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教师编辑科学小论文作文汇聚优推10篇

网友发表时间 1936071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教师编辑科学小论文作文汇聚优推10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教师编辑科学小论文作文【第一篇】

多种不同方案,然后经充分讨论选出最佳探究观察和想象能手。在合作与交流过程中,教师能主动做好事件的引探,并注意到小组各成员的分工与协同作用,使每一小组的同学人人都有事可干。取得了人人参与、人人有收获的喜人效果。

二、“电化”让学生更主动用心地参与。

生活中实际问题。

三、“评价”让学生天天都在进步成长。

小学科学教学的评价是一种多元的激励性评价。透过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的好奇与探索精神,使学生对科学学习始终保有愉悦的情感体验。小学生学习潜力的构成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同年龄阶段,由于生理、心理的成熟程度不一样,所表现的每个侧面程度也不一样。只有评价资料适合小学生的实际水平,才是有效的,要求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学生的用心性。我在课堂中常善用评价激励语如:“××同学坐得真端正!注意力真集中!”“你很像一个小老师,不仅仅管好了自己,而且把自己的小组也管理得很好!”“你真行!真棒!真是好样的!”“老师发现你不仅仅听得仔细,说得也很好!”“你的想法很有创见,这十分可贵,请再熟练地做一遍!”“倾听是分享成功的好方法,看××同学正在分享着大家的快乐,我相信他已经有了很多收获!”。还有,“你明白的真多!知识真丰富!我们大家要向你学习!”“能提出这么有价值的问题来,真了不起!”“我明白你能行!”“你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妙的方法,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学生!”“你的回答真是与众不同阿,很有创意,老师特欣赏你这点!”“你真像位小科学家,有这么多重大发现!”“了不起的发现,再用精彩的方式介绍给大家,大家就更佩服你了!”等。

对于学生的回答,无论恰当与否,教师都应及时做出评价,一个充满赞扬的眼神,一个表扬的轻轻手势,一句鼓励的话语都能使学生心潮澎湃,甚至对他们一生都会有影响,这点我在教学中已颇受至深。我还结合实际,进行了“两会两能”评价法。就是上课时会听,会看,能说,能做。学生在科学课学习活动中,学生首先进行自评,自己认为做到了,就能够到课代表那儿要求加一颗星,当然也要结合学生互评。学期结束前,教师可根据组长统计的状况,满15颗星以上能够得“优”,10颗到15颗能够得“良”,5颗到10颗能够得“中”,这就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这一切工作完全能够让学生来操作,既方便,又真实。也有这样的例外,这事实证明,“课改”后教师们的评价标准发生了变化。

从实践看,实行这种激励性评价,学生心中就会始终涌动一种精神力量,谁也不会自甘落后。

教师编辑科学小论文作文【第二篇】

由于普及自然实验教学和推进科学课程改革的需要,我们改上自然课,成了专职的自然教师。其他老师都说:学生对自然的学习最有兴趣。成了专职自然教师后,我们也希望能如此。可是通过近一年的教学后,我们发现学生表现出的学习兴趣离我们对他们的期盼太远。就以自然课外活动为例,我们在小学自然第八册的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布置过制作简易岩石标本,养蝌蚪,养蚕,制作昆虫标本,制作简易太阳能热水器,观察月球等6次课外活动,原想让学生通过动手制作和亲历活动过程学习丰富的科学知识,压根儿没想到学生对这些活动感兴趣的太少了。少部分学生养了蝌蚪,却未能如实去填写记录。归纳这种教学现状,我们只想说这是“教师期盼有余,学生活动不足”。

经过了解,这种“期盼有余,活动不足”的自然(科学)课外活动的教学现状,是目前我地小学自然(科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非常值得广大自然(科学)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反思。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很多,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现浅析如下:

“活动不足”的原因之一:学生难找相关材料。课外科技活动、课外制作等都要用到大大小小的多种材料,由于学生课后分散独自在家中,身边的材料能满足一次活动需要的确实不够。如制作岩石标本时,我们降低了难度,就学具袋中(为了学生安全,不到野外采集)的花岗岩、砂岩、页岩、石灰岩、大理岩用来制作标本,但大多学生却因找不到医用针剂盒或塑料泡沫而没有去做,只有少数学生能想到用其他盒子(如鞋盒、笔盒)装制标本,而又显得不协调,贴标签时又没有浆糊、胶水。再如养蚕,(洋川小学四年级)这286人中只有一个人找到了蚕种养了起来,养到最后也只剩下一条,而很多学生连桑叶长在什么地方都不知道。改作养菜青虫等,学生也未能真正动起来。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学生难找相关材料,导致学生课外活动开展得不尽人意。

“活动不足”的原因之三:家长对子女的学习支持指导不够。例如,在制作昆虫标本后,我们了解学生不能完成的原因时,就有学生诉苦:爸爸妈妈不让捉昆虫,理由是“蝴蝶翅膀上的灰有细菌”,“这些虫有毒,手捉了容易得病”,“养些蝌蚪在家中很烦”,家长不能在这些活动中发现和培养对孩子有益的兴趣。这些学生中,还有相当部分是考试成绩较好的,其家长均在阻止他们的自然(科学)课外活动的进行。有的家长对孩子在家中的制作、饲养等活动,不能进行指导和鼓励,也使得有的孩子的活动只是做到半途而放弃。

