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红楼梦薛宝琴【精选4篇】
【导言】此例“新红楼梦薛宝琴【精选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新红楼梦薛宝琴【第一篇】
关键词:《红楼梦》;清代;女性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05-0155-01
《红楼梦》问世以来,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女性读者是《红楼梦》读者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女性读者对《红楼梦》的品读和评价具有突出的特征。本文选择的研究对象是清代的女性《红楼梦》,评论者,选择其具有典型性的《红楼梦》评价,分析清代女性《红楼梦》评价的个性化特点。
一、亲友之间的互动活动
通过考察清代女性留下的《红楼梦》评论性文字可以发现,他们在对《红楼梦》进行阅读和评价时并不是一种个人行为,往往是亲朋好友之间的互动行为。例如张问端留下过一首《和次女采芝阅红楼梦偶作韵》,从诗题中可以看出这首诗之前张问端的女儿采芝还写过一首与《红楼梦》有关的诗作,而张问端所写的这首诗是和诗。张问端是清代著名诗人张问陶的妹妹,她与女儿共同阅读和品评《红楼梦》,并留下评论性的诗作。
清代道光年间的王希廉(号雪香)和他的妻子周绮共同品读《红楼梦》,周绮也留下了《红楼梦题词》,并在序言中说自己写作《红楼梦题词》是因为在病中读到了自己丈夫所评《红楼梦》,可见周绮的《红楼梦题词》是一种夫妻之间的相互酬唱。嘉庆年间的陈少海写作了《红楼复梦》,他的妹妹陈诗雯为他的续书校对并作序。道光年间的范元亨写作了《红楼梦评批》,他的妹妹范淑也写了一首七言歌行。清朝女诗人沈善宝留下了大量与《红楼梦》有关的诗作,她与撰写《红楼梦影》的女作家太清是好友关系,还为《红楼梦影》这本书写了序。
二、人物命运是评红女性的重要关注点
在清代女性对《红楼梦》的评价中,最重要的关注点往往是书中众多女性人物的命运,其中又以评论黛玉和宝钗命运的文字最多。大多数清代评红女性本身就是女诗人,对黛玉出众的才貌气质表示欣赏,也对林黛玉孤苦的身世和悲剧的命运感到同情。乾隆时期的女诗人宋鸣琼的《题红楼梦四绝句》、嘉道年间女词人孙荪意的《题红楼梦传奇(贺新郎、凉)》、女词人吴藻《读红楼梦(乳燕飞)》、女诗人周绮的《题红楼梦十首》、汪淑娟《题石头记(沁园春)》、扈斯哈里氏的《观红楼梦有感》等《红楼梦》评价作品都收录了咏黛玉的诗作。在诗作中,表现了对林黛玉的悼惜,以及对林黛玉甘为情死的怜惜。
在对林黛玉和薛宝钗的评价中,一些女性对薛宝钗独守空闺、孤独终老的悲剧命运表示了同情,例如女诗人王素琴。还有一些女性认为薛宝钗费尽心机谋婚,对此表示了讽刺和厌恶,例如女诗人姜云裳。有一些现代女性对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悲剧命运均表示了同情。总体来看女性评红者也存在尊林派,还有持钗黛双美说者。其中女性评红者对黛玉的命运最为关注,并对与黛玉有关的晴雯、紫娟也表示关注。这些女性提供者大多都能够准确的把握黛玉的形象,虽然受到程本局限,对人物结局的把握未必能够符合曹雪芹的原意,但也表现出了同为女性,对《红楼梦》中众女儿命运的的同情、怜爱和哀悼。清代女性评红者除了关注林黛玉、薛宝钗等人之外,对书中的妙玉、湘云、香菱、袭人、李纨等人物的命运也比较关注。
三、探讨《红楼梦》的价值、主旨和写作手法
清代的女性评红者不仅关注个体人物的命运,也对《红楼梦》的价值、主旨和重要的写作手法进行了探讨。
如《红楼梦》中经常用到谐音双关的手法,这在一些清代女性评红者的诗作中就有所体现。如认为晴雯谐音“情文”、英莲谐音“应怜”、可卿谐音“可亲”、秦钟谐音“情钟”等等,以及紫娟“不如归去”,黛玉号潇湘妃子暗示其泪尽而亡的命运。这些对《红楼梦》写作手法的解读都得到了当代红学研究者的广泛认可。
不仅如此,清代女性评红者还从谐音中探讨了《红楼梦》一书的主旨和性质,从《红楼梦》的甄贾与“真假”的谐音探讨了《红楼梦》的虚构性质,扈斯哈里氏更认为《红楼梦》有警世色彩,让人认识到繁华富贵如大梦一场。胡寿萱通过论《红楼梦》小启,对《红楼梦》主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她认为《红楼梦》的作者目睹了富贵豪门的兴衰,讽刺世态炎凉,将作者的命题归结为道德讽劝,并且能够从书中的一些细节来对作者的命题和主旨进行探讨。清代女作家范淑为她的哥哥范元亨所做的所作《红楼梦评批》题诗,在诗中对《红楼梦》的主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更是引起了现当代红学者的广泛关注和肯定。范淑在诗中认为《红楼梦》继承了离骚中香草美人的比兴传统,寄托了作者的悲愤之情。同时肯定了《红楼梦》的价值,认为其是一部伟大的不朽之作,应该与《庄子》《左传》《离骚》《史记》等伟大的作品相提并论,肯定了《红楼梦》在我国思想文化史中的地位。
四、结语
在红学的发展历程中,清代女性的《红楼梦》评价并未引起大部分红学者的关注。清代女性的《红楼梦》评价是女性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显示出清代中后期女性文学批评的发展。清代女性的《红楼梦》评价在人物评论、写作手法、作品主旨、作品价值方面均有很多有见地的观点,能够对当代的《红楼梦》研究进行启发,其价值应该得到红学和文学批评界的肯定。
参考文献:
[1]王力坚。清代才媛红楼人物题咏论析[J].长江学术,2012(01).
