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该如何教育精编4篇
【导言】此例“小学生该如何教育精编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小学生教育1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水准,提升学校对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视,也是中小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因为,体育教学工作在落实“素质教育”,通过提高身体素质,体能水平,从而提高国民素质,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中小学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孩子们身体成长的基础阶段,能够通过正确的体育运动来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增强学生们的体质,帮助孩子们身体及各部位机能有一个正常发展的过程。同时也能够从小培养孩子们正确的体育运动观,强身健体观。担任小学体育教学的老师应该多了解儿童心理以及生长生理特点,结合孩子们身体成长发育的特点,进行科学的、有目的的培养教育,从而把科学教育的观念落实到教学实处。
一、要用小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
小学阶段的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还习惯幼儿园游戏式的教学方法,幼儿园的教学模式对他们还有一定的惯性影响,所以,在小学生体育教学方面,要注意引导孩子们的学习乐趣,多安排童趣式的教学方法,这样与其它教学课有所区别,让孩子们在快乐的氛围中接触体育,学习体育。
1.小学体育教学课堂要尽可能的儿童化
孩子们很容易接受一些儿童式的教学内容,所以,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要尽可能的让教学方式儿童化,变成孩子们乐于接受,愿意学习的内容,通过这样的改变,才能达到调动孩子们积极性的目的,让孩子们主动参与到体育课堂中来。小学生的记忆方式一般是机械式的形象记忆,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力求简单,直观,教学示范也要用形象直观的方式直接展示出来,以适应孩子们抽象思维能力不成熟的思维习惯。防止教学中出现比较严重的成人化。体育教师要尽可能地掌握儿童心理,按照他们喜欢的方式意愿去组织教学,避免单纯的技术技巧的传授,在现实教学中,我们也看到一些体育老师会有一些大胆的尝试,把一些现代竞技中的先进技术加入到小学体育教学中,这样就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更加的科学化、直观化,尽量的少讲解,多模仿,孩子们的模仿能力很强,学习能力也是很强的,但,如果讲的了,可能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就降低了很多。体育的教学目的都是增强学生体质,不要以单纯的技术掌握程度来判断课堂学习效果的好坏。
2.小学体育教学课堂要尽可能的兴趣化
小学阶段的孩子们,对事物的兴趣,进一步广泛,求知欲也特别强烈,容易对身边发生的事、物产生强烈的探究心理,所以,小学体育教学应该以引导小学生学习兴趣为主,通过调动小学生的好奇性,满足他们对事物的探究心理。所以,在教学中注意要满足兴趣化的情绪,注意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生处于好动期,喜欢新鲜事物,喜欢了解新鲜知识,不太喜欢反复枯燥的练习作业。在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小学生容易因为长时间练习某一个技术或者某一项动作而慢慢的失去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多示范,少讲解,多组织比赛,对抗,多活跃课堂气氛,让体育课堂活起来。
3.小学体育教学课堂要尽可能的游戏化
喜欢游戏是每个小学生的天性,孩子爱玩爱闹是这个年龄层最突出的表现,体育教育中,完全可以安排适当的游戏内容,通过游戏引入教学,通过游戏活跃课堂教学,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能够很好地利用游戏教材,充分发挥游戏教材的教学作用,在完成体育教育任务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游戏具体竞争性和趣味性的特点,这对小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在体育课中安排游戏内容,可以很好地培养小学生注意力的集中,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兴奋点比较多,自我控制能力特别差,注意力不太容易集中,反复单一的练习很容易让小学生产生厌烦心理,所以,在教学中,要灵活变换游戏形式,游戏内容,争取让游戏能够完全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通过游戏教学,达到提高小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提高小学生身体素质的几个方面
