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精编3篇
【导言】此例“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精编3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1
对医科大学生,既有着与普通大学生一样的素质要求,又有着医疗职业的特殊素质要求。除了要有扎实过硬的医学专业技术素质外,还必须具有合格的政治素质、优秀的思想素质、良好的道德素质、全面的文化素质、一定的法律素质、较强的创新素质、稳定的心理素质、强健的身体素质等。笔者现就医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文化、心理素质教育与“两课”教学的关系浅析如下。
1 合格的政治素质
政治合格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首要要求。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作为医科大学生―祖国未来的医务工作者,要想为人民的健康、祖国的医学事业做出贡献,首先必须加强政治素质的培养。而“两课”教学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指明正确的方向,为祖国培养忠诚马克思主义,献身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医科大学生应当认真学习“两课”,积极参加各种政治学习活动,了解党的历史,了解共和国的历史,了解我们伟大民族的历史,认的领导和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政治觉悟,从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拥护改革开放,高举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积极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在大是大非面前,在重要政治关头,要立场坚定、头脑清醒、态度鲜明,始终保持与党中央高度一致,决不做有损党和国家利益的事,决不做亲者痛、仇者快的事。
2 优秀的思想素质
思想是行为的灵魂。医科大学生既已选择以“治病救人、救死扶伤”为己任的医疗职业,立志为人民的生命健康服务,就应自觉加强思想素质的修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两课”教学正是为大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和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服务的。因此,医科大学生应当努力学习“两课”,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科学和真理,反对迷信和。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社会,阐释人生,思考问题。坚持“仁者爱人”,具有真诚助人的善心、爱心和诚心,热爱劳动,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先人后己,大公无私,乐于奉献。明是非,识大体,顾大局,讲文明,讲公德,遵纪守法,决不做损公肥私、损人利己的缺德事。
3 良好的道德素质
马克思曾经指出:“历史认为那些专为公共谋福利从而自己也高尚起来的人物是伟大的。经验证明,能使大多数人幸福的人,他本身也是幸福的。”爱因斯坦也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医学事业的公益性、利他性注定了医务工作者不能以医谋私,把行医看病当作捞利赚钱的工具,只能一心一意为患者的健康服务。医生的崇高正在于此。因此,修医先修德,无德不从医。良好的道德素质对医疗从业人员是至关重要的。“两课”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向大学生灌输无产阶级的道德思想,培养他们热爱人民、服务人民、情系人民的高尚道德情感。因此,医科大学生必须高度重视自身的道德修养,积极学习“两课”,特别是其中的思想道德修养课,并把“两课”学习与医学伦理学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重点加强医德修养。积极践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为准绳,学会做人做事,努力做一个善良人、正派人、明白人。坚持坦诚待人,关心他人,善待他人,与人为善,合作共事。具有正确的善恶观念,一日三省其身,闻过则喜,知错就改,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坚持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积薄为厚,积卑为高”,积小善为大善,成为“孽孽以成辉”的君子。作为医务工作者,更应坚持社会主义医学人道主义,治病救人,救死扶伤,一切以患者利益为重,反对金钱至上、唯利是图的拜金主义,反对麻木不仁、见死不救的不道德行为。珍爱生命,同情患者,视患者为亲人、朋友,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帮患者之所需,竭尽全力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4 全面的文化素质
医学是在一定哲学思想指导下,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理论为基础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综合性科学―健康科学。医生仅有医学知识是难以胜任自己工作的。特别是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即现代医学模式)的影响下,在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的今天,医生只有不断学习各种人文社科知识,更新、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胜任现代社会的健康服务工作。而且,医科大学生大多数来自高中理科生,数理化基础比较扎实,但文史哲知识比较欠缺,如对医生的知识结构缺乏正确清醒的认识,在大学阶段只重视专业课的学习而忽视人文社科知识的学习,必然影响其工作质量,影响其专业造诣,无法成为真正有实力的医学专家。列宁说:“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武装自己,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诺贝尔曾以自己的亲身经验忠告人们:各种学科彼此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要解决某一科学领域的问题,应该借助于其他的科学知识。有人甚至指出,一个人如缺乏起码的文史哲知识,不知道起码的审美知识、文明礼仪,即使是某专业方面的顶尖专家,也很难说他是一个“文化人”[1]。“两课”教学不仅向大学生传播正确的政治观、价值观、道德观,而且具有向大学生如何发现科学真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功能。因此,医科大学生必须深刻认识自己所肩负的时代使命,了解人们对医疗健康服务的水平和要求,及早做好职前准备。除了医学专业课必须学好外,还必须重视“两课”和医学基础课的学习,打好基础,修养医德,提高素质。同时,努力学好外语,掌握起码的计算机操作技术,并尽可能地涉猎语言、文学、历史、哲学、法学、美学、艺术、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知识,参加各种社团文体活动,发展能力,增长才干,全面发展,全面成才。