新红楼梦薛宝琴【第二篇】
《红楼梦》通过四大家族由胜而衰的过程和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展现了一段错综复杂的家族兴衰史,揭示了封建末世的人间百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1优秀红楼梦阅读心得感受,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2021优秀红楼梦阅读心得感受1每次看《红楼梦》,总也看不到结尾,原因无他,只是觉得林黛玉的生世可怜本就可怜,可为什么结局也那么的凄惨,为何要让她知道宝玉成亲,最后气结而亡。这个结局知道就够了,没必要去一遍遍的温习那种心痛。
我知道很多人写了红楼梦的续篇,以前对于这种书,我总是排斥的。觉得那些人搞出一个个大团圆,或死而复生或仙境重逢之类的结局,实在是没有意义。这么粗劣的改续,无聊的紧。不过这次去图书馆,见到书架上好几个版本的这种书,抽出一本,粗略的翻了一下,却使我萌动了重读红楼结尾几章的想法。
读至尾章,听甄世隐说着什么“兰桂齐芳”我不由黯然。对于黛玉的遭遇,我依然惋惜哀叹不已,但薛宝钗这样的人物,也要像李纨一样,将一生都葬在这片冷酷的园子里么?
以前,我一直是不喜欢薛宝钗的,觉得她是一个既冷酷又自私的人。可是现在,我竟然不由不同情她了。其实细想起来,她的悲剧也许比林的更令人叹惋。
薛家也是大家族之一,薛宝钗从小就家境富足,饱读诗书。接受的是极为全面而正统的教育。贾母总是夸她“沉静宽厚”。没错,这正是她从小被教育过的为人方式,也是古代女子应有的美德。甚至悲喜都不应形于颜色,否则就是“不尊重。”综观全书她的举止,几乎从未超出这些束缚。只有一次宝玉将她比做杨妃令她大怒,可也只是冷冷的用一句话反讽过去。以前最恨她在蜂腰桥下陷害林的一段。现在想来,其实也并不是完全不可以理解的恶毒举动。她从小生长在皇商家庭,这种“趋吉避凶”的法门应该是早就深深的印在心中了吧。虽然她的做法很自私,但在她,也许认为人理所应当就该这样应对。其实她才是最可悲的人,一生都被别人的看法和所受的教育支配着。从来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没有开心也没有不开心,只是按照理所当然的道路走下去。从未得到过全心全意的爱情,也没有谁真正的关心过她。而她,也就认为世界本就如此。认为夫妻间有的不是真诚的感情而是“举案齐眉”的尊重;认为母女间有的不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而是服从的孝道。这样冷酷的纲常,竟是她遵守了一生的原则,而且还毫无知觉的麻木着。
在封建社会的礼教中,做出这样的选择,也是身不由己的。她只是一个典型的循规蹈矩的服从者。她是聪慧有才的,却被教育着认为女子读书也是无用,香菱和湘云谈诗她说道“一个女孩儿家,只管拿着诗作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的”;她也熟悉剧作戏曲,却认为这些_词巧句是不能为端庄淑女所知的,因而委婉的批评宝琴的咏古诗;她像任何人一样希望有美好的生活,但当母亲为了贾府的权势而把她嫁给痴痴傻傻的宝玉时,因为母亲告诉说她已经应承了,也就只有流泪接受。直到最后宝玉出家,她的悲剧达到_。即使在这时,她依然是不能由着本性而为的。王夫人说“看着宝钗虽是痛哭,他端庄样儿一点不走,却倒来劝我,这是真真难得的!”可想想宝钗如此人物,又这样年轻,此时想起自己的一生将如何结束,她的痛苦其实并不在黛玉焚稿之下呀!可她依然只能克制着,这是她的“尊重”!
