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2024年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乘法的初步认识(精选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711568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2024年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乘法的初步认识(精选4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乘法的初步认识【第一篇】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乘法的初步认识》。

本节课我将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学情三方面来叙写学习目标。

1、基于课程标准

《乘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在《课程标准》中是这样要求的:结合具体生活情境,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基于教材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的,是乘法学习的起始部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的直接基础,也对今后学习表内乘除法及多位数乘除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基于学情

通过课前调查发现,学生对乘法并不太陌生,甚至还有少部分学生能背出乘法口诀,但对于什么是乘法,乘法的作用是什么,意义是什么,乘法和加法是否有关系,学生不太清楚。这就需要给学生搭建认知的桥梁,创设具体、形象、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通过学生自己的探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新的知识。

学习目标的叙写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制定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思考、交流,会列出同数连加算式,会把同数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能说出乘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通过观察,认识乘号,会正确地读出乘法算式。

学习重点: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学习难点:探究乘法的意义。

1、通过观察情境图能发现信息,提出问题,列出加法算式,把加法算式归纳为几个几,会用乘法算式表示,并能说出乘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结合乘法算式,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为了达成学习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努力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在此学习流程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低年级学生好玩、好动、好奇心强,创设有趣的课堂教学情景十分必要。为此,我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分三步进行:第一步:认真观察游乐园里有哪些好玩的项目。第二步:从图中发现哪些数学信息?第三步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1、小飞机里共有多少人?

2、小火车里共有多少人?

3、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

这样设计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我也有意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主动思考、提问题的好习惯。

环节(二):探究新知,渗透意义。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为了达成目标,突出重点,为此,我分三步进行教学的:

活动一、教学例1,感受同数连加。

第一步:老师引导学生先解决小飞机里有多少人?的问题。

出示课件学生再认真观察小飞机里的数学信息独立思考列出同数连加算式。

教师板书:5个3 3+3+3+3+3=15

教师提问几个3相加?这里的3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突出个数和相同加数。

第二步:知识迁移,用上述方法解决小火车里共有多少人?

过山车里共有多少人?的问题。

教师板书:

4个6 6+6+6+6=24

7个2 2+2+2+2+2+2+2=14

教师提问每个算式都是几个几相加?(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6、7、2分别表示什么?再次突出个数和相同的加数。为改写乘法做很好的铺垫。

活动二、学习读写乘法算式。

第一步: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黑板上这些加法算式有什么共同点?(小组讨论、发言),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每一个加法算式中的加数都是相同的。教师直接说出像这样加数相同的加法,我们就可以用乘法来计算。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

第二步:引导学生分析最后一个加法算式:加数都是几?有几个2相加?得多少?

学生回答,师边板书边总结:7个2相加就可以写成7×2=14,或2×7=14。教师提问算式中的2表示什么?7表示什么?教师小结加数相同的加法改乘法必须是用相同的加数和个数相乘。

第三步:认识“×”并教学乘法算式的读法。(教师范读、指名读、同桌互读)

第四步:知识迁移学生根据以上方法列出下面几组乘法算式并读出。

环节(三)闯关比赛,巩固新知

第一关、先用小棒摆一摆再写出乘法算式,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在小组内交流。(做一做第一题)

第二关、看图填一填(做一做第二题)

第三关、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做一做第三题)

第四关、读一读(练习九第四题)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巩固新知、理解乘法意义,我将练习设计成了学生喜爱的比赛形式,淡化了“练”的痕迹,这样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寓教于乐,寓学于乐,“乐在活动”中。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我们知道了加数相同的加法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并能把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认识了“×”,还知道了乘法算式的读法。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即对全课的教学内容起到了梳理概括,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也增强学生的目标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思考能力和概括总结能力。

这就是我这节课的板书它比较简洁、清楚、有层次的精缩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一目了然。

乘法的初步认识

例1、加法: 5个33+3+3+3+3=15

4个6 6+6+6+6=24

7个22+2+2+2+2+2+2=14

乘法:2× 7=14读作:2乘7等于14

7× 2=14读作:7乘2等于14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乘法的初步认识【第二篇】

1、地位和作用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乘法知识体系的起点,也是整数四则运算系列中的一个重点概念。学生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可以帮助理解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为解决相关乘法的实际问题提供依据,也是以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具有统领全局的作用。

