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2024年诗经文学常识教学设计通用8篇

网友发表时间 1548612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2024年诗经文学常识教学设计通用8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诗经文学常识教学设计【第一篇】

诗经教学设计精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了解诗经的句式、体制、手法等常识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⑵从叙述的角度入手,理解诗歌的内容,体验人物的思想和情感。

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寻找、发现、感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验女主人公的思想和情感,体察诗歌对个人追求与命运的思考。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思考人物命运。

2、难点:

解读、思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背景资料

《诗经》简介: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先秦时代通称为《诗》或举其整数称《诗三百》。汉代尊崇儒家被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2、《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板书)风指十五国风,属于各地方的乐歌,即指当时15国的诗歌作品,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课文所选的三首诗作均出自风;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即王畿地区)的乐歌,有大雅和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有周颂、鲁颂、商颂,基本上是贵族们的.歌颂祝祷之辞。

3、《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4、《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比者,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

5、《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面对日月星辰,面对山川草木;面对家园和土地,面对人际和生活。每一个人都会有一段酸甜苦辣的心路历程,一旦这样的心路被记录,即使多么平凡,即使经历几千年,当我们重读它,也许依然让人心潮澎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卫风·氓》,去体验一个平凡的女主人公的那段人生追求的心路之旅。

二、感受课文

1、在预习的基础上重新感知,学生齐读课文。

2、在感知的条件下,理解诗歌内容,让学生说课文大意。

3、整合内容:

⑴要求学生找出一行诗句,概括本节诗的内容。

第一节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第二节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第三节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第四节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第五节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第六节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⑵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每节的内容:

例如:

第一节许婚

第二节迎娶

第三节劝诫

第四节控诉

第五节伤自反省

第六节决绝

三、对话作品

1、教师切入:

本文以女主人公为线索,以第一人称叙说自己的一段人生经历,作为悲剧的弱者的她,我想在我们富有同情心的同学们中,必将激起一番感想。现在,老师要问的是,什么造成女主人公的这种命运,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2、学生讨论、准备、发言:

3、在交流对话中,教师可视情况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作品内涵。如:

⑴追察女主人公的历程(要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思考女主人公的命运。

⑵追察男主人公的行为目的(要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思考女主人公的命运。

⑶从女主人公追求理想的行为(要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思考行为对命运影响。

⑷从性格的角度(要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思考人的命运。

⑸从自由恋爱、自由婚姻的角度(要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思考人的命运结局。

⑹从女主人公识人的角度(要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思考女主人公的命运。

⑺从容貌的角度(要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思考容貌对人的影响。

⑻从经济变化对女性的影响,思考女主人公的命运。

(在思考人的命运,同时可引导学生适当联系生活、历史等相关内容)

四、总结课堂,布置作业

(略)。

诗经文学常识教学设计【第二篇】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

2、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了解古代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3背诵并能默写诗歌。

一、预习导学

链接材料——关于《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编为“风”、“雅”、“颂”三部分。“风、雅、颂、赋、比兴”,《毛诗序》称之为“六义”。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庸阝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而《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1、注音:雎鸠窈窕()逑()荇()菜寤寐()蒹葭()伊人()溯洄()湄()跻()坻()涘()参差()琴瑟()芼()

2、解释词语:窈窕左右流之寤寐蒹葭参差,琴瑟采采未已苍苍思服

二、探究展示:

