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科普小知识精编5篇
【导言】此例“小学生科普小知识精编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小学生科普小知识范文1
女: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上午好
女:"同学们,如果我们遇到龙卷风应该怎样躲避呀?""雷电是怎样形成的啊?"
男:这些问题我们都非常感兴趣,都和气象有关。大家知道吗?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
女:监视天气,保护生命和财产,进一步向全社会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科学知识。
男:每年的"世界气象日"都确定一个主题,要求各成员国在这一天举行庆祝 活动,并广泛宣传气象工作的重要作用。
女:在2015年"世界气象日"即将到来之际,今天,我们邀请到了气象局的领导,为我们讲解有关气象科普知识,开展 "气象科普进校园"活动,共同学习、交流,让我们从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认识气候变化的重要性!
男:现在,我们宣布:(合)锦纶路小学 "气象科普进校园" 启动仪式 现在开始:
女:第一项:升国旗,奏国歌,全体立正、敬礼 (礼毕)
男:第二项:同学们,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今天参加启动仪式的有气象局领导陈主任,现在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我们的大朋友为我们讲话。
女:第三项:学生代表发言
男:第四项:有请李校长为我们致开幕词。大家掌声欢迎。
女:校长的讲话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科学的重要性及气象科学给予我们的乐趣。
男:知识和科学就在身边,只要我们调动了对气象、对科学的兴趣和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一定能学有所成,报效祖国!
男:用科学开启智慧,用智慧点亮生命
齐:祝贺本次"科普进校园系列活动"顺利开展!
再次感谢领导为我们带来丰富多彩的科普知识!
男:希望老师们、同学们的生活以科普为伴,让气象科普知识飘满美丽的校园,洒向和谐的家庭,驻进每个人的心灵。
男:第五项:呼号
女:第六项:锦纶路小学 "气象科普进校园"启动仪式
(合)到此结束。
合:谢谢大家!
锦纶路小学
2015年3月
"气象科普进校园"学生发言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小的时候和家人看新闻联播,之后的天气预报总让我感到很神奇。我总是在想:"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的?雷电是怎样产生的?电视上每天所说的厄尔尼诺现象是怎么回事?现在的雾霾天气是怎样造成的?它的危害有哪些?怎样去预防?还有生活在山区的人们怎样去应急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这些问题常常出现在我的脑海里。"
去年冬天在我们学校操场东北角的拐角处,建起了一个"气象角".这里安放着最基础的天气监测设备。听老师说:这是气象局为普及气象科普知识,在学校设立的气象监测点。
为了迎接3月23日"世界气象日","全国气象科普校园行"活动今日在我们锦纶路小学正式启动。有了这些气象设备,以后我们可以更加深入进行气象观测、近距离接触气象知识、体会大自然与天气之间的关系、提升我们的气象科学知识素养。
今天,我代表锦小的全体师生感谢"气象科普进校园"这一活动,他为我们小学生提供了这一平台。我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对掌握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知识的应用,会有更大的提升。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山草香为大家整理的5篇小学生科普小知识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小学生科普小知识。
小学生科普小知识范文2
关键词:“互联网+”;科技普及;创新创业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2-0179-02
一、加强科技普及能够促进创新创业
(一)科技普及是发展科技生产力的客观要求
科技创新和科技普及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共同推动着科技生产力的发展。科技普及也是科技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必经环节。加强科技普及是发展先进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有效手段。无论是先进文化的发展,还是民族精神的弘扬,科学技术普及都发挥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也只有加强科学技术普及,才能使崇尚科学、崇尚文明的风尚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追求。加强科学技术普及,是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以及比较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的形成,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奋斗目标之一。科技普及工作的加强,能够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推动人民群众掌握现代科学技术,进而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并在提高物质生活质量的同时,提高精神生活质量,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科学技术普及能够推动科技创新
