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汇集4篇

网友发表时间 2136236

【参考阅览】此篇精品资料“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汇集4篇”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帮您减少加班熬夜,轻松写作尽在阿拉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篇1

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背景下,教育的指向渐渐回归学生主体。道德与法治作为德育的重要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要明确教学方向,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从我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中选取其中三个,来谈一谈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策略,希望对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有效性产生些许积极作用。

利用乡土素材,培养人文底蕴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核心素养理念已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指导方针。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注重核心素养的落实,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人文底蕴是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首要组成部分。对初中生来说,人文底蕴是他们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重要素养,能为学生的长久健康发展提供精神支持和精神动力。教学实践证明:从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出发,结合乡土素材开展教学活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跟学生更为贴近的乡土素材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促使学生主动捕捉所在地域内的人文气息。因此,教师应当充分发挥乡土素材的作用,在课堂有效教学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实现对学生人文知识、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培养。

例如,在讲《守望精神家园》一课时,为了加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笔者在课前布置了实践作业: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本地区名胜古迹、文化名人、民风民俗等。学生们非常认真地做了准备,在课堂展示环节可谓形式多样、异彩纷呈。有的组用手抄报展示了实业家张謇、针神沈寿、书画篆刻大师王个簃、一代名医陈实功等南通历史文化名人;有的组展示了在蓝印花布博物馆学习扎染的蓝印花布作品;有的组讲述了小时候听僮子戏的有趣经历。

利用乡土素材,不仅让学生留有深刻印象,还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亦能让学生在课前搜集整理素材、课中展示分享感悟的过程中,不断提升人文底蕴素养。

创设情景,强化会学

学会学习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教师需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景,制造让他们展示自己日常生活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强化学会学习的意识。

例如,在讲《学习新天地》时,笔者组织学生在课前录制了一段短视频。该视频的编导、演员,由学生自荐或推荐担任,整个制作过程由学生自主完成。笔者对视频内容进行审核,在技术上给予一定指导。视频内容主要呈现的是两名学生学习状态的对比:一位学生早读课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课上积极参与讨论,课间主动跑办公室向老师提问疑难问题,放学后自觉完成作业,并进行自主拓展训练;而另一位学生早读课上抄袭作业,课上打瞌睡,课间与其他班的学生追逐打闹,放学后作业做到一半就玩起了网络游戏,直至深夜。该视频在课堂上播放后,部分学生羞涩地低下了头,明显意识到了平日里自己行为的欠妥之处,这种强烈的对比,让学生们感受到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重要。

通过创设真实情景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前准备与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有事可做、有话可讲,进而强化学生学会学习的素养。

联系生活实际,提高责任担当

责任担当是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必要组成部分,要求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以生活实践为基础的学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学会关爱他人、关爱社会,逐渐形成良好的责任意识。为此,教师要尊重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密切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责任担当素养。

例如,在讲《丰富的社会生活》时,为提升学生与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服务奉献社会的责任意识,在开学前的暑假里,笔者让学生自行设计、参与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当笔者让学生谈自己所参与的社会生活以及感悟时,常听到精彩的发言。有的学生参观了革命纪念馆和家教家风馆,表示要争做爱国少年,弘扬中华文化;有的学生参加了爱心助学公益活动,表示自己感受到好心人的善良和社会的温暖,要竭尽所能传播正能量;有的学生参与了垃圾分类宣传活动,表示自己要成为讲文明、守规则的好公民,等等。

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素材便可源源不断地从他们的现实生活中来,让学生自行感知到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引导学生形成强烈的责任担当意识。

结束语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学生发展的需求。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不断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应该从多个方面采取有效教学方法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将学生打造成合格的社会公民。

参考文献

[1]孙瑞彦.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核心素养培养[J].中外企业家,2019(23):215.

[2]张亚军.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究[J].科學咨询(教育科研),2019(8):180.

