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微小说精编范例【优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638484

【导言】此例“微小说精编范例【优质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微小说精选范文【第一篇】

目的:探讨小儿疝气的微创治疗与传统手术法相比有什么优势;方法:将小儿疝气患者分为A、B两组,A组66人,B组66人,A组采用微创治疗法治疗,B组采用传统手术法治疗。对A、B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大小、痊愈时间、有无并发症、伤疤大小、复发率、精索是否肿胀等进行结果比较;结果:A组相对于B组来说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切口小、痊愈时间短、病发症少,无伤疤、复发率小、无精索肿胀等优点。结论:A组采用微创治疗法的效果明显优于B组,所以说小儿疝气采用微创治疗法是非常可取的。

关键词:小儿疝气;微创治疗;体会

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7-0150-02

小儿疝气又叫小儿腹股沟疝气,俗称“烧肠”,其症状为下腹部坠胀、腹胀气、腹痛、便秘、易疲劳、体质下降等。有的患儿可以自行痊愈,但大部分患儿不能自愈,需要借助手术来进行治疗,若不及时治疗,还有可能危及患儿的生命,一经发现患病应及早进行治疗。目前治疗小儿疝气还是采用手术治疗法进行治疗,本文旨在通过微创手术与传统手术的治疗结果进行比较,探讨微创手术在治疗小儿疝气的中的优势,以此让读者了解两种治疗方法的利弊,从而选择更加合适的患儿治疗的方法,让患儿及时治疗,尽早痊愈。所以说探究微创手术法在小儿疝气中的治疗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1 调查对象

选取小儿疝气患者132人,年龄1~12岁,平均年龄岁,身体无其他感染性疾病。将小儿疝气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进行比较,无统计学上的差异(p>)。

2 试验方法

方法:

将小儿疝气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A组66人,B组66人。其中A组患者采用微创手术治疗法,B组采用传统手术治疗法。手术结束后,分别对A、B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大小、痊愈时间、有无并发症、伤疤大小、复发率、精索是否肿胀等进行结果进行调查记录,最后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比较[1],得出结论。

微创手术治疗过程:

①采用仰卧姿势进行常规麻醉、消毒。

②在腹股沟中点的内上方1厘米处摸精索。

③切开皮下组织使精索充分显露。

④沿精索找到疝囊纵行切口并完整剥离至顶部。

⑤用丝线对疝囊进行高位结扎。

⑥止血后复位精索。 ⑦缝合切口

统计学方法:

采用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行χ2检验。

3 结果比较

A组的手术时间比B组的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并发症少等,结果见下表:

4 讨论

治疗小儿疝气传统的方法只是单纯的在疝囊部位结扎,该法开口大,不易愈合,且伴随有并发症的出现,且结扎不彻底,复发率高,但是小儿疝气微创手术法恰恰克服了传统手术法的缺点:微创手术法采用把肠子推进腹腔的方式,在腹壁疝气开口处直接缝合腹壁伤口,将异常伤口结扎,若遇到难以补牢时还可以采用人工网膜进行修补,该法具有手术时间短、切口小、疼痛小、出血量少、结扎可靠、复发率低、无精索肿胀、无并发症等优点[2]。

小儿疝气微创治疗的优势:①减小损伤;与成人相比,患儿的器官还有组织都没有发育完全,相对来说比较细弱,在手术的时候容易受到损伤,采用微创手术法治疗小儿疝气则可大大避免小儿的器官受到不必要的损伤。②小儿疝气微创手术法是把肠子推进腹腔内进行手术,缝合之后进行复位,而小孩的肠管柔韧性比较好,易复位。③小儿疝气微创手术法采用高位结扎技术,在不打开股沟管的情况下进行手术,从而避免了手术过程中破坏其他的组织结构。

小儿疝气微创治疗的要点:①小儿疝气最好选择一岁左右进行微创治疗手术,若过早的治疗容易导致结扎不彻底,复发率高。②在治疗过程中患儿采取的麻醉方式是全身麻醉。③手术前要求患儿无其他传染疾病等并发症的出现。④在寻找精索和疝囊的过程中要准确定位,⑤手术后要注意预防高位。⑥手术过程中要严格操作,动作要轻,避免伤害患儿其他正常组织器官。

