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城市规划设计论文优秀4篇

网友发表时间 912884

【导言】此例“城市规划设计论文优秀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城市规划论文【第一篇】

引言

中国城市文化源远流长,对人类城市文明的发展史产生了重要影响。一座城市的活力、魅力,在于其所处区域的特色文化与其所处时代的历史内涵。城市历史文化彰显着城市气质灵魂。城市文化与城市规划素来交互共生,城市发展具有历史性与时代性,区域性与地方性,物质形态与精神内涵等多重属性。[1]在中国本土不同地域的城市展现出了两种互为观照的城市规划文化模式:中国传统规划思想影响下的城市文化与西方古典主义思想影响下的城市文化,经过多个城市对标遴选,笔者对西安千年城市规划文化与大连百年城市规划文化展开论述,尝试探究中国传统与中西合璧两种文化语境下规划的城市结构形态与文化内涵。

一、两种城市规划文化范式

中国古典都城规划形制与西方古典主义城市模式是城市规划文化的两种典型范式。

《周礼・考工记》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管子》曰:“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周礼的营城制度与管子的营城思想是中国传统城建文化的精粹样板,代表了两种不同的营城形制,前者注重人文秩序而多用于方正的王城、都城的规划建设(图1),后者强调因地制宜而适用于地形变化丰富的一般城市。

巴洛克(Baroque)城市设计是西方古典主义规划思想演变的产物,发端于意大利罗马教堂轴线大道,法国巴黎的凡尔赛宫设计堪称经典之作。巴洛克城市文化主张运用主从关系、对称轴线的设计手法,极力强调运动与变化,表征为放射状道路系统的城市形态(图2)。典型代表城市:法国巴黎市中心城市设计、美国华盛顿的郎方规划方案、中国大连老城区中心等。巴洛克城市强调开放与清晰,彰显权力与秩序,支持道路与交通;巴黎是巴洛克城市设计的典范,城市中重要的主体象征是大道,马车与大车的轮式车辆交通对城市规划遵循线性发展的特点起了决定性的作用。[2]巴洛克城市规划的特点是把城市作为一个完整的审美单元,把用地划分成为几何图形,道路按直线型发展,一方面是因为要满足轮式车辆交通和运输,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当时占支配地位的城市生活美学。[3]

二、西安千年城市规划文化

西安,古称长安(取长治久安之意),中国四大古都之首,曾连续几度作为中国的“首善之城”,拥有着3 100年城市建设历史与1 100多年的都城文化史。周秦汉唐是西安城市划文化的主要历史发展轴线。

(一)西周时期

西安作为首都始于西周时期的沣河两岸的沣镐二京。周礼营城制度为城市规划实践的理论总结。井田营城形制,方九里,旁三门,九经九纬。西周王城中选择的交通轴线,是为了分割与联系不同功能区,道路网采用交通集散的方式有秩序地组织城市交通。周王城道路是历史上最早形成车走中央、人走两旁的具有人车分流思想与功能的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道路系统中,专供帝王使用的一条经涂和一条纬涂构成了城市的十字形中轴线,以强调封建帝王的中心地位和绝对权威。[4]

(二)秦汉时期

秦咸阳城建于现西安北郊的泾渭双河两岸。中国传统都城营建的文化标识表征为“象天法地”的整体观念与普遍联系,秦咸阳与汉长安对其进行了具体的诠释。具有居中求正、天地对应的空间秩序结构,五宫四象、天极地中的都城规划布局。[5]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定都咸阳,秦都咸阳的规划建设文化在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史上具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对后世都城营建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6]历史地理的考古研究成果揭示出秦咸阳的发展由渭北向渭南延拓,主要遗址包括渭北的咸阳宫、甘泉宫、望夷阡陌,渭南的宗庙社稷、上林苑、阿房宫、骊山帝陵等,形成“渭水灌都”的总体布局。[7]

(三)隋唐时期

唐长安城(原隋大兴城)是唐朝京城,城内一共108个街坊,王公大臣、文人雅士对不同坊里按文化特征进行命名(图3)。城市功能分区明确,城市形态方正不阿。皇城居中坐北朝南,朱雀门至明德门之间的朱雀大街是帝王的驰道御道、官方的通衢大道。大唐东、西两市分别居于宫城内、皇城外的两侧。大明宫是大唐皇帝的宫殿,位于城北的龙首原上。唐长安是世界第一大都市,城市面积约84km?,城市人口超过100万人。

(四)近现展

现在西安的古城墙是明城墙,是在唐长安皇城的基础上修筑的,之后基本城市范围都是以明城墙为主体的封建城市;近代西安的首轮总体规划为之后的城市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对城市从本土化走向现代化、国际化具有重要的引导意义。西安城传承着周、秦、汉城市精神,延续隋唐的城市肌理,延用明清的城市结构,布置现代的城市功能,规划思路一脉相承、古今结合、和谐有序。城市发展强调尊重历史文化、结合现状地形和自然资源,合理规划城市总体布局和路网系统,使得西安的古城格局得以延续,城墙、护城河及古建等众多遗址得以保护。古都西安、特色城市、九宫格局、虚实相当、经纬龙骨、汉唐精神、八水绕城、天人合一,对这座城市的历史、现在与未来的格调进行了高度概括。

