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工作者的厘米和米教学设计大全优秀8篇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教育工作者的厘米和米教学设计大全优秀8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教育工作者的厘米和米教学设计【第一篇】
设计理念:
“厘米的认识”这节课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的第一节,对于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节课,从儿童的认知心理出发,给学生留出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充分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取新知,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所感受,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设计时,突出以下特点:
1、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学生动手操作。
(皮亚杰)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方式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同时伴有一定的直觉动作思维。本节课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借助动手操作这一直观手段,来建立1厘米长度的表象,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测量和练习,到最后的开放练习,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
2、建立表象,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本节课,注重学生在脑中建立1厘米的表象,而建立这一表象的过程是让学生不断的感知、思考、测量、判断、验证的活动过程。通过先估计再测量,强化练习、加深表象逐步形成空间想象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3、注重合作探索,培养创新意识。本节课的主要知识,认识手中尺子的刻度线,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够在尺子上找1厘米或几厘米,然后由小组合作进行测量物体长度的练习。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此外,还注重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不同侧面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在生活中具体观察,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观察尺子,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一厘米有多长。会以厘米为单位测量长度。
3、在学习中,我们要认真观察、勤于思考。
重点:
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难点: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活动中体会厘米的意义,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及意图:
一、谈话,同意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测量并汇报测量结果。
师:大家的方法真多啊?为什么你们的说法不一样呢?
测量同一个物体,所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结果也就不同。看来啊,要有一个统一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才好啊(出示各种工具),我们测量物体时一般用米尺,有了统一的工具,还要有统一的测量单位才行,孩子们请看:
妈妈的身高165厘米。
文具盒长20厘米。
英语课本长23厘米。
预设:1、1厘米有多长?2、怎样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那么这节课我就一起这节课来解决这两个问题吧?再说一遍,哪两个问题?在解决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仔细观察、还要善于动脑思考哟!(暗中告知孩子的“起点导航”)。
(设计意图:结合身边的生活情境,有助于学生感知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尝试探究。
孩子们,拿出你的尺子,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尺子上都有什么?
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有多长?
三、小组互助(一)。
活动要求:
1、拿出你的尺子,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尺子上都有什么?
2、在小组内,说说你的发现。
四、反馈点拨。
学生汇报:尺子上有――。
(数字、竖线、0、还有cm)。
解释“0刻度线”
从0到1,从1到2,从2到3、、、(一句话每相邻的两个数间距离就是1厘米)。
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说说身边有哪些长是1厘米的物体呢?
知道了1厘米的长度了,你能在尺子上找到2厘米有多长吗?5厘米呢?
(学会测量物体)。
怎样以厘米为单位测量物体呢?这也就是我们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参与从尺子上找出1厘米,比一比1厘米的大约有多长,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找一找生活中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一系列活动,经历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认识过程,有利于学生加深对1厘米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小组活动(二):
活动要求:
1、先估一估手中的纸条有多长?
2、自己动手测量,在小组内说说测量方法和结果。
反馈点拨:
根据孩子测量的方法及结果,及时进行点拨。
总结:测量物体时,先用物体的一端对准0刻度,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同桌再互说一遍。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估计―验证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在学习测量方法的同时,体会数学思想方法)。
五、课堂评价:
1、看看这几位小朋友测量的对吗?
2、小红的尺子折断了,在测量时她遇到了难题,你能用学过的知识帮帮他吗?
铅笔长?厘米。
(设计意图: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乐趣)。
六、课堂总结: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反思,再次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结束语:
孩子们问题解决了,你们高兴吗?其实啊都是你们在课堂上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的结果,你们不但收获了知识还收获了很多的快乐,厘米只是长度单位家族中的一员,下节课我们接着认识另外的一员长度单位。回到家,用尺子量一量你喜欢的物品的长度。好吗?孩子们,下课!