5 总结

由结果可以看出:采用手术治疗法中微创手术是小儿疝气治疗中最有效的方法[3]。由于儿童的腹肌肉组织弱,过度的哭闹会导致腹腔内压力增加,由此使儿童成为了疝气的高发人群。传统手术切口长,治疗手术时间长,出血量多,自主活动时间长,住院时间长,有精索阴囊肿胀的并发症发生。治疗小儿疝气,不仅要确保伤口小,术后美观,疼痛小,还要尽可能的降低复发率和并发症。相对于传统手术法来说微创手术具有切口小,疼痛小,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复发率低,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要选择好的治疗小儿疝气的方式,减轻孩子痛苦,让患儿痊愈,所以说家长了解微创手术的优势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刘玉,夏立平。传统手术与微创手术治疗小儿疝气的效果比较[J].海南医院学报, 2009(15)1:52-53

微小说【第二篇】

关键词:《大西洋》;新媒体;新闻杂志;数字传播

美国新闻杂志有大众、小众之分,前者内容面面俱到,发行量大,如《时代》。后者瞄准精英受众,内容精深,发行量较小,如《纽约客》《大西洋》等。新世纪以来,在经济衰退和互联网数字传播的冲击下,美国新闻杂志业一直危机重重,在困境中极力探索新的经营路径。其中,小众杂志《大西洋》是相当突出的个案。这家有150多年历史的杂志社曾屡受财务危机的困扰,然而,继2010年获得十年里的首次赢利后,其收入一直保持增长,特别是数字收入表现出众。据报道,2014年度《大西洋》杂志数字收入占广告总收入的75%。本文结合美国新闻杂志的发展情况,重点梳理《大西洋》月刊新世纪以来的发展路径,以期给困扰中的我国新闻杂志发展提供借鉴。

一、《大西洋》营收变迁

《大西洋》1857年创刊于美国当时的文化中心波士顿,最初是一群新英格兰作家为拓展美洲文学的生长空间而创办的月刊,主要刊载文学作品和文化评论,是19世纪美国高质量杂志的代表。20世纪以来,这本杂志的所有权几经易手,逐渐转变成偏重文化的时事新闻杂志,以政治经济和国际方面的深度报道而著称。1980年,房地产商人扎克曼买入并执掌这本杂志20年。期间,《大西洋》月刊以其诗歌、评论等文学性作品和富有冲击力的国际报道和政治报道闻名,并获得9项“全国杂志奖”。但在经营上,除了偶尔有菲薄的盈利,这本杂志大多数时候都是亏损的。

1999年,靠经营咨询公司起家的布莱德利以1000万美元的价格从扎克曼手中买下《大西洋》月刊。其时,这本杂志年亏损额在300到400万美元之间,且发行和广告额仍然呈下滑趋势,到2007年度亏损额接近700万美元。经过努力,2010年《大西洋》首次获得赢利180万美元。此后至今,依靠其数字收入的高速增长,该杂志一直维持赢利态势。

根据近几年公开报道的数据可知,《大西洋》月刊在经营上有以下特点。第一,在互联网新技术的影响下,和其他新闻媒体一样,其印刷广告受到巨大冲击而持续下滑,但数字广告的增长使其广告总收入持平甚至有大幅度增长,如2010年总收入3220万美元中,广告收入16007/美元。2011年10月,其数字广告在广告总收入中占比51%,首度超过印刷广告。2012年,其数字广告在广告总收入中占比59%。第二,依赖数字订户的补充,杂志总体订阅量虽有波动,但整体上仍有增长。报摊零售量能较为直接地反应杂志在市场中的接受状况。在2010~2012连续三年零售量下跌的情况下,《大西洋》杂志订阅量的攀升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数字订阅的增长。第三,除广告和订阅收入外,新拓展的收入来源日益成为其总收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最突出的是事件活动收入。2006年,事件活动收入在其总收入中占比仅6%,2013年,这个比例已经高达20%。

二、《大西洋》新媒体转型路径

梳理《大西洋》月刊2000年以来从亏损到赢利之路,并参照美国其他新闻杂志的发展状况,《大西洋》杂志转型成功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做更有特色的新闻

新闻生产是一项高投入的事业,互联网免费共享的特点和用户生成内容的发展曾引发人们对于新闻生产专业性的迷茫。然而,从美国的情况来看,强化新闻内容仍然是新闻杂志发展的根本。

《大西洋》在新世纪的重重压力下能扭亏为盈,与其不惜重金投入新闻制作息息相关。在广告下滑的压力下,《大西洋》于2001年改版以提高新闻质量,到2005年累计投入3000万美元,尽管没有获得赢利,内容质量的提升却十分明显,如2006年获得“全国杂志奖”8项提名。数字化经营成功后,《大西洋》仍然保持对内容精益求精的追求,2013年获得3项“全国杂志奖”。优质的内容为其数字化经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内容上,《大西洋》重点打造封面报道,力求使每期封面故事都成为焦点议题。如2002年由记者威廉・朗格维合历时5个月完成了世贸中心遗址报道《美国地面》(American Ground:Unbuilding the World TradeCenter),6万字的报道在《大西洋》月刊上分三期刊出,一时洛阳纸贵,单价美元的杂志在ebay卖到9美元,成为新闻界的一个轰动性事件。

