生活交往的需要,更是一门生存的必修课。然而,在现实中,人际关系冲突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非常突出的问题之一。一些大学生自我意识高度膨胀,处处以自己为中心,只考虑自己所谓的“愉悦”、“舒心”。寝室中,私人空间膨胀;教室中,“占座”习以为常;上车时,加塞插队。生活中,更有网络炫富、言语轻佻、行为怪诞者,一些超越公众心理底线的言论和行为被一些人看做是“潇洒”、“有个性”,盲目追从所谓的“非主流”,全然不顾他人感受和公共道德规范。

(3)不关心社会,国家民族意识薄弱。

大学生作为国家、社会集中大量资源培养出来的高级知识分子,本应积极关心社会、回报社会,但一些大学生只关注,不关心。在一些公益活动中,鲜见他们的身影。义无献血、植树劳动、见义勇为、捐款捐物等,唯恐避之不及。还有些同学对国家所处的时局亦不关心。中共“十”何时召开?中国何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美国军事重心移至亚太是否给我国造成军事压力?这些大学生应该普遍了解的时政,有些同学却全然不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不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不关心”渐成一些同学的口头禅和行为指南。

(4)不珍惜自然资源和环境,奢侈浪费严重。

优美的校园环境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学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渗透环境育人的重要载体。但践踏草坪、破坏公物、随意丢弃垃圾的现象时有发生。对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粒粮常被讽刺为“小心眼”、“斤斤计较”。“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节约用电,人人有责”、“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等耳熟能详的句子早已抛到了九霄云外。吃穿攀比,玩乐享受,超前消费也已“蔚然成风”。一些曾经被认为是美德的行为,现在被认定为“另类”,而一些曾经被认为是羞耻的现象,现在却被认定为“流行”、“时尚”。

3 中华传统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完善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借鉴

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许多优秀的精神内容,尤其在处理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不乏真知灼见,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1)在人与自我方面,借鉴中华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大学生高尚的人格。

人与自我的关系是一个人格塑造问题,中华传统文化就非常注重人格的独立精神。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强调为了坚守仁德,即使牺牲性命也在所不惜。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强调了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在义利发生冲突时,应当“舍生取义”,而不能“见利忘义”。这些蕴含独立人格精神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学说尤其应该拿来塑造大学生的高尚人格。有了高尚的人格,大学生的思想观点才能真正“复位”,使学为真正之学,做事少一些功利,多一些纯粹,真正做到简单做事,踏实做人。

(2)在人与他人方面,借鉴中华传统文化,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人际和谐。

“仁”是孔子伦理道德的最高准则,其含义是“爱人”“泛爱众”。孔子说:“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 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从“欲”和“不欲”两个角度阐述了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他又说:“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强调要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符合礼的要求。对于大学生来说,在与他人相处时,\\就要以礼待人,尊重他人。孟子也倡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的和谐社会关系,追求“以和为贵、推己及人”的精神。一个人如果是做到了这一点,完全可以达到将心比心,化解猜疑和怨恨,与人和谐相处了。这些对于大学生正确处理、协调现实中的人际关系,促进与他人友好相处,避免恶性竞争和私欲膨胀都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3)在人与社会方面,借鉴中华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中国很早就有“夙夜在公”“以公灭私”“天下为公”的观念,都是强调个人私利要让位于公利,以国家、民族的利益为重。正是这种奉献精神和整体观念才使得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一次次战胜巨大的自然灾害和外族的入侵,繁衍至今。但是,它并不完全否定私利,而是强调先国后家、先公后私,个人私利服从于社会公利的精神。爱国主义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宝贵、最普遍的精神财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日知录》)以及岳飞的精忠报国、谭嗣同的视死如归等都是中华儿女对国家、民族无比热爱、无比忠诚的体现。这种民族气节和浩然正气对于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社会奉献的精神具有易切入心灵深处、难以忘怀的得天独厚的优势。

(4)在人与自然方面,借鉴中华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环保意识。

中华传统文化历来主张人与自然的调和、协和、和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道经》)精辟的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万事万物都应该顺应自然规律。汉儒董仲舒则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的概念,指出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是统一的。这些文化观点都是在强调人应当尊重自然,平等对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业的高速发展,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生态危机日益凸显,人们不得不重新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于人们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中华民族的魂,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想突破当前的困境,唯有回首中华传统文化,并进行批判地继承和发展,赋予其时代内涵,才能为构建起适应现代社会的伦理道德和社会规范提供丰富的理论资源。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J].北京大学学报,2007,(5).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论文范文2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内容

