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林黛玉人物鉴赏范例【汇编4篇】

网友发表时间 877947

【参考】此例优秀的办公资料“林黛玉人物鉴赏范例【汇编4篇】”由阿拉题库的网友为您精心整理编辑,以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林黛玉人物鉴赏【第一篇】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她是金陵十二钗之一,伟大的作者曹雪芹怀着深深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用饱蘸着血与泪塑造出来的林黛玉是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像。自从作品诞生一来,不知有多少人为她的悲剧命运洒下同情之泪,为她的艺术魅力神魂颠倒。她是《红楼梦》读者心目中的一位圣洁、美丽的爱神。

她美丽而聪慧,虽然自小怯弱多病,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所谓"心较比干多一窍,病若西子胜三分"心灵纯真,坚执于感情与理想的追求."孤高自诩,目无下尘"不善于掩饰自己的言行,常用比刀子还厉害的话语投向庸俗与虚伪,以至被周围的人认为刻薄,专挑人的不好,在礼教森严,人际关系势力而冷酷的贾府中,她深感自己寄人篱下的屈辱地位,时时自矜自重,小心戒备,黑暗的环境,个性的压抑,她的内心蕴积着反抗的情绪,在蔑视权贵,渴望自由上午基础上,她被贾视为从来不讲混帐话的知己,他们由两小无猜而发展为真挚的爱情,黛玉把全部的热情与憧憬都寄托在这一爱情之中.这爱情给她带来了更多的痛苦的眼泪.她追求的是执著,专一的爱情,薛的插入及金玉良缘的传说使她疑虑,忧郁.这爱情更给她添上一种难以痊愈的心病,她不能主宰自己的婚姻,面对强大的封建势力,她无力抗挣,于是她不是愁眉就是长叹,落花于眼泪成为她悲苦命运的象征.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作者塑造的这么一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却给不同的读者带来不同的看法,人们对她的误解也一直伴随着作品的诞生而存在着.我个人对林林黛玉是在充满同情的同时,对她的个性很欣赏的.尽管她并不是个完美的人,她显而易见的缺点虽然不能让别人轻易的接受.但也许正是她的不完美才带给我更多的震撼.她的悲剧命运就显得更深刻.她不仅美在外在,而且她高洁的品格,奇异的才学,叛逆的行为更让人叹服.所以令人扼腕的爱情悲剧也能不让人为之掬泪.

一,美丽的外表。

林黛玉的美是不置可否的,在贾宝玉的眼里,她是神仙般人,“两湾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一上来就让贾觉得在哪儿见过,可能有人会说这是因为贾宝玉喜欢林黛玉,情人眼里出西施,所以才认为这个病怏怏的人美,那么在第二十六回,由于宝玉和王熙凤同时得病,惊动了所有的人,在这样的状况下,虽然是亲戚的薛藩,由于在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社会,才见到了林黛玉,薛藩见林黛玉风流婉转,就酥倒在那里了.可想而知,别人见到了林黛玉也肯定会认为她美,因为如果说贾宝玉是个文雅的人,薛藩是个俗人。那么这样一个雅俗共赏的大美人,又会有谁否认她美呢.。”而且在第五回对太虚幻境中秦可卿的描写中,也间接提到黛玉的形容:“其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何况在家里的小厮也说她“天上少有,地上无双”是个“多病西施”;薛府的嬷嬷见了,也说“天仙似的”“这般好模样”;这样一个绝色女人,会是叫很多人喜欢的吧.

二,纯真善良的心灵。

林黛玉的外表美,她的心灵更美.很多人喜欢薛宝钗,觉得她雍容大度,美貌温柔.但就是这样的也个人,我却觉得她的深深的城府,是那么的让人害怕,在第二十七回里,宝钗因为扑蝶,误听到两小丫头的对话,是在讨论两个男性,这估计让深受封建礼教洗礼的薛会认为是男盗女娼.正是因为这样,为了避嫌,她竟使用"金蝉脱壳"嫁祸在林黛玉的身上,这样的事情,别说林黛玉不会去做,就是知道了,以她的性格也不会觉得是什么天大的事情.了不得当时就会说出来的。

