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2024年颐和园说课稿一等奖(通用8篇)

网友发表时间 1935584

颐和园说课稿一等奖【第一篇】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4.了解颐和园的美景,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从四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来看,他们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好动、爱模仿、注意力不集中。从学生基础能力来看,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字词积累,能够阅读基本的文章内容,读懂文章大意。但在创新能力、概括、思维方面存在不足,如想象力会不自觉地受到思维定势的约束,在感情朗读的同时不能完全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等。

1.理解课文内容,陶冶爱美情趣。

2.理清写作顺序,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3.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通过多种形式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1.学会本课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活动1导入一、话题导入

同学们,预习的时候我布置了一道作业,要求你们回去查找有关颐和园的资料。现在我想请同学们以“我知道的颐和园是……”这个话题来简单地介绍一下我们的颐和园。

活动2活动二、知识梳理

(一)识颐和园

(课件出示)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原名清漪园,始建于公元1750年。她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包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弘富丽气势。万寿山、昆明湖构成其基本框架,占地公顷,水面约占四分之三,园中有景点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3000余间古建筑,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被誉为“世界几大文明的有力象征”;被列入“吉尼斯世界记录”;是中国的“世界遗产”之一。

(二)识字词

1.男生读。评价,纠正错音。

2.女生们,你们觉得你能读得能比男生好吗?看你们一副信心十足的样子,我知道你们一定能读好。女生读。

3.全班读,巩固读音。

4.点出易错字:颐、栽、魄

5.教写易错字:颐、魄

6.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四字词语。

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金碧辉煌)

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神清气爽)

活动3活动三、趣读课文

(一)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这篇游记,随着作者的游览顺序去欣赏美丽的颐和园。

(二)读句。

(三)图文对照读课文。

(四)自由选读,品读文中的美。

(五)竞赛背诵课文段落。

1.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颐和园的美景,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1.理解课文内容,陶冶爱美情趣。

2.理清写作顺序,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3.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1.学习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活动1导入一、读文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颐和园》,打开书本,读起来吧,《颐和园》起。(学生齐读课文。)

活动2活动二、热身活动

选一个词儿说一说。

()很重要。

例如:“北京的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中的“美丽”一词很重要,概括了颐和园的总特点,与文章的结尾首尾呼应。

活动3活动三、选几个句子读一读

请同学们选几个句子读一读,什么句子呢?注意:你们选的几个句子应该是能概括文意的。老师找出了第一句,你们根据我的提示找其他句子吧。

(出示: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这就是文章的大意,也是文章中的过渡句。同学们,都把这些句子画起来了吗?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课件出示句子)

(出示: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都收在眼底。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同学们,这些句子都有一个特点,用了很多动词。请你们把句子中的动词圈起来吧。作者用动词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这几个景点联系起来。我们写游记介绍景点的时候也可以用这个方法将动词把景点串联起来。我们再把句子读一读吧。

(出示:女读: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男读: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女读: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都收在眼底。

男读: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这样边走边把看到的景物写出来,就是移步换景,移步换景可以使文章更加清晰、有条理。

生读:(课件出示:“移步换景”是游记最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可以说是按照游览地点的转移把所看到的事物描写下来。)

请大家把这种方法记一记:移步换景。

活动4活动四、选一个美段品一品。

(一)好,我们再选一个段落来读一读吧。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二)画出你觉得第四自然段中写得好的词语或者句子,说原因。

(三)交流汇报。

(四)课件出示: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这个句子写得美妙,抓住了颜色的对比,写出了古建筑颜色的艳丽、丰富。同时,句子中“掩映”一词也用得妙,写出了树丛、琉璃瓦屋顶和宫墙之间的互相映照衬托。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这个句子写得美妙,这既是一组对称句,又是一对比喻句,写出了昆明湖水面平静和晶莹碧绿的特点。

“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这个句子中的“滑”字用得妙,它与上文镜子相呼应,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昆明湖湖面的平静;也写出了游船行驶速度慢,感觉不到其在动和游人想在游船上慢慢地欣赏颐和园的留恋之情。

“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这个句子中的“隐隐约约”一词写得妙,写出了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在远处若隐若现的朦胧美。)

(五)牛刀小试,试背美段

()万寿山,()佛香阁的前面(),颐和园的景色()。()树丛,掩映着()琉璃瓦屋顶和()宫墙。正前面,昆明湖(),()。游船、画舫(),()。向东远眺,()可以望见()。

活动5活动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课文在感受颐和园的美的同时学习了写游记的一种方法。在写游记时,可以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景点按顺序细致地写出来。在写一个具体景点的细节特点时可以加上适合的形容词或用修辞手法等,这样就可以把我们眼前美好的景物在纸上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来,让读者感受到你所写景物的美。

活动6作业学法迁移

请小朋友们运用“移步换景”法写一写自己美丽的校园!