[3]许晓杰.聚焦核心素养,努力打造道德与法治新课堂[J].课程教育研究,2019(23):75-76.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题目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40篇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篇2

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包括思想面貌、政治观念、道德品质等,而道德品质是通过他的道德行为表现的。而道德行为是和一个人的道德习惯紧密相连的。一个人的良好习惯一旦养成,将终身受益。

小学阶段是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在对小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时,我们要正确处理好“知”与“行”的关系。“知”是先导,“行”是关键,完全没有“知”的行,是盲目的行;没有“行”的“知”是不牢固的知。古人说,知之深,爱知切,行之坚。一个人只有具备正确的道德认识,才能明是非、辨美丑、识善恶、知荣辱,进而才能产生强烈的道德情感,才能知道为何行动和怎样行动,并把正确的行为坚持下去,表现出道德的自律和一贯。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班主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常言道:言传身教,言教在说理,以提高道德认识,身教在示范,以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在学校里,一个班学生的大小事情都离不开班主任,因此,班主任的言谈举止、学识文化等对学生的影响极大,具有明显的示范性与导向性。小学班主任的素质是做好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基本条件。班主任的思想、行为决定着班风的形成,班主任如果能严格管理班级,正确引导学生,详细制定计划,加深师生感情和加强班级凝聚力,班级会更团结,学生会更进步。常言道:打铁须得自身硬,小学班主任作为带路人,要具备为小学生发展导航的能力。要学生讲诚信,班主任首先要言必信、行必果;要学生有爱心,班主任首先要有爱心;要学生有进取心,班主任自己要体现出自强不息的精神。

小学生处于人生转折的关键时期,他们在政治态度、价值观与世界观、道德品质、成才理念等方面,需要通过班主任的正确引导,才能往正确的方向发展。班主任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要充满爱心。学生越是感受到教师的爱心,就越亲近和信任他,教师的教育就越容易被学生理解,从而达到所期望的教育效果。因而,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作为班主任应该与学生平等对话,将心比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自己的爱心来换取学生的真心,用希望、激励等科学教育方法,激发学生上进的信心。小学班主任还应该培养好班集体,组织丰富多彩的班会,形成团结、向上、文明、进步的集体舆论。除此之外,小学班主任指导开展文体活动是新形势下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文化阵地。这既是班主任的工作职责,又是班主任的教学任务之一

具体到日常教育和管理中,首先,要抓好《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宣传和学习,增强学生遵守《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课堂行为规范》等条文的自觉性。充分利用班会课、少先队活动、课外活动、办小报等阵地,引导学生成功地组织举办好各种班级活动,对于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树立良好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创建优良班风、学风的有效途径。

其次,从小事抓起,重视学生品行习惯的养成。

对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养成教育”。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教书育人是我们的职责,我们每一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应该懂得养成教育的重要性,良好的养成教育对一个人道德与法治的形成非常重要,班主任都应十分重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文明习惯的养成要从身边的一些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从做人的一言一行抓起,逐步养成说话有礼貌、办事有分寸、行为有规范的习惯;从自尊、自重、自强、自信、自律开始,逐步养成爱同学、爱老师、爱父母、爱身边的人的感情;从爱自己的物品开始,逐步养成爱自己的课桌椅、爱教室、爱学校、爱家庭、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从遵守课堂纪律、学校规章制度,逐步养成遵守社会公德和国家法律的习惯;从关心和爱护班级并为之做贡献开始,逐步养成集体主义的观念和品格。总之,养成教育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的基础教育,也是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只要我们教师重视学生养成教育并持之以恒学生的良好品行定能形成。

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要充分认识到养成教育在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重要性,更要在教育、教学中从小处着眼,从小事抓起重视学生品行习惯的养成,因为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千万不能忽视的。当然,我们教师在学生的品行养成教育中更应是先行者,小学生的可塑性极强,模仿性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三、密切家校联系,形成思想道德教育合力,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

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只有在家庭教育配合和支持下才会达到事半功倍效果。因此,要在班内定期召开家长会,及时与家长交流孩子的学习和思想情况。班主任为加强与家长的联系,除了通过传统的家访方式外,还可利用电话、校讯通等方式经常与家长交流家教工作,实现与家长的互动,也非常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

