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劳动课植树教学设计【范例5篇】

网友发表时间 1467771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劳动课植树教学设计【范例5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劳动课植树教学设计【第一篇】

仔细观察图画《植树》,看看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特别要注意近处两个人的动作。先说一说,然后写成一段话,注意把句子写通顺、写连贯。

仔细观察,是写好看图作文的关键。怎样才能做到有顺序,有重点的观察呢?同学们首先应该审清题意。从题目要求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观察图画《植树》,第一要看清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第二图上画的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第三特别注意近处两个人的动作。明确了观察重点,我们就可以按照学过的一些观察方法,如由近及远,由远及近,从整体到局部等,去进行细致地观察。

植树,就是种树,栽树。同学们一定都不会感到陌生。从图上近处的两个人来看,他们一定是在种树。小女孩儿两手稳稳地扶着小树苗,小男孩儿弯着腰,两手握着铁锹,正铲起土往树坑里填,小女孩儿脚边的水桶显然是用来浇水的。在他们身后土坡上,已经有了十几棵新栽下的小树苗,一群和他们年龄相仿的小学生,有的在用锄头刨坑,有的在给小树苗浇水,有的扛着铁锹正准备再栽下一棵,有的背着小树苗正朝坡上走来。从远处林立的高楼和离他们不远的一条河来看,他们可能是在护城河的岸边,可能是在郊外的山坡、荒地上。有了细致的观察做基础,同学们才能写出内容具体的看图作文。

观察不但要有顺序,还要有主次之分。抓住主要人物进行观察,在描写中注重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刻画,同时,要注意运用联想和想象,比如开头怎么样,结果会怎么样,从动作中想象人物会说什么,会想什么,尤其是近处两个人的动作。描写要注意点面结合,除主要人物具体描述外,环境描写应做为主体内容的衬托,做为背景的人、物、景等也不必一一罗列,做简单的交代就可以了。选取记叙材料的时候,应该注意侧重于表现中心的内容。

在记叙的过程中,可以选取不同的结构顺序。可以按事情的发展顺叙,从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依次叙述。也可以由对主要人物的描述扩展到整个劳动场面的描写。无论怎样叙述,都不能丢开“植树”这个主题,过程要分几步写具体。

原文:

植树

一天,老师带领同学们去植树。路上,同学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天气很好,蓝天上飘着朵朵白云,春天真美啊。老师给我们分了工,我们大家就分头干了起来。

同学们先挖树坑,挖完后把小树苗放进去,再填上土,最后再给小树苗浇点水,一棵小树就种好了。大家干得兴高采烈。小刚和小红干得特别认真。小红扶着小树苗,小刚给小树苗填土,小树苗种好了,他们都高兴地笑了。经过一个上午紧张愉快的劳动,同学们在小土坡上种了几十棵小树苗。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同学们心里高兴极了,在老师的带领下,满意地回去了。

评改意见:

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小作者没有认真审题,弄清题意。题目要求在观察中看看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特别强调要注意近处两个人的动作,因此文章的重点应写图画上近处两个学生植树时的动作,分几步写清楚植树的过程,这些在文章中并没有具体地介绍,对人物动作的描写只是“小红扶着小树苗,小刚给小树苗填土。”怎样扶,怎样填,以及他们是怎样挖坑,怎样互相配合,小作者都没有写清楚。观察的不细致,反映在文章中,就让人感到语言简单,内容空洞。因而在人物的语言,神态等方面,小作者缺乏想象。描写主要人物的神态,只有一句“他们都高兴地笑了”,没有一句对话,使图画的内容并没有在读者的眼前像放电影一样活起来,显得死板。

文章内容松散,有时与主题脱节。开头部分老师带同学们去植树,具体的时间,地点,原因都没有写。“同学们排着整齐的队伍”一句更显得突兀,对天气的描写与赞美,本来可以与植树联系起来,但又被作者忽视了。