2.向读者收费

互联网数字传播的发展深刻改变了广告行业的利益分配格局,生产内容的媒体不再是数字广告的重要载体,相反,不生产内容的技术型企业成为数字广告市场最大的赢家。Pew媒体报告显示,2013年美国数字展示类广告(Display Ads)市场上,五大互联网企业(Facebook、Google、Yahoo、Microsoft、AOL)以亿美元的收入占总额的51%,在总额为43亿美元的移动展示类广告市场上,五大技术型企业(Facebook、Google、Pandora、Twitter、Apple)则占据其中的73%。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新闻杂志业慢慢形成共识,即通过提高对读者收费来减少对广告的依赖。

“对读者收费”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第一,提高杂志订阅价格(或通过缩减刊期来变相提价)。2012年《时代》杂志将年订价从20美元提升到30美元,并在2013年将刊期缩减为48期,比前一年少了3期。《大西洋》杂志在2001年打破其144年来的传统,将刊期由一年12期缩减为11期,2004年进一步缩减为一年10期,与此同时,杂志年订价则由16美元提高到30美元。目前,《大西洋》杂志的年订价是70美元,折算下来单期价格高达7美元,远远高过《经济学人》。不过,订阅了纸版的《大西洋》杂志就可以免费获得其iPad和iPhone的移动数字版。

第二,内容产品的小额收费。《大西洋》杂志利用数字传播的新平台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很有意思的探索。2009年,该杂志与亚马逊合作在电子阅读器kindle平台上推出付费阅读的短篇小说,每月推送两篇,每篇售价4美元,这些小说由《大西洋》杂志从来稿中筛选,但不会出现在纸版杂志上。这项合作延续了《大西洋》杂志在文学出版上的声望,使其可以在年度小说特刊外向读者提供更多的小说作品,也可以为杂志赚取小额收入。2013年,《大西洋》杂志又与Longreads公司合作,在《大西洋》的数字平台上推送精选的1500字以上的新闻和小说作品,通过发展社会化阅读社区和会员模式,探索长篇故事阅读的新模式。现在美国不少杂志和报纸在其数字产品经营中都采用这一做法并获得成功。如《经济学人》2014年11月推出移动应用“Espresso”,每个工作日早上推送,精选5~6条信息,包括前一日要闻和市场数据,并进行精要解释,每月订费4美元。

3.数字优先策略和多元化经营

2007年,原小众新闻杂志《一周》总裁兼发行人贾斯廷・史密斯加盟《大西洋》杂志,开始大力推行数字化优先战略。史密斯曾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不再是做数字产品的《大西洋》杂志,而是一个数字媒介公司,同时出版《大西洋》杂志”。在这个思路下,通过品牌延伸,公司推出一系列数字产品,主要有2009年上线的意见聚合网站The AtlanticWire和2011年上线的聚焦城市发展议题的网站TheAtlantic Cities(后更名为CityLab),此外还有事件平台Atlantic Live和视频频道Atlantic Video。另外,随着移动端用户的增加,《大西洋》杂志也高度重视对数字产品的移动端应用开发,及时更新技术设置,为读者创造更好的媒介体验。《大西洋》数字部副总裁金佰利・劳称:“我们相信数字出版的未来需要多平台、多产品的策略,用户可以随时通过任何他们愿意的方式来接触《大西洋》的内容。”

值得一提的是大西洋网站的视频频道。作为一家以文字图片报道为传统的媒介,其视频收入虽然比重微小,但其影响力迅速上升,视频观看量在近两年里翻了三倍,2014年同比增长%。其视频内容分为两块,一是供免费观看的短片,不贴广告,长度在2~5分钟之间,主要探讨一些社会文化议题,如美国人为什么不储蓄、美国孩子为什么不再步行上学,等等。二是收费的可下载观看的纪录片,长度在一小时或以上,分为旅行、行为、艺术、音乐、技术等门类。