身体素质是指人体在运动过程当中身体的各个机能的综合表现,这个表现力是衡量人体体质状况的重要指标。身体素质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力量、耐力、柔韧、灵敏和速度。在吉林省教委公布的1995年到2005年对全省小学生体质调查的报告中,我省小学生在灵敏度、耐力方面有了轻微的下降,所以,抓好学校的体育教学,搞好体育教育,对于学校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提高小学生身体素质是相当有现实意义的,小学体育教学应该重视小学生全面均衡发展,为小学生的进一步成长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1.力量方面的提高
力量是指肌肉在紧张或者收缩的状态下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力,小学生在校阶段都要进行力量练习,但要注意方法,在儿童时期,因为肌肉纤维比较细,蛋白质含量也不够,脑中枢神经的整体协调能力还不是太强,肌肉群的活动不是太协调,总体上来说,表现出来的是力量较差的现象,在对小学生的力量练习中,尽量少的安排负荷练习,应该安排一些动作较快的练习,通过速度练习来提高神经系统对参与运动肌肉群的动员能力,主要是提高肌肉的协调,以及脑神经的协调能力。避免过重的负荷练习引发的关节损伤,或者是阻碍骨骼生成的练习。
2.速度方面的提高
速度是指人体进行快速移动的能力。小学生时期,由于大脑皮层的灵活性高,提高过程快,所以,反应也比较快,所以,在小学生阶段,培养速度是最好的阶段,所以,在小学生体育教学中,应该多安排一些频率高,提高反应能力的训练内容。
3.耐力方面的提高
耐力是衡量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一种能力,就是肌肉抗疲劳的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耐力一般是比较弱的,所以,要求我们在日常的体育训练中要多加强耐力方面的训练,适当的安排一些耐力练习,耐力练习一定要循序渐进,运动时间与运动距离要一步一步的加大,有间歇地逐步加长耐力时间练习,以期望提高小学生耐力素质。
4.灵敏度方面的提高
灵敏度方面的素质是指人体迅速的转换动作,以及改变体位,变换方向的综合能力,人体的空间定位能力以及对时间感觉能力直接影响人体的灵敏度,另外速度能力和力量能力也是灵敏度发展方面很有关的两方面因素。在体育课堂中可以通过安排一些游戏等环节,来提高小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
5.柔韧度方面的提高
柔韧度是指关节活动的范围或者幅度。儿童的关节柔韧度是大于成人的,所以,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要加强柔韧度方面的练习,年龄越小,越容易发展柔韧度,所以,柔韧度的培养要从小抓起,同时要注意骨肉力量方面的配合,通过肌肉力量的提高,通过柔韧度的训练来提高小学生的柔韧素质。
身体素质方面的训练是身体各个机能的综合体现,所以,身体素质是衡量小学生体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要均衡培养,多方面练习,进而通过体育锻炼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小学生该如何教育2
诺丁斯是一位具有国际影响的教育学者,她始终与基础教育的实践与变革保持着亲密的接触。我与诺丁斯――一名中国教师与一名美国的曾经的教师,围绕“关心”这一主题,我们之间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在于,我们认为我们应该关心自我,关心所有与自己有关系和没有关系的人,关心非人类的生命,关心物质世界。而不同点在于,我的观点尽管也偶尔与人分享,但主要还是止步于“独善其身”的自我修炼,不像诺丁斯是要激起整个社会层面或教育领域的根本变革。这是境界上的巨大差距,而我正是带着这个差距开始这一次阅读的。
关心与被关心既是需要也是能力
教育的使命之一应该是回答如何才能保证我们与别人在同一片天空下更好地生活和工作。然而诺丁斯却认为,最近40年来急剧的社会变化已经使年轻人失去一种连续性(关心伦理用语),失去被关心的感觉,而当代公立学校教育最严重的缺陷可能就是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忽视(她说的是美国)。
现在的“00后”当然具有极强的自我意识和个人主义,但是,他们同时也富有深切关怀他人的潜力,可惜的是学校很少给他们提供机会。关心的主题包括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物质世界,关心精神世界。而这些是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必须在日常工作中渗透的――师生之间必须经常进行有关的谈话与探讨。
诺丁斯指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的内容并不是人人都需要的,而关心的态度、知识和技巧却更有必要让学生们掌握。她引用了一个调查数据:只有1/3的学生称他们的老师关心他们――孩子们不仅对老师缺乏信任,也缺乏最基本的对他人的尊重。