对劳动过程的描写,作者用“先怎样,再怎样,最后怎样”一笔带过。没有劳动的场面,没有具体的人物活动。图中的学生们从他们手里的工具以及动作可以看出,他们有的在挖坑,有的在浇水,有的扛来小树苗,有的自己干,有的两三个人一起干。文章中没有描述。主要人物的描写中,也让我们不能了解植树的步骤,过程是怎样的。

文章结尾没有起到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在老师的带领下,满意地回家了。”满意什么,为什么满意?劳动的结果只是种了几十棵树,植树的意义何在?读后并没有使人受到教育,明白植树对保护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这是文章的一大不足。

1 植树

我们光明小学三(5)中队的少先队员,为了给首都的绿化建设做贡献,在植树节的下午到护城河边植树劳动。

到达植树地点后,同学们自觉分成几个小组,按照分工起劲地干起来。我和小明是一组,他很快挖了一个两尺多的坑,我把坑里的石头子儿清理干净,就拿起一棵小树苗,直直地竖在坑里,两手牢牢地扶住树干,对小明说:“来吧,可以填土啦。”小明笑呵呵地“哎”了一声,挥动铁锹,把刚才挖出的土一锹一锹地填到坑里。小明干得可仔细啦,生怕铁锹碰伤了小树苗。我等小明填到一半,轻轻地把小树苗往上拔了拔,这样可以让小树苗的根更舒展,小树长得更快更好。填好了土,我又跑到河边打来一桶水,浇在树坑里。小树种好了,我和小明的额头上都渗出了汗珠,可是看着亭亭玉立的小树苗,我们的心里比吃了蜜还甜,哪还在乎劳累。再看看四周,嗬,同学们也都种下了十多棵小树苗。他们正在挖新坑。继续种树,干得正欢呢。当然,我们俩不能落后又领了新任务,继续进行植树战斗。

观察仔细,想象合理,能够抓住图画的重点,在观察中点面结合,既有主要人物的具体表现,又有整个劳动场面的描绘。

叙述条理清楚,主题明确,语句通顺,连贯。场面描写简洁明了。主要人物的动作,心理语言,神态写得很具体。扶、挥、铲、拔等描写得细致入微。内容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文章的另一特点是开门见山,既交待了事情的起因,又点出了中心思想,对劳动过程的描写,由画面产生的联想都紧紧围绕着中心:为了给首都北京的`绿化建设做贡献。符合本次看图作文的训练要求。

2 植树

一个春光明媚的星期天,班主任李老师带领我们全班同学到西郊公园参加植树劳动。到了公园河边的上坡上,李老师给我们分了工:一组挖坑,二组抬水,三组栽树浇水。说干就干,不一会儿,土坡上到处是忙碌的身影。我和小丽负责栽树浇水,小丽两只手握住小树苗的树干,把它竖在坑里。我煞有介事地往手心里“呸”了一口,两臂一直一弯,双手握紧铁锹,铲起坑边的土,填进坑里。铲着铲着,小丽忽然,喊到:“等一下!”我一愣:“怎么了?”小丽看着树坑对我说:“看,一块石头,把它捡出来吧,不然会影响小树生长的。”我仔细一看,真是一块圆溜溜的石头,我弯腰捡起石头,放在一边,再铲土的时候,我更细心了,看到有小石头就捡出来。填好了树坑,我和小丽把桶里的水缓缓地倒进坑里,我又用锹在树苗周围的松土上拍了拍,一棵小树苗就稳稳地挺立在柔和的春风中了。那轻轻摇动的嫩枝条点着头,好像在说:“谢谢!谢谢!”劳动结束了,同学们望着满坡新栽下的小树苗,眼前仿佛出现了一片茂密挺拔的树林。

这篇看图作文的小作者联想力强,运用语言准确,生动。种树的时候,“我”煞有介事地往手心里“呸”了一口,两臂一直一弯,双手握紧铁锹,铲起坑边的土。活灵活现地描绘出一个认真、可爱、勤劳的小学生形象。从对文中人物语言、神态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善于观察,并且能够进行合理的想象。

