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工程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论文(优质5篇)

网友发表时间 1828436

【导言】此例“工程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论文(优质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工程科技论文【第一篇】

针对上述有色冶金企业安全工程中存在的众多安全问题,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积极转变观念,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完善有色冶金企业安全设施。现阶段,一些现代科学技术在有色冶金安全工程中便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隔板式沉降室

有色冶金炉窑烟气收尘系统通常是受粗收尘与布袋收尘的共同作用,而粗收尘是对烟气中粗颗粒进行收集,但因为存在阻力损失大等问题,致使其不能全部将烟气拉过来,导致炉口冒烟严重,所以只起到一定的辅助收尘作用。而隔板式沉降室有独特的几何尺寸,能显著降低气流速度,促使粉尘受重力作用影响而沉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尘毒危害。此外,水平隔板在沉降室的运用,还能对粉尘沉降高度进行减缩,极大提升除尘效率;也可辅以垂直挡板,促使沉降室内的气流出现折转流动,间接增加室内长度,从而发挥惯性除尘作用。且沉降装置有较小阻力,结构简单,容易进行维护。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隔板式沉降室只能用于粗收尘,其优越性在面对粒径较粗的尘粒时才能得到最大发挥。

(二)烟气导向式双室熔炼炉

烟气导向式双室熔炼炉能有效解决传统反射炉排烟温度高、反射炉热效率低等问题,有着高效的节能保护、减少尘毒的作用。其结构包括:在熔炼炉中利用隔墙分隔成两个室,并留下适当的炉内烟气通道,在两个室内各设置一个加料口、烧嘴口、放渣口、液态金属放出口。其中放渣口和液态金属放出口能够根据不同的熔炼物料及工艺需求而设置成从一个口放出或分别放出。比如在对废铅酸蓄电池进行熔炼时,可从同一个口放出,渣铅分离在炉外的渣包内进行。炉顶两端分别设置烟道,将水冷闸板水平设置在烟道上,炉顶则是隔墙处最高向炉子两头倾斜的弧形拱顶。与传统反射炉相比,烟气导向式双室熔炼炉能最大限度将燃料产生的热量用到物料的熔炼中,还能有效减少排烟温度和烟气含尘量,降低烟气危害性,实现节能减排环保的要求。

(三)以太网

有色冶金工作中工序较为复杂,需使用腐蚀性较强的化学产品,因此有较大危害性。所以为实现有色冶金安全工程,就必须采用自动化技术来完成这些危害性高的工序。而以太网是全自动化的控制网络,能将各种类型网络化仪器仪表连接到工业计算机上,控制所有网络系统。以太网的应用,还能降低人工分析原材料铜矿石成分的步骤,而通过网络化实现这些分析,并能直接将检测结果传递到相关部门,还可以实现数据资源的共享,便于企业成员及客户随时查询。此外,以太网还能智能管理有色冶金质量、实时监测、故障诊断等,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能有效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另外,还能极大降低生产成本和劳动力成本,减少工作人员实际操作的危险,降低安全风险。因此我国有色冶金企业应该加大对科研人员的培养力度及资金投入,积极开发自动化技术,全面提升我国有色冶金工业自动化水平,实现安全工程,推动有色冶金企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四)低温碱性熔炼

低温碱性熔炼是有色冶金工业中一种有效的清洁生产技术,有着金属直收率高、节能、环保、安全性高等特点。主要是混合含金属物料与碱性介质,在低于900℃的温度下熔炼,从而利用两性金属与碱的反应来分离金属。低温碱性熔炼既能处理二次资源,还能有效实施原生矿的冶炼,不管是从资源有限性,还是生态环境保护及安全工程上,都充分符合现代低碳环保安全发展的需要,在有色冶金安全生产中有着重大的意义。

二、结语

新时期必须重视有色冶金企业安全工程,积极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尽快培养出高级安全技术人才,全面学习和掌握现代安全技术和装备及科学的管理方法;提升安全队伍的素质,改变安全工程的滞后状态,促进安全工程现代化,从而确保有色冶金安全工程的发展与进步。

科技工程论文范文【第二篇】

关键词:高等机械工程教育;研究生培养;工程能力;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孙首群(1964-),男,河南郑州人,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上海200093)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863”计划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09AA11Z21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51075279)、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项目编号:J5050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8-0011-03

一、研究背景

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教育以来的30多年里,我国研究生的培养方向一直以学术型为主。在1990年代以前,由于国家高层次人才奇缺,每年毕业的研究生绝大多数都进入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从事科学研究及高等教育工作。学术型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重基础理论、轻工程实践的缺陷尚不突出。1990年代中期以后,国家经济模式逐步向市场化资源配置转型,加之连年扩招造成每年毕业研究生总量成倍增加,高校和科研单位已经无法容纳数量巨大的毕业研究生,大中型企业及其他非传统科研教育单位逐渐成为吸纳研究生就业的主体。[1]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用人单位对研究生知识结构及创新性工作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学术型研究生基础理论知识较扎实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以下简称“工程能力”)却相对不足的矛盾逐渐凸显出来。毕业生知识和技能与用人单位的需求越来越不相适应,甚至出现了“用人单位无可招之人”与“毕业生就业难”并存的现象。[2-3]

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使各企事业单位面临的竞争压力日益增大,传导到用人单位,使其对毕业生知识、技能及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解决复杂问题的职业素养已经成为用人单位对各类人员的普遍要求。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工程实践能力及综合职业素养的培养力度相对不足的培养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基本需求。

第二,面对知识爆炸时代日新月异的新知识、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较十多年前成倍增加,而学制并没有也不可能相应延长。要在同样的时间内掌握成倍增长的知识和技能,除了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外,降低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深度也是目前普遍采用的主要方法,即以“广度”换“深度”的教学策略。这势必造成学生毕业求职时“什么都会点儿”但“什么都不精”这种现象发生。博而不精是时下各用人单位对当代大学生、研究生诟病最多的问题之一。[4-6]

第三,现代科技,尤其是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每个角落。由于可以轻松通过网络获取知识,可以运用各种功能强大的计算机软件完成以前要大量人力物力及经验才能完成的设计、计算、实验,加上社会上存在的浮躁与急功近利之风不可避免对学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造成相当部分学生不肯潜心钻研,学习浅尝辄止。由此使学生自身创新能力不足与社会要求越来越高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作为担负着为社会培养人才重任的研究生导师,面对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有必要对沿用了几十年的培养模式进行反思、改进和完善,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二、现行培养模式及思考

1.“两段式”培养模式

以目前国内最普遍的年制工科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为例,总体上可以用“两段”式概括,即理论学习阶段(年)和课题研究阶段(1年)。

(1)理论学习阶段。主要完成培养计划中的学位课、必修课和选修课,同时完成配套实验、实习及其他实践教学环节,如教学或生产实践、讲座课程等。

数十年来,工科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内容,除部分选修课程能融合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外,总体上非常稳定,呈现数十年基本不变的特点,因此存在教学手段与内容、实验设施与形式、课程体系与知识结构等诸多方面难以及时得到调整以适应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发展需要的问题。

例如,工科专业学位课“16位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近30年来虽然部分实验手段、控制、显示逐步实现了计算机(含PLC等)控制及数字通信,但课程核心内容几乎没有什么改变,即使多年前64位CPU已经面世的情况下仍旧如此。专业学位课“高等机械原理及设计”,是笔者当年读研时学习的内容,如空间机构、数字控制技术等和现在的教学大纲规定的核心内容基本相同。这些课程对学生加深对课程内容的领会、掌握专业基础理论与知识具有重要作用,但包括超精密测试在内的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除少数选修课程外均很少涉及。

由于学生在课题研究需要具备极为广泛的知识和技能,学习内容(含课题研究过程中的知识获取)及时间在现行的3个学期的理论学习阶段均难以完成。理论学习阶段所学知识,充其量只是基础性和入门性的,课题研究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大部分需要学生边研究边学习、边实践边提高。

(2)课题研究阶段。主要通过参与导师或相关学科团队的科研课题,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逐步掌握“根据课题任务获取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编制解决方案、求解(包括数学建模、编程计算、设计制图、实验测试等)、获得研究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得出合理结论、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等技能。课题研究具有鲜明的专业特点,是学生全面掌握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的关键环节。

各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使得科研课题已经越来越多地呈现跨学科专业的特点,对科研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的要求也呈现出“深”且“博”的特点。例如广泛应用于核电、大型舰船、航空航天领域的大功率驱动器温度控制问题研究,关键技术涵盖电气工程、工程热物理及机械工程三大学科,研究过程中还涉及工程材料学、数字控制及计算机数值仿真等。目前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多数课题大多具有跨学科专业、多学科融合的特点。[7-10]