《大西洋》杂志在经营上最为业界瞩目的则是其事件活动(Events)和原生广告(Native Ads)。据《纽约时报》报道,《大西洋》一年策划举办的活动超过200项,这些活动有不菲的门票收入,还有广告赞助,如今已占公司总收入的20%。其中最有名的是Atlantic Live的“观点”(Ideas)系列,包括阿斯本年度观点节(Annual Aspen Ideas Festival)、华盛顿观点论坛(The Washington Ideas Forum)、纽约年度观点峰会(Annual New York IdeasSummit),还有CityLab的年度峰会。“阿斯本年度观点节”由《大西洋》杂志和阿斯本研究所合办,始于2005年,迄今共举办十届,已成为公司最有影响力的事件活动。2010年,这项活动持续4天,吸引1200X参加,每张入场券价格高达2700美元,仅门票一项收入达324万美元。2014年这项活动持续十天,吸引了逾4000L参加。2014年9月在洛杉矶举办的CityLab峰会虽然才是第二届,但其影响力也已崭露头角。现在,美国媒介业策划事件活动已经蔚然成风。因为所涉利益不菲,有可能挑战媒介伦理规范,包括《大西洋》杂志在内的一些媒介机构开始颁布书面指南以规范对这类直播事件的运作。《大西洋》杂志总编辑本内特认为,其事件活动的成功源于他们“没有错误地将事件视作营销活动,而是将事件当作讲述故事的另一种方式”。

原生广告作为一种数字广告形式,就是媒体将付费广告内容包装成编辑部内容进行呈现,广告内容可以由广告商提供,也可以由广告商和媒体的市场人员合作撰写,略类于国内传统媒体曾有过的“软文”广告,但从本质上又具有深刻的数字传播特性。相比于数字平台上的旗帜广告,原生广告被整合进媒体内容板块,避免了对受众阅读体验的直接侵扰;同时,原生广告因为提供了某种意义上的信息而和普通的媒体内容一样可以被用户转发、分享,也有利于提高广告的影响力。目前美国市场上原生广告总量并不大,但增长迅速,据BIA/Kelsey公司估算,2017年将可能达到46亿的规模。

《大西洋》杂志是传统媒体中较早采用原生广告的,尽管大西洋媒介公司并未透露具体数据,但《纽约时报》和Pew媒体报告都认为其数字收入高增长的一个重要支撑就是原生广告。纯数字媒体如BuzzFeeed、Gawker都是原生广告的积极践行者。《赫芬顿邮报》透露原生广告占其2014年收入的30%。在这样的前景激励下,一些老牌的传统媒体如《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也开始尝试原生广告。

三、《大西洋》转型的反思与启示

《大西洋》杂志数字转型的成功有一定的特殊性。首先,百年历史为其累积巨大的社会声望和忠诚的读者资源;其次,这是一本典型的面向知识分子和中产阶级的杂志;再次,这是本小规模的杂志,2005年其采编和商业雇员全部只有70余人,2010年也仅有100位员工,规模小使其调整经营方略也相对容易一些。但是,《大西洋》杂志的数字转型也有一些通适性的经验和运作模式值得国内新闻杂志借鉴。

1.特色内容仍是立身之本

互联网快速传播和分享的特点使媒体在一般社会新闻的传播上丧失了很大的优势,但是在一个分工细化的社会里,新闻传播的专业性仍然被强烈需要。实际上,Pew研究中心2014年的调查数据显示,社交媒体和移动设备的发展促进了人们对新闻的接触,特别是对深度报道的阅读。50%的社交网络使用者会分享或转发新闻,46%的用户会在社交网络上讨论新闻事件或新闻议题。并且,很多杂志通过其特色内容报道,确立了行业的领军地位,如《经济学人》聚焦财经报道,并在美国树立了财经人士必读的形象。新兴的数字新闻机构也是如此,大西洋媒介公司2012年上线的纯数字新闻机构Quartz聚焦商业新闻,而且将受众仅仅聚焦于往返于纽约、伦敦和香港三地的商业精英,上线两年其年广告收入已超过1000万美元。

2.内容收费的策略

互联网付费墙因为对网络流量的负面影响而在美国新闻杂志中采用得并不多,订阅收入主要来自于纸版和移动数字版。值得一提的是,几乎所有杂志都采用捆绑销售的策略,订阅纸版,赠送数字版,或者同时订阅纸版和数字版更优惠。另外,随着网络支付手段的成熟,媒体也开始积极探索更灵活的内容收费策略。一是对内容进行整合精选,推出收费产品,如《大西洋》杂志和Kindle平台联手推出的精选数字小说。二是读者自愿捐款。这看起来不可思议,但据Pew研究中心的统计,在整个新闻产业中,自愿捐款已经占到2013年全部读者收入的3%,而且是许多非营利新闻机构的重要收入来源。国内一些杂志也开始试行读者捐款,如《财新》在其微信公众号推出的文章后面附带“为优质内容付费”链接,最小捐款为10元。