“活动不足”的原因之四:课外活动的评价激励跟不上。由于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参与到课外活动中,教师的评价也就面对这少数的学生,激励不起更多的学生的积极性。而学生交来作品的时间也七零八落,什么地方碰到老师就什么地方交,教师也是随时收随地放,没能很好保存学生的作品,更谈不上有效的评价。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科学课程的评价以真实的日常教学为基础,充分利用所有正常的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全面反映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还指出:评价主体则应包括教师、学生、家长等。由此看来,在让学生完成课外科技活动的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活动状况,并希望其他学生、家长也参与到自然(科学)的教学活动中来,共同成为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伙伴和激励者。教师的评价时机还应全程化,随时随地做到对学生的关注,给予鼓励性、指导性的评价。这样,有望学生逐渐更多地参与到自然(科学)课外活动中来。

“活动不足”的原因之五:当前安全意识的强化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些负面认识。应该说:安全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学生生命都不能保障,便无所谓教学。正因为如此,一些课外活动教师便少安排或不安排,即便安排,也只是备课本上写着,或轻描谈写向学生提一下,没有进行实质性的要求。教师谁都担心——学生是因为要完成布置的课外活动受了伤(严重的危及生命)而承担上不必要的麻烦或责任。谁也说不清学生会在课外的什么活动中出安全事故,与教师的教学活动沾不上边当然便是好事。这样一来,原本是课堂教学需要在课外进一步学习完善的活动,或是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和发展的活动便被淡化或取消,显得“活动不足”。

“活动不足”的原因之六:教师的行为习惯对学生的课外活动引领不够。这是我们教师自身教学行为的缺陷所在。首先是教师自己没有能像要求学生一样要求自己去完成每次科技制作、课外观测等,教师尚不能做到,何况学生呢?有时学生问起来,也似是而非,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其次,教师对学生的课外活动放得“太大”,以致于不管他们做不做。平时如果能全程观察他们的表现,多沟通交流,对他们完成的每一步都进行肯定,同时也就能了解到没有完成的任务和便于鼓励、指导他们继续完成活动任务。因此,教师有必要和学生一起完成相关课外活动,多抽一点时间和学生在一起,既便于指导,更能带动学生积极参与。最后,教师对学生活动中问题的激发和提出来的问题赏识不够。教师只关心学生完成了多少作业、作了多少作品,而很少去关注他们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和能更多的提出新问题,这样也致使学生的活动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其实教师应善于激发问题和抓住这些问题,不仅能达成科学三维目标,更能使学生科学素养得到不断培养。有时教师没能及时寻找抓住学生提出的有思维价值的问题让学生继续探究,影响了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各方面的真正提高,活动中和活动过后学生显得无所事事。

2005年,我国将全面实施新课程体系,在走进全面实施科学课程的时刻,我们对开展自然(科学)课外活动活动中表现出的“教师期盼有余,学生活动不足”的教学现状产生的原因进行的一些探讨。开展自然(科学)课外活动能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向学生普及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等,对自然(科学)课堂教学有很好的补充作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这样的活动“可能需要课外活动的配合”,要“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身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引领他们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更广阔天地”。因此,我们教师不要期望减少或不进行课外的采集、观察、实验、制作、栽培、饲养、参观、调查访问等课外科技活动,因为这些活动是简单易行的,更能向学生提供亲历科学探究的机会,我们不能因面对的阻力重重就放弃了这些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活动。

我们应以科学的思想和方法来认识和解决目前自然(科学)课外活动中存在的教学现状。《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其教学建议指出:教师应“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亲自介入并认真观察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随时掌握他们活动中取得的进展、面临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对活动的状况及时作出判断,并决定应当采取的指导策略”。所以,我们教师无论何时都要心中有学生,要以学生为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应有利于他们的发展。教师应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加强与学生、家长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注重评价激励,全程指导,相信自然(科学)课外活动能更快走向有利于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和科学素养的习得的蔚蓝天空。

2006年3月。

教师编辑科学小论文作文【第三篇】

评语。

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手段,以下是由本站pq网友为大家整理出来的本科学校。

本文立意新颖。全文以为线索,结合各地的准规较全面的分析了------的问题和原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内容论证也教科学合理。全文充分体现行政管理专业特色,格式规范。但创新点不够。

选题较具时代性和现实性,全文结构安排合理,观点表达基本准确,思路基本清晰,全文内容基本上按照行政管理专业培养要求来写,查阅的相关资料也较多,但行政管理专业特色体现的还不够充分,属于自己创新的东西也还不多。总体上符合毕业论文要求。

该文选题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能较好地综合运用行政管理知识来分析企业行政管理实践问题,论文写作态度比较认真负责,论文内容较充分,参考的相关资料比较切合论题的需要,层次结构比较合理,主要观点表达的比较明确,逻辑思路基本符合要求,语言表达基本通顺。但论证的深度还不够,创新点不足。

研究内容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选题社会热点问题,逻辑结构严谨。观点表达清楚,论述全面。语言平实简洁,通俗易懂。在论证过程中也能较好地将专业知识原理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但论据还不够。总体上符合毕业论文要求。

选题较具时代性和现实性。全文结构安排合理。观点表达基本准确。全文内容紧扣行政管理专业要求来写,充分体现出行政管理专业特色。查阅的相关资料较多。但不足之处主要是属于自己创新的东西还不多。总体上符合毕业论文要求。

