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的诗句(精编4篇)
【导言】此例“中元节的诗句(精编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中元节的诗句1
关键词:送教下乡 《送元二使安西》 回味 经历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2-0075-02
作者简介:黄萱宁(1977―),女,广西大新人,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广西崇左市大新县桃城第一小学教导处副主任。研究方向:小学教育等。
《送元二使安西》是特级教师戴建荣的成名课,他这节课的特色是指导学生按照平长仄短的规律来读诗、吟诗、舞诗,按照《阳关三叠》的曲调来唱诗。备课时,笔者心中暗自欣喜:有了戴老师的课作为参考,就可以少走很多弯路了。
一、课之初――提纲钩玄,七拼八凑
读完长达十三页的课堂实录,看着戴老师在课堂中的一步步引导,觉得他教得既扎实又充满情趣。笔者一门心思全在如何将戴老师两个课时的教学浓缩成一个课时。语文教学以读为本,“读”占鳌头,所以,笔者保留了读诗这一环节,省掉了唱诗、吟诗、舞诗等部分。当然,笔者也不是全盘照搬,也做了些整合,比如第二天正好是重阳节,笔者就用三年级学过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来导入,既复习了旧知,也省掉了再次介绍诗人的环节。
二、课之中――初上时,牵着学生步履艰
10月22日第一次试教,笔者用的是本班学生,其中绝大部分学生是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和送教下乡的中心校的生源是一样的,所以,笔者在考虑学情方面比较随意。
上课时,复习古诗还比较顺利,接着,笔者仿照戴老师的做法引领学生根据自身实际理解“元二”的意思,课堂气氛一下子轻松、活跃了起来。接下来的朗读,学生更是兴致勃勃。可接下来,问题出现了,在理解诗意这一环节中笔者问到:“假如你要为这首诗配上一幅画,该画些什么?”学生的回答琐碎、零散,笔者也没能及时进行引导,学生就只是了解了诗中所写景物,具体的内涵并未涉及。渐渐地,学生的情绪低落了下来,只在那静静地听,举手的人寥寥无几……
课后,笔者再次细细品读戴老师的课堂实录,很多先前自己不以为然的课堂话语其实是让学生茅塞顿开的点睛之笔,很多自己认为是嗦的环节正是引领学生拾级而上的阶梯。且看品“酒”这一环节:(投影出示路线图)
渭城在如今陕西省渭河以北,所以称为渭城。阳关在如今甘肃省敦煌县的西南。再往西走,新疆的库车附近,古时候称为“安西”。这一路上,整整3000多公里啊。满眼的荒漠,满目的凄凉,有的只有那荒山野岭。如果用当时元二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去,元二也要走整整半年多的时间。(学生们惊讶万分)元二即将远行,此刻你,有没有什么话要对他说一说呀?
生1:元二,路上要小心,注意安全。
师:好朋友,多关心啊。
生2:元二,多带些水去,不要渴了。路上要小心一点。
师:照顾得多么无微不至呀!
生3:元二,祝你一路平安!这一去就是一年,我会想着你的。
师:即使元二一刻不停地返回来也要整整一年哪,孩子。更何况,他是奉着皇帝的使命去的呀!