3.根据数字传播特点拓展受众

如果说传统媒介是一个从编者到读者的独立小系统,那么互联网是一个开放、分享的平台,这个数字平台的特性也对新闻杂志的数字转型思维提出崭新的要求。

首先,新闻杂志的数字化转型必须是一个全平台的转型,不仅要有网站,还要针对更新的移动设备开发相应的应用形式。例如,《大西洋》杂志针对美国比较流行的几种平板电脑系统(iPad、Kindle fire、Nook)分别开发了应用APP并及时更新版本,确保其读者随时可以用自己习惯的方式来阅读杂志内容,并尽可能改善读者的阅读体验。

其次,要重视内容的推广。通过社交平台的推荐分享,或者通过搜索引擎的搜索接触到文章内容,带来的依然是媒体网站(网页)自身的流量,也扩大了文章的影响,并且也是拓展潜在受众的有力路径,因此十分值得重视。除了给文章起个合适的标题,为了方便社交平台上的转发和分享,文章页面的排版设计要方便读者的阅读。提供方便的一键转发的功能,而且提供的转发平台也要尽可能全面,包括主要的社交网络和电子邮件。

微小说精选范文【第三篇】

(一)微课的由来

微课的由来是从2006年美国的可汗推出了可汗学院(KhanAcademy)开始的,可汗学院是由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创立的一家教育性非营利组织,其主旨就是利用简短的网络影片进行免费授课,其课程包括数字、历史、金融、化学、物理等学科的内容,其授课视频的长度一般都控制在十分钟左右,并且都是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把知识传授给学习者。到了2008年,美国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一分钟教授”DavidPenrose明确提出了微课(Micro-lecture)的理念。在国内,微课是“微课程(Micro-lecture)”被引入中国后的一种本土称谓。最初,是广东佛山教育信息网络中心胡铁生老师率先提出“微课”的概念,在2010年11月,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启动了首届中小学新课程“优秀微课”征集评审活动,此后,微课就像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发展起来了。2012年9月,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举办了第四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应用”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活动暨第一届中国微课大赛。2012年11月,教育部、《中国教师报》依托移动互联网“教育通”云平台,主办了“全国首届微课大赛”。2012年12月至2013年8月,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举办了第一届全国高校(高职高专)微课教学比赛。2013年5月至7月,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等联合主办了“2013全国微课大赛”等。各种微课的制作、培训、比赛促进了我国微课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我国信息化教学的发展。

(二)微课的概念

微课的概念是一直在发展和改进的,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有着不同的理解。目前,普遍认同的微课概念是“: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展开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

(三)微课的特征

通过对微课各种文献资料的研究及微课制作等实践经验的总结,在此,把微课的特征概括为“一个中心,四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就是以在线的教学视频为中心,不管微课的概念,形式有多少种,其永远离不开在线的教学视频,微课的最终呈现形式就是在线的教学视频。“四个基本点”归纳起来就是短、小、精、悍。“短”表现在微课的时间上比普通课程要短,一般一个基本教学课时是45分钟,而微课的教学课时普遍不超过十分钟;“小”体现在教学容量上,只针对某一个小知识点,如45分钟课时里的一个重点内容或难点内容。“精”表现为课程教学设计独特,讲授精彩。“悍“表现为教学效果好,教学应用广泛。

二、微课与高校教学改革

如前所述,微课在我国中小学里的发展和应用研究比较广泛,相对于中小学在教学过程中对微课学习的热情,高校微课的研究和应用还处于模仿,探索的阶段。

(一)高校教学与中小学教学的区别

高校自身的教学特点和中小学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首先,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专业繁多,围绕某个专业所需要学习的课程也是比较多的,有必修课,限选课,选修课等,并且课程与课程之间围绕专业特性是存在许多内在联系的;而在中小学的学习过程中课程相对单一、语,数、外三门主课外就是物理、化学、历史、政治、生物、地理等,所需学习的课程门数不多,并且课程与课程之间都是独立的,关联不大。其次,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不同的专业教学的方法、手段都有着巨大的不同。因此,在高校教学过程中要因“专”施教;而在中小学的教学过程中,所有学生所学的内容都是一样的。最后,高校的教学改革是以社会需求为目标的,高校人才的培养目标是要适应社会的需求;而中小学的培养目标主要还是应试,提高升学率。

