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的经典散文范例(3篇)
【导言】此例“林清玄的经典散文范例(3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林清玄的经典散文1
关键词:《可以预约的雪》;品味语句;迁移知识
《可以预约的雪》是选自苏教版高中《现代散文选读》上“感性与理性同样有力”这一板块的哲理性的散文,文章虽然篇幅短小,但却写得非常精致,内涵丰富,结构严谨,曲径通幽。
选择这篇文章上评优课,刚开始也是毫无头绪。因为散文的教学不仅要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更要带他们去体会文字背后的深刻的人生哲理,除此之外,作为评优课,还要寻找到一个好的切入口,让课堂别致新颖。既然这样,我的思路上必须要有个突破性的创新。为此,我反复钻研教材,构思教学,同时请教了同组前辈老师。他们提醒我“不管怎么上一堂课,要有重点可突出。《可以预约的雪》是1篇很简单短小的哲理性散文,其他老师的课堂已经把其内容全部挖掘出来,你要在这一块有所突破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仔细考虑下你的课堂要有怎样的特点,重点凸显在那一块?”这一点给了我新的启示,让我在教学重点以及思路上有了新的启发。之后经过不停地修改教案,听取建议,一遍一遍地修改与磨课,最后定稿时,我把课文重点定格在品味哲理性的句子以及对课文的内容进行知识迁移,目的是开阔学生的视野,串起以前所学积累的知识,反过来为了更好地理解文本。
在课堂第一板块,我让学生自由赏读课文,找出自己读上去有感觉的语句,感悟林清玄散文用形象生动的语句阐述“变”与“常”。特别是对文中“我们仿佛纵身于大浪,虽然紧紧抱住生命的浮木,却一点也没有能力抵挡巨浪,随风波浮沉,也才逐渐了解到因缘的不可思议,生命的大部分都是不可预约的”,学生特别喜欢这句话,分析点拨下来,原来作者把一个深刻的哲理性的道理讲得如此生动形象,是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种手法学生并不陌生,在诗歌散文中常见到,但在作文中学生就会忽略掉,所以,在这里给学生提个醒,其实你们都有能力创造出这样的语句,要求引起重视学会借鉴。在这块内容上,学生也基本上能够做到积极讨论与举手发言,课堂效果还可以。
而在实施第二板块“知识迁移”时,调动学生所学,特别是我们刚上完《唐诗宋词选读》,我又可以把诗歌迁移到课堂上来,譬如与林清玄感叹的“生命无常,畏惧于生之流变的巨大,茫然于人之渺小的无奈”的感慨,中国古人感慨的是何其多何其相似。课堂还迁移了学生所了解的人物,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铸造一种心态,林清玄告诉我们,要深深认识生命中的“常”与“变”,并因而生起悯恕之心,对生命的恒常有祝福之念,对生命的变化有宽容之心。要有一种乐观的、向死而生的人生态度,并且始终怀有一颗预约的心。正如英国诗人雪莱:“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为了加强学生对文本语言的印象,我还把自己整理的《林清玄经典语录》分发给学生,只是可惜课上没有时间赏读品味,只能作为下堂课的内容了。上完这堂公开课,自我感觉良好,获得了青年教师评优课一等奖。不过也确实存在不少问题,如课堂问题重点没有强化出来,没有一条明确的线索把细碎的问题串成一个整体,学生回答后我的评价性语言不够丰富,没有做到遇到学生的问题处变不惊,教学机智还有待完善等。这些,都是要在以后的课堂上不断地改进与完善的。相信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与反思定能打造出一个新的课堂、新的自我。这堂课也让我明白,课堂是千变万化的,一定要反复备课磨课,做到预设性与生成性的统一;更让我意识到,深入的反思与修改对于打造高质量课堂的必要性。
