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教育工作者的成长与教学反思(通用8篇)

网友发表时间 1485973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教育工作者的成长与教学反思(通用8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教育工作者的成长与教学反思【第一篇】

著名教授叶澜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但如果一个教师坚持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师面对的是有鲜明个性的学生,其个体性的差异,教师不可能在教学中面面俱到,肯定会有教学环节设计不合理、点拨不到位等问题出现,怎样查漏补缺,完成教学任务,这就需要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思路、教学过程,明确失在何处,得在哪里,失之及时整改,完善;得之,予以发扬;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学习。我从以下几点谈谈自己工作中的反思:

教学设计中的反思,可以预见自己在设计安排上是否合理,对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做一个初步的思考和准备。如我在教学《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时,由于这课内容较长,难理解的句子较多,学生学起来难度较大,我反复研读教材,又搜集李博士的事迹,深深被他的奉献精神感动。但怎样才能让学生走进文本,深受感染,心灵受到震撼呢?通过反复读课文,我设计了问题:这个故事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呢?请默读课文,找出让你感动的句子,做好批注,大声朗读并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什么?”一下子抓住重点,学生通过抓重点句子来突破难点。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生命桥”的意义,我还从网上搜集近年来大陆与台湾互帮互助的资料,学生在具体事例中感受到了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在执教《牧童与画家》时,课堂上的灵机一动,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牧童与画家》主要写了牧童在大画家戴嵩面前,敢于直言不讳指出画的缺点和戴嵩虚心好学的品质。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在小黑板上重点要讲的一个句子竟然发现有一个错别字,“暖”字写错了。这真是教学准备的失误。怎么办呢?我灵机一动,何不见题发挥呢?于是我向学生提问:“文中的牧童很勇敢,发现错误大胆指出,我们二(6)班肯定也有像牧童一样善于发现、敢于指出问题的同学,看看在哪里呢?”果然,一位同学把手高高举起,大声说道:“老师,您把“暖”字写错了。”所有学生和听课老师都像这位同学投来赞许的目光,我乘机引导:“这位同学真是火眼金睛,而且勇于在课堂上给老师提出问题,很了不起,你也像小牧童一样值得我们学习。”课后老师们都觉得,我把课堂失误巧妙转化为教学机智,值得借鉴。

在教后进行反思,吸取别人的教学经验、理论、设计及思路,常常会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因此,我常常借鉴名师和其他老师成功之处,弥补自己教学中的失误,力求让学生有更大的收获。

最后,我想说的是: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学习、反思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给我们带来惊喜的过程,更是一个促使我们不断成长的过程。为了学生,为了自己,为了语文教学,我将努力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与磨砺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

教育工作者的成长与教学反思【第二篇】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教学中,本着“教学相长”的原则,我不断汲取着新的教法、新的理念。闲暇之余,总要静下心来,回顾课堂教学的点点滴滴,让自己有了新的飞跃。现略谈几点,与大家分享。

第一、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实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如学完了“圆的面积”后,出示:一个圆,从圆心沿半径切割后,拼成了近似长方形,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比圆的周长大6厘米,求圆的面积。乍一看,似乎无从下手,但学生经过自主探究,便能想到:长方形的周长不就比圆周长多出两条宽,也就是两条半径,一条半径的长度是3厘米,问题迎刃而解。

我们作为教学内容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

第二、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如:在学习圆柱与圆锥后,学生即使理解了其关系,但遇到圆柱、圆锥体积相等,圆柱高5厘米,圆锥高几厘米之类的习题仍有难度,如果让学生用橡皮泥玩一玩,或许学生就不会再混淆,而能清晰地把握,学会逻辑地思考。

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我们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第三、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这里的“说数学”指数学交流。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第四、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我们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如:学习“圆的认识”后设计游戏:学生站成一排横队,距队伍2米处放一泥人,大家套圈。学生体会到不公平,应站成一圆圈或站成纵队才公平,更好地体会“在同一个圆内半径都相等”。

