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博雅教育论文精选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004412

【导言】此例“博雅教育论文精选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博雅教育论文范文【第一篇】

关键词:旅游教学;城市文化;现状

中职旅游专业的学生毕业实习一般会在旅行社或旅游景点,也就是说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将来可能会成为一名专职的导游、景点景区讲解员、展览馆讲解员以及旅行社的门市接待等。那么,作为旅游专业教师,如何让学生提升导游职业素养、讲解更具文化内涵,使其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旅游工作者呢?如何让学生单薄的导游词变得丰润起来?我觉得文化很重要,特别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更为重要,以南京为例,我做了以下的尝试。

一、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城市文化

什么是文化?所谓文化就是人类在进化发展的过程中渐渐掌握的可以改善人类生活的知识、能力和风俗习惯的统称。它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

那么什么是城市文化呢?简单地说就是具有所在城市特点的文化模式,是当地生活环境、生存方式和风俗习惯的总和。有人说:“文化的本质属性就是非强制性的影响力。”也许人们常说的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也是这个道理。

如何让学生汲取城市文化的滋养?在课堂教学中我首先做的就是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城市文化。可以让同学们展开讨论,关于南京吃的、喝的、住的、玩的、乐的,甚至是咱们南京人给外地人留下的印象也可以说一说。很多同学说到了南京悠久的历史、南京的经济发展水平、南京的特产、南京的旅游景点、南京的方言、南京的美食、南京的房子、南京的房价,有同学甚至还说到了南京人的外号:“南京大萝卜”。引导学生解释“大萝卜”的内涵――豁达、大度、有爱心等。

二、让学生感知城市文化的核心和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

南京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的城市,六朝文化,南唐文化,明文化,民国文化等,都能在南京的众多景点中得到见证。

作为博爱之都南京,民国文化无处不在。

1.民国有形的文化

尽管南京现在已建成了一个现代化的城市,高楼鳞次栉比,

商贸繁荣昌盛。然而民国留给这个城市的文化,至今仍是触手可及:

当年的首都建设计划中的众多民国建筑,体现了传承和容纳的一个民族的风度,因而成为南京众多建筑中最具特色的,成为近代建筑经典,至今仍使观者为之赞叹;

而当年只有达官贵人才能品尝的民国大菜:“瓢儿鸽蛋”“宫灯凤尾虾”“祥兴松鼠鱼”等,如今老百姓可是在江苏酒家和马祥兴等老饭店就可以品尝其美味。

2.民国无形的文化

其中最重要的是结束帝制,是结束一种与世界不合拍的封建文化。开创共和,是开创一种与世界先进理念相融的现代文化。“民国文化看南京”,看民国建筑只是看文化的一种表象,而深层的是政治、经济、科学技术里隐含着的文化规律。

作为博爱博雅的南京人,作为未来的南京导游,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了解自己城市文化的核心。教师可以列出一个读书目录,引导学生翻阅相关民国文化的书籍和有关民国文化的校本教材并通过播放有关南京民国文化的电影、电视、ppt等来加强学生对民国文化的理论认知。

三、探知南京城市文化

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把同学们分成4个组,利用周末时间分别到南京的钟山风景区、1912街区、梅园新村街区和湖南路街区等,了解目前与南京民国文化有关的一些建筑、历史遗存保存状况如何?是否被一些部门使用?

2.引导学生搜集民国大菜的菜谱和典故

每个民国大菜背后都有一个和民国人物有关的故事,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民国大菜的菜谱,并能说出这道菜的典故。

有两个小组不仅抄写了民国菜谱,还设计了封面。更有一个小组还拍了许多民国大菜的图片做成ppt与大家分享。比如“少帅坛子肉”,实际就是红烧肉,据说当年张学良将军特别爱吃这道菜,同学们介绍说,张学良后来去了美国还时常想念这道菜,因此江苏酒家就把这道菜命名为“少帅坛子肉”。同学们兴趣盎然,并把这些学习内容融入对南京概况介绍的导游词创作中,同学们的导游词再也不是那么单薄,有了文化的支撑,有了活力。