2、编排特点

乘法的初步认识包括游乐园主题图、例1和练习九的第1~4题。教材的编排分两个层次:第一,以学生活动情境提供同数相加的式题,进而引出乘法运算。第二,沟通同数相加和乘法的关系,说明乘法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材结合具体活动情境,从让学生认识相同数相加开始,结合具体事例,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逐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这样编排由学生活动中同数相加的计算引出乘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乘法”产生亲切感。

3、学情分析

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学生已学习了加法的相关知识,并且也学习了找规律、分类等一些数学认知策略,具备了一些知识经验。学生在生活中有一组一组数的经验,通过一年级的学习,学生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为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奠定基础。有些学生在生活中听说过乘法,有的学生甚至还会背乘法口诀,但不知其所以然,教师若能很好地把学生带入学习乘法的数学园地,一定能激发学生探究乘法的欲望。

《课标》在第一学段具体目标中指出: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能够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根据课标的要求,教材的编排意图和学生的学习状况,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

2、在经历乘法形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等多种感官能力和合作意识。

3、通过乘法的初步认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理解乘法的意义。体会同数相加与乘法的关系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造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针对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教师主要采取操作感知,抽象概括的方法,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主动探究乘法的意义。努力实现概念教学成为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这一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结构是: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探究体验,经历乘法——应用拓展,巩固乘法——课末总结,梳理乘法。

(一)激趣引新,让学生亲近数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概念的引入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接受。小学生学习概念一般是以感知具体事物,获得感性认识开始的。教师在开课时,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学生喜闻乐见的游乐园场景。“看,游乐园多热闹!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交流:我看见摩天轮有5节吊厢,每节吊厢坐4人;过山车有6排座位,每排坐2人;有3个桌子,每个桌子摆了5把椅子……这样设计,学生感知生活中按一组一组数的现象,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到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教师接着说:“看来,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同数相加的例子、不仅生活中是这样的,其实在同学们摆小棒的游戏中也有这样的问题、”出示例1主题图,“看小朋友们摆了几个什么图形?每个图形用了几根小棒?”学生有了前面的经验,马上就说:左边男孩摆了4把小伞,每把小伞用了5根小棒;右边男孩摆了3个五角星,每个五角星用了10根小棒……教师接着说:“你们会像他们这样摆一组漂亮的图形吗?要记住每个图形的小棒根数相同哟!”从而激发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新知的欲望。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起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效果。

二、探究体验,让学生经历乘法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低年级学生一般以“概念形成”作为建立概念的主要形式。形成概念是概念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步,这个过程应该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去完成,用自己的头脑亲自去发现事物新的本质属性和规律,进而获得新概念。现代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发现不限于那种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的行为,正确的说,发现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

第一步:感知具体形象。思维始于操作,操作促进思维。学生用小棒摆一组图形,算一算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有的是几个三角形,就是几个3相加;有的是几棵树,就是几个4相加……教师板书同数相加的算式。从而让学生通过直觉思维,将主体感知与动作直接联系,获得关于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感性认识,教师接着问:6个3相加可以写出来,那60个3相加、600个3相加呢?写起来非常麻烦,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脑思考:怎样表示更简便?通过巧设书写障碍,使学生在写和读同数相加的算式的活动中,亲身感受相同加数相加用加法算式表述确实很麻烦,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究怎样表示更简便的欲望。

第二步:形成乘法表象。在体验理解乘法意义的过程中,教师应开展直观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概念。教师组织学生观察黑板上的一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快发现同一个加法算式的加数是一样的,紧接着教师用精炼的数学语言概括:“像这样的加法,还可以用一种新的运算方法——乘法表示。”再以6个3相加为例,“这道算式中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3?”教师用有几个相同加数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体会乘法算式的意义,然后列乘法算式。6个3相加用乘法算式表示是:6×3,读作6乘3,还可以表示3×6,读作3乘6,引导学生理解乘法算式的含义,认识乘号。学生自由读、齐读算式,进一步梳理乘法算式的意义。学生把另外几道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通过观察算式,发现同数相加的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之间的对应关系。教师反问:“有了加法算式,为什么还要用乘法算式呢?”学生结合直观图形和算式的视觉支撑,进行观察比较初步体会到:乘法算式是由几个相同加数相加演变过来的,是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简便形式,从而初步体会了乘法的意义。这样的设计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理念。