戴老师只寥寥数语就把平时的背景知识介绍和感悟诗情、升华情感环节完成了。特别是他对学生的评价语,更是句句点到,句句暖人心。
有了这样的比照,笔者对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细化。
修改一:关于“安西”,结合路线图,加上具体数据介绍。
修改二:预设好学生学情。学生有原先的读书习惯,假如学生朗读诗歌离要求有一定的距离,就要讲讲诗的节奏缓急,必要时还要进行范读,但更多的是根据文本的情境进行朗读引导。
修改三: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时,能以诗意为根据想象的学生很少。所以,这一环节笔者抓住“”这个字来让学生理解雨景。如果学生谈到的画面只停留在细碎的景物上,就要及时引导:渭城的景色多美,能把这幅有雨有房有柳的图画完整地给我们作一介绍吗?之后,再通过朗读读出美。这样才真正上出了古诗的“画面感”,平面的诗句才会变得立体起来。
修改四:增强后两句诗品读的层次感,把它分为三个层次,名曰:三叹。一叹,品酒意。二叹,品写法。三叹,品别情。这样,学生既悟得情,又习得写法。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了有效统一。
三、课之中――再上时,柳暗花明又一村
10月22日,送教下乡的第一站:那岭中心小学。四年级仅一个班,绝大多数的学生是本学期村小撤并后到中心校就读的。在和学生聊了几句后,笔者发现他们原有的知识基础和自己的教学设计会有一定的距离。偏不巧,上课前的一分钟,停电了,精心准备的课件派不上用场了。于是,笔者按照“读旧文,导入诗――解课题,知读法――初读诗,正字音――品景色,以画解诗――品别意,三叹故人――明古风,情境运用”六个环节教学,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诗中的别情和友情。删繁就简,不再强求面面俱到。
老子说过:天下之大事必做于细。再上课时,笔者更关注教学细节的处理。如在初读诗歌时,学生总念不对“朝”和“舍”的读音,笔者就学着戴老师的样,让学生用不同的字音组词,以义辨音。教学效果比第一次试讲要好。接下来的三个送教点,笔者都能从依葫芦画瓤的怪圈里走出来,根据学生的学情及课堂的生成应变,在教学中渐入佳境。
四、课之后――深刻的思考
(一)文化底蕴
诗意语文的倡导者王崧舟老师说,古诗教学有三个层面:一是文字的层面,就是想方设法地做到字字落实;二是文学的层面,关键是在具体情境中抓意象;三是文化的层面,借助文本中的文化意象、文化基因,去感受积淀的文化。在教学中,戴老师借助“酒”这一意象,细品酒背后的千般滋味:对“酒”的多元品读后,以层层推进式步步引读,让学生透过浅显的文字表面品味到其后蕴藏的真挚情谊,真是一切尽在读书中。
戴老师能在教学中选择“酒”这一意象做为掀起情感高潮的切入点,这源于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底蕴”是书堆起来的,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所以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是长流水。
(二)教学理念
在戴老师的课堂上,教育的理念渗透在每个环节之中。教学设计匠心独运,“读、吟、歌、舞”的古诗吟唱教学法,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在课堂上既有沉吟的深思,又有满含真情的吟诵。全课以“读”贯穿始终。初读诗,把握平仄规律。自读诗文,借助想象体会含义,情到深处,唱诗、吟诗。读的方式多种多样,特别是手语表演,那是水到渠成的背诵。
(三)教学艺术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山草香为大家整理的4篇中元节的诗句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中元节诗词。
中元节的诗句2
关键词乞巧;古诗教学;语文教学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把古诗编排到各册的相关单元中,也与其他课文一样有了相应的单元主题,如《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编在四下册第一单元“走遍千山万水”中,《咏柳》、《春日》编在三下册第一单元“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中。古诗编排在相应的单元中,诠释古诗词内涵的角度也要与单元主题吻合,教学活动也要有所创新,要赋予它新的学习魅力。
一、巧妙地设计,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第二学段(三四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的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教师用书》上也提到这首诗的教学要“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教师不必串讲诗句。”因此设计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该是重视给学生一种阅读古诗的方法,培养他们的自主阅读能力。
1.巧妙地解题切入。
从读题、解题、质疑开始,给学生一个释题的方法:读古诗也可从题目入手质疑,带着疑问阅读古诗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在读题后,让他们先查字典理解“乞”的意思为“向人讨、乞求”后,猜想提问会“向谁讨、讨什么”。接着阅读“资料袋”,了解“乞巧”是一个节日的名称,这里的“巧”有“心灵手巧”的意思。在理解了题目的字义后,让学生质疑――再读题目,心中有什么疑问,学生会提问,“什么时候乞巧,谁乞巧,在什么地方乞巧,向谁乞巧,怎样乞巧”?这样就从题目入手,激发学习动机,而后教师顺学而导,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诗思考。
2.巧妙地引导自主感悟。
读题质疑,带着疑问读诗,边读边思。用“你从古诗中读懂了什么”这样的中心问题展开交流,边读边悟,读中想象,读中品味,这样的流程设计完全不同于以往“就诗论诗、解诗”的古诗教学了,而是类似于我们平常课文的阅读教学。交流中,学生们能紧扣解题时质疑的“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向谁乞巧,为什么?”等5个问题去读诗,一一地交流自己从诗句中读到的收获。老师顺学而导,引领学生读诗句,想画面,品情感,完成了了解民间故事“乞巧”,体会人们美好愿望的教学重难点。比如,交流时当学生谈到了“我读懂了‘什么时候乞巧’这个问题,是在‘七夕’乞巧。从‘七夕今宵看碧霄’这句诗知道的。”老师可以追问“读着这句诗,你的脑海中有什么画面?”,用这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说出诗句描写的画面,其实就是说出自己的诗句意思的理解。理解意思的同时,相机进行感情朗读训练。
