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冲称象范例【热选4篇】
【导言】此例“曹冲称象范例【热选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曹冲称象【第一篇】
一、试题贴近生活,题材丰富,强调“学以致用”。
情境化的命题方式成为新课程政治高考试题的主流,2012年生活情境化的试题占到总数的90%以上,而且经过几年命题实践的摸索和经验的积累,试题在“生活化”方面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试题能够在教育本质的层面上理解“生活化”、“情境化”的涵义。在进入新课程的初期阶段,一些试题对生活化素材的使用存在形式化的理解,将引入生活情境的目标定位于使试卷更加生动活泼,激发考生回答的兴趣和热情,于是常常看到一些试题在用冗长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生活现象或者事件之后简洁地发问,而问题的回答无需阅读事例,直接作答即可。在这种用生活“包装”的试题中,生活世界与书本世界仍然是割裂的、疏离的。纵观2012年的各套试卷,这样试题的数量已经大为减少,相当一部分题目能够在教育与生活本体契合的意义上实现贴近生活的命题理念。教育内容与生活具有本体契合性。教育是基于人的生活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化活动,生活世界是教育内容生成的源泉和建构的基础。相对于生活而言,教育本身并不是目的,它服务于生活,是人们通向美好生活的途径和手段。相应地,考试作为教育评价的手段,其主旨在于促进学生体验生活,理解生活问题和生活意义,创造完满的、有价值的生活。生活情境化的命题方式能够将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理性认识与感性经验真正融合在一起,克服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疏离对人的内在异化,引导学生在教育与生活的双向建构中,实现对生活的反思、生活的创造,形成生活的智慧,做出正确的生活选择,从而复归教育的本质,实现考试的真正价值。
试题全国卷大纲卷第27题:小明在某专卖店购买了一台计算机,正常使用一个月后计算机出现黑屏等故障。在与专卖店多次协商无果的情况下,小明决定采用其他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他可以选择的维权手段有(答案A)
A.消费者协会调解、行政部门处理、仲裁机关仲裁、法律诉讼
B.行政部门处理、仲裁机关仲裁、媒体曝光、法律诉讼
C.消费者协会调解、行政部门处理、仲裁机关仲裁、媒体曝光
D.行政部门处理、媒体曝光、仲裁机关仲裁、法律诉讼
分析本题创设了一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境,引导考生将所学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鼓励他们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为自己的生活服务,解决生活中的难题,从而在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互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哲学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学以致用,活化知识、提高能力。
2.相比于以往,2012年试题在生活素材选择上的系统性、层次性和多维性更加突出。
首先,从地域范围看,世情、国情、市情等不同层面的生活材料得到了全面的展现。试题涉及当前世界经济的主要特点、世界粮食问题、美国的次贷危机及其影响等全球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有利于培养考生的世界意识与开阔的国际视野。从我国的基本国情看,试题涉及我国改革中的“顶层设计”问题、三农问题、收入分配问题、流动人口问题、农民工问题、产能过剩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税制改革问题、以稀土行业为代表的资源开发和利用问题、小微企业的发展、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扶贫工作的新举措、对外贸易的发展、刑事诉讼法的修改等。
其次,2012年的很多试题讨论了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比如,对新兴网络传播方式“微博”的正确使用、动画片《大闹天宫》传播媒介的发展、对电视剧“穿越”手法的客观认识,“微时代”休闲益智游戏的开发、苹果公司电子产品的创新、好莱坞电影《功夫熊猫》背后的文化分析、年轻人着装的CPW概念等,这些话题切近了高中学生这一年龄阶段特有的生活样式和思维特点。
再次,从学科上看,注重选择综合性的生活题材。试题体现了现代科学综合化的趋势。比如从海底生物化合作用的不同情况深化对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方法论的理解,从认识深化发展的角度分析中微子研究的深入,从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奖在防治传染病、癌症等疾病的贡献强调改造世界和追求真理的重要性,在科学防灾中透视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通过诗人杜甫珍视公正、对天下苍生的关怀之情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例题福建卷第36题:图11、图12蕴涵的哲理有(答案C)
①图11表明把握规律有利于预见事物变化发展的趋势
②图12表明事物量变过程实质上就是质变的过程
③图11、图12 表明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辩证统一
④图11、图12 表明事物之间的联系因具体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分析本题作为一道哲学试题,以表现经济学中的价值规律、环境污染程度与人均收入变化关系的图示为素材,主要考查考生读图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哲学知识理解题意的迁移能力。题目设计巧妙,呈现方式新颖,体现了哲学与生活、哲学与经济学的联系,突出体现了哲学思想的深刻性和哲学思维方法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
