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元节为什么叫鬼节的说法优秀5篇
【导言】此例“关于中元节为什么叫鬼节的说法优秀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关于中元节为什么叫鬼节的说法【第一篇】
稀里糊涂成“鬼节”
传统“中元节”是农历7月15日。源自佛教典籍,讲的是目莲在阴间看到去世的母亲受饿鬼纠缠,无法进食,便向佛祖求救,佛祖感其孝心,授予《盂兰盆经》,许其每年7月15日设素筵供母享用,以后传承开来,遂成“盂兰盆节”的传统。
佛教源于印度,但“目莲救母”显然是汉化后的传说,因目莲的母亲姓“刘”。
“盂兰盆节”在梁武帝时已有,至宋代定型成熟。此节以后被道教袭用,成了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节中的“地官节”,地官主掌地狱,于是人们穿凿说:这一天领导放假,地狱无人把守,故阴间的逝者们将沿着银河的亮光,回到人间。因此家家户户放河灯,以期在人间接续银河之路,迎接先人英灵。
所以,中元节又被叫作“鬼节”。
果实对种子的感恩
中元节是本土文化的产物。传统中国一直以农耕为本,在大量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先人们发现万物之间存在着某种因果关系:一个果实的成熟,最终离不开种子的恩惠,所以,果实对种子,后人对先人,必须常怀一份感恩之情。这份浓烈的祖先崇拜情结,是中华文明所特有的。
中元节就是这样的一个节日,它表达的就是感恩。古人并不忌讳“鬼”,在古人的意识中,死亡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结束,只是换了一种活法而已。人死了,就会以鬼的形式继续活下去,所以我们对他们,仍应保有一份虔敬之心。
在老北京,中元节是个很重要的节日,在上世纪20-40年代,中元节远比“七夕”、“清明”热闹。不仅北京如此,全国各地都如此。
中元节是哪一天【第二篇】
中元节是在农历的七月十五,中元节的诞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它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中元节常见的习俗【第三篇】
1、普度
普渡时家家门前都会摆设祭品於供桌,屋檐下挂纸灯,用来照路,使孤魂野鬼能找到供养他们的地方。普渡通常以寺庙为中心,附近居民将祭品拿到寺庙来祭拜。
2、放水灯
是港口边特有的活动,目的是普渡水中的孤魂野鬼,因为靠海边,常会有人戏水溺毙或船员出船遭遇不幸的情形,所以除了陆地上的孤魂野鬼,也照顾水中的。台湾以基隆中元祭的放水灯活动最有名,每年中元节都吸引大批民众前往参观。
3、跳钟馗
由于“跳钟馗”的驱鬼作用,台湾地区将其引入到了中元节庆活动中,形成了现在其特有的中元民俗活动。而我国其他地区一般在端午节(安徽省歙县城南渔梁古埠)或腊月(江南一带)才进行此项民俗活动且表演形式不同。
4、抢孤
台湾某些地方盛行在中元时举行“抢孤”的活动,孤棚是由在四根柱子所构成,上面涂满牛油,参赛者分成四队,从四个方向爬上孤棚,在孤棚的顶端,四边都有祭品在上面,先抢到的队伍获胜。这项活动在头城中元已成为最重要的活动,并吸引许多观光客前往参观。
5、中元节“庙普”
每逢七月,民间必定会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全国各地,无论是商业区还是组屋区,都可以看到庆中元的红色招纸,张灯结彩,设坛酬神。“普度”仪式是中元节中最最重要的环节,大致可分为街普、市普、庙普等,以街坊为主的普度称为“街普”,以市场为主的普度称为“市普”,由庙宇住持的普度称为“庙普”。普度通常以寺庙为中心,附近居民将祭品拿到寺庙来祭祀,也有很多人在家门前摆放供桌,陈设祭品,还会在屋檐下挂纸灯。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所以简称“七月半”祭祖。但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平常日子要对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动先人的牌位。