林黛玉不仅不像薛宝钗那样世故,那样城府甚深,八面玲珑,相反她对人坦率纯真,而且善良。林黛玉向人们展示的本来性格是善良、率直、热情和胸怀坦荡。贾宝玉因一进苦闷而戏写了一首偈,被黛玉看见了,觉得十分好笑,便连忙拿去和史湘云一起看,并不因湘云不久前曾当众说过她像台上的某个戏子,引起与宝玉的一场风波而记恨湘云;在栊翠庵品茶时,妙玉当着宝玉、宝钗之面说黛玉:“你这么个人,竟是个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黛玉一点也不介意;大观园里的诗社作诗,于此道不大当行的李纨作裁判,她常有意无意地把黛玉名列宝钗之后,尽管宝玉曾多次提出异议,黛玉本人却从不计较;由于经常与宝玉闹别扭,紫娟就此曾当面批评她:“宝玉有三分不是,姑娘到有七分不是。”在这类问题上紫娟虽然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但黛玉却一点也不责怪她,虽然她不过是个丫头。在这些方面,被人们目为小性儿、心胸狭隘的林黛玉,不是都表现得非常豁达和气度宽宏么?香菱要学诗,林黛玉毛遂自荐:“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既热情又谦虚。在教诗过程中,先对她讲一般原理,后又指定并借给必读书,然后命题作诗,不合式的坚决打回头,直到满意为止,真正做到了她自诩的”诲人不倦“。在贾府中,几曾见过这种真诚、热心的助人为乐的事情呢?何况香菱还不过是个半妾半婢的可怜人。类似的情况还并不只此,当一个晚上蘅芜苑的一个老婆子提阗灯笼给黛玉送一包燕窝时,黛玉却能为她想到”如今天又凉,夜又长,越发该给个夜局,痛赌两场了”。因而生怕耽误了她的时间,并送几百钱给她打酒吃,以度长夜。在贾府里,又有谁曾如此细心体察并关心过这些比丫鬟们更微贱不幸的老婆子呢?而恰恰只有林黛玉才能做到。这件不大引人注意的小事,却足以说明林黛玉所独有的善良心灵。第四十九回在对待宝钗的态度上,尤见出其天真笃实。本为情敌,无嫌犹猜。但在薛宝钗对她略表关怀,予以“训导”之后,她便开诚布公,肝胆相照,向薛宝钗掏出心窝子的话,并引咎自责:“素日待人,固然是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今”她又真心诚意的检查自己:“比如若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放你的,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还放下了自尊心。倾诉这对宝钗的羡慕。正是因为她处在风刀霜剑的包围之中,她才渴望温暖及光明,她那纯情的少女形象就深深的印入海,这种没有被封建礼教所玷污的纯真之情是那么难得。这种没有任何虚伪,任何掩饰的纯洁的心,完全的裸露了出来。如果她是个心里藏奸的人,我想她是不会说出来的,这样透明的话也只有心里纯净,容不得别人掩掩藏藏的林黛玉会说出来,根本就不会顾及别人会怎么看她。

她单纯,善良根本不会算计别人,也不会提防别人。我们都知道薛姨妈对林黛玉根本就不是真的疼她。但黛玉却真真实实的信任着薛姨妈。她那么信任信任的薛姨妈,其实已经在无形之中知道她的所作所为,并且束缚了她的言行,但她却浑然不知。在没有薛姨妈入住潇湘馆前,她和宝玉的亲密无间是众所周知的。但薛姨妈入住潇湘馆后,此种情景就再也没有。这些无不说明了她的纯真。