5 稳定的心理素质
所谓心理素质,是指人的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现代社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大大加快,竞争激烈而残酷,工作压力、生活压力、学习压力等众多压力一齐袭来,让人应接不暇,无法承受,难免产生各种心理疾患。没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显然无法适应这个“险象环生”的世界。调查表明,现代社会各种人群都存在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或隐患。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咨询,进行心理测试和心理调节,保持稳定平静的心理,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项重要而迫切的工作,成为高校“两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48年在其序言中给健康下了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且在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上达到完善的状态。”将心理健康纳入健康概念之中。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学家英格里两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状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所作的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力,并能充分发展其身心潜能,这是一种积极丰富的情况,不仅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国内一些学者认为,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明确的自我意识,能充分发扬其身心潜能,能有效地进行学习和工作,行为能被社会环境所接受,又能为自身带来快乐和成就;有良好的情绪和自控能力。并且提出了心理健康的六条标准:正常的智力、良好而稳定的情绪、坚强的意志、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谐的人际关系、与社会保持协调统一。
医务工作者每天要接待大量患者,处理各种疑难病症,分别提出周详的诊疗方案,为患者提供医护服务。要面对患者的痛苦、生离死别,面对突如其来的医疗纠纷和个别患者的无理取闹。没有稳定健全的心理素质,医务工作者是无法胜任需要复杂脑力劳动的医疗工作的。因此,医科大学生应该了解医疗工作的特殊环境和潜在的风险性,平时有意识地进行心理素质训练,不断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性格开朗,生活乐观,对未来充满信心。在校理论学习期间,加强“两课”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心理素质,具有平常心;正确处理好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促进人际关系的协调和改善;正确处理好学习与工作、学习与活动的关系,处理好自己的情感问题,恰当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医院参加临床实习期间,要虚心向带教老师请教,主动与患者交流谈心,了解患者的需要,建立医患感情,增进理解和信任;面对患者的焦虑、惊慌、痛苦,既要表现出深切的同情心和高度的责任心,又要保持冷静、理智、果断,做到临危不乱、处变不惊、镇定自若,正确处理患者的病情,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诊疗方案,帮助患者解除痛苦。
参考文献:
[1] 石谋军,杜祥培。跨世纪人才素质的养成[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上面的3篇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是由山草香精心整理的大学生素质教育范文范本,感谢您的阅读与参考。
大学生素质教育范文2
关 键 词:音乐教育 素质提高
中国近代以来的艺术教育,从一开始就是与素质教育紧密相关的,这可以从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和实践中得到证实。然而,近几十年来,学校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中,美育教育原则被排斥,艺术教育在部分学校——音乐学院、美术学院、艺术学院等等之中,被高度专业化、技能化,而在普通大学中则相当大程度地被忽略。在以全面发展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素质为主的素质教育中,音乐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深入地研究这个问题,从理论上认识它、在实践中推行它,对整体艺术教育的发展都有深远的意义。
一、音乐教育对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其一,音乐教育能使大学生的身心获得健康发展。
音乐具有陶冶情操、保健身体的作用。音乐传入人的耳膜,刺激脑中枢神经,会使人的身体分泌多种有益的生化物质,如激素、酶等,产生抗疲劳、助消化、调理神经等作用。清畅性的音乐既可以解除疾病,又可保养心性,有益于身体健康。所以元代名医朱丹溪发出“乐者,亦好药也”的感慨。
音乐能使人得到积极的休息。休息有多种方式,欣赏自己爱好的音乐,做有兴趣的活动,都可以是一种很好的休息。科学家爱因斯坦中年任教于荷兰莱顿大学,在紧张的脑力劳动之余,他经常用小提琴演奏世界名曲。音乐洗刷了他头脑的疲劳。积极休息之后,新的思潮涌来,打开了心灵之扉,就可能把难题轻松地解决。这种张弛交替的休息方式可以成为大脑再创造的开始。