(设计意图:总结本课并对学生进行情感上的教育,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制造悬念,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教育工作者的厘米和米教学设计【第二篇】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这节课目的在于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之后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引导学生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时,我让学生测量数学书的长,结果量得的数据不一样,由起引起认知冲突,使学生体会到,要想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需要统一的长度单位。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从而产生学习长度单位的欲望。在本环节教学中效果很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我利用5—8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观察直尺,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让他们通过观察、交流,掌握直尺的基本构造,既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又为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引导学生建立几厘米的概念时,我留给学生很大的实践空间,既让学生知道测量已知物体的长度,又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熟悉的物体来测量它的长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挺高。
总之,本节课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多,但互相交流的时间少,由于本人的教学水平有限,以及学生学习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都较差,致使本堂课出现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教育工作者的厘米和米教学设计【第三篇】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领悟着新理念,尝试着新方法,课后认真总结并写出教学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成功之处:
1、让学生参与本节课的目标制定。
在出现课题后提问:“看到《认识厘米》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思考后提出,生1:为什么要认识厘米?生2:认识厘米对我们有什么用?生3:1厘米有多长?生4:用厘米怎样去量?生5:这支铅笔有几厘米长?生6:用尺子怎样量课本的宽?……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本节课目标的制定,在此基础上再来学习新知,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动力。
2、体现两个“转变”。
(1)学生充分观察尺子,发现尺子上有数字(刻度),竖线(刻度线),厘米;
(3)以小组为单位量纸条的长度,有从刻度0开始量起、有从刻度1开始量起、有从刻度2开始量起、有从刻度4开始量起等。在这一环节,老师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往,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的角色由“传道、授业、解惑”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他们敢说敢做,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同学们经过自己的动手操作、交流合作、自主探究出厘米的有关知识,个性得到了发展,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3、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教材不等于课程,教材只是课程的一部分,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于是,我结合生活实际,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了“在尺子开端有磨损或折断的情况下,怎样去量?”这一环节。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出测量的方法,注重培养了学生遇到问题会动脑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足之处:
2、在学生从尺子上找出1厘米、2厘米、4厘米这一环节时,采用的是“问答式”,而没有大胆放手让学生提问,学生答。
3、在学生量纸条这一环节,学生出现了。
(1)从刻度0到刻度10,纸条长度10厘米;
(2)从刻度1到刻度11,纸条长度10厘米;
(3)从刻度3到刻度13,纸条长度10厘米;
(4)从刻度6到刻度16,纸条长度10厘米;……。
在学生答出纸条长度是10厘米后,我问到:你们怎么知道的?学生纷纷说是通过数尺子上的大格知道的。“还有简单的方法吗?”问题提出后却没有留给学生充分观察、思考的时间,而是有老师一句“用终点刻度减去起点刻度就等于实际长度”一带而过。
教育工作者的厘米和米教学设计【第四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懂得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尺子,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能力目标:使学生学会用厘米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目标: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中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以发展为本,营造民主、平等、友好、和谐的课堂氛围,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团结合作的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学习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做单位的测量方法。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尺、长方形纸条、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小朋友,你们能帮小蚂蚁们解决这个问题吗?怎样才能知道扶手有多长呢?
生:用尺子量。
师:用尺子量,这确实是个好办法,那你们有尺子吗?
生:有!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一)观察尺。
1、让学生观察尺子,仔细瞧瞧,你发现尺上有些什么?把你的发现与同桌分享一下。
2、指名交流,相机引导学生认识尺子上有数字、刻度线、“0”刻度、1大格,理解“0”表示起点的意思。
3、当学生说到尺子上有“cm”时,介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厘米。(板书:认识厘米)。
(二)感知1厘米。
1、师:那你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吗?我们来听听小蚂蚁的介绍(课件介绍一厘米的概念)。
2、找一找,你能在尺子上找到1厘米吗?(学生找一找,指一指)。
3、指名上台说一说、指一指:1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
生回答:从0刻度到1刻度是1厘米。(学生边说边指)。
4、你发现1厘米其实就是什么?(一大格)。
5、除了从0刻度到1刻度是1厘米外,你们还能找到不同的1厘米吗?
生1:从1刻度到2刻度是1厘米。
生2:从2刻度到3刻度也是1厘米。
……。
6、比一比,请小朋友再用手在尺上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举出来看一看,1厘米长吗?闭上眼睛想象一下1厘米有多长。
师:1厘米很短,所以我们一般用厘米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
7、找一找,生活当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生举例、课件展示:图钉、牙齿、小正方体、小纽扣……)。
(三)感知几厘米。
1、师:刚才我们知道了1厘米是1大格,那2厘米有多长,你能在尺上找一找吗?(学生在尺子上找一找)。
2、2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
生:2厘米是从0刻度到2刻度。
师:有不同想法的吗?
生:从1刻度到3刻度之间也是2厘米。
……。
师:你们怎么能找到这么多2厘米的?你们有什么法宝吗?
生:2厘米其实就是2大格。
指名回答:5厘米从哪儿到哪儿,有不同的吗?
不管从哪儿到哪儿,5厘米就是几大格?