1、古文今译

《关雎》:雎鸠鸟关关地叫着,在河中央的小洲上。姑娘美丽又善良,是我的好配偶。

荇菜长短不齐,左边找右边找。姑娘美丽又善良,从早到晚追求她。

好姑娘追求不到,从早到晚思念她。思念绵绵不断,翻来覆去,不能安睡。

荇菜长短不齐,左边采右边采。姑娘美丽又可爱,弹奏琴瑟来亲近她。

荇菜长短不齐,左边挑右边拣。姑娘美丽又可爱,敲钟击鼓让她快乐。

《蒹葭》:芦花一片白茫茫,清早露水结成霜。心上的人儿,她在河水那一方。逆着河水去找她,河水弯曲道路长。沿着河水去找她,(那人)仿佛在河的中央。

河中芦苇一片片,露水珠儿没有干。心上的人儿,在河岸边。逆着河水去找她,道路难走地势高。顺着河水去找她,她在水中的小洲边。

河中芦苇真茂盛,芦苇上露水没有干。心上的人儿,就在河岸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难走又弯曲。顺着河水去找她,她在水中的陆地上。

2、朗读诗歌,根据注释与借助工具书,弄清课文的意思。

3、说说这两首诗各写了什么内容,并体会在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4、文章结构

《关雎》第一节:用雎鸠鸟的叫声起兴,写一个男子对心中偶像的向往之情。第二节:用采摘荇菜起兴,写对中心偶像的日夜思念之情。第三节:直接描写对心中偶像求而不得的苦闷心情。第四节:用采摘荇菜起兴,写要用琴瑟去取悦心中偶像。第五节:用采摘荇菜起兴,写要用钟敲去取悦心中偶像。

《蒹葭》第一节:以蒹葭起兴,写心爱的人在水一方,难于追寻。第二节:以蒹葭起兴,写心爱的人在水之湄,难于相见。第三节:以蒹葭起兴,写心爱的人在水之涘,难于寻觅。

5、课文阅读题

(一)《关雎》

①1、本诗以雎鸠、荇菜起兴,写出了一个男子对女子的美好感情。

②本诗用来形容美丽善良的姑娘的成语是窈窕淑女。

③本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一种诚挚、热烈、健康的美好情感)

(二)《蒹葭》

①本诗选自《诗经秦风》,是一首典型的爱情(内容)诗。

②本诗以蒹葭起兴,写出了追寻伊人不得的苦恼心情。

③本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执著地追求心上人的男子形象)

6、讨论两首诗关于“比兴”的表现手法的运用。

(赋、比、兴是《诗经》中三种最基本的艺术手法,但关于赋比兴的含义,历来众说纷纭,其中宋代朱熹的解释是较有代表性的,其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7、《蒹葭》一诗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整体把握板书设计

起兴:雎鸠、荇菜起兴:蒹葭(苍苍、凄凄、采采)

窈窕淑女伊人

关雎蒹葭

好逑、求之、友之、乐之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

情感:诚挚、热烈、健康形象;执着追求心上人的男子

三、练习反馈: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是什么?(《诗经》)

2、它收录的是哪个时代的作品?距现在有多少年?(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30的历史。)

3、一共收录了多少篇诗歌?(305篇。)

4、这些诗歌是怎么分类的?(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民歌;雅:宫廷乐歌;颂;祭祀乐歌。)

5、这些诗的作者是谁?为什么?(没有明确的作者,当时并没有专业作家或诗人。)

诗经文学常识教学设计【第三篇】

一、介绍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产生的诗歌作品305篇,当时称为《诗》,又称《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尊为儒家经典,才定名为《诗经》。《诗经》按体裁分为“风、雅、颂”三类。而“风、雅、颂、赋、比兴”,《毛诗序》称之为“六义”。《诗经》由于其内容丰富,在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都有重要地位。它的广泛而深刻地描写现实、反映现实的精神,对后代文学影响很大。

二、讲解《关雎》。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解决字词。教学生诵读的方法。

2、学生看注释,借助工具书,老师点拨,弄清课文的意思。

3、讨论全诗用了“兴”的表现手法。

老师点拨:首章从对对雎鸠的和鸣,触动了男女爱慕的心情,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

第二章再用采荇起兴,接着步步加深地描述日夜思念,梦寐以求的心情。重叠“游哉”,用以表现思念之深;“辗转反侧”,形象地写出了求而未得时的苦闷焦躁。第三章用了类似第二章的复叠方式,意思却有进一步发展。男子以音乐挑动女子,博取她的欢心,借美妙的音乐,达成美满婚姻。

