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实用娱乐至死读后感实用(最新5篇)

网友发表时间 1503871

娱乐至死读后感【第一篇】

一、小学时代,家里买了小霸王学习机,“学习机”三个字加重点。后来,不出所料,学习机变成了游戏机。大学时代,买了个人电脑pc,号称要用来学习。后来,不出所料,电脑也变成了游戏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1、不要高估自己的自制力;

2、不要低估娱乐的腐蚀力;

3、这些机器的主要设计目的就是用于娱乐,不要试图螳臂当车。

二、我的手机里没有“今日头条”“抖音”之类的app。这回倒不是因为我担心自己抵制不住它们的侵袭,而是真心觉得这种娱乐太浪费时间。从今日头条看到的信息是碎片化的,浮于表面。而看看世界大事、历史碎片、街头巷尾杂谈,也只是猎奇,无法指导我们有所行动。抖音更是消磨时间的好工具,听说很多人刷着刷着,不知不觉一天就过去了。

老了才领悟到,时间才是最宝贵的资产,当然,蹲坑的时候看看这些还是可以的。

三、1984的很多预言都成了现实,但总体而言,于1990年从现实变成了历史。而《美丽新世界》则影响更加长远,从战后延续到我们的时代,并将长期延续下去,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1984描绘的是个灰色的时代,人类被操纵、被监视、被压制。《美丽新世界》描绘的则是个彩色的时代,人类有种神奇的产品,一颗下去,让君忘忧。

其中的成分,可以是电视,可以是手机,可以是电脑。当然,是药三分毒,它也有副作用,主要体现在:

1、可以扩展思维广度,但大部分都是无用的广度。

2、长期服用,将降低思维深度。

3、浪费时间,浪费生命。

生命如此短暂,用来做点更有意义的事情,岂不是更好。

四、关于电视、手机、电脑对儿童教育是有利还是有害的问题,似乎有不少研究,正反两面的结论都有。

我是倾向于认为,总体而言弊大于利。但是,糖衣炮弹的力量如此巨大,谁能抵挡呢。

五、、《娱乐至死》提及娱乐时代的到来,有一个重要因素似乎有所遗漏,那就是受众的变化。年轻人从奋斗的一代到垮掉的一代,民众的观点从“知识改变命运”到“知识无用论”,也经历了很多变化。

不少朋友都说,上班太累,压力太大,回到家就想刷个无脑的剧,看个不用动脑的小说。可见,娱乐时代不仅迎合了人类好逸恶劳的天性,而且有着深刻的时代基础,我们终将娱乐至死。

娱乐至死读后感【第二篇】

《娱乐至死》知乎有个回答写了漫画,引用《美丽新世界》和《一九八四》,生动形象。

奥威尔所担心的,是书籍将被禁止流传,“审查机构,禁书”。赫胥黎所担心的,是书籍根本不用被禁止,因为人们将自发地不再阅读书籍,“广告之后,敬请继续收看《谁是大赢家》.....”

奧威尔担心的是,有人将剥夺我们获取信息的权利。赫胥黎担心的是,有人将给予我们太多信息,使我们只会被动接受、无法自拔。

奥威尔担心真相将被隐瞒。“政府报一-政府报一”。赫胥黎担心真相将被无关的汪洋所淹没,“不用运动、不用节食,多科学的减肥饮品让您轻松瘦身,只要拨打我们的节目热线,松打造完美的身材”。

奥威尔担心我们的文化将被禁锢,成为一片沙漠。赫胥黎担心我们的文化将因琐碎而杂草丛生,大众为微不足道的事物而痴迷,“今天晚上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了..”“还等什么呢?快来集齐这一整套最可爱逗趣的...”“今天头等大奖的第一个数字是...”