优秀传统文化是指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当中沉淀下来渗透在民族行为和意识当中具有生命力的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思想价值观念、行为方式、道德情操和礼仪制度等多方面的内容。它体现在相关的经典著作、文化用品等客观物体之中,也体现在人类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性格特点、知识构成、习俗礼仪等主题之中。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大学生提供着丰富的精神资源。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历史沉淀下来的最优秀的文化,是中华民族上千年的历史结晶。它有着丰富的内容,儒家的“仁政”思想、“人性本善”思想,道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都证明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学习,大学生的道德修养素质和坚定的信念都要求学生必须学习中华传统文化。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永远比教会学生知识更加重要和艰难。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单一枯燥。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里有着众多的学习方法:孔子强调的思考学习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兴趣学习方法――“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善于学习的方法――“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受到思维限制。大学生从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可以学习到海纳百川的思维和心胸。我国古代传统文化有着法道佛儒墨等学派,相互之间和谐联系,共同存在,可以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

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1.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建设

要想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当中,融入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课程建设是第一位。要以课程建设为主体,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需要反复地仔细挑选,开设各种课程,首先需要开设一个基础的文化欣赏和学习课程,之后开设不同的文化课程,满足学生们的不同需要。比如经典文化著作选读,先秦代表著作欣赏等。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不断地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

2.加强校园的文化活动

大学生每天学习和生活都在校园里面,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建设一个人文的校园环境,可以增强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接受度。因此,除了在课堂上使用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在校园之中,可以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比如,开展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演讲、竞赛、征文;观看一些经典的影视作品,开展文化和传统节日的主题活动,让大学生在每天生活中耳熏目染,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3.加强网络资源和图书馆资源使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路信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当中的常客,大学生作为年轻的一代,接受新的生活方法非常快速。学校应该转变教育观念,加大网络平台和图书馆的使用。学校图书馆应该加大对学生们的读书兴趣的了解。根据专业的不同,推荐不同的读书目录,指导大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认识到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的作用和意义,使他们能够主动学习和阅读经典的思想历史名著,并且结合社会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观。

4.美化校园环境

在校园举办各种活动属于软件设施,还应该加强对于校园硬件设施的美化。校园的图书馆、教室、操场、寝室、篮球场等地方,是大学生日常活动的主要场所,校园应该在设计的时候加入优秀的传统文化因素,让学生在充满人文气息的环境中,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比如,在操场树立孔子的石像,在教师和寝室悬挂名人事迹、书画作品,张贴文化知识海报等。

四、结束语

总之,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势在必行。中华优秀文化浩瀚众多,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合精彩的文化价值,通过加强学校的文化课程建设,美化校园环境,加强校园的文化活动,加强网络资源和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等路径,来把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当中。

参考文献

[1]李建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研究[J].学园,2014(25):38-39.

[2]李林洪,杨兰。完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育教学改革为例[J].当代职业教育,2014(12).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论文范文3

关键词:母语 中华文化 音乐教育

0.引言

自上个世纪以来,在“中国音乐落后论”、“全盘西化论”等问题上展开了学术争论。为此,我国音乐教育界提出了“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观,本文就我国音乐教育中的母语教育方面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期与大家共同探讨。

1.我国音乐教育现有体制的由来

中国音乐教育在清代以前占主体地位的是中国传统音乐。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戊戌变法的推行和西方音乐文化的侵入,我国音乐教育便走上了西化的道路。西化的表现可以概括为:引用欧美学校歌曲曲调作为唱歌教材、乐理采用西洋乐理体系、教学方法照搬西洋。这时候兴起的“学堂乐歌”便成为我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的起点。

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西化”问题。中国近百年来的音乐教育有得也有失,正如福建师范大学王耀华先生所说,其“得”在于:引进欧洲近现代音乐教育体系,使中国音乐教育走上了系统化、规范化道路;提高了全民族的音乐水准;引进西洋近现代音乐及其理论,促进了东西方音乐文化交流;促使某些音乐形式的诞生,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音乐的发展。其“失”在于:在学校音乐教育中,以欧洲音乐理论体系为基础对学生进行教育,忽视了中国音乐理论体系的深入探讨和重建,不利于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的弘扬和发展。主要表现为:在专业理论方面,以欧洲音乐理论为普遍真理,而取代中国音乐理论;在音乐创作方面,以欧洲音乐体裁为效仿的楷模;在价值取向方面,重西轻中,以西否中。[1]