颐和园说课稿一等奖【第二篇】

《颐和园》是小学语文第七册课文,这是1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1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本课重点教学的段落是第一自然段,学生不易把握的是介绍的景物较多,比较分散。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较深刻全面的理解教学中黄老师注意从以下方面进行教学。

本节课是第一课时,学生预习后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有感情地自读课文,摘抄课文中描写颐和园的优美词句,来体会颐和园的美丽。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从而激发学生的爱美情趣。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这一节课中黄老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创设一种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接近实际的仿真情境中学习,完成对问题的理解对知识的运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国际互联网,搜索查寻颐和园的相关资料,利用课件中的丰富的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教学信息,扩大学生知识面。学生通过在颐和园查阅相关资料,在教学生字的环节及学习文章段落的环节,都起到了突出的作用。这样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景中理解了课文内容。

教学课文第一自然段是重点。学习这一段时我让学生按照读、看、讲的学习方法分组进行自主、协作学习。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的美。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学生利用互联网、校园网查看相关资料,增加表象积累,这样学生对颐和园就有了真切的感性认识,更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通本节课中,学生在老师高效、实用的教学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颐和园说课稿一等奖【第三篇】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组的课文——《颐和园》第一课时。下面我就从以下七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

这组课文是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组编的,颐和园作为一座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典范,展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二、说学情分析。

1.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动,对新鲜事物好奇,但生活经验有限,他们当中很少去过北京,对那些景物缺少感性认识,很难深刻理解文中描述的美,所以我准备了课件,创设情景,把学生带进颐和园,使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感受颐和园的美。

2.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搜集资料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课前我让学生去搜集有关颐和园的资料和图片,以备上课时小组学习时使用。

我计划安排两课时进行本文的教学。第一课时:教学生字,学习课文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第二课时:教学二至五自然段,总结全文。下面就第二课时的教学来谈谈自己的设想。

三、说教学目标。

依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我拟定两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因此,根据新课程的三维理念,本课时,我设计以下的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3、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四、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2、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五、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实际,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的教学方法,采用以读促悟、小组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细读,精读,品读,再现这一幅美丽的画卷,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语言感受力。

六、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与实践”。因此,本课时,我紧紧围绕“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悟理”的新课程理念来进行教学设计。

七、教学流程。

本节课我讲的为《颐和园》第二课时内容,以下是我的教学流程。

1.复习导入,由词入文。

2.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3.品读感悟,归纳学法。

4.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5.拓展延伸,激发情感。

1、复习导入,由词入文。

通过读词引入课文《颐和园》中,把词放入课文中理解,以词代文,以文学词。

2、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读感知,明白文章的结构,事篇课文其实分为三个大景点,即长廊,万寿山、昆明湖。万寿山又包括佛香阁和排云殿等小景点,昆明湖又包括小岛和十七孔桥,要避免学生把所有景点都并列处理。并且教师在这里适时板书,加深印象。

(设计理念:通过自读感知,明白文章的结构,事篇课文其实分为三个大景点,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结构安排。并且教师在这里适时板书,加深印象。)。

3、品读感悟,归纳学法。

浏览长廊。

通过图片感悟长廊的长,廊内画美,廊外风景美等特点,并且适时播放图片,让学生可以形象感知。(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

浏览万寿山。

在这一环节,我适时引导找出万寿山的景点,排云殿和佛香阁,感受佛香阁高,金光闪闪的特点以及排云殿金碧辉煌的样子,这些都是学生自行感受,学生是主体,教师引导。通过朗读,感受到皇家园林的雄伟。(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

游赏昆明湖。

点,还特别讲解“滑”字,从中品味出昆明湖的静。(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

(设计理念:通过“游览”,边品读课文,边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归纳学习方法)。