总之,课堂教学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教学工作苦乐相伴。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努力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教育工作者的成长与教学反思【第三篇】

学生是涌动着无限活力的生命体,是发展的,有独立意义的人。学生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我们的教育应是温馨的,可以沁人心脾,润物无声。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学习生活,才能拨动学生生命的情弦,我们的教育才会生气勃勃。

班上有几位同学语文成绩很好,口齿伶俐,性格活泼,语言表达能力强。而有几位同学语文成绩较差,胆子很小,口头表达能力不强,但也比较聪明。

平常上课我提出问题,总是担心表达能力差的同学表达不清,回答问题耽误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总喜欢叫到表达能力强的同学,发言时口若悬河,不断赢得阵阵喝采;偶或叫到成绩差,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同学,语文就是没有那几位同学伶俐,显得有些木讷,招来其他同学的窃窃私语,或一阵嬉笑。对于他们的回答,我对不同学生的评价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对表达清楚,语言明晰的精彩报以赞许的微笑,对表达不清的回答鼓励补充,虽然多次看到孩子坐下时有些失望,但也没觉得自己对他们有什么不公。

有一次,我打开孩子们的话匣子,开展了敞开心扉向老师写句心理话的活动,一个孩子写道:我不太听话,得不到同学们的掌声,老师的表扬,因为我课上发言和作业都没有小宇做得好。这个学生其实也很聪明,就是不太认真罢了。我忽然意识到,我犯了一个不呆饶恕的错误,我伤害了一颗颗幼小的心,我决定要让这部分学生得到掌声,得到表扬。

上课时,我就叫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尹怀灿同学发言,总会有些不完备之处,然后叫语言表达较差的邓林同学补充,就会使整个答案更详尽,老师就说把这两个同学的发言合起来更好了。于是,语言较差的孩子博得了喝彩、表扬、掌声分享给表达较差的孩子。虽然,他们的回答有些不准确,但我对他们的表扬,其实是善意的谎言,只不过是为了帮他们树立自信,让他们获得成功感。想起那一次对优等生的表扬时,同时又表扬了发言较差的孩子,对表扬能力较差的孩子来说,我善意的谎言帮助孩子们增强自信心,渐渐地他们思维明晰了,能大胆地举手发言,作业也认真多了,对语文也有兴趣了。

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只有强烈的`爱好和求知的兴趣,才会在学习中产生良好的心理反映,进入积极思维之中。语文教学得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培养学习语文的热情。

1、情境渲染,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就等于成功了一半。老师能在学生学习新课之前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带领学生登堂入室,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在教学中常用故事、谜语、观看影像资料、看图、设置悬念、提出疑问、歌曲、叙述文中重要情节等形式引入新课学习,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2、巧设活动,激起兴趣。

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才会有真实的体验与深刻的感受,身临其境与隔岸观火就是不一样。活动的形式有说一说、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议一议、辨一辨、游戏、实地采访、参观、亲自操作等。比如我在教学《一个都不少》时,课文篇幅较长,但内容浅显,我就采用了演一演情节,先告诉学生想扮演谁,要读好这种动物的语言,做好动作,儿童都想来当演员,得到奖励。于是,教室里六种小动物,连同一个马老师乐开了花,读的读,背的背,颠的颠,躺的躺。一会勹,老师选定主持人,学生评委,再现了互相帮助,关爱他人的动人情景。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3、满足心理成就感。

每个人都渴望取得成功,更何况年幼的孩子。语文课教学应多缎带孩子们成功的机会,满足他们的心理成就感。胜利产生兴趣,失败挫伤进取心。我们老师应蹲下身去,站在孩子的高度去思考,去评价,去理解,看到孩子们的优点,赏识他们,增强他们的信心。比如那次教学《游子吟》,教学完毕,让孩子们体会母亲的爱。我进行美文赏析,要求孩子们写小诗赞母亲。

读诗:

妈妈的爱。

一个很热很热的夜晚,

我从梦中醒来,

妈妈正在给我扇扇子,

汗水湿透了她的衣衫。

啊,妈妈的爱是清凉的。

一个很凉很凉的雨天,

妈妈到学校接我,

把雨伞遮在我的头顶,

雨水打在妈妈的身上,

啊!妈妈的爱是遮雨的伞。

孩子们一遍又一遍地吟诵着,我说你知道妈妈的。

教育工作者的成长与教学反思【第四篇】

20xx年10月9日星期三第五节课,本人于初二(1)班进行公开课授课,有九位老师参与听课与课后教研讨论。

本节课《主动沟通健康成长》分为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提升、发展延伸五个部分,设计思路是启发式课堂模式,积极响应学校高效课堂教学要求,以设计问题形式,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及找出答案,课堂整体效果较好,学生积极参与,并踊跃发表自己的认识看法,课堂整体掌控较好,从学生自主学习到参与解决问题再到材料分析,联系实际获得升华,学生都获得锻炼,知识掌握较好。但是与高效课堂教学要求还是有一些差距,在备课上课过程中,准备欠缺,没有真正的发挥学生主体性地位,学生较被动。

在课堂结束后,本教研组参与听课的老师积极的给予我一些指导与意见,让我受益匪浅。非常感激领导同事们对我在教学上的鼓励和帮助,也让我在同升湖成长,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吸取这些经验教训,多听同科老师及学校老师的课程,以真正使自己成为一名同升湖合格的老师。

文档为doc格式。

-->

教育工作者的成长与教学反思【第五篇】

每一个老师的成长,其实不是在大学,学习教学理念开始的,而是在真正从事了教学事业开始,在每一堂课上,每一个教学反思中,每一次与教师交流中慢慢形成的,我真切的体会到,教师的成长与进步来自于经历和再学习。

不论我们在哪一种环境中从事着教学工作,都必须把握住自己的教育梦想。有些人希望自己能成为骨干教师;有些人希望自己教育出的学生能够出类拔萃,考上重点大学;有些人希望自己成为一名伯乐,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和特色,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有希望的人生......

我们在大学中受到的教育让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份属于理想的想法,可是在将理想付诸实践的时候,却因为与现实的不相符而备受打击,重新学习适合考试的,适合学生的,适合学校的,适合家长的的教学模式,而这种教学模式是旧的,是上一代教育工作者,用自己的时间提炼出来的,当然它不算老,它的形成来源于上一代教师在不断学习的新理念,这部分理念在我看来才是实际的。理念的发展和教师的进步,可以比喻成飞快的思维和疲惫的手指,节奏不一致的话,很可能会适得其反。

所以在我短短的七年教学生活中,慢慢的我形成了自己的教学原则,我非常愿意学习新的,科学的教学理念,并愿意模仿新的教学模式,可是我会考虑现在的教学能够在哪里用到它,而不是用它来指导我今后的教学,教师的学习是必要的,特别是要学习最前沿的教学理念和模式,这会让教师时刻的发展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这种慢慢的成长,是精华的形成,面对我们的学生,那一双双灵动的眼睛和一颗颗简单的心灵,任何表面的`模仿都是冒险。所以我要说的第一点就是我作为一个年轻的教师,我正在缓慢的成长和进步。

在我的成长之路上,遇到过很多老师,他们引导我,鼓励我,提醒我,给了我很多的帮助。在那些老师的身上,我学到了很多,如何备课,如何上课,如何批改作业,如何面对问题学生,如何鼓励学生,等等。他们让我知道了,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在备课之前我应该看看教材注释,了解并学习课程设计的初衷,内容设计的目的,切勿找到很多现成的ppy或教学设计,那会阻碍教学思路的形成;上课切勿操之过急,学生的程度不一样,基础知识就应该让所有学生都掌握,那么久要慢慢的进行探究,让知识的形成能够顺利,让学生深刻的理解或者记忆,想忘也忘不了;教学过程不是固定的,即便是教学准备非常充分也要记得,学生是教学的最大主体,授课不能围着教学设计转,而应该以学生为主,随时发现学生的学习问题,借机解决问题,而不是避开问题;这些老师的帮助让我尽快的成长了起来,所以,我想说,教师的成长是需要帮助的。