如果时间足够,完成跨学科专业的复杂课题研究是可以实现的。但目前国内的科研体制和研究生培养机制都严格限定了课题研究时间。考虑到研究生初入课题时需要有一个知识准备过程,毕业前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完成学位论文及毕业相关工作,实际上,研究生从事课题研究的时间是非常有限,很少能超过12个月。以如此短暂的时间,即便是完成课题阶段性任务,也是非常困难的。

2.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

目前工科学术型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两方面的突出问题。

其一,课题研究时间短、任务重且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要求高,相对稳定的理论学习阶段课程,很难反映科技前沿的科研课题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要求,因而学生很难通过3个学期的理论学习达到课题要求。

其二,因科研课题自身的特点而产生了一些矛盾――理论水平高、创新性强的纵向课题通常距离工程实际较远,学生难以适应就业市场对实践经验与动手能力的要求;源自工程实际的横向课题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工程能力问题,但往往理论水平和创新性不足。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创新能力不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升,又反过来限制了学生工程能力的发展与提高。这也是国际研究生教育界面临的共性难题。[11-13]

首先,造成学生工程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需要学习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很多,而学习和研究的时间过短。这是目前高校面临的最大难题。一方面,随着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涌现,各种新的信息及内容逐步融入各教学、科研过程中,结果使合理分配教学与科研时间更加困难;另一方面,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迫使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由此使得教学、科研时间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

其次,科学研究的难度、深度和广度在迅速增加,有人形象地比喻为“简单的科研课题已经给前人做完了,越往后面临的是越复杂、越难啃的‘硬骨头’”。这里包含两层因素:课题对研究人员知识结构的要求呈越来越复合的趋势;课题自身的复杂性需要科研团队密切协作才能完成。既有精细的分工,又有密切合作的课题研究,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知识结构的完善具有重要作用,但对学生综合科学素养的要求也日益提高。

通过增加学制提高研究生的培养力度既不可能也不必要。删减部分课程内容或降低部分科研课题要求等“修补”性工作虽然对缓解矛盾有一定帮助,但实际效果却饱受争议,相关争论在国内研究生教育界从未真正停止过。

显然,简单的“修补”式改革无法根本解决现实存在的尖锐矛盾。要逐步解决数十年来积累起来的矛盾和问题,必须以创新性思维,在系统性、综合性改革培养模式及教育教学惯性思维等方面寻求突破。

三、培养模式改革新尝试

1.整体式培养思路

鉴于学生的学习和研究时间难以满足培养目标需要,笔者在多年的硕士生培养实践中,尝试突破传统的“两段”式培养模式的思维惯性,将分离的“理论学习”和“课题研究”融合一个为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专业理论水平与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有机整体。实施过程中可以将一个完整的培养方案概括为“三步”――预备学习、综合学习和总结提高。

预备学习从研究生复试开始。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学生基础、专长、毕业设计细节等,对通过复试预录取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预备学习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其一是学生本科毕业前(在职生则是退职前),根据培养计划指导其提前学习部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及科研工具(尤其是科学计算软件等工具)的使用技巧,目的是使学生对即将开始的研究生学习和课题研究有一个初步认识,奠定初步的知识和技能基础;其二是应届生毕业后的暑假期间(在职生则是退职后),安排学生进入课题组,协助老师及学长课题研究,从而进一步了解、熟悉科研方向、科研规范等。针对少数无法在暑假进入课题组学习的学生,也为其布置了相应的文献学习。

综合学习几乎贯穿整个研究生培养全过程。除了需要根据学校的培养方案修满规定的学分,完成规定的教学/生产实践外,主要是根据学科方向和科研课题需要,从一入学就开始进行知识、技能的储备,边研究、边学习、边提高。根据需要,综合学习将伴随课题研究始终,一直持续到学生完成学位论文。

总结提高主要有两个层次的内容:其一是根据课题研究结果,撰写科研论文、项目总结、课题研究报告及学位论文,其二是与研究课题相关的生产实践。

撰写科研论文及学位论文,既是研究生培养规范的必备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科研能力与水平的重要措施。此外,为保持科研方向的连续性,科研资料的积累是必不可少的,而研究报告、项目总结则是很好的形式。因此,笔者及所在的科研团队每完成一项重要的科研课题,都由课题组成员共同完成相应的项目总结。这些科研资料的积累,使学科方向的科研水平逐步提高,并为新入学的研究生提供了尽早融入课题的重要学习素材。

课题相关的生产实践是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核心环节。通常完成或阶段性完成的科研课题,都要进行测试、调试或配套到相关装备、系统中试运行。在此过程中面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分析原因、解决问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工程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

2.立体式培养模式

在以提高学术型硕士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为核心目标的教学改革中,一改传统的“两段式”扁平培养模式为“三位一体”的立体式培养模式,并在实施中不断完善和提高。

(1)科研项目。科研项目是培养研究生的基本载体,对于研究生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的形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由于学制和培养层次的限制,硕士研究生很少在重要科研课题中担负主导性工作,更多的是根据分配的单元性工作任务,与课题组其他老师、同学共同完成课题研究工作。为避免学生陷入“简单”、“重复”性劳动,难以达到培养目标要求,导师要合理安排课题任务,根据培养阶段及课题时间节点适时布置研究内容,协调课题研究进度及各研究生之间的平衡、协调、合作,确保课题任务按时完成,研究生知识结构和科研能力得到充分完善和提高。

某重大成套装备关键技术科技攻关项目子课题之一的“新型驱动器温度控制问题研究”就是一个典型实例。根据设备工作特点,驱动器在恶劣环境(工作空间狭小、冷媒对流不畅、周围介质中有絮状物悬浮故不宜加装风扇)下工作,课题任务要求确保最高温度不得超过额定温度2度。课题涉及:电磁场、温度场、电热耦合及电工材料学相关的电气工作领域;数值传热学、计算流体力学、热流及热网络相关的工程热物理领域;散热器结构优化设计及计算机数值仿真相关的机械工程领域。

根据课题特点组成两个小组,分别由一位本科为电力系统及自动化专业和和一位本科为精密仪器专业毕业的硕士生担纲,各自负责电气工程相关内容和机械工程相关内容的研究工作,笔者则负责工程热物理相关内容研究工作并协调课题进度。在研究中,各小组的学生不仅运用已有知识解决了相关课题难题,而且根据安排,都学习了工程热物理相关知识。经过课题组全体人员8个月的不懈努力,按时完成课题任务,每位研究生也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不仅增长了新知识,最重要的是掌握了面对新课题获取新知识、团队协作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科研课题难度和研究周期都要适当,专业跨度宜大一些,以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毕业后适应社会的能力。

(2)工程实践。工程实践是工科研究生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环节,是提高研究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关键。根据工程实践环节实施特点的不同,可分为整体式和专题式两类。

所谓整体式,是指课题研究、样机设计试制及测试、综合测评及总结鉴定全部环节均在企业完成的培养模式。整体式工程实践主要适于大型装备关键技术攻关类课题,学生在企业完成课题研究及论文撰写等工作,时间合计约12-18个月。

所谓专题式,是指课题研究前期在学校实验室及机房,中期的样机设计、试制、测试及后期的运行、评估、鉴定在企业完成,学位论文则主要在学校完成。学生在企业完成样机试制及实验测试、评估报告的时间约6-12个月。

某大功率船用曲轴研发是上海市高端装备制造科技攻关重大项目,旨在凝聚上海科技资源,攻克国内大型船用柴油机曲轴制造关键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难关。课题由我国三大装备制造集团龙头企业之一的上海电气集团牵头,协作高校及企业达十数家。笔者所在团队参与了其中部分研究工作,主要承担曲轴加工工艺中的热变形与补偿等难题的研究任务。为完成课题研究任务,先后有多位研究生进入课题组,以“实习生”的方式参与企业组织的技术攻关及其他各项有关工作,除学位论文答辩按规定在学校举行外,整个一年半的课题研究工作全部在企业完成。

上述整体式工程实践培养模式的案例大约占整体研究生工程实践比例的3/4。近几年类似的项目还有中国国际海运储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牵头组织的科技攻关项目“危化品货物在途安全状态监测技术及系统研发与应用”、上海宝钢牵头组织的科技攻关项目“宝钢连铸线MRO”、上海电气集团牵头组织的科技攻关项目“20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关键技术”、国家铁道科学研究院牵头组织的科技攻关项目“铁路运行信息集成与实时处理”、三一重工科技攻关项目“岸桥数字化设计”等。由于企业规模大,技术水平全部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因而项目技术含量高、课题组团队科研能力强,学生通过一年半的高强度、高水平工程实践的磨练,科研能力、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显著提高,毕业前夕已经有多家协作企业表达了接收学生到企业工作的愿望。

