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端午节由来和风俗意义(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810947

【导言】此例“端午节由来和风俗意义(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端午节由来和风俗意义范文1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等。这里仅介绍纪念屈原说。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农历五月初五,在写下了绝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亡,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后衍生成粽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2000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贴午叶符、悬挂菖蒲和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食品等。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想救他。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却不见屈原踪迹。之后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划龙舟以纪念之。竞渡之俗,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赋予了不同的寓意。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日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完成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以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

端午节由来和风俗意义范文2

关键词端午节;文化;中国元素;骨;气

传统节日文化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对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中国传统节日丰富多彩,节日中的各种习俗,寄托着人们对于生活的美好愿望与憧憬,以期待达到人人和谐的社会和“天人合一”的境界。我们过节,是对祖先留下的文化的传承,是文化之精神所在,这是自远古而来的,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的财富。作为我们的近邻,日本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如日本传统节日中的“五节句” i 就来源于中国,后来经过自己逐渐发展演变成了如今具有日本特色的“中国节”。

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认为中国文化是使日本文化从豆浆转化为豆腐的卤水,可见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关系之密。中国与日本同属东亚文化圈,日本民族依赖中国文化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这一过程是相当漫长的,其社会、政治、文化的进步也是一点点完成的。笔者认为,日本文化是以中国文化为基础,对中国文化的逐渐吸收、消化、改造,经绳文、弥生、古坟文化,飞鸟、白凤文化,奈良天平文化,平安文化,镰仓武士文化,室町文化,安土桃山文化,江户文化ii的发展,最终才形成了能够反映日本民族特性的独特文化。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我们的典章制度、民俗习惯、哲学思想等,均被好学而又勤奋的日本民族“拿去”,端午就是其中之一。如今端午节已在一衣带水邻邦生根发芽。端午传入日本后,日本将其文化内涵与自身的社会、文化相结合,继承了内涵,结合自身特点经过吸收改造,把中国的端午变成了祈祷男孩健康成长的“男孩节”。iii如今,日本在阳历的5月5日这一天,庆祝他们自己的端午,也就是日本的“男孩节”。究其中国元素,不难发现,日本端午借中国端午文化之“骨”,使其充满一种日本式的精神,这恰恰是一种文化之“气”的体现。

一、中国的端午

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中国的端午节。作为我国三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等。“端”字有“初始”的意思,“端五”就是五月的第一个五即“初五”。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所以“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端午原本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后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等。

关于端午节的来源说法不一,有说是源于纪念屈原的,有说是源于纪念伍子胥的,有说是源于纪念孝女曹娥的,还有说是源于纪念女诗人秋瑾的等。一般较为公认的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端午节这一天,赛龙舟作为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为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划船去追赶拯救的故事。于是,每年的五月五日划龙舟来纪念,借此驱散江中之鱼,免得吃掉屈原的身体。端午这一天必不可少的当是吃粽子。粽子,又叫“角黍”、“筒粽”。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起初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关于吃粽子的含义,一是因为“粽”和“中”音近,取“功名得中”之意,特别适合小孩与当官的人吃;二是因为“粽”和“宗”音近,取“光宗耀祖”之意。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五这一天,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成为端午节的一个标志,更是成为了中国传统节日的一个标志。

端午节这一天我们还会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等。此外还佩戴配饰,如豆娘、艾虎、香囊、系五彩线、长命缕等,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还有的地方进行吃咸鸭蛋,画额,悬钟馗像,也有的地方进行吃五黄,躲端午,饮蒲酒、雄黄、朱砂酒,采茶、制凉茶,洗沐兰澡,采药,用符图驱邪、斗草等活动。因中国地大物博,各地端午各具特色,不一赘述。

二、日本的端午

日本人也过端午节,日本的端午有着别样的情趣。日本的端午节又称“菖蒲节”。和中国一样,也有“五月最初的五日”的意义。中国的端午节习俗大约是在中世纪初传入日本的。而中国端午节吃粽子、洗菖蒲等习俗,传到日本,约是在平安时代。因此关于日本端午节,一说是自奈良时代以来就有的节日。另一说则认为日本平安时代的贵族阶层最先引进了中国的端午节,而后传入民间。到了日本的江户时代,端午节的各项要素已普遍存在于民间生活之中,日本的端午节基本成型。