科技普及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推动科技创新。因此,科技创新既丰富了科技普及的内容,也能够为科技普及明确方向。如果说科技创新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源动力,那么科技普及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没有科技创新,就没有科技普及;而没有科技普及,人民大众就会对科技失去兴趣,科技创新就得不到社会支持,创新成果也就没有了去处。科技创新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关键,任何一项科学技术要为人们所掌握,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离不开科技普及工作。在信息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科技创新步伐不断加快并已成为支撑现代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基础。
(三)科技普及是科技创新成果通俗化、大众化的需要
加强科技普及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一个基本方略。以全民科学素质建设为主导的“科技普及发展方略”,就是要推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学习科技知识、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并通过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以此参与现代生产和交往,不断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科技创新不仅依赖于社会的物质保障,更需要高素养的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要使人民大众都能公平地分享到科技进步的福祉,必须大力推进科学技术普及,使科技创新成果通俗化、大众化、具象化,充分提高人民大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只有在推动科技创新的同时,大力加强科技普及,不断提高人民大众的科学水平和技能,才能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创新创业劳动者队伍。
二、科技普及服务创新创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科技普及的内容和方法存在着缺憾
一是科技普及的内容和方法存在偏差。科普的实质是普及科技知识,传播科学方法,宣传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但现实的科技普及活动较多对科学知识的介绍,较少顾及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宣传。科技普及的内容也比较陈旧,贴近大众生活、工作的内容偏少,实效性差,科普教材缺乏鲜明个性和可读性。二是在进行科学技术普及时,较多注重科学技术的工具价值,而忽视它的人文价值,存在着急功近利等行为和现象。科学技术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一定需要,还具有很高的人文价值。三是科技普及较为重视自然科学知识的普及,而忽视社会科学知识的普及。现有的关于科学技术普及的地方立法中,将科技普及内容只局限于自然科学,较少涉及社会科学内容的普及,并且科技普及作品大多没有被当作科研成果来对待,其价值得不到应有的肯定。
(二)学校教育滞后于科技普及发展的需要
一是家庭没有给孩子提供较好的科普启蒙教育。科技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通过对小孩采取讲科普故事、做科普游戏等具体形式,切实让小孩体会到科学的神秘性和趣味性,从而使其从小就培养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精神。然而,在我国大多数家长由于受自身所掌握的科技知识的局限,他们没有也不可能给孩子提供很好的科普启蒙教育。二是学校科技普及教育较为滞后。学校特别是中小学校教育是提高全社会科普水平的基础性工程。不过,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大多数中小学校更多注重学生的书本知识学习,再加上科技普及教师的缺乏,它们很难顾及对中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及科学思想等方面的培养。三是科技普及专门人才缺乏。由于历史的及现实的原因,科技普及在我国兴起时间不长,投身于科普事业的人员多以兼职为主,难有集中精力思考科普工作中的策略和方法的习惯,这也使得科普工作没能更好地发挥其服务创新创业的作用。
(三)科技普及规模小,设施数量较少