《一九八四》中,政府用制造痛苦的方法来支配大众。《美丽新世界》中,政府用制造娱乐的方法来支配大众。

总之就是说,信息泛滥导致获取知识和真相困难,人们不阅读,沉迷于娱乐不思考而被支配。

娱乐至死读后感【第三篇】

1、作者说到有两个因素为娱乐化时代奠定基础。这一部分讲到了第一个因素——地区概念的消失。

当信息的传递可以忽略了空间的限制时,信息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时效性和有趣与否,而不在于这个新闻的社会和政治价值。其实我们生活中获取的大多数新闻都是不起作用的,最多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并不能引导我们采取有益的行动。如果非要谈到作用,它倒是给我们带来了支离破碎的注意力和一地稀碎的时间。

2、电视时代几乎所有信息都是以娱乐化形式出现在大众眼前的,就连最该严肃的新闻播报也是这样。播音员在播报任何形式的新闻时都是操着同样的语速和保持得体表情的,包括严肃事件和灾难新闻。新闻播报确实是表示严肃正式的一种方式,但同时也消解了报道本身的情感。(其实灾难新闻出现次数太多,也会消耗人的同理心。)广告和音乐也是娱乐化的帮凶。广告把人们的注意力带走,仿佛在强调之前出现的新闻其实与你关系不大。新闻报道中也会出现bgm,似乎是在暗示你此时应该带有怎样的感情来接受以下的资讯。

娱乐至死读后感【第四篇】

最近在读一本书——《娱乐至死》(作者:尼尔·波兹曼),大概讲述了当年从书本阐释时代到电报、电视的娱乐时代之间的转变。读到第五章的时候,感触颇深。

柯勒律治的著名言论“到处是水却没有一滴水可以喝”就算放到现在的互联网泛娱乐时代也完全不过时,很能代表这个失去语境的信息环境:在信息的海洋里,却找不到一点儿有用的信息。有些人为了追赶信息的时效性,每天花费大量时间去刷热搜刷新闻,而这些大量的信息却可能并没有给他们带来能够改变任何一天计划的信息,更别提改变以后漫长的人生计划了,这些信息至多是提供一点儿谈资。

我们已经完全接受了互联网对于真理、知识和现实的定义,无聊的东西在我们眼里充满了意义,语无伦次变得合情合理。如果我们中的某些人不能适应这个时代的模式,那么在我们看来,是这些人不合时宜、行为乖张,而绝不是这个时代有什么问题。

娱乐至死读后感【第五篇】

在2020年的最后2个月,我机缘巧合走进了公司的图书室,从某个书架上翻出了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在几天上下班的路途上,书本替代了手机,一页一页又一页,很快就看完了这部作品。

中途我几度回顾书面上那些简短精辟的推荐,封面的配图,好似那个被娱乐时代信息轰炸后身首异处的自己;书里的一字一句,都是对我混混沌沌又麻木无聊大脑的深度剖析。波兹曼的言语,好似当头棒喝,唤醒了疲劳驾驶的我,又在我那不知开向何处的车头挂了个吊钩,牵引我们走出迷途。

《娱乐至死》这本书出版于20世纪80年代,波兹曼忧心那时代蓬勃发展发展的电视媒介和衍生出来的电视娱乐文化,忧心成长在内涵浅薄、逻辑断裂、造句幼稚的电视节目和新闻广告轰炸下的大众,忧心我们的精神世界终将有一天死于那些仅会让我们开心的事务上。

不得不说,波兹曼是一位令人崇敬的媒介研究的智者。即使他未能预见到计算机与网络文化发展的新一轮改变,他的著作对于审视如今这个混杂着二次元、三次元、鬼畜、小视频、24小时段子、热搜、微博追热点、网红等各种圈子的媒介文化,也丝毫没有过时。甚至来说,现在从物质到精神层次的快销文化,正是《娱乐至死》最好的脚注。

可惜的是,波兹曼没有预见到,当人们不再重视文化的深度与广度,当人们沉溺于快速和海量收集信息的乐趣,当人们不知疲倦的追逐一轮又一轮的瞬间热点,印刷文化也免不了卷入其中了。

娱乐时代下,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出书立传,他们的思想或糟粕都得以传播了。

不过至少,当我看了《娱乐至死》后,再翻开一本书,我至少可以分辨出哪些书是准备死磕一个主题,哪些书只是想要印刷一些信息。

总而言之,如果你是一个拖延症患者或者缺乏勇气开展长期项目的患者,你应该读一下《娱乐至死》;如果你是一个被娱乐过度注射导致阀值较高进而看什么都没有兴趣的患者,你应该读一下《娱乐至死》;如果你是一个每天会花几小时刷小视频小新闻的信息收集症患者,你应该读一下《娱乐至死》;如果你是一个很久没有读过书想重新投入书本怀抱的患者,你应该从《娱乐至死》开始。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503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