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石》古诗鉴赏实用4篇
【导言】此例“《竹石》古诗鉴赏实用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竹石古诗范文1
一、要注意对教材内容的消化吸收
1.对诗词的基本文学常识的了解。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是:《诗经》一楚辞一汉赋一汉乐府一魏晋南北朝民歌一建安诗歌一陶诗等文人五言诗一庸代的古风、新乐府。②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③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④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
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①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来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②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③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④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乐观豪迈、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浑厚,笔势豪放。
2.对诗词艺术表现手法的了解。艺术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对比、反衬、象征、虚实相生、渲染、托物言志、用典故等等;诗歌的风格如含蓄委婉、清新自然、飘逸闲适、恬然冲淡、沉郁顿挫、雄浑壮阔、古朴典雅等等。
3.依托教材,强化训练,寻找语感。诗歌鉴赏非一日之功所能成就,必须在高一、高二时打下良好的基础,对教材中涉及到的一些意象要消化,鉴赏的方法、技巧要逐渐积累一些。多读多背诵一些名篇佳作,在此过程中再去细细体味、慢慢消化,就有可能达到一种更高的境界。
二、要掌握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1.从作者入手。有很多诗,可能理解的时候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我们可以根据作者的风格特点来理解。例如,李白是盛唐时期的诗人,他的风格是浪漫主义,那么我们在赏析他的一些诗篇的时候就可以从这一点入手。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在他的作品中有很多都是通过一些壮丽的场景来表现一种宽广的胸怀。像岑参、王昌龄等都是边塞诗人,知道了他们的风格对于理解整首诗都有很大的帮助。杜甫是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诗作特点是忧国忧民,在他的很多诗篇中都体现了这一主题。如《倦夜》一诗:“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这首诗抓住“月”、“竹”、“稀星”、“暗飞萤”、“水宿鸟”等意象,写了诗人从夜晚到天亮,为国事彻夜无眠,忧国忧时、报国无门的伤感之情。
2.紧扣原诗标题。诗文标题都是对诗文内容的概括。通过这一醒目的标题,我们会对全诗的内容和主题有一个很好的把握。通过标题我们可以看出本诗是山水田园诗还是咏物诗,是写景抒情涛还是咏史怀古诗。有些时候一看到标题。我们就会知道诗人要写什么。例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就是一首写景诗。通过标题我们就可以知道全诗的内容是写雪的。又如,刘长卿的《重送裴郎中贬吉州》:“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这样的标题我们一看就知道是写被贬的苦闷与失意的。还有,《十五夜望月》,一看到这个标题,我们就知道,这首诗一定是写漂泊在外的游于思故乡的情怀。再如,2009年高考语文全国Ⅱ卷诗词赏析题。严武的《军城早秋》:“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根据这个标题,我们就可以知晓诗作的大致内容。“军城”交代了社会环境,那么诗作肯定写的是与战争相关的,而“早秋”介绍了典型的自然环境,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等词语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把握好这一点,对于理解整首诗是很有帮助的。
3.充分利用注释。一般来说,注释为考生提供诗(词)人的有关生平和写作背景,以降低难度,帮助考生理解古诗。其实这一点非常重要,特别是一些比较偏的题,根据注释能对背景有一个明确的把握。例如,杜甫的《赠花卿》:“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人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注:花卿,名敬定,成都府尹崔光远的部将,平叛中立过功;后居功自傲,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此诗旨在讽刺,要理解这一点就必须要借助注解“花卿居功自傲,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说意在讽刺是就其隐含意味而言,“只应天上有”是说花卿僭用天音,不当受之;说“人间能得几回闻”隐含警示之意:这种享受难于久长。大凡提供“此诗作于贬官或流放之间”这样的注解,肯定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有关。
