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最新4篇
【导言】此例“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最新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第一篇】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辛弃疾的思想性格、词风,识记辛词中的名句。
2、过程与方法:学习“知人论世”和分析修辞效果的方法,品读诗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和体会词人崇高人格的艺术再现。
学习重难点
重点:分析诗歌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以及其表达效果。
难点:披文入情,感受诗人的深沉的爱国情怀。
学习拓展
1、关于作者
2、写作背景:
这是一首登临怀古词。所怀的“古”,实际是40年前当朝的旧事: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十月,金兵入侵,隆v太后从洪州(今江西南昌)沿赣(gàn)江南逃,先逃至造口,再转陆路流亡到赣州。金兵追太后至造口时,对这一带大肆蹂躏(róulìn),百姓遭到血腥的劫掠和屠杀。
公元1176年(宋孝宗淳熙三年),从高宗南渡建立小朝廷以来已经有半个世纪了。虽屡经挫折,恢复中原的希望依然存在。而且在此半个世纪中,抗金是曾取得重大胜利甚至接近最后胜利的:如南渡初年宗泽为东京留守时,准备大举渡河,收复失地,谓“中兴之业,必可立致”。但为主和派黄潜善、汪伯彦等所破坏,不得实现。他任江西提点刑狱,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途经造口,他俯瞰不舍昼夜流逝而去的江水,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绵延不绝,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3、诗意解读:
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见到无数的青山。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浩浩江水终于向东流去。江边日晚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传来声声鹧鸪(zhègū)“行不得也”的叫声。
4、修辞手法: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生动形象化的作用。例如: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李煜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初读感受:用“/”标出停顿,自由朗读整首词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第二篇】
作者: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拼音:
yù gū tái xià qīng jiāng shuǐ ,zhōng jiān duō shǎo háng rén lèi 。xī běi wàng zhǎng ān ,kě lián wú shù shān 。
qīng shān zhē bú zhù ,bì jìng dōng liú qù 。jiāng wǎn zhèng chóu yú ,shān shēn wén zhè gū 。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第三篇】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辛弃疾的思想性格、词风,识记辛词中的名句。
2、过程与方法:学习“知人论世”和分析修辞效果的方法,品读诗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和体会词人崇高人格的艺术再现。
学习重难点
重点:分析诗歌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以及其表达效果。
难点:披文入情,感受诗人的深沉的爱国情怀。
学习拓展
1、关于作者
2、写作背景:
这是一首登临怀古词。所怀的“古”,实际是40年前当朝的旧事: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十月,金兵入侵,隆v太后从洪州(今江西南昌)沿赣(gàn)江南逃,先逃至造口,再转陆路流亡到赣州。金兵追太后至造口时,对这一带大肆蹂躏(róulìn),百姓遭到血腥的劫掠和屠杀。
公元1176年(宋孝宗淳熙三年),从高宗南渡建立小朝廷以来已经有半个世纪了。虽屡经挫折,恢复中原的希望依然存在。而且在此半个世纪中,抗金是曾取得重大胜利甚至接近最后胜利的:如南渡初年宗泽为东京留守时,准备大举渡河,收复失地,谓“中兴之业,必可立致”。但为主和派黄潜善、汪伯彦等所破坏,不得实现。他任江西提点刑狱,经常巡回往复于湖南、江西等地。途经造口,他俯瞰不舍昼夜流逝而去的江水,思绪也似这江水般波澜起伏,绵延不绝,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3、诗意解读:
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见到无数的青山。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浩浩江水终于向东流去。江边日晚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传来声声鹧鸪(zhègū)“行不得也”的叫声。
4、修辞手法: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生动形象化的作用。例如: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李煜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初读感受:用“/”标出停顿,自由朗读整首词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注:“长安”应代指北宋的京城汴梁
2、我给大家的“温馨提示”(要注意的字词知识):
字音:郁孤台(yù)鹧鸪(zhègū)
词义:可怜(可惜)愁余(使我感到忧愁)
3、“中间多少行人泪”,“行人”指什么人?词人是如何描写他们的痛苦的?行人:当年在金人逼迫下逃难的人。
用清江水比喻“行人泪”,写出了老百姓背离故园的无尽悲苦。
4、下片写“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示心念朝廷,而重山阻隔,表达了故园难回,满腔义愤中表达了怀念中原、渴望收复失地的愿望。
二、合作探究:
1、“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周济说是“借水怨山”,请你说说这两句中的“山”“水”分别比喻什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里的江水比喻词人和广大爱国志士收复中原的坚定意志。它像江水一样,能冲破一切阻碍,坚定不移地实现自己东归的愿望。
这里的青山比喻压制爱国者抗金收复中原的反动势力,主要指主和派(投降派)。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表达了词人和广大爱国者对抗金恢复的坚定意志。“青山”能遮住行人的望眼,使他望不见“长安”,但是江水顽强地向东北流去,毕竟是“青山”所遮不住的。
2、有人评价此词“沉痛常在转处”。“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两句以下,是登台所望所感,诗人的感情一波三折,请具体分析是如何“波折”的。
“西北望长安”两句,写心系故园,而故园阻隔,充满忠愤。
“青山遮不住”两句,写爱国志士恢复意志坚定,是任何阻碍也阻隔不住的,充满坚定的信心。
“江晚正愁余”两句写现实中,因主和派的阻碍,恢复大业无法实现的愤慨与愁苦之情。
忠愤→自信→悲愤,一波三折。
三、拓展延伸
阅读辛弃的《鹧鸪天》,完成后面鉴赏题。
《鹧鸪天》辛弃疾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忆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b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埔胡革录,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补充注释:
①辛弃疾想报效国家却壮志难酬。这首词是他晚年家居时,碰到客人和他谈起建立功名的事,引起他回想从青年到晚年的经历而作的。
②万字平戎策:指作者南归后向朝廷提出的《美芹十论》、《九议》等在政治上、军事上都很有价值的抗金意见书。未被朝廷采纳。
1、上片四句传神地烘托出义军军容之盛和南奔时的紧急战斗情况,请结合诗歌中所运用的词语简要分析。
用“拥”字、“飞”字表动作,“突”字突出了骑兵渡江行动之迅猛,从旌旗、军装、兵器上加以烘托,把义军军容之盛和南奔时的紧急战斗情况写得如火如荼,极为饱满有力,富有感染力。
2、“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深沉感慨?请简要分析。(结合诗人生平和诗句内容分析)
上万字的平戎策毫无用处,倒不如向人换种树书。两句以最鲜明、最典形最生动的形象,突出作者的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突出他一生的政治悲剧,把上一句的感慨引向极端沉痛的地步。
我的反思与感悟
四、课堂小测
1、“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请分析“鹧鸪”这一意象所寄寓的情感。(3分)
寄寓着词人主和派阻挠恢复大业的不满和无法收复中原的悲痛之情。
2、“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句中加点的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如今,长安只能引领以望,而且远望不到了!那重重叠叠的连绵不尽的青山遮住了视线,也阻断了建功立业的进取之途!“望”“可怜”两个词写出了无限的。忠诚,无限的惆怅,无限的感愤!
3、如何理解“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两句的意思?