4.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浏览顺序。

通过小组合作,自主寻找: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这些景点的,从课文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找到相应的句子画出来,并连起来读,于是1篇长长的文章就剩下短短的几十个字,使学生明确游览览顺序。

(设计理念:通过课后题的问题,在读中领悟每一段的开头句所起的承上启下的连辍作用。让学生整体把握作者的写作顺序,学习移步换景的表达方式,同时也培养学生对文本整体把握的能力和概括能力。)。

6.拓展延伸,激发情感。

通过品读,使学生能够从文字中读出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增强民族自豪感。

带领学生到颐和园中的其它景点去欣赏,使学生的视野变宽了,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课下运用作者的写作手法,试着写一写某个景点的导游解说词。

(设计理念:拓展学生知识,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更多的是让学生学会作者的写作方法,学以致用。)。

长廊长、美。

颐和园万寿山佛香阁高、雄伟壮丽。

(大、美)排云殿大、金碧辉煌。

昆明湖静、绿。

十七孔桥桥洞多、石柱多、小狮子多且姿态不一。

整堂课我采用了图片、背景音乐为工具,引导学生细读、精读、品读,再现一幅美丽的画卷,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语言感受力,攻破教学重难点。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用法。以上教学设计只是我教学的预设方案。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会根据学情的变化调整教案,因为课堂生成性的东西更精彩,更能反映师生情感的交流,体现出师生的共同成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快乐,学有收获,能和学生精神同构共生,共同成长,是我人生最大的快乐。

以上是我的说课,如有不妥,请批评指正。

颐和园说课稿一等奖【第四篇】

《颐和园》一课是1篇游记,它以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向我们描绘了颐和园美丽的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组课文的训练点“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想象课文描写情境,留心文章表达的方法。”这一要求,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优美语言,学习按游览顺序、抓景物特点写景的方法。

2、过程目标:在读书、深入读书中,通过合作开放式交流,感受颐和园的美丽。

3、情感目标:在感受颐和园优美景色中,激发孩子们对颐和园的热爱。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优美景色,收到情感熏陶。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2、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实际,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的教学方法,采用以读促悟、小组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情境再现法:

课堂中主要运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对照,以次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引领学生主动学习课文,共同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体验教学法:

让学生走进文本,做颐和园中的一名小导游,为前来参观的游客们进行解说、介绍,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课文。

设计理念:

1、叶圣陶老先生说:“学语文的方法很简单,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本节课,我把读定位了感悟美丽的重要手段,在层层深入地读中品味了语言美,记住了景观美。

五、教学流程。

(一)首尾连读,以疑激情。

教学伊始,首先让学生齐读首尾两个自然段,发现“美丽”一词重复使用,再次连读,注意加重音突出“美丽”一词。这样读中作者的喜爱之情以自然通过读表现出来。在此基础上引导质疑:颐和园到底怎样美丽呢?让我们带着乾隆对颐和园的赞誉“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一同到颐和园去看看。以此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品读全文。

(二)驻足景点,品味美丽。

1、学生结合学习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全文,进行自学。(提示如下):

(1)初读,想想作者描绘了颐和园哪些景点?

(2)细读,你认为颐和园哪处景点美丽,画出能体现景点美丽的词句,在旁做批注。

(3)品读,把自己感悟到的“美丽”读出来。

2、抓景点,小组合作品味美丽。首先小组内交流自己喜欢的景点,说出喜欢的原因。然后集体互动交流中抓住体现景点美丽的词句,品词,品句,品描写方法。并辅以景点图片,录像加深感悟。接着利用舒缓的古筝曲,加上范读,配乐读,借助录像导游读等读的形式,利用读释放自己在语言文字中感悟到的美丽。

(1)合作学习“万寿山”部分。

1、学法总结。

2、师述说出合作学习的要求:

在四人小组中通过合作学习找也最能体现万寿山美的特点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并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这一景点。

3、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4、汇报交流学习所得,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万寿山。

板书:

金碧辉煌、耸立。

(这是实现学法迁移的一个点,我觉得在老师引导学完“长廊”这一部分后,再选择一处在小组中合作交流,这样同学之间通过相互帮助,可能会掌握这种方法,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资源共享。)。

(2)体验成功,自主学习。

1、过渡谈话:

颐和园简直就是一幅长长的画卷,长廊、万寿山的美还历历历在目,我们站在山顶举目远眺,昆明湖的美又展现在了眼前,下面让我们自学写昆明湖的段落,把你认为写出得美的句段找出来与大家分享。还可以选择你最擅长的方式表达出你体会出的美。

2、学生自学。

3、汇报体会:

板书:

绿、静。

重点引导体会比喻句以及“滑”字的用字之妙。

启发学生针对十七孔桥上的狮子的姿态进行发散训练,想象一下可能有哪些样子。

(这一部分的学习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后进行的自主学习,以学生的自学为主,自已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培养学生品词品句的能力及想象力。力图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语文教学要着力指导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三)读中领悟,理顺文路,体会结构美。

本文文脉清晰,结构严谨。为了学生领会这种结构严谨的写法,在感悟到颐和园的美丽后,以设问引领:默读全文,讨论:作者是按怎样顺序游览的,从课文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找到相应的句子画出来,并联起来读。其次将过渡句与景点内容分读,在读中领悟其承上启下,清晰的连缀作用。

(四)首尾再次连读,读中升情。

课的最后,设计三次不同形式的首尾连读,在一潮高过一潮的朗读中,表现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六、说板书设计:

长廊。

颐和园。

万寿山。

昆明湖。

七、说特色。

1、两次情境的预设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对颐和园景物的特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颐和园说课稿一等奖【第五篇】

有幸聆听了周老师上《颐和园》第一课时的课感受颇深,下面就我个人的观点跟大家一起来分享:

一是生字教学有特点,精编“颐”通过查字典的方法;“廊”、“阁”、“殿”通过图片观察比较来学习,发现生字的奥秘。书写时借助助学单,提高了效率。

二是整体把握谈感受,学生通过浏览课文,快速找出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处写感受的词句,很快抓住“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建构文章脉络抓过渡句,学生通过细读课文,画出过渡句,很快就知道文章是按照游览的顺序写的,移步换景,走过一个地方,写一处景物。找一找,圈一圈地点的词语,很快就知道作者都写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物,聚焦语用,同样的“走”,作者用了不同的词语,“进了、绕过、来到、走完、来到、登上、站在、下来”,使学生感受到同样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表达方法。

三是聚焦“万寿山”,学习“定点观察”和语言运用的方法。周老师说:“如果选择一个最佳景点,你会选择哪里?”,学生很自然的选择了“登上万寿山”。品读“登上万寿山”一段,老师提问:“什么景色最吸引你的眼球?”学生很快找出“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因为学生喜欢找比喻句,我们从这句比喻句中感受到了昆明湖“静”、“绿”的特点;老师很自然地引导学生找出另一处写昆明湖静的句子“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从中体会“滑”字用得真好。老师又问:“还有什么景色最吸引你的眼球?”学生找出了“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引导学生读中感受色彩美、古香古色美、皇家气派美。从“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感受隐约之美。体会了文本语言之美以后,周老师很快聚焦语用话题上来。“再看这一段,你还发现作者的什么写作秘密?”学生从“向下望”、“正前面”、“向东远眺”中发现由近及远的写作方法。

四是聚焦语用,还学于生,学生学会“定点观察”的方法后,周老师马上引导学生在校园内选择一处景点,仿写。从学生的作品反馈中获悉学生已经学会了“定点观察”这一招了。

值得探讨的地方是:

用“定点观察”写一处景物,需要让学生明白有近、中、远景之分,近的写得具体些,远的写得简略些,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做到层次分明,详略得当。

颐和园说课稿一等奖【第六篇】

上课伊始,周教员别出心裁地活了颐和园的线路图,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去细读和理解文本。作者游览的顺序是怎样的?快速浏览课文,用“——”划出写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等下请同学边说我边画线路图。“进入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的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视,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走过十七孔桥就到了湖中心的小岛。”学生按照游览路线,与教员一同游览了颐和园的一草一木。在周教员的引导下,课文中静态的文字,早已化作学生头脑中情形交融、赏心悦目的画面。叶圣陶曾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遵循作者的写作思路,去重新经历了一下作者的原始创造过程——即本文中作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

