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卫生职业精神范例(4篇)
【导言】此例“医疗卫生职业精神范例(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第一篇】
根据市卫生局《在全市卫生系统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教育和治理活动的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我区卫生工作实际,现就在全区卫生系统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紧密结合卫生工作实际和职业特点,遵循道德建设规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发挥卫生工作队伍主体作用,坚持群众自我教育管理与发挥部门职能作用相结合,坚持加强道德教育与依法解决问题相结合,坚持阶段性教育治理与强化制度建设、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卫生职业道德领域的突出问题,引导卫生工作者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形成崇尚医德、文明行医的良好风尚,为全力做好“十二五”医改重点工作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目标任务
总体目标:教育治理活动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突出针对性,增强实效性。通过思想建设、道德教育和认真整改,解决医疗卫生工作中出现的职业道德缺失问题,使广大党员干部和卫生工作者宗旨意识进一步增强,全心全意服务人民健康的价值取向更加坚定,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者;道德修养进一步提升,模范遵守《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做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榜样;职业形象进一步改进,发扬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充分弘扬职业精神,医患关系更加和谐。
主要任务:
1、认真开展学习教育。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学习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卫生工作的重要批示,深刻领会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重要观点和主要举措。
2、深入开展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大讨论活动。重点围绕中国传统医学“大医精诚”、西方医学尊重生命的传统和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深入开展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大讨论,凝炼出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反映广大医疗卫生工作人员思想共识和情感共鸣,鲜活生动、富有强大生命力和感召力的医疗卫生职业精神,使之成为全体医疗卫生工作者自觉追求和精神动力。
3、切实做好教育整改工作。认真梳理医疗卫生职业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深刻剖析原因,结合开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三好一满意”等活动,提出整改措施,抓好整改落实,切实把教育整改的成果落实到服务群众健康的各项工作中,体现在卫生工作者救死扶伤的具体行动上。
三、方法步骤
教育治理活动分为三个阶段逐步展开:
(一)宣传发动阶段。制定下发工作方案,对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进行部署,明确具体要求。各单位要制定具体活动方案,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做好宣传发动工作。
(二)组织实施阶段。各单位要结合自身特点,对照工作要求,通过自查自纠、群众评议等方式,开门纳谏、收集群众意见,查找在道德领域方面的突出问题。同时,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入剖析问题根源,制定整改措施,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三)总结提高阶段。各单位要认真总结阶段性工作,推广先进典型,同时加强制度建设,形成长效机制,巩固活动成效。
四、重点环节
(一)加强医德教育。以“医疗卫生职业精神”为主题,组织开展学习和研讨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认真学习、思考和明确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价值取向、价值标准、基本特点和主要内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和荣辱观,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群众健康服务的宗旨。认真开展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的学习和宣传,加强医患沟通和医疗安全教育,提升职业素养,增强医德意识。
(二)开展自查自纠。各单位特别是窗口服务单位,要按照“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的要求,明确自查自纠内容和规定,认真查找医德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原因,重点从改善服务态度、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水平、规范诊疗行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等方面提出治理整改措施。要围绕整改措施开展公开承诺,接受上级和群众监督,确保整改取得实效。