三,纯洁的爱情。

她对爱情也同样是纯洁而专一.在脂砚斋有这么一句话:"黛玉情情,宝玉情不情"是说她把情都用在所爱的人身上.她从不慕富贵,不谈“仕途经济”,她靠内在的品格、才华赢得爱情,使宝玉引以为知己。而金钗、麒麟虽是身外之物,却代表着金钱、富贵。这种靠钱权等身外之物换得婚姻是黛玉不服也不甘的,但她有没有能力来阻挡,所以她就把自己的挹郁不忿之意向宝发泻。但这种发泄,正是这个贵族少女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独特方式。在第二十六回中,写黛玉看了《西厢记》受莺莺和张生爱情故事的影响,独自一人,情意绵绵,昏昏欲睡之际,低吟了莺莺思念张生而生烦闷心绪时的一句,她的这一声长叹:“每日家思睡昏昏”显然思念的是宝玉,但因为封建礼教的束缚,即使有反抗精神的黛玉,也很难一诉衷情,所以尽管她对宝玉一网情深,当宝玉出现在她面前时她又把炽热的爱情火焰掩盖了起来。她天天在心里想着宝玉。在行动上注意着宝玉,看到宝玉去那个豁达随从,俊美的宝钗处,她就生气,然而真的宝玉向她表诉真情的时候,她又很生气,认为是拿她取笑,是供男人们消遣的,她甚至把宝玉最害怕的父亲搬出来,是故做姿态吗?不是,如果她不是真心的爱宝玉她也不会有这样的反映,正是因为她真心的爱宝玉,肯定也希望得到宝玉的爱,但宝玉以这样的玩笑话说出就不是表白,而是亵渎了爱,所以黛玉才会那么生气,真正深沉的爱都不会以玩笑来让人当真。思想纯洁,对待爱情也一样纯洁的黛玉就这样自然地表现自己的灵性。

她爱宝玉,专一而用情,正因为如此,她才不喜欢宝玉的薄爱,对宝玉见了姐姐忘了妹妹是极其反感的。她感情纯真,但却执著。是一种深层的爱,宝玉被打,别人倒不怎么样,她倒先是眼睛哭肿,又冒着酷热去见宝玉。这些都是她纯洁心灵的见证。她崇高的爱情使她几死几生。而当她坚守的精神之爱遭到毁灭时,她便“焚稿”、“绝粒”,以生命相殉。这种至诚至坚,感天地,泣鬼神,动人肺腑,撼人心灵。这样的人品,如何不叫人动心。

四,旷世的才华。

林黛玉的人品是值得推崇的,而她的满腑才华更是叫人倾慕不已。在第二十三回中,写宝黛二人共同读书,黛玉不到一顿饭的工夫就将十六出俱看完,不觉辞藻警人,余香满口。这种过目十行,且不是读过即忘的本事不是一般人能学会的。在元春审亲中,她有心想创作一首压倒众人,却因为贾妃只命一匾一咏,不好违谕而随便创作了一首,就是这么随便一首五言律也是自然清丽。她暗助宝玉,替他作一首《杏帘在望》,被元春指为前三首之冠。在诗社中,她才诗敏捷,无论是《咏白海棠》还是《问菊》抑或是《葬花吟》都是出类拔萃、孤标独树的。她的诗之所以写得好,是由于她有极其敏锐的感受力、丰富奇特的想像力以及融情于景的浸透力;即使一草一木、一山一石等极平凡的事物,她只要一触到,立即就产生丰富的想像;新奇的构思和独持的感受和见解。尤其可贵的是,她能将自己的灵魂融进客观景物、通过咏物抒发自己的痛苦的灵魂和悲剧命运。她的《白海棠》诗,既写尽了海棠的神韵,亦倾诉了她少女的衷情。她的“柳絮词”,缠绵悱侧,优美感人,语多双关,句句似咏柳絮。字字实在写已,抒发了她身世的漂泊与对爱情绝望的悲叹与愤慨。她的“菊花诗”,连咏三首,连中三元,艺压群芳,一举夺魁。她的诗不仅”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而且写得情景交融,菊人合一,充分而深刻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此外,像她的《桃花女儿行》、《秋窗风雨夕》、《题帕诗》和《五美吟》等。都寄寓着深意,诗如其人,感人至深。她的《葬花辞》,是林黛玉进入贾府以后的生活感受,是她感叹身世遭遇和悲剧命运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作,她以落花自比,血泪作墨,如泣如诉,抒写了这位叛逆者的花落人亡的哀愁和悲愤。它真实地展露了黛玉那高洁、至死不渝的心灵世界。这样的诗词,出自这样一位绝代风华的女子身上,让读者充分感受到她奇异的才学。