与黛玉相比,宝钗的一生也许更为可悲。黛玉至少曾得到过那虚无缥缈的爱情,且她没有看到家族没落的悲惨下场,而是一死解脱了时间所有的痛苦。而宝钗一生“愚昧而不自知”而且依她的性格,终其一生,也只能是任由生活这把钝刀一点一点割掉生命吧!
本应是一个敢爱敢恨,个性洒脱,恣意生活的宝钗,却成了红楼数场悲剧中的一个。“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对于她的一生,曹雪芹先生应该也是叹惋的吧!
2021优秀红楼梦阅读心得感受2《红楼梦》打动过千千万万的读者,也影响过千千万万的人。《红楼梦》在中国可谓地道的名著。它以凄婉的爱情为主线,描绘了封建贵族阶级的兴亡史。其主人公的爱情悲剧,其实也是他们(她们)的性格悲剧,当然也更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
林黛玉,一个正日哭哭啼啼的,不怎么健康的女人。贾宝玉是怎么搞的,放着那么多的红润佳丽不要,怎么会偏看上一个终日病病歪歪的老病号呢?在重看《红楼梦》的时候,发现一个个佳丽都有些俗气,在对贾宝玉的爱上,无人可比林黛玉的独特和刻骨铭心。林在临死前曾说过一句话:“质本洁来还洁去。”,说的一点都不错,在咽气前她也只是喊着“宝玉你好”——这种对爱情的专注精神是每一个男人都不愿舍弃的,更不要说生来就是情种的贾宝玉了。
在文学是,《红楼梦》被称为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中现实主义的高峰,其深远的社会影响并不仅仅在于它高度的思想性,更在于它无与伦比的艺术价值。
《红楼梦》以贾府为中心活动舞台,以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为主要内容,通过对贾、王、史、薛为代表的封建贵族家庭由盛至衰的发展过程及豪华奢侈生活的生动叙述与描写,客观而真实地揭露出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并明白无误地预示了其无可挽回的覆亡趋势。
《红楼梦》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巨大的,这首先体现在典型形象的塑造上,它探索到人物灵魂的深处,描写了不同人物的精神面貌,塑造出不同的典型。这一大群性格鲜明,有血有肉,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道瑰丽的艺术画廊。在这一人物群中,不仅有大家闺秀,豪门公子如主人公: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作者还着力刻画了一个个聪明伶俐,可爱却位卑的丫环、女仆,如晴雯,鸳鸯、紫娟等。不过,我觉得或比较喜欢晴雯。可以说她是丫头里面最出色的一个吧!晴雯原是贾府世仆赖大家买来的,可以说是仆人的仆人,因贾母见她“十分伶俐标致”,于是被像小礼物一样孝敬上来。她“身为下贱”身世可怜到连家乡父母也不记得。但她却开朗倔强,心思纯正健康,不像林黛玉那样抑郁凄苦,更不像花袭人那样温婉卑屈。在她身上包含着一种叛逆精神,比如她对王夫人、凤姐等高居于她头上,掌握她生死大全的“主子”不屑一顾,还经常以犀利的言语直揭袭人的虚伪。几乎可以说她是大观园中一个最悲惨的牺牲者。只因模样长得有点像林姑娘,就被骂为狐狸精,“四五日水米不曾沾牙,”就打炕上拉下来架出去了,连好些的衣服也不让带走,终于被摧残屈死。
《红楼梦》又是一部充满想象的书,它留给人们太多的奇想、遐想、神话,还来不及好好梳理,因此需要我们的智慧的信息……它使我们猜测,使我们迷惑,使我们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于是我们觉悟了:原本世界上有那么多种有待探索和发现的世界。
《红楼梦》更是一部百科全书,而且不仅是封建社会的。几乎是,我们的一切经历经验喜怒哀乐都能从《红楼梦》里找到参照,找到解释,找到依托,也找到心心相印的共振。
2021优秀红楼梦阅读心得感受3提起《红楼梦》,我相信大家是一点儿也不陌生。因为向后楼梦这样的好书,大家怎么会没读过呢?《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首,是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情僧录》《风月宝鉴》《石头记》《金陵十二钗》《还泪记》《金玉缘》等,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
《红楼梦》一书,是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故事情节由主次两条矛盾线索构成的。本书以宁、荣二府及其社会关系为中心,由一些彼此独立而又互相关联的情节组成的。它以封建的阶级压迫、等级制度以及封建遗族封建腐朽、荒_糜烂的生活所造成的封建制度自身的矛盾为线索,它以贾府及其亲族的一一衰败为结局。
在《红楼梦》中,除却的金陵十二钗,其他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400多个,这众多的人物纷繁多姿,个性鲜明,生气勃勃,绝无重复,囊括了时间各色人形,即便在同一个人的塑造上,也是一人千面,令人叫绝。
《红楼梦》这本书的作者是曹雪芹,祖籍在河北省丰润县。清初,入满洲正白旗籍。他本人出生于南京。少年时代,他过了一段豪门公子的奢侈生活,他父亲因事受株连,被革职抄家。
怎么样,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想亲身到《红楼梦》的世界里遨游一番呢?