植树的过程一步一步写得具体,清楚。挖坑、栽树、填土、浇水,条理清楚,叙述详略得当。

能够运用拟人的写作方法,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中心明确。

3 植树

在一片宽阔的河岸边,一群小学生在春风中植树。看,他们三三两两结成小组,你挖坑,我抬水,干得有条不紊,热火朝天。不大一会儿,原来空旷的河岸上已经挺立起十几棵小树苗。近前的一男一女两个小学生干得多认真啊:女学生稳稳地握住小树干,笔直地把它竖在坑里,盯着小树苗的眼神里,流露出无比的喜爱。男学生干得更细致,他弯腰曲腿,挥动铁锹,铲起坑边的土,轻轻地填进坑里,好像用力猛了,就会碰伤小树苗那娇嫩的根。树坑填好了,男学生顾不得擦一擦脸上的汗,让自己有点酸痛的臂膀歇一歇,就拎起水桶,将水慢慢地注进坑里。女学生用两手把坑边的土扫进树坑,又用力按了按。做完了这一切,两人望着挺拔的小树苗,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又继续干了起来。太阳渐渐升高了,河岸上已经变了样,再不是光秃秃的,几十株小树苗在轻柔的春风中轻摇着细嫩的枝条,让人看了感觉心情舒畅。映衬着远处一座座高楼,小树苗给城市带来了勃勃生机。

文章的描述与图画内容相符,又对图画内容进行了加工,润色,文章显得完整,生动。

植树的过程,按照从整体到部分的观察顺序,运用流畅、简洁的语言进行了具体的描写。点面结合:“面”,“他们三三两两结成小组,你挖坑,我抬水,干得有条不紊,热火朝天。不大一会儿,原来空旷的河岸上已经挺立起十几棵小树苗。”“点”,“近前的一男一女两个小学生干得多认真啊……”过渡自然,内容紧凑。观察仔细,想象丰富,如对男女学生神态的描写。小作者头脑清楚,知道自己在写什么,为什么写,因此读者也很容易体会出本文中心。

4 植树

阳春三月,是植树的好季节。植树造林不但可以美化环境,还能为人类提供所必须的氧气,净化空气。

星期天一大早,我们就来到了一座小山坡上。同学们有的挖坑,有的搬运小树苗。大家不怕苦,不怕累,干得很起劲儿,不时传来阵阵的笑声。这时,小刚和小红来到一个挖好的树坑前。小刚扛着铁铲,小红小心翼翼地拿着小树苗,轻轻地放在坑里,然后用一双小手扶着树苗。小刚用铲子一铲一铲地培土,边铲边说:“小树苗可以在这里牢牢地扎根啦!”小红也高兴地说:“小树苗有家了!这回它们可以在这里生长了。等到20xx年,小树苗就长成一棵棵高大挺拔的大树,那时,咱们国家就更富强了!”培好了土,两人顾不上喘口气儿,又赶紧抬来一桶水,小红把水慢慢倒进坑里,松松的土遇到水,有点往下蹋,小刚又铲了几铲土填进坑里,还用铲子的背面拍了拍,两人一起用剩下的土给小树砌了一个圆形的土围子。做完了这一切,小红用手将小树拔了拔,又摇一摇,满意地对小刚说:“我们的小树苗一定会在这里长成参天大树的。”他们俩都笑了,笑容像春天的阳光一样灿烂。

文章开头一段既是事情的起因,又是中心思想,为什么植树,作者讲得很明确,树木可以美化环境,提供氧气,净化空气。

文中人物的语言,也反映出文z章要表现的中心“小树苗可以在这里牢牢地扎根啦!”“等到20xx年,小树苗就长成一棵棵高大挺拔的大树,那时,咱们国家就更富强了。”树与人的关系更进一层。联想也是为内容服务的,联想得好,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含;联想得不好,会使文章变得结构松散。