一是科普场馆的数量较少且规模偏小,难以满足公众对科技知识的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普场馆作为丰富人民群众科技文化生活的重要领域,在普及科技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不过,重庆全市各区县的科技场馆数量较少且规模偏小,难以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对科技知识的需求,并且有部分科普场馆的展品缺乏创新,简单模仿、相互雷同的现象十分普遍。二是科普场馆的使用或利用效率较低。科普场馆的公益性质决定了其管理者缺乏提高利用效率的积极性,普遍存在不求发展壮大、但求平安无事的消极意识,使得科普基础设施的有效利用率较低,而且科普内容大多还停留在以图片文字展板和实物的展出为主要方式,互动性不够,观众尤其是中小学生缺少参观体验的欲望和兴趣。三是科普设施建设经费缺乏,政府的投入依然是资金来源的主渠道,资金来源有限。大部分科普设施建设基本上是政府投入多,社会参与少、民营资本成员共建场馆更少,部分科普场馆在建成后缺乏后续资金投入。
三、推动科技普及服务创新创业的对策建议
(一)充分利用“互联网+”构建优秀科普资源共享平台
科普资源共享平台是充分运用现代技术,对科技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综合利用的有效方式,也是服务创新创业与产业发展的基础支撑。一是利用多媒体和“互联网+”,提高优秀科普资源的社会利用度。可以通过制作多媒体科普宣传资料、建立科普网上课堂、开发科普趣味游戏网站、完善数字科技馆的建设,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快速、直接、互动性良好的传播媒介,建立科普知识渠道,使优秀科普资源通过网络实现共享。二是围绕重庆全市区域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特色,按照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职能和实行公共财政的基本要求,以整合优化现有科技资源配置为主,辅以必要的增量投资,规划建设科技文献信息中心、科技创新创业服务、知识产权等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发挥科技资源对创新创业的基础性支撑作用,着力提高科技普及服务创新创业的能力与水平。三是加强与重庆全市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媒体的合作,构建科学传播网络平台,借助媒体开展对科学思想、科技发展动态及科普活动的跟踪报道,不断扩大科技普及的受众面。
(二)提升科技普及的实效性与社会效益
一是要丰富科技普及活动内涵,提升科技普及活动质量。科技普及能够传播科技知识及启迪民众的科学思想。随着公众科学意识的增强,科技普及的主体不再仅限于青少年,而是凸显出年龄结构的多层次性。因此,科普活动要从受众、内容、形式等方面精心设计,通过趣味性互动式体验科普,使之既能提高对参与者的吸引力,又能达到提高公众的科技意识、科学思想的目的。二是注重科技普及的实效性。在科技普及中应当注重公众在活动中学到了多少科学知识、掌握了什么样的科技技能、达到了什么层次的水平。而要做到这些,既需要提升科技普及的质量,更要重视科普的实际效果。三是提升科技普及工作的社会效益。通过探索多部门联动开展科普工作的机制,借以提升科普改造的社会效益。诸如可以通过尝试与教育部门进行合作,组织科普专家在中小学,特别是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农村中小学校开设常规化的科普课堂来联合开展科普活动,以扩大科普的受益面,切实提升科普工作的社会效益。
(三)推进科技普及走进社区,提高服务创新创业能力
小学生科普小知识范文3
关键词:科普读物;小学中高年级;外来工子女;科学教育;作用
对小学中高年级的外来工子女进行科学教育,就需要充分发挥科普读物的作用。科普读物能够将抽象的科学概念与生动的故事相结合,使读物更具阅读性,并且理解起来更加容易。小学中高年级的外来工子女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对新知识的理解相对来讲比较容易,将科学知识与故事相结合,能更好地吸引孩子们的兴趣和注意力,减少这些外来工子女对科学的畏惧。
一、科普读物在小学中高年级外来工子女科学教育中的作用
1.开阔学生视野,w会科学文化知识
科普读物中涉及很多科学知识,包含着世界上的很多内容,小学中高年级的外来工子女通过科普读物能够进入缤纷多彩的科学世界中。外来工子女是从不同的地方来的,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异,并且不同孩子感兴趣的科学知识也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可以为这些孩子提供不同国家的儿童科普读物,注重科学的客观性,有助于强化儿童的观察和动手实践能力。比如《十万个为什么》《小牛顿爱探索》《可怕的科学》《美国国家地理》等,这些科普读物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娓娓道来,将人文气息散发出来,阅读这些科普读物,能够让外来工子女感受到来自不同的科学文化知识,使这些孩子的眼界得以更加开阔。
2.为孩子提供更加容易研究科学的方式
对于很多人而言,科学是比较难理解的,儿童科普读物是比较生动的,学生理解和接受起来比较容易。将科普读物与学习相结合,能够实现寓教于乐。科普读物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通过幽默的故事吸引外来工子女的兴趣和注意力,在书中还存在很多有趣、简单的小实验,学生可以借用相关道具完成科学实验,对科学知识进行有效的探究。科普读物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将科学概念呈现给外来工子女,创设好的教学情境,使外来工子女主动探究科学知识。科普读物的种类不同,能够满足不同外来工子女的阅读需要,让外来工子女了解科学方法,提高对科学的兴趣,掌握科学领域的知识。
3.使孩子从多个角度进行科学学习