现实中,大多数教师都勤勤恳恳地工作,并且声称他们心里装着学生。问题在于,他们中很多人无法与自己的学生成功沟通,建立关心与被关心的双边关系。因为,如果关心以不被学生们接受的方式出现,那么它也不可能被学生们认识到。仅仅说“我关心”是不够的,关心伦理强调关心者是否有能力建立关心的关系。
关心伦理最基本的思想是对每一个个体的需要予以恰当反应,目的是建立并且维护关心关系。反应是关心的核心,也是关心教育的核心。认真倾听并且积极回应是关心的基本标志,教师需要更认真地倾听和理解孩子。记得在我的中学时代,每逢假期我都会围绕“这学期我对同学们付出的关心是不是太少了”这一问题进行反思甚至自责。这里的“关心”是一种同学间平等的关系,是一种自发的需要。
师生关系,在本质上则是不平等的人际关系。学生们既要学习如何在一种平等或不平等的关系中关心他人,更应该学会如何成为积极的被关心者。只有学会如何分辨关心、接受关心,他们才能逐渐学会关心他人。作为关心的接受者,他们必须要对教师的努力有所回应。学生们一定要明白,他们的反应会激发或打消一个教师的热情。
诺丁斯认为,身为教师的一个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学会接受关心。“如果一个孩子在进入小学时还没有学会如何接受关心,那么这个孩子的人生将处于危险之中。”
传递有道德的知识
在20世纪初始,杜威就强调改革学校结构和教育过程,以便更好地反映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但并不主张对传统学科设置进行改组。诺丁斯则认为传统学科设置必须进行改组(“我的主张超越了杜威思想”),人类问题(关心)应该成为课程的核心内容,传统学科内容要服务于这个核心。
诺丁斯强调,教育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培养有能力、关心人、爱人并且可爱的人,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关心必须主导学校课程。
以传统学科教学为核心的普通教育课程不是所有孩子都需要的理想课程,孩子的受教育权不应该局限于某一方面。“前对学生在语文、数学和科学考试成绩的重视已经基本定义了学校的任务和目标。”但是,没有道理将这样一个学校体系强加给所有人。
诚然,有时候传统的方法是更加有效的教学,但是这些绝不应该在学校教育中占太大比例。除了在书本上发现问题寻求答案,我们还可以在任何感兴趣的地方获得人生的灵感和意义。当代教育哲学的一个重大发展是,许多人都相信学生们花费在准备考试的那些时间本来可以用来探索新思想,发现新兴趣,扩展知识,陶冶情操。然而,在标准化考试的压力下,教师们都忙于给学生们灌输阅读材料中可以死记硬背的东西了,根本没有时间开展有意义的讨论和对话。
不少学生认为学习那些各自独立互不相关的学科知识困难乏味,与他们的真实生活没有多大关系。当前学校体系里的“关心者”往往觉得他们知道要关心的人的利益是什么,鼓励甚至强迫学生去学习我们为其事先规定的课程内容,而强迫意识的延续,实在是传统教育的一大悲剧。
“很多人错误地提前假定了教育的结果,他们声称知道人们的良知应该向哪种方向发展,而真实的教育就像对话一样,事先是不应该设定结果的。”为了让学生应付升学的需要,教师给学生成堆的考试、大量的记忆材料,靠作业和纪律推动和规范学生,而忽视孩子们的实际生活。现在的教育,似乎比赛的结果早就被设定了,这才是必须改变的东西,教师应该邀请学生参与到课程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中来。
传统学校的教育无论在智力上还是道德上都已经不能满足当代社会的需要。每天在学校里的一部分时间应该用来进行关心教育,教师应该允许学生承认错误,产生疑惑,甚至表达对某些课程的反感。我们传统上强调教育的道德意义,往往强调的是在学校里进行专门的道德教育而忽视了整个学校的道德使命。诺丁斯提倡在每一天的真实生活中运用批判性思维,学生们可以在学校内选择跟从实践不同教育哲学的教师。
何时学会关心都不晚
有一个根本上的问题是:什么样的人可称为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在这本再版的《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中,诺丁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崭新的教育蓝图: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优长,这些优长应该在一个充满关心而非竞争的环境里得以培养。
当今社会,教育的经济功能几乎左右了人们的视野,加在学校头上的任务实在太多了,而学校不堪重负即想方设法让那些聪明的学生去学他们不想学的东西。这几乎成了一个规律:一个问题产生了,就添加一个课程来应付。
现在还有许多人认为“所有孩子都能学习(学好)”,这显然是不符合事实的。“作为一个前任数学教师,我心里十分清楚,不管你教得多么好,学生们之间的接受程度总是存在相当大的差异。”“任何一个孩子在我们生命中的位置都不应该只取决于他在学术方面的能力。”关于这一点,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有现实意义。
杜威说过,最好的最智慧的父母为其孩子所争取的,一定也是整个社会为所有的孩子所争取的。诺丁斯赞同这一说法,但同时怀疑这个世界上是否真的存在一个对所有人而言都是最好的教育。她认为,给所有孩子一同等质量的教育并非意味着给所有孩子一个相同的教育。“为什么让所有学生,不管他们的能力高低、爱好异同以及对未来的计划如何,都在几何与代数课程里挣扎呢?”