三、总结、扩展

《关雎》是1篇民间情歌,描述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姑娘一往情深的追求。

可补充阅读《静女》。

第二课时

一、学习《蒹葭》。

1、老师范读,学生跟读,然后自读。

2、学生看注释,老师点拨,弄懂课文的意思。

3、讨论分析本诗中“起兴”手法的运用。

《蒹葭》这首诗的每章开头的前两句都是写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末已”。这些景物描写给人展现了秋天的清晨,河边的苍苍芦苇沾满了霜露的景象,给人以萧瑟冷落之感。此情此景,使得热恋者感到分外的凄凉,更加思念“在水一方”的恋人,于是他去寻找“在水一方”的恋人。因此这每章开头的前两句是“兴”,从而引起正文。

4、讨论分析诗中运用迭章复沓的表达方式。

本诗与《诗经》中的许多诗篇1样,采用了迭章复沓的表达方式。三章不断转换字面与声韵:首章中的“苍苍”到二、三章换为“凄凄”,“来采”;首章中的“为霜”到二、三章换为“未晞”“末已”;首章中的“一方”到二、三章换为“之湄”“之涘”;“长”到二、三章换为“跻”“右”。通过字面与声韵的转换,使得所表达的感情深化。

5、朗读、背诵。

二、学习《君子于役》。

1、老师范读,学生跟读,再自读。

2、学生对照注释,老师帮助弄清课文意思。

3、分析课文。

《诗经》的诗全是乐歌。本诗和许多诗一样,是以层叠铺叙的方法来表达主人的思想感情的。全诗分为两章,两章的字句互相补充,类似而不相同。第二章基本上重复了第一意的词句,有的只是略加改变。这样利用重叠的字句、来表达诗中的情感的写法,就使原来简短的诗行发展扩大,并从反复咏唱中,唤起读者的共鸣,加强了感染力量。

4、背诵这首诗。

四、总结、扩展

我们课文选的《诗经》中的三首已成为名篇,千古传诵。请同学们课后诵读,进一步加强背诵。

诗经文学常识教学设计【第四篇】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24  《诗经》两首

从容说课

《关雎》和《蒹葭》选自《诗经》。《关雎》写一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蒹葭》写一位恋者在深秋的清晨,在蒹苍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他思念的恋人。两首同为爱情诗,都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感情是率真、淳朴、真挚、健康的。采用了重章覆叠句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文字虽然简单,但给予人们的症状感却丰富,丰富到“我们只觉得读了百遍还不厌”(《中国诗史》)。

教学本文,应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认识《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诗经》中的名篇,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等教学方法。注重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全面领略诗歌的美感,力求在诗歌鉴赏和文化积淀上都有所收获。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4] [5] [6] [7] [8] [9] [10]  ...  >>

诗经文学常识教学设计【第五篇】

微课作品名称

“<诗经>吟诵”

微课作品介绍

本微课《<诗经>吟诵》主要是针对九年级学生设计的了解《诗经》吟诵相关知识的微课。此微课以吟诵《蒹葭》为例,介绍吟诵的基本规则,让学生体会吟诵的魅力和价值。

适用对象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古文,对于《诗经》中的名句也有耳闻,但是对于《诗经》的学习主要停留在字面意思的理解和背诵上,对于《诗经》的吟诵知识也不甚了解。若将吟诵技巧运用到《诗经》的教学中去,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对诗文的感悟领会,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记忆。

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微课首先介绍吟诵的含义,接着通过对吟诵历史的简单说明和学者对吟诵的推重表明吟诵的重要性。然后介绍吟诵过程中相对重要的两种方法:第一,依字行腔、依意行调;第二,平长仄短,平低仄高。最后,在理论知识介绍过后重点以《蒹葭》为例,进行吟诵教学示范,让学生调动听觉系统感受吟诵。