2021优秀红楼梦阅读心得感受4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从本书反映的思想倾向看,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包括宫廷及_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等级制度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思想和主张。
红楼梦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在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永放奇光异彩。
红楼梦的语言艺术成就,更代表了我国古典小说语言艺术的高峰。作者往往只需用三言两语就可以勾画出一个活生生的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形象;作者笔下每一个典型形象的语言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从而使读者仅仅凭借这些语言就可以判别人物。
作者的叙述语言也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包括小说里的诗词曲赋,不仅能与小说的叙事融为一体,而且这些诗词的创作也能为塑造典型性格服务,做到了诗如其人切合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口气。
由于以上各方面的卓越成就,因而使红楼梦无论是在思想内容上或是艺术技巧上都具有自己崭新的面貌,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使它足以屹立于世界文学之林而毫不逊色。
2021优秀红楼梦阅读心得感受5《红楼梦》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地,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全书规模宏伟,结构严谨,人物生动,语言优美,此外还有-些明显的艺术特点,值得后人品味,鉴赏。
小说作者充分运用了我国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音乐等各类文学艺术的-切优秀传统手法,展示了-部社会人生悲剧。如贾宝玉,林黛玉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晴雯补裘,宝琴立雪,黛玉焚稿等等,还表现在人物塑造上,如林黛玉飘然的身影,诗化的眉眼,智慧的神情,深意的微笑,动人的低泣,脱俗的情趣,潇洒的文采这-切,都是作者凭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艺术素养培育出来的,从而使她在十二钗的群芳中始终荡漾着充满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飘散着东方文化的芬芳,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真实地再现了人物的复杂性,使我们读来犹如作品中的人物同生活中的人物-样真实可信,《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正大光明,说不得混帐恶赖,说不得聪明才俊,说不得庸俗平凡,令人徒加评论。不仅贾宝玉,林黛玉这对寄托了作者人格美,精神美,理想美的主人公是如此,甚至连王熙凤这样恶名昭著的人物,也没有将她写得全是坏,而是在可恶之中交织着某些可爱,从而表现出种种矛盾复杂的实际情形,形成性格迷人的真实。
作者善于通过那些看来十分平凡的,日常生活的艺术描写,揭示出它所蕴藏的不寻常的审美意义,甚至连-些不成文的,史无记载的社会习惯和细节,在红楼梦里都有具体生动的描绘。
新红楼梦薛宝琴【第三篇】
《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之一,是曹雪芹呕心沥血之作。是中国古典小说史上的巅峰巨著,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学艺术顶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021最新版红楼梦读后感作文5篇,欢迎大家查阅!
红楼梦读后感范文1《红楼梦》是古典小说史上的巅峰巨著,它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大小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贾宝玉和林黛玉。林黛玉从小体弱多病,来到了荣国府,认识了住在大观园里的一群女孩,她们不但容貌美,而且心灵也美。贾宝玉是这起人中的唯一一个男孩。他不同于古代的其他男性,都自以为高出女性一等,而是把把自己和对方看作平等的人。
故事的中心地位,是贾宝玉和表妹林黛玉丶表姐薛宝钗之间的爱情纠葛。这样的问题,悲剧就成了不可避免的结果。
而整个贾府,则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外表之下充满了污浊丑恶的贵族家庭,只有门前的一对石狮子是干净的,并且和整个社会的污浊连成一片。
《红楼梦》的悲剧之所以特别震撼人心,就因为它充分写出了被毁灭的女性不仅是外形美,而且内心是更美的。
红楼梦读后感范文2《红楼梦》是一部悲剧,也是一部喜剧。说它是喜剧,因为它是古往今来第一部女性的颂歌,以女性为主题的小说。在曹雪芹的笔下,“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儿是泥做的骨肉”;在贾宝玉眼里,他“见了女儿便觉得浑身清爽,见了男儿便觉得浊臭逼人”;在大观园里,有超凡脱俗的林黛玉,有雍容华贵的薛宝钗,有心直口快的史湘云,有处世干练的王熙凤……在过去思想禁锢的年代,如此出色的一部小说,如此不凡的一部小说,怎能说不是一部喜剧?