某新能源汽车双电机驱动系统传动机构设计、试制及实验是新能源汽车研发项目的子课题,笔者所在团队承接了某协作企业的科研课题任务后,组成的课题组包括行星齿轮减速器设计、电机及相关传动功率选型、联接及测试几个小组。课题组师生通过半年的努力完成了系统方案设计、结构设计、选型等工作。随后与企业密切协作完成加工件工艺编制、配套件选购、样机装配、实验测试及评估报告撰写等工作。通过先后两批学生在企业一年半的试制、测试,最终完成了课题任务。虽然与整体式工程实践特点不同,但专题式工程实践下的学生面对工作中碰到的大量难题(包括部分无法预料的技术难题)并一个一个攻克,其工程实践能力同样得到显著提高。

(3)科研论文。在工作实践培养环节中,“实习生”不同于企业的技术人员,学生在企业的目的是通过科技攻关活动实现实践技能和知识获取能力的飞跃。因而,学生的每一项工作,都需要及时总结,在课题研究报告及学位论文撰写过程中,还需要从理论上系统总结论述,将课题潜在的作用充分“挖掘”出来。

完成某新能源汽车“双电机驱动系统传动机构设计”及试验后,参与课题研究的师生先后以行星齿轮啮合过程非线性应力动态变化过程、啮合过程轮齿温度场非线性动态变化过程、轮齿材料-啮合应力应变-温度场间的耦合关系、齿轮轴-行星轮系统多激励动态响应、电主轴基于机电耦合的非线性动态特性、电主轴混沌控制模式等等为主题分别进行了总结、非线性动力学理论探讨,之后陆续发表系列较高水平的科研论文。

在完成“新型驱动器温度控制问题研究”课题后,进一步研究了相同条件下散热器微观结构对温升的影响,发现“微单元时变换热系数”对系统温度的影响规律并发表了相应研究论文。

在完成“岸桥数字化设计”课题后,针对处于国际研究热点的钢丝绳动力学展开了深入研究工作,初步探讨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岸桥钢丝绳动力学研究方法。

通过课题总结和深入研究、撰写较高水平的科研论文,不仅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与技能,而且培养了学生深入思考科学问题,探讨新理论、新方法、新应用的良好科学研究习惯。

四、结束语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笔者在工科学术型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改革中逐步走出了一条有一定特色、适应上海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和国际工程教育发展方向、成效较显著的自主创新之路,在课程体系、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思维等诸多方面都作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应该承认,相对于数十年形成的工科研究生教育理论与实践,这些探索还是很初步的,也存在许多有待改进、完善之处。例如个别研究生会因为无法达到工程实践能力要求而遭淘汰;高水平的科研项目、高强度的工程实践和高水平的科研论文,需要师生巨大的努力和持续的投入等,这都不一定适合每个导师及学生的实际情况。

参考文献:

[1]周济。中国机械工程教育现状和未来发展方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3):1-3.

[2]郑义。工程科研院所研究生教育发展对策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0):53-57.

[3]李秀兵,姚秀颖,何振雄。我国高等工程人才培养的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4):66-71.

[4]Foroudastan S D,Saxby engineering education:Not just about the math[A].2004 ASME International Mechanical Engineering Congress and Exposition,IMECE 2004[C].Anaheim,CA,USA:November 13,2004 - November 19,2004,165-171.

[5] curriculum of the facul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University of Ljubljana - university courses[J].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1996,42(3-4):83-97.

[6]Ortiz L E,Bachofen E experience in teaching structures in aeronautical,mechanical and civil engineering,applying the experimental methodology[A].2001 ASEE Annual Conference and Exposition:Peppers,Papers,Pueblos and Professors[C].Albuquerque,NM,USA:June 24,2001 - June 27,2001,1707-1715.

[7]胡小唐,钟登华,李云章,等。校企合作培养工程硕士的创新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9):15-18.

[8]周守军。研究生教学改革:面向不确定性知识[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6):53-57.

[9]李萍萍,沈晨,施卫东。构建复合载体培养创新型工学研究生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4):1-5.

[10]陈新忠,李忠云,胡瑞。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的三个基本问题[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10-13.

[11]Yadav A,Shaver G M,Meck learned:Implementing the case teaching method in a mechanical engineering course[J].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2010,99(1):55-64.

[12]Litzinger T A,Lattuca L,Hadgraft educ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xpertise[J].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2011,100(1):

工程科技论文【第三篇】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论文写作;标准化工程专业;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7)02006904

0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2016年4月,教育部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预计[1],到2019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50%以上,中国将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党的十报告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2]因此,在高等教育呈普及化趋势的背景下,科技新人才的培养在我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科技论文则是由科技工作者对其创造性研究工作成果进行理论分析和科学总结,并得以公开发表或通过答辩的科技写作文体[3]。科技论文写作不仅可以帮助作者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作者的科研选题和科研设计能力[4]。我国许多高校均开设了大学生科技论文写作技能培养的相关课程[58],实践证明,这类课程不仅提升了大学生的科技写作能力,还促进了科研事业的发展及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培养。但这些课程主要面向理工类专业开设,面向管理类专业的则较少[9]。

中国计量大学是我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行业唯一一所本科院校,于2010年获准设置了我国首个四年制本科标准化工程专业(授管理学学位)。该专业致力于培养“标准化从业人员”,即能与相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合作开展有关标准制修订、标准化体系建设、标准化工程项目设计开发、组织实施和全过程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人才。这对学生的标准编写能力、标准化科研写作能力、工程技术文献阅读能力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面向标准化专业本科生开展科技论文写作技能的系统性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而此类课程建设的研究却是缺乏的。本研究将以中国计量大学标准化工程专业为例,在教学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来构建大学生科技论文写作的课程体系,设计配套的教学实施方案,为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和专业建设水平提供有力支撑。

1大学生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教学特征分析

现行培养计划中专业写作课程的特征分析

目前,标准化工程专业采取了“2+2”培养模式,即2年标准化专业基础课和2年方向技术课程,其中的方向是指食品标准化、材料标准化和服务标准化等,技术课程侧重于概念、规律、框架,不涉及技术细节。现行培养计划中,专业写作的相关课程有应用文写作、专业方向标准化写作(如材料标准化写作)、毕业论文等。

在现行的培养模式下,上述课程在开设时间和课程功能的分布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这3门课程分别设在第4学期(专业基础课程结束的学期)、第6学期(方向技术课程较为集中的学期)和第8学期(最后一学期),相应体现了应用写作基础、专业方向标准化写作、毕业论文这3个环节的循序渐进式教学体系。

而参照专业培养要求,现行的写作课程体系还有待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前面提到,该专业学生需具备的系统性能力包括标准编写能力、标准化科研写作能力、工程技术文献阅读能力等。这表明现有的写作课程体系是缺乏工程技术背景的,应将“科技论文写作技能培养”作为新内容予以纳入,形成兼具研究方向特色的“标准化科研写作”课程,如科技论文写作技能培养(材料标准化方向)等,新课程强调标准化科研写作能力和工程技术文献阅读能力的培养;应用文写作和专业方向标准化写作这两门课则可予以整合,侧重于“标准编写”方面的教学,整合后的课程则强调标准编写能力的培养。因此,这种新方案可更好地满足专业培养要求,科技写作技能培养的课程设置是本文的研究对象。

大学生科技论文写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学生科技论文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较多[1012]。结合自己的教学和审稿经验,笔者发现大学生的科技论文撰写中存在以下问题。

论文选题不合适。论文标题是对论文内容的简明概括,好的标题总是能引起人们的兴趣。大学生论文选题过程中常出现题目范围过大、主题思想模糊、标题字数过多、语言不够精炼等问题。其中题目范围过大和主题思想模糊均与对论文主题的定位不够精确有关,即总想使内容面面俱到,结果重点很难突出、论证很难深入;标题字数过多和语言不够精炼则均与语言概括能力有关,标题通常不是完整的句子,其用词的准确性、词序的合理性尤为重要。