第三步:抽象概括乘法。概念形成之后,应及时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出来,以加深对概念的印象。教师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像这样的加法算式,你们还有吗?请写成乘法算式。学生根据前面的学习,迁移内化推出其它几道加法算式对应的乘法算式。学生分析加法算式的意义,改写成乘法算式,说改写的.思路,初步概括出乘法的含义。接着学生再一次回到游乐园提数学问题,列乘法算式解决问题,进一步巩固乘法的具体含义。

通过以上三步学习活动,学生经历了由几个相同加数相加到乘法运算的过程,学生的思维由直观动作操作到具体形象思维,最后形成初步抽象思维,并把两种思维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感知了同数相加与乘法的关系。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与规律,较好地理解了乘法的意义。

(三)应用拓展,巩固乘法的意义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概念一旦获得,如果不及时巩固,就会被遗忘。概念抽象概括了,此时须有一个知识内化的过程。通过各种形式的训练,促使学生的知识在发展中飞跃,学生的能力在巩固中得到发展。本节课在这一环节主要采取直观反馈、推理判断等形式,巩固乘法意义。

1、基础练习。提供生活情境,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给学生提供各种感性素材,使每一道加法算式的意义是唯一的,那么对应的两道乘法算式的意义也是具体的、唯一的,学生容易理解。如做一做:荡秋千。练习九的第1、4题。学生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说一说怎样想的,巩固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图和算式的对照,可以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体会。

2、变式练习。让学生通过推理判断,巩固乘法概念。教师将练习九第3题改编成下题:把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的写出来。学生先仔细观察算式表示的意义,再紧扣乘法的意义来判断是否可以改写,再去写乘法算式。学生开展辨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在肯定或否定的思维训练中,进一步感受、理解乘法的意义,形成乘法的初步认识。

(四)课末总结,梳理乘法

课末小结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求知欲望。教师小结时问: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像什么样的问题用乘法?只要同学们仔细观察生活,善于思考,虚心学习,会有更多的收获!让学生回忆所学知识的内容,并帮助学生加以梳理,辨清同数相加与乘法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对乘法意义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最后鼓励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的头脑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继续探究乘法的欲望。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乘法的初步认识【第三篇】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内容,内容的编排分两个层次:第一,以学生活动情境提供同数相加的式题,进而引出乘法运算。第二,沟通同数相加和乘法的关系,知道乘法的意义。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并理解乘法的含义,初步建立“乘法”概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观察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生在各种情境中的学习,进一步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从而更加热爱数学。

建立一个新概念对六七岁的孩子来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把“使学生知道乘法的意义”作为教学重点,把“使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作为教学难点。

乘法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基础知识,为了突出这个重点,突出这个难点,我采用分散知识点,渗透于各个教学环节,层层深入的方法进行教学,运用操作、交流游戏等形式辅助教学。

根据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弱这个特点,我准备指导学生用“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探究”的方法开展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具体设计的。

一、创设情境,回顾旧知。

在游戏中复习用加法求和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复习“少一点枯燥,多些乐趣。

二、引导探究,形成概念。

首先,通过“摆一摆”最喜欢的`图形,“算一算”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发现都是“几个相同加数相加”这个特征。然后引导学生利用1分钟写出一个长长的相同加数的算式,当学生对自己写出的长算式充满成就感时,“老师说出能在1秒钟内把这种长长的算式写出来”,这种说法充分唤醒了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这样我在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时,将“加号”一歪变成了“乘号”,将相同的加数合并成一个变成乘法算式中的一个因数,将相同加数的个数变成乘法算式中的另一个因数。在变化中完成了加法到乘法的过渡,并清楚地理解乘法的意义,体会到乘法的简便。这样教学重点得以体现,教学难点得以突破。

三、巩固练习

我设计了一些充满童趣的情境让学生去练习,及时给学生提供“用武之地”,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拓展应用、全课总结。