适合小学阶段的科普读物有很多种,比如《十万个为什么》《DK儿童百科全书》等,涉及地理、天文、物理、化学等科学知识。含有丰富的科学知识与内容,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科普读物进行科学拓展研究,使学生对科学知识进行实验,实现科学知识的共享。科普读物中还设计了很多科学实验,如《101个有趣的实验》等,选择合适的科学实验,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的探究方法,对科学的探究过程进行体验。《科学家工作大揭秘》等图书中介绍了科学职业,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科学职业,认识科学家具备的特质,在今后的成长中,这些孩子会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二、科普读物在科学教育中作用发挥的策略
1.为学生列书单,鼓励学生阅读
教师可以为学生列书单,从而更好地鼓励学生阅读科普读物,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使科普读物应用到科学教育中,让学生阅读更多课外材料。书单中可以含有学生学习的一般话题,如某领域的科学家、科学领域的职业等,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知识学习兴趣。在科学课堂上,教师让学生阅读与当前学习有关的知识,阅读科学知识热点,通过这种形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认识科学世界。
2.让学生自由阅读科普读物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阅读科普读物,不要对学生的阅读给予严格的时间限制,要形成自由阅读中心,为小学中高年级外来工子女提供多样化的科学图书、期刊等,学生可以自由组建成组,阅读之后,相互之间对科学概念进行交流,实现科学知识的共享。
3.利用现有的研究话题书籍指导学生讨论
教师可以选择有研究话题的科学书籍,将书的内容进行划分,分配给不同的学生,让学生对科学书籍中的章节内容以及概念等进行讨论。能力强的学生阅读比较复杂的章节,短的、简单的章节分配给能力稍弱的学生,从而满足不同能力学生的科学书籍阅读需要,使学生能够共同完成阅读内容。
总而言之,科普读物在小学中高年级外来工子女科学教育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要科学地选择科普读物,使其满足外来工子女的阅读需要,更好地在科学教育中发挥科普读物的作用,强化外来工子女的科学知识与素养。
参考文献:
小学生科普小知识范文4
关键词: 语文课堂 湿地科普知识 以学为主 主次分明 地方特色
十二年的教学生涯中,我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十多年来不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结合湿地文化,在语文课堂中进行科普知识宣传教育的尝试,通过实践,获得几点粗浅认识。
一、明确科普知识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是增强国力、提高国民素质、使各项事业得以持续稳步发展的一项综合性教育。但从实践层面看,不少地方在操作中往往将相当大的精力放在基础知识教学领域,甚至片面地将“功课加琴棋书画”等同于素质教育,而忽视其他真正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素质的重要领域,忽视学校科普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这是当前一些地方和学校片面理解素质教育的误区。
看着孩子们那渴求知识的目光,我决心不能只让孩子片面地接受书本知识。我深深地意识到,只有通过教师不断的自学和探索,把科普知识推广到孩子们的心中,才是教育工作者最应该做的事情。
二、坚持以学为主、主次分明的原则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湿地科普知识教育,要把握住“以学为主,主次分明”的原则,以语文教学为主,科普教育为辅。教师只有在按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要求、完成课本知识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才能穿行科普知识宣传教育,决不能脱离课本知识体系,一味去搞科普教育,形成主次不分,喧宾夺主的局面。首先要保证搞好正课教学,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本知识,在充实头脑、启迪思维、提高学习技能、引发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自然产生对知识深度、广度的追求。科普知识往往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使其增长知识,增强科技意识,从而受到学生欢迎,这就有利于科技知识的传播与发展。
三、依托当地特色加大科普宣传的力度
科普知识涉及面非常广泛,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具体情况,补充学生容易接受的科普知识,这点十分重要。我校位处部级湿地,生活在这个天然的大氧吧中的我们,很幸福地享受这一切,同时也有义务向孩子们介绍保护环境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所以,我一直把保护环境这一科普知识贯穿在教学当中,让孩子从小就意识到环境对我们的重要性,从小就争当保护环境的志愿者。
四、群策群力共建科普校园
实施科普教育的关键在于师生“勤于动手”,在于从实践中体验发展。活动课程中蕴含有丰富的科普教育内容,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科普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师生校园文化生活,而且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把科普教育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学校按教学计划要求,开齐上足科学、综合实践等科学类课程,把普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作为学生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并贯穿各学科的教学全过程。