本周五上午,凝听了周秋钰教员执教的《颐和园》一课。本堂课,周教员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尾先资助学生解决第一层面的“文章按什么顺序写的”问题。其次,引导学生在抓关键词理解的基础上,自读自悟,相互交换,来感触感染本文作者用优美的言语文字,描绘了各处景点的风景奇特,把赞誉之情融入到字里行间的写法。

词语是最小的有意义的言语单位,细读文本,就要带来学生沉入词语,通过和学生一道品味词语运用的'精妙,感悟文本的核心内容。比方,对“横槛”一词的理解,周教员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先请学生读课文中带与横槛有关的句子,再引导“你能根据课文的提示,用手指出哪是横槛?请一个同学上来到教员的课本上来指。”在学生读词语的过程中,周教员也适时加以指导。课堂上普遍存在如许的现象:学生读词,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状态,一些学生读词时总是一个语气语调,读完教员要求的所有的词语,呆板单调地读词,已成为学生读词的通病。而周教员在学生读词时,是如许加以引导的:“每个词都是有生命力的,只要你用心地读,就能彰显词语的魅力。”“耸立是什么意思?该怎么读这个词,才能释放它的生命力?”只有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去读这个词,想必才能读出词语的意味。

学生借助文本,走进了颐和园美的画面和境界。与文章、作者产生共叫,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最后的环节,周教员请学生当导游,介绍长廊。通过如许的形式,学生来复述所学的内容,积累词语。有了前面一个个环节的铺垫,学生学以致用,从言语中读出文本的内涵,因此在当导游的环节,也显得更加得心应手。这节课,周教员引导学生潜心会文,读在其中,体验在其中,对课文的感悟由浅入深,使学生获得了学文的欢愉。

触摸言语文字,周教员与学生一起体验、感触感染言语文字的熏陶,领略本文中颐和园的意境。周教员引领学生重点品读了长廊这一景点的介绍。全部教学过程,始终坚持语文的课程本位,把学习言语、体会言语文字的魅力,作为尾要的教学内容。没有进行空洞的内容说教,而是资助学生学会捕捉关键词语,深入品味感悟。抓住“一眼视不到边”“3700多米长”“几千幅画”等词语,感触感染长廊的长和美。对“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有谢,那一种花又开了。”这两个句子,学生进行了研读,如果能让学生想象这几千幅画上的内容、画面,想必会带给学生更大的视觉冲击。对花木这一句,周教员请学生用四字词语来形容这幅景象,可见教员对学生言语积累的重视。如果能让学生感触感染到长廊两旁的花不光数量多,而且品种也很多,也许更能让学生置身这花海之中,感触感染长廊的美。

三、当导游,体验学文的欢愉。

颐和园说课稿一等奖【第七篇】

有幸聆听了周老师上《颐和园》第一课时的课感受颇深,下面就我个人的观点跟大家一起来分享:

一是生字教学有特点,精编“颐”通过查字典的方法;“廊”、“阁”、“殿”通过图片观察比较来学习,发现生字的奥秘。书写时借助助学单,提高了效率。

二是整体把握谈感受,学生通过浏览课文,快速找出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处写感受的词句,很快抓住“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建构文章脉络抓过渡句,学生通过细读课文,画出过渡句,很快就知道文章是按照游览的顺序写的,移步换景,走过一个地方,写一处景物。找一找,圈一圈地点的词语,很快就知道作者都写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物,聚焦语用,同样的“走”,作者用了不同的词语,“进了、绕过、来到、走完、来到、登上、站在、下来”,使学生感受到同样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表达方法。

三是聚焦“万寿山”,学习“定点观察”和语言运用的方法。周老师说:“如果选择一个最佳景点,你会选择哪里?”,学生很自然的选择了“登上万寿山”。品读“登上万寿山”一段,老师提问:“什么景色最吸引你的眼球?”学生很快找出“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因为学生喜欢找比喻句,我们从这句比喻句中感受到了昆明湖“静”、“绿”的特点;老师很自然地引导学生找出另一处写昆明湖静的句子“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从中体会“滑”字用得真好。老师又问:“还有什么景色最吸引你的眼球?”学生找出了“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引导学生读中感受色彩美、古香古色美、皇家气派美。从“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感受隐约之美。体会了文本语言之美以后,周老师很快聚焦语用话题上来。“再看这一段,你还发现作者的什么写作秘密?”学生从“向下望”、“正前面”、“向东远眺”中发现由近及远的写作方法。