教学目标分析

1、让学生在理论上了解吟诵的含义及操作方法;

2、让学生在实践上感受吟诵的魅力和作用;

3、让学生举一反三,吟诵“诗经”的其他篇目。

教学过程设计

(一)介绍吟诵的基本概念

吟诵指的是在中国古典诗文的创作和学习过程中特有的,以有曲调的吟咏和无曲调的诵读相结合的中国式读书法。与单纯的朗读相比,吟诵具有音乐性;与单纯的歌唱相比,诗文的文学性是吟诵的根本所在。

(二)吟诵“诗经”的历史

吟诵的历史由来已久,古代文人都有着吟诵的传统,《诗经》更开我国古代诗歌之先河。现代学者对吟诵也是高度推崇的,体现了吟诵《诗经》的价值。

(三)吟诵的基本规则

第一,吟诵时要遵循依字行腔,依意行调的原则;第二,吟诵时要遵循平长仄短、平低仄高的原则。(联系现代汉语中的汉语拼音,加入对平仄知识的补充)

(四)“蒹葭”吟诵教学示范

首先介绍《蒹葭》的主要内容,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接着按照平仄声调分析诗中的字词,包括个别需注意的入声字及韵脚字。最后进行示范吟诵。将吟诵的基本规则重点表现出来,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吟诵其他古诗文。

学习指导

请在预习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诗经两首》时使用本视频,并尝试在观看后吟诵《诗经》中的其他篇目。

配套学习资料

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

制作技术介绍

本微课主要使用录屏软件camtasia工作室对ppt课件进行录屏制作,后经过剪辑等编辑,最终完成制作。

诗经文学常识教学设计【第六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与《诗经》有关的知识及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2、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思维模式。

过程与方法

1、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把握诗的节奏与语感。

2、采用比较阅读鉴赏的方式,对两首诗进行解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地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重点

1、掌握《诗经》中的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2、运用比较朗读的方式,对课文进行赏析。

难点品味诗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节奏美。

教法反复诵读法、引导点拨法、比较阅读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配乐朗读音频。

教时:

2课时

我国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的泱泱大国,在这个国度里有数不尽的文人墨客、读不完的诗词曲赋。今天,我们将在璀璨如星的诗的长河中,撷来一颗遥远但又明亮的星斗——《诗经》,一同欣赏那雍容典雅、古老质朴的独特魅力。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可见《诗经》的重要性。下面请同学们谈一谈你所掌握的有关《诗经》方面的知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产生的诗歌作品305篇,当时称为《诗》,又称“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尊为儒家经典,才定名为《诗经》。《诗经》按体裁分为“风”“雅”“颂”三类。《诗经》由于内容丰富,在思想和艺术上有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都有重要地位。

1、文学知识。

《诗经》大约成书于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诗》,孔子曾多次提到这个名称,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司马迁用的也是这个名称,如:“《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史记太史公自序》)后来改称《诗经》,是由于汉武帝以《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的缘故。

2、背景知识。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1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3、《〈诗经〉二首》诗意散译。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关关鸣叫的雎鸠鸟儿,在水中的绿洲和鸣歌唱。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那婀娜窈窕的少女,是少年心中美好的配偶。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参差不齐的荇菜,左右捞啊,捞荇菜。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那婀娜窈窕的少女,是少年梦里美好的追求。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窈窕的少女难以追求,梦醒倩影仍在心头。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思悠悠,思悠悠,唉!辗转反侧睡不着。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参差不齐的荇菜,左右采啊,采荇菜。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那美丽窈窕的少女,弹琴鼓瑟对她表示亲近。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参差不齐的荇菜,左右摘啊,摘荇菜。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那美丽窈窕的少女,敲钟击鼓使她快乐。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浩荡的芦苇,莽莽苍苍,晶莹的露珠,化作白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我所爱的人儿,在河水的那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若要逆流而上去寻她,道路艰险而且漫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若要顺流而下去找她,飘然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摇曳起伏的芦苇密而繁,芦苇上的露珠呀,还闪着银光。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我所心爱的人儿,在水那边高高的岸上。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若要逆流而上去寻她,十里山川千里冈。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若要顺流而下去找她,飘然宛在水中滩。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茂盛鲜明的芦苇,苍苍莽莽,岸边的露水尚未干爽。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我所心爱的人儿,在那遥远的水边。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若要逆流而上去寻她,向右迂曲,道路漫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若要顺流而下去找她,飘然宛在水中洲。