以游戏结束,前后呼应,在游戏中发现能用今天学的乘法知识应用到生活的很多地方。数学知识能为我们的生活服务,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乘法的初步认识【第四篇】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乘法的初步认识》,它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节内容。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乘法知识体系的起点,也是整数四则运算系列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学生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可以帮助理解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为解决相关乘法的实际问题提供依据,也是以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具有统领全局的作用。

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学生已学习了加法的相关知识,并且也学习了找规律、分类等一些数学认知策略,具备了一些知识经验,学生在生活中有一组一组数的经验,通过一年级的学习,学生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为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奠定基础。有些学生在生活听说过乘法,有的学生甚至还会背乘法口诀,但知其所以然,教师若能很好地把学生带入到学习乘法的教学园地中,一定能激发学生探究乘法的欲望。

基于以上对教材及学情的分析,我对本节课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认识乘法,会读、写乘法算式。

2、在经历乘法形式的过程中,培养动手、动脑、动口等多种感官能力和合作意识

3、通过乘法的初步认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理解乘法的意义,体会同数相加与乘法的关系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等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坏的教师是奉送真理,一个好的老师是教人发现真理。”可见教学方法的选择对于学生接受知识,锻炼能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我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采用情境教学法,提问引导探式的教法等,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希望通过我的这些教法,能够让学生掌握对比认识、由分析到综合的抽象、概括的方法,以及合作交流法。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亲近数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借助于电教媒体,利用小朋友喜爱的米老鼠邀请森林里的小动物到家里做客创设情境,能够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良好愉悦的学习心情,积极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2、自主实践,探索新知。

(1)在问题情境中,感知相同加数。

这时老师继续课件演示并提问:你们看来了多少小动物呢?能用算式表示吗?(数学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趣的,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帮助米老鼠数数朋友的人数,捕捉孩子们喜欢的问题,体味数学来源于生活的乐趣,将学生自然地带进求知的情境中)。然后以同桌为单位学生讨论后回答。但是学生说的算式可能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加数不同,另一种是加数相同。

(2)举例设疑,感知概括几个几。

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像这样加数相同的加法?这里主要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直观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体验相同加数相加的实际问题很普遍。同时引导学生从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不同等角度去看待问题,学会“几个几相加”的表达方式。比如:鞋子是一双一双地数,一双就是两只,三双鞋子多少只?就要把3个2相加。

(3)在困惑中创造,认识乘法意义。

如果想知道这些小动物一共有多少只脚怎么办?一只动物四只脚,难道一个四一个四的加吗?那样要写多长的算式呀!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使学生自然产生“如果有一种简便的写法该多好哇!”的愿望,这时教师放手让学生在充满自信的基础上,积极开动脑筋、自主探索,并通过小组合交流,创造出一种比较简单的表示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汇报情况,适时地利用媒体讲述“三百多年前,英国科学家发明创造乘法的过程”拔乱反正引出乘法并介绍乘法的写和读、认识乘号。

(4)认识乘法意义。

学生经历了的创造过程,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就水到渠成。(写乘法算式)

再让学生将所举生活中的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写成乘法,并说出各自表示的意义。这样能巩固和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3、联系生活实际,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4、课堂总结,情知共融。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觉得最令你高兴的收获是什么?

这一环节设计,是想通过学生的回忆,不仅反馈本课的学习情况,总结所学知识,促进知识建构,同时也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实现知情共融。

恰当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减少注意活动中意志成份的参与,能够有效吸引和保持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注意力。在上课之初,由于学生刚入教室,学生情绪尚未稳定,甚至还沉浸于课间的欢声笑语和趣味活动之中,急需将注意转移到教师的教学上来。所以我借助现代教育技术,选择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景画面刺激学生感官,使其产生兴趣,较好的维持了注意。其次,在教学重难点时,我通过多媒体辅助,创设学生的感知过程。比如,先让学生书写加法算式,再观察找到相同点,从而得出简便算法,最后介绍乘法的读、写和认识乘号。学生课堂练习,传统的方法是请几个学生上黑板板演,其余的学生在座位上练习,但座位上的学生,往往不是自己做而是看别人做,这样实际上的效果是很不理想的,而使用了视频展示台之后,就可以增加学生练习的机会,还可以采用交互式教学,从而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多媒体技术,减少教师板书的时间。增加了学生的活动时间,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711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