不能熟练运用基本工具。基本工具应用是科技论文写作的技术基础,如科技文献检索、专业技术语言、办公自动化软件、统计分析软件、参考文献管理与编辑软件、公式编辑器等。实践证明,这些工具的熟练运用往往使人们事半功倍。而这类技能恰恰是当下大学生所缺乏的,其中科技文献检索能力直接关系到论文研究内容的前沿性和科学性;专业技术语言的熟练程度关系到论文语言的学术性和严谨性;办公自动化、参考文献管理与编辑、公式编辑器等软件的应用水平关系到论文格式的规范性、图表的质量;统计分析软件的科学应用则关系到数据分析的深度。

论文格式不规范。规范的论文格式是科技论文写作规范化的重要基础。大学生论文格式的不规范之处常出现在图表编辑、公式编辑、参考文献、标题编号等方面,这些问题与上述基本工具的应用能力和对科技论文的认知程度密切相关。

对论文的基本结构缺乏理解。这部分问题较为突出,直接影响到论文的条理性和逻辑性。如因缺乏对科技论文基本结构的认知,有的论文出现摘要、结论等必要结构的缺失;因不能正确理解摘要和结论的功能差异,有的论文出现摘要和结论内容基本相同的情况;因缺乏对材料和方法部分的理解,有的论文结果和讨论部分出现了对实验方法的大量描述。

基本的科研能力尚需提升。这部分问题较为关键,直接关系到论文的学术价值。如有的论文在撰写国内外研究现状时,只是简单地将各类材料予以“堆积”,缺乏作者自身的归纳总结;有的论文在技术路线上只是简单重复前人的方式,缺乏基本的创新;有的论文甚至出现了基础概念的错误,这与作者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程度有关。

不熟悉的流程,缺乏知识产权意识。如对论文署名中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关系、论文从投稿到发表的全过程、论文相关的版权问题、学术不端问题等缺乏了解。这部分问题较为重要,直接关系到论文的有效发表和知识产权问题。

综上所述,大学生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开设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该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科技写作能力和科技阅读能力,并有助于增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兴趣。

2大学生科技论文写作的课程体系

基于上述教学特征分析可知,大学生科技论文写作课程重在培养大学生的标准化科研写作能力和工程技术文献阅读能力,且大学生科技论文写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论文选题、论文结构、工具应用、论文格式、有效发表、科研能力等方面。现构建大学生科技论文写作的课程模块,如图1所示。

在图1中,大学生科技论文写作课程依次包括基础知识、写作全过程分析和例文分析三大教学模块。其中“科技论文写作基础知识”部分重在让学生了解科技论文的概念、论文写作相关工具的应用、学术道德与知识产权等知识,为后续的学习和实践打好基础;“科技论文写作全过程分析”部分按实际写作的自然顺序向学生讲述论文的构思、选题、撰写和发表等环节的要点,使学生对论文写作的全过程有详细的了解;“例文分析”部分侧重分析专业方向相关两方面的范文,即工程技术方面和标准化科研方面,突出专业方向标准化科研写作技能和方向相关工程技术论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3大学生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教学实施方案

基于上述课程模块的构建,本部分将设计配套的教学实施方案。

课程地位与任务

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标准化工程专业本科生的科研素养,因此该课程应定位为专业方向基础课和必修课,重在素质教育。

本课程按照科技论文写作基础知识、科技论文写作全过程分析和例文分析三大模块开展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通过学习,学生可以掌握科技论文的构思和选题方法,并具备综合运用科技文献检索、专业技术语言、办公软件、统计分析软件、参考文献管理与编辑软件、公式编辑器等工具来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实现科技论文的有效发表。

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与学时分配

根据各部分内容的教学量和难度,按32学时的总学时数来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与学时,如表1所示。

考核方式

根据课程性质、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本课程的总成绩采用百分制,由考勤(10%)、作业(20%)和考试(70%)三部分组成。考试部分,以完成1篇专业方向标准化科研论文的写作为考试题目,要求在课后完成,在统一时间上交;作业部分,布置3次作业,分别以重要概念习题、某类数据的统计分析写作、与某论文标题相应的引言写作为主题,抓好教学质量的过程控制;考勤部分,采用考勤表点名与课堂问答激励相结合的方式,即每人在学期开始时均有相等的考勤基准分,此后的教学中,在一定的加减分范围内,采取缺勤者扣分、非缺勤者既不扣分也不加分、回答问题者加分的方式。

教材建设

根据课程的任务和重点,此课程应采用自编教材。新教材应首先在高校现行的“科技论文写作与发表”类教程基础上,完善“基本工具”部分、引入“例文分析”部分。然后将以上内容按照基础知识、写作全过程分析和例文分析三大模块予以整合。其中“基本工具”部分的教学思想体现在“多工具的集成式运用”上,参考书目集中在应用统计学、科技文献检索教程、办公自动化软件操作教程等方面。“例文分析”部分的教学思想是“解剖范文、创建新文”,该部分资料来源于电子资源(如科学引文索引、工程索引、中国知网、万方数据资源等)、标准化工程的相关教材(如《标准化实用教程》《标准化战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标准化知识与实务》等)、标准化科研项目实践等方面。

4结束语

标准化工程专业本科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由基础知识、写作全过程分析和例文分析三大模块构成,重在培养标准化科研写作能力和工程技术文献阅读能力,其中“基础知识”模块包括科技论文的概念、论文写作相关工具的应用、学术道德与知识产权;“写作全过程分析”模块包括论文的构思、选题、撰写和发表等环节;“例文分析”模块包括工程技术和标准化科研这两方面的论文分析。与之相配套的教学实施方案具有实用性突出、教学质量的过程控制较好、教学激励性较强等特征。

参考文献

[1] 张晓鸽。2019年进入高等教育普及阶段[N].京华时报,20160408(4).

[2]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12(22):325.

[3] 侯满堂。地质科技论文的写作[J].陕西地质,2013,31(2):108116.

[4] 张菊,朱孝峰,邝海沙。高院开设研究生科技论文写作课的思考[J].高教论坛,2008(6):208210.

[5] 李华兰。化学专业科技论文写作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新课程研究,2011(6):2325.

[6] 丁文锋。通过公共选修课培养工科大学生综述类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09(7):161163.

[7] 马正,徐砺瑜。《科技论文写作》任务驱动式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7):75.

[8] 李波,肖慧,徐文峰,等。材料专业开设科技论文写作课的“四性”探――以重庆科技学院为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0):7678.

[9] 郭汉丁,马辉,王凯。管理类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改革[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10):156158.

[10] 任大志。对科技论文写作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03,49(5):667670.

[11] 王荣,秦江敏,林平。科技论文写作课程对军校本科毕业论文的规范作用[J].空军预警学院学报,2015,29(3):208210.

[12] 贾志绚,卓亚娟。科技论文写作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6(1):8283.

AbstractThe dissertation analyses the teaching characteristics of undergraduate scientific paper writing course,taking the major of standardization engineering in China Jiliang University as an on this,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scientific paper writing is built and focuses on training the writing abilities of standardized studies and the reading capacities of engineering documents,including basic knowledge,the wholeprocess analysis of writing and the explanation for model matching teaching program is effective in practical teaching,process control of teaching quality and encouragement teaching consisting of the course status and task,content of courses,teaching requirements,period distribution,assessment methods and textbook construction.

工程专业论文【第四篇】

一、采矿工程专业英语现状分析

(一)各类学生英语水平及学习兴趣不一致

专业英语是在完成基础英语教学基础上进行的,对学生有较高的要求。以黑龙江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学生为例,学生分统招二表学生、统招三表学生、定向学生、专升本学生,且全部是男生。二表学生英语基础较好,有一定专业知识基础;三表学生和专升本学生则英语基础较差,专业知识也比较匮乏;定向学生的工作单位已定,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不够,认为专业英语的学习对他们的未来没有什么帮助。尤其是男生,在语言学习上本身比较困难,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也不高,因而学生整体水平较其他专业学生偏低,英语水平不均衡性明显,英语思维能力弱,这些都会影响到教学效果。

(二)专业英语教师素质不均衡

教师素质是影响专业英语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在问卷调查中发现,50%的学生认为专业课程教师无法用英语授课,而英语教师又解释不了一些理工方面的知识,英语和专业脱节。专业英语教师必须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应该是一个综合型的人才,首先应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英语功底这两个基本条件,此外,还应该具有良好的知识整合能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及教学技巧。而目前的状况是大多数专业英语教师很难达到这个标准。专业英语教师大多来自于专业教师,要么缺乏较高的英语能力,授课时过多地讲解专业知识,要么过多地讲解英语语法知识。从而使得授课形式单一、枯燥、缺乏科学性、趣味性,学生逐渐对专业英语的学习丧失了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在专业英语课堂上,不认真听课、逃课等现象明显多于其他课程。