《关雎》

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教师提示: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比喻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章。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3、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4、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5、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蒹葭》

1、多媒体显示画面,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入境,体味感情。

3、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怅之情。

4、放录音,学生复听一次,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教师可同时出示投影,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5、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

《关雎》

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1)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

(2)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3)他做梦梦见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2、浪漫的爱情往往离不开浪漫的场景,请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并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清清的河水,水波荡漾。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绿洲,绿洲之上一对鱼鹰正在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河的两岸长满了葱绿的荇菜,随着微风参差摇摆。要采摘它们需要时左时右地努力。美丽的姑娘啊,要得到你的爱情,不也跟采摘荇莱一样,要想尽办法去接近!

3、作为一首爱情诗,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第一章四句写一个青年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地鸣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第二、三章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第四、五章八句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不只是个戏剧性的转变。幻由情生,无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4、学生再读《关雎》,同时在头脑中再现主人公鲜明生动的形象。

《蒹葭》

教师提问:

1、诗人心中的恋人不知在何处,诗人寻找了几处地方?

三处,“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

2、这些地方有什么特点?请分别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

“长”“跻”“右”。

3、诗人面对如此曲折艰险的路,又是什么态度?

“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4、任选《蒹葭》中的一节,用优美的语言重现诗歌的意境。

示例:又是一个霜凝雾罩的清晨,我又来到水边,那苍苍的蒹葭在微微晓风中,如一片白色的海。凝霜晨露消散在白雾之中。我心中的恋人啊,你究竟在哪里啊?我愿付出一生的时光,跋山涉水,来到你的身旁。

上节课,我们共同欣赏了《诗经》中两首描写美好爱情的诗歌,感受了主人公那种“求之不得”的“辗转反侧”和“溯洄从之”“溯游从之”的.执着。这节课,老师将带领大家去探究这两首诗艺术上的风格,领略古人对美的追求。

《关雎》

1、提问:本文在形式上有何特点?

①题目取自句首。

②每句话都是四字。

③语言几乎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

④这首诗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字。

教师小结:《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

同时多媒体显示:

《诗经》的这一突出特点,同样与音乐曲调中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往往喜欢从流行曲调中挑一支熟悉的,配上词唱唱。而《诗经》的时代,流行于民间的曲调一般都比较短小。唱了一遍,常常感到兴犹未尽,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如果许多人在一起,便一人唱,众人和,直到唱痛快为止。每重唱一遍,只变翻少数词语,最简单。最容易传唱,最便于记忆。当然也就最乐于为人们所采用了。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2、教师提问: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1)我认为是“兴”,因为先说雎鸠,引起自己的相思之情。(2)我认为是“比”,因为雎鸠形影不离,诗中的男主人公把自己和幻想中的她比作一对。(3)我认为两者兼而有之。

3、教师小结:前人对此有究属赋比兴何种手法的争论。实际上就诗中这两句来看,并不排斥是作者的实见之景,但对全诗来说,确也起着媒介、比喻、联想,以至象征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不必如此拘泥。

《蒹葭》

1、请同学们谈谈初读诗歌的感受。

(1)生1:本文写得朦胧缥缈,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2)生2:这首诗意境优美,我特别喜欢秋天凄清悲凉的况味,和诗人惆怅失意的心情正好吻合。

(3)生3:我最佩服主人公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精神,因为诗中几次提到“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嘛!