4.把握情感主旨。古诗作者都想通过诗作来表达自己的意趣、主张、观点、看法的,只不过有的表达含蓄,有的表达直白,有的表达隐晦,有的表达张扬而已。特别是抒情写景的诗作,其观点与态度是更不易把握的,这只能从诗作的本身去领悟与思考了。任何一首诗,都是诗人内心的感受、人生经历和时代变化的形象反映。我们在分析时,只有较全面了解诗人的经历以及时代的变化,方能准确把握全篇的感情基调。如:杜甫与安史之乱、辛弃疾与北伐、陆游与抗金、李煜与亡国、苏轼与被贬、李清照与亡国破家、李白与政治失意等。所以我们赏析一首诗的时候一定要把它的主旨说出来,因为这一点是最关键,也是作者之所以写诗的原因,如果忽视了这一点而去谈别的方面,那就未免有些舍本逐末了。例如,2009年高考语文江苏卷诗词鉴赏试题,岳飞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对
于这样的一首诗,把握情感是必须的,诗人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北方遍布铁蹄的占领区,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诗人无比痛心,但是他没有气馁,乐观必胜的精神与信念洋溢字里行间。掌握了这些,就很容易做后面的题了。
5.咀嚼体味语言。诗歌是用准确、凝练、生动、概括的语言,借助想像和联想,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主观情感的。鉴赏语言技巧,我们可以联系现代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手法,留心比喻、借代、反衬、动静结合、绘形绘色等。古人是十分重视“炼字”的,这一技巧包括修辞手法、创造的意境和诗人的主观情感三个方面。鉴赏的时候我们一定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光要分析某些字的表面意思,更要看到它深刻的内涵。语言上有朴实的,有生动的,有含蓄的,有激昂的,有消沉的,我们一定要领略其中的韵味。例如,2009年高考语文试卷安徽卷诗词赏析题。[元]舒的《小重山・端午》:“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往事莫论量。下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对比,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
三、要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
在答题之前要先看标题,有的标题蕴藏着很丰富的信息,对考生答题有一定的帮助或启示,要认真看清题十的要求,以便迅速寻找自己答题的范畴。要看是否有注释,特别是关于作者及能展示出一定的时代背景的信息。
要弄清楚诗歌的题材分类,如送别诗词,感情是悲伤,还是豁达乐观?作者是如何表现的,用了哪些意象?如田园诗歌,作者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怀、情趣?如边塞诗,是反映戍边战士的思乡怀亲之苦还是表现妇人的思夫之情?或是有反战的愿望表达?或是充满战斗的豪迈激昂之情?比较鉴赏的诗歌在抒情上有何区别?在意象运用上是否各具特色?语言风格怎样?这些都要进行慎重的思考。
在阅读诗歌的时候要能大体读懂诗歌,这时要注意诗歌句式的特殊性,有时为了押韵,句子用了倒装,如广东卷“远帆片片点归艘”意为归来的小船也扬起了那片片风帆。
诗歌鉴赏时最为忌讳的是出现“硬伤”,或是明显的知识错误,或是人为的刻意拔高。相信只要掌握好一定的解题技巧,诗歌鉴赏类题目定能迎刃而解。
[跟踪练习]
1.阅读下面的两首清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新雷
张维屏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在《新雷》中,造物“有情”体现在哪些地方?为什么要说“只待新雷第一声”?
(2)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竹石牧牛并引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年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义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参考答案]
汉屈群策,策屈群力。山草香为大家分享的4篇《竹石》古诗鉴赏就到这里了,希望在竹石古诗的写作方面给予您相应的帮助。
竹石古诗范文2
暑假里的一天,烈日当空,我和爸爸妈妈来到了位于安徽宣城的敬亭山。远远望去,山虽不高,却满目青翠、郁郁葱葱,十分壮观。只见山脚下矗立着一座石牌坊,上面刻有“敬亭山”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我迫不及待地穿过牌坊,快步向山上走去。
上山的公路很长,一眼望不到尽头,累得我满头大汗。我抱怨道:这难道就是“诗山”吗?一点感觉都没有,李白怎么会写出这样的好诗呢?这时,一辆电动观光车缓缓地驶了过来,妈妈赶紧问道:“请问上山的路还有多远?”司机笑了笑:“远着呢,上车吧!”车沿着弯曲的公路行驶,碧绿的茶树满山遍野,高高的核桃树上挂满了核桃。我欣赏着美景,不知不觉就来到了大门。
我跟着诗人的脚步向山上走去,踏着石子路,这在树阴下。树沙沙作响,风轻轻拂来,地上的小草生机勃勃,路边的野花露出“笑脸”。小路右侧有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上面刻着古代诗人在此留下的诗句,有描写花草树木,有赞美美丽风光。这些石头与敬亭山巧妙、自然的融合,真不愧为“诗山”啊!