二、能力立意,鼓励创新,突出综合探究
总体而言,2012年的政治高考试题注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政治学科基础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突出了对新课程强调的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和根据新的问题情境进行探究的能力的测量。
首先,试题增强了开放性,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比如,全国课标卷第39(3)题“结合材料,就更好地弘扬中医药文化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海南卷第25(3)题“从弘扬优秀中华文化的角度,就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提出两条建议”,福建卷第39(4)题“根据材料三,从文化生活角度,请你以‘弘扬雷锋精神,促进社会文明’为主题向社会发出倡议”等。很多试题在参考答案中都注明“从其他角度回答,言之成理,酌情给分”(如北京卷第38题),还有一些试题采用分析评分法,给出几个参考示例,从不同侧面、等级设定评分标准(如上海卷第35、37 题)。
例题北京卷第39(2)题: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是文化惠民工程的重要内容。试举文化惠民工程的一个实例,并用《文化生活》中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相关知识加以简要说明。
分析题目要求考生结合自身不同的生活体验,对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从考生的答题情况看,学生的人生经历、实践经验以及感悟角度不同,会形成丰富多彩的答案。本题在阅卷中也不像传统试题那样根据标准答案呆板地踩点给分,而是根据考生的整体回答采意给分。
其次,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相应地对探究能力的考查成为新课程高考的考查重点。2012年的试题对此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1.试题能够选择适当的探究问题。选取一个恰当的“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以江苏卷的探究题为例,其以如何正确对待和过好传统节日为话题。题目针对现在很多人把传统节日当作普通休闲假日引导考生分析当前过传统节日缺乏文化内涵的原因,尝试提出解决对策,并围绕端午节设计一个班级主题活动。关于传统节日的话题既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这样真实的、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引导和推动考生积极主动地研究。
2.试题注重还原科学探究的过程,体现生成性。探究性试题试图让学生经历一个相对完整的对问题的发现、形成、分析、解决和发展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运用知识的创新实践的能力。
例题上海卷第34题:以“曹冲称象”为例,介绍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现问题变换路径寻找替代物组合方案择优方案。
(1)该解决问题的程序体现了什么逻辑思维方法?
(2)从“联系”的角度看,该解决问题的程序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分析本题以“曹冲称象”为例,将探究性学习的过程相对完整地呈现出来:发现问题变换路径寻找替代物组合方案择优方案。本题对“称象”问题解决程序的完整表达让学生“全程”体验了探究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注重过程的思想。
再次,试题注重挖掘学科内部和不同学科之间知识的内在联系,较好地实现了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考查。江苏卷第31题、32题在一道选择题中出现了不同模块的知识综合,将哲学与文化两部分内容结合在一起分析实际问题。北京卷第38题围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情况,在知识上,分别从经济生活、经济学常识、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不同模块设问,全面考查了解读图表、比较、归纳、概括、分析、综合的能力。
三、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全面实现考试目标。
2012年的一些政治试题抓住了教育改革的这一基本理念,力求通过试题与考生真诚地对话、交流情感,引导考生关心社会、关爱他人,唤起他们对国计民生的关注,增强社会责任感,弘扬爱国、正义、诚信、敬业、奉献社会、助人为乐的主流价值观。例如,通过《感动中国》十年来100多位先进人物和群体的榜样作用,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江苏卷第22题)、发挥“信义姐夫”的诚信精神对社会风尚的引领作用(江苏卷第24题),弘扬雷锋精神(天津卷第14题、山东卷第31题、江苏卷第33题、广东卷第30题),通过牺牲高考复习时间为白血病患者捐献干细胞的最美中学生的事迹呼唤青年学生用青春诠释崇高的精神,用美好的情怀帮助他人、奉献社会的精神(海南卷第29题),在《黄河大合唱》对民族抗战热情的表达中使学生体味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山东第25题),在历史纵深和各国横向比较的视角下,引导学生形成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态度和历史责任感(重庆卷第39题)。
例题安徽卷第39题
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某网站上开设“思想道德论坛”,引起网友关注。论坛中呈现的以下话题引发了同学们热议,请您参与探究。
网友声音:市场经济呼唤道德诚信。
近年来,食品药品等一些领域安全事故频发,扰乱了市场秩序,严重危及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对此,政府重拳出击。网友呼唤:扬善必须抑恶,扶正自应祛邪!