作者对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口语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展开讨论。选题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论点正确,论据确凿,论述清晰,论文符合规范化要求。整个论文设计与写作过程中,作者的治学态度极其严谨、认真。

该同学的论文从分析英语教学的本质及特征入手,对英语教师的角色的重要性进行了论述。作者通过对中国传统和现代教学模式的比较,论述了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文章论点明确,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论文题与论文的内容基本相符,结构完整,语言比较流畅。即或在初稿中除了分段过细外,也没有发现多少严重的语法或拼写错误。作者试图从列夫•托尔斯泰和曹禺的作品中寻找其小说中某个人物的关联。从内容看,作者对原著比较了解,也收集到了相关的资料,如何通过分析资料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是论文写作应达到的目的,而恰恰在这一点上,作者下了苦功夫。

本文讨论了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潜在障碍,并提出了一系列改善交际效果的建议。作者能够掌握基本理论,对跨文化交际作出了思考。全文结构合理,条理清晰,语言表达流畅。但总来说,研究不够深入,分析比较抽象,实证和实例不够充分。

王锐同学的论文《基于fpga技术的电子密码锁》,完成了任务书所规定地研究(设计)任务。论文采用eda技术通过自顶向下的设计方法对数字密码锁进行了设计,描述了数字密码锁的总体结构、主要功能、设计流程、模块划分及总体和各模块的vhdl源程序,并且给出了数字密码锁设计的仿真结果。外语资料翻译尚可,论文格式基本规范,论述基本准确,达到了预期的要求,符合学士学位论文答辩的要求。

李思静同学的论文《调频电路及其设计》,很好地完成任务书规定的设计任务。论文采利用导频制调频立体声发射接收技术及高性能的专用发射与接收集成电路,设计了一套基于ba1404和cxa1238的小型无线调频立体声系统。该生除全部阅读指导教师指定的参考资料、文献外,还能阅读较多的自选资料,较好地理解课题任务并提出。

开题报告。

实施方案,能出色完成外文资料的翻译,对研究的问题能较深刻分析,反映出作者很好地掌握了有关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论文撰写规范,符合学位论文答辩要求。

论文结构完整,各部分基本符合论文的写作规范。论文的选题很好,有创意。为了写好这篇论文,作者作了一定研究,特别是斯坦贝克的原著。从作者对原著的引用情况不难看出,作者对原著的内容是相当熟悉的。语言也非常犀利,论文条理清晰、说理充分,观点具有独创性,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不失为1篇好文章。

选题较具时代性和现实性,全文结构安排合理,观点表达基本准确,思路基本清晰,全文内容基本上按照行政管理专业培养要求来写,查阅的相关资料也较多,但行政管理专业特色体现的还不够充分,属于自己创新的东西也还不多。总体上符合毕业论文要求。

该文选题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要求,能较好地综合运用行政管理知识来分析企业行政管理实践问题,论文写作态度比较认真负责,论文内容较充分,参考的相关资料比较切合论题的需要,层次结构比较合理,主要观点表达的比较明确,逻辑思路基本符合要求,语言表达基本通顺。但论证的深度还不够,创新点不足。

王莉同学的论文《无线电遥控系统设计》,较好地完成任务书规定的设计任务。论文设计了一种无线电遥控系统,包括发射电路的设计和接收电路的设计,实现了远程遥控功能。该生除全部阅读指导教师指定的参考资料、文献外,还能阅读一些自选资料,并提出较合理的开题报告实施方案,按要求按时完成外文翻译,译文质量较好。对对研究的问题能正确分析,反映出作者较好地掌握了有关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论文撰写规范,符合学位论文答辩要求。同意该同学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教师编辑科学小论文作文【第四篇】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的的综合课程,而多年的教学生涯,我们似乎没有真正去理解这一理念的真谛,以致于很多人提出了“科学课”不科学、“伪科学”的思想。但回头来反思,我们自己做了多少,我们为“科学”想了多少,我们教科学的出发点是为孩子、为家长、为学校还是为了自己。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参加了一次省级培训,让我找到了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细细整理感慨颇多!

一、课程标准,教学实施的出发点。

断断续续地从事小学自然、科学课的教学也有近8个年头了,从最初的《教学大纲》到后来的《课程标准》,我似乎就没有好好地研读过,即使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将《课程标准》做成了“知识树”,我也似乎没有意识到《课程标准》的重要性,还是按照教材的内容一课一课地组织教学,从来没想想为什么,用朋友的话说就是“只顾低头拉车,从不抬头看路”。培训的第一天,山东省科学教育名家李健梅老师《科学课课堂研究》、《创建科学课堂教学中的思维场》的报告,让我认识到课程标准的重要性,到后来听取了国内科学教育名家曾宝俊的《科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以及二者的隔时空对话(其实是不同思想的碰撞和争论),让我不禁手捧《课程标准》,以近乎膜拜的虔诚的态度来研读。我终于发现,《课程标准》才是我们科学课的纲领,我们一切的课堂教学和其他教育活动,都是基于课程标准下的科学教育活动。课程标准,是我们实施科学课程的出发点;没有标准,课程实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了根基。

二、科学探究,科学课教学的灵魂。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学目标被定位为三个层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然而,科学课课程标准将三者的次序改变了,先过程与方法,再情感态度价值观,最后才是知识与技能。小小的顺序改变,反映的是教育本质的改变。

