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雪景词赏析样例精选8篇
【写作参考】一篇好的范文往往能让您的写作事半功倍,下面是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的“李清照的雪景词赏析样例精选8篇”优质范例,供您写作参考之用,轻松写作,远离加班熬夜,希望以下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支持吧!
李清照的雪景词赏析【第一篇】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庭院深深深几许,
云窗雾阁春迟,
为谁憔悴损芳姿。
夜来清梦好,
应是发南枝。
玉瘦檀轻无限恨,
南楼羌管休吹。
浓香吹尽有谁知,
暖风迟日也,
别到杏花肥。
李清照的雪景词赏析【第二篇】
原文:
巨舰只缘因利往,扁舟亦是为名来。
往来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过钓台。
译文。
大船只是因为有利可图才来往,小舟也是为了追逐名利才来。
先生的品德使往来的人羞愧,他们特地趁黑夜悄悄过钓台。
注释。
钓台:相传为汉代严子陵垂钓之地,在桐庐(今属浙江)县东南。西汉末年,严光(字子陵)与刘秀是朋友,刘秀称帝(汉光武帝)后请严江做官,光拒绝,隐居在浙江富春江。其垂钓之所后人为钓,亦名严滩。
巨舰:大船。
扁舟:小船。
先生德:先生,指严光。北宋范仲淹守桐庐时,于钓台建“严先生祠堂”,并为之作记,其中云:“先生之德,山高水长。”
通宵过钓台:严光不为名利所动,隐居不出,后人每每自愧不如,故过钓台者,常于夜间往来。明郎瑛《七修类稿》卷三十《赵基严台诗》记“汉严子陵钓台,在富春江之涯。有过台而咏者曰‘君为利名隐,我为利名来。羞见先生面,黄昏过钓台。”
赏析:
此诗对汉隐士严子陵表示崇敬之情,对为名缰利索所羁的世人作了形象的刻画。诗人承认自己挣脱不开名缰利索,同时也是不愿为名缰利索所羁。
黄墨谷认为:不能忽视这首小诗,正如黄山谷论诗所说“孙吴之兵,棘端可以破辙”。她只用28个字,却把当时临安行都,朝野人士卑怯自私的情形,描绘得淋漓尽致。这时,词人也没有饶恕自己的苟活苟安,竟以为无颜对严光的盛德,所以“特地通宵过钓台”,既生动又深刻地表达愧怒之心。孔子云:“知耻近乎勇。”清照这种知耻之心,和当时那些出卖民族、出卖人民的无耻之徒相比,确是可敬得多了。(《重辑李清照集·李清照评论》)。
李清照的雪景词赏析【第三篇】
关于李清照到底有几次路过钓台,似乎并无人专门研究。在此,也仅凭手头有限的资料作简单罗列和推演。
据《金石录后序》:“建炎……己酉(1129)……夏五月,至池阳,被旨知湖州,过阙上殿。遂驻家池阳,独赴召。六月十三日,始负担舍舟,……至行在,病痁。七月末,书报卧病。余惊怛……遂解舟下,一日夜行三百里。……”“池阳”即今安徽贵池,而“行在”只是南宋人不甘心的称呼而已,其实就是南宋都城临安即今杭州。当年作者是如何“解舟下”已不得而知,或许是沿长江顺流而下出长江口入杭州湾再到杭州也未可知,而如从路途较近考虑,过歙县经富春江顺流下至杭州也是不错的选择。如果真如此,则应该过钓台。只是此时的诗人一心想念着病重的丈夫,自是无心赏景,只顾日夜奔波而已。
“……又之越。庚戌(1130)十二月,方散百官,遂之衢。绍兴辛亥春三月,复赴越。壬子,又赴杭。”“越”即现在绍兴一带,“衢”即现衢州一带。往来于越与衢两地,当时最合理的路线也是经富春江水路,自然又会途经钓台。
据《李清照全集评注·李清照年表(简编)》载:“宋高宗绍兴三年(1133)李清照居临安;四年十月,避乱金华。”自临安到金华,现成的富春江水路,自然是不二首选。
另“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春,李清照居金华。”《宋会要辑稿》五十五卷:“五年五月三日,诏令婺州取索故直龙图阁赵明诚家藏《哲宗皇帝实录》缴进。”“年内,李清由金华返临安。”李清照《打马图经》序云:“余自临安溯流,涉严滩之险,抵金华,卜居陈氏第。”严滩,即严陵濑,严子陵钓台下之滩濑。一般研究者认为,就是此次途经钓台,李清照创作《钓台》诗。
因此,李清照“往来有愧先生德”,往来钓台可能并不只一次,而是多次往来。只是积蓄已久的多次感怀,再加上当时南宋偏安时局,诗人自然是有感而发了。
李清照的雪景词赏析【第四篇】
下片主旨写戴花。首先,作者从自己一方说起,侧重于内心刻画萋。“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活活画出一位新嫁娘自矜、好胜甚至带有几分嫉忌的心理。她青年妇女中,本已感到美貌超群,但同“犹带彤霞晓露痕”的鲜花相比,似乎还不够娇美,因此怀疑新郎是否爱她。这里表面上是说郎猜疑,实际上是她揣度郎心,曲笔表达,轻灵有致。同上片相比,前面是以花拟人,这里是以人比花,角度虽不同,但所描写的焦点都是新娘自己。接着二句,是从人物的思想写到人物的行动。为了争取新郎的欢爱,她就把花儿簪鬓发上,让新郎看看哪一个更美。然却终未说出谁强,含蓄蕴藉,留有余味。“云髻斜簪”,丰神如画。这里李清照,写出了一点闺房的乐趣。
全篇通过买花、赏花、戴花、比花,生动地表现了年轻词人天真、爱美情和好胜的脾性。可谓达到了“乐而不淫”的艺术境界,全词语言生动活泼,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是一首独特的闺情词。