越往山上走路越陡。我走得有些累了,就在一个山凹处稍作休息。山凹四周全是竹子,有嫩的,有老的,有浅绿的,有枯黄的,有的细如手腕,有的粗如碗口,可不相同。一阵凉风吹来,顿时觉得神清气爽。竹林深处有一尊石雕像,她就是传说中住在山上的唐朝“玉真公主。”我坐在竹凳上,感受着风的吹拂和竹的清香,真是令人心旷神怡。
竹石古诗范文3
关键词:潇湘竹石;潇散简远;苏轼
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5-0184-01
中国画家们善于画名山大川、气势灏奔、无可比拟。叠岭重崖,远望无际;河水奔腾,咫尺千里。古树千层,楼阁云封,毛村掩映、阡陌纵横,耕者行者,如豆点似的劳作奔走于其间。然而在文人画中,一花数木,几颗红柿,几株兰、竹,蜻蜓独飞,雏鸡逐食,几乎无不被入画。陈衡恪解释文人画时说:“何谓文人画,即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之功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此之所谓文人画。”又补充到: “文人画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文人画最早可以追溯到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文人画艺术之奇妙,虽用眼赏之,却超视觉乎;虽始终不离常形,却不以常形注能事,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如苏轼所谓的:“有道有艺,有道而不艺,则物虽形于心,不形于手。”又如苏轼的:“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坡”。汉族,眉州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以枯木竹石自写胸中盘郁,以他为代表的文人们注重“象外之意”的传达,推崇闲和严静、翩翩文雅、萧散简远、诗意蕴藉、平淡天真;他们在创作中注重神韵的传达,而忽视形似的刻画,主要率易为之,遗身忘我,听其自然,天工清新。苏轼的传世作品唯有两幅,一幅是《枯木竹石图》,一幅是《潇湘竹石图卷》,其中《潇湘竹石图卷》有着艰辛的保存历程,为邓拓先生捐赠。绢本,纵28厘米,横厘米。长卷式的构图,一片土坡、两块石头,几丛疏竹。左右烟水云山,渺无涯际,展现湖南省零陵县西潇、湘二水合流处,遥接洞庭巨浸的苍茫景色,画面极富层次感,让人在窄窄画幅内如阅千里江山。对于潇湘景色有特殊的情感的苏轼,非常喜欢它的平远幽静,在题宋复古《潇湘晚景图》诗云:“旧游心自省,信手笔都忘”。苏轼在为惠崇和尚《潇湘芦雁图》的题跋诗,就更脍炙人口:“惠崇烟雨芦雁,坐我潇湘洞庭。欲买扁舟归去,故人云是丹青”。竹与石在我国绘画题材中备受文人画家的青睐,久盛不衰。“竹石”题材在苏轼这里以一种比兴的手法出现,寄托他心中的的盘郁。《潇湘竹石图》虽没有重峦叠嶂、千岩万壑、菖蒲清溪、古树新绿、郁出而愈不尽的无穷美景。但折射出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生存道理,如苏轼在《净因院画记》中的“如是而生,如是而死,如是而挛拳瘠蹩,如是而条达遂茂,根茎节叶,牙角脉络,千变万化,未始相袭,而各当其处,合于天造,厌于人意”,流露出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显示出作者的绘画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坡在《宋复古画三首》中的第二首中说到:“落落君怀抱,山川自屈蟠。经营初有适,挥洒不应难。”意思就是说:因你有一个落落大方胸怀,故你所描绘的山川就显得盘旋曲折而有气势。画面充满张力之外,更多了几分灵性,给人无穷的旷阔之感,是一种高度的艺术概括,气韵极为生动,徘徊凝视,心荡神驰,恍惚置身于潇湘洞庭之间,不忍离去,意境盎然。意境的确立,必将转化为艺术效果。在笔墨情趣上充满着统一、变化、概括、对比、夸张的哲理与灵性。“古来画师非俗士,摹写物象略与诗人同”。诗境和画意的完美融合才能塑造杰作,艺术家整体的素养与杰作又有直接的联系。然苏轼能将意气、内容充分发挥并高度融合。苏、同风格大相径庭,苏轼自述: “吾为墨竹,尽得与可之法”。文同也曾表示:“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潇湘竹石图》中遒劲的枝叶姿态俏丽,干湿浓淡相映,墨色清爽,一腔豪情贯穿竹叶态势,飘忽不定的枝叶格外湿润,犹如“湘江烟雨”中之景。