到了祭祀的时候,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一请出,恭恭敬敬地摆放在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三十送回为止。有先人画像的,也要请出挂起来。祭拜时,依照辈份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祈求祖先保佑自己平安幸福。
送回时,要选择断黑之后,一般是一家之长及家中男丁携带炮竹、纸钱、香烛,找一块僻静的河畔或塘边平地,用石灰撒一圆圈,表示禁区。再在圈内泼些水饭,烧些纸钱衣物,称烧「包衣」,鸣放鞭炮,恭送祖先上路,回转“阴曹地府”。
现在,中元节的祭祖仪式已经简化,大部分地区都是在农历七月十五或七月十四傍晚开始举行祭祖仪式。祭祖仪式也已经简化了,逐渐剔除了迷信色彩,保留祭奠形式,作为对祖先的缅怀和纪念。
6、中元普渡
中元是相当重要的民俗节日,不少人会在旧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间,择日以酒肉、糖饼、水果等祭品举办祭祀活动,以慰在人世间游玩的众家鬼魂,并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顺利。较为隆重者,甚至请来僧、道诵经作法超度亡魂。也有人会在这段时间,请出地藏菩萨、目连尊者等佛像放置高台、或请艺师扮演驱魔大神钟馗(有的是请艺师操控钟馗之傀儡),以消弭死者亡魂的戾气。
7、祭祀土地
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定襄县民俗将麻、谷悬挂门首。
8、送羊节
农历七月十五,还被称为“送羊节”。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羊,祥也。”甲骨文《卜辞》中也称羊通祥。可见在古代,羊这种动物,一向代表吉祥之意。旧京及华北地区的农村,民间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给小外甥送活羊的习俗。传说此风俗与沉香劈山救母的传说有关。沉香劈山救母后,要追杀虐待其母的舅舅二郎神,二郎神为重修兄妹之好和舅甥之谊,每年的七月十五都要给沉香送一对活羊,据说这是取二郎神和沉香之母“杨”姓的谐音,以重结两家之好。从此民间留下了舅舅送活羊的习俗,后来逐渐演变为送一对面羊。
9、面塑
七月十五节前,民间妇女盛行面塑活动,晋北地区最烈。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首先根据家庭实有人数,给每个人先捏一个大花馍。送给小辈的花馍要捏成平型,称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花馍要捏成人型,称为面人,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平辈的花馍,要捏成鱼型,称为面鱼,意喻连年有余。现在已经不那么严格讲究了,完全依据主人的情趣,羊、虎、牛、鱼、兔、人各种造型的馍都有。人均一兽的花馍捏完以后,还要再捏许多瓜、果、桃、李、莲、菊、梅等造型的花馍,点缀以花、鸟、蝴蝶、蜻蜒、松鼠。个头较前要小,作为走亲戚,看朋友的礼品。这些面塑蒸熟以后,再经过五色着彩,看上去栩栩如生,每一件都可以称为绝佳的手工艺品。七月十五看面塑,已经成了农家妇女一展灵巧手艺的节目了。
10、放河灯
人们认为,中元节是鬼节,也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不过人鬼有别,所以中元张灯和上元张灯不一样。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鬼魂就在那里沉沦。所以上元张灯是在陆地,中元张灯是在水里。今天的放河灯,已经成为欢乐的活动项目了。照佛门的盂兰盆会仪规来看,放河灯只是其中的一个小节目,并不显得多么要紧。而在民间的中元节俗活动中,放灯则是比较重要的。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现代女作家肖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大概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所以放灯这件事是件善事。可见活着的正人君子们,对着那已死的冤魂怨鬼还没有忘记。