以前有一种理论,说“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必须有一桶水”,后来又改成“要给学生一桶水,老师必须有一缸水”。这本身就是错误的,学生不是容器,不是灌就能灌进去的。再者,如果老师的水一直比学生多,那这个社会还怎么发展?所以李同胜老师说:教育就是用教师的一杯水换学生的一桶水。换言之,就是老师是引导者,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学生自己去获得一桶水一缸水。而获取一桶水,显然是要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而不是老师传授给他。所以,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科学课将过程与方法放在了第一位,而且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之能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继续探索科学奥秘并服务于生产生活,从而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习惯,并达成情感意志价值观的目标,而知识的获取显然是副产品或者是载体。

从这一点上说,科学课的课程标准是最为科学的。科学探究,是科学课的.灵魂。

科学课,包罗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天文等众多学科的知识,还加入了能源与技术等新兴学科,所以科学课本来很精彩。在国外,科学课老师是很受尊重的,因为科学课老师都是最博学的老师,有些老师上得了语文、数学,不一定上得了科学,因为科学课需要的是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然而在中国,科学课被边缘化,专业技能最弱的或者上不了课的行政领导才来担任科学课,或者直接被语文数学科挤占,这是科学课的悲哀。

培训期间,我们有幸聆听了路培琦老师的一节课《玩注射器》,这是路老师15年前的一节课,当时路老师也已经55岁了,基本退出讲坛。然而就是这样一节15年前的课,也让在座的来自全省各地市的优秀科学老师震惊:路老师的课简直精彩极了!不愧为大师作品。整堂课就是玩,学生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课堂探索活动中,玩出了层次,玩出了品味,甚至于不愿意下课。尤其是最后路老师展示了自制的教具——液压挖掘机模型,简直如真的一般。挖掘机随着路老师的操作,整个挖土过程连贯流畅,让人叹为观止。路老师说,这节课教材上是没有的。当时路老师已经退休了,在家专心照顾自己卧病在床的老伴,而且自己学会了打针护理。有关部门要路老师给年轻教师出示一节示范课,路老师看到垃圾桶里用过的一次性注射器,就突发奇想地开发了这节课。一堂课下来,学生不但探索了大气压力、液体压强、液压传动等连中学生都感觉晦涩难懂的科学问题,而且一直处于一种愉悦的、兴奋的学习氛围之中。过程与方法的创新带来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课标的实现,从而最大化地完成了知识与技能的初级目标。早在15年前路老师就用自己的课堂很好地诠释了科学课的目标达成,而在当时,科学《课程标准》还没能面世呢。

路培琦老师不愧为一代宗师,他的科学课简直成了孩子的节日。为什么?用路老师的话说:“科学课就是陪孩子玩儿。”一个“玩”,道出了科学课的内涵,这就是“探究”。让孩子参与探究的全过程,重现知识的产生,这是科学课的灵魂之所在。

生活中科学无处不在,老师不是春蚕也不是蜡烛,科学更不是冷冰冰的瓶瓶罐罐。如果多一些路培琦大师这样的科学老师,我们的科学课的春天还会远吗?如果我们的孩子们从小学会了科学探索,学会了科学地生活,营建自己的科技人生,这不仅是他自己的人生幸福,更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素质提高。科技人生,科学课让生命更宽阔。

教师编辑科学小论文作文【第五篇】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黄汝君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科学探究的过程就是用科学思维获取知识的过程。小学科学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在探索中走近科学,感受科学,认知科学,形成科学的思维。许多教师在教学时,通常只片面强调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科学教育变成科学知识的教育。

好奇心的保护与培养科学是讲究理性的,科学课程教学时需要关注学生理性态度的培养,但同时也要注重情感态度的培养,注意对学生进行引导,保护和培养他们的好奇心,而非一刀切,揠苗助长。

和谐的班级氛围的营造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给学生以积极的肯定,允许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和验证,营造活跃的班级气氛,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以及敢于向权威质疑的态度。

回归自然与生活教师对小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应该要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大自然是个活的教材,教师应充分利用与学生息息相关的背景、实实在在的事物,刺激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科学思维。

例如,在“液体和固体”这一单元,笔者回归生活,给学生讲了一个炒菜锅里油起火的小故事。笔者并不是马上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而是留给学生一段时间思考,引起他们的好奇心,让学生进行猜想。

当学生提出用水去浇油锅里的火等想法时,笔者并不急于否定,而是肯定其中一些好的想法,最后才解释:救火不一定都是用水的,油着火时不能用水,因为油轻水重,往锅里浇水油火就会迸出来,不但灭不了火,而且容易引起更大的火灾;火燃烧需要氧气,油锅着火后迅速把锅盖上,当锅中的氧气没了时,火也就灭了。

教师组织引导作用的发挥小学科学课程的很多教学效果并不好,学生在研究活动中思路不清晰、研究无程序,教师埋怨教学时间不够用,原因之一就是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引领学生的办法不当。有些教师过分“放任”而不是“自主”,什么时候该进行指导,什么时候该放手,他们并不清楚。

虽然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并不代表着“放羊”。以学生为主体是指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在恰当的时机给予必要的帮助,介入过早或引导过多都会阻碍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而不指导或过晚的指导则可能使学生过久地处于无助的状态,则会削弱学生继续深入研究的兴趣和积极性。还有些教师则完全是“包办”。