通过近两年的努力,现在我们班的学生绝大多数能自觉执行《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的道德意识能力有了提高,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有所增强,“心中有他人、有集体、有人民、有祖国”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好思想正在学生中逐步形成,也受到了学校老师和家长的好评。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篇3

现在的新课标给教育教学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小学思品课作为小学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学科课程,既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品德知识和规范要求,懂得道德思维方式方法,更要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如何待人接物,如何规范行为,即学会做人,最终实现教育的本质,即促进人的社会化,将自然人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而《道德与法治》更使人耳目一新,它突出的表现了其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的特征,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之中,引导学生健康、安全的生活,愉快、积极的生活,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通过一年多的教学试验,我明白了《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是以儿童直接参与学习活动的形态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不但使学生在兴趣、愉快中潜移默化的学习知识、培养品质,也给教师注入了更多、更新的活力。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养成教育的主阵地,还未能紧跟上时代的步伐,还未能真正做到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仍有些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社会、脱离家庭,重于“说教”,形成了知、行不能统一的问题,甚至造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背离的现象,造成学生是非观念的混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矛盾。因为学校教育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学校教育需要在家庭中得到延伸,但就现状而言并不乐观。学校教育学生,同学之间的小磨擦应文明解决,以理服人,而有些家长则对子女讲,要以牙还牙,不能吃亏。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矛盾直接影响学生是非观念的混淆。

(2)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与实际行为的矛盾。道德与法治教育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必须讲理。但教育实践中,往往容易形成说教的弊病。学生从本性上不能接受“赤裸裸”的教育形式。这就形成了知、行不能统一的问题。他们在思想上知道该怎么做,但实际行为却有很大反差。如学生知道乘车要让座的道理,但在实际乘车过程中,有几名学生能真正做到让座的。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矛盾。这一问题最生动的例子莫过于“红灯停,绿灯行”。当小学生在路口碰到红灯时,他是听学校课堂上说的“停”呢?还是随人流“行”呢?不论是“停”还是“行”都对学生是一个疑问,“为什么学校里道德与法治教育与社会上人的行为是不一致的?”这些问题,有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脱离社会、家庭、学生生活的原因,也有学校生活与社会、家庭、学生生活不能整合的原因,说到底是学校道德与法治教育与生活实际脱节、背离的原因,这就需要我们就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生活化问题进行思考与对策。

在课堂教学中,我以现代德育理论和生活教育思想为指导,以丰富学生生活知识,提高其适应与创造生活能力,确立其积极生活态度,形成其健康人格为宗旨,通过教师的组织、参与、指导、帮助,并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实践,真正使学生在道德学习中确立起健康向上、合理融合传统与现代的生活理念,优化其生活过程,提高其生活质量,构建起良好道德品质,促进学生素质得以全面提高,让小学思品课教学成为回归生活的教学,让小学思品教育成为回归生活的教育。

在教学中,我除了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参与学习活动外,还根据本课程的特征,让学生走出课堂,在大自然中实践,在生活中学习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作为一名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过程中,我针对我班学生注重了以下几点:

(1)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有的学生知道自己长大了,自己想做家务可是家长不放心。于是,有的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让我做,那我就不做吧!”面对这种想法,我就适时引导学生去讨论怎样去争取实践的机会。有的说:“我长大了,我学习了很多知识,我行的,你就让我做吧。”有的说:“我长大了,我给爸爸、妈妈倒水。”有的说:“我长大了,我给爷爷、奶奶捶背。”也有的说:“我就偷偷地做,让他们瞧瞧我有能力做。”有的学生说:“我就跟他们讲道理,如果不听我就让他们在旁边看着。”我说:“确实,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它们。回去后,选择适合你的办法去试一试,也许就成功了。老师相信你们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有了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建议,再去实践,得到的可能会更多。

(2)、再现生活情景,创设贴近生活的学习活动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指出:“道德寓于儿童生活中,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用儿童的眼光看社会,努力发现学生生活中的社会问题,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出贴近学生生活的多样化的活动情景,让学生在自然和谐的氛围中,自主参与学习活动,学会把握自己生活的方向,学会把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从而走进生活,认识社会,健康成长。