(五)长安城文化释义

长安乃都城,即王之城。“王”字,三横一竖。三横为天地人,一竖乃参通天地人者,是谓君谓王。上古造字,玉王同体。王佩玉,玉不光是王身上一点缀装饰品,更是王者、王城应持有的内在品质和高贵气质。玉有五德:润泽以温是谓仁,廉而不刿是谓义,垂而坠不飞扬是谓礼,缜密坚实是谓智,质地明晰是谓信。五德即五义:仁、义、礼、智、信。五义为《易经》之道理,对应《黄帝内经》之医理――人体五脏:肝、心、肺、肾、脾。五脏对应五行:木、火、金、水、土。五行对应五方东、南、西、北、中。五方对应五季:春、夏、秋、冬、长夏。五季对应无色:青、赤、白、黑、黄。五色对应五味,五味对应五谷,五谷对应五虫……这些传统文化要素均源自天子在王城及其国家对天地、自然、城市、人生的感悟。人与城市一样,其生命的轨迹都遵循着春(生发)、夏(生长)、秋(收敛)、冬(收藏)的机理,一直随着周围事物的变化在不断地运化着。对于西安来说,在空间维度上,划分为五区之象与上述各五种属性皆有一定的内在机制的关联;在时间维度上,西安历史变迁和发展变化之相与五季交替、五方变化都有相关的联系。《易经》之道,《黄帝内经》之医,同理同源。“天人长安”强调中国王者之城的天人合一(天、地、人合一)。

长安是中国西安的名片,过去、现在与未来一直都是。西安以“唐文化”为切入点,开始启动“唐皇城复兴计划”。“复”:即忠于历史;“兴”: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唤醒华夏文明精神。复兴不是复古,更不是守旧,而是一种对自己的坚守,一种本性的回归。“唐皇城”是世人的一个全新的愿景,一个动态的蓝图,是“长安梦”。源自生命最本真的力量,西安开始寻回并追赶曾一度失落而又被寄以厚望的自己――“华夏古都,天人长安”。最可贵的就是自己从未改变,城市生命之美贵在历史文化可持续。西安以“唐”作为时间坐标,以“长安”作为空间坐标,力求复兴自周以来,直至明清,以贯穿于近现代的城市历史的完整轴线来保护城市结构,延续城市肌理,体现传统文化内涵,焕发并展现古城魅力。西安的城市特色未来主要在空间布局、历史保护、文化建设、建筑风格、生态环境、产业发展等六个方面进行打造,表现为“九宫格局、传承文脉”,“保护发展、有机结合”,“城市精神、文化复兴”,“唐风汉韵、和谐共生”,“山水城市、天人合一”,“板块经济、发展引擎”六大城市特色。西安的城市特色凝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气、神,是西安最巨大、最现实、最理想的城市资源,其可以推动西安城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创新,进而实现城市复兴。

三、大连百年城市规划文化

大连是中国北方海岸的明珠港城,在近代殖民文化背景下逐步发展起来的知名魅力之城。大连近现代100余年的城市规划建设历程可分为帝俄占领时期的建设、日本占领时期的建设、新中国建设时期、新世纪转型发展的四个发展阶段。[8]

(一)帝俄占领时期的建设

1898年,大连依港建市。帝俄侵占东北、登陆旅大后,旅顺为军事要塞,在大连湾的青泥洼沿海岸开辟新港。经选址、定址以及下令建设,同年9月沙俄政府通过了萨哈罗夫和盖尔贝茨编制的大连港和大连城市规划方案,期间聘请德国两位建筑师引用了德国郊区的规划模式。[9]俄政府计划在此建设一座新的大型港口城市,为各国工商业创建新的活动中心。1901年,达里尼(即大连)特别行政区的第一部城市总体规划图成型。规划对城市定位为港口、商贸城市,用地规模约为平方公里,是当时远东颇具规模的殖民城市。规划中严格采用功能分区的规划概念,将城市划分为3个功能区:行政区、欧罗巴区和中国区。三大分区通过莫斯科大街(人民路与中山路东段)贯穿(图4),大连老城中心发端于此。