考括坟籍,博采群议。上面就是山草香给大家整理的3篇林清玄的经典散文范文,希望可以加深您对于写作汪曾祺经典散文欣赏50篇的相关认知。
林清玄的经典散文2
然而好的散文却绝不是散乱无章文字之堆砌,前人所谓“形散而神聚”是对散文较为客观公正的界定。刘勰说“结体散文(行文),附物切情”更是可做散文最好的注脚。或如海,或碎小如芥,都会凝结于一个核心,蕴结出一种情味。七情动而五味起,精气凝而文章生。所有的散文都是这种精气神的聚合体,将作家情感之激变,思想之机巧,熔于一炉,炼成1篇荡气回肠、回味无穷的大手笔,击响万代,芳流千秋。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应该属于当代最具这种精气神的神圣之作。贾平凹的《丑石》是上乘美文,毋庸置疑;林清玄的《心田上的百合花开》是禅味的奇葩,亦无可厚非;刘成章的那篇《安塞腰鼓》笔意锐利,气势雄浑,也堪称壮阔手笔;而《我与地坛》则将贾平凹的淳朴灵动,林清玄的哲理禅思,刘成章的壮阔大气尽皆吸收,史铁生在他残损的躯壳内锤炼锻造,用自己对生命的睿智思考,写就了这样1篇殊为另类的长篇散文,不见斧斫,浑然天成。
可以说,这部作品之所以荡气回肠,关键在于其文字里行间的那种凌越于个体本身之上的彻悟与超然。我们总是对得道者尊崇备至,得道者的至高境界则在于他能拥有一颗平常心。面对万事万物的纷扰嬗变,泰然恬静,是说到容易做到难的。所以我们总是远观得道者敬之,近接得道者则常常鄙之的缘故。道不高深,难在付诸行动。世上的人,以宣教扬名者居多,以力行流芳者鲜有。究其根本,在于达不到境界。所以我们说追求浮名者,利禄纠结其心,永远不能成圣;而淡然处世者,心行更远,苦茶野菜裹腹,冶心炼性,关注众生而终成大我。轮椅上的这个生命,如是。
一座封建帝王顶礼膜拜的地坛,沦落为一座被高楼大厦湮没的荒园。在历史的滚滚车轮之下,它无辜的就像是一只待宰的羔羊。病后第一次进入地坛的史铁生,就在带着疾病对灵肉双重的折磨中,悲壮地进入了这个园子,那种感觉,就像是翘首以待的老妇等待沙场归来的儿子。史铁生觉得自己就是那个儿子。地坛本身的命运因历史的沧桑而厚重沉郁,荒草颓墙虫鸣鸟叫在见证历史的同时也在无形左右着一个人脆弱的灵魂。直到那个一直闪躲于丛草树荫的老妇,用她的爱与坚韧燃尽了生命之火,史铁生才觉得,自己也是那个妇人的儿子,也承继了她大部分的品质。一座古园历史的变迁与一个生命悲喜的反差推动了这个生命主体的升华。就在这座游离于都市罅隙里的地坛,史铁生用他的静默独思完成了灵魂的救赎与精神的涅槃。
史铁生没有停步于个人的世界,他透过文字告诉我们,生命与生命之间,生命与历史之间,生命与古迹之间,是有联系的。而这是他通过自己的灵魂窥察地坛所内蕴的命运本真所获得的。他让这种生命的顿悟,在细腻缠绵的文字流淌中,沁入每个读者的心灵。所以说,《我与地坛》并不是1篇简单意义上的散文。你走进文字,就会在一个自己生命中也有其影迹的荒园里,捕捉到自己心灵的脉动,聆听到造物的声音。
真正超越时代的鸿篇巨著就是让读者在这样漫漫扬扬的文字挥洒中不觉其繁琐,在平淡无奇中不觉其乏味。掩卷闭目,内心必有所得。史铁生的生命与灵魂,融于这座曾经的荒园中,也凝于这篇必将流传下去的经典散文中了。
作为1篇经典散文,《我与地坛》已成一部文学的神话。解读这篇散文,我们就能够洞悉经典散文具有的特质。