网友议题:直面道德困惑,引领价值选择。
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生活中,人们难免会遭遇思想道德上的“两难选择”。“好人”能不能做?在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今天,“雷锋传人”郭明义、“最美妈妈”吴菊萍等道德典范给出了回答。
网友心声 践行道德不止步 追求完美无止境
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近年来,安徽好人和道德模范已成为引领公民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的指向标,成为道德建设中引起广告关注的“安徽现象”。超越感动,弘扬美德,争做先进人物的“粉丝”是网友们的共同心声。
(1)请你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对“市场经济呼唤道德诚信”进行评议。
(2)请运用价值观的知识,谈谈“网友议题”对你进行正确价值选择的启示。
(3)请你从文化传承和思想道德建设的角度,回应“网友心声”。
曹冲称象【第二篇】
彭红超(1987―),男,山东临沂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信息资源设计与开发;
刘乾垒(1990―),男,山东潍坊人,学士,山东省淄博市和平学校教师;
栗欢(1990―),女,河南新乡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资源设计与开发。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案例分析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阅读能力是语文素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研究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已成为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该问题符合案例分析三个条件,因此可选取小学二年级典型教学案例2篇,采用案例分析法从教师解读教材的问题角度分析,进而总结出提升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三点建议,以便带动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观念的更新,为改善语文教学质量提供指导和帮助。
一、案例选择与数据收集
依据《课堂教学案例的研究方法》中的案例选择标准,结合《如何开展案例研究》中的案例选取原则,从小学二年级中选取2个典型教学案例。案例来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中一线教师发表的2个教学案例:《小马过河》《曹冲称象》。
二、案例研究与分析
[案例一]《小马过河》
课程说明:本文是S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1篇课文,通过讲小马驮麦子过河的故事,培养学生凡事要亲自去实践的思想。
导入片段:[生动地讲故事的开头(课文一、二段)]
师:同学们,故事讲到这儿,你觉得小马怎么样呢?为什么?(学生踊跃回答)
授课片段:[老师直入教材,对中心进行提问]
①自由朗读回答问题:小马第几次来到河边才过了河?②它是听了妈妈说的哪句话才下决心过河?用“”画出来,并说说这句话的意思。③熟读课文后,找出中心句。
[引导学生,逐步剖析语段]
①“别人”的看法正确吗,为什么?②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小马,你会怎么做?③小马又是怎么做的?
升华片段:[品味难点,阅读提升]
师:咱们来玩个情景表演游戏,XX你来演小马,注意小马的表情哦!
师:你从老马的话中想到了什么?
[续编故事拓展思维]
教师讲故事的开头:过了几天,又下起了雨……请同学们想一想这次小马会怎么做,把这个故事编完整。
[案例二]《曹冲称象》
课程说明:本文是S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1篇课文,说明曹冲称象的故事讲的是培养学生做任何事情都要勤于动脑的思想。
导入片段:[做游戏]
①送信(将卡片在组内传递,拿到卡片的学生认读)②找朋友(字词连线)
授课片段:[学生质疑,合作解答]
师:曹操收到了什么礼物?
生:一头大象。
师:课文是怎样描述这头象的?如果你们见到这样一头大象,你想问关于它的什么呢?
(生:它有多重……)
师:关于大象的重量,课文介绍了几种称象的办法?你认为哪种好?(各抒己见,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直到解决“有多重”的问题)
升华片段:[总结升华]
师:你们觉得曹冲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曹冲想的办法超过了那些官员,那时,他才几岁?