(4)生4:我觉得“伊人”应该是漂亮的、高洁的,又是时隐时现、闪烁不定的。

2、教师总结:看来本诗的确“言尽而意无穷”,给了我们无限丰富的想象、开拓、创造的空间。正是这种多重意境交相叠合的开放式结构,使这首言情之作成为极富张力、意蕴宏深、多姿多彩的诗的极品。

3、作品文字简练,内容单纯,但给人的美感却非常丰富,能否用几个词来概括作品的美?

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

4、具体赏析诗歌的美:教师把全班分为六个组,每两组承担一个方面的鉴赏任务。围绕“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展开讨论交流。其中以一个组为主,另一个组补充、评价。

(1)“含蓄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字简约。以极精练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品味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来。

形象可感。作品虽未刻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但主人公的执着、“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

余音绕梁。诗只写寻求之难,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结果如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就是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2)“意境美”体现在多重叠合的架构:

①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幻化而生,难分难解。

②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浑然一体。

③诗人的执着追求和伊人宛在水中央,却觅之无踪的境界浑然为一。

④“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

(3)“朦胧美”体现在写法和模糊的意象:

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是采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5、教师小结:《蒹葭》诗的丰富美感,我们可以作多重解读。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蒹葭》1篇,最得风人深致。”

6、和《关雎》相比较,《蒹葭》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异同?

《关雎》一诗着重于“叙事”,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就写到主人公隔水远望,苦苦追寻,伊人却若即若离。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不能够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态。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朦胧”和“距离”正是这首诗的动人之处。

《关雎》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章)爱慕: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位美丽的姑娘,于是萌发了爱慕之情。

第二部分(第二、三章)思念:男子对姑娘思念不止,以至梦寐以求,辗转反侧。

第三部分(第四、五章)愿望:表达了希望与姑娘成婚的美好愿望。

《蒹葭》

是“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诗分三章,每章八句;首二句写景,后六句抒情。全诗熔写景、抒情于一炉。

《关雎》

写一个男子对所爱慕的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了其求之不得的焦虑和幻想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追求爱情中的苦与乐,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蒹葭》

通过对实景的描写和对想象的描述,十分曲折动人地把一位痴情男子对心上人的相思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关雎》

这首流传于春秋时期、记载在《诗经》中的民间爱情抒情诗,一直流传了两千多年,至今我们读到它时仍感到那么纯真自然、清新雅丽,散发着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构思巧妙,精心刻画人物内心世界。

同《诗经》中许多民歌一样,《关雎》的选材也是来自那个时代的特定历史环境和人文生活,具有十分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特别是作者巧妙的构思,把世间男女爱情这一永恒的主题,表现得生动具体,独具特色。通过雎鸠的结伴而行联想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由对姑娘的“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的愁苦心理到决心将美丽善良的姑娘娶过来,过上琴瑟、钟鼓般和谐幸福的生活的憧憬,短短五节,把青年男子的思念之情和复杂内心世界以及对美好爱情的大胆热烈的追求,刻画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

二、语言形象生动,成功运用了比兴手法。

古代诗论中讲诗有“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诗经》中诗的分类,赋、比、兴指诗的三种表现手法。所谓“赋”,是直叙其事;所谓“比”,就是比喻、比拟;所谓“兴”,就是在诗的开头用别的事物起兴,以引出下面正文。比、兴是构成形象思维和艺术形象的重要因素,成功运用比、兴就能大大增强诗的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在《关雎》里,比兴的用法就十分突出和独具特色。一开头诗中写道:“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多么贴切精彩的比兴!是啊,“雎鸟”可以在水中相互嬉戏,一唱一和,人世间男女真诚相爱、互相倾慕又怎么能加以非议呢?这两者有意义上的联系,比兴的运用使情景交融,人物形象更加可爱真实,也使诗句增添了不少的艺术特色。