四、教育学生热爱南京,做一个博爱博雅的南京人,争当青奥会的文明使者

博雅教育论文范文【第二篇】

摘要建设学校文化是加快学校发展的有效方法。文章从“和雅”文化的提出背景、“和雅”教育文化的依据、“和雅”教育文化的建设三大方面阐述“和雅”教育文化建设的建构研究。

关键词 “和雅”文化;建构;实践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8-0115-02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教科研项目“和雅文化引领学校发展的行动研究”(编号:2012YQJK048)的科研成果。

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是立校、社会竞争力之本。广东省从化市江埔街禾仓小学(以下简称“我校”)确立走“文化立校、科研兴教”之路,以建设“和雅”教育文化为核心,用“和雅”文化引领学校各项工作的发展,加快学校发展的步伐。

一、“和雅”文化的提出背景

我校创办于1966年,原来是一所薄弱的城区建制学校,学校办学硬件和软件与中心城区学校相比差别较大,办学理念相对落后,办学水平相对低下。2010年,着眼于学校的中长期发展,构建、实践“和雅”教育文化建设。

1.学校的师生特点。

(1)学生方面:我校的生源主要是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的新型民工子弟,广东省外进城务工的农民子女,大部分学生的思想淳朴,但是学前教育、家庭教育、社会生活环境等因素致使他们的学前教育基础、行为习惯等存在较大差异,这为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较大的困难,德育教育呼唤“和雅”教育文化。

(2)教师方面:本校大部分教师思想淳朴,工作态度比较认真,但由于长期缺乏学习,综合素养相对偏低,沟通能力和艺术修养欠缺,同事、师生、师长之间的相处欠缺和谐;教学观念滞后,教学方式陈旧,课堂教学中仍以说教式为主。

2.学校发展的新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加快城市化进程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我校周边房地产迅速崛起,各级行政对学校发展高度关注,我校成为江埔街打造金三角的学校之一,学校发展迎来新机。

3.实现城乡均衡发展的需要。先进文化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和精髓,是构成办学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元素,是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载体。我校生源参差不齐,加上条件和办学基础与城区中心学校存在较大差距,构建与建设具有本校特点的学校文化,利于加快学校发展的步伐,是实现城乡均衡发展的办学智慧。

4.传承与创新:发掘文化源头,厘定“和雅”特色学校文化。2010年我校开启了新的征程,在传承与创新学校文化积淀的基础上,将学校教育哲学凝练为“和而通达,雅而美行”的“和雅教育”,以此引领学校优质发展。其缘由有以下三点:

(1)“和”字出现较早,已见于甲骨文和金文。“和”字源于“龢”,而“龢”又从“龠”从“禾”。“和”字形成了以“和”为中心的庞大词群,并以文字、书籍、图画、雕塑、戏剧等各种载体呈现,成为中国人哲学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

(2)学校的名字。我校的名字是“禾仓小学”,“和”与“禾”的读音相同,“和雅教育”中的“和”取义:要建设和谐的学校。

(3)我校有近50年的办学历史,师生大多数来自于农村,他们大多拥有村里人特有的淳朴、友善、勤劳的优秀品质,这是“和”文化建设的基础。建设“和雅”教育文化,既是传承优良传统美德,又是学校发展的需要。

二、“和雅”教育文化的依据

1.继承中华传统美德,主张“和雅育德论”。“和雅”文化远古有之,博大精深。《周易》由天道引导人们的道德修养与实践,终极目的是人们的道德修养与实践构建理想社会。“和雅”教育文化,倡导师生之间、师师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学校之间相互理解、宽容、赏识、信任,促进人们说雅言、行雅事、养雅趣,建设和谐的社会关系。以“和”养德,以雅养心,以和雅引领,走进经典育美德。

2.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主张“主体和雅论”。人本身有求和求雅的本能,这是道德的精神需求,当道德成为一种需要和愿望,作为道德主体的人在追求中就能体验到满足与快乐,从而使乐善爱人成为一种自觉而快乐的事情。即在传统的基础上,构建“主体和雅论”。

3.着眼教育的系统性,主张“多元和雅论”。“和雅”教育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沃土,本来就有广泛而深厚的民众根基。由此,我校倡导构建多元整合的和雅氛围:让班级兴和雅风气,团体兴和雅之言,师生系和雅之情,校园创和雅之境,与家庭同奏和雅之音,与社会同谱和雅之章,多元整合、协同推进校园和雅文化教育。