真实、细致的动作描写,来自小作者准确的观察与发现。

5 植树

植树节就要到了,中队委员会决定组织同学们在植树节那天参加植树劳动,并进行“绿化首都小能手”的比赛。植树节那天一大早,同学们就来到了离学校不远的一片荒坡上,分配任务之后,辅导员一声令下,大家争先恐后地干了起来。因为是劳动比赛,大家干得既带劲又仔细。挖坑的,挖出的坑又圆又好,土里的石头捡得干干净净。抬水的,一趟又一趟,及时地送到栽树的同学身边。李明和闫文是一组,俩人早就商量好了要争当小能手。李明老练地握着铁铲,铲起坑边的土,准确地填进坑里,累出了汗,索性解开外衣的扣子。闫文两手小心地扶着小树苗,目不转睛地看着小树苗,生怕有一点歪斜。培好了土,又绕着树坑给小树浇了一桶水,两人把树坑堆圆,踩实,树坑周围打扫干净。看着自己的杰作,两人满意地笑了,彼此交换了一个充满自信的眼神。两人心里都在想:我们要争当小能手,要为家乡的绿化建设做贡献,让家乡变得更美丽。

把植树过程想象成一次争当“绿化首都小能手”的劳动比赛,小作者匠心独具,既然是比赛,自然全力以赴,那种不甘示弱,那种一丝不苟,使文章内容紧凑,可读性强。

观察与想象自然结合。图中小男孩儿的外衣没有系扣,作者想象为是由于小男孩儿干得带劲儿,累出了汗,所以解开了上衣扣子,这样想象符合劳动实际,又暗示着人物在植树过程中不怕苦,不怕累。

结尾人物的想法,争当小能手,为家乡做贡献,提高了比赛的意义,也深化了全文的思想内容。

文章结构合理,叙述具体。

劳动课植树教学设计【第二篇】

四年级下册第117、118页例1

1.利用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段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的植树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4、 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1.利用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分的段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2.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具准备:课件、尺子等。

一、游戏问答,认识“间隔”

1.同学们,我们先做个游戏请你们伸出一只手张开手指,仔细观察。

2、 把你的手放好,我们进行快速问答:五个手指几个空?4个手指几个空?2个手指几个空?3个手指几个空?一个手指几个空?

3、 这4个“空”也可以说成4个“间隔”,5个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 (全班一起找)通过刚才我们找手指数和间隔数,你发现了什么?谁来说说。(手指数比间隔数多1或间隔数比手指少1。)

4、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生活中跟间隔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

二、创设问题情境:

1、最近我们的学校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新修建的操场旁有一条小路需要同学们发挥聪明才智来绿化、美化我们,现在请你来当设计师,你对自己有些信心吗?现在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设计的内容和要求。

2、多媒体出示题目:学校操场边有一段长20米的小路,学校打算在小路一边植树(两端都栽)、并且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都相等。请按照要求设计一份植树方案。并说明设计理由、

3、从屏幕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认为在设计时需要特别注意什么?你能解释什么是两端吗?

(总长20米两端都栽间距相等)

4、在分组探讨前,请先商量好准备每隔几米栽一棵,然后动动手、动动脑,看用什么方法能够又快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同桌合作)

5、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三、探讨新知:

1、谁能展示一下你的设计才能,注意说明白你是每隔几米栽一棵?一共需要多少棵树?你是怎样获得这个结果的?

2、学生交流汇报(画线段图法、计算法)

3、 教师介绍讲解概念:总长、间距、段数、棵数(并随机板书)

4、用多媒体演示线段图的推理过程。

在设计方案、交流方法的过程中,老师发现有的同学没有画线段图,而是直接列出了算式,他们一定找到了规律,我们现在也一起来找一找这个规律是什么。

总长20米,间距10米,有几段几棵。

总长20米,间距5米, 有几段几棵。

总长20米,间距4米, 有几段几棵。

总长20米,间距2米, 有几段几棵。

5、学生交流,教师总结并板书:

棵数总比段数多1,段数总比棵树少1。

总长÷间距=段数段数+1=棵数

6、当总长是20米时,我们可以用线段图来解决,当路段变长是1000米、20xx米时,就不能这样做了,就需要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这样的问题。

7、 多媒体出示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需要栽多少棵树苗?