任何教育,如果只重视一部分人类能力并且围绕它们来组织课程教学,那么就不可能成为面向所有人的最好的教育。在目前的标准课程体系下,很多人没有机会发展并且显示他们真正的长处,进而选择一个真正适合自己的职业。没有多少人认识到,成功应该具有不同的形式,持各种不同才能的人应该都有成功的机会。
诺丁斯略带悲凉地发问:“如果一个孩子已经在这个系统的最底层挣扎了12年,他还会坚持认为,这只是一个失败,还有别的成功的机会吗?”
在这里,我倒是想给出一个比较乐观的回答: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学生,何时学会关心都不晚。我可以引用此书中的一个案例来支撑我的乐观:在一些高中,教师们开始安排一些可能中途辍学的学生们去帮助小学里学习有困难的孩子,辅导孩子们做家庭作业,他们开始认识到自己具有的潜力,进而认识到教育的价值。这说明,青少年需要机会发展他们正在形成的利他主义。与此同时,如果在学校里一个孩子因为某方面的才能而受到尊敬和赞美,那么对他(她)自己的自信心也是巨大的鼓励。
诺丁斯指出,教师培养的方式必须以学生的需要为根本基础,而不是在“如何能够使孩子更愿意学某某学科”等问题上耗费时间。教师必须熟悉自己的领域,在此基础上发现学生们的潜力和弱点,并且鼓励学生们在这个领域内积极探索。她认为评估不应该涉及比较,从关心的角度出发,不应该问“小明学会了什么什么吗”,而应该问“小明学会了什么”。
我并不赞成诺丁斯对“竞争”的回避与全盘否定――其实,“关心”的力量又何尝不是一种“竞争力”呢?但我赞成对“竞争”的淡化,不希望教育者与学生“都不惜代价将自己置身于一种战斗的状态”。
小学生教育3
一、用儿歌教孩子记住学校的日常要求,培养行为习惯
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校园环境是陌生的,老师同学是不熟悉的,况且幼儿园以保教为主,老师阿姨细心周到的照顾,让孩子生活得无忧无虑。孩子的许多知识是通过游戏和接触实物等方式,轻轻松松地学到的。而进入一年级后,每天要上六、七节课,且上课要求思想集中,此外,还得遵守校纪校规,很多事情都需孩子独立完成。是心理发展上的一个突变,面临这一重大转折,作为老师,做好处于这一阶段的孩子的教育引导,让孩子更快适应新的环境,十分重要。我针对刚进校孩子的特点,为了让孩子尽快熟悉学校的规章制度,把学校的各个环节的日常要求以儿歌的形式教给孩子,孩子们记得快,记得牢,然后反复引导孩子训练,不用多长时间,每个孩子基本都能按要求做到做好。
1.认识校名、年级、班级。背着小书包,来到××校,进入一年级,×班是我家,从此我是小学生,学习知识和文化。
2.到校时间。早八点,午两点,见了老师问声好,教室里面把书读。
3.排队。排队快静齐,行进不讲话。
4.上课的要求。①课前准备要做好。铃声响,进课堂,小小脚,并并拢,小小手,自然放,课本铅笔放得好,静等老师来上课,比比哪个坐得好!②上课起立。老师上课问声好,立的直,站的快,老师回礼才能坐,动作轻快好孩子。③上课要求。小眼睛,看老师,小耳朵,认真听,勤动脑,多提问,举手发言是礼貌。
5.读书姿势。身坐直,头放正,肩要平,双手拿起书,眼睛离书一尺远。
6.写字的要求。写字姿势要端正,身体坐正书放平,一寸一尺一拳头,左手翻书右手写。
7.课间要求。下课铃响两件事,一要立即上厕所,二要做好课前事,时间足够不用跑,游戏玩耍不能远,课间安全记心间。
二、培养学习习惯
1.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在入学教育时就要有意识地去激发他们的兴趣,新生入学后,教师不必急于上课,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一下学校,让他们熟悉一下学校的环境。看看大哥哥、大姐姐是怎样上课?怎样读书?怎样做游戏的。让他们喜欢上自己的学校,知道学习也是很有趣的。从而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在讲课时可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有条件的还可以运用电教手段,去强化学习意识,培养他们的学习热情,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2.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室布置充满童真童趣,桌椅高低适宜,卫生干净。
三、卫生习惯教育
在集体中生活,孩子在学校必须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个人卫生要求:
1.睡起洗脸洗脚,早晚勤刷牙,饭后要漱口。
2.经常洗头洗澡,讲究梳理勤更衣。
3.常剪指甲,常理发。
4.不随地吐痰,不乱丢垃圾。
5.常穿校服,得体大方。
6.定期整理和清洗书包。
7.注意用眼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8.不喝生水,不吃不洁食物,不买“三无”食品。
9.饭前便后要洗手,吃东西前要洗手。
10.预防疾病传染。校园环境卫生要求:
1.教室地面干净,清扫彻底、及时,无卫生死角。
2.课桌、物品摆放整齐。
3.劳动工具摆放规范,卫生保持良好。
4.不损坏课桌椅,不乱刻乱画。
5.不在教室、楼道、操场乱扔垃圾,见到垃圾应该主动拾起,放到垃圾桶内。
6.爱护公共财物,不毁坏树木,不践踏草地。
7.不把早餐、零食带到校园内吃。
四、安全教育
1.课间安全。课间玩耍时,不要剧烈运动,不要快跑,要稳稳地走,防止摔倒或和高年级学生发生碰撞;不做危险的游戏;不私自攀爬建筑物;不要把文具如直尺、铅笔等含在嘴中,也不要拿着玩耍,防止戳伤他人或被戳伤。