起初日本的端午节也是农历的五月初五,但在1868年的明治维新后,日本的新年被改在了元旦,以至于日本一年中的“行事”iv便全由农历改成了阳历。从那以后,阳历的5月5日便成了现在日本的“端午节”。端午节是日本最重要的节日之一,1948年7月,日本制定了《关于国民节日的法律》,将端午节的名字改为“男孩节”,成为现代日本的法定节日之一。日语中,“菖蒲”的发音跟“尚武”相同,因而端午节曾备受武家所好,是武士阶级非常重视的节日。

日本的端午节虽然是把中国的端午节“拿去”的,发展中还加上了“男孩节”的意义,但如今却形成了日本独特的风俗习惯。除沿袭插菖蒲,吃粽子等与中国端午节相关的习俗以外,还加入了新的内容,如为男孩消灾驱邪,在自家门前竖起高高的鲤鱼幡,祝愿男孩子健康成长、出人头地。传统的家庭在这一天吃“柏饼” v,用菖蒲水洗澡,祛灾除病。家里摆放威武的偶人代表孩子的勇敢,迎风飘扬的鲤鱼幡象征有出息,洗菖蒲澡、供奉菖蒲酒可以辟邪,“柏饼”表示家业永不衰落。日本人认为鲤鱼是好运、力量和勇气的象征,为了祈祷上天照看好自己的孩子,立起鲤鱼幡以引起上天的注意。条条迎风飘扬的鲤鱼幡,表达了家人望子成龙的心愿。日本的端午,除了悬挂鲤鱼幡外,还要装饰“武者人形”。武者人形因从五月的端午发展而来,在日本也叫做“五月人形”,其造型以着盔甲的武士为主,祝愿男孩像古代的武士那样勇敢坚定、百折不挠。另外,插菖蒲、熏艾叶、喝菖蒲酒也作为日本端午的传统习俗,有招福辟邪之意。

和中国一样,日本在端午这天也挂钟馗像(旗)、进行龙舟竞渡、吃粽子。但是这里所讲的吃粽子不是为了纪念屈原,而仅仅是日本节日间的美食。日本的粽子是平安时代从中国传入的,当时的粽子只在皇宫中举行端午节时作为供品的,后来才得以普及。日本的粽子皮多种多样,有白茅、竹叶、蒿叶等等,主要是长锥形的。中国的端午,在日本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被日本逐渐吸收消化改造成了如今具有日本特色的“男孩节”。

三、日本端午节中的中国元素

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中国文化是日本文化的源头,日本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延续。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则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自然,中国元素成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精神符号。中国元素是我们民族的象征,从某种意义上亦可称作中国文化元素。民俗风物、祥瑞吉物、传统文化、人物荟萃、艺术瑰宝、人文精粹、地理坐标等这些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体现国家尊严和民族气节的形象、符号或风俗习惯就是所谓的“中国元素”。

因此,从日本端午节的时间上来看,日本端午产生于奈良至平安时代,成型于江户时代。日本端午最初的时间和中国是相同的,这种时间元素可称其为“中国元素”。从日本端午的习俗上来看,粽子作为中国端午的标志,凝聚着我们民族的端午文化。后来传入日本,经日本逐渐改造而后又衍生出了日本端午特有的食物——柏餅。可以说,“粽子”也是“中国元素”。“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龙舟也是我们中国端午的一种符号,自然日本端午中的“龙舟”也是一种“中国元素”。菖蒲自古在中国就有驱毒辟邪之功效,后来我国的端午传到日本后,日本也将菖蒲这一“功效”拿过去,并给予它极高的地位。另外,艾草、雄黄酒、钟馗和菖蒲一样均是“中国元素”。我们用“鲤鱼跳龙门”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也可表示逆流而进,奋发向上之意。而日本在端午节这一天所悬挂的“鲤鱼幡”也同样寄托了家长望子成龙的祈愿,因此,“鲤鱼幡”中的“鲤鱼”也可以说是“中国元素”。