苏轼画的竹叶楚楚有生气、浑如天成,用笔圆转翻跳,一气呵就。这是“成竹在胸”还是“胸有成竹”呢?想必是二者兼具。对于苏轼来说:“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蝮蛇附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即逝矣”。唯有心中有了竹之神韵,才能在笔墨情趣中顺利的表达出来。《潇湘竹石图》的石以散淡之笔寥寥几笔写出,似卷云皴,仔细观来则无皴法,不求形似,但意味深远。故苏轼所作《潇湘竹石图》是深厚的艺术技法为盘郁情感一吐为快的代表。
参考文献:
[1]郑振铎。中国艺术讲谈。中国文史出版社。
[2]《苏轼诗集》卷二十九。
[3]苏轼。欧阳少师令赋所蓄石屏。《坡全集。正集》卷二。
竹石古诗范文4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山石 竹;配置与设计
石是大地之骨,凝聚了山川自然的灵气神韵,自古至今都为造园家所钟爱。园林中的石往往要与其他园林要素,如水、植物、建筑等组合成景。其中,山石与竹类植物的配置是较常见的配置手法之一。郑板桥语:”竹与石,皆君子也。君子与君子同局”,又云:”竹君子,石大人,千岁友,四时春”。竹子与山石都具有极富观赏性的外观特征和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这使它们成为景观营造的重要元素。二者的搭配能相互映衬,因此在园林意境表现和美学价值上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1.竹与石的美学特征和精神内涵
石的美学特征及其文化内涵
正所谓“无园不石”,山石是中国园林中重要的造景要素。不同种类的石材在景观效应上各有千秋:太湖石之美体现在透、瘦、漏、皱的外观形态,清空灵秀;黄石朴拙憨实的外表又体现出一种阳刚之气和痴妙浑朴之美;卵石圆润自然,体现一种安静、娴逸之美;宣石有隆冬积雪的象形之美;石笋有初春嫩笋的象形之美;象皮石有酷似大象皮肤的外表,石看上去宛若有朵朵白菊在夜幕中绽放等等。在景观设计中,充分运用石材的形态、质感、色彩等各方面的特征,可以营造出不同的视觉效果和丰富的园林景观。石的精神内涵更胜于其物质形态之美。据历史记载和考古研究,在人类历史的初期,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不约而同有着地山石崇拜现象。对山石,人类是敬畏的。随着历史的发展,“畏”的成分减少,但“敬”没有变,因为山石那种亘古不变的品性―――正直、忠贞、明朗、刚健的精神感染了人们。“石不能言最可人”,长久以来中国人有着特殊的恋石情结:历史上很多文人雅士为之赋诗作画,甚至出现了宋代米芾“拜石为兄”的故事。这种恋石情节逐渐建立并巩固了山石在中国园林中的地位,使之成为中国园林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竹子的美学特征及其文化内涵
在中国艺术史上,竹子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审美对象,诗词歌赋中有大量记载。竹类植物竹竿挺拔,枝叶秀丽飘洒。少植几株则疏影横斜,若以粉墙为背景,竹影便如一幅动态的画,摇曳生姿;片植成林,则会营造出一片绿的海洋,这种绿是明净的,动势的,置身于这片绿色会令人感到一种透体的清。无风的时候,竹子有静谧之美;微风吹来便会萧瑟作声。竹子的这些外观特征使它成为园林中重要的造景要素。与石相同,竹子的美也不仅仅局限在它的表观物质形态上,还体现在它的神韵和美学内涵上。竹子中空、有节、挺拔、四季常青的生物形态特征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审美意识相契合,成为”清高、有节、坚贞”等精神风貌的象征。