1903年,莫斯科大街及围绕中山广场的干道已基本成形。当时俄国人想把大连规划建设为联结欧亚大陆的水陆交通枢纽城市,所以城市规划的重点放在城市结构布局和交通运输上,采用盛行欧洲的巴洛克式城市设计手法,放射线的大街、林荫大道以及圆形广场为其显著表征。港口与城市的联系首先发生在港湾广场,港湾广场是交通广场。火车站与城市的联系首先发生在欧洲广场(青泥洼桥胜利广场),这里为当时城市商业中心。城市公共活动中心为尼古拉耶夫广场(今中山广场),也是城市核心的交通广场。莫斯科大街(东段为中山广场至港湾广场的人民路,西段为中山广场至青泥洼桥的人民路东段)是城市交通干道,从东侧的港湾广场经过中山广场、友好广场,连接西侧欧洲广场。作为标志性大道的莫斯科大街贯穿城市东西,把城市交通枢纽(大连港、大连火车站)和重要的公共活动中心(港湾广场、中山广场、欧洲广场)通过直线干道的形式串联起来,为商港城市的经济繁荣与高效运转打下基础,同时创造了大连特有的城市景观。

(二)日本占领时期的建设

1905年将“达里尼”改称为大连。日本军政当局一方面积极维修既有市政设施,一方面沿袭俄国的城市规划方案,对急需的设施进行了建设。地区划分略有改动,将市区分为军用区、日本人住区、中国人住区三部分。1909年大连的市区规划中,现人民路、中山路以北地区的道路大体形态已经形成,所以未作变印9愠 ⒅毕叩缆繁A簦规划将中山广场作为景观标志,以加强其作为城市公共中心的地位。1919年,城市规划引入用途地域制(即功能分区理念)。规划的功能分区包括:住宅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混合用地。东部的老城区未作变动,西部的新城区采用方格网作为道路网规划的基本形式,以适应机动车交通不断增长的新形势。

在原基础之上,中山路与人民路从中山区的港湾桥延长到了沙河口区的太原街,串联起了今日的中山广场、友好广场、希望广场、人民广场、奥林匹克广场(图5)。大道两侧用地功能从东到西分别为海陆交通枢纽中心、商务金融中心、商业中心、行政办公中心以及居住用地。

(三)新中国建设时期

大连城市是伴随港口和工业的发展逐步形成的。1958年规划确定大连为工业城市,城市发展规模、规划布局、用地指标和功能分区等要素得到基本确定,当时全市干道系统已基本形成。1985年的总体规划是大连第一个经国务院批准的规划。城市布局、功能分区进一步明确。工业区北移,居住区向西南方转移,文教区在城市西部,商业、贸易中心在城市东部形成。道路按功能划分为交通性干道和生活性干道。先后规划、优化了7条城市干道,改道、拓宽了8条城市干道,逐步形成完整的道路系统,改善了交通安全状况,提高了道路能力。1984年国家批准大连为沿海开放城市,承担着东北经济区的窗口作用,这要求总体规划应尽快适应新的发展需要。城市中心区为中山区、西岗区、沙河口三个区以及甘井子区的城区部分。规划中要求控制中心城市规模,重点发展第三产业,把大连建设成为吸引力与辐射力强的中心城市。这次规划明确了大连城市的结构模式(图6),规划要求在中山广场周围建设金融、证券交易、信息、展览、保险等机构,形成金融活动中心。

(四)新世纪转型发展

进入21世纪,“浪漫之都”便成为魅力大连的代名词。不仅是因为大连老城中心延续法国古典主义肌理形态,更是因为大连结合放射状道路系统设置林荫道、广场绿地等城市开敞空间,同时结合特有的道路结构组织新时期先进的绿色交通体系,积极倡导生态低碳城市与绿色交通出行。为了提高街道的通行能力,中山路与人民路将成为该中心区服务的城市干道,连接多个城市广场。为了适应未来城市发展的需要,调整现有的公共交通结构,重点发展轨道交通,建设综合性公共交通体系。人民路与中山路从东向西来沟通各个核心功能区的联系。绿地广场、林荫大道是“浪漫之都・魅力大连”城市文化的特征性要素。

四、结语

城市是人类社会权力和历史文化经过时间打磨而形成的生活空间会聚体。[10]西安是由中国古典城市规划文化一脉相承的城市,大连是受西方古典主义规划文化深刻影响的城市。

井田制方格网与巴洛克放射状是两座城市规划文化的现状表征,两者的城市形态与结构功能遵循着各自的规划设计特性。西安的城市结构体现着周礼井田营城制,棋盘路网表达了方正通达的中国城市美学文化特征;大连的城市结构是典型的西方巴洛克式风格,以放射性秩序美的形式体现。西安是由中华古典城市营建文化打磨出的中国古都,井田制方格网的城市结构形态是西安宝贵的文化遗产;大连是受西方古典主义规划思想影响的中国海港城,巴洛克式放射状路网是大连城市结构形态特有的文化表达。

参考文献: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发展规律――知与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韩帅。城市标志性大道的交通规划与设计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

张冠增。西方城市建O史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16.

文国玮。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6.

徐斌。秦咸阳――汉长安象天法地规划思想与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14.

