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实用人教版必修四教材分析 人教版必修二乙烯教学设计(精选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328592

人教版必修四教材分析【第一篇】

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所守或匪亲。()。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或今义。

以手抚膺坐长叹(古义:今义:)。

丛菊两开他日泪(古义:今义:)。

无边落木萧萧下(古义:今义:)。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古义:今义:)。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古义:今义:)。

老大嫁作商人妇。(古义:今义:)。

朝来暮去颜色故。(古义:今义:)。

又闻此语重唧唧。(古义:今义:)。

凄凄不似向前声。(古义:今义:)。

三、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义。

言:感斯人言()为:因为长句()。

凡六百一十六言()初为《霓裳》后《六么》()。

自言本是京城女()为君翻作《琵琶行》()。

命:遂命酒()暂:凝觉不通声暂歇()。

命曰《琵琶行》()如听仙乐耳暂明()。

语:琵琶声停欲语迟()转:砯崖转石万壑雷()。

今夜闻君琵琶语()却坐促弦弦转急()。

转轴拨弦三两声()。

幽:别有幽愁暗恨生()暗:寻声暗问弹者谁()。

幽咽泉流冰下难()别有幽愁暗恨生()。

野芳发而幽香()偏听则暗()。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可:畏途巉岩不可攀()。

此情可待成追忆()。

四、指出下列加点词的词类活用情况并解释。

使人听此凋朱颜()猿猱欲度愁攀援()。

侧身西望长咨嗟()。

砯崖转石万壑雷()玉露凋伤枫树林()。

闻舟中夜谈琵琶声()遂命酒()歌以赠之()商人重利轻别离()。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难于上青天()感斯人言()。

转徙于江湖间()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问其人,本(是)长安倡女()送客(于)湓浦口()。

使(之)快弹数曲()沉吟放拨插(于)弦中()。

人教版必修四教材分析【第二篇】

1.服饰(1)中山装与旗袍是近现代民族服饰。

(2)近代,中国男子的流行服饰有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3)阶段。

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具体表现在长袍马褂、上衣下裙依然流行,西装、中山装、旗袍更成为这一时期的典型服饰。

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具体表现在列宁装、制服装、绿军装成为社会的流行。

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2.饮食结构: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四大菜系。近代西餐传入,中西餐并行于世。

3.住宅: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4.习俗风尚:

(1)促使变革的因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

(2)近代风俗变迁中最为明显的是:婚丧礼俗的变迁。婚姻风俗的变迁特征是删繁就简。

5、影响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主要因素。

二是维新思潮、革命思潮的推动。

6、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习俗变迁的特点。

(1)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时期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向学习西方、由过去的封建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趋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2)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封闭化、独立化。

(3)改革开放以后,由于观念的转变,与世界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了国际的潮流。

7.交通: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动力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趋势。

(1)中国有自己的自行车制造厂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19天津有轨电车,1924上海公共汽车。

(2)中国近代轮船业发端于洋务运动时期。(1865年,中国终于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民航事业起始于20世纪代。

人教版必修四教材分析【第三篇】

背景:鸦片战争失败,惊醒了中国一些有知识的人,使他们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看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

举措:1.设立译馆,编译《四洲志》《各国律例》(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理志)。

2.建议朝廷用关税的十分之一制造炮船,以抵抗英国侵略者。

局限:1.带有封建纲常(维护封建统治)。

2.尚未付诸实践或基本未付诸实践。

背景:内忧外患。

人物:曾国潘,李鸿章,左宗棠。

根本目的: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

举措:创办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一批新式学堂,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启示:只学习器物,不从制度上进行变革是不能救中国的。

维新变法(资产阶级新派的探索)。

背景:洋务运动的开展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人物:王韬,郑观应。

局限性:早起维新派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没有付出实践。

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

背景:经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社会: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加重。

思想: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和西方文化的传播。

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严复。

康有为:广州创办万木草堂,宣传维新思想,撰写《新学伪经考》(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孔子改制考》(利用孔子的权威为维新变法思想制造历史依据)。

中西结合: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传统的儒家思想想结合,借孔宣新。

严复: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

18,在维新变法的推动下,光绪帝实行变法,这就是戊戌变法。

人教版必修四教材分析【第四篇】

1、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来建立人民教育事业;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2、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制定新中国的教育方针,是人民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就确定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3、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起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学生可根据需要选择全日制学习或半工半读。

4、结果: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教育共同发展,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二、**中的教育。

三、教育的复兴。

教育复兴的过程及表现:

(4)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定了《义务教育法》。

(5)20世纪90年代,为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国家着手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实验室迅速发展壮大。

(6)在教育投资上,实行国家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体制。社会力量办学也应运而生,启动了“希望工程”。到20世纪末,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

(7)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

(8)国家出资支持西部一批高校建设,并在西部近200个县建立职业教育中心。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328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