三、“和雅”教育文化的建设

1.“和雅”教育文化的思路。确立“和雅”教育哲学,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对“和雅教育”进行整体设计,有效地引领学校发展。“和雅教育”的思路是:禾仓小学在“和而通达,雅而美行”的“和雅教育”办学理念引领下,围绕“仁爱文雅,诚信有礼,乐学阳光”的培养目标,以“书香蕴趣,幸福盈心”为发展愿景,致力于以优雅教师形象要求“雅容雅言雅行,仁爱博学善教”引领教师成长,培养“优雅教师”,让每一位教师都能“以雅润心,敬业乐教”。

2.在“和雅研修”中培育“优雅教师”。基于“和雅教育”,我校建立了禾仓小学的教育理念体系,形成了理念识别系统,设计了学校文化标识系统,使学校文化如春雨浸润每一个禾仓人。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第一生产力,队伍的建设,主要采用形象引领成长,让合格走向优秀,让优秀走向优雅。以优雅形象引领教师成长,教师在“和雅研修”中茁壮成长,“和雅研修”的框架如下:

(1)优雅教师的打造,提倡“五种”精神:①忠于职守、潜心工作的敬业精神;②爱生如子、诲人不倦的园丁精神;③不甘人后、敢为人先的拼搏精神;④不计名利、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⑤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自律精神。

(2)特色教师打造,主要抓好“六大”工程:①校本研修工程,坚持多样化发展;②和雅课堂工程,助推专业化发展;③青蓝结对工程,促进均衡化发展;④“名师”打造工程,促进个性化发展;⑤优秀科组创建工程,推进持续化发展;⑥多元评价,有效激励。

3.和雅读书郎特色课程,培育优秀和雅读书郎。“和雅”吉祥物中,蓝色为主的叫“和和”,粉红色的“雅雅”水灵灵的眼睛是智慧的象征。“和和”手托一支棒球棍,代表着运动促进身体健康;“雅雅”手扶一支钢笔,代表能写一手好字,他们的大眼睛有神、充满好奇,一手做出“请”的姿势,显得活泼可爱、文明有礼、讨人喜欢。胸前的校徽,代表着是禾仓小学的成员、使者,他们能自觉遵守纪律、自理能力强;身体健康,有爱心讲礼貌、讲诚信;兴趣广泛,热爱阅读,书写漂亮,是禾仓小学学生学习的好榜样、好伙伴。

学生的成长是学校工作的主要任务,学生队伍建设主要以“读书郎形象成长式创新德育”为载体,以“雅容雅言雅行,仁爱阳光雅气”形象要求为引领,开创“和雅读书郎”特色课程,分学期、有序地开展习规、自理、礼貌、健美、字美、博学、爱心、诚信八项主题教育。

博雅教育论文范文【第三篇】

[关键词]博雅教育思想 萌芽 演变 发展

[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2-0047-05

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也被译成“文雅教育”、“自由教育”)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教育思想,它的基本精神一直在传承和发展。时至今日,博雅教育思想对教育实践的影响,特别是高等教育,仍然是重大的,博雅教育仍然在提升、发展着现代教育的知识观、人才观。这也是现代大学教育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的办学理念问题。今天,我们梳理博雅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对于发展完善博雅教育理念,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功能具有重要价值。

一、博雅教育思想的渊源

博雅教育思想渊源于古希腊,学者们普遍认为,亚里士多德是博雅教育的创始人。其实,在亚里士多德之前已经出现了博雅教育思想的萌芽。

(一)博雅教育思想萌芽于毕达哥拉斯

希腊的古风时代(公元前800至前500年)既是希腊教育制度的成型时期,也是希腊教育思想的发生时期,产生了希腊最早的教育思想家。被黑格尔誉为希腊“第一个民众教师”的毕达哥拉斯是其中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毕达哥拉斯把数当作世界的本源,认为数具有完全、匀称、和谐三种特性,这些特性乃是天心所示,也是人心所求。因而,如何化天心为人心,就成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他进一步认为,生活的全部目的和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通过对数的研究、体会、领悟以及日常生活的训练,实现灵魂的净化,达到和谐、完善的境界。这种教育价值观就是要求为知识而求知识,为人的精神和灵魂的净化接受教育,而不带任何功利的目的。这可以说是博雅教育思想的萌芽。