(二)拓展教育渠道,挖掘科技教育资源。让学生走向社会,走进自然,在实践中学习,在社会中思考,为学生提供更大的活动空间,更开阔的活动阵地,更多的社会实践。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教育活动。学校每学期开展的各类科学教育活动,都做到有计划、有总结、有图片或音像资料,并且给予在各类科技创新竞赛中获奖的学生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学生科技社团组织和科技兴趣活动小组,学校每学年至少组织两次全校性的主题科普活动,各年级积极开展科普讲座、科普知识竞赛、废物利用制作、科幻绘画、科学小论文等活动。
2.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科技小组活动,学生总体参与率达90%以上,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科学比赛。具体做法:(1)领导重视,层层落实,成立工作领导小组;(2)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指导水平;(3)广泛动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4)落实行动,务求实效。在每次活动中,学校领导小组经常把相关的事宜在行政会议讨论,并定时召开阶段性会议,了解各班开展工作的情况,只要有困难就向学校反映,并要求各个实施方案提交方案的实施预算,下拨经费;(5)营造氛围,及时奖励,带动全面开展。我校在对各班上交比赛作品进行评比后,及时举行作品展示,还对获奖同学颁发奖状和奖品,以激励、带动其他的同学都参与到活动中来。
科学普及不是几个人的事情,而是全社会每个公民都应尽的义务。动员全校师生共同走进科普宣传教育的大家庭中,每个人都为此建言献策,有什么好的课文可以进行教学,有什么好的想法可以带给孩子们,我们都会及时展开研讨、制订方案、集体备课,把知识及时传递给每一个孩子。
五、创设环境,争当科普宣传员
小学生科普小知识范文5
1 地学科普教育的地位与现状
地球是人类和动植物赖以生存的星球。地球科学是以地球系统(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和日地空间)的变化过程及其相互作用为研究对象的基础学科,主要包括: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各圈层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如大气圈、水圈、地幔地壳的相互作用,大陆与海洋,山脉与盆地的形成等;地球物质构成,各种元素—矿物—岩石—矿床—地层的成因、分布及其迁移富集规律;地质事件,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在地表的反应,如火山、地震、海啸、断裂等;预测和预防将来发生的地质事件。简言之,地球科学是探索地球成因和演化、勘探和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优化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一门科学。
由于地球科学研究对象的直观性、亲近性,以及与人类生活的紧密关系,地学科普一直是世界各国科普教育的主要学科。矿物、岩石、古生物等各类地质博物馆是地学科普最主要的形式之一。同时,各类地质遗迹,如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夏威夷现代火山公园、中国的黄山地质公园等实地地质科普基地不断涌现。随着地质理论的发展(地球板块理论)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技术等),各类声、光、电地学科普形式日益生动和便捷。
我国地学科普基地主要分布于国土资源系统,包括科技博物馆类、地质公园类和实验基地类。国家地质博物馆已有百年历史。据国土资源部信息,我国目前认定的国土资源科普教育基地有地质博物馆类36个,地质公园类61个,实验基地类8个。值得一提的是,常州市武进区城东小学地学科普馆、南京市雨花台中学雨花石文化博物馆进入认定之列。
尽管我国地学科普基地建设取得长足进展,但不论是数量、质量以及科普方式上仍存在很多不足。
1)地学科普基地数量远不能满足需求。我国有亿人口,40多万所中小学,亿中小学在校学生。每个省仅有1~2个地学科普基地。
2)科普馆大多面向大众,对中小学生的针对性、趣味性不强。大多数博物馆仅仅以实物和标签作为主要展示内容,对标本实体的解释简单专业,不够生动形象,忽视了观赏性和趣味性,难以提高中小学生的兴趣。
3)地学科普馆多以参观为主,学生动手参与不够。事实上地球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科学,与物理、化学、自然、地理等学科密切相关。从矿物标本的质、形、色的观察,物理化学性质的测定,显微镜下欣赏美轮美奂的矿物微观世界,到宝玉石的加工,每一个环节都渗透着丰富的理化知识和实用价值,激发着学生的动手兴趣。
4)许多场馆、地质公园与旅游经营为一体,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小学生参观学习。
5)由于科普基地十分稀少,以及上述种种原因,地学科普实际上仅仅是一游而过,走马观花,达不到科普的目的,更谈不上科普进课堂的要求。
总之,推广中小学矿产资源与地球知识科普基地建设,无论是对培养中小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质和科技能力的智育教育,还是热爱祖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素质教育,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用我们的专业知识服务于国民的科普教育,也是地质学家的责任和义务。