学生平日里的生活丰富多彩,生活感受可谓丰富多样,如果在课堂上再现学生的生活情景、生活场景,学生肯定会情趣盎然,再次得到与生活的亲密接触、体验、感悟,进一步明确生活中所蕴含的做人的道理。

(3)走进真实生活情景,让学生体验、实践生活。

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教学产生怀疑。我们的教育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知行统一才能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作用。

(4)课堂教学,多角度地展开

要改变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现状就要改变过去的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根据不同题材的主题课程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经过这些年教学的打磨,临沂市探索出以下两种较为有效的教学对策:“历史与文化题材”教学策略和“地理与环境题材”教学策略。

小学道德与法治中有关历史与文化题材的内容,都是以某一特定的“散点”事件出现的,选取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来以事带史、以人带史,折射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了解我国近代的屈辱史、抗争史以及人类的文明遗产,没有系统完整的历史事件发展脉络。对于历史知识教学,鲁洁教授认为:小学不应过于强调历史的知识点,而应教给孩子“活着的历史”。不应教给学生一个个死板的知识点,而应呈现给学生一个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一段段精彩纷呈的故事,一曲曲荡气回肠的赞歌。蕴涵人类经验的历史要成为联系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桥梁,让儿童通过对历史与文化的感悟和体验、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将部分地理题材的内容吸纳其中,地理题材仅涉及了一些简单的地图知识和区域地理内容,大致包括地理地貌、气候民俗、世界人口等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的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小学品德教材中的地理应该是生活的地理,人文的地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依托,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地理教学资源,让学生去体验身边的地理,并从体验中去探索、领悟、学习,最大限度地将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问题探究式学习体验活动的过程。

题材不同,策略不同,教学的方法就有所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前一周吃透教材,从德育资源库中搜集必用资料,并布置学生预习,引领学生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对主题进行初步探究,提出困惑,教师适当指导探究方法。课中老师根据策略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合作、探究、交流的基础上有所“感悟”,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或深化认识,提升情感进而引发学生生成新的问题,引领学生从课堂走向广阔的地理空间。

(4)触动学生幼小心灵,让良好品德引领生活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新课程,它与以往的道德与法治课有所不同的是,课程在内容上更贴近生活,以学生自身生活为出发点,通过课堂上构建一个活动来模拟生活真实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使学生的品格得到培养,情操得到陶冶,素养得到提高。因此,在上课前,我都会精心设计每节课的每个块面的活动。可以这么说,活动对于《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来说就是它的生命所在,那么在组织学生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得到发展这方面应该注意什么呢?首先活动的主题来源必须使学生所关注的日常生活,具有实践意义。因为只有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的背景中,即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发生联系时那种学习才是有效的。

教材是教学的素材,是帮助学生学习的材料,不是束缚学生思维的枷锁。小学思品教材不只是传递知识信息的载体,更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凭借的话题、范例。老师在教学中要大胆地抓住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需要、道德困惑、思想难题及学生中的热点问题,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增、删、添、改,充实教材,开放教材资源,科学地整合教学内容与资源,使教学内容与资源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的教材资源,而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为“社会”进入课堂奠定基础。因为老师在实施课程的同时还担任着课程开发者的角色。新课程指出,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中。我们的教学要以学生的生活为起点,通过生活学会生活,以提升学生的生活能力,让品德教学真正地突显出它的有效性。要想真正教好《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教师就应该多想方法,不断创新,在探索中求进步、促发展、我坚信只有自己心中拥有太阳,才能给人以阳光,只有掌握了爱的艺术,你的心血才会浇灌灿烂的希望之花。生活化、活动化、综合化是小学德育课程的基本特征,三者密不可分。实施生活化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拓展了学习的时空,另一方面把学习生活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与社会、自然相融。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论文篇4

