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人教版必修四教材分析 人教版必修二乙烯教学设计(精选4篇)
人教版必修四教材分析【第一篇】
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所守或匪亲。()。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或今义。
以手抚膺坐长叹(古义:今义:)。
丛菊两开他日泪(古义:今义:)。
无边落木萧萧下(古义:今义:)。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古义:今义:)。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古义:今义:)。
老大嫁作商人妇。(古义:今义:)。
朝来暮去颜色故。(古义:今义:)。
又闻此语重唧唧。(古义:今义:)。
凄凄不似向前声。(古义:今义:)。
三、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义。
言:感斯人言()为:因为长句()。
凡六百一十六言()初为《霓裳》后《六么》()。
自言本是京城女()为君翻作《琵琶行》()。
命:遂命酒()暂:凝觉不通声暂歇()。
命曰《琵琶行》()如听仙乐耳暂明()。
语:琵琶声停欲语迟()转:砯崖转石万壑雷()。
今夜闻君琵琶语()却坐促弦弦转急()。
转轴拨弦三两声()。
幽:别有幽愁暗恨生()暗:寻声暗问弹者谁()。
幽咽泉流冰下难()别有幽愁暗恨生()。
野芳发而幽香()偏听则暗()。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可:畏途巉岩不可攀()。
此情可待成追忆()。
四、指出下列加点词的词类活用情况并解释。
使人听此凋朱颜()猿猱欲度愁攀援()。
侧身西望长咨嗟()。
砯崖转石万壑雷()玉露凋伤枫树林()。
闻舟中夜谈琵琶声()遂命酒()歌以赠之()商人重利轻别离()。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难于上青天()感斯人言()。
转徙于江湖间()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问其人,本(是)长安倡女()送客(于)湓浦口()。
使(之)快弹数曲()沉吟放拨插(于)弦中()。
人教版必修四教材分析【第二篇】
1.服饰(1)中山装与旗袍是近现代民族服饰。
(2)近代,中国男子的流行服饰有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3)阶段。
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具体表现在长袍马褂、上衣下裙依然流行,西装、中山装、旗袍更成为这一时期的典型服饰。
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具体表现在列宁装、制服装、绿军装成为社会的流行。
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2.饮食结构: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四大菜系。近代西餐传入,中西餐并行于世。
3.住宅: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4.习俗风尚:
(1)促使变革的因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
(2)近代风俗变迁中最为明显的是:婚丧礼俗的变迁。婚姻风俗的变迁特征是删繁就简。
5、影响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主要因素。
二是维新思潮、革命思潮的推动。
6、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习俗变迁的特点。
(1)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时期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向学习西方、由过去的封建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趋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2)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封闭化、独立化。
(3)改革开放以后,由于观念的转变,与世界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了国际的潮流。
7.交通: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动力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趋势。
(1)中国有自己的自行车制造厂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19天津有轨电车,1924上海公共汽车。
(2)中国近代轮船业发端于洋务运动时期。(1865年,中国终于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民航事业起始于20世纪代。
人教版必修四教材分析【第三篇】
背景:鸦片战争失败,惊醒了中国一些有知识的人,使他们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看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
举措:1.设立译馆,编译《四洲志》《各国律例》(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理志)。
2.建议朝廷用关税的十分之一制造炮船,以抵抗英国侵略者。
局限:1.带有封建纲常(维护封建统治)。
2.尚未付诸实践或基本未付诸实践。
背景:内忧外患。
人物:曾国潘,李鸿章,左宗棠。
根本目的: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
举措:创办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一批新式学堂,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启示:只学习器物,不从制度上进行变革是不能救中国的。
维新变法(资产阶级新派的探索)。
背景:洋务运动的开展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人物:王韬,郑观应。
局限性:早起维新派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没有付出实践。
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
背景:经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社会: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加重。
思想: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和西方文化的传播。
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严复。
康有为:广州创办万木草堂,宣传维新思想,撰写《新学伪经考》(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孔子改制考》(利用孔子的权威为维新变法思想制造历史依据)。
中西结合: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传统的儒家思想想结合,借孔宣新。
严复: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
18,在维新变法的推动下,光绪帝实行变法,这就是戊戌变法。
人教版必修四教材分析【第四篇】
1、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来建立人民教育事业;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2、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制定新中国的教育方针,是人民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就确定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3、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起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学生可根据需要选择全日制学习或半工半读。
4、结果: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教育共同发展,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二、**中的教育。
三、教育的复兴。
教育复兴的过程及表现:
(4)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定了《义务教育法》。
(5)20世纪90年代,为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国家着手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实验室迅速发展壮大。
(6)在教育投资上,实行国家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体制。社会力量办学也应运而生,启动了“希望工程”。到20世纪末,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
(7)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
(8)国家出资支持西部一批高校建设,并在西部近200个县建立职业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