它坚贞可以陪松柏,劲挺可以凌霜雪,清瘦可以顶寒风,淡泊可以拒蜂蝶,高洁可以入云霄,虚心可以友顽石。正因为竹的这些特点符合东方文人的审美情趣,自古至今出现了很多以竹为题材的诗词书画和园林作品。如苏轼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清代郑板桥爱竹成癖,他的诗句”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虽不见半个“竹”字,却字字不离“竹”。竹文化的发展与其在园林中的应用互促相长,如扬州个园,以半个“竹”字为名,体现了园主人的清高不俗和对竹子的痴爱,同时这座园林也因其巧妙的立意而成为千古佳作;再如苏州沧浪亭的“翠玲珑”景点,取自苏舜钦的“日光穿竹翠玲珑”之意,庭院遍植翠竹,僻静洁雅,景色优美;上海历史名园古漪园也是以竹造景的佳例,始建于明代,其命名取”绿竹猗猗”之意。
2.造景特点
竹石配置的构图形式
巧妙利用不同种类的竹和山石的形态、质感、色彩等特征,能使景观生动活泼,富于变化,丰富景观的层次和内容。竹子形体高挑、挺拔,山石则敦实、朴拙;竹子质感细腻,山石则质感粗糙;山石因竹子的秀美而更显朴拙,竹子因山石的凝重更显活泼;竹子随风摇曳,萧瑟作声,有动态美,山石静静伫立,有静态美;竹子的颜色是苍翠欲滴的,是富有生命力的,动势的,在它的衬托下,山石之“古”韵更为悠长。总之,竹石能够互相映衬,在对比中达到和谐一致的景观构图。
山石是静默的存在,永恒的形定如斯,但它的表面却又呈现出流水般的波动感,因此它又是灵动的。竹子是摇曳多姿的,是萧瑟作声的,但正是这一点又使它具有一种静谧之美,这大概与“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吧。竹子是秀美的,但它又是刚健挺拔的,山石是刚拙的,但刚拙中又蕴含着万般柔情。一动一静,一刚一柔,参乎造化,迥出天机,相映成趣,相得益彰。总之,竹石配置可以巧妙运用竹石的形态特征,通过灵活多变的艺术构图,形成有生命的立体图画。
竹石配置的文化内涵
竹与石都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山石象征“正直、忠贞、明朗、刚健”,竹子象征“清高、有节、坚贞”。它们虽然都是具象之物,可以构成实有的园林空间,但它们又具有艺术符号的灵动抽象的特征,能够以有形沟通无形,从有限跨越到无限[ 3 ],创造出丰富的意境空间―――竹石配置是一种精神文化内涵的再升华。自古以来,园林和诗词书画都是密不可分,互促相长的。宋代文人画家苏轼(1037-1101)因爱竹癖石而创立了竹、石为主的画体,这种画体的流行大大促进了竹石配置在园林中的应用。在孔传、杨新等编著的《中国绘画三千年》(1997年版)一书所收录的绘画作品中,描绘竹石配置的达16幅之多,约占总数330幅的1/20。其中,元代作品较多,这也许与当时异族统治的历史背景有关,竹与石的画体,表现了文人画家对异族统治的不满和坚贞不屈的高尚情操。但历史上画竹石最著名的当属清代的郑燮(1693~1766,字克柔,号板桥),他所画的题材并不广泛,只以竹石兰草见长。他自称所画之物为“四时不凋之兰,百节常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竹石画体占其作品的大部分。他在《题画》中曾多次写道:“竹君子,石大人,千岁友,四时春。石依于竹,竹依于石,弱草靡花,夹杂不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与石的配置,一位是谦谦君子,一位是仁厚老者,一样的坚贞不屈,一样的刚正不阿,相似的精神志趣使二者成为“至交”。在园林中运用竹石,丝毫不费花哨之事便意境尽现,这一点正如作文之“言简而意赅”。
自古以来,还有许多关于竹石的神话传说,这也是竹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女娲补天,精卫填海所用之物都是山石;湘妃竹的传说使竹成为对爱情忠贞不渝的象征;台湾有一个少数民族雅美族,相传这个民族的起源就是竹与石的婚配。这些神话传说给竹石平添了一份