5、你还想知道几厘米的长度,指名说一说。
把你想知道的自己先估计一下,再拿着尺比划给同桌看一看。
(四)量一量。
1、猜一猜纸条有多长。(学生猜一猜、估一估)。
2、课件展示量纸条的方法,学生细心学习。
3、学生自己动手尝试量纸条。
4、集体交流用尺子量纸条的方法。
(纸条的左端对齐0刻度线,把尺子与纸条放平,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5、唱一唱。
《测量小儿歌》。
小朋友要牢记,
物体要放平。
用尺子两物体,
左端要和0对齐,
右端指向刻度几,
出自
物体就是几厘米。
师:同学们,既然我们已经学会测量物体的长度了,那现在是时候帮小蚂蚁的忙,测量一下小桥扶手的长度了。
1、量一量扶手的长度。
(1)学生动手量一量。
(2)指名上台展示测量的方法。
2、闯关游戏。
(1)第一关:眼明手快(填一填)。
(2)第二关:火眼金睛(判断测量的方法对吗?为什么?)。
第三关:心灵手巧(同桌合作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
这里长方形的宽是接近4厘米,引导学生像这样接近4厘米的可以说它是大约4厘米。
四、回顾全课,总结延伸。
同学们,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教育工作者的厘米和米教学设计【第五篇】
生举例。
师请上一位同学:估计一下,他的身高大约是多少?
生估计。
学生估计的结果很多:1米多、2米多、50多厘米、20多厘米、……。
师:怎样才能知道哪个估计的结果更接近实际腰围?
生:量一量就可以了。
师:请每小组选出一位同学做模特,其余同学先估计他的腰围,再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量出腰围,并量一量。
生小组活动并汇报:
生1:我们是用软尺量的。
生2:我们是用三角尺量的。量出腰的前面和左面,前后相等,左右也相等。把前后左右相加就可以了。
生3:我们没有软尺,就先用一根细绳绕他的腰一圈,量量绳长就得到他的腰围了。
生4:我们是用“”来的。(学生示范)。我“”他的腰是四,我同桌“”他的腰是三多。
……。
赏析细细玩味这节课的课尾,的确有许多精妙之处给我们留下太多的思考。
首先,这位教师抛弃常用的课堂收尾方法:“同学们,请大家互相说说,本节课你又学到了什么知识?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学到的?”而是让学生想想“在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或1厘米?”将学生的视野由课堂移向生活,注重知识的实用性,让学生感受知识的价值。这样的处理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联,使学生认识到知识就在生活的周围。同时帮助学生树立知识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其次,紧紧抓住知识的有效生发点,创设估计测量腰围的情境,巧妙引导,将学生思维再次推向高潮。先是估计身高,这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下是不难解决的。但由估计身高转而估计腰围,由直变曲,对学生而言,的确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学生的估计结果相差很大,这正是教学的有效生长点。教师因势利导,适时组织有效的小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估计与实际的差距,留给了学生很大的活动与探索空间。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再次进入高潮,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测量腰围的方法。伴随积极思维的活动中才是最有效的,只求表面的热闹很难有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文档为doc格式。
-->
教育工作者的厘米和米教学设计【第六篇】
1、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能用尺子进行正确的测量物体长度(限整厘米)。
2、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重点难点。
1、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2、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过程。
学案导案。
知识梳理。
一、复习导入。
老:请同学们用我们上节课用的方法来量一下桌子的长?(请用拃来量)。
学生量出来是拃,老师量出来是拃,一样吗?哪里不一样?(老师的手大)。
总结:因为长度单位不一样,所以量出来的结果不一样。为了更好的学习具体长度,让我们学习今天的内容。(引入今天学习内容)。
提示:(1)一拃是大拇指到中指之间的距离。
(2)注意总结。
基础练习。
二、新知探究。
(1)观察尺子。
(2)认识、感受1厘米(cm)。
“0”表示起点,就像我们赛跑时从起点开始跑,用尺子量物体长度时,也要从“0”开始。
刻度“0”到刻度“2”是2厘米,
刻度“3”到刻度“6”是3厘米。
(5)量一量,自己的手掌和一拃的距离(小组合作)。
三、知识运用。
看课件做题。
四、总结。
尺子上每邻相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1)注意提醒学生从刻度0开始。
(2)让学生量自己指甲盖、田字格,了解1厘米的距离。
(3)第5点积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小组合作能力。
课堂检测。
一、课本上第8页练习一,第一题。
二、20厘米—5厘米=厘米。
10厘米—3厘米=厘米。
8厘米+6厘米=厘米。
3厘米+4厘米=厘米。
当堂检测。
结合所学知识,认真思考每个问题,正确填空。
教育工作者的厘米和米教学设计【第七篇】
教学内容:二年级上册第1——3页,认识厘米。
教材及学情分析:
教材首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用蜡笔估测铅笔的长的活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选择测量工具测量课桌长,通过交流使学生体会到测量五题的长度有不同的方法,接着让学生讨论交流“为什么测量结果不同,”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使用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最后引导学生观察直尺,认识厘米,学习用直尺测量以及用厘米为单元进行估计,在练习活动中,让学生估计和测量学习用品的长度。学生对物体的长短有了初步认识,但对物体的具体长度是多少并不了解,在生活中关于测量的知识知道的很少,更少参加测量的活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认识长度单位的过程,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能够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并能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掌握用学生尺量长度的方法。
教学准备:学生每人一把尺子,一块新橡皮,一支新铅笔,教师准备课件及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自己的桌子有多长吗?好,请大家自己选择工具,量一量桌子的长度。
学生汇报测量结果。
质疑:为什么量的结果会不一样呢?(测量所用的工具不同)。
小结:对了,如果要使量的结果一样,我们就需要一种统一的测量工具。你知道这种工具是什么吗?(尺)要知道物体的长度,我们可以用尺来量。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认识尺。
2、学生汇报,老师介绍。(投影出示:尺子)。
(1)许多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数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从小到大)都从几开始?(0)这里的0表示什么呢?(起点)。
(2)刻度线:尺上这些长短不一的线叫做刻度线,每条长的刻度线下面或者旁边都写着数,第一条刻度线下面写着0,它就叫做0刻度。“cm”代表“厘米”。“厘米”是测量长度的常用单位,人们一般用它作单位量比较短的物体。
3、揭题: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厘米。(板书:厘米cm)。
(1)师:你们想知道1厘米有多长吗?
指出:0到1这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问:从1到2这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吗?从2到3这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呢?
(2)在自己的尺上找一找,再说一说:还有哪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
2.体验1厘米有多长。
(1)仔细观察1厘米的长度,并用手比划一下,再记在脑子里。
师:你知道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吗?(学生举例)。
师课件展示书上三个例子。
(2)亲身体验:
谈话:刚刚我们都比画了1厘米的长度。那2厘米怎样比画呢?
请学生说一说。(从0刻度开始,到2刻度)学生举给老师看。
师:那5厘米你能找出来吗?(学生自己找)。
1名学生演示,并说是怎么表示出来的。(从0开始,到5刻度)。
(三)用尺子量。
1、师:下面有两个小朋友在量铅笔刀和一条线段的长度,你能帮他们看一看吗?(出示书上例2图)。
提问:铅笔刀有多长?(7厘米)。
你怎么知道的?(让学生讲清楚从0刻度开始,到7刻度就是7厘米)。
师:说得真好,那线段呢?2—3名学生说一说怎样看出来的。
师:我们在用尺子量长度的时候都是怎样测量的啊?
(从0刻度开始,到什么刻度就是几厘米)。
这两个小朋友在测量的时候是这样量的(出示想1的两种不正确的方法)。
问:你觉得他们量出来的结果正确吗?为什么?
2、动手测量。
师:刚才看了他们的测量,你想自己动手量一量吗?
课件出示蓝和红两条线段。学生自己动手测量。
师提醒:在线段的上面标上长度。(展示2—3名学生的测量结果)。
提问:你觉得在用尺量物体的长度时,有什么地方是要提醒小朋友注意的?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自己总结了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从0刻度开始,尺子放正。看另一端到几刻度就是几厘米)。
3、估计和测量。
(1)师:刚才我们量的物体都正好是几厘米,有的时候我们量的物体不是正好几厘米。就像这样的两条线段。(多媒体出示两条线段)。
让学生先看图回答。师指出大约的意思。
(2)师:下面我们来看看手掌宽和食指长大约多少厘米。
出示课件,学生看图填空。集体交流核对。
(3)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食指的长度大约是5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你的中指长大约是多少厘米吗?(2—3名汇报)。
师:请小朋友们选择一种物体(铅笔或橡皮)进行估计,然后再测量出它的.长度大约是几厘米。(每组一种)。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比较交流。再汇报。
三、总结提升,自我建构。
如果我们用今天学的厘米单位去测量教室的长,你觉得方便吗?厘米一般是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而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我们学习大的单位才行。
作业设计:用直尺测量家中较短物体的长度。
教学反思:在本课的学习中,安排了动手操作,讨论交流等学习方式,让学生认识到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掌握了测量物体长度的正确方法,但学生在测量时有两个问题,一是动作太慢,二是操作不标准,还要加强练习。
教育工作者的厘米和米教学设计【第八篇】