(二)微课在高校教学应用中的优势

微课的应用在高校教学中比在中小学教学中存在明显的优势。首先,教学的主体———学生的优势。高校的学生相对于中小学生其自主学习能力更强些,自学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更强些,并且大学的教育相对于中小学教育更加灵活,学生在学习方面有更多的自由,并且由于微课都是在线学习,大学生在线学习的机会比中小学生多很多。其次,教学实施者———教师的优势。高校教师其信息化技术水平和接受新兴事物的能力更强些,在微课制作技术的研究,微课呈现形式的研究方面高校教师具有明显的优势。

(三)微课与高校教学改革的结合

微课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也为高校教学改革带来了动力,注入了新活力。在利用微课进行高校教学改革的道路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对高等院校来说,应该支持和鼓励微课的发展,并对微课的制作技术提供培训和指导,同时还应该为微课作品提供相应的校内在线平台网站,为微课的发展提供支撑平台。第二:对院系来说,应以专业为主题,分析专业自身特色,以专业团队的形式共同讨论分析某专业相关的系列微课的主题,就像某个专业的培养方案一样,制定某专业宏观上的微课指导方案和微课专业目标。第三:对某门课程来说,需要集合某课程的所有授课教师,共同讨论关于特定课程的微课设置,就像课程的教学大纲一样,制定该课程微课微观上详细的指导书。在这个指导书中,关键是需要梳理这门课程的所有知识点,把一些重点,难点罗列出来制作成微课。第四:对微课制作来说,需要选取合适的形式制作微课。目前微课的制作方式方式五花八门,制作的形式也千差万别。因此,在微课的制作上,教师需要结合课程自身的特点及知识点自身的特色,选取适合的微课形式。第五:对高校教师来说,需要高校教师站在课程教学改革这个高度,结合课程教学改革方向来制作适合课程教学需求的微课,要让微课与课堂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要让微课与学生的业余学习相结合。比如:如把某重点知识制作微课后,在上课前就让学生学习微课预习,在课堂教学中对这个重点教师就不用详细的讲解了,而是把课堂教学时间放在学生的互动交流中,如果还有没有理解的同学就可以让他课后再去观看视频,这样有利于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牢固掌握,同时也照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第六:对高校学生来说,微课的出现可以丰富大家的业余学习生活,让大学生能随时进行课程学习,用微课挤走火爆的网络游戏,挤走无聊的网聊等。总之,要让微课融于高校教学改革中来,需要从上之下,从宏观到微观,从教师到学生都积极地支持和参与,才能让微课在高校教学改革中发挥最大的价值。

三、结束语

微小说【第四篇】

关键词:微型小说 文体特征 四精特点

中国的微型小说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时,恰逢当代文学的转型,此后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文学逐渐退居边缘,失却主流地位,陷于尴尬的境地。而在此大背景下,作为“中国小说界第四个家族”的微型小说却一枝独秀,以其独特的风采,从“文坛主流的侧翼、边缘地带”,“以自己的方式――有人称之为民间性――悄悄发展自己,壮大自己”[1],由孱弱到健壮、由幼稚到成熟、由备受冷落到终获文坛认可[2],经过近30年的发展,它已经卓然独立,渐成气候,日渐兴旺繁荣,并以燎原之势占据了纯文学市场的大半壁江山。走过了一条崎岖艰难却又执着顽强的生存之路的微型小说对文学本身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推进价值,并且在文化建设、传统继承、精神文明的弘扬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微型小说在时展中的“异军突起”、蓬勃旺盛的生命力令人刮目相看,这引发了人们对这一独特文体的关注与研究。在日渐低迷的文学困境中,微型小说的成功也许能够为其它文学品种的发展提供一些寻求出路的有益借鉴与启示。当然,时下的微型小说在繁荣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现实问题(比如作品精品少、理论研究匮乏以及作者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等),而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

微型小说之所以能够从长中短篇小说中正式剥离出来,另立山头,自成一家,成为小说家族中的第四个成员,首先是因为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美学品格和美学价值。微型小说的文体特点决定了它有不同于一般小说的构思方式和写作规律,科学地深入地探讨、把握这个特点和规律,无论是对微型小说的创作,还是对微型小说的欣赏,都是十分必要的。

许多研究者曾从不同的角度对微型小说的文体特征做出过不同的理论探讨,体现了他们对这种小说体制的思索和认识。[3]

我们研究微型小说的文体特征有一个逻辑起点,沿着这个逻辑起点,就可以推导出一系列理论观点,而这个逻辑起点,就是微型小说精练的字数和短小的篇幅。微型小说的艺术样式不管怎样千变万化,它仍然是小说,仍具有小说的基本品格和一般特征。它不是微型的寓言,也不是微型的小品文,更不是“微型新闻”,不能忘了微型小说的本体。作家唐栋认为“既然是小说,那么不管它有多小,小小说也要尽可能地做到完整和塑造人物,没有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小小说同样是苍白的。……小小说的特征在于它首先要是小说。”[4]也就是说微型小说要备一般小说的特征和品质,但同时又是特定字数、篇幅限定下的小说。这种限定必然使它在选材、构思、语言等方面形成它不同于一般小说的特点和规律。因此,我们可以沿着这个思路,来对微型小说的文体特征进行探索和考察。