中元节为什么又被称为鬼节【第四篇】
中元节,又称鬼节或盂兰盆节,是华人传统的节日之一。它通常在农历七月十五日(部分地区为七月十四日)举行,源自于中国古代的道教和佛教信仰。中元节被称为鬼节的原因与节日的信仰背景、民间传说和民俗活动有关。
信仰背景:
道教信仰:在道教信仰中,农历七月被认为是阴阳交替的特殊时期,阴气最重。此时,天官赐福、地官解厄、水官送子等三官大帝降世巡查,对人间善恶进行考察。道教认为在这个月份里,鬼门会敞开,阴间的孤魂野鬼得以重返阳间游荡,人们需要设法安抚这些鬼魂,避免遭受不幸。
佛教信仰:中元节也与佛教的盂兰盆经传说有关。据说佛陀的弟子目犍连尊者利用神通力见到了已故的母亲在鬼道受苦,于是请求佛陀指导拯救母亲的方法。佛陀告诉他,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为僧众布施、诵经、持咒、散水等,将功德回向给亡者,可解冤释结,使亡魂得以超度。这个传说流传至今,形成了盂兰盆节的习俗。
民间传说:
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鬼门开、孤魂野鬼等传说。在中元节期间,人们普遍认为鬼魂会回到阳间,寻找生前的亲人或向生者索取祭品。因此,人们会通过举行祭祀活动来安抚游魂,以免受到鬼神的侵扰。
民俗活动:
在中元节期间,民间的祭祀活动非常盛行。人们会准备各种食品、鲜花、香烛、纸钱等祭品,用于祭奠已故的亲人,也用于祈求孤魂野鬼得到安宁。此外,人们还会在晚上燃放烟火,以驱散邪气,保佑家宅平安。一些地区还会举行游神、施放水灯等活动,以寄托对亡者的哀思和祈愿。正因为这些民俗活动都围绕着鬼神、孤魂野鬼展开,所以中元节被称为鬼节。
社会影响:
在中元节这一天,许多人会表现出对鬼神的敬畏和忌讳。传统观念认为,在这个时期,人们应避免晚上外出、游泳、戏水、搬家、结婚等事宜,以免招惹不测。这些忌讳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中元节作为鬼节的形象。
中元节被称为鬼节,主要是因为它与道教和佛教信仰有关,强调阴阳交替、鬼门开放的特殊时期。民间的传说和祭祀活动也是导致中元节被称为鬼节的重要原因。在这个节日里,人们普遍对鬼神表现出敬畏和忌讳,以祭祀活动安抚游魂,祈求家宅平安。尽管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发达,许多人对鬼神的信仰已经淡化,但中元节仍然具有重要的文化和历史价值,传承着古老的民间信仰和习俗。
中元节烧包袱的流程【第五篇】
烧包:就是在七月十三晚上将封好的包烧化送给先人。关于烧包也是有规则的,不是随便就拿去烧。
烧包的步骤首先是捆包,就是把写好的包按两封为一驮先用细绳捆好以便托运;
其次是喂马,就是对承担托运任务的纸马进行喂料,即找些粮食、青草和水等放在马匹的地方让其吃饱;
第三是供马夫,就是请赶马的纸人们吃饭,同时还烧纸钱给他们作赶马费用;
第四是夹包,就是将纸马夹在捆好的两包中间,表示把捆好的包抬上马背;
第五是画烧包圈,就是用白灰在准备烧包的地方(院子内或大路边)画一个半封闭的圆圈,直径约一米,出口对着大路方向;
第六是插引路香,就是烧燃一把香后沿烧包圈出口到大路方向顺路每隔2—3米插一柱香,作路灯指引马队出发;
第七是砌包,就是将需要烧的包在烧包圈内堆放成一定空间的形状(中空的塔形)以便燃烧焚化。
第八是烧包,就是对堆砌好的包用纸钱点燃焚化,边烧边念先人的名字请他们来认领自己的钱。同时,在烧包圈外另烧一些散纸钱,边烧边念请那些无人侍奉的孤魂野鬼们来领用。在焚化到中途的时候,顺便将家里供奉的那些金山银山、香花、纸花等供品一起烧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