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的礼仪【精选4篇】
【路引】由阿拉题库网美丽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外交的礼仪【精选4篇】”文档资料,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外交的礼仪【第一篇】
外交语言礼仪:
1.着力寻找外交双方共同语言
外交活动中,谈话首先要寻找共同语言。中国有句俗话说“话不投机半句多”,在外交场合也如此。通常在重要的外交接触中,要根据两国的具体情况和彼此关系的深浅,找一些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求同存异,不强加于人,这样才能谈行融洽,取得良好效果。
外交中的共同语言,既用于外交言谈,也用于外交文书。其实外交谈判的最终目的,就是在坚持基本原则下,缩小或消除分歧,尽可能地找到共同点,并用彼此都能接受的语言文字表述出来。
2.外交语言要委婉含蓄
外交语言一般要求比较委婉、含蓄。
委婉:就是把不愿、不便或不能直说的话,用委婉而含蓄的语言表达出来,但又不失本意,能为对方领悟。
例如:说会谈在“坦率”的气氛中进行或者双方进行了“坦率”的对话,其实这意味着会谈双方分歧较多;对某事表示“遗憾”,这里的遗憾有两种意思,一是对别人表示不满,一是为自己含蓄地表示歉意,或委婉地承认自己不对;说某个外交官进行了“不符合身份的活动”,这就是指他干了间谍活动或其他危及驻在国安全的活动;宣布某人为“不受欢迎的人”就是把他驱逐出境或拒绝入境的一种外交辞令;“无可奉告”,就是拒绝回答。
又例如,会谈双方未能取得实际成果,分歧依然如故,而又不愿否定会谈的意义,影响各方解决问题的愿望或现存的关系,只好在会谈公报中避实就虚地说一些冠冕堂皇的话,如:这次会谈“增进了双方的了解”,“双方的态度是积极的,气氛是友好的`”,“深入地交换了意见”,等等。
3.外交会谈中澄清与纠错
在外交场合,若说错了话,或者把话说过了头,一般采用由别人或本人出面“解释”或“澄清”的方式加以补救。
4.外交语言注意留有余地
外交是很复杂的,对某些问题,既要考虑它的复杂性,又要考虑它的各种可能性。总之,要避免把话说绝,说死,说满,应留有余地。
5.外交语言一般指事而不点名
在外交中,有时对某国的某些行为进行批评或谴责,从外交策略上考虑可采取只点问题而不点名方式。
外交文书礼仪:
外交文书又称外交文件,是进行国际联络和外事活动使用的专用文书,使用范围较广,形式多样,是进行对外交涉和礼仪往来的一种重要手段。
外交文书使用于国家及其外交机关、派出机构、外交代表与他国及其外交主管机关之间,或国家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之间。
外交文书体现国家的对外方针政策和有关法规,所以起草和发送对外文书是政策性很强的工作,需十分注意文书礼仪。即使是一件纯属礼节性的函件,如果格式与行文不合常规,也可能引起收件人的误解和不愉快,或造成其他更为严重的后果。
外交文书的特点:
1.外交文书体现国家的对外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申明和承担国家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相互权利与义务的作用。
2.外交文书主要文种和文件格式为国际间公认,行文须遵循国际惯例并体现对等的原则,讲究书写格式、用纸规格、用印及签署等。
3.外交文书注重交际礼貌用语和措词慎重。如身份称呼,依照惯例,称呼对方为“先生” “阁下” “陛下” “尊敬的××”等;对有争议的事件,酌情写“表示遗憾”、“提请注意”、“抗议”、“强烈抗议”等。
外事礼仪要求【第二篇】
友好相处,互惠互利。对外交往要以宽阔的胸怀和精神相处,双方在互利互惠的原则下进行相互合作与交流,即使由于条件所限而难以达成互利协议之时,也不应采取欺诈、强制手段来谋取自身的利益。
遵守时间,不得失约。这是国际交往中非常重要的礼貌。参加各种外事活动,都要按时抵达。过早抵达,会使主人因准备未毕而难堪,过迟到达,会使主人与客人空等过久而失礼。如确因故迟到时,应诚恳向主人和客人致歉并说明原因。万一因故不能应邀赴约,要礼貌地告知主人,并表示歉意。
尊重老人与妇女。尊重老人与妇女,既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也是涉外交往中的必备品质。在上下楼梯,进出电梯、车辆时,都应礼让老人与妇女,让其先行,必要时给予适当帮助;对同行的老人、妇女,男子应帮助提较重物品;进出大门,要主动帮助他们开门、关门;进出屋时也可帮助他们穿、脱大衣外套;同桌用餐时,男子也应主动帮助他们入座、离席。
尊重各国的风俗习惯。不同的。国家、民族,由于不同的历史、文化、宗教等因素,各有其特殊的风俗习惯和礼节,在外事交往中均应予以重视。如新到一个国家或初次参加活动,应多了解,多留意,多观察,不懂或不会做的事,可仿效别人。
注意个人卫生与举止言谈。国际交往中要注意个人卫生,衣着要整齐美观,衣领袖口要干净,皮鞋要上油擦亮,穿西装要打好领带,穿中山装要扣好领扣、领钩,梳理好头发,刮净胡子,修剪好指甲。