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学模式难以转变,教学中还是以教师的说教为主,师生之间不能形成持续、深入的讨论,学生和学生之间也课程资源。数学概念是数学教学的重点之一,学生头脑中概念的形成需要有一个反复揣摩思考的过程,需要学生在字、词、句上下工夫,才可能产生实效。用课件演示更多代替学生的阅读,忽视学生与课本的交流,会带来学生理解能力的降低。

对媒体的使用不能忽视学生的参与一书中说到,新课程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场所;教学过程是师生沟通和交往的过程。新课堂的追求,并不是一种崭新的东西,而是原本就该有却被人忽视的东西,是在知识、技能、技巧、能力、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

因此,要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参与到教学中。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学生到底理解得如何,思维是否有条理性,口述表达是检验的方法。

运用电教媒体可以化抽象为具体,重新展现形象,并创设一个人人有话可说、有话敢说的气氛。学生的课堂练习可以通过投影展示给全班同学,及时暴露问题。教师在每一课件的适当位置给予学生思考与活动、讨论的时间,既让学生积极参与,又注意到学生的学习反应,克服因人机对话造成的情感淡薄的问题。

同时,如能让学生操作一下多媒体,学生一定有成就感,对数学兴趣培养很有帮助,真正做到耳到、眼到、手到、心到、口到。

多媒体的使用要适度多媒体的使用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为理性的东西提供直观的素材,最终抵达理性精神。而有的教师把多媒体作为活跃课堂气氛的工具,忽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误认为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要通过实际例子创设问题情境,以致滥用多媒体。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多媒体成为打造有效课堂的有力助手,教师要与时俱进,合理利用,不断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浅谈小学科学教学黄汝君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科学探究的过程就是用科学思维获取知识的过程。小学科学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在探索中走近科学,感受科学,认知科学,形成科学的思维。

许多教师在教学时,通常只片面强调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科学教育变成科学知识的教育。好奇心的保护与培养科学是讲究理性的,科学课程教学时需要关注学生理性态度的培养,但同时也要注重情感态度的培养,注意对学生进行引导,保护和培养他们的好奇心,而非一刀切,揠苗助长。和谐的班级氛围的营造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给学生以积极的肯定,允许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和验证,营造活跃的班级气氛,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以及敢于向权威质疑的态度。

回归自然与生活教师对小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应该要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大自然是个活的教材,教师应充分利用与学生息息相关的背景、实实在在的事物,刺激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科学思维。例如,在“液体和固体”这一单元,笔者回归生活,给学生讲了一个炒菜锅里油起火的小故事。

笔者并不是马上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而是留给学生一段时间思考,引起他们的好奇心,让学生进行猜想。当学生提出用水去浇油锅里的.火等想法时,笔者并不急于否定,而是肯定其中一些好的想法,最后才解释:救火不一定都是用水的,油着火时不能用水,因为油轻水重,往锅里浇水油火就会迸出来,不但灭不了火,而且容易引起更大的火灾;火燃烧需要氧气,油锅着火后迅速把锅盖上,当锅中的氧气没了时,火也就灭了。

教师组织引导作用的发挥小学科学课程的很多教学效果并不好,学生在研究活动中思路不清晰、研究无程序,教师埋怨教学时间不够用,原因之一就是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引领学生的办法不当。有些教师过分“放任”而不是“自主”,什么时候该进行指导,什么时候该放手,他们并不清楚。虽然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并不代表着“放羊”。以学生为主体是指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

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在恰当的时机给予必要的帮助,介入过早或引导过多都会阻碍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而不指导或过晚的指导则可能使学生过久地处于无助的状态,则会削弱学生继续深入研究的兴趣和积极性。

还有些教师则完全是“包办”。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学模式难以转变,教学中还是以教师的说教为主,师生之间不能形成持续、深入的讨论,学生和学生之间也课程资源。数学概念是数学教学的重点之一,学生头脑中概念的形成需要有一个反复揣摩思考的过程,需要学生在字、词、句上下工夫,才可能产生实效。

用课件演示更多代替学生的阅读,忽视学生与课本的交流,会带来学生理解能力的降低。

对媒体的使用不能忽视学生的参与一书中说到,新课程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场所;教学过程是师生沟通和交往的过程。新课堂的追求,并不是一种崭新的东西,而是原本就该有却被人忽视的东西,是在知识、技能、技巧、能力、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

因此,要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参与到教学中。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学生到底理解得如何,思维是否有条理性,口述表达是检验的方法。运用电教媒体可以化抽象为具体,重新展现形象,并创设一个人人有话可说、有话敢说的气氛。学生的课堂练习可以通过投影展示给全班同学,及时暴露问题。

教师在每一课件的适当位置给予学生思考与活动、讨论的时间,既让学生积极参与,又注意到学生的学习反应,克服因人机对话造成的情感淡薄的问题。同时,如能让学生操作一下多媒体,学生一定有成就感,对数学兴趣培养很有帮助,真正做到耳到、眼到、手到、心到、口到。

多媒体的使用要适度多媒体的使用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为理性的东西提供直观的素材,最终抵达理性精神。而有的教师把多媒体作为活跃课堂气氛的工具,忽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误认为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要通过实际例子创设问题情境,以致滥用多媒体。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多媒体成为打造有效课堂的有力助手,教师要与时俱进。