(三)加强医德考评。要把医德医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完善医德医风制度建设,认真落实卫生部《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规范》。加大医德考评力度,继续做好公立医院医德考评工作。继续优化工作指标和考评标准,规范考核程序,与日常管理相结合,保持医德档案的动态性、严肃性和完整性,确保医德考评工作的有序推进。注重考评结果运用,落实医院投诉管理制度,建立对医务人员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四)强化社会监督。要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监督员、行风监督员等深入卫生单位开展明察暗访,查找问题和不足,限时整改并及时向社会公布。要广泛开展患者满意度调查活动,推行医院院务公开制度,促进窗口服务单位自觉维护良好形象。
(五)大力选树典型。要结合创先争优活动专项表彰、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和个人等表彰工作,借助多种媒体,及时宣传和反映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敬业奉献的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努力营造学习先进、争当先进、赶超先进的良好氛围。
五、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要充分认识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活动的重要意义,把这项活动作为开展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大讨论活动、推进“为民服务创先争优”和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的有效载体,作为全面完成“十二五”医改任务的有力抓手,要以全区卫生系统“三好一满意”活动办公室为工作机构,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工作机制,落实职责分工,细化实施方案,积极推动活动有序开展。
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第二篇】
关键词:医疗卫生 职业精神 构建 培育 创新
中图分类号:R 文献标识码: A
一、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深刻内涵
职业精神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是社会主义精神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精神,首先是一种精神,是人的内在意识,再通过行为体现在具体的工作中 [1]。其本质是为人民服务。
医疗卫生职业精神是指卫生计生单位的工作人员在医疗实践、医疗服务中形成的,以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文化动态、群体意识、行为规范、生活态度以及职业传承等为表现形式的行业精神[2],是医疗卫生领域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医务工作者在努力提高自身医疗技术水平的同时,还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精神,并且把它看作是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一)以人为本,大爱无疆
医疗卫生职业存在的前提是对人的生命的尊重和关爱,服务对象是人,以及人的生命和健康。无论是中国传统医学“大医精诚”文化和道德内涵,还是西方医学尊重生命的人文思想和道德理念,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但医疗卫生职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这就使得医务工作者过分注重运用先进的诊察和治疗手段,忽视了与病患之间的情感交流,加速了自身与人文精神的疏远。在当前新时期,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呼唤回归人文,改变医疗工作对人和生命的冷漠,转变服务方式,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相结合,以群众满意为工作的目标,为群众提供更加人性化的医疗服务。
(二)救死扶伤,无私奉献
作为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必须具备仁心博爱、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工作中时刻“以患者为中心”。要自觉抵制物质利益的诱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对待卫生事业改革中个人的利益得失,在改革中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甘当引航者、甘为铺路石。要继续弘扬白求恩精神,对工作极端负责、对人民极端热忱、对技术精益求精。“救死扶伤、无私奉献”这既是对他人生命的尊重,也是对自己人生的尊重,医务工作者在无私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社会价值,这是加强卫生事业内涵建设,构建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重要目的。
(三)敢于争先,奋力创优
要在时代大潮中奋进,就必须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社会快速发展和激烈竞争的环境下,就必须有争先之气和争先之举。新时期医务工作者必须围绕科学发展观,紧密联系实际,发扬敢于争先的精神,不断探索出一条适应社会主义新形势下卫生事业改革的道路。在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基础上,积极转变服务理念、切实服务人民群众、提升单位整体形象。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走好群众路线,在思想上做到“尊重人民群众为先”,在情感上做到“贴近人民群众为先”,在工作中做到“服务人民群众为先”,为民造福、为民谋利,才能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良好的口碑和形象。
二、构建与培育卫生计生职业精神的必要性