神秘色彩,让人感到回味无穷。将竹石神话故事作为园林中重要的文化因子加以运用,可以使景观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在文化性上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竹石配置可以迅速成景并四季可赏
一般景观营造的速度都会受到植物生长速度的制约,从最初施工到形成预期的设计效果往往要经过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而竹类植物生长速度较快,假以山石便能迅速达到预期的景观效果。所以在生活节奏较快的现代社会,竹石配置的造园手法继续受到现代景观设计师的青睐。
此外,竹类植物另一特点是经冬不凋,四季常青。竹石配置在严寒的冬天也会体现其独特的景观效果,不会受到季节的限制。这一特点符合现代景观设计中“三季有花,四季有景”的要求,体现了竹石配置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造景优势。
3.园林景观中竹石配置的各种手法
竹石小品
这是江南古典园林中最常用的竹石配置手法。唐朝白居易的诗句:“一片瑟瑟石,数竿青青竹。向我如有情,依然看不足”描写的就是竹石小品景观。竹石小品由于体量较小,玲珑秀丽而又不失高洁品格,在文人的私家园林应用较多。粉墙背景,修竹数枝,秀石几块,形简而意赅。有时它可以独立成景,成为小空间的视觉焦点。如苏州拙政园的“海棠春坞”景点,高低错落的湖石围合成自然的树池,树池中一块竖向放置的湖石挺然而立,旁边是一丛翠竹与之相依偎,竹石小景与另一侧的海棠树相映成趣,后面白色墙壁上有用水泥雕刻成卷轴状的匾额,其上题有“海棠春坞”四字,整体构图和谐,意味深长,宛若一幅立体图画。竹石小品有时置于廊隅墙角,可以软化建筑物的生硬线条,或使一些空间封闭压抑的建筑死角,如哑巴院等,变得生机盎然,韵味十足。如网师园内一处竹石小品,沿墙曲廊逶迤前行,在其转角处,廊与墙围成一处不足2m2的狭小空间,造园家在其中放置高低错落的几柱石笋和一小块湖石,石间种植几竿翠竹,疏疏落落的便成一幅生动的“竹石图”。它一方面丰富了沿廊景观,另一方面也使生硬阴暗的角落得以软化和亮化。
竹石小品的景观优势使它在现代景观设计中有广泛的应用。如北京龙潭湖公园廊外一隅处,一丛黄皮毛竹下点缀一大一小两块黄石,后面是黄褐色的虎皮石墙为背景,竹子细腻的质感与背景墙体和黄石的粗糙形成对比。竹竿颜色与石相似,翠绿的竹叶疏疏洒洒,宛若一层绿纱罩在顽石上。
假山与竹的配置
堆石叠山在中国园林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能够体现山石之“古”意,更能“移天缩地于一园”,再现大自然的峰峦峭壁,沟涧洞壑景观。中国园林石筑假山历史久远,许多名园因其筑山艺术而被载入史册。如苏州环秀山庄的湖石假山,出自叠山艺师戈裕良之手。虽然整座山体不是很高(最高处也只有米), 但山势峥嵘峭拔,峡谷幽深,溪壑婉转,丝毫不见人工痕迹,宛若自然天成一般。再如苏州耦园的黄石假山,造型浑厚,风格古朴。还有扬州个园的四季假山,春、夏、秋、冬四座山分别由石笋、太湖石、黄石、宣石筑成,该园假山更以其巧妙构思和新颖立意而扬名天下。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假山仍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与古典园林相比,现代景观设计中叠山的艺术手法和所用石材的种类都更加多样化,而且还出现了多种人工塑石。
假山与竹林景观。
假山与竹林共同营造景观时,一般是竹林作为背景,假山作为主景半掩映于竹林中。竹林作为背景可以表现假山石的形态与质感,这种假山多为单面观的类型,主观赏面面向游人,另一侧则依附于地形或隐藏于竹林中。昆明世博园的“蝶泉瀑布”景点就是假山与竹林共同营造景观的佳例。这座假山体积较小,由黄石筑成,大大小小的黄石高低错落。中央立有一块较大黄石,上题文字,跌水瀑布自上而下,淙淙作响。整座山体以水平和垂直的纹理为主,体量虽小,但稳固泰然,落落大方。此假山为单面观类型,其后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假山的深红褐色与竹林的翠绿色对比协调,假山的小巧更反衬出竹林的幽深茂密,流水的跌宕跳跃更为景观增添了无限生机。假山右侧一条窄窄的石阶蜿蜒深入竹林内部,引人入胜。山体与竹林结合自然,景观空间尺寸亲切宜人。