然而,说它是一部悲剧,也确实如此。而导致这成为悲剧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两个主人公。黛玉本是书香门第的女子,比别人更出类拔萃。她刚进贾府的时候,贾府上上下下都称赞她,喜欢她。可是她太聪明了,锋芒都露了出来,她不像薛宝钗那样有心计,她嘴巴想说啥就说啥,比刀子还尖利。因此,贾府的人都有意疏远她。即使她很出色,贾母也很喜欢她,但是人们喜欢她完全是因为贾母,贾母至高无上,喜欢黛玉不过是对贾母的溜须拍马罢了。于是,在书中,我们真真切切听到黛玉的悲吟,知道在“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中的大观园,在她眼里却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场所;知道在清幽的潇湘馆里,她过的是“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直到“不知风雨几时休,以教泪洒窗纱湿”的凄凉长夜;知道在每次诗词比赛中,才华洋溢的她,每次忧愁的时候,也只能是“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太多太多的悲,太多太多的叹,太多太多的感,太多太多的痛。如此聪明出色的女子,在过去的年代,就这样被埋没、被遗弃、被淡忘,直到今天,黛玉的神情,的动作,的思想还在人们心中。
而在大观园里,唯一真正关心黛玉的,就只有贾宝玉了。贾宝玉,名副其实一块“假”宝玉。在贾府里,他是家长眼中的“混世魔王”。读书,不读;考功名,不考,他还大骂科举八股文是文人“饵名钓禄之阶”,批判考取功名制度。宝钗和袭人劝他,他却说:“好端端的一个女孩子,竟被世俗功名所污染了!”但吟诗作对,他却比那些所谓的文人雅士高出一筹。他和林黛玉骨子里都含有一种叛逆,但他是男子,不会受到唾弃。林黛玉在过去,仅是女流之辈,就算学富五车又有什么用?那时候,“女子无才便是德”。会纺织针线才是最重要的。黛玉那张嘴已经得罪不少人了,她就算是大观园里数一数二的才女又有什么用呢?可悲可叹啊!
《红楼梦》是历史性的悲剧,通过对封建豪门贾、史、王、薛四家从辉煌到腐败的过程描写,揭露了封建贵族家庭的极端腐朽,展示了它无可挽回的堕落和崩溃,以及必定灭亡的命运。虽然是必定灭亡,虽然是应该灭亡,但是,造就“灭亡”的这个社会,是很令人深思的。
红楼梦读后感范文3暑假里我读了一本书叫做《红楼梦》,刚拿到书的时候我还有点发愁,这么厚的书什么时候能读完呀?等我静下心来慢慢看时,我渐渐的被书中的人物所吸引,随着他们一起悲一起喜。
现在我就来说说我读过后的感受吧,翻开《红楼梦》,一个人物熙熙攘攘的大观园赫然出现在我的面前,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聪明灵秀的贾宝玉,端庄大方的薛宝钗,精明能干的王熙凤,心直口快的湘云,特别是林黛玉和贾宝玉,是那么深入人心,令人回味。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每当看到关于林黛玉的情节,我总会情不自禁的落泪,这个心肝多一窍,病如西子剩三分的女孩令我产生了无限无限的怜爱,无论是离别恨还是草木枯荣,都会让他酣然泪下,这个敏感细腻的女孩,或许她是那株美丽的降珠仙草,来到这个世间只为还累泪吧。
《红楼梦》真不愧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顶峰,那荡气回肠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相信每个读它的人都会像我一样沉淀于其中,不忍释手。
红楼梦读后感范文4梦中,那一袭白衣的女子哭得梨花带雨,默默地挖着坑,埋葬着花篮里掉落的花瓣。那个女子,有着倾城的容貌,她叫,林黛玉。
林黛玉,那个才华横溢多愁善感的女子,那个前路坎坷爱哭爱笑的女子,那个红颜薄命的可悲女子……她与贾宝玉的感情可以说是布满了荆棘,原以为只要越过荆棘便会看见希望,可谁知,在她好不容易看到了一丝光芒之后,却得到了贾宝玉要迎娶薛宝钗的消息。最终,香消玉殒。
或许,她很漂亮,但美丽的容貌在古代便是致命的缺陷;或许,她很聪明,但她终究只是一个手无寸铁的'弱女子,面对那限额的人心,她又能怎么样呢?