(三)选用教材不合理

目前采矿专业英语的教材类型比较多,在教材的选用上就显得比较重要。采矿工程专业知识面宽,它涵盖了煤矿地质和测量,矿井设计和开拓、井巷工程、岩体结构、矿山压力、巷道支护、采煤法、矿井的运输、提升、通风、排水、供电和事故防治、特殊条件下采煤、露天开采、深海开采、矿山事故等专业知识。专业英语教材的编写也是包含了这些内容,比较全面地涵盖了采矿的基本知识。因而教材相当于一本英语采煤概论。专业英语一般课时设置较少,三十课时左右。教师在授课时会从中选取一部分内容,课文的选取上可选性较大,甚至大部分授课内容为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内容单一。目前,很多版本的采矿工程专业英语教材没有给出参考译文,课文中的很多长句难句没有注释。书中课文的专业知识偏难,内容过于陈旧,与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不符,学生的自学难度很大。

二、改进采矿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策略

(一)转变教学观念

专业英语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获取专业信息的工具,专业英语传授给学生的不仅是英语知识,而且是专业课核心知识与英语交际能力的综合提高,从而达到从事该职业对英语的要求,最终帮助学生以英语为工具从事相关专业的职业。选用教材要体现出语言和专业的结合,要使学生找本专业相关的词汇与理论,要使学生体会到专业英语的工具特色,要使学生学习翻译并搜寻外文资料的技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强烈参与专业英语教学的愿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专业英语应该是用英语学专业,为学生提供一种积极的教学环境,促使学生用英语思考、解决专业问题,从而使学生的专业英语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从根本上来讲,英语是一种技能,一种载体;只有当英语与某一被载体相结合,才能形成专业。但是,培养既懂专业、又懂英语的人才是不能光靠专业英语来实现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有相应的新教学内容。根据采矿工程专业教学大纲和相关教学文件的要求,针对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来源和现状,调整教学内容。对于统招二表的学生,由于很多学生计划考研,毕业后继续学习深造的欲望强烈,除了让他们掌握基本的采矿工程专业英语词汇外,还应侧重对学生进行专业论文的培养,基本掌握如何阅读1篇专业论文,了解论文的基本结构,再从进行论文摘要的模仿学习,到整个论文的主题写作练习。对于定向、三表和专升本的学生,大部分毕业后直接就业,应侧重于为采矿工程专业服务的目的,迎合社会需要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基本专业英语词汇的学习,以学生能够读懂简单的采矿工程专业文章为标准进行培养。

(二)采用多样化的授课方式

结合笔者几年来对采矿工程专业学生专业英语授课的经验,在教学时应该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授课方式,采用多元化的授课方式。

1.通过实体和图形讲授专业英语。比如煤的等级这些专业词汇的学习中,泥煤(peat)、褐煤(lignite)、烟煤(bituminouscoal)、无烟煤(anthracite)、变质无烟煤(meta-anthracite),这些从低等级到高等级煤的变化中,用每一种煤的标本,然后标出词汇,这样学生在兴趣中学习,便于记忆。如岩体的结构,有褶皱(fold)、节理(joint)、断层(fault)等,可以通过现场图片学习。再如,在采矿工程专业英语教材中有这样一段课文:Therelativemovementalongthefaultsurfaceoftheequivalentstrataoneithersideiscalledth“edisplacement”“throw”andisrepresentedbyED,whilethehorizontaldisplacementFDiscalledthe“heave”.Theangelthatthefracturemakeswiththevertical,angleFED,istermedth“ehade”.Whenthestrataonth“eup-throw”sideprojectoverthoseonthe“downthrow”side,,istermedthe“fault-scarp”.[任一侧同层位的岩石沿断层面的相对运动称为“位移”(断距),。同层位岩层的垂直断距称为“落差”,用ED表示,而水平的位移FD称为“水平断距”。断裂面与垂直线相交的角FED称为“断层余角”。]对于这段课文,可以先让学生只看图示,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分析各标注的名称及含义,再看英语,这样就能比较容易掌握文章的含义。采用电化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来配合教学,将文字、图表、动画、现场施工工艺录像剪辑等教学信息通过屏幕投影设备呈现给学生。这种教学手段形象、生动、直观、信息量大,使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受到直接的刺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状态。通过动画演示,配有英文的讲解,显示其形成过程,这样就会非常直观、通俗地理解这些概念,也易于学习。这也是弥补专业课教师口语表达能力的不足,提高学生听、说能力的一个有效的途径。

2.着重分析课文中的长句、难句。在专业英语的学习中,文章中会出现一些比较长,语法又比较复杂的句子。应该详细分析语法结构,所表达的含义。在专业英语的学习中,应该要求学生准确理解文中所表达的含义,形成专业思维方式,这对于学生准确获取专业知识至关重要。如教材采矿工程专业英语中:Whenasmuchcoalaspossiblehadbeendugfromoneoutcropasearchwasmadeforanotheroutcropanditwasoftenfoundthattherewereseveralseamsoneabovetheother,separatedbylayersofotherkindsofrock.这是并列复合句。and是并列连词,联结asearchwasmadeforanotheroutcrop和itwasoftenfoundthat…两个句子。在第二个句子中,it是形式主语,that引导主语(真实主语)从句。在这个从句中,separatedby…是过去分词短语作定语,修饰seams。另外,在第一个句子中,when引导一个时间状语从句。全句的意思是:当一个露头挖出了尽可能多的煤以后,就设法另找一个露头,而且常常发现好几个煤层,一层压着一层,中间被其他的岩层所隔开。

3.拓宽授课的知识面。专业英语的学习,旨在增加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渠道,及时并准确掌握该专业的发展动态。因此,在授课内容方面,不能单一地依赖教材,只讲教材中的内容。应该选取一些论文,而这些论文,应该以综述性为主,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而且还可以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了解该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此外,学生应该掌握一些论文的基本模式、结构。如IMRD法(引言、方法、结果、讨论),如何从论文中准确、快速地获取所需的信息,并模仿学习一些简单的表述方式。以此加强学生阅读专业英文论文的能力,为他们以后从事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4.提高学生专业英语的交流能力。语言是交流的工具。专业英语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作用就是便于用英语进行交流和讨论专业知识。因此,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勇于发言。由教师提出一个该专业的热门问题,如冲击地压的防治、放顶煤开采的优缺点等,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在讨论中,允许学生同时使用中英文。也可以以1篇论文为例,如“ApplicationofRockMassCharacterizationforDeterminingtheMechanicalPropertiesofRockMass:aComparativeStudy(MahmoudHashemi,,)”一文,让学生提前预习,然后在课堂上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答RQD、RMR、RMi以及Q等几种岩体方法的定义,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各种的适用范围。最后由教师给予点评,可以作为最后成绩评定的一部分。

(三)完善课程设置

在英语学科内设置“专业+英语”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先进行科技英语学习,然后再开设专业英语。课程设置可以是外语开设的专业、专业倾向或专业知识课程,也可以是专业课程英语授课。本文通过采矿工程专业学生专业英语学习现状的分析,提出针对采矿工程专业学习的一些教学方法、教学理念。通过这些教学理念和方法的转变,增强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提高专业英语的学习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科技的高速发展。

作者:尹小军 孙广义 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

(二)

一、实践能力培养新举措

1、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培养方案中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例如我校实践教学中地质实习、测量实习、采矿CAD设计、采矿识图、通风设计,各1周;现场实习分认识(1周)、生产(4周)、毕业(4周),三大类;毕业设计(13周)。

2、完善实验平台

实验室是进行实践教学的重要平台之一,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我校与淮南矿业集团共建实验室,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岩层控制实验中心、工程测试中心等,改造、研制、更新了一批大型实验仪器设备,为采矿专业学生开展综合性、创新性实验提供条件。与此同时,除常规性实验外,增设了设计性、开放性和创新性实验,使学生能做到自主实验,并将实验教学与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加强实习基地内涵

煤矿企业为了安全,不太愿意学生下井实习,或只让学生在井底车场附近进行参观实习。为了保证实习的质量与地点,我校与煤矿努力合作共同建设实习基地,我校提供技术对现场进行指导,煤矿提供实习平台,双方本着互利互惠原则加强与煤矿企业的联系。在实习过程中聘请矿里相关人员进行临时性实践教学指导,并邀请矿里资深工程师举办矿山地质、采煤方法、运输提升等专题讲座,并进行讨论、分析。目前,我校已与两淮的煤矿企业签订了26个实习基地协议,为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平台物质保障。

