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温庭筠简介范例【精选4篇】

网友发表时间 583397

【导言】此例“温庭筠简介范例【精选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温庭筠简介【第一篇】

毛文锡

休相问,怕相问,相问还添恨。春水

满塘生,鸂鶒 还相趁。 昨夜雨

霏霏,临明寒一阵。 偏忆戍楼人,

久绝边庭信。

注①:鸂鶒(xīchì),古书上指一种类似鸳鸯的水鸟;又称“紫鸳鸯”。

开篇“休相问”,起得突兀。从表达习惯上说,似有交代不清之嫌,但这里却通过先果后因的方式,将故事情感渐次展开。仅在一韵之内,即把前因后果叙述清楚,不作过多悬念;紧凑利落,大有言少意多且又曲折婉转之妙。

首句中的“休相问,怕相问”,表面上看是不想去问人也不愿被人问。实际上“休相问”暗含问句:真的不去问么?体现了一种来自内心的纠结;不是不想问呢,是因为“怕相问”,这又添一层来自外因的纠结。怕什么呢?是怕所闻或被问之事,会重新触及感情上的伤痕!此种内心痛苦,唯恐躲避不及,却始终绕不开。既然绕不开,今天还是忍不住“相问”了,结果心上幽恨又不得不因之更增加一分,此所谓“添恨”则是第三种纠结。三句三转折,三种纠结缠绕,使得旧恨未解,又添新恨。仅用十一字,就将曲折复杂之内心情感及人物对话,叙述清楚。尽管其中有许多情和事,虽未都说出,却已尽传达。言短情长,足见其绵绵幽怨,不绝如缕。竟将这生活中常见之普通一问,生出许多波澜,使人有感于艺术中细节运用之精细与奥妙。

一旦触及到怕问及、怕引起而又已引起之久别的相思之苦,便打算以旁顾左右来掩饰、转移或逃避,这是人之常情。转移视线时,唯见春水生时,满塘凝绿,面对此景似可暂时忘忧,不经意间于绿水之上竟见鸂鶒(紫鸳鸯),更不意鸂鶒之相逐相趁,对对双双。趁,就也。相趁,谓彼此相就。“趁”字用在韵脚处,陡增其生动气象,两两相就,无限情深。本来心中原有一段苦处,欲避烦恼,烦恼却处处逼人。词于首韵说人事,次韵说鸂鶒,人事怕相问,鸂鶒却相趁,两个“还”字,将人禽对照,似乎人生不如禽鸟也。足见作者驾驭文字之功力,使人惊服。

如果说上片全从虚处落笔,究不知所恨何事,那么下片则直叙事由。对思妇言,春日夜雨已是恼人,而黎明时之侵梦春寒,更催人泪下。何以有此感触?是因为戍楼人远,边信久疏。此乃妇人怨苦之所从来。这自是吟咏旧题,诗词熟套,词从开头一个圈子兜回到它的出发点了。但词的巧妙处就在于它兜了这个圈子。先叙果后呈因,是它的成功之处。(赵生)

作者简介:

温庭筠简介【第二篇】

关键词枫桥夜泊;夜半钟声;考证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是唐朝诗人张继在安史之乱后,途径苏州寒山寺时写下的诗《枫桥夜泊》。在这首诗中,诗人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同时也将自己的羁旅之思、身处乱世无归宿的顾虑恰如其分地流露出来,意境清美,情味隽永,历代各种唐诗选本都有将此诗选入。尤其耐以寻味的是,在此诗流传的千年时光里,历代文人对末句“夜半钟声到客船”中的“夜半钟声”是有是无,存有争论,成为中国古典文学文化史上的“公案”。笔者以下主要就两宋文人对“夜半钟声”的有无观点,做梳理考证举要。

对“夜半钟声”的有无,两宋文人展开了考证举要。

第一种观点,夜半无钟声。

宋人欧阳修认为:“诗人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语病也。……唐人有云:‘姑苏台下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说者亦云句则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1他有所嘲笑唐人张继作诗并不严谨,为了贪求佳句,明明没有听见钟声而硬写钟声。

宋人魏庆之承袭欧阳修的观点,认为“姑苏台下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是“句好而理不通”,因“三更不是撞钟时”。2