徐斌,武廷海,王学荣。秦咸阳规划中象天法地思想初探[J].城市规划,2016(12):65-7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古代考古学(秦汉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韩帅,蔡军,王凯。论城市标志性大道与城市规划的互动发展关系――以大连市为例[C].//第六届“21世纪城市发展”国际会议论文集。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759-772.

城市规划论文【第二篇】

这样的背景下,单兵作战能力已经不适合院里发展的需要,对项目编制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大型项目编制需要有良好的大局观、合理的编制思路和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和以及建立能够相互协作配合的团队。本人作为项目负责人,除独立完成若干小型项目,在大型项目编制过程中能够做到对项目整体的把握和对任务的有效分解,有效的组织项目的开展,跟委托甲方及合作单位积极对接和联系、与院内其他部门有效沟通和衔接,对所内项目组的工作进度和工作内容进行统筹安排,此外,对领导及时汇报工作进展情况,沟通项目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难点,实现与领导的有效沟通,及时推进项目进行。

1 2 3

项目完成不单独以完成任务为目标,注重增加项目的研究深度和广度,如完成的XX千里山工业园规划和沈阳东部XX产业集聚区规划,在规划过程中增加对产业发展的研究内容,虽然增加了一定的工作量,但也使得规划成果更加完整、内容更加丰富。完善的规划思路和丰富的规划内容也得到了甲方和专家认可,本人参与编制的两个项目都获辽宁省优秀规划设计一等奖。工作之外积极撰写论文,获辽宁省2009年都优秀城市规划论文二等奖与三等奖各1篇。

在技术规范和规划标准掌握上,本人充分学习和掌握各类技术规范,注重对工作中经常用到的国家规范和地方规划如国家,如《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沈阳市64 号令》等,并能在项目编制过程中对规范推陈出、新灵活应用,如在沈阳市核心区地下空间控制规划编制过程中,项目组结合国内同等城市退线标准实例和国家法规,并结合沈阳规划审批工作特点,提出了《沈阳市地下建筑退线标准意见稿》,已报市规划局审议,该标准的出现填补了沈阳市地下建筑退线技术空白,解决了技术难题。

城市规划工作任重而道远,城市规划师需要丰富的知识积累和广泛的专业知识,本人今年10月有幸到日本和香港学习考察,感受非常深刻,看到国外城市的先进和发达,国外整体社会发展水平比国内要进步很多,感觉到我们国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的城市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我们未来工作的压力还会很大,我们自身专业素质更是需要更大程度的提高,也感受到自身的眼界和学识水平急切的不足。为提高自身的规划理论,本人报考了同济大学在职硕士研究生,通过参加入学考试,之前的复习过程和考试过程使我重新的审视和认识了自己。入院几年来,院里给个人创造了良好的工作条件和诸多机会,院为大家提供了一个施展个人能力的平台,虽然工作很辛苦,但是其实个人还是生活在院里给提供的蜜罐里。事实上,每一项荣誉的获得、每1篇论文的发表、每一个奖状的背后,无疑不是烙上了院的印记,无疑不是院带给个人的,当你真正的依靠自己的能力和力量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其实,真的很难。通过这样的经历也认识到自身能力和知识积累的不足。

1 2 3

以前所内谈话的时候我也说过,城市规划工作的核心要素是规划师自身,我们作为设计人员,目前唯一能做的就是通过学习来逐步提高个人业务能力和设计水平,逐步加强我院的技术力量,增强我院的市场竞争力,使得我院在行业内走的更远,只有院好,大家才能好。最后感谢所里领导对本人的信任,各位同事对本人的关心和照顾,以及在工作中给予的支持和帮助。由于本人也很年轻,学术和学识水平还不是很高,还难以达到指导年轻同志的水平,对年轻同志的“传、帮、带”作用不是很明显,但是只要大家不论是生活上还是工作上,不论是工作的的技术问题、还是编PPT的小技巧,找到我,我一定会用心帮助大家。

最后,再次对大家说声谢谢。

城市规划论文【第三篇】

长期以来,我国沿边地区作为边远地区,受国际关系,方针政策等条件因素的影响,远离国家经济建设中心,其经济发展未能与全国经济发展融为一体,受“打完再建”思想民影响,投资甚省,边远成为沿边地区发展的区位劣势。而且由于交通不便、人才奇缺等使沿边地区大部分成为贫困落后地区,国家每年需提供大量的财政补帖。沿边地区城市化进程缓慢,城市化水平低下。

“十一界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特别是沿边各地区实施“南联北开、东进西出、全方位开放”战略方针的实施和近几年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缓和和正常化,使沿边地区成为与我国南方广东等沿海地区开放门户相对应的发展对外贸易、经济交往、国际交流的地域和口岸。使边远这一劣势转化为区位优势。使沿边地区、城市同沿海地区、开放特区一样,成为我国大陆最具开放开发潜力、发展力的区域和城市。