(1)了解题目内容。

(2)学生独立思考,全班交流。

8、刚才我们所提到的手指数和间隔数分别相当于植树问题中的哪个数量呢?生活中不止是植树问题包含着间隔现象,在其他方面也广泛存在,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锯木头、路灯、表面上的间隔和数字……)

9、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解决生活中类似的问题:(独立思考解决,全班交流)

①同学们做早操,某行从第一人到最后一人的距离是24米,每两人之间相距2米,这一行有多少人? (独立思考解决,全班交流)

②李老师从一楼去某班教室,每走一层楼有24个台阶,共走了48个台阶。你知道李老师去几楼吗? (独立思考解决,全班交流)

③5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1千米。一共应该设置几个车站?(独立思考解决,全班交流)

④在一条全长2千米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也要安装),每隔50米安一座。一共要安装多少座路灯?

听老师读题你自己再读一读,你发现这道题与我们刚才所解决的问题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特别需要注意的词语?(2千米 两旁)学生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方法。

四、拓展例题,训练思维:

1、多媒体出示例1:同学们在全长()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栽21棵树苗、

(1)了解题意,解决问题。(21-1=20段20×5=100米)

(2)学生质疑:为什么用21-1=20 算出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减1?

(3)我们所解决的这个问题跟刚才我们解决的例1有什么不同?

(不论是要算出棵数还是总长都要先知道段数,然后根据问题列出算式)

2、思维训练:

①第一个同学到第二个同学之间的距离差不多是1米,那么,第一个同学到第五个同学的距离是多少米?

②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3、出示刘翔的图片,展示刘翔竞赛的过程引出问题:中间共有10个栏,栏间距离为12、2米,请你们算出从第一栏架到最后一个栏架有多少米吗?

五、课堂总结:今天我们一起探讨学习了植树问题中两端都栽的情况,谈一谈你的收获有哪些。其实植树问题里还有许多有趣的知识,如植树时有时需要一头栽一头不栽,在圆形的球场一周栽树以及围棋盘上摆棋子的问题等 ,这些都需要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劳动课植树教学设计【第三篇】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使他们发现间隔 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在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规律的基础上解决简单 的植树问题。

1、使学生经历感知、理解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 并应用规律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

1、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2、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学习者特征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描述):

通过平时的观察,我发现四年级学生的思维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逻辑思维有了初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梳理的数学活动经验。但这种能力不是那么强,在学习中很难独立的完成学习任务,但学生的合作意识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能在学习中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学习,完成学习任务。适当的鼓励是激励学生学习,克服困难的最好方法。在生活经验方面,学生们看到过“道路两旁每隔一定距离会种有树”,但是,在这样的现象中包含哪些数学概念他们是不清楚的,需要教师针对此予以明确;在数学知识方面,他们知道“依此类推”和“除法的意义”,像“100米的小路,每隔5米栽一棵”,他们可以通过计算和画图的方法解决,只是对这些量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1、猜谜导入揭题

师:“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手)

师:对,我们都有一双灵巧的手,请你们伸出右手,五指张开,用数学的眼光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数一数,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空格?在数学上,我们把空格叫做间隔,也就是说,5个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间隔数为4。(师伸出4根手指、3根手指、2根手指)现在有几个间隔?