笔者按:持“夜半无钟声”这一观点的评论者不多,而且考证只有一个简单的理由,即夜半三更不是打钟的时间。

第二种观点,夜半钟属实。

宋人计敏夫认为“此地有夜半钟,谓之‘无常钟’,继志其异耳,欧阳认为语病,非也。”3他反驳欧阳修的观点,力挺张继作诗的可信度,确认唐代苏州有夜半钟,也称之为“无常钟”。

宋人陈岩肖也对欧阳修的观点提出异议,他拿亲身经历举证,称“余昔官姑苏,每三鼓尽四鼓初,即诸寺中皆鸣,想自唐时已然也”。又举例称“后观于鹄诗云:‘定知别后家中伴,遥听维山半夜钟。’白乐天云:‘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温庭筠云:“悠然旅榜频回首,无复松窗半夜钟。’”再举皇甫冉、陈羽的诗为例,“则前人言之,不独张继也。”4陈岩肖认为除张继外,另有五位唐人写下“半夜钟”的诗句,证明“半夜钟”并非张继的专利。

宋人王在《野客丛书》卷二十六中也认为唐诗中写到“半夜钟”的很多,不只限于鹄、白乐天、温庭筠的诗句。他又加举如司空文明“杳杳E钟发,中宵独听时”,王建“未卧尝闻半夜钟”,陈羽“隔水悠扬半夜钟”,许浑“月照千山半夜钟”,且考证许浑作此诗正在苏州的华严寺,即苏州“半夜钟”确实可信。王又举例“《江南野h》载李c受禅之初,忽夜半一僧撞钟,满州皆惊,召将斩之,曰‘偶得月诗’云云,遂释之”,据此进一步考证“所谓半夜钟,盖有处有之,有处无之,非谓吴中皆如此也”。王认为寒山寺有“夜半钟”,只是不独有,“夜半钟”也不是苏州地区皆有。

宋人王直方在《兰台诗话》中举例于鹄、白居易、温庭筠三位唐人诗中的“半夜钟”,说明唐代“半夜钟”常见。宋人吴曾在《能改斋漫录》卷三“辨误”中称“王直方《兰台诗话》亦尝辨论第所引,与予不同”,他先引陈正敏《q斋闲览》:“尝过姑苏宿一寺,夜半闻钟,因问寺僧,皆曰‘分夜钟,曷足怪乎’?寻问他寺,皆然始知半夜钟,惟姑苏有之。”因陈正敏称“半夜钟”在苏州又名“分夜钟”,而其它地区没有听说,仅苏州有。吴曾认为陈正敏的说法不准确,他举了唐人皇甫冉《秋夜宿严维宅》诗为证:“昔闻元庆宅,门向会稽峰。君住东湖下,清风继旧踪。秋深临水月,夜半隔山钟。世故多离别,良宵讵可逢。” 皇甫冉在会稽也听到“半夜钟”,说明此钟声不只苏州一地有。吴曾进一步举例,唐人陈羽《梓州与温商夜别》中有“隔水悠扬半夜钟”,以此论“会稽钟声亦鸣于半夜,乃知张继诗不为误,欧公(按指欧阳修)不察,而‘半夜钟’亦不止于姑苏”,且“乃知唐人多如此”,说明唐人笔下多写有“半夜钟”,张继并不拥有专利权。5

宋人陆游也认为陈正敏的说法不准确,即“夜半钟”并不只苏州一地有。他举例于邺《褒中即事》诗云“远钟来半夜,明月入千家”;皇甫冉《秋夜宿?稽严维宅》诗云“秋深临水月,夜半隔山钟”。两例唐诗中的“半夜钟”都不在苏州。陆游臆断“唐时僧寺自有夜半钟”,称“京都街鼓今尚废,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况僧寺夜半钟乎?”6陆游认为唐钟到宋已不传,宋人不知“夜半钟”实属正常。

宋人叶梦得在《石林诗话》中称“欧公尝病其半夜非打钟时,盖未尝至吴中”,他推测欧阳修没在苏州亲闻“夜半钟声”,因此才讥笑张继的“夜半钟”,他考证“今吴中寺实夜半打钟”。宋人王观国在《学林新编》中举例:“《南史・文学传》‘丘仲孚,吴兴乌程人,少好学,读书常以中宵钟鸣为限’,然则半夜钟固有之矣。”又称温庭筠“言姑苏城外寺,则半夜钟乃吴中旧事也”。