(二)亚里士多德的博雅教育思想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生活有“鄙俗”和“高尚”之分,前者通过实用、谋利为目的的“劳作”使人得以谋生;后者是一种以深思作为最高理想的闲暇生活。“闲暇”的生活才是自由人的生活,而“劳作”的生活则是奴隶的生活。基于对生活的这种理解,亚里士多德把教育分为“自由教育”和“偏狭的教育”。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由教育是以人的理性的自由发展和德性的完善为最高目标的教育。“自由”就是不“鄙贱”、不“卑陋”。“任何职业、工技或学课,凡可影响一个自由人的身体、灵魂或心理,使之降格而不复适合于善德的操修者,都属‘卑陋”’,“人们所行或所学如果是为了自身的需要,或是为了朋友,或是为了助成善德的培养,这不能说是非自由人的作业;但相同的作业,要是依从他人的要求而一再操作,这就未免鄙贱而近乎奴性了。”如果某一科目只是针对受教育者未来要从事职业的要求而提供训练,这一科目就是“鄙贱”的;另一些科目是为了对受教育者提供普通训练的“基础课目”,使他们适应闲暇的生活,它们就是“自由”的。

亚里士多德的博雅教育是帮助自由民享受闲暇的教育。这种教育只适合于自由民,自由民不仅要工作,还要享受闲暇。亚里士多德说:“我们全部生活的目的应是操持闲暇。勤劳和闲暇的确都是必需的;但这也是确实的,闲暇比勤劳更为高尚,而人生所以不惜繁忙,其目的正是在获致闲暇。”闲暇应有“内在的愉悦与快乐和人生的幸福境界”。在闲暇中,人们发展自己的理性,操修“善德”,以造就“豁达的胸襟和自由的精神”。

亚里士多德的博雅教育思想体现了雅典自由民的文化性格,他们重视理智、德性和审美修养,轻视知识的实用价值。概而言之,亚里士多德的博雅教育观的基本思想是:博雅教育意在发展人的理性,使人的智慧、道德和身体各方面和谐发展,目的是为了个体能积极享用“闲暇”,为从事“沉思”准备好条件。博雅教育排斥任何为从事某种职业或其他实用目的做准备。只是为献身于理性的思维和为对客观真理的探索做准备。亚里士多德的博雅教育思想与他所生活的时代环境有关,他的教育思想是有阶级局限性的,但他所提倡的这种发展人的理性,通过对人的闲暇教育来体现对人生目的的终极关怀的自由教育思想是教育思想史的宝贵财富,影响了人类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的发展。

二、博雅教育思想的传承

西欧中世纪时期,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成就为世人所遗忘,基督教成为一切文明的载体。上帝是至高无上的存在,人只有皈依上帝才可以获得自由。在教育目的上,理性不再成为自由教育的终极目的,而成为论证上帝的补充性手段,这从根本上背离了古希腊自由教育为发展人的理性、提升人的价值的宗旨,其结果是神性压倒了人性。中世纪漫长的岁月在强调“无知”及歌颂“信仰”高于“理性”中度过。

14~17世纪,欧洲文艺复兴使人们回归古代西方的文明,使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教育思想又重新受到世人的高度重视。强调人性尊严,注重自由抉择,提升人文气息,成为这一时期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甚至出现在一些教育家的教育实践中。“在那个时期,经典学问被等同于博雅教育。”博雅教育被赋予了“人文教育”的含义。率先阐述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意大利学者弗吉里奥撰写了专题论文《论绅士风度与自由学科》,认为人文主义教育的目的在于对青少年施以博雅教育以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人。弗吉里奥对博雅教育的定义是:它是一种符合于自由人的价值的,使受教育者获致德行与智慧的,能唤起和发展那些使人趋于高贵的身心的最高才能的教育。他与亚里士多德一样,将博雅教育与职业教育截然对立。

雅典时代之广博及优雅教育,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学者所钦慕。身体发展要优雅,心理发展要均衡,这些应取法古希腊、古罗马的七艺教学。以拉伯雷为代表的博学派认为,人的自然要求人作为“全人”,即一个全面和整全的人:他有强健的身体,灵巧的双手,艺术的造诣,要穷尽各种理论和实践知识。博雅教育只有全面把握人类的知识。才能满足人的自然根本需要,因此,博雅教育的首要原则,不是规定知识门类,而是确立以知识总体为核心的教育体系。