林黛玉的的结局是悲惨的,正如那阳春三月的桃花。绽放一时,明艳一时,芳香一时,最终却仍是逃不了命中注定的凋零。她们的一生,如此这般的短暂,离去后,又会有几个人能想起她们,能因她们而感到悲伤?花开花落,乃是自然规律,人人都是习以为常的,大概,也只有像林黛玉那样的善良女子,才能从中读出那不甘和哀戚吧,那般深刻的无力感啊……
人似乎都是如此。当你站在巅峰的时候,会有无数人仰头注视着你,然,当你跌入失意的谷底,灿烂之后的凋零,又有谁,会去在意?初到大观园,贾母对她百般疼爱,可当她病危之时,贾母却是对她置之不理。最后,林黛玉也只能含着满口鲜血,孤独地死去。
在林黛玉给大家的印象中,最多的,恐怕就是哭泣吧。其实,她也是常笑的。她也和其他女子一样,一样会任性,会使小性子,会因为一件小事乐得眉眼弯弯。这些画面,使她平平静静的生活多了些许的生气。然而,这些欢快却短暂的小插曲,就如烟火般,稍纵即逝……
仔细想想,林黛玉和桃花,也是有不同的。桃花绽放过,灿烂过,芳香过,她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所以,作为一朵花,她不后悔。但林黛玉不同。林黛玉需要一份爱,却偏偏得不到爱。昔日的那些欢声笑语,到最后,徒留下更加凄凉的回忆。犹记得林黛玉撑着最后一口气,将那题了诗的帕子丢尽火炉,然后,与之一同化为灰烬的,还有她那早已千疮百孔的心……那一口鲜血,红得凄美,红得刺目。带着眸中彻骨的寒意,她拼尽全力,似是不甘,似是怨恨地说道:“宝玉,你好……”话未说完,她便合上了那双清润的眼眸。最后,她到底想说什么呢?是指责贾宝玉的欺骗,还是怨恨贾宝玉的狠心,亦或是,希望贾宝玉自己,好好保重?那句没有说完的话,或许谁也不会猜到其中的内容了吧……只徒留一片遐想的空间,以及,她不尽的痛楚……
命运于她,实在不公。或许,她本可以读读书,写写字,作作诗,画画画,平平凡凡,简简单单,然后,过完一生,了无牵挂。但,如若是这样,何来《红楼梦》呢?其实,她的这一生,或许已经够了。她笑过,哭过,爱过,也恨过。她的生命透着凄楚,却也夹杂着一些快乐。她有牵挂的人,有致死不忘的人,也有可以为之付出生命的人……所以,与其每天重复着平静却无聊的安逸生活,这样的一生,也不错。
前世,她是一株绛珠草,坠入红尘,只为为他流尽一生泪水;今生,她做到了,却悄然离开了……她报了前世的滴水之恩,他欠了今生的不尽情债。红楼梦,注定悲剧一场……
红楼梦读后感范文5近日读完《红楼梦》,才明确其妙地方在。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围绕事关贾府家事利益的贾宝玉人生道路而展开的一场封建道路与叛逆者之间的激烈斗争为情节主线,以贾宝玉和林黛玉这对叛逆者的杯具为重要资料,经过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没落过程的活泼描述,而深入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种种黑暗和腐朽,进一步指出了封建社会已经到了"运终权尽"的末世,并走向覆灭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地,活泼地描述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全书范围雄伟,构造严谨,人物活泼,语言精美,此外还有一些明显的艺术特色,值得后人品味,鉴赏。
作者充分运用了我国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音乐等各类文学艺术的一切优秀传统手段,展示了一部社会人生杯具。如贾宝玉,林黛玉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晴雯补裘,宝琴立雪,黛玉焚稿等等,还表此刻人物塑造上,如林黛玉飘然的身影,诗化的眉眼,智慧的神色,深意的微笑,动人的低泣,脱俗的情趣,潇洒的文采……这一切,都是作者凭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艺术素养培育出来的,从而使她在十二钗的群芳中始终荡漾着充斥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飘散着东方文化的芳香。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真实地再现了人物的复杂性,使我们读来犹如作品中的人物同生活中的人物一样真实可信,《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正大光亮,说不得混帐恶赖,说不得聪慧才俊,说不得庸俗平常",令人徒加评论。不仅仅贾宝玉,林黛玉这对寄托了作者人格美,精力美,梦想美的主人公是如此,甚至连王熙凤这样恶名昭著的人物,也没有将她写得"全是坏",而是在"可恶"之中交错着某些“可爱”,从而表现出种种矛盾复杂的实际情景,构成性情“迷人的真实”。
作者善于经过那些看来十分平常的,日常生活的艺术描述,揭示出它所蕴藏的不寻常的审美意义,甚至连一些不成文的,史无记录的社会习惯和细节,在红楼梦里都有具体活泼的刻画。