沿边开放地区城市规划的发展方向分析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规划目的计划的深化与继续合理布局项目,主要为生产服务――贯彻规划(贯彻规划原则与国标)与计划相辅相成既为吸引外资、经济发展服务也为创造好的人居环境服务――研究型规划(研究预测疏导综合发展问题)

规划背景影响因素单一性、封闭型复杂性、开放性

把握因素的程度确定性不确定性

对象主体政府与官员除政府官员外,新增房地产商、企业家等

城市建设投资渠首国家投资(目光向上)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还有外商投资(目光上下、内外结合)

土地利用制度主要为单纯的物质形态规划有偿使用

规划核心内容行政手段为主注重综合性的超态规划

规划措施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社会手段并重

沿边地区城市发展的动力由比较单一的戍边、开发边境资源的据点向比较多元化的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边境贸易为导向的多层次的经济技术合作、大通道的建设、跨国旅游业的发展、口岸的全方位开通、沿边开放城市的建设等方向转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沿边地区城市规划对城市规划工作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现仅就主要内容概括如下:

由此可见,沿边地区的城市规划工作因沿边地区及城镇的超常规发展而面临着崭新的、前所未有的系列问题,须适时提出新对策。

二、问题审视

问题之一:城市发展方向雷同化

长期以来,边境城市建设还未能统盘考虑,诸城市之间还未有合理明确的地域分工,边境城镇的直接腹地,由市、县、国营农场、森工局林场等条块分割的体制构成,地方利益的倾向,各自为政的开发方式,使边境城镇各项事业规划和建设发展难以协同并发挥整体效应;由于边境地区开放较晚,开发层次较低,加之多年处于边防前哨为国际重镇,致使工业基础薄弱,经济效益差,第三产业及科技文化落后,边境城市实力较弱,一般均为小城镇。改革开放以来各城急功近利,忽视城市性质的深入研究,致使多数城镇发展方向雷同,诸如“口岸城市”、“商贸城市”、“农副产品加工”城市等。

问题之二:城市规划与发展单纯注重经济效益

当前许多边境城镇在规划与开发中单纯追求容积率和聚集效益,不是见缝插绿,而是见缝插针(房),眼前虽然利润可观,但人居环境差,城市交通对策等大城市问题提前在黑河、绥芬河等沿边开放城市(小城市)出现。

问题之三:重开发区轻老城区

尽管出于加快招商引资步伐,改善投资环境等良好的愿望,不少边境城镇纷纷脱离老城区避建边境经济合作区,致使老区规划建设脱节,开发区热问题不少。

问题之四:影响规划的不定性因素太多,规划人员进退维谷

由于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边境城市规划与发展在项目的性质、规模、发展数量与速度等方面均存在着从多的不定性,作为计划的继续和深化的城市规划的适应性已不复存在,按传统规划模式规划人员难以搞出既令地方领导满意,双能通过专家评审的规划方案。

问题之五:缺乏城市特色

近年来边境城镇的建设一哄而上,在缺乏城市设计与风貌景观总体规划控制的情况下,千楼一面众城一面的现象大有一发展不可收之势,边境城市缺乏特色的局面不利于我国树立对外开放的良好形象,也不利于创造陶冶居民良好的城市文化氛围。

问题之六:技术落后,规划方法陈旧

由于,缺乏设备、资金、人才等因素,致使边境地区规划在理论、方法、技术仍沿用50年代以定性设计为主的状况,已远不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急待解决。

问题之七:规划缺乏民众参与

当前边境地区城市规划基本上属于领导与专家规划,以人为主题的规划思想在边境地区刚刚传播,公众参与的意识薄弱,城市规划意识差。

问题之八:忽视对应国家对应城市的研究

知已知彼能战而不殆,但由于多种原因缺乏对对方城市的必要了解,因此不利于与对方城市取长补短的发展有机联系。

问题之九:缺乏对国外边境城市规划的系统研究和引以为戒

国外边境城市的发展模式应为我国沿边开放地区城市规划所借鉴,但目前掌握资料少,难以借鉴参考。

问题之十:土地基本无偿使用与土地有偿使用的盲动性。

当前沿边开放地区城市土地基本上所处于无偿使用状态,城市用地分等定级和控详工作普遍尚未全面展开,但土地有偿出让“试点”工作却已纷纷开始,土地的有偿转让已出现很多问题。