文艺复兴时期的博雅教育是“贵族式”的教育。文艺复兴运动并非大众运动,人文主义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上层子弟,教育的形式多为宫廷教育和家庭教育而非大众教育的形式,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上层人物,如君主、宫臣、绅士等。

三、博雅教育思想的演变与发展

当历史进入工业社会后,社会阶层结构越来越复杂,人们所需要的谋生技能也越来越专业化。古希腊及文艺复兴时期,教育家们所倡导的重理智、

重伦理、重个人优雅品质这样一些悠闲、博雅的知识观受到了功利主义知识观的强烈冲击。教育突出其职业性、专业性,专门性的价值取向逐渐成为世界教育的总体特征。然而,博雅教育思想顽强地与日益躁动的科学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教育观对抗着。

在近代,博雅教育在英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很有影响的博雅教育思想论述者。18世纪是英国博雅教育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专门论述博雅教育的代表性论著有英国科学家普莱斯特里1765年撰写的论文《面向公民和积极生活的博雅教育课程》,以及英国教育家维塞斯莫・诺克斯1781年的著作《博雅教育:或,关于获取实用与文雅知识的应用性论文》。这两个人的著作在当时影响非常大。普莱斯特里的论文在1826年前改版了16次,而诺克斯撰写的《博雅教育》一书在1781~1789年间就发行了10版。到了19世纪,英国博雅教育话语激增并日益体系化。英国近代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赫胥黎及著名神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和语言学家约翰`亨利・纽曼丰富发展了博雅教育思想。

博雅教育在20世纪仍然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想,特别是在美国,高等教育一直坚守博雅教育的核心价值观,主要的代表人物有赫钦斯、列奥・施特劳斯等。

(一)赫胥黎的博雅教育观

19世纪,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传统的博雅教育受到了挑战,科学教育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英国近代科学教育的主要倡导者之一,赫胥黎虽然也顺应时势强调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但他却是坚定地站在博雅教育的立场上,对当时教育实践中基于对科学教育的重视而忽视人文学科教育的现象提出了批评:“看到一种为了科学而扼杀或削弱文学与美学的倾向,我感到极大的遗憾。对教育性质所持的如此狭隘的观点,与我所坚持的应当把一种完整的和全面的科学文化引人到一切学校的信念毫无共同之处。”不过,他的博雅教育观已与传统的博雅教育观不同,他对“自由人”作了全新界说,为博雅教育做了新的诠释:要使人在现代意义上获得自由,就必须用与人在这个社会条件下的生存息息相关的知识去武装自己,这些知识就是“艺术与科学”。在他看来,真正的博雅教育不仅仅是追求理智训练这一唯一日的,而是包含了广‘泛的内容,深入到一切可知的领域,赋予科学与艺术以重要的意义。他指出,在学校教育中,自然科学的课程和人文学科应当保持平衡,忽视任何一方面都是狭隘的、不正确的,都将给理智的发展带来损害。大学应当文理科相互渗透,各种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具备扎实的文科与自然科学的知识基础。这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是对亚里士多德的博雅教育思想的颠覆,是博雅教育观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赫胥黎使自己的教育观在新的时代获得了新的存在条件,使它在抵抗功利主义教育观时获得了新的力量。

(二)纽曼的博雅教育理念

约翰・亨利・纽曼是19世纪博雅教育的伟大倡导者。在科学教育、专业教育几乎成为教育潮流的时代,纽曼的《大学的理想》一书雄辩地维护了博雅教育。

纽曼写作《大学的理想》时,构成博雅教育的传统政治、经济和文化基础开始发生变革。一方面,英国工业革命的兴起使得人人都能从业,且闲暇时间日益增多;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宗教对社会的影响力逐渐减弱,科学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逐渐上升。但以牛津和剑桥为代表的英国大学固守传统,注重理性培养和性格养成,排斥科学教育。为扭转这种局面,维护本阶级的利益,英国资产阶级把目光转向高等教育。英国在传统的大学之外建立专门实施科学教育的新大学和学院,出现了所谓的“新大学运动”。新大学重视实用技术教育以培养实用的专业技术人才。英国传统的大学理想已岌岌可危,在这样的背景下,纽曼以人文主义学者的身份,全面、综合地对大学教育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理性的思考与论述。