3.巧妙串讲“画面”,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乞巧》的诗意理解只要学生们能大致理解即可,无需教师串讲,所以在交流完四句诗的学习收获后,引领学生们齐读,想象画面,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引领学生说出一个个画面,串讲诗意。教学中,学生会把一个个画面分开来讲述,教师要引导“把这些画面组合起来,想想是怎样一个场面?然后把这个美丽的故事给大家讲讲。”
二、巧妙地拓展,丰富古诗内涵,促进理解感悟
古诗的理解,光凭想象理解,对大部分孩子来说有难度的,因此,教材编排时在课后编了“资料袋”,正是出于辅助学习的考虑。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在相关学习环节,多次阅读“资料袋”,获取相关信息,帮助理解、感悟古诗内涵。第一次,可以通过阅读“资料袋”理解课题的“巧”,学生知道了题目中的“巧”是“心灵手巧”的意思,知道了“乞巧”是一个节日。第二次,是在教学诗句“家乡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时,感受“穿针乞巧”这个热闹的庆祝活动的场面时,学生通过阅读“资料袋”,了解了“穿针乞巧”的民风民俗,还知道了“乞巧”的人物是古代的女子。
另外,让学生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简要说说“牛郎织女”的古诗,教学时,淡化处理“牛郎织女”的故事,是为了突显故事“乞巧”。还可以结合阅读民间《乞巧歌》,帮助理解古代女子在七夕乞巧的美好愿望。
再者,在结课时,拓展阅读其他描写“七夕”的古诗,如唐・祖咏写的《七夕》、后唐・杨璞写的《七夕》,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七夕乞巧”这民间故事,从而对“乞巧”这民间故事印象更深刻。
三、巧妙地联系,深层探究整体,把握人文价值
一首古诗,一个故事,就蕴含着一定的人文价值取向。教学中,在理解诗意后,可以巧妙联系整体,深层探究,正确把握人文价值取向。教学时,在最后环节,用问题“乞巧节,仿佛看到了家家户户的少女正对着秋月穿红丝,她们穿尽红丝又是为什么呢?”引发学生思考讨论,他们会谈到是为了“希望自己也能像织女那样能干、那样美丽、那样有智慧;织女是织布的能手,要是自己有她那样的本领,生活肯定会更好的的。”这时出示出示《乞巧歌》“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进行拓展阅读,加深对诗歌人文价值的认识。
中元节的诗句3
描写除夕的诗句有:
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2、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描写春节的诗句有: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描写元宵节的诗句有:
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4、清明节——农历三月初三。
描写清明节的诗句有: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描写端午节的诗句有: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6、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
描写七夕节的诗句有:
七夕
唐罗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7、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描写中秋节的诗句有: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8、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描写重阳节的诗句有: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中元节的诗句4
⑴海上生明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不敢髙声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我劝天公重抖擞,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空山不见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吹草低见牛羊。
⑹孤舟蓑笠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⑺渭城朝雨浥轻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⑻世事洞明皆学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⑼篱落疏疏一径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⑽日照香炉生紫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及汪伦送我情。
⑿孤帆远影碧空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树阴照水爱晴柔。
⒁春种一粒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⒂ ,忙趁东风放纸鸢。
⒃牧童骑黄牛, 。
⒄知有儿童挑促织, 。
⒅窗含西岭千秋雪, 。
⒆在课内课外,你一定学了不少古诗词,请你用积累的古诗句来表达下面的各种感情。
①写春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写夏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写秋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写冬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属于汉乐府的是( )
A.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B.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C.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D.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3.下列词人,属于豪放派的是( )
A.辛弃疾 B.柳永 C.秦观 D.晏殊
4.《天净沙o秋思》是一首小令,作者是元代的( )
A.张养浩 B.马致远 C.元好问
5.李白的《望天门山》中"两岸青山相对出"下句是( )
A.轻舟已过万重山 B.孤帆一片日边来 C.似曾相识燕归来
6.下面哪一句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忆江南》中的名句?( )