三、形式鲜活质朴,增强作品的和谐美感。

《关雎》同《诗经》中许多优秀作品一样,不仅有积极的思想内容,在形式上也很有成就和特点,对于后代的诗歌有很大的影响。比如《关雎》在形式上是四言一句,保存了浓厚的民歌特色。语言自然明快、朴素和谐、活泼自由、不受拘束,读起来朗朗上口,在文字的运用上更是用了双声、叠韵、叠字、反复等手法。如“关关”为叠字,“窈窕”是叠韵,“参差”“辗转”是双声等。有的地方还活字活用,如分别采用“流”“采”“芼”三个不同的字,表现女子灵动、敏捷采摘荇菜的场面,使自然界的景色和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得更加生动、鲜活。

《关雎》如同《诗经》中的许多作品一样,凸现了现实主义的艺术特色,也体现了诗经四言诗隔句用韵的形式,语言生动形象,增强了全诗的音乐感、和谐美。

《蒹葭》

《诗经》是中华民族诗歌长河中的一颗最古老、最璀璨的明珠,秦风中的《蒹葭》是一首怀人之作。

全诗三章,意思大体相同。每章头两句写景,表明已是深秋季节。“为霜”“未晞”“未已”,暗示时间的推移,联系下文,可见诗人对“伊人”的深情;每章后六句表现访求“伊人”未遇的惆怅情绪。

这首虽是抒情诗,但环境描写、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都很鲜明。从诗中的描述可以想见:在一个深秋的清晨,大地铺着一层霜花,诗人透过一片茂密的芦苇林,久久地凝视着河的对岸,那大概是他(她)意中人居住的地方。然而,这是可望不可即的。逆流而上吧,道路是那样崎岖而遥远;顺流而下吧,她(他)又仿佛在水的中央,同样无法到那里。诗人只得无奈地面对流水,凝望痴想,直到太阳把晶莹的露水晒干,流露出无限的彷徨失望的情绪。

这首诗三章复沓,借助环境描写、气氛渲染和渗透情感的叙说,画面鲜明生动、情景交融,真切地表现出怀思恋人的惆怅之情。

《诗经》二首

关雎

表白爱情愿望倾心所思:窈窕淑女

强烈心愿:君子好逑

寤寐思念之苦

追慕之心:寤寐求之、深切思慕

相思之苦:辗转反侧、美好愿望

幻想愿望实现相会情形:琴瑟友之

结婚场面:钟鼓乐之

蒹葭

怀念:蒹葭苍苍、伊人在水中央

相思:蒹葭萋萋、伊人在水中坻

幻觉:蒹葭采采、伊人在水中沚

教学反思

《关雎》和《蒹葭》在内容、表现手法等艺术特色上都有相同之处,所以《关雎》拟重点讲授,《蒹葭》则由教师设问引导,以学生自学领悟为主。在学习《关雎》基础上进一步熟悉相应文学常识,有利于学生识记古代文言知识。

我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运用多媒体,有利于课堂上创设优美意境,引导学生感受美的氛围,特别是情景赏析中,对学生理解文章思想感情,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能将学生带到优美的诗境中。所选的图画音乐一定要轻柔欢快,让人充满憧憬。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的情景尤为重要,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撞击学生情感的火花、陶冶学生的情操。

诗经文学常识教学设计【第七篇】

王麟 杨波

教学设想

经过近三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欣赏古代诗歌的初步能力,也养成了学习古代诗歌的一些习惯。这三首诗歌内容不同,风格相近,难度都不太大,学生基本能够读懂,只是每首诗歌都有一些值得品味鉴赏的地方。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这三首诗歌,感知诗歌大意,然后采用提问、质疑、共同讨论等方法,分析关键语句,理解诗歌意境,进而把握全诗的主旨。注意朗读背诵,积累其中的名言警句。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二、整体阅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1.教师范读后,正音。