即使是这个散文作品遍地开花的时代,能够称得上经典的散文依然屈指可数。大部分的作品要么局限于抒发个人的不平之鸣,要么思想局限于利益层面,带有鲜明造作的意识形态标签。而经典的散文则能突破这些局限,能用千锤百炼的语言来沉稳从容地走入人心,直面灵魂,剥开禁锢思想的硬壳,解放思维的翅膀。由诗性的语言传递理性的光芒,冲击每个读者的灵魂。
卓越的散文是一种超越文体而存在的精神呈现方式,立足于作家本体的生命体验,注重于精神思想的解剖,着眼于对生命群体的思考。惟其有内在如此之深邃,才有其文辞意蕴之隽永。不媚俗不标榜,不追求文化消费的功利,固守散文保有理想弘扬精神呵护心灵的本色,能在不显山不露水之间,取得给读者的生命导航、引导社会的价值取向的效果,这就是经典散文超越历史的思想价值之所有来。
阅读这样的散文,读者才会在文字的漫溯中,领悟到作者的精神寄托,接受其思想的熏陶,开启自己的心扉,升华自己的灵魂。而这样的散文也才在读者的认可与咀嚼中得到生命的永恒。读者与作者,在散文文本所织构的思想家园里共鸣了,也永生了。这也就是史铁生所说的“众生度化了佛祖”。
林清玄的经典散文3
1. 阅读《槭树下的家》(席慕容散文集)。
2. 通过个体阅读、师生共读、评析赏读、篇目精读等方式,由浅入深对作品进行全面而深入地理解。
3. 培养动笔写作的习惯,将所思所感记录下来,采用自由批注、读后感想、篇目推荐的形式将读与写结合起来。
4. 结合中考的散文阅读,了解关于散文的常识,并归纳散文的主题思想。
5. 鼓励学生拓展阅读,将丁立梅、龙应台、林清玄、毕淑敏、周国平、张晓风等作家的作品引入阅读之中,加深对于散文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
主要内容:《槭树下的家》(席慕容著;南海出版社,2007年版)
辅助材料:
1.《论席慕容散文的情感“真”》 (作者:江海瑶)
2.《论席慕容散文创作》(作者:包萨日古拉)
3.《试析席慕容散文创作题材与艺术特色》(作者:刘兴禄)
4.《甜蜜的忧愁――席慕蓉诗歌创作的主体风格总论》(作者:刘祥友)
5.《席慕蓉作品中古典诗歌母题的表现》(作者:于秀娟)
6.《“诗体散文”创造性阅读教学初探》(作者:宋兴宁)
7.《诗意的栖居――席慕容散文创作中的生态审美意识》(作者:汤原力)
三、教学计划
第1-2周 泛读文本,熟悉主要内容。(每天4篇,泛读为主)
具体阅读要求如下:
1. 每天阅读4篇散文,自由批注(批注内容包括:概括每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结合自身理解或者生活体验写出小感想,对文本提出疑问,不限字数)。
2. 试着将《槭树下的家》的每1篇文章,根据主题进行分类(比如:亲情、青春、校园、爱情、社会、自然和人生),从而了解散文较多涉及的主题内容。
3. 查阅席慕容的人生经历,整理概括成文,集体分享。
导读问题示例:
1. 席慕容的人生经历是怎样的?她的人生经历对她的写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并在她的作品中得到了怎样的体现?
2. 席慕容在散文中多涉及哪些主题?她借此传达出对生活怎样的理解和感情?
3. 你认为席慕容的散文对你自身有怎样的启迪?
第3-4周 精读文本,品味亲情人生。(每天1篇,精读品味)
具体阅读要求如下:
1. 根据泛读对文本的分类,选择亲情和人生感悟类的文章,每天阅读1篇,查阅资料写读后感(要求:以网络、书籍等为渠道,阅读关于席慕容散文的鉴赏类文章,并以此为依据,加上自身的阅读体验,写出自己的读后感)。
2. 选择自己最喜欢的篇目,结合查阅的资料,制作读书分享的课件。
导读问题示例:
1. 席慕容是怎样表现家庭生活的?对于家庭、亲情,她传达出怎样的感情?
2. 席慕容是怎样看待自己、看待人生、看待生命的?
3. 你认为席慕容的这类散文对你有怎样的启迪?