师:生活中“间隔”随处可见,比如,每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也是一个间隔,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和解决一些简单的、与间隔有关的问题——植树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手为素材,初步感受手指数与间隔数有的关系,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不知不觉中展开对数学问题的探索,激发探求植树问题的欲望。

1、激趣引入,启发探究积极性

(课件出示)出示江口小学为绿化环境的招聘启事及设计要求

招聘启示

学校将进行校园环境美化,特诚聘环境设计师一名。要求设计植树方案一份,择优录取。

江口小学

设计要求:

在一条长20米的小路一边等距离植树,两端要栽。

设计意图通过招聘启示让学生设计植树方案的出发点是让所有参与者都能平等的、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在参与中学习和构建新的知识、形成能力。

劳动课植树教学设计【第四篇】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两端都栽、只栽一端、两端都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几个层次,这节课主要是教学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通过教学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教材以学生比较熟悉的植树活动为线索,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探究栽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经历猜想、试验、推理等数学探索的过程,并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其中的规律,建立数学模型,再利用规律回归生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五年级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思维能力也有了初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梳理的数学活动经验。这部分内容放在这个学段,说明这个内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数学思维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教师的有效引领,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

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主要运用这样的教学理念:以问题情境为载体,以认知冲突为诱因,以数学活动为形式,使学生经历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的全过程,从中学到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以此为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通过观看图片为起点,以学生熟悉的手为素材,让学生感知间隔以及植树与数学的联系。

二、以一道植树问题为载体,营造突破全课教学重点及难点的高潮。

三、以生活中植树问题的应用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了解植树问题的实质。

四、多角度的应用练习巩固,拓展学生对植树问题的认识。

一、知识与技能性: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能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

3.能够借助图形,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一、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中探索并发现两端都栽的情况下间隔数与棵数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运用规律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难点

理解间隔与棵树之间的规律(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全长÷间隔长)并能运用规律解决抽象的植树问题。

1、采用手指引出间隔,让学生理解间隔,引出与间隔有关的植树问题

2、分组探究,发现规律,建立数学模型

3、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4、回归生活,实际应用

ppt课件 多媒体设备

一、新授

1.照片引发的思考

师:植树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活动,它不仅能够绿化环境,净化空气,使我们在劳动中得到锻炼,而且,在植树的过程中还蕴含着很多很多的数学问题,怎么样有兴趣探讨吗?

在学习之前先学习一下和植树问题相关的知识 出示图片(让学了解间隔和间距)

师:课件:在100米长的`小路一边种树,每隔5米种一棵。(两端都栽)一共需要栽多少棵? (指名大声朗读)

师:(生读完)说说吧学校植树都有哪些要求(指名回答)

师:每隔5米种一课

师:每隔五米指的是什么(点名回答)

生:间隔

师:这个词不错(板书间隔)。间隔指的是什么?

生:两棵树之间的距离

师:学校要求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多少?

生:5米

师:还有哪些要求吗?

生:两端都要栽。

师:这个要求也很重要(板书两端都要栽)

说说是什么意思?

生:两头都要栽

师:你能用手比划比划吗?

生:能

师:还有什么要求吗?

生:在100米的小路的一边

师:强调一边就是一行

让学生试着独自完成提前的题卡(老师巡视找到不一样的结果20、21、22让他们写在黑板上)

师:做完了吗

生:做完了

师:做完了,看黑板,同样的要求出现了三种不同的答案,同意20的举手21的举手22的举手!那学校到底该买多少树苗呢?

三、合作探究、寻找规律

1、小组探究,给予充分的时间。

那咱们就4个人一个小组探究一下这个问题,听要求,画一画,摆一摆或者模仿实际种一种!开始吧(这时教师下去指导巡视)

师:大家往前看,大家探究出来结果了吗?

学校到底需要买多少棵树?谁来说?(点名回答)

生:我们小组讨论的结果是21棵。

师:同学们对于这个小组讨论的结果21棵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大家都是正确的

你们小组使用什么样的方法得出结论的呢?

生:画线段

师:愿意展示给大家看吗?

大家注意听,看看这位同学的方法和你们的方法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生:总结先画一条线段表示100米,100除以5是20个间隔

师:是20个间隔吗?你带着同学数一数。20个间隔没错,那一定是21棵树吗?

生:最后一棵没加上

师:你把什么当成小树啦?

生:线段上的小端点

师:数一数是21个吗?

生:是

师:听明白了吗?有什么想问问他的吗?