A.春潮带雨晚来急 B.春江水暖鸭先知
C.春来江水绿如蓝 D.春风不度玉门关
7."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蛾眉共比髙。"这里的"三父子"指的( )
A.苏洵、苏轼、苏辙 B.曹操、曹丕、曹植 C.班彪、班固、挺超
8.龚自珍《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诗中,"红"是( )
A.红色 B.花 C.树叶 D.树枝
9.下列写月的诗词中,写中秋"月"的一句是( )
A.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B.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C.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D.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10.下面诗句属于劝人珍惜时间的一项是( )
A.策马前途须努力,莫学龙钟虚叹息。 B.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C.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11.下面对诗句描写的季节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
A.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夏)
B.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冬)
C.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秋)
D.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春)
12.司马迁说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中的"于"是"比"的意思,唐代诗人杜牧 《 》中"__________"(诗句)中"于"字,也是"比"的意思。
13."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首诗的作者于借对__________的吟咏,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和道德追求。
14."水光激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写的是西湖的______________;最后两句则把西湖比作"____________"。这首诗诗题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朱熹在《 》一诗中以"活水"为喻,告诉我们要想使知识愈来愈渊博,就需要不断吸取新知识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有源头活水来。"
16."随风潜人夜,润物细无声"中的"潜"的意思是_____,"润物"的意思是______。这两句诗写出了春雨______的特点。
17.当人们说起一个人年纪轻轻就才华出众、引人注目的时候,往往引用杨万里《小池》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开发大西北,我们实现了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的绿色战略,可以料想,不久的将来,古人吟唱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良好生态环境必将在大西北重现。(用《敕勒川》中的诗句填写)
19.《望岳》中最能表现诗人不畏艰险、勇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和气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如果有人浪费粮食,我们可以用___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__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来劝导他。
21.当我们在外地过节时,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_______,_______"这两句古诗。
22.当我们即将远行,念及母亲的深恩,又觉得难以报答时,常会很自然地吟诵起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 ____的《 》。
23.俗话说:*者迷,旁观者清。宋代诗人____________的《题西林壁》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24.现在人们常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 " , "来表达对离别好友的祝愿。
25.小明成天心思不在学习上,请你用学过的诗句劝说他: 。
26.写出下列诗句描写的是哪个季节及诗歌题目。
(1)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季节 诗歌题目《 》
(2)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季节 诗歌题目《 》
(3)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季节 诗歌题目《 》
(4)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季节 诗歌题目《 》
(5)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季节 诗歌题目《 》
27.结合注释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望岳
唐o杜甫
岱宗①夫如何?齐鲁②青未了。
造化③钟④神秀,阴阳⑤割⑥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⑦入归鸟。
会当⑧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①岱宗:泰山别名岱山,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②齐鲁: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国名,这里泛指山东一带。③造化:指天地、大自然。④钟:聚集。⑤阴阳:阴指山北,阳指 山南。⑥割:分割。⑦决眦:形容极力张大眼睛远望,眼眶像要裂开了。眦,眼角。⑧会当:一定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