我认为,它应该适合所有的学生,教师应该把经历平均分配给每一位学生,需要学习辅导的,我们给他讲题;缺乏情感安全的,我们给予关怀;人生道理懂得少的,我们经常开导;教师需要扮演很多角色,这些角色是家庭和社会的需要。那么就会有一个问题,你有那么多的精力吗?是的,很遗憾我没有。我们主要把精力放在了教书上,为了给学生创造更高的人生台阶,教师在挥洒。课时这种挥洒并不能得到社会和家庭的认可,因为教师忽略了很多,有些学生遇到了苦恼,没有人倾诉;有些学生家庭突变,对学习失去了热情;有些学生正在养成坏习惯,就快要有麻烦了;等等问题教师都没有发现,是的教师的精力有限,可是有限的精力难道就是借口了吗?不,当然不。作为教师我应该平均分配精力,才能够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帮助他们成长和进步。我的这一疑问仍在,没有答案。

成长中都会遇到阻碍,作为教师,阻碍应该不会少。来自学生的,“爱”这个词汇,太宽泛了,在我开来有些娇柔,并不能诠释女教师汉子似的生活。学生不喜欢学习时,学生发生冲突时,学生与坏人接触时,学生抵制老师时,就想一条宽宽的河,我要从岸的这边趟过去,虽然过程很辛苦,好在我知道对岸有希望;来自于家长的阻碍是我觉得最难的,一部分家长真的很优秀,他们有独到的见解,能够为自己的孩子负责,可是一部分的家长,他们被生活捆绑的太牢固了,无法从生活的困境中暂时摆脱出来,再与我交流学生的学习和其他问题,他们会迁怒,会逃避,更多的是无助,他们不知道为什么小学好好的孩子,到了初中变化这么大,“老师,这可怎么办啊?”在面对孩子的问题上,我们的家长不愿意反省,不愿意调整,不愿意妥协,不愿意坚持。而这些孩子遇到的问题,也许就需要这一点点的配合就能够迎刃而解,有时候面对家长我很无助,这样的家长,孩子怎么办?来自于社会的问题,与其说问题,不如说疑问,小时候,老师是崇高的一个名词,现在的老师,却那么的平凡,那么的普通,那么的孤单。

老师也要道歉,老师也要承认自己的错误。这是为了让学生知道作为一个人,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很多,最重要的是面对自己,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不要逃避。

在我个人看来,有些人生问题,学生也许现在不会遇到,但那只是早晚,我们能够做的就是让学生知道如何面对青春,如何谱写青春,如何自我成长。一些道理永远是不会过时的,有那么几条他们能够记住,那么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他们就不会那么慌张无措而选择逃避。这样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会这些道理,长大了会更自如一些。

我的教师成长之路还不算长,有些想法可能是稚嫩的,在今后的人生中,希望能够真正的得到质的进步。

教育工作者的成长与教学反思【第六篇】

本次作文一次、二次作文预设是根据九年级下课本编程的需要,我确立通过作文的写作,启发学生对人生成长进行深入思考,理解怎样才称得上成长的教学目的,想通过训练,让学生能选好材,对事件做到叙述具体,学会在叙事中做到详略得当。教学过程通过作文病历卡的使用指导,基本上达到使学生学会分析自己的作文,强化反思意识,提高作文反思能力和作文水平。

现在对本次作文实施过程中做得好和存在的不足,进行几点反思:

1、本目标是根据九年级(1)班学生作文中出现的“无事可写”“详略错位”的情况预设的,符合学情。在教学中能突出重点,指导学生能将事件写具体,叙事能处理好详略的方法。有理论的阐述,有经典篇目的学习,有教师的下水作文的引导,有小组的`讨论交流和亲自实践修改作文,有学生的二次作文。关注学生作文反思能力欠缺的问题,让学生主动的去反思、修改作文。凸显了反思性作文教学的特点、思想、核心技能以及逻辑关系。课堂容量适中。通过讲解及示范反思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教学流程恰当,符合课程设计要求。