精神来源于实践,不同的社会实践产生不同的精神。自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启动实施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医疗卫生事业按照保基本、强基础、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完善政策、健全制度、加大投入,统筹推进五项重点改革,取得了明显进步和初步成效。但医改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世界性的难题,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不断地探索、改进。当前,我国医改已进入攻坚阶段,改革中暴露出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布局不合理、基层医院人才匮乏、“看病贵、看病难”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医患之间的矛盾依旧尖锐,全国各地“医闹”、“伤医”等事件屡屡发生。深化医改既需要物质条件的改善和体制机制的创新,更需要精神引领、价值支撑和道德坚守。医疗卫生职业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于落实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和构建和谐医院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1]。医务工作者是医改的中坚力量,构建、培育和弘扬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时期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可以更大程度上激发广大医务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改革、投身改革、推动改革,更好地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
三、如何构建和培育医疗卫生职业精神
(一)加强教育,着力提升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素质
“救死扶伤、无私奉献”是医务工作者的基本职业道德,是对生命最基本的尊重和敬畏。当前,新一轮医改正处于攻坚阶段,既是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期,但是无论医改如何深化,形势怎样变化,“以患者为中心,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宗旨不能变,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的人道主义道德观念不能变。当前的新形势更加需要医务工作者以更高的思想觉悟、道德情操来参与医改、支持医改、投身改革、推动医改。构建新时期卫生计生职业精神,必须努力提高医务工作者职业道德素质,要进一步加大医德医风教育力度,树立先进典型,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通过多种形式,深入开展宗旨意识、职业道德和纪律法制教育,引导医务工作者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和幸福观,在更高的层面上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二)加强引导,塑造健康和谐的卫生计生行业文化
医疗卫生行业文化是医疗卫生机构在一定社会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具有自身特征的群体文化,是在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由医疗卫生机构的全体员工在工作和生活的长期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集中体现,它突出体现了医疗卫生机构的社会形象。医疗卫生行业素来就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从孙思邈“大医精诚”的文化和道德内涵,到革命战争年代锤炼而成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白求恩精神,再到在抗击非典、抗震救灾中广大医务工作者临危不惧、舍身忘我的崇高思想境界,无不体现着医疗卫生行业深厚的文化精神。在当前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构建新时期医疗卫生职业精神,不仅要传承我们已有的优秀的医疗卫生行业理念,更重要的是敢于争先、领先、率先,积极塑造和培育具有新时期特点的新的卫生计生行业文化,以此来激发和延续医疗卫生工作源源不断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三)加强宣传,着力培养塑造有带动作用的先进典型
先进典型是体现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模范,是人民群众学习的楷模,也体现着医疗卫生行业所倡导的理念和精神。新时期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构建要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如赵亚夫、何以范等。在实际工作中,可重点加强对优秀案例学习,对优秀的医疗卫生人物宣传,以期能够达到示范的作用[3]。要深入挖掘先进典型的自身特色并加以总结,充分营造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除此之外,还要持续关心先进模范人物的成长,引导和激励医务工作者在新形势下不断创造新的业绩,在实践中不断铸造和巩固新时期的医疗卫生业精神。
参考文献:
[1] 郭慧媛,路振富。培育职业精神 构建和谐医院[J].现代医院管理,2012(05):70- 72.
[2] 江晓云,李伟。培育与弘扬医疗卫生职业精神的思考[J].卫生软科学,2014(06):410- 412.
医疗卫生职业精神范文【第三篇】