在诗词上她是才华无双,而且在音乐,禅宗哲学等方面她也颇有研究。在第二十二回中,宝玉因卷入湘云和黛玉的纠纷中而苦恼,宝玉就填写了一首偈,黛玉读后就续了两句:“无立足境,是方干净。”就比宝玉彻悟。在第八十七回中,黛玉触景生情,正独自忧伤感叹,看到案上宝钗的诗启尚未收好,又拿出来瞧了两遍,叹道:"境遇不同,伤心则一.不免也赋四章,翻入琴谱,可弹可歌,明日写出来寄去,以当和作”"便叫雪雁将外边桌上笔砚拿来,濡墨挥毫,赋成四叠.又将琴谱翻出,借他两操,合成音韵,与自己做的配齐了,然后写出,以备送与宝钗.又即叫雪雁向箱中将自己带来的短琴拿出,调上弦,又操演了指法.她本是个绝顶聪明人,又在南边学过几时,虽是手生,到底一理就熟.抚了一番。她还把原来定的调是黄钟调,即以宫弦散声为宫,改为原调的变徽为宫。说明在音乐方面有她有自己的创新。

五,叛逆的性格

然而,最激动人心、催人泪下的,还是林黛玉的叛逆者的悲剧性格。在她的身上闪耀着追求个性解放、争取婚姻自由的思想的光辉。

这种人文精神的觉醒,让她在哪个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凹显的如此可贵。她是那样如饥似渴地阅读“性灵之学”和描写爱情的角本杂剧,那样如醉如痴地沉浸在艺术的境界。在《五美吟》中,她言绿珠,说绿珠为石崇殉葬的不值;她咏红拂,赞扬红拂私奔的壮举;在酒筵上,她竞把《西厢记》、《牡丹亭》中的“淫词艳曲”引为酒令。对于贾府的混世魔王、贰臣逆子贾宝玉;竟引为知音,结为同心,从思想到行动都对他予以支持。在大观园里,不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道,从不说这些“混帐话”的,只有她一人而已,所以“宝玉深敬黛玉”。林黛玉身上充满了叛逆的精神。在第二十三回中,宝黛二人共同读曲,他们两个敢直接读被认为是“淫词艳曲”的《西厢记》,在三十二回中,两人的直诉心怀,互吐衷肠,是为封建礼教所不容的,但宝玉讲了,而且讲的很大胆,恳切,这在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是绝对没有的。这就体现了他们二人的叛逆性格和所包含的反抗封建俩礼教的意义。

六,令人同情的悲剧命运

但是,尽管林黛玉在诸多方面是无人可比的,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她在婚姻上是失败的,她赢得了爱情,却失去了自己的婚姻,让她在凄惨之中完成了“绛珠还泪“的悲情。她的爱情悲剧是社会造成的。但也是她的性格使然的。在那个苛守封建道德的社会里,是不允许你随心所欲的,而黛玉,她却敢把人人都心知肚明的事情直接挑破。也敢把话直接向”宁可得罪的君子,不可得罪小人“的周瑞家说泼去。她性格直率,说话完全不顾及当事人的感受。宝玉好心留给她的手链,她看也不看就甩出去。她小心眼(一天夜晚,她叫怡红院的门,晴雯偏偏没听出是她的声音,拒不开门,并说“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别人的无心之做,就把个黛玉气得怔在门外,欲要发作。正在伤心垂泪之时,又听见宝玉宝钗的笑语声,越发动了气。“越想越觉伤感;便也不顾苍台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切切,呜咽起来。”还有一日她卧病在床,听到园子里的老婆子骂人,——实则是骂她的外孙女儿——黛玉却认为是在骂己,竞气得昏厥过去。别人开一句玩笑,她认为是对自己的轻侮。她是个“小性儿”,甚至有些“病态”。她在充分展示自己个性的同时,也让她在那样的时代一步一步丧失了做二奶奶的资格,追求自由,精神独立的黛玉,压根就没想到过自己该怎么去经营自己将来的地位。她这种思想,在正统的思想面前是那么的脆弱和不堪一激,强大的封建道德的束缚,最终以他们的胜利扼杀了黛玉对爱情的憧憬。