教材首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用蜡笔估测铅笔的长的活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选择测量工具测量课桌长,通过交流使学生体会到测量五题的长度有不同的方法,接着让学生讨论交流“为什么测量结果不同,”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使用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最后引导学生观察直尺,认识厘米,学习用直尺测量以及用厘米为单元进行估计,在练习活动中,让学生估计和测量学习用品的长度。
学生对物体的长短有了初步认识,但对物体的具体长度是多少并不了解,在生活中关于测量的知识知道的很少,更少参加测量的活动。
1.让学生经历认识长度单位的过程,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能够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并能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掌握用学生尺量长度的方法。
学生每人一把尺子,一块新橡皮,一支新铅笔,教师准备课件及直尺。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自己的桌子有多长吗?好,请大家自己选择工具,量一量桌子的长度。
学生汇报测量结果。
质疑:为什么量的结果会不一样呢?(测量所用的工具不同)。
小结:对了,如果要使量的结果一样,我们就需要一种统一的测量工具。你知道这种工具是什么吗?(尺)要知道物体的长度,我们可以用尺来量。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认识尺。
2、学生汇报,老师介绍。(投影出示:尺子)。
(1)许多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数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从小到大)都从几开始?(0)这里的0表示什么呢?(起点)。
(2)刻度线:尺上这些长短不一的线叫做刻度线,每条长的刻度线下面或者旁边都写着数,第一条刻度线下面写着0,它就叫做0刻度。“cm”代表“厘米”。“厘米”是测量长度的常用单位,人们一般用它作单位量比较短的物体。
3、揭题: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厘米。(板书:厘米cm)。
(1)师:你们想知道1厘米有多长吗?
指出:0到1这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问:从1到2这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吗?从2到3这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呢?
(2)在自己的尺上找一找,再说一说:还有哪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
2.体验1厘米有多长。
(1)仔细观察1厘米的长度,并用手比划一下,再记在脑子里。
师:你知道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吗?(学生举例)。
师课件展示书上三个例子。
(2)亲身体验:
谈话:刚刚我们都比画了1厘米的长度。那2厘米怎样比画呢?
请学生说一说。(从0刻度开始,到2刻度)学生举给老师看。
师:那5厘米你能找出来吗?(学生自己找)。
1名学生演示,并说是怎么表示出来的。(从0开始,到5刻度)。
(三)用尺子量。
1、师:下面有两个小朋友在量铅笔刀和一条线段的长度,你能帮他们看一看吗?(出示书上例2图)。
提问:铅笔刀有多长?(7厘米)。
你怎么知道的?(让学生讲清楚从0刻度开始,到7刻度就是7厘米)。
师:说得真好,那线段呢?2-3名学生说一说怎样看出来的。
师:我们在用尺子量长度的时候都是怎样测量的啊?
(从0刻度开始,到什么刻度就是几厘米)。
这两个小朋友在测量的时候是这样量的(出示想1的两种不正确的方法)。
问:你觉得他们量出来的结果正确吗?为什么?
2、动手测量。
师:刚才看了他们的测量,你想自己动手量一量吗?
课件出示蓝和红两条线段。学生自己动手测量。
师提醒:在线段的上面标上长度。(展示2-3名学生的测量结果)。
提问:你觉得在用尺量物体的长度时,有什么地方是要提醒小朋友注意的?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自己总结了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从0刻度开始,尺子放正。看另一端到几刻度就是几厘米)。
3、估计和测量。
(1)师:刚才我们量的物体都正好是几厘米,有的时候我们量的物体不是正好几厘米。就像这样的两条线段。(多媒体出示两条线段)。
让学生先看图回答。师指出大约的意思。
(2)师:下面我们来看看手掌宽和食指长大约多少厘米。
出示课件,学生看图填空。集体交流核对。
(3)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食指的长度大约是5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你的中指长大约是多少厘米吗?(2-3名汇报)。
师:请小朋友们选择一种物体(铅笔或橡皮)进行估计,然后再测量出它的长度大约是几厘米。(每组一种)。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比较交流。再汇报。
三、总结提升,自我建构。
如果我们用今天学的厘米单位去测量教室的长,你觉得方便吗?厘米一般是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而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我们学习大的单位才行。
作业设计:用直尺测量家中较短物体的长度。
教学反思:在本课的学习中,安排了动手操作,讨论交流等学习方式,让学生认识到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掌握了测量物体长度的正确方法,但学生在测量时有两个问题,一是动作太慢,二是操作不标准,还要加强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