4、提升教师实践能力

教师的实践能力决定着学生的实践教学质量,为此,我校与淮南矿业集团、山西西山煤电和霍州煤电建立了学校青年教师到煤矿企业挂职锻炼的制度,通过到煤矿企业现场挂职锻炼,一方面使教师更加了解现场的实际情况,积累了实践经验,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实践教学;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参与科研项目,解决实际问题,又能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二、结束语

新形势下的煤炭经济效益对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优化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完善实验条件、加强实习基地内涵建设、提升教师实践能力,才能培养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煤矿企业需求的采矿工程专业人才。

作者:孙建 赵光明 单位:安徽理工大学能源与安全学院

(三)

一、现行采矿工程专业实习体系存在问题分析与探讨

1.矿山企业对实习态度的转变

计划经济时期,矿山企业职工是生产劳动的主体,在校生可以通过企业有计划、有组织的安排参加实习,通过跟班劳动获得工作技能。随着经济体制转变,矿山企业作为监理方和施工监督方将工程实行承包制,以往跟班实习就显得不可行。矿山企业对学生实习态度也发生了转变,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1)矿山企业实行承包制,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矿山企业与承包方之间在安全监管、风险分配、工程进度等方面的职责矛盾。由于涉及安全、利益、职责分担等因素,导致矿山企业不愿接收实习学生。

(2)近年来,经济高速持续发展带动了能源行业的发展。矿山企业抓住机遇,不断加大生产任务与力度,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实习一定程度上打乱了企业本身的生产进度与计划。学校由于经费问题,也难以作出一定的经济补偿。矿山企业在得不到现实利益的情况下,不情愿接收学生实习。

2.学校经费问题

高等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各级政府的财政拨款和学生学费,大部分高等院校没有自办企业或社会捐款。随着高校教育成本、运行成本的提高以及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大部分高校经费比较紧张。在此情况下,采矿工程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强的专业,实习经费就显得捉襟见肘。矿山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不会像计划经济体制下那样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实习经费支持。两种因素的叠加造成实习经费成为一个瓶颈问题。经费不足直接导致实习形式化、简单化,实习效果不佳、质量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3.招生数量不断增长与实习基地之间的矛盾

近年来,高等教育招生数量连年增长,随之就业压力不断加大。采矿工程专业有着好就业、工资高、应用性强的特点。在能源行业大发展的背景下,矿上企业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以毕节学院为例,采矿工程专业是该校新兴工科龙头专业,采矿专业在校生连年增加,在校人数的增长迫切需要增加实习基地。但是近几年,矿山企业为追逐经济利益,尤其是国有大中型矿山企业为完成生产任务与进度,对学生实习叫苦不迭。部分小矿由于安全及采矿作业操作规范问题,也不适合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实习基地建设的局面难以打开,迫切需要改革现行实习体系。

4.学生自身因素

学生内在因素是直接影响到实习效果的内因。认识、生产、毕业三大实习环节需要学生自身巩固和加深已学基础理论知识,为以后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部分学生对专业不感兴趣,应付差事;学生自身水平良莠不齐,造成实习实际效果参差不齐;个别学生心理素质较差,难以克服受井下环境影响的心理因素;学生对实习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相当部分学生认为实习等同于观摩。这些因素一定程度上都影响了实习的实际效果。

二、新型采矿工程专业实习体系建设方案

现行采矿工程专业实习体系面临诸多问题,迫切需要构建适应新形势的新型实习体系。新型实习体系建设打破了以往实习必须深入矿山的现状,将灵活的教学方式与实训基地实习相结合;将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融入平时教学;将毕业实习提前纳入学生签约工作,实行顶岗实习的方式。型采矿工程实习体系实施保障措施新型采矿工程专业实习体系需要强有力的保障措施来保证实施,否则也是一纸空谈。针对新型专业体系的三大实习环节,提出针对性地保障措施如下。

1.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教学模式应该由传统单一课堂授课模式向多媒体、虚拟教学平台、实验室互动课堂、课外实践等相结合的方式转变。提高教师对新方法、新思路、新模式的认识,加强教师综合教学素质的培养。实现校内互动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相结合。积极推行“双师制”教学,加大与矿山企业合作力度,选拔一批现场实践经验丰富、表达能力较强的专业技术人员来校挂职教学。

2.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是完成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的重要保证。应积极与学生签约单位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实现资源共享,一方面为学生实践搭建平台;另一方面学校可以承担企业员工技术培训的任务,加强校企合作。同时,校方也应积极发挥智囊作用,为矿山企业存在的技术难题排忧解难。改变以前总是依赖矿山企业进行实习而企业没有受惠的传统观念。实现校方与企业互利共赢,建立长期有效的互惠机制。

3.建立多渠道、多角度的实践机制

首先从思想上改变以往实习必须去现场的传统观念。现行采矿工程专业的实习普遍存在时间短、效果差、形式化等弊端。应充分利用各种平台如暑期社会实践、专业技能大赛、工程实训中心等,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其次教师也应充分利用自身资源,让学生参与课题研究。这样既可以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又可以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与培养研究思维的能力。

4.实行(3++)模式

毕业实习关系到学生能否尽快适应矿山企业工作,能否满足“来之能用,用则好用”的要求。现有实习体系,毕业实习由于时间较短,学生还没形成培养理论用于实践的观念,就匆匆离开矿山,可谓事倍功半。校方应积极与签约企业对接,提前将签约学生纳入实习工作锻炼阶段。在此阶段,实行分段顶岗模式。学生进行长达半年的实习,有经验和实践做毕业设计、相关课题研究。同时,建立校企安全责任共同担责的机制,解除企业一部分后顾之忧。五、结语采矿工程作为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需要搭建实践平台。本文从现有实习体系现状着手,剖析了现有实习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依据时展形势,构建了新型实习体系,并提出了相应地实施方案和保障措施。本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推行新型实习体系,为培养出一批基础理论扎实、实践操作能力强、适应矿山企业要求、紧跟时展的专业优秀人才而努力。

作者:汪华君 朱恒忠 范育青 温良霞 单位:毕节学院矿业工程学院,贵州大学矿业工程学院

(四)

一、采矿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一)采矿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基本情况

1.各高校采取措施,不断提高实践教学效果。近年来各高校采矿工程专业采取了多项措施来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比如重庆大学为了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组建了虚拟矿井实验室,模拟了开拓过程和巷道布置方式,使学生通过模拟现实,掌握专业知识,并通过感官认识来提高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参加科技训练活动,提高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动手、动脑的习惯。实施实物组件式教学模型,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物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河北工程大学为了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和校内实训基地同步进行建设,其中采矿实训基地由校企共同建设。在实训基地装备了一个长30米左右的采煤工作面,并安设了采煤机、液压支架和刮板输送机。制作了各种模型,学生在校内就可以进行参观学习,这些模型还可以为机电、安全等专业进行服务,实现了资源共享。此外该校还利用校友关系联系实习地点、请矿工程技术人员作报告、带学生毕业设计、有科研的教师在搞科研过程中带学生下井等多种途径来提高学生实践学习的机会。西安科技大学与神华宁夏煤业集团、陕西煤业集团、山西阳泉煤业集团等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大学生实训基地,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川煤集团和陕煤化工集团等的合作,深入推进已获批的教育部“西安科技大学—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弥补校内基础实验和科研实验平台资源不足,提升专业实践训练条件。

2.采矿工程专业实践作品大赛为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创造了平台。2011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矿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召开了首届全国高等学校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作品大赛,提高采矿工程专业学

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逐步满足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目前,全国高等学校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作品大赛已成为各高校展示采矿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水平的重要平台。(二)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课时比例较低。目前,煤炭类院校采矿工程专业大多采用“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公共课、基础课课时比例较大,实践教学课时减少,学生对专业基本技能掌握不足。

2.实习经费不足。采矿工程专业普遍存在实习经费不足的情况,无奈之下,只能靠削减实习时间来保障实习,在短时间内学生对实践技能掌握较少,致使实习效果下滑。

3.学生实习下井次数难以保障。教师大多是通过个人关系联系实习地点,企业领导考虑校友的关系接待了实习,但是考虑到学生入井的安全问题以及矿井的安全生产,多不愿意安排学生到井下参观学习,因此学生的下井次数难以保障,一般每次实习能下井一到两次。

4.学生顶岗实习较难实现。一是煤炭企业没有假期,每天都有生产任务,将学生安排到煤炭企业的科室以后,企业领导要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学生的实习,但同时又有自己的工作需要去做,因此不能完全把时间投入到带领学生实习上。二是由于学生对专业知识尚未完全掌握,实际操作设备能力及其有限,不能跟随工作人员到井下跟班作业,导致不能完全实现顶岗实习。三是学生如要顶岗参与煤矿工作,必须与煤矿签订劳动合同,但是在实际中很难实现,学生在实习期一旦出现安全状况,无法受到法律保护。因此,顶岗实习难以实现。