宋人范温在《诗眼》中考证:唐以前,《南史》中已有记载“齐武帝景阳楼有三更五更钟,丘仲孚读书以中宵钟为限,阮景仲为吴兴守、禁半夜钟”。到唐代,“诗人如于鹄、白乐天、温庭筠尤多言之”。到自己生活的宋代,“佛宫一夜鸣铃,俗谓之定夜钟。”范温不清楚唐人所谓“半夜钟”,是南朝齐景阳三更钟,还是宋代的定夜钟。不过在范温看来,“半夜钟”到底属什么类别的钟,这对解读张继的《枫桥夜泊》诗没有实质的意义,但他至少认为唐代“半夜钟”确实存在。

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十三中分别摘引了同朝王直方、叶梦得、王观国及范温的观点,表示认同。

宋人张邦基认为唐代张继的“夜半钟”并非来自南朝齐武帝景阳楼的三更五更钟。“夜半钟”既然属“姑苏城外寒山寺”所有,也是苏州地区确实存在。他还称“平江城中从旧承天寺鸣钟,乃半夜后也。余寺闻承天钟罢,乃相继而鸣,迨今如是,以此知自唐而然。枫桥去城数里,距诸山皆不远,书其实也。”7

宋人龚明之《中吴纪闻》卷一中认为欧阳修的论断“姑苏寺钟多鸣于半夜”不甚准确,应是“姑苏寺钟唯承天寺至夜半则鸣,其它皆五更钟也”。若按此说法,寒山寺钟的夜鸣,并非“夜半”时鸣,而是“五更”时鸣。

笔者按:宋人持“夜半钟属实”这一观点的评论居多。虽认定“夜半钟属实”,但彼此间仍有争论――对“夜半钟”的考证角度不同,信息量也有差异。有以唐证唐,称唐诗中多有“半夜钟”,张继笔下的“半夜钟”当属实;有考证以唐前的“半夜钟”作为唐代的源,以宋代“半夜钟”作为唐代的流,证明唐代的“半夜钟”属实;有考证寒山寺有“半夜钟”,只是并非寒山寺独有,苏州其它寺庙也有,也并非苏州皆有、苏州一地有;还有考证寒山寺钟并非“夜半钟”,而是“五更钟”,清人吴景旭认为宋人龚明之在《中吴纪闻》的“五更钟”观点“最核实可信”8。

笔者的观点:不必拘泥于钟声之有无

宋人追根究底,争论“半夜钟声是有还是无”,提供给后人许多考证信息,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而之后的明清两朝文人中,多数认为“不必拘泥于钟声之有无”,如明人胡应麟称“张继‘夜半钟声到客船’,谈者纷纷,皆为昔人愚弄。诗流借景立言,惟在声律之调、兴象之合,区区事实,彼岂暇计?无论夜半是非,即钟声闻否,未可知也。”9清人高士奇认为“霜夜客中愁寂,故怨钟声之太早也。夜半者,状其太早而甚怨之,之辞说者,不解诗人活语。乃以为实。半夜故多曲说,而不知首句‘月落乌啼’乃欲曙之侯矣,岂真半夜乎?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意,斯得之矣。”10不无道理。其实早在宋人范温看来,“半夜钟”的类属问题,对解读张继的《枫桥夜泊》诗没有实质的意义;“半夜钟”的有无,明清两朝文人认为这并不是解读张继《枫桥夜泊》的关键点。作为今之读者,能感受江南水乡秋夜之幽静、体味旅人的愁绪才是品读此诗的要旨。

参考文献

清{永、纪昀《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4年影印本

2.《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3.《丛书集成新编》,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版

作者简介:

金苏琪,女,正德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教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音乐文学

注释:

1 z宋{欧阳修《六一诗话》,《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78册,第252页

2 z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一,《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81册,第172页

3 z宋{计敏夫《唐诗纪事》卷二十五,《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79册,第531页

4 z宋{陈岩肖《庚溪诗话》卷上,《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79册,第62页

5 z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三,《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50册,第545页

6 z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十,《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65册,第85页

7 z宋{张邦基《墨庄漫录》卷九,《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64册,第89页

8 z清{吴景旭《历代诗话》卷五十一,《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83册,第480页