总之,林黛玉性格上的缺陷掩盖不了她叛逆思想的光芒。她高洁的品格,奇异的才情,叛逆的个性无一不散发出人格的魅力。林黛玉虽死去了,但林黛玉的纯美的精神,她与贾宝玉生死与共的爱情,她的闪耀着艺术魅力的优美形像,将与日月争辉,与天地共存。

林黛玉人物鉴赏【第二篇】

《红楼梦》的主角之一黛玉,前世是一颗降姝仙草,因受了神瑛侍者的浇淋灌溉,特随今生已投胎为贾家公子的宝玉,一同下凡来历劫偿债,以泪报恩还其恩情,所以她总是在哭。

春天到了,看到满地满天花谢花飞的桃花,她自怜自伤"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哭到无法自抑;

收到宝钗送的薛蟠从故乡带来的江南土物,她睹物伤情,思家念亲,必哭;

贾府迎来宝琴、岫烟、李琦、李玟等亲戚家的姊妹,她想到自己无依无靠、孤身一人,也哭。

呜呜咽咽,气噎喉堵,眼泪儿跟断了线的珠子一样,噼啦啪啦的落,丫头紫娟、雪雁不知洗了多少条新痕旧迹的拭泪帕子晒晾出来。宝玉看见,进去劝解抚慰一番,却又哭了。

林黛玉人物鉴赏【第三篇】

作为荣国府的至亲贵戚,林黛玉也不例外地是那一社会统治阶级中人。她出生于一个世袭侯爵、支庶不盛的书香门第,这就是为那一时代不少人羡慕不已的所谓“清贵之家”。官僚的父亲,因为“聊解膝下荒凉之叹”,把这个独生女儿提到男子的待遇来抚养,从小便教她读书识字,爱之如“掌上明珠”。看来,她有着一段比较娇惯的、不受拘束的童年生活。但是,由于先天的体质纤弱,再加上母亲的早丧,使我们又看到,在她的童年生活中,又笼罩着一层不散的忧郁。

这个清贵的官僚家庭,似乎没有来得及对她进行更多的阶级教养;也似乎没有来得及把那一社会给女人所规定的一切,带给她以深刻的感受;而是只给她的终身留下了一个空洞而温暖的回忆,让她向社会人生迈开了第一步。为了“减轻父亲的内顾之忧”,她来到了正是“花柳繁华”的荣国府。

初到荣国府时,我们看到林黛玉留神地观看着一切,彬彬有礼地应接着一切。她似乎谨记着母亲的遗言:“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因此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可多行一步路”……

可是,我们又看到,她似乎并没有认真这样做。她很快地就给荣国府的人们,留下了“孤高自许、目无下尘”的印象。

原来,她初来时的那种“留心”、“在意”等等,只不过是从这样的一个动机出发:“恐被人耻笑了去。”毋怪乎她没有给人留下多少好感,而只是让我们知道,这是一个有着高度自尊心的少女。

林黛玉首先是个内慧外秀的女性,“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首词中尽现了黛玉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美丽和气质,我找不到一个更好的形容词来综合形容这样脱俗的美和媚,或者“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也或者“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见!”

林黛玉之美,还表现在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

黛玉天生丽质,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却又作出“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葬”的诗句,为何?就是因为太注重细节了吧,到头来竟在无奈中香消玉殒,留下千古遗愿。

可惜了,红颜薄命。

黛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哭得最美的女子

林黛玉人物鉴赏【第四篇】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一部古典现实主义作品。它的思想艺术成就达到了极高的境界,是封建社会小说发展的巅峰。如果说,一系列优美动人的女性形象犹如长廊列柱构成《红楼梦》这座巍峨的宫殿,那么,林黛玉——这位曹雪芹呕心沥血,用理想和现实、用历史和未来、用智慧和热情塑造出来的女性,便是这座文学宫殿中一颗最美丽动人的珍珠。

为什么女儿国中百花争艳,唯独林黛玉最能牵动读者衷肠,最具隽永的艺术魅力呢?林黛玉的非凡之美不仅因为她姣好的容颜,更在于她丰富复杂的鲜明个性,柔弱而又孤傲的矛盾的性格,在于她无与伦比的优美的精神世界,是一个内美外显、内外皆美的艺术形象。