新红楼梦薛宝琴【第四篇】
关键词: 红学派系 艺术成就 形象对比 置换
红楼梦之所以数百年来长立于民族文学文化之林而不倒,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究其原因,最重要的莫过于它贴近生活,丰富、深厚、逼真、自然的叙述和描写。红楼梦的世界是作者在生活的基础上进行艺术的再加工从而创作出的,浑然天成,不见人工斧凿。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红楼梦同样打破了以往“好角皆好,坏角皆坏”的写法,多用语言描写的方法,力从生活的多个方面,立体化地勾勒人物性格,使人物更加真实丰满,也更加栩栩如生。在金陵十二钗中,以钗黛为代表,我们可以看到曹雪芹在人物塑造上,普遍运用对比的手法,描写了两个看似截然不同的封建女性形象。
在以往的红学研究中,林黛玉常常被认为是尖酸、刻薄、敏感,但同时清丽脱俗、孤傲不羁、气质出尘,与宝玉有着心灵与精神上的契合点,是封建叛逆者的象征。薛宝钗则是温柔端方,随分从时,世故圆滑并且被认为是封建社会的卫道士。乍一眼看去,红楼梦中似乎确实透露着这样的讯息,黛钗的形象也似乎已经板上钉钉。然而,无论是宝钗,还是黛玉,她们在曹雪芹的笔下都是一个活生生存在并且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成长和改变的人,没有任何一个人的性格是从出生以来一成不变的,黛玉和宝钗也是,她们所处的外在环境——大观园在改变,她们的内在环境——年龄和心境也在改变,因此,在这样的双重影响下,人无法不改变,我们也无法为任何一个人贴上标签。尤其是林黛玉,她6岁来到贾府,直到18岁去世,期间贾家的荣辱沉浮、亲人对她的态度、长嫂长姊对她的教养、宝玉与她的关系,一点一滴的改变都会直接影响到她的心防戒备从而引起她的性格变化。而一个人性格的最终形成一般在十六到十八岁之间,根据原文,黛玉在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中提到,自己方满15岁,也就是说从她15岁起,已与宝钗冰释前嫌,并且通过后文的描述,我们也确实能感受到黛玉正在慢慢接受并吸取宝钗的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例如在第六十二回中,黛玉借桂花油一事打趣宝玉,不想也趣着了彩云,宝钗瞅了黛玉一眼,若是放在从前小儿时,黛玉如何能欢喜别人对自己使眼色呢?按她孤高自傲的性格,就便错也不认错。然而这时,黛玉却“自悔失言、自悔不及”。第七十六回中,黛玉见到宝玉更是不加亲昵,谓不能从小时言。这些我们都可以得出的结论,就是黛玉的性格在改变,在进化,成熟的她会产生新的思想,倘若一定要为黛玉贴签概括性格,那也应该是以她最终形成的性格为准才能更加能为人所接受。
其实,林黛玉表面桀骜内心却温柔,薛宝钗看似温柔而内有反骨。先来说说黛玉,在与丫鬟下人的眼中,小红评论她是“嘴里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但真正与黛玉相处的丫鬟紫鹃,却成为了黛玉逝去时口中的“姐姐”,雪雁也是同她一起长大。第五十七回紫鹃照顾宝玉回来后,更是与黛玉睡在了一张床上,可见黛玉并不将丫头视为下人,并且与丫鬟们的关系十分亲密。在第二十六回中,小丫鬟佳蕙提到自己“好造化,可巧老太太给林姑娘送钱来,正分给她的丫头们,见我去了,林姑娘就抓了两把给我”,可见,黛玉不仅对自己的丫鬟和蔼,同时对所有的下人都十分友好和善。“抓两把”也显出了黛玉的慷慨大方。
在思想方面,林黛玉还一直被认为蕴含着广大群众愤怒反抗的精神,具体表现在拒绝贾宝玉转送给她的北静王名贵念珠,与宝玉在大观园内偷读《西厢记》,坚持自己的精神伴侣并追求婚姻自由等等。我们都知道黛玉自傲,其实人过于骄傲的真实原因实际是一个人过于自卑,黛玉从小就听见母亲说:她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而她又是丧母无人教养才投奔贾母而去的,因此我们看到林黛玉在刚到贾府的时候也确实有自卑心理:“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去。”同时,黛玉又气质脱俗,美靥如花,从小在家中是独出,父母也十分宠溺,所以黛玉又不希望在贾府中受到别人的轻视,慢慢的,自卑也就转变成了自傲。所以,其实在林黛玉的内心当中并没有那么强硬,她所有的强硬和刺,都是用来掩饰内心的柔软和怯弱的,一个人的生活环境决定了她的性格,她觉得自己赤裸裸无依无靠,才会变得敏感多疑。所以,黛玉其实很单纯,她所有的行动目的性都非常的单一,她很少去想一件事情背后的利害关系,很少会去拐弯抹角地全方位考虑问题,因此她的话也就比较直,比如第二十九回中,黛玉听见宝钗提起湘云的金麒麟,大家都夸她有心,一生气就讽刺宝钗:“她在别的上还有限,唯有在这些事情上,越发留心。”她只顾拿话让宝钗难堪,却没有想到王夫人薛姨妈都在场,这样的话也会让薛姨妈不舒服,更让王夫人认为她不分场合不懂礼貌。第六十二回中黛玉打趣宝玉也是同理,她没有考虑到这样也会讽刺到别人。