音乐对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有独特的作用。例如,在乐器演奏中,学生手、脑、眼并用,全身心地投入,积极地调动身体各种器官的参与,让学生的身心在有意、无意中得到锻炼发展。经常唱歌的人,呼吸系统、发声系统等都可以得到训练。故在音乐教育中蕴含的养成教育及一系列音乐教育活动,能开启大学生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心扉。
其二,音乐教育还可以培养大学生的集体协作精神。
音乐中的合唱、合奏都是以集体表演的形式出现的,协作配合在其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说:“有什么东西比合唱队更能表现社会的团结吗?许多人联合起来做一个人单独所不能做的事,在这方面,每个人的工作同样重要,一个人的错误就能毁掉一切。”通过参加合唱活动,可以增强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器乐合奏,通过让学生演奏《春节序曲》《金蛇狂舞》等具有民族风格的器乐作品,可以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祖国民族音乐的特殊音乐风格,从而唤起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热爱,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树立起刻苦学习、奋发向上、为国争光的远大理想。
转贴于
其三,音乐教育还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美育涵养。
音乐教育,实质就是审美教育,在歌曲、器乐、表演、音乐、欣赏等教学中,情感体验的过程就是审美教育的过程。不管是雄壮激昂的进行曲,还是婉转悠扬的抒情曲,都可以从音乐的旋律、节奏、速度、音色、力度等音乐要素中,得到美的感受、美的熏陶。美无处不在,它存在于音乐教育美的氛围中,存在于音乐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存在于对音乐的感受、体验、理解与创造中。音乐的审美教育就是教育学生分清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通过音乐教育,可以帮助我们把学生培养成有感受美、理解美并创造美的富有高尚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人。
二、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音乐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其一,把课堂教育作为提高大学生音乐素质的主渠道。
课堂教育是全面提高大学生音乐素质的主渠道,它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系统的音乐基本知识,而且能培养他们扎实的音乐表达力和理解力。因此在高校中开设音乐欣赏和选修课,势在必行。那么,我们怎样通过开设音乐选修课的途径,来提高大学生的音乐素质呢?
一是开设音乐欣赏课。大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欣赏古今中外优秀的、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来扩大艺术视野,熟悉各种音乐作品的形式、体裁和风格,培养理解和鉴别音乐的能力,培养美与善的道德情操。
二是开设音乐选修课。大学音乐选修课主要包括声乐、器乐、乐理、视唱练耳和音乐史等内容。如视唱练耳教学,培养了学生的音乐阅读与听觉能力,训练了学生的注意力和记忆力,惊人的记忆正是人生学习并走向成功的基础保证;器乐教育,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兴趣与求知的欲望,使其获得技能并领悟音乐艺术的表情达意之妙语,同时又开启学生的智慧……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条件作出不同选择,在音乐艺术美的滋润中,得到思想品德、文化科学知识、身体心理、劳动技能及专业学习“加氧”似的整体性提高。
其二,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音乐教育活动,也是提高大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途径。人有自身与他人、自身与整体社会交流的需要,人具有表现的欲望,人的个性通过表现而外露,表现又会促进人的个性发展。个性的发展带来了所有的情感、思想、理解等重要的心理能力的成熟。高校应该有计划地举办各种音乐比赛、讲座、晚会,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文艺演出,给学生充分提供自我表现的自由天地,以达到认识自我价值,增强自信的目的。它既能培养大学生开朗的性格和与人友好相处、默契配合的能力,又可以有力地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大学生将来适应社会,更好地投身社会生活与社会劳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三,鼓励有条件的大学生积极参与音乐的创作活动,是提高大学生素质的必要补充。
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3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教育 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3(a)-0-01
1 深化宗旨心理教育,提升政治素质
加强大学生队伍凝聚力,必须坚持政治建队,要培养积极向上、奉献社会的政治心理。集训中我们采取多种方式抓好政治思想教育,使广大学生切实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使大学生永葆时刻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鲜明政治立场,肩负起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丰富方式方法
通过“认识自我,自信竞争”阶段的训练,使学生深刻感知“若要改变世界,首先要改变自己”的西方励志哲理,深刻领会了“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东方深邃思想。为扭转多数学生抵触政治思想 情绪,训练中我们还采取了座谈、演讲、野外拓展训练等多样的交心方式,积极探索政治理论贴近学生心理的新途径,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内涵,更加鲜明地体现出理论学习的时代性、科学性、创造性和大学生就业特性,从而用丰富多彩的理论教育熏陶学生,用共同的就业价值观念凝聚团结学生,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心贴心的交流,不断增强学生的政治敏锐性。