假山配以数竿修竹。
这种手法一般是在石筑假山周围以少量竹子作配景。假山点缀以翠竹可以给静默的山体带来生机。竹子的纵深感可以增加山势,或者平衡山体单调的横向性。竹子细腻的质感可以反衬出山体的朴拙。堆叠假山所用石材不同,所表现出来的质感,气势和韵味也会有很大差异。太湖石假山偏向女性的玲珑秀美,而黄石假山则体现出一种男性的阳刚朴拙之美。因此,在配置竹子时,不同的竹种也需要与不同的假山相搭配。扬州个园因它的竹子和假山而著名,其中的夏山、秋山、冬山都是假山与竹子配置的佳作:夏山由玲珑秀丽的太湖石和柔美纤巧的水竹搭配,周围配以紫薇、广玉兰等,再加上泞潭清冽,渲染出夏季景观的清丽秀美;秋山则是以刚健朴拙的黄石假山和大明竹搭配,周围点缀红枫等色叶树种,营造出一派萧瑟的秋季景观;冬山由色泽洁白、体态圆浑的宣石通过掇、贴、围而成,周围配置斑竹和腊梅等植物,取意于诗句“斑竹一枝千滴泪,竹晕斑斑点泪光”。宣石色白,整座山体犹如积雪未消。山后墙上巧妙地设计了24个“音洞”,模拟冬季呼啸的北风,眼观皑皑白雪,耳听呼啸北风,再想着湘妃泪的凄美故事,悲之情油然而生。
块石与竹林配置
这种手法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应用较广泛。茂密苍翠的竹林中,点缀数块顽石,宛如在一潭静水中激起数朵涟漪,打破了竹林整齐划一的单调感。竹林中的块石可以题字,作为景区的点题之笔,有时又可作为兼具观赏性的园林器设,供游人坐下休息,使之尽享竹林美景。这种手法也不乏佳例,如北京紫竹院公园的园中园”筠石苑”。该园的入口就是以竹与石的搭配作为标志,层层竹林掩映着刻有”筠石苑”三字的山石,景色优美,引人入胜。再如该园另一处竹石景观,七块高低不同的剑石错落有致地布置于溪边竹林前,山石挺拔刚毅,反衬出竹林的柔美清雅,山石的青灰白色在翠绿色的竹林背景前也更加醒目。
竹石盆景
竹石盆景是指以竹石为素材,应用创作旱盆景手法,精心处理地形、地貌,有时点缀亭榭、牛马、人物等摆件,在盆中典型地再现大自然竹林、竹石小品之神貌。与前面几种应用手法相比,这种手法更似一幅“立体的画”,一首“无声的诗”。它是诗情画意的高度提炼。
竹石盆景的创作手法中有一种是以自然景观为范本,再现大自然竹石景观,惟妙惟肖,生机盎然。如作品《松竹韵》,作者选用黑松凤尾竹作主景,选用形态独特的奇石作配景。一块拱形山石跨江而置,构成一座天然石桥,桥的一边栽以黑松,另一边种有凤尾竹,构思新颖,清新雅致。再如作品《幽居深篁里》(获中国第2届盆景评比展览1等奖),茂密的竹林深处有一座简陋的房屋,地形高低起伏,一条小路蜿蜒伸展,几块清辉光亮的灵壁石在土地中半掩半露,散布于盆内。点缀山石一方面能够营造出更加多变的地形,充满野趣。另一方面,相对于竹林枝叶的潇洒飘逸,山石的颜色更为凝重,能够将整幅作品的重心下移,使构图更加稳固。山石的凝重厚实更反衬出竹林的疏朗秀逸。另外一种竹石盆景的创作手法就是以古人的“竹石图”为蓝图,着意刻画诗情画意,深远意境。如作品《板桥画意》,作者对这幅作品总结为“几枝竹,三两人,亭旁坐。顽石犹冬醒,溪流侧畔,吟诗作兴”,寥寥几根文竹、米竹,配以遒劲顽石,宛若板桥之画,其立竿、添节、画枝、点叶极富个性,布局疏密相间,以少胜多,具有“清雅脱俗”的意趣。
4.结语
在现代景观设计中,我们应该继承传统园林的优点,进一步发掘竹石文化的精髓将其融入到现代景观设计中去,另一方面,我们应当充分考虑现代人们的审美取向,在营造竹石景观时多应用生态学和美学原则,使竹石景观“文化性”、“视觉观赏性”和“生态性”兼备。竹与石都符合东方人的审美情趣,竹与石的搭配更体现了中国园林的特色,我们应该更好地发挥竹石配置的造景优势,使竹石文化在我国现代景观设计中得以继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刘晓惠。文心画境―――中国古典园林景观构成要素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何平。石之于中国园林意境的意义及其美学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2005,7(5):5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