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背景下,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性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并从以往的初中教育渗透到了小学基础性教育阶段。那么,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真正落实道德品质与法治素养呢?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提出以及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运用,为教师走出教学困境提供了助力,显示出重要的作用。对此,本文就体验式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应用的重要性,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体验式教学实践方法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同仁参考。

体验式教学的重要性

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体验式教学模式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实施,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感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兴趣出发,更加倾向于小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学习自主性发挥,为小学生提供了更多自主体验与探索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中,体验到道德与法治课学习的乐趣,确定了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主体地位。

构建了师生双边和谐关系任何一个学科的课堂教学活动,都是建立在教师与学生的双边交往基础之上的,关键在于这种双边交往关系是否科学、和谐、合理。在以往的道德与法治课中,教师往往归于独断、专制,这种教学模式让师生双边关系不断产生裂痕。但是在体验式教学模式下,主张建立平等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环境,坚持民主平等的原则,教师与学生不再是单纯的教育者与受教者关系,而是一个学习共同体,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双边关系,拉近师生距离,促进小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情感体验。

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道德与法治课跟生活息息相关,但是在传统课堂中由于教师采用过于理论化的讲述方式,学生完全无法做到感同身受,难以对“道德”与“法治”产生思想情感的认同,从而使得在脱离现实生活的背景下课堂教学实效性未能获得充分保障。相较于传统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加真实的体验、感觉、领悟学习的过程,真正解放了学生的学习思想,在理论知识联系生活实际中培养了小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进一步挖掘出了课程本身的隐性教育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实效性。

体验式教学的实践

在资料搜集中体验课程教学资源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的有限资源,在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下,教师与学生可以从多种途径搜集需要的资源。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在编制中给学生与教师留有了很多开放的空间,因此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具备体验性特点的课前预习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资料搜集中获得初步的感知与体验,学会用心观察、动脑思考、动手实践。以《同行蓝天下》为例,教材中主要讲述残疾人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特殊性,但是一部分学生因为生活中缺乏观察或者生活经验不够丰富,对于残疾人的生活方式了解甚少,此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课前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书籍资料搜集、身边人诉说、认真观察周围的人等方式,对社会上的特殊人群有了初步认知,为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以及学生的深度体验奠定基础。

在直观展示中体验小学生的思维特性,决定了在知识学习中更加容易接受具象化的呈现形式,能够从具象化的视觉刺激中加深学习体验与感悟。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结合小学生的思维特性,优化教材内容呈现形式。多媒体设备是当前课堂教学中的常用辅助工具,以多媒体技术展示搜集到的教学资源。音频与视频展示的方式,能够让小学生在视觉与听觉的刺激下进入到学习情境之中,获得更加深刻的学习体验,增加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与认可程度。例如,在“温暖的家”单元中涉及“居家生活讲节约”的内容,那么如何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哪种行为属于“节约”、哪种行为属于“不节约”呢?此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动态视频,让学生对比视频前后两个家庭生活中存在哪些差异,在对比观察中,联想到自己在居家生活的行为是属于哪一种,从而对勤俭节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游戏活动中体验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为了增加小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学习中的思想情感体验,教师可以组织角色扮演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揣摩人物心理、人物行为以及生活环境中深化思想与情感体验,促进小学生道德素养与法治素养的生成。例如,在《夸夸我的假期生活》中,教师组织学生分别扮演假期生活中出现的不同角色,让学生在扮演帮助他人的角色以及被帮助者的角色转换中,感受到“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促进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升华,同时也感受到了道德与法治课学习的乐趣。

在实践活动中体验道德与法治课的体验式教学,若是仅仅停留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与空间中,难以真正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也会让小学生的学习体验停留在浅层次上。因此,教师应注重课外拓展性活动的组织,让学生在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深入社會中获得更加切实的体验。例如,在《家乡变了》课堂教学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安排实践性任务,让学生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记录人们口中的“家乡变化”,在实践活动中深化学生的学习情感体验。

结束语

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运用,推动了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深化了小学生的学习情感体验,有助于学生道德素养与法治意识的提升,希望教师予以重视。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2136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