纽曼把整个论述的逻辑起点建立在他对大学的性质所作的解释以及他对所有的知识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认识基础之上。他在《大学的理想》前言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大学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地方。他认为大学教育应提供普遍性的知识和完整的知识,而不是狭隘的专业知识。他认为“知识是一种心智状态和条件”,追求知识是一种精神追求。而精神追求的最大目的在于精神本身,所以,“知识本身即为目的,这种知识应被称作自由知识或绅士知识。接受教育是为了获取这种知识,应把它纳入大学的范畴”,“知识之所以真正高贵,之所以有价值,之所以值得追求,其原因不在于它的结果,而是因为知识内部含有一种科学或哲学的胚芽。这就是知识本身即为目的的理由。这就是知识可以被称为自由知识的原因。”

基于这样的认识,纽曼认为大学教育应为自由教育而设,他反对在大学里进行狭隘的专业教育。纽曼认为,所谓自由教育是指“通过这种教育,理智不是用来造就或屈从于某种特殊的或偶然的目的、某种具体的行业或职业抑或是学科或科学,而是为了理智自身进行训练。为了对其自身故有的对象的认识,也是为了其自身的最高修养”。纽曼认为大学是一个提供博雅教育、培育绅士的地方。“成为绅士是好事:具备有教养的才智,有灵敏的鉴赏力,有率直、公正、冷静的头脑;待人接物有高贵、谦恭的风度是好事――这些都是广博知识天生具有的本质。它们都是大学的目标。”

纽曼反对狭隘的专业训练,但并没有否认专业或职业训练的价值和需要,而是强调专业或职业训练必须由博雅教育作为先导,因为使人的理智更加完善的博雅教育能够使一个人为更多的专业或职业做准备。他在演讲中指出,“有一点是很清楚的,那就是对心智的培养既包括我所讲的自由教育或非专业教育,也三包括评论家们所讲的实用教育”,“自由教育尽管并非专业教育,但它却具有真实和充分的实用性。”纽曼“反对把专业的或者科学的知识当作大学教育的全部目标”,但是他又明确表示,他不想“不尊重专门的研究、技艺、职业和从事这些工作的人们”。对于专业训练,首先需要的是博雅教育,在这种教育中“学生学会了思考、推理、比较、鉴别和分析,提高了审美趣味,形成了独立的判断力、深邃的思想见解”,总之,人通过接受博雅教育之后,“已经进入一种智识状态,可以从事我所提及的各种科学或者志业,或者任何别的他感兴趣的或要求他具备特殊才能的专业,而且他一旦干起来就会干得得心应手、优雅、灵活、马到成功。”

纽曼的《大学的理想》一书可视为博雅教育学说的集大成之作,在所有论述“博雅”教育的著作当中,纽曼的论述最成体系,也最为详尽深入。纽曼上承亚里士多德、西塞罗、奥古斯丁的思想以及18世纪的绅士教育传统,下启赫钦斯的思想,在博雅教育思想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赫钦斯的博雅教育思想

赫钦斯是美国著名高等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永恒主义教育哲学流派的代表人物,被认为是20世纪上半叶美国最有影响的大学校长之一。赫钦斯

曾任芝加哥大学校长、名誉校长达22年,他一方面实践着博雅教育,同时也发展了博雅教育的理论。

在赫钦斯时代,实用和功利性的教育价值观对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起了主导作用。他对当时的教育沦为科技与实用的附庸,陷入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迷途非常不满。他极力揭示博雅教育的真正价值,把西方正统的博雅教育与美国民主政治哲学的理想、自由社会观点、人性教育主张、永恒价值的课程观相整合,提出了“人人的博雅教育”口号,希望使已经趋向于商业化的教育,重新回归自由教育的理论和实践。