端午节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粽子、菖蒲、艾草、龙舟、鲤鱼等是“端午”的符号。由是观之,日本端午节中的中国元素有:时间、粽子、菖蒲艾草、钟馗、龙舟、鲤鱼幡等。因此,笔者认为,日本端午文化中从时间元素到空间元素,都体现着中国元素。勤劳的日本民族根据自身需求,广泛地“拿去”,在吸收消化中国文化的同时又不断丰富和发展着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经历了长期的“拿来”与“拿去”的学习,从“移彼汉家之字,优我日域之俗”的学生到如今的“所有伟大的传统中最神秘的最离奇的” vi 文化,这个独特的民族,从之前的师于中国到如今的的青出于蓝,确实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学习的同时我们更要反思今天自己的文化。

日本能将中国追思先贤的端午“拿去”,变为与自己民族精神相统一的尚武重男的民族精神节日。把我们的典章制度、哲学宗教等“拿去”学习,学习的同时都赋予了日本民族精神,这就是日本文化之“气”的表现。由是观之,笔者认为,中国文化就好比是“骨”,而日本文化则是依附于“骨”上的“气”。“气”是一种文化精神,是抽象的;而“骨”则是一种文化实质内涵,是具体的。“气”无“骨”不立,“骨”无“气”不长。

注释:

i 五节句:日本一年中重要的五个节日,分别是1月7日的人日,3月3日的上巳,5月5日的端午,7月7日的七夕和9月9日的重阳。

ii绳文、弥生、古坟文化:约公元前7、8千年——公元6世纪中叶;飞鸟、白凤文化:538年——710年;奈良天平文化:710年——794年;平安文化:794年——1192年;镰仓文化:1192年——1333年;室町文化:1333年——1573年;安土桃山文化:1573年——1600年;江户文化:1600年——1868年。

iii 笔者注:日本的端午直译应为“儿童节”,但在日本3月3日为“女儿节”,5月5日主要是为男孩子庆祝节日,故此处称之为“男孩节”。

iv 行事:在固定的日期按照惯例举行的传统节日庆典活动。

v柏餅:槲叶糕,用槲树叶包着的带馅粘糕点心,日本端午节食物。

vi美国哲学家穆尔语。

参考文献

[1]马兰英,臧运发。新版日本风俗习惯[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2]张勃,荣新。中国民俗通志[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

[3]内藤湖南。日本历史与日本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4]叶渭渠。日本文化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端午节由来和风俗意义范文3

端午,今又端午。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民族特色鲜明的夏季节日。也是我国各民族及海外华人、华侨,甚至亚洲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普遍认同,世代遵循的纪念性节日。

两千多年来,久远的历史,淳厚的民俗风情,独特的民族意蕴,使端午节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跨越了民族文化和地域的层层差异,成为这些国家和地区所能接受的传统节日文化。正因为如此,我国的端午节与中秋节、春节被称为中华民族最具有影响的三大传统节日。应该说,这三大节日是我们生为炎黄子孙引以为自豪的节日。

端午节的节庆时间一般固定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也有的民族和地区将五月初五前后的几天都做为端午节庆时间。到了端午节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门前悬挂艾蒿、菖蒲,配带符图,吃粽子、饮药酒、赛龙舟、划龙船、郊远踏青、登高、姻亲往来等等,丰富节日内容。

当历史的时光流逝到文明时代之后,端午节的内容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不断的增删、不断的接纳新的时代人们信仰与理想,以及由此产生的言行、仪式。比如,祭祀悼念屈原,把人民对这位忧国忧民的楚臣,著名诗人的敬仰与思念,融入到节日之中,同时又借助屈原的巨大文化感召力,强化了端午节的影响力。唐代诗人文秀“端午”:诗中描素很清楚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诗人以端午习俗源于纪念屈原这一传说写起,笔锋一转,直接以叩问历史、反思人生的妙句妙句“堪笑楚江空渺渺”,一腔无奈与不乐之情强烈的迸发出来,为忠臣蒙受的冤屈提出尖锐批判。