2.活动安全。在参加体育活动过程中,要听从老师的统一安排布置,认真做好准备活动,遵守运动规则,杜绝发生哄闹现象,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课间、课后在没有指导教师的情况下,不允许攀爬体育器材。
小学生教育4
关键词:生活 小学体育 新课程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之根本意义就是生活之变化。”并有“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名言,可以说为体育教学的生活化指明了方向。现行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将“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既然我们的体育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健康,为他们的终身锻炼打基础的,换句话说:我们的体育教学就是为学生将来的社会生活服务的,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把我们的体育教育与社会生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呢?新《课程标准》极力倡导体育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特点,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所选内容应是他们平时熟悉的、喜欢的、贴近学生生活的。让学生在学习中走进生活,融入生活,在一个“社会----信息----教育----学习----生活”一体化的人类生存形态中,不断寻求身体、心理、社会需要的满足,体验生命存在和发展的乐趣与价值,促使他们不断创造更丰富的社会生活,并真正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在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设计上,就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创设一些“生活情景”,使学生置于生活的氛围中,让每一个孩子的心情得到彻底的放飞,在玩和活动中积极思考、积极锻炼,充分感悟体育的兴趣和魅力。
学生体能素质,特别是中小学生的体能素质明显下降,成了当前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学生反映速度、下肢爆发力、耐力和力量等各项指标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其中耐力素质的下降尤为明显。此外,学生肺活量指标的大幅度下降和63.67%的近视眼患病率都成了教育部门的心病。究其原因,除了应试教育体制给学校和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使家长和学校给于学生过多的“应试溺爱”,限制了学生校内外的活动时间,忽视了对学意志品质、吃苦耐劳等精神的培养以及经济发展带来的学生体力劳动时间和体育活动时间的减少外,我们学校体育教学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特别值得反思的是我们的体育教学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锻炼热情,是否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是否游离了新课程所倡导的“健康第一”的指导想。因此,在这样的现状下,我们有必要进行体育教学的生活化研究,使体育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结合。新课标颁布后,各科教学都注重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理解、体验学科的价值,我们体育教学也不例外。传统体育教学强调了运动技能、竞技水平的教学,所奋斗的目标是要把体育运动项目的技能技巧传授给学生,在增强他们的体质的同时,为体育事业培养后备人才。即使教师变着花样调动学生的兴趣,可是学生们还是容易感到枯燥、乏味,没有什么实用的价值,毕竟有多少学生能成为“姚明”式的运动健将呢!作为教师的我通过对学生们的兴趣考察,发现他们非常追寻生活中的体育,即淡化了竞技色彩,而作为娱乐、健身的一些民间体育传统项目、时尚体育运动、生存体育训练等等,于是我将它们引入课堂,编成系列单元,并有组织有计划地带领他们体验生活体育。“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但仅仅是一半而已,学校体育教学只能为学生学习体育打基础、起好步,更重要的是要学生在课外养成自觉学习体育和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在教学活动之余,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生活中的体育资源,让学生感受到体育无处不在,运动无比精彩,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体育的色彩,并注意引导学生在课外利用一切机会,开展生活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