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生:摆铅笔,2根1个间隔3根2个间隔4根3个间隔5根4个间隔

师:为什么加一呀

生:最一开始的一根或者最后一根没算

师:也就是学校要求两端都要栽

师:当做两端都要栽的问题时 间隔数+1=棵数

师: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这种思想很可贵,发现规律,其他的组也是这么考虑的吧!

看看这一规律的发现过程出示ppt

棵数=间隔数+1

间隔数=全长÷间隔长

师:请同学们很自豪的把自己总结的规律读一遍。

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学生操作、思考、教师巡视)

师:有答案了吗?谁愿意展示一下你的劳动成果,你是怎样想的?你能在黑板上来“改一改”吗?

师:6棵树几个间隔7棵呢99棵呢200棵呢

8间隔几棵树呢50个间隔呢1000个间隔呢

师:植树问题不仅能解决植树问题还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比如说安路灯

在一条全长2千米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也要安装),每隔50m安一盏。一共要安装多少盏路灯?(找同学朗读)能解决吗?巡视过程中找41,82两个答案

师:同学们算完了吗?看大屏幕(展示两个答案)你们同意那个?强调两旁 乘2

这个同学的错误正好提醒了我们做这类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两旁 两旁需乘2同意吗同学们?

师:今年雾霾挺严重的刚刚还因为雾霾放了假所以呀

北辰区政府为了减少尾气排放,减少污染,方便市民出行,为北辰人民新开设一条公交线路604路,从新河桥到东站后广场共有18站,相邻两站的距离大约是700米,这条线路大约是多少千米?

能解决吗?写在题卡上 做完了同桌互相检查(老师下去辅导)

师:谁说说你是怎么样算的?

生:18-1求出间隔数

700×17=11900(米)

11900米=千米

师:都对了吗?

生:做对了

师:你们家里都有钟表吗?听过钟声吗?你听当当这是几时?

生:2时

师:当当当,这是几时?几个间隔?在钟声里面也有数学问题一起看看谁能大声朗读?(出示ppt)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敲完。 12时敲12下,需要多长时间敲完?

师:能试着解决吗》做在题卡上,有困难了放在我们小组内解决,看看能不能解决。(巡视)同学们有结果了吗?哪个小组愿意汇报?

生:5-1=4 (个) 8÷4=2 (秒)12-1=11(个)11×2=22(秒)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

总结:这节课大家都有什么收获?

两端都要植:棵数=间隔数+1

间隔数=棵数-1

板书设计:

植 树 问 题

两端都栽 棵树 间隔数

劳动课植树教学设计【第五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07页例2及相关内容。

1.建立并理解在线段上植树(两端都不栽)的情况中“棵数=间隔数-1”的数学模型。

2.通过画线段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尝试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建立并理解“棵数=间隔数-1”的数学模型。

培养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课件。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植树问题中两端都栽的情况,谁能说一说是用怎样的数学模型解决这类问题的?(棵数=间隔数+1)能快速地完成下一题吗?(课件出示题目)

准备题:绿化队要在相距60 m的小路一边植树(两端都栽),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 m。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指名回答:60÷3+1=21(棵)答:一共要栽21棵树。

再来看看这一题(课件出示例2)认真思考,这两个题目有什么不同?

大象馆和猴山相距60 m。绿化队要在两馆间的小路两旁栽树(两端不栽),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 m。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设计意图例2是在例1的基础上教学的,对已学知识的复习是为了找准知识迁移的“原点”,为下一个环节的教学做好铺垫。

教师:你能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出你的发现吗?同桌之间可以互相交流。(指名汇报)

预设1:准备题是一边,例2是小路两旁。(追问:在图上该如何表示?)就是有两条线段。(怎么计算?)只要先算出一边的树木数量,再“×2”就可以了。

预设2:准备题是两端都栽,例2是两端不栽。(追问:你能通过示意图说说为什么吗?)因为小路的两端都是场馆。

教师:这个题目该如何解决呢?你想到了什么方法?(可以先从简单的事例中发现规律)请你在草稿本上试一试。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分析,使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题意,引导“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出来”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该环节的设计还重点突出了对“先从简单的事例中发现规律,再将规律应用于问题的解决”这一数学方法的迁移。