5.井下实习效果不理想。由于煤矿井下空间有限,噪声大,学生人数多时会有部分学生听不清,自己对实际的内容又看不懂,所以下井实习多是走马观花的形式,导致学生对实际生产中的环节了解少。根据对煤炭企业的调研了解到,学生毕业参加工作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薄弱。

6.青年教师缺乏煤矿现场实际工作经验。青年教师大多都是连续攻读研究生毕业后参加工作,在读研究生期间参与过科研项目,但是在煤矿现场工作的经历很少,缺乏煤矿实践经验,在指导实习过程中有一定的困难。

二、实践教学模式优化措施

(一)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运用任务导向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提高实践教学效果。例如:一是任务导向法。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结合煤矿生产实际,将学生分成4-5个调研学习小组,每组学生分配专项调研任务,并有一组学生专门与煤矿的采区设计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通过实地调研,查阅资料等途径来完成任务,形成专项调研报告,使学生能够撑握全面的专业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讨论法。各调研学习小组将调研的成果进行相互讨论和学习,实现调研成果的共享。每次升井后,组织学生对下井所学知识进行讨论,及时查漏补缺,提高学习的效果。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指导教师必须时时跟踪指导,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

(二)构建“多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建立“多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改革考核方法,全方位实施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通过设计不同的任务和活动,锻炼学生的社交能力、写作能力、组织能力、社交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身体素质、道德素质等,提升实践教学水平,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

学校与煤炭企业联合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加强校企间的合作,为学生在煤矿现场的实习提供便利条件。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可以深入了解煤矿的生产系统、采煤工艺;学生可以分配到各个科室轮流进行跟班学习和锻炼。例如:学生可以到采煤队、掘进队、通风科、矿压办、瓦斯抽放科、计划科等,学习各项专业技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鼓励学生查找各个生产环节存在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通过调研、查阅资料等途径,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以科研项目带动实践教学

充分发挥采矿工程专业教师科研项目多的优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科研项目。科研项目一般多针对煤矿中某一具体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学生能够接触到前沿知识,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项目组中有多名科技工作者,有学科间的交叉,可以对学生进行多个方面的指导。学生根据具体参与项目内容,可以申请大学生科研立项,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通过科研项目带动实践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实习地点少的情况,同时可以加强实践教学的效果。

(五)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

教师实践经验丰富是做好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因此要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一是青年教师在参加工作后可以去煤矿进行不定期的挂职锻炼。例如:教师可以每年安排不少于一个月时间的挂职锻炼,参加挂职单位全过程的生产、技术和管理工作,在进行实践锻炼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的同时,对挂职单位提供科技服务。二是青年教师可以进驻校内实验室,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提高自身实践水平。

三、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煤炭行业技术和装备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煤炭企业对采矿专业人才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改革实践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专业人才,为我国煤炭工业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作者:代少军 林井祥 张继忠 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矿业工程学院

(五)

一、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规律的独特认识

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倡导以启发式代替注入式,增加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在功能上由教给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转变。在教学方法的整体结构上强调学生学习的独立性、研究性及教学方法的多样性。采矿工程专业大力推行以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更新,采用过的教学方法有: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案例分析法、三向提问法、形象教学法、立体教学法、网络助学法等,采用讲课、大作业、小论文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这些方法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目的性,取得良好效果,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案设计

对专业课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探讨,并依托创新实验区建设,重点对实验、实习、设计等实践环节进行改革,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探索创新实验区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探索学生创新能力的激励、评价方法,最终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研究将遵循PDCA循环,即:调研收集资料———理论研究———调研与分析———方案制订———教学实践———效果评定———改进提高。研究将首先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然后通过优化课程设置,优化课堂教学加强实用性、加强实践性、加强实际性;通过“三教”(教会学、教会用、教会创)强化能力培养;建立创新实验区,为学生创新提供技术平台;成立学生科技创新小组,同时加强实践环节的过程性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实验区在教学中的作用,使二者有机结合,共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人才。

三、紧缺人才培养模式新方向

1、教学带动科研,科研促进教学

教学与科研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教学与科研既不相互矛盾,也不能相互代替,没有科研的教学是不完整的教学,没有教学的科研不是高等学校中的科研,加强教学与科研的联系,在科学研究中开展教学活动,教学出题,科研求解,以科研成果支持教学改革,教学与科研互动,教学与科研互相促进。黑龙江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教师近几年科研成果丰硕,教师在获得良好的科研成果的同时,很多教师积极探究课堂教学规律,探究科学发展前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位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将自己的科研内容融进了课堂教学之中,结合现场实际理解课堂内容,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科研对人才培养起到了切实的促进作用。

2、分类教学的实施及在教改中起到的促进作用

2009年6月,黑龙江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组织召开了“关于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修改的座谈会,根据此次座谈会及历届毕业生的反馈意见,采矿工程专业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与培养模式出发,全面修改了教学计划,对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采矿工程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根据招生的方式不同和学校办学的定位,我们确定了不同层次的教学计划。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主要用于正常的统招学生,分类为制定。针对采矿工程专业定向生,专门制定了《定向生培养教学计划》。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网络教学

为了切实改善教学效果,我们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实验仿真课件、模型制作、电化教学、多媒体、CAI课件等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作者:秦涛 康健 林井祥 刘志军 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黑龙江省普通高校采矿工程重点实验室

(六)

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方案

1、实现途径

制定采矿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具体方案,整体思路是:以理论、实践课程体系优化整合为核心,以校企合作为途径,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1)全面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以卓越工程师培养为目标,按教育部通用标准和专业行业标准对课程体系进行整合。我校采矿工程专业教师前往用人单位(开滦集团、潞安集团等)及煤炭院校(中国矿业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安徽理工大学等),就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就业去向、能力要求、专业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随后邀请行业专家进行论证,以此确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方案。

(2)以“创新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导,整合重组课程体系

着力改变单纯以学科的系统性为标准构建课程体系的观念,密切结合现代工程技术发展和企业需要,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职业素养、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设计课程体系。

(3)加强实践教学和企业学习环节改革

校外实践教学是改革的重点,将知识传授、能力与素质培养各项人才标准以及相应的知识能力大纲落实到具体的实践课程和教学环节。例如:毕业设计环节可与相关实习环节统筹安排,一部分实习实践环节可以利用寒暑假时间进行。

(4)“工学结合、校企互动”,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

立足煤炭行业,校企合作共同制定培养方案,使其符合卓越工程师培养新要求。对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各个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整体优化设计,聘请煤矿企业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积极探索由煤矿管理技术人员讲授采矿专业课程新模式。

(4)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

吸收国外工程教育先进理念,实现教师队伍来源的多样化,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努力使人才培养方案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合作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

2、“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方案

(1)“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理论教学改革

①构建理论教学六大知识模块

按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规格要求,我校采矿工程专业构建起数学力学、矿山机电、采矿领域前沿、计算机应用、矿山管理及监察、国际化视野等六大知识模块。

(2)“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实践环节改革

实践教学是综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过程,已成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教学环节,“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我校采矿工程专业以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依托,初步构建了“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着重培养采矿学生的实验技能、采煤工艺操作能力、矿山工程设计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等。

①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1)校内实训基地以矿井灾害防治河北省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加强采矿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近两年来,我校采矿工程专业紧跟矿业类高校实践教学和煤矿行业发展新趋势,对实验设备进行持续更新换代。2012年建设完成了综掘仿真实训系统、综采工作面仿真实训系统、岩石力学电液伺服三轴试验机系统,2013年筹划建设数字化矿山实训平台等。在管理方面,本着“时间换空间”的管理思路,对仪器设备实行集中管理,多课程共享使用,提高设备利用率,绝大多数仪器设备利用率在90%以上。

(2)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①与国内大型煤炭企业共建校外实践基地成果显著。采矿工程专业积极与煤炭企业联合,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目前基地总数达到6个(开滦集团荆各庄矿、范各庄矿、吕家坨矿、钱家营矿、林南仓矿以及西山煤电集团屯兰矿),正在建设中的3-4个(冀中能源邢台矿,山西潞安集团王庄矿、五阳矿,中煤平朔井工一矿等)。这些实践教学基地采取“产、学、研”联合运行模式,以适应“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需要。②与潞安、开滦、冀中能源等大型骨干煤炭企业签订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协议,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体。发挥品牌实践教学基地人才培养的辐射作用,逐步将潞安、开滦、冀中能源等一批稳定的专业实习基地和产学研基地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部级实践教学平台。