突出典型引领
把树立先进典型作为大学生政治理论教育的可持续动力,突显出心理素质高,综合素质强的优秀学生,不断强化先进典型的发现、树立和宣传工作,积极搭建先进典型成长的平台,大力营造有利于先进学生干部脱颖而出的环境和人人学习先进、人人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正面积极地梳理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导向,不断引领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规范。通过“规划生涯,策略人生”,教会学生实现目标的策略和方法。
注重形象塑造
形象塑造包括内在心理和外在形象两个方面。内在心理是指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学习水平、道德品质等;外在形象是指完成任务时显示的能力素质、教师评价。我们着力磨练大学生盲目自大的心理,结合党的十教育精神,加强规范化管理,以严谨治学为切入点,以规范训练的内容和要求为标准,通过对大学生的心理、行为进行规范,激发学习热情,从而有效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进一步增强广大学生为民服务意识。
2 注重培养身心健康,养成良好习惯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提升就业的根本,面对社会竞争的加剧、东西文化的碰撞、价值观念的冲突、利益格局的调整、就业压力的加大,“心理震荡”在一些基层大学生的身上也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对就业前景的焦虑、彷徨、忧郁、苦闷时常不能及时发泄。如果对这些“心病”不及时、认真地加以矫治,就极有可能导致一些偏激、极端行为的发生,轻则会影响学生整个大学期间的学习成绩和自我培养,重则会毁掉一个大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对其家庭生活及社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
树立正确人生观
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就业价值观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部分学生身上出现了搞攀比、讲条件的现象,把未来的工作、工资待遇横向与其他院系相比,纵向与已经就业的大学生相比,面对巨大的反差,牢骚满腹,怨天尤人,对今后奉献服务精神减退,不满情绪滋生。因此,帮助学生深刻认识未来建设祖国的历史责任,从内心深处产生对国家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在思想上解决“为什么就业,为谁就业,怎样就业”的问题,找准通过就业规划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切入点,真正热爱全身心投入。
增强科学应对意识
大学生就业面临的世界形势严峻,社会复杂多变,未来要处理的事情和面对的困难不断增多。因此,我们要切实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增强科学应对毕业就职的意识和胆魄,使学生在未来工作中时能够从容不迫,在面对困难时能够敢于决断,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精神力量和人格魅力的目的。
培育创新工作精神
学生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从事学习、在学习的常规事务性活动,极易产生厌倦、疲劳的状态。要改变这种状态就要用创新的精神掌握教育工作的主动权,通过对各项工作时间的合理安排、内容的熟悉掌握,不断总结归纳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经验,达到减少学习量、减轻各种压力的目的,实现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坚强品质、道德修养、责任意识、担当精神、团队协作、沟通配合、创新思维、培训策划、组织管理、适应调整等素质与能力,形成以优秀学生团队带动更多学生提升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的继续教育与就业创业工作新品牌。
3 加强实践心理教育,增强就业能力
教育最终目的是要提高学生将来面对社会如何正确规划职业生涯,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为切实有效提高基层大学生的实战本领和业务素质,大学生就业素质训练一直坚守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原则,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按需施教,坚持实战牵引、贴近实际。
突出基础,抓好大学生信息应用能力培训
信息化对于整合就业资源、改造就业流程、创新就业模式、提升工作效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提高大学生综合就业素质能力的重要途径。强化网上学习、网上管理、网上求职等训练,积极接受新形式、新变化,强化调整心态与抗挫能力,把信息化应用与理论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提高社会综合信息研判和应用归纳水平,用科学、便捷、迅速的方式指引大学生就业规划。
突出全面,抓好学生多才多能素质培训
大学生成功就业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奠基石,是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和经济稳步发展的第一道防线,是密切服务社会的窗口和纽带,也对学生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知行合一,勇于实践”阶段的训练,努力把学生培养训练成复合型、实用型的人才。
突出实用,抓好学生业务知识应用培训
坚持严谨、求实、求索,是教育治学的生命线。要养成严谨、求实、求索的学习态度,必须做到日常养成与规范,切实提高大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要注重教育学生转变理念,把理性、积极、热爱的理念根植于每名学生头脑中。要采取主题宣讲、以案说法、分析研讨等多种方式,认真总结研判大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针对性训练和引导,切实提高学生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