三、对策思考

对策之一:我国边境长2万多公里,边境城镇建设发展的个性大于区性。地域性即是边境城镇得以存在、发展的个性。

如以黑龙江省边境城镇为例,强调宏观的区域分析,应着眼边境地区开放地区对内与全省、东北经济区、全国,对外与俄罗斯远东与西伯利亚地区、东北亚地区、亚太地区乃至世介经济地带之间的宏观地域关系,摸清边境城镇的位置与交通信息条件的特点与优势,如边境口岸城镇所处的经济地理位置与交通运输条件有陆路、水路之别,陆路中双有铁路、公路之分,其历史基础与现状态势、社会经济条件、交通运输与口岸环境等基础设施条件也不尽相同,因此,必须通过对比等分析论证,才能明确口岸城镇的地域分工,邓其在不同层次地域范围中的地位及应该承担的任务,明确其吸引与辐射的腹地,为合理确定或调整口岸城镇的发展性质、规模及其总体布局提供切实的区域依据,为口岸城镇开发、建设在南联北开的全方位开放格局中能够有的放矢,因地因时制定,进而避免与诸多口岸城镇在发展项目上雷同或一哄而上,避免造成盲动的损失。

对策之二:强调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

妥善处理好边境城镇发展建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为中心,创造市场发育的规划软环境,既要充分利用好已有的城镇基础设施,双要节约土地少占良田,还要积极控索土地及基础设施有偿使用的有效途径,从而使边境城镇规划成为边境城镇成长发育为市场经济服务的指南书和科学兰图。

其次,要为边境城镇居民和到边城从事经营活动的客商规划创造一个工作、生活、游息都方便、舒适的空间环境,以不断满足边城人民随着边境城镇经济发展而不断提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确定一个因地制宜的、点、线、条、块、面有机联系的绿化生态系统,从而使边境城镇成为能予防减少和克服环境污染、促进边境城镇和区域经济、技术、生态协同发展和良性循环的健康城。

对策之三:强调规划与发展的整体性,重视协同好老区和新区的关系

当前在新的形势下,边境城镇在老区改造和开发区(实质是新区)建设上都存在着新问题,老城区挖潜改造的潜力和步伐与新区拓展应因地制宜按着《城市规划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为准绳,切忌盲动,应以老城区改建为依托,适当开发新区,以整体性为原则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建设避免新的条块分割的产生,也减少土良田的占用,提高老城区土地利用率。

对策之四:突出强调弹性,适应多变性

强调弹性规划与设计,处理好影响边境城镇发展的多情景问题,是边境城镇规划适应并服务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下,边境城镇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众多的变化着的不定情景,如国际环境的变化,再如双边国家价值观不同、将导致对合作与开发认识上的难以统一,开发问题单方难以确定,因此这些变化对规划无疑将产生重大影响。

强调弹性设计,是针对传统规划“只集中预测一种的倾向,缺乏弹性和灵活性”的问题而提出的,国境城镇规划在人口、用地规模的预测、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规划等方面,应充分贸有余地保持活性,尤其是在用地布局上考虑“相容性”以综合区替代功能区,以保证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项目难以确定,需要滚动发展,从而既能满足现实建设需要,又有为远期、远景的发展奠定规划软环境,而且能增强边境城镇在国防等方面的应变能力。另外,在边境规划期限与实施程序上,应灵活贯彻《城市规划法》及有关子法,规划不一定绝对按20年、5年、近期考虑,而是按目标体系的展开,因时制宜分期滚动实施。

对策之五:因地制宜,创造边境城市特色与风貌

着眼边境城镇所在的微观地域,处理好边境城镇的规划、发展、建设与其所在地域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社会文化条件、经济技术条件、历史条件等的具体关系,因地制宜,挖掘文脉,继承和发扬光大已有优势;进一步创造边境城镇的特色和景观风貌。

对策之六:强调科学性、加强技术进步

加强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合理运用现代城市和区域规划理论和定性与定景相结合的方法,是边境城镇规划科学化、合理化的有效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有了很大进展,科学技术也取得了较大进步,城市规划设计研究的手段在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和电子计算机等新技术的推动下,在信息储存、统计分析和辅助设计等方面有了新开拓边境城镇规划一方面要适应我国城市规划设计科演技榔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为丰富我国城市规划科学技术提供实证。为此边境城镇规划,首先要在系统论、信息论、决策论、控制论等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建立边境城镇规划设计、管理、决策的信息反馈系统。

应在实践中控索和总结一套适应边境城镇发展规律的实际操作方法,丰富和完善边境城市规划工作系统,以满足边境城镇规划为市场经济发展超前服务的迫切需要,应及时的反馈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等有关因素对边境城镇自身发展的影响等相关信息,及时调整、修改、充实、完善、提高边境城镇规划的预见性和可操作性,以过程规划和跟踪规划为各级领导决策当好参谋。

应构造边境城镇规划的方案库,应强调多方案比较和综合平衡,以优中选优的原则适应多情景因素变化和有备无患观点。

对策之七:建立民众参与机制,创造参与环境

多创造民众参与机会并形成制度。强调民众参与强化社会民众的规划参与意识,对制定和实施边境城镇规划至关重要,世界许多城市的调查表明,若市民存在较强烈的主动参与意识,则规划实施在组织管理上将十分顺利,反之,则给规划及实施带来麻烦,甚至会拖延或阻碍规划目标的实现。