90年代中期,因行政区划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万源市共设置了5所县级综合性医院,即原市人民医院更名为市中心医院;原白沙工农区人民医院更名为市第二人民医院,2011年加挂白沙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牌子;原达川地区青花钢铁厂职工医院移交地方管理,更名为市第三人民医院,加挂市精神病医院、青花中心卫生院两块牌子;原达川地区万福钢铁厂职工医院移交地方管理,更名为市第四人民医院,加挂沙滩中心卫生院牌子;原城守医院与太平镇卫生院合并成立市第五人民医院,2011年加挂太平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牌子。
二、存在问题
(一)机构设置不合理。按照《四川省2008-2020年卫生资源配置标准》第八条规定:“人口10万人以上的县(市)设置一所综合医院,原则上每个县设置一所二级甲等综合医院,80万人以上县允许设置三级综合医院。”而万源作为县级市,因历史原因设置综合医院达5所,随着形势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这种设置体制,既不符合上级的相关政策规定,也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更不适应新时期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要。
(二)公益类别不明晰。按照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政策要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按照社会功能,划分为承担公共卫生及基层基本医疗服务的公益一类和承担非营利医疗服务的公益二类,对于兼有公益一类和公益二类特征的事业单位,根据主要职责任务确定其类别,具备条件的,可先行剥离职能,再进行类别划分。上述医疗卫生单位,如市二、三、五人民医院存在一院身兼多项职能,既承担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服务,又从事非营利医疗服务,公益类别界定不清。
(三)职责履行不到位。上述医疗卫生单位因挂牌较多,身兼多项职能,往往更偏重于非营利医疗服务,而忽视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同时,如市复康医院,还存在工作任务减少、职责与疾控中心职责相同相近的情况。
(四)编制使用不规范。如二、三、四、五医院均存在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事业编制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专项事业编制、基层医疗机构事业编制混合使用,导致人员混岗使用,身份不明晰,管理不规范,增加了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难度。
(五)编制需求呼声高。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医疗卫生单位对人员编制需求的呼声也越来越高,甚至通过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等形式要求增加人员编制,充实加强医疗卫生专业技术力量。
三、对策实践
(一)规范设置机构,整合卫生资源。按照《四川省2008-2020年卫生资源配置标准》第八条“人口l0万以上的县(市)设置一所综合医院……对精神病防治任务重,所属市(州)区域内精神专科床位设置总量缺口较大的,可设置一所精神卫生机构”的规定和中央、省、市关于“在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中,对事业单位和事业编制实行总量控制,各地不得突破总量新设事业单位、新增事业编制。确属需要加强的公益服务事业,要在本地现有事业机构编制总量内调剂解决”的要求,在全市事业机构总量内,撤销市第二、三、四、五人民医院和卫生复康医院,规范设置1所综合医院―市中心医院、1所专科医院―市精神病医院、2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太平镇、白沙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2个乡镇卫生服务机构―青花、沙滩中心卫生院。将市二人民医院整体并入市中心医院,将市卫生复康医院职责划入市疾控中心。通过规范设置机构,使各医疗卫生单位找准定位,明确职责,不错位,不越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二)合理配置编制,强化公益职能。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中,四川省先后出台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编制配备标准,但中央、省一直未出台公立医院编制配备标准,对公立医院编制没有核定的政策依据。为了保证我市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特别是针对市中心医院创建三乙医院和市中医院综合大楼建成投入使用的实际,参照卫生部《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试行)》和《四川省2008-2020年卫生资源配置标准》,在涉改医疗卫生单位编制总量内,对调整后的医疗卫生单位重新核定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重点保证市中心医院、市中医院等医疗任务繁重和服务功能增加单位的编制需求,确保医疗卫生公共服务职能的有效发挥。
医疗卫生职业精神范文【第四篇】
关键词精神疾病 医疗保险 对策
1 精神疾病患者医疗保障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各种社会矛盾同时增加,就业、工作压力增大和竞争压力加剧使人们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精神疾病的发生率随之上升。精神心理疾病已经成为所有疾病负担中排到第三位。目前,大约有15-20%的成年人有精神疾病或者心理健康障碍。随着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对提高国人的精神健康水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 徐州地区精神病患者的医疗费用支出及医疗保险支付情况
慢性精神疾病的患病情况
表一显示2010年本院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和精神行为障碍住院患者在不同年龄、性别和参保情况间的人数和构成。
表一 2010年住院病人中常见慢性精神障碍患者人数及构成
慢性精神疾病住院费用构成