教师编辑科学小论文作文【第六篇】

科学精神和态度是培养幼凡科学素养的关键所在。基于幼儿特有的精神生活和精神文化特征,即幼儿表现出来的对大自然的好奇、对万物的探究热情及爱思考、爱发问的天性,培养儿对科学的情感和态度将对幼儿一生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这就要求幼儿教师要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敢于挑战困难,追求事业执着不渝,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以自身的创新意识来影响幼儿。这是职业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3.2对科学知识的重新认识。

作为幼儿教师一定要从不合时宜的传统观念中摆脱出来,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地获取最新的科学信息,引导幼儿了解最新的科学发展,掌握关于科学的初步概念,逐渐形成对科学的正确认识。比如,幼儿常常对地球的常识、动物、植物等方面的知识很感兴趣,她们经常会提出一些令人惊疑的问题。作为幼儿教师,不仅仅是利用已有知识回答幼儿的问题,重要的是保护他们爱发问的天性,激励幼儿的求知欲望,帮助幼儿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取信息,不断地积累知识。

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的幼儿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的能力,设计组织良好的科学教育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的科学兴趣。保持幼儿好奇、善于探究的天性;而且对于教师本人也是科学教育能力的增长,同时也是推动教学质量的有力手段。笔者曾经观摩过刘占兰老师的教学活动,刘占兰老师通过介绍法国幼儿教师的科学教育活动,展现了法国幼儿教师较好的科学教育设计与组织能力。从这里我们可以看也我们国内幼儿教师在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方面还很欠缺,这一点值得国内幼儿教师学习。需要幼儿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在实践中不断增强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能力,以更好地胜任幼儿科学教育。

教师编辑科学小论文作文【第七篇】

该同学的论文从分析英语教学的本质及特征入手,对英语教师的角色的重要性进行了论述。作者通过对中国传统和现代教学模式的比较,论述了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文章论点明确,层次分明,结构严谨。

教师编辑科学小论文作文【第八篇】

科学探究不仅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的有效途径,同时还是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科学素养的基本载体。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科学探究是不可或缺的主要方式,不同学段的小学生在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当中,由于小学生存在年龄方面的差异,必然会在认知水平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无疑会使不同学段的小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当中呈现出各自的鲜明特点。因此,不断探讨分析不同学段小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特点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本义上来看,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在探究自然界科学规律的过程中所开展的一系列研究活动。但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对于科学探究的含义还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观点。学前心理学教授庞丽娟、陈琴认为,科学探究是个体通过自主地研究和调查来认知自然的活动,并对其进行解释。而大学教育学著名教授徐学福认为,在课堂上实施科学探究时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即基本精神和基本程序,两者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达成统一。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科学探究时,不仅需要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进行模拟来开展探究教学,与此同时,还需要引导学生在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充分领悟到科学探究的本质,帮助他们逐渐形成科学的态度。另外,美国利昂·莱德曼教授认为,科学探究与科学过程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但科学探究也同样包括过程技能的发展,比如,观察、猜测、推断以及分类等。根据对以上科学探究概念的梳理,可以从两个角度对科学探究进行理解和解释,一是,科学探究属于一个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必须要经历一定的阶段。二是,科学探究是科学方法和思维方法的过程技能。其中,科学方法主要包括观察、测量以及分类等;思维方法主要包括比较、归纳以及演绎等。本文立足于将科学探究理解为是一种认知过程来进行分析。

1、科学探究是有效培养小学生良好科学素养的基本载体。

在国际科学教育中,科学素养是一个理想目标,尽管目前并没有达成一个公认的定义,但是能够归纳出它的共同因素。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科学素养应该包括科学的价值观和态度、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思维方法、必要的科学知识以及有效运用科学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教育部颁布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教育目标。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通过科学探究不仅有助于学生充分理解科学知识,同时能够帮助学生深刻掌握科学知识的建构与发展。与此同时,借助科学探究能够使学生逐渐获得科学的思维方法。并且,借助科学探究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从而使小学生对科学知识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学可以以科学探究为依托,不断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2、科学探究是小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关键途径。

科学探究指的是学生在科学学习中进行的各种活动,其目的是为了充分领悟科学家们在研究自然界的过程中所运用的一系列方法。由此可见,科学探究是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关键途径之一。科学探究活动是让小学生深入而全面地理解科学的一种有效方式,同时也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的学习过程,需要小学生明确能够探究的问题,设计出具体的探究方案,收集到有利的证据,并提出具有说服力的解释。由此可见,科学探究明显包括某些过程技能。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科学探究是需要科学知识与其紧密结合的一种认知综合能力,而并不是简单的等同于过程技能。同时,由于科学过程往往是在小学生对具体的科学知识进行思考时才会发生,因而科学探究过程与科学知识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小学生在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当中,除了过程技能以外,合理的想象、科学的推理以及批判性的思维等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科学知识在形成过程中原本就是一种不断循环和不断补充的过程,能够使科学知识得到不断完善与发展。学生以科学探究活动为依托,无疑能够培养他们对科学知识更加全面的认识。