下面仅就林黛玉的语言,即口头表达(口语)和文字表达(书面语)两方面来浅析林黛玉的语言美。

看过《红楼梦》的许多人都认为林黛玉“孤高自许”“目下无尘”,有些“小性儿”“小心眼儿”,其说话尖酸刻薄,爱说便说,爱恼便恼。其实,那是林黛玉一往纯真、毫无矫饰的体现。而且,林黛玉眼光明亮,说话灵活、锐利、幽默、诙谐,是一个会说话且说出话来很俊听的机灵人。

例如:第三回,林黛玉别父进了贾府,初见贾母、众姐妹时,姐妹们问她都读了什么书,黛玉回答:“只读到《四书》”。她又反过来问姐妹们读什么书,贾母说:“念什么书,只不过识几个字,不是睁眼瞎罢了”。一句戏言让心细的黛玉记住了。待见了宝玉,宝玉问:“妹妹念什么书时”,黛玉答道:“不曾读过什么书。”由此可见,抱着“要处处留心,时时在意,不要多说一句话,不要多行一步路,恐被人耻笑了去”的黛玉是位善于自我保护、反应灵敏、“心较比干多一窍”的聪明人。

同是第三回,王夫人领黛玉去拜见两位舅舅,在此过程中王夫人对黛玉说:“……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中的混世魔王……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的这些妹妹都不敢沾惹他的”。林黛玉因赔笑道:“舅母所说的,可是这位衔玉而生的哥哥?在家时听母亲常说,这位哥哥比我大一岁,小名就唤宝玉,虽极憨顽,说在姐妹中性情极好的,况我来了,自然只和姐妹们同处,兄弟们自是别院令室的,岂得去沾惹之理”?一番合情合理又不卑不亢的表白,说得王夫人点头含笑。

《红楼梦》第八回,宝玉和黛玉同去探金钗,晚饭时喝酒到半晌,宝玉的乳母李嬷嬷上来拦阻,宝玉立即没了兴致,这时黛玉先忙说道“别扫大家的兴”。李嬷嬷让黛玉劝劝宝玉,别助着他。黛玉说道:“你这妈妈也太小心了,往常老太太又不是不给他吃,如今在姨妈这里多吃一口,料也不妨了”。又言:“姨太太这里,况又不常来的,你必要管着,想是怕姨太太这里惯了他,也未可知”?李嬷嬷听了,又是急,又是笑,说道:“真真这林姐儿,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尖呢!”宝钗也忍不住笑了,把黛玉腮上一拧:“真真这个颦丫头的一张嘴,让人恼不是,喜欢又不是。”林黛玉的这种趁势发话,能把握分寸,既批评了奴态十足的倚老卖老的李嬷嬷,又从侧面适当地拉近了和薛姨妈的距离,显得机趣自然,又斗榫合缝。

宝玉因一连串事故,最后受贾环的陷害,遭父毒打,几乎丧命,黛玉哭得两眼如桃,不敢见人,偷从后门进来看宝玉,抽泣得说不出话来,半晌,才挤出一句:“你从今可都改了罢(!)”黛玉的话含蓄曲折,意味深长,似劝诫、似疑问、似试探、似印证——从今以后情形大异了,在这样的压力下,你的主意该怎样才好?宝玉堪称黛玉知己,完全明白她内心深处的内蕴,毫不犹豫地回答她:“你放心,我就是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愿意的。”这种雷轰电掣般的话语,如千斤之重,深深地印在黛玉的心上,从此不似以前那般疑惑了。

在等级森严、人际关系复杂的贾府内部,黛玉和宝玉的感情既不能公开发展,又受家族势力的牵绊。况在,在金玉良缘的阴影下,黛玉的聪明自然看到了这种感情很容易被击碎,因此,在与宝玉的关系上,心弦绷得很紧,十分敏锐地注视着宝玉的感情动向。