2 建立中小学矿产资源与地球知识科普基地的可行性
学生需要、国家鼓励、社会支持,当前普及中小学地学科普教育基地的条件全面成熟。
国家十分重视中小学科普教育,把科教兴国作为基本国策,把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作为21世纪科学教育的核心任务。《科学技术普及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等法律规划,全面明确了科普的法律地位和发展方向。2011年,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为此联合下发《建立中小学科普教育社会实践基地,普遍开展科普教育活动》的通知。国家的大力支持和鼓励,为中小学科普基地建设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
受学生需求和国家政策的激励,社会办科普全面兴起。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采取多种形式支持中小学科普基地建设,一些有条件的中小学在专业力量的支持下,在校园内开办了科普基地。以国土资源科普教育基地建设为例,2011年,常州市武进区城东小学地学科普馆、南京市雨花台中学雨花石文化博物馆被国土资源部认定为全国国土资源科普教育基地。在城市、中心教育区和有条件的学校建设科普基地,全面推广地学科普基地建设的时机日趋成熟。
3 矿产资源与地学知识科普基地的内容和形式
现有地学科技博物馆的不足表明,中小学矿产资源与地学知识科普基地的科普内容和形式必须具有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和学生动手参与的机会,并引入现代计算机手段。科普内容包括以下主要形式。
科普内容
1) 实物标本。
矿产资源类:如图1所示,包括石油、煤炭、铁矿石、铜矿石等矿石标本。介绍这些资源的性质、产地、用途、冶炼加工以及和人民生活的关系。目的是普及矿产资源知识,了解祖国宝藏,感知资源的稀缺与可贵,培养爱国主义和保护资源环境的意识。
矿物晶体类:地壳由岩石组成,岩石由矿物构成。矿物晶体是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稳定化学成分、规律的内部质点排列和独特外观形态的自然元素或化合物。矿物成份、结构和形成条件的千差万别,不但赋予了每一种矿物不同的品性,而且呈现出鬼斧神工、美轮美奂的大自然艺术品的气概。矿物晶体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化学、自然、地理、艺术甚至民族文化知识,是学识结合,兴趣教育的难得素材,如图2所示。
古生物化石类:化石是地球历史上曾经存在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迹经过石化作用保留在地层中的形体,是研究地球演化和生物进化的重要素材。化石形态的直观性,以及所反映的生物演化过程,对中小学生有很强烈的吸引力。
根据学校特点和周边教育资源的分布,以上内容在基地建设中可以有所侧重。一般而言,古生物化石(图3)可作为辅助内容。
2)科普贴图。一类是有关地球演化的示意图,要求把专业性和通俗性相融合。第二类是矿产类,形象表示我国典型矿产的分布和数量,配合矿产标本,起到热爱祖国、保护资源环境的目的。第三类是资源利用类,包括矿产开采—冶炼加工—产品的过程,特点是每一个过程融入相应的理化知识说明,让学生学识结合。为了增强学生的兴趣,可以增添宝玉石加工的过程。第四类,配合学生动手参与,张贴一些物质理化变化过程的图表。
3)电脑演示。结合展示内容,采用触摸屏,生动展示地球演化、地震、火山、生物进化、矿产资源、矿物晶体等知识。为增强学生兴趣,还可植入知识问答内容,开展互动参与。
4)动手实践。这一环节是当前地学科普中普遍短缺的内容。准备一些矿石、矿物晶体小标本,化学试剂、折光率测试仪、显微镜及其矿物岩石薄片等。①让学生亲自触摸标本,感受实物质地;②学生用化学试剂,亲自实验不同矿物的化学变化过程,增强和巩固化学知识;③用折光率测定仪、硬度仪等简单物理仪器,测定矿物的物理性质,增强和巩固物理学知识;④显微镜下欣赏美轮美奂的矿物微观世界,感受地质学家是怎样鉴定矿物。
科普形式
1)参观学习。结合实物、相关图片和电脑演示,组织学生了解相关知识。要点:学知识,长见识,养兴趣。
2)科普进课堂。结合中小学课程教育,在适当环节把物理、化学、自然、生物等教育课程搬进试验基地,真正做到科普进课堂,课程进基地。要点:学识结合,培养学习兴趣,增加科学知识和探索精神。
3)爱国主要专题教育。结合实物,让学生了解国情,开展热爱祖国宝藏、保护资源环境、厉行资源节约等爱国主要素质教育。要点:我国资源稀缺,经济社会发展受资源制约;资源开发难度大,成本代价高,环境污染严重;资源高消费影响经济社会发展。
4 推广路径和条件
根据各地区中小学科普教育规划和条件,可在城市、中心学区、典型学校建立矿产资源与地球知识科普教育基地。当然,一般学校也可以在校区门口、教学楼门厅旁或楼道内陈列具有观赏性的典型地学标本,花钱不多,既可起到科普作用,又可美化校园,增强学校的“气场”。
市级科普基地:科普内容全,以知识普及为主,规模相对较大。一般场馆面积500~1000 m2,配置实体标本300~500件,标本要求尺寸较大,观赏性强。市级科普基地可以市场化面向公众开放。
中心学区科普基地:科普内容较全,以知识普及和和教育为主,规模中等。一般场馆面积200~300 m2,配置实体标本200~300件,标本尺寸适中,并具观赏性。这一级别的科普基地应配置学生动手参与的实践内容。
校内科普基地:面向课程的科普教育,规模适度,试条件规划场馆面积,配置实体标本100~200件,要求标本大小适中,配置适量观赏性强的大标本。学校科普基地应配置较为丰富的学生动手参与的实践内容,实现科普进课堂或课程进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