赫钦斯认为,博雅教育是最具价值的,最适合于现代工业社会,甚至是未来世界的教育,也是各国教育制度中至为重要的一环。他认为自古以来博雅教育都是培养人的优秀品性,以人为最终目的的教育,因此具有人性的价值。而“其他种类的教育或训练皆以人为其他目的的工具,例如赚钱谋生等,并非以人为终极目的”。赫钦斯认为:博雅教育的目的是心灵的陶冶,更是进行训练以产生智慧的行动,换言之,博雅教育目的是在培养拥有智慧的公民。由于博雅教育是训练正确思想、陶冶智性美德与心灵,并养成标准正确的行为价值观的教育,因此,也被认为是个人终身教育的基础。赫钦斯认为博雅教育与专业化教育并非背道而驰,而是相辅相成。博雅教育正可为各种专业教育提供一种共同的学术基础,从而强化专业教育的实施,在现今经验科学迅速发展、信息剧增的情况下,相同的基本教育显得更重要。赫钦斯明确主张,没有博雅教育,就没有大学。博雅教育应成为大学各高深学术或专业研究的共同基础。所有专家学者或研究人员,在开始专业研究之前,必须先接受博雅教育的陶冶,建立广泛的共同知识基础,培养起与别人交流的技能与兴趣,才能成功。

赫钦斯的博雅教育思想推动了美国20世纪中叶的通识教育改革,并成为通识教育的主要理论流派之一。20世纪60年代以来,赫钦斯的高等教育思想已超越国界,对世界上许多国家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各国开始转变以往过分强调职业训练和专业教育的大学办学方针,开始重视大学生的基础知识训练,注重文理科目的相互交叉和渗透。

(四)施特劳斯的博雅教育思想

列奥・施特劳斯是20世纪美国的一位政治哲学家。他一生执教于美国若干著名大学,多次从其政治哲学的高度来阐释他对博雅教育的主张和见解。施特劳斯以“文化”为“博雅教育”的逻辑起点。他认为博雅教育是“在文化之中或朝向文化的教育,它的成品是一个有文化的人”。博雅教育是指对人类心灵的培育,是培养完美的贵族气质和优异的人的教育,它要唤醒一个人自身的优异与卓越。培育的内容和方法,是接近“最伟大的心灵”及其留下的杰作。

概括而言,施特劳斯的博雅教育是使人脱离庸俗,赠予人以美好经历的教育。施特劳斯把博雅教育总结为“作为与最伟大心灵们的不断交流,是一种在温顺而不只是谦卑的最高形式之中的试验。它同时是一次勇敢的冒险:它要求我们完全冲破智识者的浮华世界,它和他们的敌人的世界完全相同,冲破它的喧嚣、它的浮躁、它的无思考和它的廉价。博雅教育是从庸俗中的解放。……而博雅教育将赠予我们这样的经历,在美好之中。”

博雅教育论文范文【第四篇】

一博雅教育理念的内涵

“博雅”一词来源于拉丁文,本义是“适合自由人”。这里的“自由人”与现在所说的意思不一样,是指在古希腊时期的社会及政治上的精英。在古希腊时期提倡博雅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各种知识和有着优雅气质的人,让学生摆脱庸俗,而成为卓越的人。但又不只是通晓各种理论知识,而是培养出具有个性思想的人。博雅教育随着时代变化的需要而不断改变其所涉及的范畴,到了现代社会,为了适应现代化教育,博雅教育虽然涉足的范围不同于以往,但是其内在的核心理念没有改变,依然是为了培养出一种适应社会所需的通才教育。《1828耶鲁报告》对耶鲁学院经典的博雅教育理念进行了全面的解读,其核心的内容归纳起来,就是要对学生提供完整的教育,不单是适应于学生在现实中需要的知识,还要能训练和装备学生的心灵,也就是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份报告是19世纪美国最有影响的教育文献,在美国教育史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后这份报告陆续被其他国家的教育者解读。在中国,博雅教育又被称为通识教育、全面教育、人文教育、通才教育、自由教育、素质教育等,虽然有着多种称呼,但其致力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一致的。我国《教育规划纲要》对现阶段为了适应社会发展所提出的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与博雅教育的理念是一致的。而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主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渠道来实施。