生:……
师:你喜欢曹冲吗?用一句话来夸一夸他。
[拓展延伸]
在当时,曹冲的办法是最好的吗?你还能想出什么称象的办法?……
[案例分析]《小马过河》案例中,教师紧扣教材,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入主题;授课部分,直入教材,对中心句进行剖析,而后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各语段;升华部分,通过表演游戏强化重点,让学生们在趣味性中领悟教材的内在思想。通过续编故事培养学生的创新
思维,加强 “凡事都要去实践”的主题思想。该教师对教材本身有准确理解,紧扣核心主题,但理解过于标准化,没有打破教参的束缚,以致授课时,只能采用“学生读―教师讲解”的方法,使起初激起的浓厚兴趣荡然无存。《曹冲称象》案例中,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导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更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游戏中;授课部分,通过学生的质疑自然地引出下一步学习,采用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不仅达到了教学目的,而且培养了学生参与教材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三、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建议
1吃透教材,发掘教材内涵
教学深度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程度,教学的艺术感染力取决于教师研读教材的一双慧眼。教师无论采用何种新颖的教学策略、独特的教学方式,均基于教材的正确把握和深入理解。学生是通过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走向作者心灵深处的。此外,处于低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经常会有新颖的想法或问题,教师只有吃透教材,正确挖出教材的内涵,才能把握课堂,从而达到预期教学的目的。
2双角度解读教材
解读教材的目的不仅仅是让教师理解教材,更重要的是教师能把自己的理解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因此,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解读教材,这也是学生主体地位特殊的表现方式。教师与学生心理发展与认知水平的不平衡亦说明双角度解读教材可明显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小马过河》中,教师企图创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气氛,试图充分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却显得力不从心,原因就在于教师没有从学生角度解读教材。
3摆脱教参的束缚,建立独特的教学模式
教参凝聚了专家、教师的智慧,但不能简单地把教参当作“圣经”,更不能直接用做教案。教师也是读者,需要摆脱教参的束缚,读出自己的感受。研读越深入,教学设计越有自己的独到之处,直至建立自己的教学模式。《曹冲称象》的教学有效性高于《小马过河》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四、总结
本研究采用案例分析法,从教师解读教材角度,对两个经典案例进行分析,提出了三点建议,以试图解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低效的问题,从而带动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观念的更新,为改善语文教学质量提供指导和帮助。下一步将基于所提建议做进一步实验研究,验证其可行性。
参考文献:
徐碧美。如何开展案例研究 .教育发展研究,2004(2).
林少杰。课堂教学案例的研究方法 .教育导刊,2012(1).
刘翔,曹中秋。如何开展案例研究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31).
曹冲称象【第三篇】
关键词:曹冲称象;离散量;连续量;比较大小
中国百姓家喻户晓的历史典故“曹冲称象”, 出自西晋・陈寿・《三国志・卷二十魏书二十武文世王公传第二十》:“邓哀王冲,字仓舒。少聪,察岐嶷,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大悦,即施行焉。”
其大意是说:曹操的儿子曹冲长到五六岁的时候,知识和判断能力所达到的程度,可以比得上成人。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曹操想知道这象的重量,询问属下,都不能说出称象的办法。曹冲说:“把象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让船装载其他东西(故事中常说是石头)(当水面也达到记号的时候),称一下这些东西(石头),那么比较一下(东西的总质量差不多等于大象的质量)就能知道了。”曹操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曹冲称象”的故事,其实蕴含着实用的生活经验和深刻的数学原理。
数(shù),起源于数(shǔ);量(liàng),来源于量(liáng)。
量,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离散量和连续量。离散量,例如:苹果、人、石头等等,这类东西是一个个分离的、独立存在的。离散量的比较,只需要数数其个数即可。连续量,例如:水、空气等等,这些东西没有接缝,是不可一个个分离的,故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之说。连续量的比较与测量,是比较困难的。例如:大象的重量就当时的技术水平而言,是很难测量的。
我们先来看看另外一个例子:要比较两根长短相差不大的棍子的长度,如下三种比较方式中,只有第三种是行之有效的。
(图一) (图二) (图三)
第三种比较方法的关键,在于将连续量放在了一起,并且“对齐一头”。虽然这是一个很简单的生活常识,但这个常识,对于我们解决高中数学中的比较大小问题,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例1. 比较与的大小。
解:与大小的比较对于初学的学生不易一眼看出,此时,我们可以模仿刚才比较棍子长度的方法:“对齐一头”。,而由指数函数单调递增,即可知。
例2.比较与的大小。
解:根据“对齐一头”的比较思路,,由对数函数在单调递增,可知。
例3.比较与的大小。
解:根据“对齐一头”的比较思路,,而由对数函数在单调递增,可知。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事物的比较,是不能像两根木棍那样放在一起并“对齐一头”那样简单的。如:江苏无锡灵山大佛的大拇指,与四川乐山大佛的大拇指是不能简单比较哪个长的。这个时候,“曹冲称象”的典故所蕴含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思想,就可以给我们深刻的启示了。