特征之一:精短化的篇幅

微型小说最明显的形体特征就是篇幅短、文字少,“短,是微型小说本体的基本特征。……不短,就不是微型小说。特征,既是醒目的标志,又是一种限制,一种界限。”“短,也是微型小说的美学特性。短,既是出于对读者的尊重,尊重读者的审美需要,也是为了使微型小说获得诗的蕴涵和品位,拓展更广阔的审美空间。”[5]当然,这种短小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短小,而是一种有着丰富艺术蕴涵的精短。

关于微型小说的字数限定,研究界有着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字数应该定在1000字左右,有的认为3000字以内的均可称为微型小说,还有的研究者认为2000字左右较为合适。当然,用一个十分具体的数字来硬性规定微型小说的字数并不符合创作实际。但反过来,如果不对它的字数做出任何限定,任意把它放宽到2000、3000字,甚至更多,那势必很容易模糊微型小说和短篇小说的文体界线,不能明确地揭示微型小说的文体特点。

正如江曾培先生所说:“对微型小说的‘微’‘小’,人们首先着眼于它的篇幅微小,因而一般也是首先从字数上界定它。1篇微型小说字数的上限,多少为好,一千字、一千五百字、两千字、三千字有着几种不同的主张。在我看来,以千字左右为宜,‘左’一般不‘左’过一千五百字。因为如果把微型小说的字数上限提得过高,也就把短篇小说的字数下限提高。三千字还算微型小说,最短的短篇小说不也要四、五千字吗?日前小说是越写越长,越写越‘水’,微型小说的发生、发展,本有顺应小说文体精炼的要求在,如果这样,反会起逆反作用。同时,就微型小说自身来讲,也只有真正在‘微’‘小’篇幅中显示出身手,才能显示自己的特长、作用与价值。在篇幅与字数上向短篇小说靠拢,会滑向‘微型小说短篇化’,这对微型小说独立品格的形成也是很不利的。”[6]

根据微型小说的创作实际,创作界、研究界不约而同地把微型小说的字数限定在1500字左右。有“小小说教父”之称的《小小说选刊》主编杨晓敏就认为小小说字数的黄金分割点在1500字,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而这种看法与1994年底在新加坡召开的首届华文微型小说研讨会上的讨论结果是相一致的。各国学者与微型小说作家也都倾向于1500字的大致框限。[7]

特征之二:精当化的选材

微型小说的精短篇幅首先制约了它的选材。选择什么样的题材,对微型小说来说是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关键在于作者的艺术感受力。所谓“简单”,是说微型小说的选材广泛而多样,几乎什么样的题材都可以写;所谓“复杂”,指的是“精”,是新颖奇特,是高标准而不是随便一个素材就能敷衍成1篇微型小说的。客观一点讲,微型小说的选材确实是相当广泛、多样的,但是要想创作出传世的微型小说精品、佳作,那也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重要的是要努力从别人没有表现过、没有思索过、没有发现过的生活中“发现”出美来。著名微型小说作家白小易就认为,微型小说素材的获取往往与作者的性格、习惯和文化素养等因素直接有关,它更需要的是敏锐的艺术感受能力。

不管是直接从千姿百态的生活当中选取现成的、完整的微型小说材料作为创作素材也好,还是采用文学创作典型化的方式,按照微型小说的题材规范,进行认真细致的提炼加工(如改头换面式的创造、移花接木式的组合、天马行空式的虚构等),其目的都是为了使微型小说的选材精当、精粹。

特征之三:精巧化的构思

微型小说篇幅的精短也相当深刻地影响了它的构思方式。篇幅的精短使得微型小说在给读者所提供的信息量方面无法与长中短篇小说竞争。因此,它只有努力提高信息质量,并且讲究信息的艺术传达形式才能形成它的“速率审美刺激”(即在短时间内获得高效率的审美刺激)。精粹的选材,这是微型小说从作品内容方面提高自己的信息质;而精巧的艺术构思,则是它从艺术表达形式方面来提高自己的信息质。这也就是为什么微型小说比任何一种体制的小说更加讲究构思的缘故。作家蒋子龙认为,微型小说的创作,“更像一种智力测验。”[8]这个见解相当中肯。微型小说的创作实际上就是通过其艺术构思来检验一个创作者的才华和文思,创作者的构思越精巧,那么微型小说就越能体现它独特的情节趣味和艺术魅力。