9 z明{胡应麟《诗薮・外编》卷四,《续修四库全书》第1696册,第162页

温庭筠简介【第三篇】

关键词:《楚辞》;李商隐;温庭筠;诗歌影响

清丽俊俏、浓艳感伤是晚唐诗风的主流。温庭筠与李商隐是晚唐诗坛上最为引人注目的诗人流派之一。同在文、武、宣三朝政治文化环境的浸染下,铸造了两人风格接近的诗歌文笔。“既奋壮志于云霓,又系闲情于风月”[1]是他们的共同的状况,此外,温李受挤于当时著名的牛、李党争之中,失意与困顿使他们感时愤世,而这种生活与心理状态又流于诗歌之中,成为他们抒写自身境遇、发泄内心感慨的方式。在温李诗歌中,借香草美人抒发怀抱,以楚骚语入句之多,较同时期其他诗人,实属罕见。按“李商隐在大中元年(847)至二年(848)间途经襄阳、江陵、岳州、潭州往返桂府,时间虽不过一年有余,却有可编年诗76首,占其编年诗总数的五分之一。”[2]、“温庭筠早年客游江淮,咸通元年(860)又在襄阳与段成式、韩蟾等人唱和,编为《汉上题襟集》。”[3]这与他们曾到过荆楚之地的经历关系密切。晚唐特殊的政治文化环境也驱使着当时的士人更多地把自己的际遇与历史上忧国壮志的士大夫相联系,以他们的政治抱负与文章才华自比,或追怀,或感叹,屈原与宋玉就是他们歌颂的对象,这在温李诗歌中也较为常见。他们的诗歌有着浓郁的“《楚辞》色彩”。

一、直言楚物,抒发漫游楚湘期间的经历与感触

李商隐《楚宫》,即忆楚襄王游于兰亭之宫,在游览历史古迹的途中书写苍然之感,咏怀古迹之言实乃为政之思。《潭州》“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过楚宫》“微生尽恋人间乐,只有襄王忆梦中”、《碧城三首其二》“紫凤放娇衔楚佩,赤鳞狂舞拨湘弦。”在政治上施展抱负、追求功名是文人们最常态的人生理想,无奈政治集团的相互排挤使他们无形中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李商隐曾在《行次西郊作一百韵》中申明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军前剖心肝,叩头出鲜血”的坦诚之心和忠心之志正如此后漫游荆楚期间以“楚宫”、“楚佩”、“楚妃”、“楚帐”、“楚囚”等明志向的楚地之物,侧面反映了诗人对唐太宗贞观时和平安定,一派繁荣景象所向往的心迹。和李商隐相比,温庭筠的仕途之路显得更加艰难。温庭筠善于以历史典故入诗,一方面传达个人身世之悲慨,另一方面是对政治国事的关注。温诗中言及楚地之物的却大都是睹物缅怀之作,也有记友人南游时的增和之诗。

据陈尚君《温庭筠早年事迹考辨》游潇湘一节[4],正是有了早年游历湘湖的切身感受,在之后所作的赠和友人南游的诗作中又有了早年自身游历的怀念。如《细雨》“楚客秋江上,潇潇故国情。”、《赠少年》“江海相逢客恨多,秋风叶下洞庭波”。、《送人南游》“送君游楚国,江浦树苍然。”、“唯以一杯酒,相思高楚天。”《细雨》将友人喻为骚客,《赠少年》亦为友人适楚地的留别之作,却直接摘取《楚辞》中之词,更富离别感伤之情。《送人南游》一诗,语言直白,送别友人的同时寄予相思之感。

二、借屈宋之名入诗

刘勰《文心雕龙・辨骚》云:“自《九怀》以下,遽蹑其迹;而屈、宋逸步,莫之能追……故才高者菀其鸿裁,中巧者猎其艳辞,吟讽者衔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5]观二人诗作,借屈宋之名为词者,于晚唐诗人之中为最多。温庭筠《河中陪帅游亭》:“倚栏愁立独徘徊,欲赋惭非宋玉才。”[6]观赏之作中,非宋玉之才故作诗而非赋,可见温庭筠看来,宋玉应为赋中圣手。在楚骚之中,宋玉之文以“悲”见著,此诗虽是游兴之作,在意境上却也泛着感伤。再看温之《寄岳州李外郎远》:“含颦不语坐持颐,天远楼高宋玉悲”[7]一句,比之《河中陪帅游亭》,诗中多了一层远思之意,“不语”、“远”和“高”尽显悲凉之感,尽显宋玉骚赋中之悲凉。从诗作数量上看,李商隐所作远比温庭筠多,诗歌中引用屈宋为典故之数自然胜于温诗。刘学锴认为“宋玉的哀愁感伤,主要是感慨个人境遇的困顿和由此引起的对昏暗政局的怨愤,内容比较单纯具体;而在李商隐的作品中,其哀愁感伤已在具体的经历遭际的基础上,拓展深化为一种包含着对整个现实人生的带哲理性的思索与感喟,内涵更为虚泛抽象。”[8]试看以下诗句:

众中赏我赋高唐,迥看屈宋由年辈。

朝争屈原草,庙馁若敖魂。

料得也应怜宋玉,一生唯事楚襄王。

何事荆台百万家,唯教宋玉擅才华?