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1)探索新型实习模式—“就业单位”实习。采矿工程专业实习指导团队主动与毕业生签约单位的人事部门沟通,让已签约的大四学生前往“就业单位”进行毕业实习,并做相应矿井的毕业设计,学生们以“准员工”的主人翁精神全心投入。到目前为止,潞安集团、神东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安徽国投新集能源有限公司、成都地奥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山西汾西矿业集团、河南神火煤电股份有限责任公司、重庆松澡有限责任公司、河北保定铜源矿山设计院等单位均接收过我校采矿工程专业已签约的学生进行毕业实习。在实习期间,各大集团指派技术人员跟踪指导,并为学生提供住宿。实习过程中,学生下井、地面广场参观、各科室轮换、参加班前会、劳动模范讲座等各个环节安排得井井有条。2011届、2012届我校采矿工程专业学生赴就业单位毕业实习人数比例分别为%、%,见表3。实践证明,“就业单位实习”是一种积极、富有成效的实践教学模式,这样的实习模式,无论对我校“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还是对煤矿企业发展,都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2)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无缝对接,培养学生真实情境下的工程设计能力。采矿工程专业课程设计种类较多,如何与毕业设计有效衔接一直是教师与学生关心的焦点问题。我校采矿工程专业在这方面进行了有效尝试,例如:《矿山设计与优化》课程设计重点锻炼学生矿井开拓设计的能力,关注点是矿井全局的掌控,《采矿学》课程设计重点锻炼学生采煤方法与工艺设计的能力,关注点是采区和工作面局部场所的设计与运行,两个课程设计相结合,再辅以《矿井通风》、《矿山机械》、《井巷工程》课程设计,可与毕业设计实现有效衔接。在毕业设计方面注重过程掌控:从毕业实习、毕业设计选题、动员、教师指导、直到毕业答辩、补答辩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并制定《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与学生互督卡》。另外,聘请煤炭行业专家、技术骨干参与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及答辩工作。

(3)科研能力培养。为提高采矿“卓越工程师”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特意成立“科研创新小组”,在学生与教师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科研创新小组”负责选拔高年级优秀本科生,推荐给有科研项目的教师,具体参与内容包括:现场观测、仪器设备安装、调试、简单的数据处理、室内相似模拟实验、岩石力学实验等。近几年来,参与过教师科研的本科生比例一直保持在20~30%。(4)创新能力训练。采矿工程专业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知识模块和实践体系为载体,选择合适的创新项目,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例如,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大赛、采矿年会大学生实践作品大赛、实践能力实训大赛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课外作品大赛,锻炼创新能力。3)实践教学环节质量评价在实践环节教学质量评价方面也进行了相应改革,从过去的单一评价向综合评价转变,考核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完成。例如,学生实习环节的考核,由带队老师、煤矿领导、系主任共同完成,指导教师和煤矿现场技术人员针对学生实习期间表现分别打分,然后综合考虑、评定。下图为实习单位回执及实习鉴定表。

二、采矿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效果分析

1、面向煤炭行业需求,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

2009~2012年,我校采矿工程专业培养本科毕业生598人(包括统招本科生477人,单招班121人)。除了部分考取研究生之外,基本都就业煤矿一线生产单位,就业率达到90%以上。毕业生能快速适应煤矿工作岗位,许多学生在工作两年时间里已经走上了矿山中层领导岗位,当上了区队科室的队长、科长,成为煤矿企业的技术中坚力量,深受用人单位好评,实现了采矿工程专业不断为煤矿企业输送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标。

2、学生、科技创新方面的成果

学生在公开发表科技论文、科技创新作品等方面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例如:在校本科生每年发表科技论文3~4篇;在第二届(2012年)、第三届(2013年)全国高校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作品大赛上,学生作品共获二等奖、三等奖各三项。

三、结语

工程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论文【第五篇】

一、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现状分析

1学生对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积极性不强科技创新活动是一项以学生为主体的科研活动,学生自主报名、独立选题、自发创建团队并进行活动。但就普遍情况而言,大部分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并不十分感兴趣。即使是报名的学生,参加活动的原因很多是出于功利性的目的,即希望自己的毕业简历更为丰富,能在后期竞争中占据一定优势,而不是对创新理念或者活动本身产生兴趣。还有些学生更愿意将心思放在考研深造的科目学习上,或者去社会上参加一些培训,考取相应认证。究其原因,主要是科技创新活动课题与课堂教学缺乏关联性。虽然对于教师来说,其中的联系很密切,但对于学生来说,对于所学专业课程大多停留在学一门是一门的阶段,对整个课程体系缺乏系统的认知,很难以创新课题为切入点自行融会贯通。这就使得学生很容易对于科技创新和课堂授课的理解产生了两极分化,一部分学生认为科技创新活动与学业关系不大,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课堂中学习的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用处不大。这两种认知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2学生的自主能力有待提高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学生脱离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成为项目的主导者。这就要求学生除了具有完成某些技术性任务的能力之外,还要能够对整个项目进行规划,而很多大学生在活动中往往对此感到力不从心[2]。这就造成了目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一个畸形的局面:指导教师对活动课题进行规划,布置每一阶段的相关任务,学生则被动的完成任务,思考的重心多放在技术环节上。这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科技创新活动的初衷。

二、机器人平台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的应用

机器人平台是一项新兴事物,它在诞生的初期就收到了工程专业教学领域的广泛关注,随着科技的发展,机器人行业不仅仅局限于某些高精尖领域,越来越多的教学机器人逐渐走进了大学校园,成为工程专业教育教学的一项有力工具。

1将机器人教育引入课堂教学,以课堂教学带动创新活动机器人作为一种高综合度的实验平台,它对工程专业的多门课程,如模拟电路、数字电路、信号与系统、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控制等课程均有应用。这就使得在多门课程的教育教学中可以引入机器人教学的相关知识。对于工程专业的课程来说,很多后续课程中会用到先修课程的相关知识,将机器人教育引进课堂,教师在课堂授课中,以机器人作为实际教学案例贯穿多门课程,有助于学生在学习后续课程时,以机器人为切入点,展开联想记忆和发散记忆,令所学的课程在学生的头脑中有所凭依,进而帮助学生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此时再开展基于机器人平台的科技创新活动,一来学生可以很容易的将创新活动所需的专业知识与课堂教学的知识点有机的联系起来,二来学生已经对机器人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以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创新思考,同时也可以借此尝试将在课堂学习之余针对机器人平台的一些想法、创意付诸实践。除此之外,机器人教育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还有一个隐性的心理优势,目前各种影视、小说等娱乐文学作品中,机器人题材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作为一个在此大环境下成长的大学生来说,很容易在娱乐活动中对机器人产生好奇心,进而激发出学习、研究的兴趣。

2以机器人为主体,鼓励学生自拟选题基础平台简单、设计开发灵活、可扩充性强是机器人平台的普遍特点。基于机器人平台开展科技创新活动,鼓励学生围绕某型机器人进行自主选题,首先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角度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论证选题是否合理、难易程度是否适宜的过程中,又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评价问题的能力,以及在解决问题上的创新意识。由于有了确定的实物平台约束,又避免了学生自拟选题中思维过于发散,选题难以把握的问题。

3以机器人创新为平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1)培养学生的统筹规划能力目前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虽然都是学生为主体完成,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大多属于指导教师作为项目负责人,而学生作为项目组成员的模式。基于机器人平台的科技创新活动项目性特点突出,以此为契机,将学生放在项目负责人的位置上,教师则跳出项目团队,从旁引导学生分析课题、规划任务并最终完成创新活动,借此培养学生大处着眼的统筹规划能力。(2)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对于教学类机器人来说,通常其基础平台不具备特定的机器人功能,需要学生根据创新课题确定的任务目标选择相应的传感器、单片机等元件进行开发设计,即使采用相同的机器人平台,针对同一个任务目标,根据所选择元件以及策略的不同,所开发出的机器人成品也各不相同,这就使得机器人的创新范围非常广,需要小组成员集思广益,选优汰劣,以确定最终设计方案。同时,机器人创新涉及到硬件设计与软件编程两个方面,这就更需要小组成员之间通力协作。

三、结语

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目前,其运行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机器人平台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教学工具,在工程专业的课堂和实验教学中已有了广泛应用。将机器人与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以机器人设计为切入点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科研兴趣,同时也对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和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者:张宜伟初俊博谢小飞赵建东单位:海军大连舰艇学院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828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