指名回答,过程预设:

1.先画一个简单的线段图看看,以20 m长的线段为例,在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棵数=间隔数+1”,需要栽5棵树。

2.同样长的线段,在两端都不栽的情况下只需要栽3棵树,也就是说栽的棵数比间隔数少1。(教师追问:可以用怎样的数学模型表示?)棵数=间隔数-1。

教师: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试一试,对这一数学模型进行验证吗?(学生操作,交流发现。)运用这一模型,例2可以怎样解答?

60÷3-1=19(棵)19×2=38(棵)

答:一共要栽38棵树。

教师追问:为什么要“×2”?(因为小路两旁都要栽树)

教师小结: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个题目的解决过程。通过与例1中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相比较,采用同样的方法得出了两端不栽的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即棵数=间隔数-1。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引导,促使学生自主探索,经历了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对数学思想的渗透也在知识的迁移和转化过程中得到了体现。在教学实际中,可结合“你能用不同的方法对这一数学模型进行验证吗?”这一问题,进行开放式的教学实践,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探索出规律。

教师:利用这一数学模型,还能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

1.一条走廊长32 m,每隔4 m摆放一盆植物(两端不放)。一共要放多少盆植物?

学生练习,指名回答:

32÷4-1=7(盆)

答:一共要放7盆植物。

教师:如果改为两端都放,该怎么算?

32÷4+1=9(盆)

教师:这两种不同的摆法相差几盆?(2盆)为什么?(两端都放时,盆数=间隔数+1;两端都不放时,盆数=间隔数-1。)

2.一根木头长10 m,要把它平均分成5段。每锯下一段需要8分钟,锯完一共要花多少分钟?

教师:这个问题和我们学习的植树问题有关联吗?属于植树问题中的哪一种情况?可以先用画图的方法试一试。

学生练习,分析讲评:

10÷5-1=4(次)8×4=32(分钟)

答:锯完一共要花32分钟。

设计意图第1题在完成后进行了比较练习,加深了学生对两种不同数学模型之间关系的认识;第2题虽然不是植树的情境,但规律是相同的,引导学生通过画线段图的方法即可抓住题目的本质,同时扩展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视野。

小明家门前有一条35 m的小路,绿化队要在路旁栽一排树。每隔5 m栽一棵树(一端栽一端不栽)。一共要栽多少棵?

教师:这题与已经学过的植树问题有什么不同?(一端栽一端不栽)先猜一猜,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验证结果是否正确。

预设1: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棵数=间隔数+1;两端不栽的情况下,棵数=间隔数-1。这种一端栽一端不栽的情况,应该是棵数=间隔数。

预设2:是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得出的,一共要栽7棵。

预设3:直接用35÷5=7(棵)。(教师追问:35÷5算的是什么?)间隔数。(用这样的方法计算其实是以什么作为依据的?)在一端栽一端不栽的情况下,棵数=间隔数。

教师:比较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说说你自己的理解。

设计意图以已学知识为基础,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鼓励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探索这种情况的规律,在最后的比较环节也强调说出自己的理解。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取的知识、思维活动的经验才能更加鲜活和深刻,充分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

小结:植树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应该先判断出属于哪一种情况,再根据题意列式解答。

课外作业:先判断以下各题属于哪种情况,再列式解答。

(1)在一条长2千米的公路的一边栽白杨树,每隔8米栽1棵,最多可以栽多少棵?最少可以栽多少棵?

(2)搬运工从一楼到二楼,走了16级台阶,王丽家住6楼,每相邻两层台阶相同,从一楼到六楼一共走多少级台阶?

(3)一个古老的摆钟,于六时整敲响六下,需时五秒钟;那么,在正午敲响十二下时,需时多少秒?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467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