楚辞已不饶唐勒,风赋何曾让景差!

楚天长短黄昏雨,宋玉无愁亦自愁。

宋玉平生恨有余,袁循三楚吊三闾。

只有安仁能作诔,何曾宋玉解招魂。

李商隐诗句中所涉“屈原”、“宋玉”、“唐勒”、“景差”,众所周知都是楚骚之文的作者,但在李看来,其对宋玉之才最为赞赏,这是李诗造境的需要。宋玉之悲被李商隐认为是天然的,“无愁亦愁”即为佐证,这种感同身受是李商隐身在幕府时的心情。“这是以宋玉‘一生惟事楚襄王’的身世遭际,寄托自身栖身幕府、操笔事人的境遇,言外与家伎有‘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慨。”[9]宋玉的感伤情怀流传至李商隐处,愈加体现得淋漓尽致了。

三、楚骚比兴手法的继承与运用

汉王逸,楚辞章句曰:“《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子;宓妃佚名,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刘勰《文心雕龙》言:“楚襄信谗,而三闾忠烈,依《诗》制《骚》,讽兼比兴。”楚辞正是兼有“诗”、“赋”两种文体特征,比兴手法在诗歌中才较为常见,尤其是那些意境深远、丽感伤的诗篇。而温李诗歌自是继承了楚骚比兴的手法,语言上以“香草美人”入句,艺术上比兴手法相比晚唐其他诗人,应用度也较广。何谓“比兴”,刘勰《文心雕龙》有:“观夫‘兴’之托喻,婉而成章;‘称名也小’,‘取类也大’。”、“盖写物以附意,言以切事者也。”温李诗歌对《楚辞》比兴手法和“香草美人”传统的的继承与运用,首先体现在诗序上。温庭筠《观兰作》诗自序:“余昔自西滨得兰数本,移艺于庭,亦既逾岁,而然蕃殖。自余游者,未始以草为遇矣。”李商隐《谢河东公和诗启》小序:“某前因暇日,出次西溪,既借斜阳,聊裁短什。盖以徘徊胜镜,顾慕佳辰,为芳草以怨王孙,借每人以喻君子。”温庭筠的比兴手法多见于送别赠答诗中。如《送洛南李主簿》、《初秋寄友人》、《送人南游》等,这些诗歌多数在最后两句表现诗的主题,充分抒发作者的情感。李商隐在《蝉》中,以蝉的叫声比喻创作的苦吟之声;以《牡丹》作为吟咏对象,借以表现巫山神女为自己所向往的“情人”形象;此外,诸如李商隐关于“柳”的组诗,表面上写的是柳树,实则写美丽动人的女子,或是以此引申喻说李自身。李商隐的的比兴手法往往较为集中地体现在这些咏物诗中,并且,“比”、“兴”手法在同一首咏物诗中齐用,因而他咏物诗的意蕴往往深远,指向性又给人百转千回之感,诗的韵味具有延展性。

《楚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源远流长,它的文学魅力使之成为文人们竞相栖笔学习的一块肥沃的文学宝地。这种文化养料的汲取和文学笔法的继承也继续影响着晚唐以后逐渐繁荣的文体―词,从某种程度上说,词的比兴手法较之诗歌,运用得更为成书和明显,这是文学自身在发展到成熟中必经的一个阶段,但追溯源头,《楚辞》则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参考文献:

[1]赵荣蔚著。晚唐士风与诗风,上海古籍出版社,,第278页

[2][3]张巍。晚唐诗人的楚骚情怀。江西师范大学学报,第40卷第二期,第54页

[4]陈尚君著,唐代文学从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356页

[5]刘学锴,李商隐诗歌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第89页

[6]刘学锴著,李商隐论传下。安徽大学出版社,,第843页

[7]汉王逸,楚辞章句。四部丛刊景明翻宋本,第10页

[8][9]朱熹注,王华宝整理,诗集传。凤凰出版社,,第2、5页

温庭筠简介【第四篇】

作者: 兰晓龙

出 版 社: 花山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2-1

所属分类:军事小说

编辑推荐:“一本好书,能教会你怎样做人!”一部真正优秀的小说,它不只是小说本身,它还包含着哲学、人生,就如《约翰・克里斯朵夫》一般,他还是一部个人的成长史。

内容简介:一个普通农村孩子许三多,他凭着单纯和执着,在军队里跌打滚爬,在种种困厄和磨难中百炼成钢。因为他的笨,让全连队受累;因为他的认真,让全连队为之感动;因为他的执着,让全营战士为之骄傲。

作者简介:兰晓龙,职业编剧。1997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曾创作话剧《红星照耀中国》,电视剧《步兵团长》等。2005年2月话剧《爱尔纳・突击》获得老舍文学奖、曹禺戏剧奖。

明朝那些事儿(系列)

作者: 当年明月

出 版 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所属分类:历史知识读物

编辑推荐:大明王朝兴衰的全程解说。让我们以更为轻松的状态走进历史,《明朝那些事儿》每月点击率超过百万的超强人气巨作,大有紧追易中天《品三国》之势。

内容简介:本书自明太祖皇帝朱元璋说起,全程解说明朝近三百年灭亡事。作者笔法灵动,在他笔下,人物性格鲜活,事件更是跌宕起伏,叫人读来欲罢不能。

作者简介:当年明月,27岁,一个非文学和历史学专业出身的普通公务员,强调写史即写人,写人即写心。以长文《明朝那些事儿》狂飚突起于网络论坛。

人生若只如初见

作者: 安意如

出 版 社: 天津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8-1

所属分类: 现当代随笔

编辑推荐:80后女孩用现代语言阐释的古典诗词,兼具知识性、趣味性、通俗性。

内容简介:内容上溯汉高祖与戚夫人,下至清代才子纳兰性德与沈宛。唐玄宗、陆游、温庭筠,王昭君、杨玉环、李清照、鱼玄机。本书于诗词变幻中讲述了古代英雄美人、才子才女不为人知的爱情侧面。以一种风格独特、感情丰富的散文随笔形式,描绘出一幕幕古典诗词背后唯美、动人的历史爱情画卷,引领读者倾听一段段经典、震撼的浪漫往事。

作者简介:安意如,原名张莉,自由写作者,1984年6月出生于安徽宣城。创作诗词评赏“漫漫古典情”系列《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和《思无邪》。

鬼吹灯

作者: 天下霸唱

出 版 社: 安徽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12-1

所属分类:惊悚恐怖小说

编辑推荐:天文地理,三教九流,无所不包;异域风情,风俗人文,神秘诡异。

内容简介:故事以一本家传的秘书残卷为引,讲述三位当代盗墓者,为解开部族消失的千古之谜,利用风水秘术,解读天下大山大川的脉搏,寻找一处处失落在大地深处的龙楼宝殿……

作者简介:天下霸唱,原名张牧野,“天下霸唱”笔名来源于网络游戏。男,28岁,天津人,学美术出身,当过发型设计师,做过服装生意,现在和朋友合伙经营一家金融投资公司。

窗边的小豆豆

作者: [日]黑柳彻子

出 版 社: 南海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3-1-1

所属分类: 少儿寓言文学

编辑推荐:20世纪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1981年出版后,在全球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截至2001年,日文版累计销量达938万册,成为日本历史上销量最大的一本书。该书已被译成了33种文字。成为日、美、英等国中小学生与教师必读书。

内容简介:本书讲述了作者上小学时的一段真实故事,作者因淘气被原学校退学后,来到巴学园。在小林校长的爱护和引导下,让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渐成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并奠定了她一生的基础。

作者简介:黑柳彻子,日本著名作家、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因创作《窗边的小豆豆》被美国《纽约时报》《时代周刊》誉为日本最伟大的女性。

帝国的终结

作者: 易中天

出 版 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11-1

所属分类: 历史知识读物

编辑推荐:承续了易氏著作生动、风趣、见解独到的一贯风格!深刻反省了从大秦王朝至大清王朝,整个帝国制度形成和灭亡的原因。

内容简介:秦最终结束战国纷乱的局面,统一了天下,这可以归结为秦国当时施行的最管用的制度――中央集权制。而历朝历代的更迭,无一不是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对这个帝国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583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