慢性精神疾病住院费用包括住院床位费,药品费,检查费,化验费,治疗费,护理费六大块,其中住院费用中床位费占比10%-18%,药费占比14%-30%,检查费占比10%-25%,化验费占比17%-28%,治疗费占比15%-35%左右,护理费占比7%-15%。
慢性精神疾病门诊费用构成
慢性精神疾病门诊费用包括门诊检查费,化验费,药费,其中药费占比最多,每门诊费用中药费一般占比为70%-95%。
不同医疗保险对慢性精神类疾病患者住院发生医疗费用的补偿[1]
徐州地区新农合的政策是参保人每年缴纳30元参保费用,住院治疗精神类疾病报销比例为医疗总费用的35%-70%,实行单病种付费的地方报销费用有上限。
徐州地区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对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住院医疗费用统筹基金的管理,2011年以前是精神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一样的统筹基金支付标准和实行月度结算、年终决算的方式,依据医保基金总量的数额按比例结算。
徐州地区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住院医疗费用统筹基金的管理和职工医保一样,例如2010年度某精神病专科医院职工医保住院医疗费用结算率是66%,2011年8月起实行总额预付结算办法。根据我院统计,参加居民医保病人住院费用中统筹基金支付比例大概在50%左右,其余费用就是个人自付部分。
不同医疗保险对慢性精神类疾病患者门诊发生医疗费用的补偿
徐州地区新农合对精神病患者门诊药费给与报销比例为70%,没有上限。
徐州地区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对参加城镇职工医保的人员,如果鉴定为慢性精神类疾病的病人有大病医疗保险补助每年度4000元/人;慢性病医疗保险补助每年度2000元/人,超过部分病人自己负担。
徐州地区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对参加城镇居民医保的精神类疾病的患者在门诊无可享受的政策待遇,门诊发生的费用是病人自付。
3 对策及建议
随着期望寿命的延长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精神疾病成为严重威胁人民身心健康水平的一类疾病。而精神疾病病程长易反复、病情复杂、总病程医疗费用较高,同时由于劳动力的丧失,给个人和家庭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严重影响家庭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的和谐。我国目前对精神卫生费用的投入严重不足,精神卫生财政拨款仅占卫生拨款总额的%[2],与发达国家,比如澳大利亚的7%相比,相距甚远。正在构建的医疗保障体系,对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障服务目标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为精神疾病患者的医疗提供了基本保障。但现行的保障体系也存在一些问题,精神疾病患者就医难,就诊比例偏低,社会对精神疾病的投入严重不足,城市居民和职工因为自付比例过高,精神病专科医院的医保结算等原因造成部分患者不能得到有效治疗和康复。农村患者的医疗保障正处在完善阶段,各地不同,政策方面对精神病患者的照顾还没有统一的规定,患者的报销比例与就诊医院倒挂,很多人看不起病,或者因病致穷。而精神疾病患者的住院治疗只是治疗的一部分,院外的维持治疗和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政府、社会、家庭和医院要共同建患者的全程治疗立一个长效机制,从多方面入手才能给与保证。从对精神疾病患者的住院和门诊治疗费用分析来看,目前对精神病患者的医疗保障的水平还是偏低,很多患者由于不能坚持长期治疗,出现复发,反复住院,而精神病专科医院也存在增加床位不足和患者人满为患的情况。
对策:
(一)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渠道、多方位、多层次的投入资金模式。建议政府,加大对精神卫生事业的投入,例如把精神病专科医院纳入公共卫生范畴,由政府出资,承担精神病专科医院的建设、日常运转的费用;或者政府提高对精神病专科医院的资金投入,确实能够保障精神病专科医院的基础建、大型医用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住院医师培训、离退休人员等费用,不能让精神病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一样在市场机制下生存,精神病患者本身就是弱势群体,作为服务对象单一的精神病专科医院,只有建立科学有效的政府出资或者纳入公共卫生行列才能够保证精神病专科医院做到提供安全、有效、价格合理的医疗服务,收治本来就属于社会弱势群体的精神病患者,让他们看得起病,体现国家、社会对精神病患者的关怀。
(二)构建合理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 ,建立以精神卫生专业机构为主体,基层医疗机构和社区康复机构为辅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立一个长效机制,从社区、村一级的基层卫生机构就把对精神病患者的登记、管理做到实处,由经过精神科专业知识培训的从业人员定期随访,掌握精神病患者的治疗、康复情况,根据病情及时转诊,以提高精神病患者的治疗率。同时国家要扩大宣传,提高公众的认识,注重精神、心理的健康,可以在社区建立心理健康服务站,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提供服务。
(三)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和门诊统筹水平,增加门诊精神类疾病的报销比例。解决城镇非从业人员和农村患者的看病就医问题。政府要引导、鼓励精神疾病患者积极参保,并能给予优惠政策,能够给患有精神类疾病的患者以实实在在的实惠。
(四)建议国家在条件成熟的适当时候,把新农合、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合为一体,对国民的基本医疗保险进行统一管理。
总之,目前徐州地区的精神疾病患者的医疗保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希望能通过精神疾病患者住院和门诊费用分析,促进政府对精神卫生的投入,建立精神疾病的全程管理模式,发展社区基本精神卫生服务,以提高精神卫生事业的整体水平。
参 考 文 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