强调公共参与,发挥共众参与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是体现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普遍性的需要,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提高到“公众主动参与规划,规划必须公众参与”是真正体现“人民城市人民规划、人民城市人民建”的迫切需要。因此为了适应和促进公众主动参与边境城镇规划的意识,应注重以下四个问题。首先规划决策和规划编制者应进一步扩大边境城镇社会先遣队是层及热心边城发展的海内外人士的公众参与面,采取协商对话等多种途径主动接纳公众的参与;其次,应贯彻《城市规划法》的有关要求,提高整个社会的规划透明度,形成宽松和谐的规划环境,激发公众的主动参与精神;第三,应普及城市规划科学知训,使公众自学更新观念,树立全局观念,未来观念、深化规划意识,提高规划参与的科学性。

对策之八:强调宏观与微观对接与对等,主动为开放服务

强化对接性,是适应边境城镇所处位置的特殊性要求,适应双方边境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的长远需要。

首先应是宏观战略上的对接。沿海特区和城市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深圳与香港对接,珠海与澳门对接、厦门与台湾对接后的规划、建设与发展取得惹人瞩目的成绩。因此编制边境城镇规划,应首先考虑我方边境城镇和区域所面对的对方城镇和区域的发展态势和战略,如绥芬河等边境城镇所面对的俄罗斯远东滨海边疆区确定了建立国际自由贸易区为目标的“大海参崴规划”,因此在编制绥芬河市总体规划时,如不考虑与之对接的战略,则难以从地域综合协调的角度谋划绥芬河市的外向型经济建设与发展。

其次是微观建设上的对接。俄罗斯非常重视边境城镇的建设,黑龙江省黑河、抚远、饶河、虎林等市、镇结应的俄罗斯城镇在人口规模、城镇建设水平等方面均高于我方,这是涉及到国家形象的大问题。因此从国格心理角度出发,我方的边境规划建设水准起码与俄方边境城镇相对接、对等,可见加强边境城镇规划的微观对接研究,对提高我省边境城镇的景观形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策之九:强调借鉴性,以国外边境城镇规划与发展的经验教训为戒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外边境城镇的规划、建设和发展经历,为我国边境城镇规划,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避免走弯路,应在充分的比较和借鉴中探索一条具有沿边地区特色的城镇规划模式。

例如,美――墨边境地区已形成一个潜在的、爆发性的国际性城市化地区。美――墨边境成对的城市中心或“孪生城市”的增长,被称为“国际化共性现象”,是典型的沿边城市的增长到一定阶段后,边境地域逐渐一体现化且已加入到全球经济体系之中,在此过程中边境城镇既发挥着积极作,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以便超燧指导我方边境城镇与对方边境城镇“共生”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为科学预测边境城镇的未来提供研究背景。

对策之十:树立土地经济价值观念,加强控制性规划工作

应尽快转变产品经济观念,树立商品经济观念,要考虑城市土地的区位、使用性质、进行分等定级,在控制详细规划工作中加强经济测算为广辟城市建设资金渠道,增强城市发展“造血功能”奠定科学基础。

城市规划论文【第四篇】

城市雨水排水规划设计是城市市政排水规划设计的重要内容,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规划设计时应注重雨水管渠系统布置、设计雨水管渠重现期的选择、雨水管渠水力计算以及排水管材及附属构筑物等内容的考虑。

管渠系统布置

布置雨水管渠系统时应注重考虑以下细节问题:①认真分析城市各区域地形特点,将雨水就近排入水体,并结合河道水位及地面标高,进行强排区、自排区的划分。同时,减少雨水泵站的设置。②综合分析城市道路、街区规划情况,最大限度的利用道路两侧边沟及时将地面径流排出,尤其应注重将雨水管渠布设在草地、人行道下,并与道路保持平行。同时,根据城市实际情况采用暗管或明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布设。通常情况下,当建筑物密度大,交通条件复杂的区域设计为暗管排水,反之,采用明渠排水。③注重调蓄池的合理设置,即,选择合适的洼地或河湖水面作为调蓄池,防止调节洪峰的出现,适当降低边沟设计流量,减少泵站设置数量[1]。

设计雨水管渠重现期的选择

对雨水管渠重现期进行选择时,应注重参考《室外排水设计规范》相关内容进行[2],即,同一排水系统采用的雨水管渠重现期可不同,具体可参考表1内容。另外,按现在城市建设的情况,设计时采用的重现期n,经过数年施工建成以后,往往满足不了实际的要求,应引进设计重现期为n时,校核重现期为n1(例:设计时重现期如取5,建议用5×=校核)。