2、提问指向性明确,问题都有针对性、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特别是讲到内容不具体时,丽华教师在展示自己的修改内容,边分析其中不足的原因,这样适时的引导对学生写作大有裨益。问题的设置有层次性.能满足大多数学生求知欲,问题的设置能跳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在课堂对话中教师点拨适度,学生能按教师的教学流程思考并回答问题。

3、范文,在教学生修改作文时能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通过展示讲解自己的修改内容,去引导学生发现不足,再借此引导学生利用作文病历卡去反思,培养了学生的反思能力,实现本课的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

4、不足是:学生发言的时间不够用;教师在指导学生反思时,没有将病历卡呈现给学生,不利于指导反思;特别是对两个同学的作文进行修改,没有先让同学自己说下作文的问题和修改的建议,这样也不利于学生反思能力的养成。

教育工作者的成长与教学反思【第七篇】

今天下午,我们班召开了“直面挫折,健康成长”主题班会。本次主题班会使学生知道面对挫折不要屈服,要正确认识挫折,善于吸取教训,从挫折中奋起,以更大的信心迎接新的挑战,从而形成能够经受挫折考验的健康心理。

特别是故事《牛顿做风车》同学们的讨论非常激烈,体现出学生对待挫折的态度:(1)正确认识挫折。既然挫折已成为现实,我们就要承认它和勇敢地对待它,而且要向它挑战。(2)化悲痛为力量。要知道,遇到挫折悲观失望、自怨自艾是没有作用的,应该以更大的勇气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在人生新的起跑线上重新起步。结合学生身边的例子让学生明白能够在挫折中奋起,一定能取得成功。

总之,在一个人漫长的生命历程中,没有人能永远成功,每个人都有失败的时候。而且,某件事没做好,不等于你整个都失败了,你还有很多拿手的事。所以,不必为做糟了一件事而伤心,要学会从灰色的情绪中走出来,重新树立自己的信心。摔了跟头之后,最重要的是弄明白为什么摔倒,找到原因,对症下药,这是失败给你的最好礼物。摔了跟头是很疼的,但这能教我们同学们以后走得更快更稳。相信同学们会越走越好!

教育工作者的成长与教学反思【第八篇】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有的孩子非常聪明,但是在教育活动中经常不遵守纪律,让老师很头疼;有的孩子很听话,是老师喜欢的乖娃娃,但在思考问题时却不是很活跃,甚至从不举手发言。对这些孩子我们到底应该怎样看待呢?这属于教育评价的问题。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深入,教育评价作为衡量教师教育效果的工具,得到了越来越多幼教人士的重视,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专门增加了第四部分教育评价的内容。在幼儿园教学实际中,教育评价的激励作用正在加强,教师在教育评价过程中更为关注如何通过教育评价来促进幼儿的成长。但幼儿园教育评价到底应该怎样进行,很多教师不是很清楚。因此,我们特地组织了“教育评价”的专题教研活动,希望我们和孩子一起,在评价中快乐成长!

一、学习理论,提出困惑。

通过对《纲要》的学习,大家对幼儿园教育评价有了正确的认识,它是根据正确的教育观,运用科学的方法和适宜的途径对幼儿园教育的各要素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评价的目的是使教育者了解幼儿的发展需要,以便提供更加适宜的帮助和指导,从而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同时,开展教育评价也是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力手段。

为了让教师们对教育评价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在教研活动之前,我请每位教师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在教研活动的“头脑风暴”环节与同伴交流分享,教师们感到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接下来我拿出为教师准备好的几个案例,都是日常幼儿园教育评价活动中的典型事例,请大家找出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存在的问题。再请大家联系自己的实践谈谈自己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对幼儿的发展评价有些什么困惑。

教师们纷纷从自己的工作实际出发,提出了自己在教育活动中最大的困惑,都是他们在教育活动中遇到的实实在在的问题,急需解决。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评价内容单一,过多偏重学科知识。