第5周 课堂交流展示。
(一)课堂导入
由学生领读,并齐读《槭树下的家》,配背景音乐,营造朗读氛围。
(二)作家生平介绍
由两个学生分别介绍席慕容前期和后期的两段经历(以1989年为分水岭),从而全面、深入地认识席慕容本人。
前期:对生活的热爱,对亲情的歌颂,对故乡浪漫的向往;
后期:踏上故土之后,蒙古草原对她的震撼,对草原文化的赞美。
说明:《槭树下的家》收录的大多是她前期的作品。
(三)分组展示
说明:主要分为两个大组,分别为亲情组和人生组,亲情组分为2个小组,人生组分为3个小组。具体内容如下:
1. 亲情组――平平淡淡才是真
①夫妻相濡,母子连心
这一部分席慕容主要反映的是家庭生活,她与丈夫相濡以沫,对孩子关怀备至。
主要篇目:《爱的絮语》《窗前札记》《不忘的时刻》《槭树下的家》《主妇生涯》等。
展示形式:《窗前札记》之《窗前的妇人》短剧表演;《槭树下的家》片段朗读,以及读后感分享;《不忘的时刻》批注分享。
小组总结:席慕容,她是一位好母亲。她热爱自己亲手在槭树下构筑的家,细致呵护着一双儿女,为了孩子改变自己的喜好和习惯,尽职尽责地完成作为母亲的点滴细节。她还是一位好妻子,热爱画画,却一定洗手作羹汤,为家人烹制美味佳肴,体谅丈夫的辛劳,满怀幸福地品尝着与丈夫相处的分分秒秒。爱家的女人,才会爱生活、爱自己。
②敬父爱母,思乡怀归
这一部分席慕容主要表达对父母养育的感恩,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以及对世事变迁的无奈。
主要篇目:《海棠和花的世界》《我的记忆》《不忘的时刻》《时光》《美好的插图》等。
展示形式:扮记者采访“席慕容”,谈谈“我的父亲母亲”。
小组总结(深情朗读《时光》片段):“从前的妈妈,从前的妈妈啊!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地过去了,为了我们这五个孩子,从前的那些个妈妈也就一天一天地被遗落在后面,从来也没能回来过啊!现在的妈妈当然是可以再复原,然而,却也绝对不能再是我从前的那个妈妈了。‘妈妈,妈妈。’在深夜的高速公路上,我轻轻呼唤着在那些过往的岁月里对我温柔微笑的母亲,我从前那些所有的不能再回来的母亲,不禁一个人失声痛哭了起来。车子开得飞快,路好黑好暗啊!”
③亲情组小结
参考席慕容的自白――“我不过是个平凡的妇人,但是,我知道,我在做的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很多人都为我牺牲了一些:我的父母、我的姐妹、我的丈夫、我的朋友,甚至,我的孩子。他们都或多或少地为我牺牲了一些他们珍贵的东西,我才能在今天坐下来画我爱画的、想画的事物。我深深地感谢他们,对他们来说,我实在并不是一个艺术家,我只是一个受他们无限宠爱与纵容的人。”
2. 人生组――亮出真我真性情
①自我篇:不断拷问求真我
这一类的散文主要表达席慕容对自我的认识、拷问、探索、自剖、反省的过程,她富于哲理性的语言也能引发我们对自我的重新认识。
主要篇目:《夏天的日记》《心灵的对白》《说梦》《丰饶的园林》《自剖二三则》《丰收》《红尘》《岛上三则》等。
展示形式:小游戏“找缺点”――从席慕容的自述中找出她的“缺点”,并说说她是怎样认识到的;自由批注、分享交流自己的“自剖二三则”。
小组总结:妒忌、贪心、迷失、忽略、自满、吝啬……这些人性中的最隐秘的东西,席慕容用她细腻的笔触一一罗列在我们的面前。看着她的“缺点”,我们忽然感觉到她写的是你、是我、也是他,字字敲击着我们的心灵。这些“缺点”恰恰也是一个作家最真实的自我,是散文中最珍贵的东西。
②成长篇:逝水年华,年华似水
这一类文章主要是席慕容对自己年少时光的追忆,对青春的理解,在她的笔下成长是热烈奔放的、是义无反顾的,也是无奈伤痛的、是稍纵即逝的。
主要篇目:《四季》《成长的痕迹》《几何惊梦》《同学会》《时光》《美好的插图》《写给幸福》等。
展示形式:《致青春》电影片段、歌曲欣赏;“成长”主题分享,主要围绕自己的成长历程,谈谈自己对“成长”的感触。