1、不同学段小学生提出问题的特点。

问题是进行科学探究的起点,如果没有明确的科学问题,也就不会有科学探究过程。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想使探究的问题得以明确,首先必须提出问题。儿童的天性就是好问,他们在学习中提出的问题越多,则表明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越强烈。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小学生所开展的科学探究活动,其内容绝大多数是以具体的科学教材为依据而进行的,由于小学生是科学探究活动的主体,因而探究的问题则应该来源于小学生自己,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努力地为小学生创设良好的条件,鼓励并积极引导小学生在教学范围之内提出自己感兴趣而且想研究的问题,而要想为小学生创设出良好的问题情境则必须建立在充分了解小学生提问的发展特点的基础之上。例如,教师在进行三年级《蚂蚁》这一课程内容的教学时,首先提出了问题:“关于蚂蚁,同学们想研究什么呢?”顿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提出了各种自己感兴趣且想研究的问题,如,“蚂蚁的身体长什么样?”“蚂蚁怎么搬东西?”以及“蚂蚁喜欢吃什么食物?”等等。而在进行四年级《食物中的营养》这一课程内容的'教学时,提出了类似的问题:“关于食物同学们想了解哪些问题呢?”小学生积极踊跃地提出了许多问题,如,“我们吃的米饭有什么营养?”“我想知道哪些食物最有营养?”以及“为什么吃了食物我们就可以长高?”等等。以上这些问题都是从对研究对象本身的判断与认识而提出的问题。同时,也有部分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提出了与日常经验相关联的问题。由此可见,中学段的小学生已经开始了对事物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提问,开始思考为什么的问题。

2、不同学段小学生形成假设的特点。

科学探究在明确了探究问题之后就需要对问题可能的答案进行假设。在科学探究当中,小学生提出假设是一种预见性活动,对探究的方向产生着一定的决定性作用,并且在整个科学探究过程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小学生根据探究的问题提出假设是一个高度思维化的过程,小学生在提出各种假设的基础之上,以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将不同事物之间建立起一定的联系,在实际推理过程当中试图分析出合理的假设。针对小学生假设能力来说,年龄阶段无疑是科学假设能力的内在环境,使科学假设能力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层次性。例如,教师在进行三年级上册《水和食用油的比较》这一课程内容的教学时,在假设环节,小学生提出的假设是:“将食用油倒入水中,油会浮起来”“水流动较快,而食用油流动较慢”。由此可见,中学段的学生假设内容侧重于对事实现象的预测,在认知结构上已经存有部分抽象概念,能够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但是还无法摆脱客观世界,在作出假设的过程当中往往与自身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还需要依托具体的形象或事物。而教师在进行高学段五年级上册《运动与摩擦力》这一课程内容的教学时,首先提出了问题:“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这时,学生纷纷提出了许多假设,如“可能与用力的大小有关,用力越大,摩擦力越大”“可能与物体的重量和大小有关”等。由此可见,高学段的小学生所提出的假设内容往往集中在对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上,与中学段的学生相比较,对事物现象的假设已经上升了到一个新的梯度。高学段的学生在形成假设的过程当中,不仅能够完全摆脱具体内容的束缚,同时能够通过抽象的逻辑加工对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做出假设。

3、不同学段小学生设计探究方案的特点。

在科学探究中,设计方案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它明确了整个科学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常教师会在小学生独立完成验证方案的思考之后,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对探究方案进行初步设计,然后再通过集体讨论对初步设计的方案进行进一步的完善。设计方案在科学探究中是最能够体现小学生创新思维的环节,小学生在进行独立思考的过程当中,必然会结合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想方设法来验证自己的假设,这无疑给小学生提供了良好的个性发展空间,充分激发了他们继续探究的欲望。而在实际教学当中,对于不同学段的小学生,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设计方案的特点也是不相同的。例如,教师在进行中学段三年级上册《它们吸水吗》这一课程内容的教学时,通过小组讨论之后进行了设计方案的汇报:小组展示:“滴”的方案——用滴管分别往平放着的金属片、塑料片、木片、纸片上分别滴水,对四种材料的吸水性进行比较。这时,教师提出问题:他们设计的方案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的吗?激发了其他小组的提问,如“滴水的时间不同会影响实验结果”“滴管距离纸面的高度不同会影响实验结果”等等。由此可见,中学段的学生在进行实验的设计时已经能够考虑到控制变量,但考虑的变量还比较少,对影响实验的间接因素还缺乏充分地思考,还需要对实验的本质进行进一步的学习。而教师在进行五年级上册《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这一课程内容的教学时,某小组给出的设计方案是用5个纸杯,在纸杯的底部钻一个小孔,并在其外面涂上不同的颜色,然后将温度计的玻璃泡插入孔中口朝下,将其放在台灯下面对温度的变化进行观测。由此可见,与中学段的学生相比较,高学段的小学生在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时不仅能够充分考虑到影响实验的大部分因素,同时还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从而能够设计出更加完整的探究方案。

综上所述,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科学探究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可或缺的主要教学方式。科学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将科学结论教育转变为科学过程教育,从而实现以知识体系为中心向以探究为中心的转变,充分强调让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来学习科学知识。现阶段,在国际基础科学教育中已经达成了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共识,各个国家的科学教育改革都在提倡探究式教学,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小学生在真实情境的探究过程中获取更加丰富的科学知识,使他们得到相关科学技能培养,并且使他们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科学的本质,不断提高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叶宝生,曹温庆。哲学重演律对儿童科学教育的启示。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

孙可平,冯兰。脑科学视野下理科教学中科学探究教学有效性的辩议。全球教育展望,2013(10)。

许应华,徐学福。论科学假设能力的结构与培养。课程·教材·教法,2012(04)。

徐婷婷,叶宝生。浅谈表达与交流在科学认识活动中的重要意义。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2)。