在分领域的教学中,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往往更注重技能掌握的好坏,忽视幼儿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内容。如在艺术领域中,教师对幼儿作品大多是用“__画得真好,跟老师的一模一样”、“__做得很像”。

(2)评价标准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

教师经常这样评价孩子:“__和__画得很好”、“你们今天都很乖!”乖在哪里老师只字不提,评价敷衍而过,用整齐划一的标准评价,忽视幼儿的个性发展。

(3)评价方法单一,多以口头评价为主。

评价多集中在集中教育活动中,更多的是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幼儿的自评和相互评价很少。

(4)评价过于关注结果,忽视过程性评价。

(5)评价参与者评价标准不一致。

《纲要》指出:教师、家长、幼儿均是幼儿园教育评价工作的参与者,评价过程是各方共同参与、相互支持与合作的过程。在家长眼中,自己的孩子永远是最棒的,跟教师对幼儿的评价经常不一致。这一点很让一些年轻老师头疼。

(6)评价范围不广,中间段孩子关注较少。

很多老师反映,班上最能干的和最弱的孩子老师关注比较多,而中间段的孩子却很少在老师的视线范围内,老师也不知道怎样来对这些孩子进行恰当的评价。

(7)评价技巧不科学、不灵活。

老师们还提出了一个困惑,面对个别调皮儿童做出的极端行为,该不该点名批评?快放学的时候,如果发现了评价的教育契机该不该继续进行下去?……这些反映出教师们在对幼儿进行评价时不够科学,不够灵活。

二、同伴互助,谈经验,提对策。

针对老师们提出的这些困惑,我特意邀请了卢柳静老师作为本次教研活动的中心发言人。卢老师查阅了很多资料,作了深入的研究,为大家作“怎样进行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的专题发言。老师们对幼儿发展评价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思路也更加清晰了。我请大家运用卢柳静老师讲的幼儿园教育评价方法,结合自己的经验,针对教师们在教育评价活动中提出的困惑进行讨论,大家齐心协力,一起想办法来解决。

李季湄、方钧君在《多元智力理论和幼儿园教育评价》中指出:“评价在教育实践中起着有力的杠杆作用,但这一作用却未必一定会把教育推向理想的方向。评价是一把双刃剑,评价理念、评价目的以及评价的方法和技术等都影响着评价对教育的导向。”

教师们经过激烈的讨论,认为幼儿园教育评价过程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给评价一个恰当的定位。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改进幼儿园教育工作,使其更有利于促进幼儿全面素质的提高,而不是给幼儿和教师排队。因此,幼儿园教育评价应更注重幼儿的形成性评价,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补偿,而不仅仅是在期末进行一次总结性评价。

二、如何评价一次教育活动。

这是教师们感到最为困惑的地方,我们集中讨论了如何评价一次教育活动。我们认为,评价一次教育活动,需遵循以下几个方面:

1、看活动是否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教师在活动中,要注意角色的转换,要从过去的主导、主角的地位向孩子学习的伙伴、朋友、知己的角色转换;教学评价过程要从过去的教师评价幼儿向幼儿自我评价、幼儿间相互评价转化。

2、看活动的“生成性”如何。新《纲要》非常重视教育内容的选择要从幼儿的生活实际出发,强调教师的课题选择权,鼓励教师生成课程。教师应做到:二个优先、二个关注、三个学会。

“二个优先”指:利于幼儿探索精神和创造力发展的富有个性的活动优先;幼儿当前喜欢的,即时反映的活动优先。

“二个关注”指:关注幼儿的寻常时刻,关注幼儿发展的机会之窗。

“三个学会”指:学会发现有价值的东西,学会尊重,学会支持。有没有设置一些“生成性”的问题,启发孩子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这是评价一次活动选题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尺。

3、看活动的教学效果是否让孩子乐于接受。《纲要》非常重视幼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孩子在活动的过程中,是否乐于学,易于接受教师的引导,是衡量课程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满激情,保持一颗“童心”,激发孩子的情感,使幼儿在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中保持健康心理,快乐成长!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485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