第二十八回,宝玉见宝钗褪香串时丰泽肌肤,动了羡慕之心,呆呆的。宝钗扔下串子回身要走,只见黛玉蹬着门槛子,嘴里咬着绢子笑呢。宝钗因问她怎站在风口里,黛玉笑道:“何曾不在房里来着?指因听到天上一声叫,出来瞧了瞧,原来是只呆雁。”宝钗道:“呆雁在哪呢儿?我也瞧瞧。”黛玉道:“我才出来,他就‘忒儿’的一声飞了。”边说边将手中的绢子一甩,打在宝玉眼上,吓的宝玉“嗳呦”一声。在这里,黛玉以呆雁比喻宝玉的失态,脸上笑着,心里却酸着,嘴里的话却幽默逗人。一番形象的比喻后,黛玉终于说出“心里有妹妹,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这句话透出黛玉内心隐隐的悲伤。黛玉在这里所表现出来的是经过一番磨砺和反省后的含而不露,同时以调皮话、俏皮话,度过和情敌、爱人三个人在一起的尴尬局面。

林黛玉自幼失去父母,孤身投奔贾府,随着年龄的增长,爱情上的觉醒,使她想到了自己寄人篱下的处境和柔弱多病的身体。看到了等级森严的贾府人际关系复杂的严酷现实,使她敏感的少女之心意识到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距离,感到了获得爱的渺茫,孤独无依的她不甘心,却找不到任何依靠的力量。于是孤独、寂寞、悲哀的思绪紧紧包围着她。她不愿融于贾府的卑俗中,因而显得孤傲和不合群。但是黛玉毕竟也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女,她并不是天生冷傲、孤僻的,相反,她渴望温暖,渴望亲情。

《红楼梦》四十二回中,黛玉见宝钗为惜春开画料单,要了“水缸箱子来”便笑着拉探春道:“想必他糊涂了,把他的嫁妆单子也写上了。”因而宝钗笑着要拧她的脸,黛玉忙央告:“好姐姐,饶了我罢,颦儿年纪小,只知说,不知深浅轻重,做姐姐的教导我,姐姐不饶我,还求谁去?”众人见她说得怪可怜的,都说情放了她,宝钗就放了她,黛玉就笑道:“到底是姐姐,要是我,再也不饶人的。”宝钗笑指她到:“怪不得老太太疼你,众人爱你伶俐,今儿我也怪疼的了,过来,我替你把头发拢一拢。”由此可见,林黛玉也是一位开朗活泼、诚挚天真的少女。在贾府中她能左右逢源,获得了老太太的宠爱和众人的喜欢。只不过,她的洁身自好、绝不向封建势力和庸俗偏见投降的品质,不愿同流合污的纯洁灵魂使她忍辱负重,傲然挺立于贾府这个污泥潭中。这种独立的人格之美,高尚而纯洁,清丽而丰富,含蓄而深沉,在黛玉的一言一语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林黛玉的文字技巧也是作者曹雪芹写作技巧的一大体现。黛玉是一位心思缜密,才思敏捷的才女。她极善从草木的枯荣飘零中感受到爱情的挫折和生存的悲苦。她的诗中最常出现的意象花开和风霜,花象征独立人格和纯洁心性,风霜则暗示使花和女儿受到摧残的力量。黛玉的一生便是在风霜的打击下和迫害中保持着心香一瓣。“只恐似那花柳残春”“怎禁得风摧雨打”“漂泊亦如人命薄,”……诉凄凉。抒忧愁,叹薄命,是黛玉言情的基调。黛玉以她敏锐的思绪,生动的妙笔,用诗、用词展示了深厚、自由、动人的精神世界。使读者始终被笼罩在林黛玉强大的叛逆的精神力量里。让我们感到,在一片天真中唤出人性美和人情美的黛玉令人景仰。在迷茫中回归现实的弱黛玉更使人同情,促人深思。

林黛玉的语言美仅是林黛玉美的一个组成部分。她的一句话,一首诗构成了她精神世界的每个层次、每个侧面。使黛玉这个人物形象丰富而动人。让人们看到了黑暗势力怎样将一个天真纯洁、美丽而充满才情的黛玉一步步推向死亡的。曹雪芹准确地把握了语言技巧,并淋漓尽致地加以表现,因而创造出林黛玉这一光彩照人的文学艺术形象。而林黛玉的语言美在这一文学形象中闪耀隽永的艺术魅力,给不同时代的读者以强烈的、充分的、美的享受。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877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