李清照的雪景词赏析【第五篇】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译文。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的脱下罗绸外裳,一个人独自躺上眠床。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李清照的雪景词赏析【第六篇】
古代文人写上元灯节的诗词,不计其数,而李清照的《永遇乐·落日熔金》和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堪称其中佳作。这两首词在写作背景和表现手法上都不尽相同,但其思想意义却颇有共通之处。
永遇乐·落日熔金。
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李清照的《永遇乐》写于南渡之后,当是流寓临安时所作。这首词通过南渡前后过元宵节两种情景的对比,表现了物是人非、今不如昔的深切感受,抒写了离乱之后愁苦寂寞的情怀。上阕开头两句“落日熔金,暮云合璧”,用极鲜丽的辞彩写今年元宵节的盛景,而紧接的“人在何处”却恰似一声悲凉的长叹,透露了词人内心的凄凉和迷茫。下面写她抬头望见柳梢返青,梅花已谢,不禁陷入沉思之中。“春意知几许”,实际上是说春意尚浅。词人不直说梅花已谢而说“吹梅笛怨”,借以抒写自己怀念旧都的哀思。正因为这样,只觉春意味少。“元宵”三句,词人跳出个人的哀愁,从眼前的融和天气,想到“次第岂无风雨”,字面上是说自然界,实际上却是在说国难重重的政治形势,因此她再无心情去赏灯游乐,于是“谢他酒朋诗侣”。这几句看似平淡,却隐隐透露出词人对南宋的上层人物在国难方殷的'日子里仍纵情游乐的不满,以及她饱经忧患后近乎漠然的心理状态。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由上片的写今转为忆昔。北宋的元宵是一个十分隆重的节日,李清照早年躬逢其盛,印象很深,此刻自然触景生情,一连用了六个短句追述当年情景,语调轻松欢快,多用当时俗语,宛然少女心声。词人通过细节描写,表达了对旧日家园的怀念。从“如今憔悴”几句中我们可以透过词人憔悴的外表,窥见她无限痛楚的内心,从侧面反映了金兵南下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和词人相隔霄壤的生活境遇,以及它们在词人心灵上投下的巨大阴影。全词以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写出了浓厚的今昔盛衰之感和个人身世之悲,充满哀伤幽怨,但其思想意义并非就是消极颓废的。南宋张端义在《贵耳集》中就曾以《声声慢》和《永遇乐》为例,说李清照“南渡以来,常怀京洛旧事”,由此可见,《永遇乐·落日熔金》不是反映了所谓“贵妇人的哀鸣”,而是蕴藏着极其深沉的爱国思想感情。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次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时代稍晚于李清照的辛弃疾处于国家内忧外患更加严重的历史环境下。《青玉案·元夕》就是描写在如此政治形势下的一个上元之夜。上阕写元宵节的火树银花,车马、鼓乐等一派繁华热闹,用了“宝”、“雕”、“凤”、“玉”之类种种丽辞,铺排出一个欢腾的元夕场景,正是“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令人根本想象不到这竟是边患不断的南宋朝廷的元宵之夜。
如果光看上阕,我们或许会认为这仅仅是众多写元宵佳节诗词中的一首,并无独到之处。其实这首词的神来之笔,全在下阕。下阕从字面来看是在写人,上片的灯、月、焰火、笙歌,下片的游人丽女,都只是为那“灯火阑珊处”的“那人”而设,倘无此人在,这一切又有何意义与趣味呢?值得词人如此痴迷地“众里寻他千百度”的“那人”,又为何有如此之魅力?词人笔下的“那人”,隐寓着他心中的抱负和热望:在一片繁华的表象中,南宋朝廷偏安一隅,词人却仍怀报国之志,渴望着洗雪国耻,收复失地,建功立业,而这一愿望在懦弱无能的南宋朝廷统治下是无法实现的,因此也只能把它深藏心底,这正如他词中的伊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李清照,(西元1084~11??年)别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她出身于上层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徽宗时官居礼部员外郎(礼部次官),是一个博学多才,对文学、经学、佛学都颇有研究的人,着有《洛阳名园纪》等。母亲“也善做文章”。(《宋史》卷四百四十四)李清照生长在这样的一个家庭里。从小就受到了文艺的熏陶。她资质聪慧,又酷爱读书,诗词、散文,都是一代名手,同时她又工书、善画、兼通音律。可以说,她是一个比较全面发展的文学艺术家。
十八岁时,李清照和诸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赵明诚即丞相赵挺之的儿子,是宋代著名的金石家,于文学、诗词也甚精通,历官淄川、湖州知府。婚后,他们志同道合,感情融洽。但由于金人的入侵带来的**,他们不得不时而分别,后来明诚又不幸早故,从此清照就在颠沛流离,孤苦无依的生活中度着悲惨的晚年。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其实地记载了她从婚后直到晚年的生活情景,读来感人肺腑!