在对我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得”与“失”思考的同时,也会引起对我国音乐发展的另一个问题——中国音乐文化发展主体性危机的思考。由于受西方工业文明价值观及音乐教育价值观的影响,我国一些人把东西方音乐关系纳入了古今关系,而不是把它作为人类音乐的成果来借鉴和接受。这样,也就使中国传统音乐的心理学、美学等价值被“削足适履”地纳入了西方音乐演进的轨迹。这一切都要求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整体的文化价值体系进行重新评价与重构。

由此可见,建立一个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体系,是一项严峻的课题,其历史必然性更不容置疑。

2.母语选择——中国传统音乐

所谓“母语”,就是指一个人最初学会的一种方言。[2]806本文这里说的“以中华文化为母语”中的“母语”,是借用了语言学的概念。美国语言学家布鲁克和特雷杰认为:“语言是使一个社会集团内部协调一致和任意的有声符号系统”。可以说,音乐也是人类社会“有声符号系统”的组成部分。音乐与母语有着密切的关系。声乐中的歌词本身就是语言,器乐也总是体现着母语文化的特征。另外,“一个民族的传统音乐必须要依靠民族某种具体语言和文字来交流、记录和传播,特别是没有文词依附的传统器乐曲,在民间仍然主要采用‘口传心授’的方法来传承”。[3]39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中华民族在语言特色、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审美情趣、民族心理素质等方面在世界上都独树一帜,是中华民族本体、民族尊严、民族意识的标志。如“自强不息”的人生哲学,“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立身情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道德品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思想等。虽然中华文化也含有封建性的糟粕,如君主专制主义思想、男尊女卑以及“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特权思想和“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因循守旧思想等,但占主导地位的还是中华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母语,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中华文化母体千百年来也孕育了传统音乐文化的成长和发展。

那么,今天的“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就应该指的是“以在中华民族历代生产斗争、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文化为深厚基础和广阔背景而进行的音乐教育”。[4]

当今中国音乐文化处于中国传统音乐、中国现代民族音乐、外国音乐三种体系多元共存的复杂状况。每一种音乐体系都以不同的方式在人们的音乐生活中发挥着互相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各自的文化价值没有高低之分。它们都是人类创造的文化成果,都值得保存和继承。但是,在世界各国,音乐教育首先应该担负起本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构建。所以,最根本的“母语”选择应该也只能是中国传统音乐,正如当今一些研究中国的西方学者指出:“在中国面临的各种危机中,核心的危机是自信的危机,中国人正在失去中国之所以为中国的中国性(Chinesness)。”[5]梁铭越先生也曾经谈道:“一个民族的文化体系如若失去原生态演艺的存在,其传承也愈接近离失而无形中被埋没了。”[6]263也就是说,如果放弃中国传统音乐体系而选择其他音乐体系,则意味着否定了自我。那么,“弘扬中华音乐文化”就只是一句空话。所以,在“母语”音乐教育中,只能以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为根本资源。当然,作出这样的选择,并不意味着排斥其它音乐体系,否定其它非母语因素。相反,还要把世界各民族的音乐文化知识列入普通教育的音乐课中。王耀华先生曾经指出:“以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为根本,既注重继承,又重视发展,既继承一切优秀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使之得以弘扬,又重视对其他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的借鉴、吸收。”[7]

3.建立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体系的现实意义

当今,中国音乐教育界提出的“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观,要求把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作为基点,建立一个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体系。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音乐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史中,起着并且至今仍然起着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精神支柱作用。若要让这灿烂的音乐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这一历史重任也就自然而然地落到音乐教育的肩上。

建立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体系,是增进中华民族情感交流、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进程的需要。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整体结构中,“乐”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孔子的乐贵移风易俗观,荀子的“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乐记》更是充分肯定了“乐”的美育社会功能,可见音乐的民族凝聚力十分强大。同时,建立这样一个体系也是增进中华音乐文化内部交流、继承发展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优秀传统的需要。如果没有把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保护好的话,就不能为人类音乐文化发展做出贡献。另外,在世界音乐教育界也出现了重视各民族传统音乐教育的趋势。面对这一世界音乐教育的共同趋势,我国的音乐教育要如何进行改革,不仅是音乐教育界,而且是整个音乐界应该重视的问题。

4.建立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体系的困难和可能性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532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