举止要落落大方,端庄稳重,表现自然,和蔼可亲,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另外,参加活动前不能吃葱、蒜等带有刺激味的食物,注意吸烟的场所及烟量。
言谈的态度要诚恳、自然、大方,语气要和蔼可亲,表达要得体,谈话内容要事先有所准备,应开门见山地说明来意后就进入正题,要留给别人说话的机会,言谈中手势不要过大,讲求倾听的艺术,不要询问妇女的年龄、婚否、工资收入等私人生活方面的问题,不要随意谈论当事国的内政、外交、宗教等问题。
外事工作礼仪及其特点【第三篇】
外事工作主要是根据本国的对外方针政策,组织安排对外交往的有关活动。所谓外事工作礼仪,就是指在对外交往中所涉及的礼仪活动、各种礼节、仪式的规范化做法。
在我国改革开放国策实施以来,来华进行经贸洽谈、文化交流、观光游览的来宾及各地华侨、港澳台同胞不断增多,外事礼仪也就日显重要。一方面,涉外人员必须掌握外事礼仪常识,遵守涉外工作准则和外事纪律,对外宾既要彬彬有礼,又要维护国家尊严。另一方面,要把握外事礼仪的特点。外事礼仪具有较高的政治性,礼宾工作要为我国的对外政策和国家利益服务;外事礼仪具有固定性与变通性,国际交往中的许多礼宾活动都有固定的仪式、礼节和国际惯例,同时各国又都有各自的风俗习惯、礼仪礼节,如遇到特殊情况,可作相应的变通和灵活的处理。
外交的礼仪【第四篇】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国际的,是个有趣命题,在外交礼仪和国际礼仪中得到有力证明。
国与国交往,为了郑重起见,必须讲究礼仪。接待外国客人,不能完全使用本国、本民族的礼仪,必须使用外交礼仪,也就是本国与其他国家接轨的国际礼仪。没有通用的国际礼仪,世界各国无法交往。但是,只靠国际礼仪,而没有本国的外交礼仪,也是不行的。现在各国的外交礼仪,在内容、程序上大体一致,即对来访的外国客人都能行得通,也就是说与所谓国际礼仪接轨。而每个国家的外交礼仪,彼此之间又不完全一样,都会加入本国的民族礼仪传统因素,使其具有本国的`特点。
西方欧美国家在近代史上扮演主角,当今国际礼仪受到欧美国家较大影响。当今国际礼仪的很多形式、程序,直接来自欧美国家,如欢迎国家元首鸣放礼炮21响,来自英国、美国;西服上的领带据说来自法国;亲吻礼大约来自意大利,等等。
国际礼仪中不仅吸纳了西方欧美国家礼仪,同时也有其他国家、民族的贡献。如贵宾到南亚诸国访问,主人会向客人献花环,并将其套到客人的脖子上,花香扑鼻、热烈隆重;访问俄罗斯和其他属于斯拉夫民族的国家,主人会让盛装美丽的少女向客人献上新烤制的面包,外加一小碟咸盐,请客人撕一小块面包蘸点盐吃下;访问阿拉伯国家,主人会向客人献上马奶、椰枣。
由各国优秀的民族礼仪形式汇合而成的国际礼仪,也会影响各国的民族礼仪,也会被各国学习、仿效。因此可以说,越是民族的,便越是国际的;反之亦然。优秀的礼仪文化,都会不胫而走,造福于人类。
接轨、选择、贡献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外交礼仪就与国际上通行的礼仪接了轨,因此不可避免地吸收了不少西方欧美国家的礼仪形式。但是这种吸收,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决不是照搬照套,决不是一股脑儿拿来为我所用。我们把国际礼仪中的一些成规、惯例,经过选择、消化,逐渐变成适合我国国情的本国礼仪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还有一些国际礼仪,即使在国外很时髦、很流行,却并未被我们接受。
如在西方和很多国家流行了多年的亲吻礼、吻手礼、曲膝礼等,在我国的对外交往实践中,很少能看到。又如,欧美人士举行宴会,其座位排列,习惯于女主人陪同男客人,男主人陪同女客人,其他出席宴会的主方人员,也大体是女陪男、男陪女,而在我国却不是这样。为了谈话方便,宴请活动以及其他一些有夫妇一起参加的活动,我们基本上采取男陪男、女陪女方式。
中国外交礼宾,不仅善于学习别国的长处,而且又注意保持本国特色,发扬光大本民族优秀礼仪传统,并不断充实到自己的外交礼仪实践中。2008年北京奥运会,一系列奥运会之“最”在我国产生了。大型焰火“大脚印”造型、汉字书写以及方块字团体操等都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大大丰富了中国对外礼仪活动的内涵,也是中国对国际礼仪的一次重要贡献。
中国的礼仪文化早已在世界上引起广泛关注,遍布世界各个角落的中餐馆,不断地把中餐礼仪文化传给各国人民。中餐中独有的“杂碎”,历史悠久,味道很好,已被收入《牛津大辞典》。另外,像中餐词语“点心”、“炒锅”、“炒面”、“豆腐”等也已深入到西方人日常生活词语中。
近年来,世界各国纷纷建立孔子学院,就是对中华礼仪文化的认可。瑞士日内瓦湖畔小镇格里昂,有一座收费昂贵的贵族礼仪学校,为世界各国贵族年轻女子传授礼仪知识,其中在其餐桌礼仪中,专门讲喝中国盖碗茶的礼仪。
中国的服饰礼仪也在影响着世界,外国女士穿中国旗袍已是司空见惯,外国裁缝参照旗袍剪裁女士服装,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随着中国国力不断增长,中华民族礼仪文化也必将推动世界文明不断向前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