管渠水力计算

计算雨水管渠水力时应注重收集与分析当地气象资料,注重对暴雨强度、暴雨强度重现期、集水时间、径流系数等参数的考虑,以保证雨水管渠设计流量的合理性。同时,还应注重一些细节内容的落实,如满流时管中最小流速不能低于/s,起始管段应处于平坦的地形上,最小设计流速不能低于/s;雨水支干管最小管径为300mm,对应设计的最小坡度为;处于车行道下的最小覆土不能低于,在冰冻深度不足的区域,可设计成无覆土的地面式暗沟。

管材及构筑物规划

结合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雨水排水管材,如现浇混凝土管、金属管、陶土管、钢筋混凝土管等。同时,还应按照规范要求合理设置检查井、跌水井、雨水口等附属构筑物,尤其设计跌水井时当跌差超过1m时应注重在上下管段间设置跌水井。

2合流制排水系统规划设计

城市排水体制有合流制与分流制之分,结合城市发展情况加以合理应用,一般情况下,旧城改造、新开发区、扩建新区、新建城市等适合使用分流制。另外,旧城改造可将原来合流制系统改造成为截流式合理制系统。接下来以合流制排水系统为例对其规划设计进行分析。合流制排水管道中的水由雨水径流、工业废水以及生活污水构成,在溢流井上、下游设计流量存在差别,其中上游设计流量为雨水径流、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三者流量的最大值之和,而设计下游流量则是部分降雨径流流量、生活污水以及工业废水流量。例如,第一个溢流井上游管渠设计流程计算公式为:Q=Qd+Qm+Qs=Qdr+Qs其中公式中Qd、Qm、Qs、Qdr分别表示综合生活污水设计流程、工业废水量、雨水设计流量、截流井以前旱流污水流量,单位均为L/s。溢流井下游管渠设计流量的计算公式为:Q=(n+1)Qdr+Qn+Qy其中Qdr、Qn、Qy分别表示上游管渠上游旱流污水流程、溢流井之后管渠旱流污水流量、溢流井以后汇水面积雨水流量,单位均为L/s。n为截流倍数,其随着环境要求的高低而变化,即,环境要求越高、降雨越丰富的区域具有越大的截流倍数[3]。不同排放条件下n的取值如表2所示。其中合流制管渠满流时最小流速应达到/s,旱流时最小流速应控制在~/s。对重现期进行设计时,应较同一情况下雨水管渠设计大20~30%。另外,处理排放的工业废水时应结合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当工业企业距离城市较近时,应注重将工业生产污水纳入城市污水管道系统中,在节省投入的同时,提高管理效率。当工业企业距离城市较远、产生的污水量较大或污水较复杂时应进行单独排放处理。

3城市污水处理利用规划

城市污水处理利用规划设计是市政排水规划设计的重要一环,有助于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率,避免水资源浪费。对城市污水处理利用规划时应注重以下内容的认真落实:

明确城市污水性质

明确城市污水性质有助于采取针对性处理技术,提高污水处理效果,一方面,掌握污水污染指标。污水污染指标较多,如生物化学需氧量(BOD)、化学需氧量(COD)、悬浮固体(SS)等,其中BOD的值越高表明污水中含有较多可被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另一方面,了解水体污染及自净状况。对污水污染及自净情况加以了解,有助于投入合适的资源用于污水处理。

合理规划污水厂

对城市污水处理厂进行规划时,一方面,应确保厂址选择的合理性。规划污水厂需要考虑的内容较多,尤其在选择厂址时应选择地势低洼位置,确保城市污水更好的流进厂内。同时,污水处理厂应与附近水体距离较近,方便处理后的污水排放,并根据水体及污水厂处理能力设置合适数量的出水口。另外,厂址应少占或不占用农田,并且具备较好的地质条件。而且为方便后期的运营与管理,污水厂应靠近公路,保证水电的可靠供应。另一方面,对污水处理厂各部分加以合理布置。规划污水厂应注重平面及竖向上的布置。例如,在平面布置上应注重将联系紧密的处理布设在一起,保证污水处理的连续性。竖向布置上应综合分析污水处理所用的设备所占空间大小、功能等,方便污水处理中的管理。

注重中水系统规划

做好中水系统规划可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率,缓解城市用水紧张问题,即,采用专门污水处理技术,对生活污水、城市污水进行处理用于城市杂用,如用处理后的污水灌溉绿地等。依据规模中水系统由城市中水系统、小区中水系统以及建筑中水系统之分,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应结合不同中水系统特点及要求,进行合理规划。另外,污水处理后产生的污泥,也应进行处理加以利用。例如,可对污泥进行厌氧消化、脱水干化处理,加工成建筑材料等其他产品,降低给城市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当污泥无法利用时可进行填埋处理[4]。

4结论

作者:尹伟军 单位:柳州市市政设计科学研究院

参考文献

[1]张林竹。城市市政给排水的规划设计的几点思考实践思考[J].绿色环保建材,2017,01:39.

[2]《室外排水设计规范》.2016.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912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