孙明国,杨胜涵。微微打开一扇窗:例谈认知冲突的把握。湖北教育:科学课,2014(01)。

教师编辑科学小论文作文【第九篇】

科学的表述是非常严谨的。科学课上就应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科学素养。科学课中教师语言的严谨规范必须从日常的教学中不断锤炼。

在我们备课时不仅仅要设计好教学过程、教学器材,更要设计教学语言。对于概念,我们必须准确,不可随意增减。备课时不仅思考课堂中知识点的表述,而且要尽可能多的考虑到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课堂的承接自然。在提问中尽量多的使用:“你看到什么,你是怎样做的?”这类针对事实理性的提问,而少提“这象什么?你想到什么?”类感性的问题。

在课堂中有些教师常不自觉的整句重复学生的发言,即耽误了时间,又容易使学生产生听觉疲劳,降低了课时效率。这其实是教师没有认真倾听学生发言的结果,虽然他表现得好象在听。有效的.倾听,应对学生的话语有选择的概括性的复述。例如:“你想从哪些方面观察这朵花呢?“我们可以看看它的颜色,还有它是什么样的。那么教师就可以简练的复述:“颜色、形状!”而不能整句重现。

二、启发、激励、趣味。

有位教育家说过:世界上没有枯燥的知识,只有枯燥的讲授。教师的语言贫乏,再有趣的知识也会让人索然无味。所以科学课中教师的语言还必须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我们的课堂中应该多点“谁有不同的发现?”“还应该注意什么?”等发散式启发问题。提问有启发性,讲述要有趣味性,尽可能的用平实贴近生活的语言,如果能用儿童话的语言则更好。不要盲目拽文,增加学生“听”的难度。

在执教〈电路〉一课时。在课堂中有学生发现短路现象而发问,其时我及时让学生阅读“注意防止电池短路”。并加以形象的说明:“电是个调皮的娃娃,只要有近路(短路)可走,它们会蜂拥而上,大量的涌上来,从而使导线在一瞬间发烫!不过,这样的疯狂的直接后果就是电池很快就坏掉了。在实际生活中,如果出现短路,还会造成电起火等严重的事故呢!看一看,在下面这些图中有没有这样的疯狂路线呢?”“电还是一个聪明的娃娃,如果这条路它回不了家(断路),它可是不会走的哦!”“看一看:你的电娃娃能回家吗?”通过以上形象的比喻,让学生对“短路”“断路”有了形象清晰的认识,自然能轻松的分辨它们。

课堂中的激励语言非常重要。激励不能简单的“说好听的”。不仅要告诉学生做得好,而且要让学生明白他好在哪里。用“你的汇报真有条理!”替代“你说得真好”。用“你们小组观察的角度独到”“你们发现的真多”代替“真不错”“了不起”“很好”。

三、发音、节奏、体态。

科学教师的语言基本功也很重要。发音要准确清晰流畅,音量要适度,过小学生听不清易疲劳,过大易使学生烦躁、疲倦,产生噪音。语速要适当,疾徐有致,太快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不能在脑海中留下印象,太慢易使学生精力分散,厌倦开小差,语气要富有变化,或激昂,或轻松,或低沉,必须与课堂内容相结合,切忌矫揉造作,故作腔调。

课堂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无声的语言--体态。对于课堂中不善于控制自己的同学如果用目光去给予提醒,一来可以避免提名时这个同学的尴尬,保护他的自尊心,二来可以不影响或打断其他同学的思路。在表扬时,眼睛一定要注视学生,温暖或是惊讶,这样会让学生真正感受被认可的自豪。如果嘴上表扬,目光却看到一边,则会让学生觉得老师的话语不是出自内心,快乐大打折扣。这样的现象重复多次,其他学生也会觉得老师的表扬不过是随口而出的,无关紧要的,对于课堂的参与欲望自然降低。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语言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呢?

(一)提高自身素质,加强语言艺术修养。

教师教学语言艺术背后,展现的是教师本人的学识水平和思想水平,它综合体现教师的个人修养。教师语言贫乏表现了教师思想的贫乏。因此,要想提高语言艺术修养,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加深在知识方面的修养。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左右逢源。它要求教师不仅知识面要宽,而且也要在内容上深入探究。所以教师在其内部修养上要注意广博、深刻和新颖程度,才能受到言之有新,言之有物的教学效果。

(二)在教学实践中提高语言艺术水平。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经过实践检验和发展,教师语言艺术也是如此。作为一名好的教师,他不会放过他所教的每一堂课,因为每一堂都是提高教学艺术水平的机会。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是教师提高教学艺术的实验室。教师语言训练一般经过“刻意雕琢”和“回归自然”期。前一阶段教师完成的是从不注意教学语言技巧到重视教学语言技巧的转变,后一阶段从着意完成设计运用意图到淡化技巧雕琢痕迹的转变。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对教学的反思。在反思中总结教学艺术的得失,以此为基础向两个阶段转变,成为教学语言艺术家。

教师编辑科学小论文作文【第十篇】

随着中小学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科学教育存在的深层问题逐步暴露了出来。从表面上看,部分问题源于一些教师的科学知识不够扎实,但隐藏其后的根源是对“科学的性质”没有正确掌握。比如某小学三年级一次科学探究课上,孩子们对于第3次与前两次不同的实验结果并不产生质疑或好奇,而是不假思索地将前两次相同的结果填进实验记录表。这说明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没有使他们认识到求真是科学的灵魂。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936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