我们看到,端午的民俗有着明显的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演化轨迹。当代的端午节,出现了一些需要讨论的现象:比如端午节俗的城乡差异、受西方节日冲击所呈现的变化、受市场经济影响出现的现象等等。一般而言,乡村保持的端午节风俗相对完整,传统风貌也多一些。但在城市,特别是在大城市则相对零散。乡村的节俗更多的人情情理的贯注,而城市的节俗往往成为公众性的一次促销。乡村社会的文化背景是强大的节俗动力,尽管渗透商业文化观念,但是习俗形成与节日氛围还是以乡村农业社会浓郁的风土人情为主,而城市节俗所传承的是端午节较为表面化,往往从商业文化的角度给予塑造、参与、利用。我们应该看到,这些差异客观上加速了端午节的演变,削弱了端午节的普遍性、整体性的传承。

端午节由来和风俗意义范文4

有关于端午节的习俗大全

战国时期,中国的北方已把夏历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了。五月进入夏季,蛇、蝎、蜈蚣、蜂、蜮等五类毒虫和蚊、蝇等害虫进入活动、繁殖旺季,致人们受伤后的伤口容易发炎。由于当时的医疗水平很低,这些害虫带来的生病和死亡率很高。所以,古人处在恶月恶日的恐怖之中,甚至连出生在该月的婴儿也惨遭遗弃,有幸活下来的也时刻有一种不祥的感觉。于是,出于感性和质朴的认识,古人便产生了丰富多彩的五月端午风俗。如:

系五色丝。以青、赤、黄、白、黑等色合成的五色丝系于手臂,希望能驱瘟、除邪、止恶气。

挂艾草。将艾草挂在门口以禳毒。

饮菖蒲酒。饮菖蒲酒以预防五毒叮咬和外伤发炎。

戴石榴花。起初也是驱虫,后成为小闺女端午籫以榴花为美的风俗。

喝雄黄酒。最初人们以雄黄涂耳鼻,后发展为端午喝雄黄酒。“喝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

与此同时,中国的南方又出现了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的端午节风俗。

龙舟竞渡。南方越族以龙为图腾,在先秦时期就有祭祀龙的节日,龙舟竞渡是其中活动之一。

吃粽子。古称角黍,用“菰叶裹粘米、栗、枣”,是南北方普遍食用的端午节食品。

千百年来,中国的端午节风俗保留至今还有多少呢?记得小时候,我还在脸上涂过雄黄,也喝过雄黄酒,今天的街面上偶尔还见过门口挂艾草,但现在五色丝、菖蒲酒、雄黄酒已难觅踪影。如今,古代的端午节风俗也就只剩下赛龙舟和吃粽子了。追究其缘由,是因为它们已经和一个伟大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了。

公元前二百七十八年的夏历五月五日,屈原投汨罗江而亡,为中华民族文化史留下了划时代的壮丽一章,使普通的驱邪避恶的端午节成为千古不衰的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节日。

从汉代到南北朝,中国的节日开始赋予纪念意义和人文化的倾向。端午节所纪念的历史人物,曾因地区而不相同。南方吴地之俗,是纪念伍子胥和曹娥的。纪念屈原的说法,流行于荆楚地区。隋唐统一后,经过各地风俗的渗透、汇融和人民的普遍筛选,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伟大诗人屈原击败了其他对手,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纪念屈原的说法,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同。

介绍端午节的习俗

同学们,你们听过这样的童谣吗?“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写的就是我国传统佳节端午节。

说起端午节,你们知道是为了纪念哪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吗?他就是屈原,他被别人陷害,被迫跳江而死,人们为了纪念屈原,所以就在这天把粽子扔进汨罗江,喂饱鱼虾们,不让鱼虾们吃掉屈原的尸体。在端午节这天,我们还要赛龙舟,是为了捞起屈原的尸体,可是没有捞起来。屈原已经离开我们很久了,我们只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才一直这么做的。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810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