要求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雎 鸠 窈窕 参差 伊人 鸡栖于桀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诗歌的基本意思。

注意,诗歌重在体会,对于字词意义不必落实到每一个字词上,可以通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好。

三、探究理解

1.学生自由朗读这三首诗,然后说说:这三首诗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2.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请思考:《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2)在《蒹葭》《君子于役》这两首诗歌中都运用了景物描写,请思考:―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各起到了什么作用?

3.学生自由朗读这三首诗,进一步体会诗歌的内容和感情。

三、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诗经文学常识教学设计【第八篇】

补充材料: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关雎》和《蒹葭》两首诗都是诗经的名篇,两首诗在主题内容上是相似的,情感基调是相近的,同时在艺术手法方面也都运用了重章叠唱和赋比兴的方式。

见于以上两首诗教多的共同性,本节课,我采用了比较阅读的方法进行教学,引导同学们在反复朗诵中去把握诗歌的优美的意境和古人的质朴、健康的爱情观;同时,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比较两首诗过程中,进一步了解诗的内容及其艺术方法,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并从中得到相应的情感价值观方面的教育,真正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效果。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把握诗的节奏与语感;

2、采用比较阅读鉴赏的方式,对两首诗进行解读。

3、正确的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学习重点:

1、运用比较朗读的方式,对文本进行赏析;

2、品味诗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节奏美。

学习难点: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第一课时 自主学习

学习检测:

1、《诗经》是我国第 部诗歌总集。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诗经》 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宋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诗经》共。分为“ ”“ ”“ ”三部分。

2、给加点字注音。

雎鸠( ) 窈窕( ) 荇( )菜

寤寐( ) 溯回 ( ) 晞( )

跻( ) 沚( ) 俟( )

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

一、初读,感受诗的音乐美。

1、第一个环节通过初读诗文,初步感受诗的音乐美。要朗读好诗文,要注意读好它的节奏。要读出诗歌的音乐美,除了诗歌朗读的一般要求外,尤其要读出她的生气,读出她的音乐美。

2、下面,请同学们认真看书,听老师朗读课文。大家拿好笔,在你不认识的字下面作标记,第二个要求就是请同学们注意这首诗的韵脚,也就是诗中押韵的字。

3、学生试读。

二、再读,感受是的绘画美

1、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我们现在一起进入第二环节的学习。再读诗歌,想象诗歌的绘画美。唐朝诗人王维不仅是一个著名诗人,而且是一位出色的画家。苏轼曾这样评价她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教师描绘画面,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也可以让学生描述)

《关雎》:清清的河水,水波荡漾。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沙洲,沙洲上成双成对的雎鸠鸟正伸长脖颈一唱一和地关关鸣叫。河的两岸长满了葱绿的荇菜,随着微风参差摇摆。有一个文静美丽的姑娘在河边采摘荇菜。这时,一位青年男子来到了河边,他听着雎鸠鸟和鸣,看着美丽的姑娘,不由得向往这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的配偶,爱慕之情油然而生。想尽办法去接近她,日思夜想想得到她的爱情,可美丽的姑娘却拒绝了他的追求。但姑娘美好的形象还是在他的脑海里反复出现,使他茶饭不思,寝食难安,长夜漫漫难以入睡。情到极处必生幻。朦胧中男子和自己心上人终于相会了,他弹琴鼓瑟,和姑娘亲密相爱,结为永世之好!

《蒹葭》: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三、探究与研讨。

1、《关雎》一诗中写“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有什么作用?

答:

2、《蒹葭》共有三章,每一章都一会写道“溯洄从之”,一会儿又“溯游从之”,你是否觉得重复罗嗦?

答:

四、课堂小结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干干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548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