四是聚焦语用,还学于生,学生学会“定点观察”的方法后,周老师马上引导学生在校园内选择一处景点,仿写。从学生的作品反馈中获悉学生已经学会了“定点观察”这一招了。

值得探讨的地方是:

用“定点观察”写一处景物,需要让学生明白有近、中、远景之分,近的写得具体些,远的写得简略些,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做到层次分明,详略得当。

文档为doc格式。

-->

颐和园说课稿一等奖【第八篇】

《颐和园》一课是1篇游记,它以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向我们描绘了颐和园美丽的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根据本组课文的训练点“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想象课文描写情境,留心文章表达的方法。”这一要求,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优美语言,学习按游览顺序、抓景物特点写景的方法。

2、过程目标:在读书、深入读书中,通过合作开放式交流,感受颐和园的美丽。

3、情感目标:在感受颐和园优美景色中,激发孩子们对颐和园的热爱。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优美景色,收到情感熏陶。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

1、教学重点: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2、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根据教学实际,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的教学方法,采用以读促悟、小组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情境再现法:

课堂中主要运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对照,以次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引领学生主动学习课文,共同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体验教学法:

让学生走进文本,做颐和园中的一名小导游,为前来参观的游客们进行解说、介绍,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课文。

设计理念:

1、叶圣陶老先生说:“学语文的方法很简单,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本节课,我把读定位了感悟美丽的重要手段,在层层深入地读中品味了语言美,记住了景观美。

教学伊始,首先让学生齐读首尾两个自然段,发现“美丽”一词重复使用,再次连读,注意加重音突出“美丽”一词。这样读中作者的喜爱之情以自然通过读表现出来。在此基础上引导质疑:颐和园到底怎样美丽呢?让我们带着乾隆对颐和园的赞誉“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一同到颐和园去看看。以此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品读全文。

1、学生结合学习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全文,进行自学。(提示如下):

(1)初读,想想作者描绘了颐和园哪些景点?

(2)细读,你认为颐和园哪处景点美丽,画出能体现景点美丽的词句,在旁做批注。

(3)品读,把自己感悟到的“美丽”读出来。

2、抓景点,小组合作品味美丽。首先小组内交流自己喜欢的景点,说出喜欢的原因。然后集体互动交流中抓住体现景点美丽的词句,品词,品句,品描写方法。并辅以景点图片,录像加深感悟。接着利用舒缓的古筝曲,加上范读,配乐读,借助录像导游读等读的形式,利用读释放自己在语言文字中感悟到的美丽。

*合作学习“万寿山”部分。

1、学法总结。

2、师述说出合作学习的要求:

在四人小组中通过合作学习找也最能体现万寿山美的特点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并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这一景点。

3、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4、汇报交流学习所得,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万寿山。

板书:

金碧辉煌、耸立。

(这是实现学法迁移的一个点,我觉得在老师引导学完“长廊”这一部分后,再选择一处在小组中合作交流,这样同学之间通过相互帮助,可能会掌握这种方法,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资源共享。)。

*体验成功,自主学习。

1、过渡谈话:

颐和园简直就是一幅长长的画卷,长廊、万寿山的美还历历历在目,我们站在山顶举目远眺,昆明湖的美又展现在了眼前,下面让我们自学写昆明湖的段落,把你认为写出得美的句段找出来与大家分享。还可以选择你最擅长的方式表达出你体会出的美。

2、学生自学。

3、汇报体会:

板书:

绿、静。

重点引导体会比喻句以及“滑”字的用字之妙。

启发学生针对十七孔桥上的狮子的姿态进行发散训练,想象一下可能有哪些样子。

(这一部分的学习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后进行的自主学习,以学生的自学为主,自已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培养学生品词品句的能力及想象力。力图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语文教学要着力指导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本文文脉清晰,结构严谨。为了学生领会这种结构严谨的写法,在感悟到颐和园的美丽后,以设问引领:默读全文,讨论:作者是按怎样顺序游览的,从课文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找到相应的句子画出来,并联起来读。其次将过渡句与景点内容分读,在读中领悟其承上启下,清晰的连缀作用。

课的最后,设计三次不同形式的首尾连读,在一潮高过一潮的朗读中,表现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长廊。

昆明湖。

1、两次情境的预设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对颐和园景物的特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935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