二博雅教育理念对当下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启示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实行班级授课制,班级作为一种为了教学而存在的组织,其作用不单是在教授学生学科知识方面,而且在对学生的思想形成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我国法律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里所说的高级专门人才,是说大学应该要培养出既要具有一定专业性知识以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同时也要塑造具有个性思想、创造性思维的人。这样的人才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又有科学技术方面的文化修养。大学教育不是单纯为了学生的就业为目标,而是在摒弃了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之外的,以培养具有综合素养和博雅特质的人为目的。本文引进博雅教育的理念,主要针对现代大学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教育中实用主义、工具主义、功利主义弊端的存在,博雅教育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在对高校学生进行教育时,是以班级组织为单位进行的。所以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对班级文化的建设。而博雅教育强调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思想道德修养,塑造学生独特的气质,成为社会有用的人同时,还要学会做人。所以思政教育和博雅教育理念是相容的,在进行思政教育时引入博雅教育理念,有助于完善这门课程内容,丰富教学方法。

(一)将博雅教育理念融入到班级管理中

思政教育要求建设好班级文化,班级文化是思政教育一个方面的反映。良好的班级文化是保障思政教育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博雅教育反对功利性的教育,认为教育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自我修养,健全学生的心智。所以教育不但采用显性教育,还要通过一些隐性的教育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在思想、观念、价值、道德、态度、情感等方面产生影响,利用正确的价值观念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班级文化虽然是由班级各个成员反映出来,但是班级文化反过来会影响学生,良好的班级文化会对学生的身心、学习、思想等方面起到很好的熏陶作用。反之,班风很差的班级,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学业和思想方面的发展。所以,在班集体这一个环境中,需要树立一个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风貌,这样才能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在形成班级文化时将博雅教育的理念引入到其中,也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各学科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行,在班级中做到关心、尊重、帮助和团结同学,自己所做出的行为要顾及他人的感受。此外,鼓励每个成员要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在班上多与同学交流讨论,从而成一种活跃的班级气氛。

(二)引导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

班级文化会在无形中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动方式等产生影响,也就是成为学生思想、行动的引导。所以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还是通过班级文化的建设来进行的。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如果在这个时期没有得到正确的思想引导,那么在学生走出校园后很容易产生一些问题。特别是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网上各种资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大学生极容易受各种不良信息的影响而形成错误的思想观念。因此,在实施人本教育的基础上,应该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教育。所以,要把班级文化建设要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形成社会主导的、班级成员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排除掉错误的思想观念,以此来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塑造。这样通过班级文化的建设,无形中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真正履行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也是博雅教育理念在班级文化中的显现。

(三)提升教育者博雅教育的能力

引导班级文化的建设最重要的是班主任这一角色,班主任在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对大学生人格塑造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可以说,班级文化建设成功与否,关键在于班主任是否起到了积极作用。所以班主任应该要具有一定的博雅教育能力。在对班级进行管理时,班主任本身具有的思想观念对班级文化的建设有很大的影响,所以班主任在带领学生制定出民主、科学的班级制度规范,将主流的社会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班级文化的建设中的同时,班主任要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要具有掌控全局、提高学生积极性的能力,要与学生多交流,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难。还要多了解符合时展所需要的信息资讯,看一些人文社科方面的书籍来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在实践中提高自我职业道德的修养。此外,除了班主任,思想政治教育者也要提升博雅教育的能力,在教学中主动运用新的理论方法,把当下主流的思想结合到教学中,转变以往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出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感兴趣的讲课方式。把思想政治教育课的理论联系到实际生活、时事政治,启发学生对一些社会问题进行思考,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思想塑造的重要性。最后通过这些教学实践总结教学活动经验,反思其中存在的不足。然后通过不断的学习,提升自我的教学能力。

三结语

本文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和班级文化建设之间关系的分析,提出班级文化建设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针对当前思政教育和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不足,提出了国外的博雅教育理念,通过对古今中外博雅教育的分析对比,可以看出这一理念运用到当代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合理性,并结合我国高校班级建设实际,提出把博雅教育理念融入到班级文化建设的具体方法和重要性。

参考文献

[1]蔡磊,乔学斌。基于博雅教育理念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教育评论,2015,(05):54-56.

[2]阳静。论高校班级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及实现途径[D].西南大学,2010.

[3]王同亚,付金兰。博雅教育理念对中国大学实施博雅教育的启示[J].现代企业教育,2008.

[4]康许培,陈凤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班级文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20):137-139.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004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