从字面上来理解,满含人民血泪的江水滚滚东流而去,是重重的青山所无法阻挡的,从更深的层次来理解,这两句诗含蓄地传达了词人对抵抗外敌,光复山河的坚定意志。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第四篇】
一、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生于北宋灭亡十三年之后的金人统治地区。1161年秋,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北方暴发了以耿京为首的农民起义。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组织了两千余人的抗金队伍,在济南南部山区起义,不久投归耿京领导的义军,任“掌书记”。绍兴三十二年,叛徒张安国杀死耿京投降金营。他率身边仅有的五十余人,飞骑闯入金营,活捉张安国,并收拢义军残部万余人投归南宋。
辛弃疾南来后,正值南宋统治集团中妥协投降势力嚣张得势之时,他与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他写了《美芹十论》,六、七年之后,再写《九议》。他反复上书,议论恢复大计,批驳悲观论点,但均未被采纳。相反,他却被朝廷派去镇压南方的农民起义。辛弃疾南来后,先后任建康、滁州、江西、湖北、湖南等地的地方官吏。在任职期间,他做了一些对人民有益的好事;同时,还尽可能地为北伐做些军事上的准备工作。从四十二岁起,他先后被削职闲居达二十年之久。晚年一度起用,出任镇江,复被削职,终于未能实现其恢复中原的宏愿而病死于铅山。终年六十八岁。
辛弃疾是南宋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是我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由于恢复失地、抗金救国的伟大理想不能实现,他就用词这一文学武器来进行斗争,来抒写他积郁于心的复杂情感。他的重要词篇,表现了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坚强决心,批判了南宋王朝偏安江左、妥协投降的错误政策,抒发了自己虚度岁月、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他还写下一些歌咏祖国壮丽河山与描绘农村风土人情的作品。
辛弃疾继承和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进一步扩大了词的题材和表现手法,突破了诗、词、文的界限。他善于以诗、以文为词,常用暗喻和比兴手法,使词旨委婉含蓄并具有沉郁顿挫的韵致。他的词,虽然以雄浑豪放为主,但并不缺乏清丽婉约之作。词集有《稼轩长短句》。
二、写作背景:
郁孤台在赣州城西北角,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唐李勉为虔州(即赣州)剌史时,登临北望,慨然曰:‘余虽不及子牟,而心在魏阙一也。’改郁孤为望阙。”清江即赣江。淳熙二、三年间(1175―1176),词人提点江西刑狱,驻节赣州,这首词正是词人在此时书于造口壁的。
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辛幼安词》条云:“其题江西造口壁词云云。盖南渡之初,虏人追隆佑太后,(哲宗孟后,高宗伯母)御舟至造口,不及而还,幼安因此起兴。”。实际上敌人追太后接近造口,太后等穿上难民的衣服,混杂在逃难的难民中得以脱身。
三、词文赏析:
1、题目为“书江西造口壁”,为什么开篇从几百里路之外的“郁孤台”写起?(结合课后注释2和下文词句回答)
李勉登台北望长安,表示心念朝廷;词人从郁孤台写起,下文又写“西北望长安”,也是为了表达怀念中原、渴望收复中原的愿望。暗用典故。词中的长安应代指汴梁。
2、既然李勉因嫌郁孤台名不雅,改名为“望阙台”,词人为什么还用“郁孤台”开篇?
郁有郁勃、沉郁之意,孤有巍巍独立之感,郁孤台三字劈面便呈显出一座郁然孤立的高台。词人调动这三字开篇,显然有满腔磅礴之激愤之情。
3、“中间多少行人泪”,“行人”指当年在金人逼迫下逃难的人,词人是如何描写难民的痛苦的?
用清江水比喻“行人泪”,写出了背离故园的无尽悲苦。
4、“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可怜是可惜的意思),请说说这两句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用典“望长安”表达了作者怀念中原故土之情;而重山阻隔,表达了故园难回的义愤之情:忠愤之情。
5、“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周济说是“借水怨山”,说得是用比兴的手法。请你说说这两句中的“山”“水”分别比喻什么。
这里的江水比喻词人和广大爱国志士收复中原的坚定意志。它像江水一样,能冲破一切阻碍,坚定不移地实现自己东归的愿望。
这里的青山比喻压制爱国者抗金收复中原的反动势力,主要指主和派(投降派)。
6、“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请分析“鹧鸪”这一意象所寄寓的情感。(结合课后注释9)
寄寓着词人主和派阻挠恢复大业的不满和无法收复中原的悲痛之情。
7、“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两句以下,是登台所望所感,一波三折,请具体分析是如何一波三折的。
“西北望长安”两句,写心系故园,而故园阻隔,充满忠愤。“青山遮不住”两句,写爱国志士恢复意志坚定,是任何阻碍也阻隔不住的,充满坚定的信心。“江晚正愁余”两句写现实中,因主和派的阻碍,恢复大业无法实现的愤慨与愁苦之情。忠愤→自信→悲愤,一波三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