清照晚年自号“易安居士”。她把自己的居室题为“易安居”,这可能含有希望结束困苦**,过上平静生活的理想;而“居士”的称号则反映了她与佛教的因缘。清照从小就在有佛学研究的家庭环境中长大。自适赵家,佛家的气氛更浓。赵明诚信奉佛教。他认为佛教与儒家是同道,真能信佛者必至于忠义。据《金石后录》记载:“予观鲁公(颜真卿)使李希烈时,见危授命,非深于二氏(佛、老)之说者不能。夫富贵不淫、贫贱不移,二氏之教与吾儒同也。”(清陈鸿稚《全唐文纪事》卷二十四引)这是他对鲁公的评价,表明了自己的佛教立场。在清照和明诚婚后的日子里,对佛学的爱好,研究成了他们共同生活的一部分。夫妻俩最大的心事就是着述《金石录》,为此他们遍搜前代的金石刻词、词人墨客、名卿贤士之言行,“至于浮屠老子之说..略无遗矣。”(赵明诚《金石录、序》明诚有1篇《白居易书(楞严经)跋》,说是明诚在任淄川知州时,一日,造访一邢氏人家,主人重其有“素心之馨”,遂出乐天所书《楞严经》相呈。明诚“上马疾驱归,与细君(古人称妻子)共赏,时已二鼓下矣,酒渴甚,烹小龙团(一种点心),相对展玩,狂喜不支,两见烛跋,犹不欲寝。便下笔为之记”。可见二人痴心。这痴心于其经其书,兼而有之。
清照的文学作品中也不乏有佛教的影响。如她:“再见江山,依旧一瓶一钵,重归畎亩,更须三沐三薰。”(《投内翰綦公密礼启》):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艳妇之悲深。”(《祭赵湖川文》)有关佛教的名词、典故信手拈来,这与她长期佛学修养是分不开的。清照的词历来为人们所称颂,它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清新自然,于寻常语中别生佳景,而且“不依榜古人,自出机杼”。这与禅宗所谓的“明心见性”、“立处即真”的思想相一致。如他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棠,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清人陈廷焯评述起七字;“红藕香残玉簟秋”说,“精秀特绝,真不食烟火者。”(《白雨斋词话》)其其实下阕起七字“花自飘零水自流”也极透禅机,令人想起李翱居士的话头;“云在青天水在瓶”。清人王僧保《古今词辩》说清照词;“此似禅宗参实意,文殊女子定中身。”是很有卓见的。应该说,李清照既是一个文学家,又是一个善女人。
她的作品,今有《漱玉集》行于世。
李清照的雪景词赏析【第七篇】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赏析。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形神兼备地写出了桂花的独特风韵。她的颜色并不艳丽,“暗淡轻黄”,与很多名花相比,外表逊色得多。她的社会声望也很一般,“情疏迹远”,并没有得到什么荣耀和宠幸,更不会有人给她热捧恭维。但是她的体性温柔,香留天地之间。
“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从这两句起直至歇拍,都是以议论的方式行文。这两句是议论的第一层。花当然是以红为美的。至于碧牡丹、绿萼梅之类,那就更为名贵了。这些都是桂花没有具备的。但是作者认为,内在美,比外在美更为重要。“何须”二字,把各种名花一笔荡开,突出了色淡香浓、迹远品高的桂花,断定她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这是议论的第二层。梅花既有妍丽的外美,更有迎霜雪而开的高洁的内美。菊花更是人所共同认可的“君子之花”,兼具内外之美。但是这两种名花,在桂花的面前都自叹不如,都产生了羞愧和妒忌的心理。经过这样的比较抑扬,桂花的定位就很清楚了。所以作者论定:桂花是众多的秋季名花之冠。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这是议论的第三层。“骚人”,指屈原。屈原在《离骚》中,用褒扬之笔,列举了各种各样的香草名花,以比况君子修身美德,可是偏偏没有提到桂花。所以作者抱怨他“可煞无情思”。屈原的人品和才德,是人所共同景仰的,这也包括作者李清照在内。对这位先贤的抱怨,更突出了作者对桂花的珍重。