微型小说的精巧构思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设置精致巧妙的情节和确立深刻新奇的立意。

在了解、掌握了微型小说刻画人物、描写事件的特点之后,创作者在构思微型小说作品时,首先应该考虑如何设置一个精致巧妙的情节,微型小说创作的“智力竞赛”,实际上就是看谁能巧妙地制造出“既出乎意外,又合乎情理”的情节效果。

另外,微型小说速率审美刺激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作品深刻新奇的立意。作家邢可认为:“小小说是立意的艺术,小小说的本质特征就在于这‘立意’的确立与表现。”[9]要想在精短的篇幅里体现出对生活深刻穿透力,就必须通过精巧的艺术构思,使微型小说作品的立意出新、出奇,能发人深省、令人深思而又回味无穷。

特征之四:精美化的语言

微型小说的语言有它独特的特点。篇幅的精短,使得微型小说在语言的运用上很难泼墨如雨,而只能惜墨如金。微型小说研究者叶茅指出:“短中长篇小说略有语言的垃圾,人们或者可以忽略过去;而微型小说一旦出现语言的毛病,哪怕稍微一点点,读者也难以原谅。一千多字的篇幅附带几十字的语言垃圾,这比例可不小!所以语言必须具有自己的光彩,而这种光彩是微型小说所特有的,短中长篇小说所难代替的。”[10]微型小说的语言“必须具有自己的光彩”,也就是说有它自己的不同特点。

微型小说的语言主要是叙述,是一种叙述性艺术语言。这是由叙述语言的特点及微型小说独特的艺术追求(如篇幅精短,不太允许大量使用描写语言及人物的对话语言;主要通过陈述一个或几个细节单元来突出表现作品的立意,只求把事理讲明白,并不刻意寻求形象的丰满等)所决定的。其叙述语言具有吝啬性(即短小精悍)、概括性(但绝不概念化)、膨胀性(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言简意赅,二是言外之意)及跳跃性等。

当然,微型小说并不排斥使用描写语言和人物的对话语言。但在使用描写语言时,它多运用一种简练、质朴的能突出、勾勒对象特征的白描语言。由于它是简练、朴素的白描,所以这种笔墨相当经济;又因为它是能突出对象特征的白描,所以它又是相当生动的语言。在使用人物对话语言时,要尽量精选一些含有丰富潜台词的人物语言,还要注意精选一些兼有动作性的人物语言。

微型小说就是通过它这种带有吝啬性、概括性、膨胀性、跳跃性的叙述语言,通过它特征突出、形象鲜明的白描语言,通过它包含有丰富潜台词的和兼有动作性的对话语言来实现它在语言运用上的精美、精练的特点的。

了解、掌握微型小说独特的文体特征,是我们鉴赏、解读及创作微型小说的必要前提。

注释:

[1]王晓峰:《小书大文章――评杨晓敏的新著》,见《当下小小说》,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11月版,第187页。

[2]2010年3月,中国作家协会了最新修订的《鲁迅文学奖评奖条例》,正式明确将微型小说文体纳入鲁迅文学奖的评选。

[3]如南京师大文学院教授凌焕新先生在《微型小说的美学特征新论》(见《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1991年第4期)一文中,把微型小说的美学特征概括归纳为“机智化的单纯美”、“特征化的简约美”以及“诗化了的神韵美”;中国作协原党组书记、副主席翟泰丰则把微型小说的文体特点概括为“短中见长、小中见大、微中见情”(见《小小说选刊》2000年第23期),等等。

[4]见《小小说选刊》1997年第11期。

[5]凌焕新:《微型小说的短之美》,见凌焕新著《微型小说美学》,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凤凰出版社2011年3月版,第42页。

[6]江曾培:《在单一情节中丰富表现功能》,载《小小说选刊》1991年第11期,第61页。

[7]当然,这种传统的微型小说与新兴的“微小说”或“博客体小说”,在字数约定、叙述方式及阅读方式等方面均有较大不同。可参见刘海涛:《博客体小说的分析与猜想》,见《南方文坛》2011年第3期。

[8]蒋子龙:《关于“微型”的沉思》,见江曾培主编《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大成》,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5月版,第665页。

[9]邢可:《怎样写小小说》,中国华侨出版社1996年版,第12页。

[10]叶茅编著:《世界微型小说精选简评集》,广西民族出版社1988年8月版,第412页。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638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