大象的体重,就当时的技术水平,是很难测量的。而曹冲的聪明之处却在于,他用可分开测量的石头的重量,来代替不可分开测量的大象的体重,其实质是用离散量来测量连续量,而所选取的离散量,是与连续量有共同测量标准的。
其实,在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例如:货币的产生。在人类没有货币的时候,交易都是物物交换进行的,这是各种物品价值的直接比较,可是人们总是对自己所拥有的物品的价值估值较高,这样的比较和交易是很麻烦的。于是,便出现了以贝壳、贵金属等作为中间物的价值比较,就形成了货币。
又如:在生活中,如果家里的玻璃损坏了,请换玻璃的师傅来换玻璃。师傅一定不会抱着一整块玻璃来家中比划,然后在整块玻璃上描绘出所需玻璃的大小,再裁玻璃。如果真有人这样做了,裁下的玻璃恐怕也不能合适地安装上去。事实上,裁玻璃的师傅一定会用一把尺子先量好所需玻璃的尺寸,再回去在整块玻璃上裁下大小适宜的一块玻璃。
不论是货币,还是量玻璃的尺子,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可以与所比较的两个事物都“对齐一头”,有共同的价值尺度或测量标准。这就为我们解决数学中的比较大小问题提供了思路和经验。
例4.比较与的大小。
解:此例无法将所比较的两个量“对齐一头”,此时,我们可以借鉴“曹冲称象”的经验,寻找如同货币、尺子之类的可以与所比较的两个量都对齐的东西。考虑到,则有
,即解。
例5.比较与的大小。
解:仿照例4,,比较双方均比1小,作为测量标准的1失效,此时,我们考虑:测量标准并非非1不可,关键是要能够与比较双方“对齐一头”,根据这个思路,我们可以将的底数取出,将的指数取出,组成一个新数,这个新数是可以与比较双方很好的“对齐一头”的。由指数函数单调性知,而由指数函数在第一象限“低大图高”,可知,即。
综上所述,比较大小题型的解题思路可以总结如下:1.比较双方已然“对齐一头”的,可以利用函数单调性直接比出大小;2.比较双方没有“对齐一头”的,可以通过变形使其“对齐一头”;3.比较双方不能对其“对齐一头”的,可以尝试利用或作为中间的测量标准;4.即使常见的测量标准或失效,我们也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为地做出合适的标准进行测量。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用于生活。如果我们善于观察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勤于思考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勇于用生活中的经验和智慧来分析数学、学习数学,那么数学将不再是一本难懂的天书,而是充满了悬疑和智慧的“侦探小说”。
参考文献:
曹冲称象【第四篇】
1.教学“反比例的意义”一课的导入
师(拿出20根小棒):如果我每次拿出1根小棒,多少次拿完?(学生思考并填写下表)
[每次拿的根数\&1\&2\&4\&5\&10\&20\&拿完的次数\&20\&10\&5\&4\&2\&1\&]
生1:20次。
师:如果每次拿2根,多少次拿完?
生2:10次。
师:如果每次拿4根、5根、10根、20根,分别几次拿完?
生3:分别是5次、4次、2次、1次拿完。
师:好的。每次拿的根数与拿的次数有什么关系?
生4:每次拿的根数与拿的次数的乘积是一定的,就是20根。
师:说的太好了。
……
[简析:上述课堂导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分小棒,使学生自然地说出“积不变”这一规律,从而揭示反比例意义的内涵,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教学“认识几分之几”一课的导入
师:我有4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块?
生1:2块。
师:将2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块?
生2:1块。
师:我有1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
生3:半块。
师:半块,用一个数怎么表示?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学的知识。
……
[简析:教师利用生活中的问题,很自然地将教学从整数除法向认识分数过渡,真正做到了“启”而能“发”,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一课的引入
师:你们都听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吧?回想一下,曹冲称象的时候分几步来进行的?每一步都做了哪些工作?
生1:先把大象赶上船,在船上画上吃水线后把大象赶下船,再往船上搬石头到达大象重量的吃水线,然后称一称石头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
师:这说明什么问题?想一想,曹冲称象的整个过程,他是用什么来代替大象重量的?
生2:用石头的重量代替大象的重量。
师:为什么?
生3:因为石头可以分解,而大象是一个整体不能分解,称每块石头的重量相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
师:这种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称“替换法”。
……
[简析:《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内容不仅包括数学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师用“曹冲称象”的故事导入,既能把新课所需的数学思想——“替换”蕴含其中,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学生感到亲切、自然,为新课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4.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一课的导入
师(多媒体播放中药房里的药柜图片):同学们知道菊花放在什么位置吗?
生:第2列第3行。
师:那么多的药柜,第2列第3行到底是哪个呀?谁来找一下?(学生发现4种情况)
师:奇怪了,本来菊花药柜只有一个,现在怎么出现了这么多个,是怎么回事?
师:看来,我们要准确找到菊花药柜就必须知道从哪里数起,需要统一列和行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知识——“用数对确定位置”。
……
[简析:教师在课堂导入时先让学生观察图片,用已有的经验找到菊花药柜的位置,出现4种情况,使学生体会到确定位置要先找准参照点。由于对行、列的理解不同,确定的位置也就不同,使学生意识到要准确确定位置,“统一行和列的标准”非常必要。这样的课堂导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