这首词以群花作衬,以梅花作比,展开三层议论,形象地表达了词人对桂花的由衷赞美。桂花貌不出众,色不诱人,但却“暗淡轻黄”、“情疏迹远”而又馥香自芳,这正是词人品格的写照。这首词显示了词人卓而不群的审美品味,值得用心玩味。
鹧鸪天字词解释:
萧萧:凄清冷落的样子。
酒阑:酒尽,酒酣。阑:残,尽,晚。
瑞脑:即龙涎香,一名龙脑香。
仲宣:王粲,字仲宣,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其《登楼赋》抒写去国怀乡之思,驰名文坛。
随分:随便,随意。尊前:指宴席上。尊:同“樽”。
东篱菊蕊黄:化用陶渊明《饮酒二十首》的“采菊东篱下”句。
深秋惨淡的阳光渐渐地照到镂刻着花纹的窗子上,梧桐树也应该怨恨夜晚来袭的寒霜。酒后更喜欢品尝团茶的浓酽苦味,梦中醒来特别适宜嗅闻瑞脑那沁人心脾的余香。秋天快要过去了,依然觉得白昼非常漫长。比起王粲《登楼赋》所抒发的怀乡情,我觉得更加凄凉。不如学学陶渊明,沉醉酒中以摆脱忧愁,不要辜负东篱盛开的菊花。
鹧鸪天作品背景:
这首词写秋景,寄乡愁,应是李清照晚期作品。依词中“仲宣怀远”和“莫负东篱”两句,这首词大概作于李清照南渡后不久,时间大约是公元1128年(宋高宗建炎二年),那时赵明诚正在江宁任知府。此词写作时间尚有争议,有人认为是李清照“晚年流寓越中所作”,当时赵明诚已去世,“茶苦”和“梦断”二语是暗寓作者的亡夫之痛。
鹧鸪天中心思想:
全词塑造了一个由多重性格所组成的抒情形象,抒发了作者故国沦丧、流离失所的悲苦之情,立意奇巧,跌宕有致。
李清照的雪景词赏析【第八篇】
浣溪沙是李清照的词,以下是网友为大家整理好的李清照诗词浣溪沙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浣溪沙·小院闲窗春色深原文1。
小院闲窗春已深,重帘未卷影沉沉。倚楼无语理瑶琴。(春已深一作:春色深)。
远岫出云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
译文及注释2。
译文。
透过窗子看见小院内的春天的景色将流逝。层层厚重的门帘没有卷起,幽暗的闺房中显得暗影沉沉。倚在绣楼阑干上寂寞无语地轻轻拨弄着瑶琴。
远处山峰上云雾缭绕看起来黄昏即将来临,暮色中的轻风吹动着细雨,拨弄着暗淡的轻云。院子里的梨花即将凋谢恐怕连这斜风细雨都难以承受,真让人伤景。
注释。
[1]浣溪沙:唐教坊曲名,因春秋时期人西施浣纱于若耶溪而得名,后用作词牌名,又名“浣溪纱”“小庭花”等。春景:《草堂诗余》(杨金本无题)等题作“春景”。
[2]闲窗:雕花和护栏的窗子。闲,阑也。闲窗,一般用作幽闲之意。“已”字有些版本作“色”字。
[3]重帘:层层帘幕。沉沉:指闺房幽暗,意指深邃。五代·孙光宪《河渎神》:“小殿沉沉清夜,银灯飘落香池。”
[4]理:拨弄。瑶琴:饰玉的琴,即玉琴。也作为琴的美称,泛指古琴。
[5]远岫:远山。岫:山峰。薄暮:日将落日薄暮,意指黄昏。范仲淹《岳阳楼记》:“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宋代韩淲《蝶恋花》:“斜日清霜山薄暮。行到桥东,林竹疑无路”
[6]轻阴:暗淡的轻云。唐·张旭《山行留客》:“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晚自开,青春白日映楼台”。
[7]“梨花”句:意谓梨花盛开之日正春色浓郁之时,而它的凋落使人为之格外伤感,甚至难以禁受。难禁:难以阻止。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