小组总结:年轻时的你我已是不可再寻的了,人生竟然是一场有规律的阴差阳错。所有的一切都变成了一种成长的痕迹,抚之怅然,但却无处追寻。只能在一段一段过去的时光里,品味着一段又一段不同的沧桑。或许只有珍惜现在,才是对成长的珍视。
③生命篇:那些人,那些事
这1篇中的文章大多是席慕容对生活、生命的理解体悟,反映她对于生命的珍惜、从容、平静、满足的人生态度。正如她所说,生活和生命的分野也许就在这里罢,前者只是一种我们经历过的无法逃避的,在有一天终于都会过去的分分秒秒,而后者却是我们执着地、不断想要珍惜地记起来的那些人和事的总和。
主要篇目:《中年的心情》《夏天的日记》《谜题》《黄粱梦》《两种时刻》《写给幸福》《生命的滋味》等。
展示形式:自由批注和读书感悟分享交流。
小组总结:不断地充实自己,锻炼自己,告诉自己:要了解世间美丽与珍奇的无限,要安静,要知足,要从容,要不后悔我所有的抉择,所有的分离和割舍。因此,对现在的时刻就要越发地珍惜起来。所有被匆忙地抛在后面的日子,对于它们,我是再也无能为力了。可是,对那些即将要来临的,对眼前的这一个时刻,我还来得及把握,还可以用我的全心与全力来等待、企盼与经营。
第6-7周 拓展阅读。
1. 比较阅读三毛、张晓风、林清玄的作品。
比较阅读要点:
①三毛与席慕容――女性作家,经历相似,游学欧洲,文笔细腻。
推荐阅读《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骆驼》《梦里花落知多少》等。
②张晓风与席慕容――家庭生活,细腻的亲情与爱情。
推荐阅读《张晓风散文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
③林清玄与席慕容――关于生活的哲思。
推荐阅读《林清玄散文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林清玄散文自选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2. 任选以上任何一位作家的作品,进行比较阅读,撰写阅读报告。(可自行上网查阅资料,阅读报告不限格式)
3. 阅读报告分享交流。
四、教学成果
PPT、批注、读后感、比较阅读报告。
五、评价建议
1. 过程性评价:读书活动全员参与,每个活动环节都进行小组展示,由学生自行发挥,选择合适的表现形式:PPT、短剧表演、美文朗诵、写作分享、歌曲欣赏、小游戏、读后感悟。
2. 结论性评价:拓展阅读后,撰写比较阅读报告。
六、教学反思
散文阅读是九年级学生新接触的文体形式,虽然说在平时他们也或多或少接触过,但是真正大篇幅、有目的性地接触散文,还是在九年级的语文学习中,所以笔者选择席慕容的《槭树下的家》这部作品。应该说这部作品主题相对简单,易于把握,笔触细腻,情感丰富,非常适合九年级刚刚接触散文的学生。
这一次的读书会活动笔者主要采取了泛读和精读两个部分,泛读主要是让学生从宏观上对席慕容的散文主题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精读则主要针对这部作品中较为经典或者内涵较为深刻的作品,让学生从微观层面对席慕容的思想意识有透彻的体会,从而在“面”和“点”上全方位地解读作品。最后还有拓展延伸的部分,与三毛、张晓风和林清玄等人的作品进行主题比较阅读,来拓宽学生的视野。
从整体的设计来看,学生能够基本把握席慕容作品的思路和内涵,并能够结合网络资源对她关于生命、人生主题的内容进行深入解读。但是在比较阅读这一环节中,由于学生对于另外三位作家的作品阅读量的不足,明显理解深度不够,撰写的阅读报告也不够深刻,仅仅停留于表面,或者仅仅来源于网络资料中的评价,而缺少个人的认识和理解。另外,从网络资源的使用方面看,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较弱,对于各种资源的利用和筛选的能力,需要在今后的学习中逐步训练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