还有许许多多的例子,她都没有考虑到自己可能会影响到别人的利益,而她所做所说的一切,出发点都很简单,只是因为她心内太过在乎宝玉,她希望宝玉也能在意到她何时不开心或是想测验宝玉是否也十分地在乎她。因此黛玉拒绝宝玉送她北静王的念珠,也只不过是因为自己对于除宝玉之外的一切男人都不感兴趣以及每个人小时候自以为的与众不同罢了。宝黛同龄,园内共读西厢,标志着他们的感情正式产生,但其实偷读西厢的不只她一个,第四十二回中,宝钗提到“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从小七八岁上,也够个人缠的,姐妹兄弟在一处,都怕看正经书,诸如这些《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我们也背着他们偷看。”所以其实,若说叛逆,谁没有过叛逆期呢?只是在宝黛叛逆之时,宝钗的叛逆期已过,世事看透,已经更为成熟了而已。到后来,宝钗细细地将利害关系讲与黛玉听,黛玉只“低头喝茶,心内折服”,以至后来感叹“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像你前日的话那样教导我,我竟大感激你。往日我听云儿赞你,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怨不得云丫头说你好。”由此可见,这一段是每一个人,至少是宝钗和黛玉共有的成长经历,实在看不出黛玉在偷读西厢记这件事上反映出任何封建叛逆精神。至于追求婚姻自由,黛玉固然是执着坚持自己的精神伴侣,忠贞不移,但每当紫鹃提起让黛玉早作打算时,黛玉总是搪塞回去,甚至批评丫头“不检点”,背后却只偷偷流泪。紫鹃见劝不动黛玉,便自己主动试探宝玉,并大胆向薛姨妈建议让她代为向贾母提亲,此时我们看到黛玉又是往后缩的消极态度,除了顾影自怜,没有任何积极的行动。因此,我们并没有充分的理由去证明黛玉是积极追求自己的婚姻自由的,也就是说,黛玉的骨子里,依然是受封建礼教所束缚的,相比起来,紫鹃倒更加具备叛逆的思想和精神。
相反,薛宝钗的人物形象却更为纠结,她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矛盾纠葛体,我们很难去完整地剖析她的每一个性格面,那便先从她的住处讲起。元妃幸过大观园后,命姊妹们自行拣择喜欢的院落居住,宝钗便择了蘅芜苑。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中,贾政带领众人览园,第一眼看到蘅芜苑时的话便是“此处这一所房子,无味的很”,然而步入门时,却忽迎面突出插天大石,把所有房屋悉皆遮住,只见许多异草,味香气馥,非凡花可比,贾政不禁笑叹有趣。此处其实象征着宝钗难以解剖的性格特征。宝钗的蘅芜苑和黛玉的潇湘馆,乍一看是觉得翠竹清幽,而实际上,真正给人心如明镜台、空空无一物的意境的,还是“雪洞一般”的蘅芜苑,用原文的话说,“更比前清雅不同,此造却出意外”。曹雪芹在设置薛宝钗的居住环境方面,一定也是暗和其人物性格的。宝玉常常觉得宝钗为人严谨,不能越雷池一步,连膀子也不敢摸一摸。这交代了宝玉眼中的薛宝钗,其实也反映了宝钗平日并不以人们所说的温柔亲和的形象示人。在第六十五回中,兴儿向尤二姐描述贾府中的小姐,讲到宝钗时,说怕“气儿暖了,吹化了薛姑娘”,以雪比钗,突出了宝钗的清冷气场,也交代了宝钗在下人眼中的形象。其实金钏儿跳井,尤三姐自刎,宝钗都“无动于衷”是因为她认为逝者已矣,凭吊无用,而人生在世,一切皆妄,活在现下才是正确的,如果连这一点都看不透彻,那么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也只不过是糊涂二字,因为她太过洞悉世事,所以达到了真正意义上洒脱和不羁,而非漠然。大俗即大雅,这才是对禅机最好的解读。而脂砚斋也在第二十二回,宝钗将宝玉写的寄生草“撕了个粉碎”处评道:此真大悟者。所以宝钗并不是世人眼中的完全对封建社会唯唯诺诺并迎合统治阶级趣味的人,宝钗有十分独立的人格,也非常清晰地了解自己想要什么,并懂得为之坚持。无为即是有为,看似随波逐流,其实“该藏的要藏,该露的要露”,不变的是,原则一直在。
所以,现代红学当中,所谓的林黛玉和薛宝钗一个看似孤傲不悛,一个看似温柔似水,其实都不能完整地概括她们的性格,甚至还在一定程度上颠倒了她们的性格。如果要用两个词来形容她们,我认为林黛玉更偏向外方内圆,而薛宝钗更像是外圆内方。《渔父》1篇文,恰恰能表达这样的体会。文中屈原曾高歌: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不愿以沧浪的污水沾染了自己洁白的身躯。然而屈原痛苦的源泉,反而是因为他还不愿切断尘俗,因为还在乎,所以才痛苦。渔父劝他与世推移,不要深思高举,并告诉他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似乎是一个看透世事的隐者,带着岁月的沧桑和智慧。可是屈原最终仍旧不愿以自己的皓皓之白而蒙俗世尘埃,宁愿投江而死。渔父听罢,只是笑了一笑,鼓枻而去,遂不复与言。不愿同流合污,此乃黛玉。与世推移,此乃宝钗。所以这样的全新解读,这两种不同的处世哲学,还留待读者们自己去判断和选择。红楼梦中依旧存在着许许多多的细节和丰富的宝藏,留待我们继续挖掘。
参考文献:
[1]张思勉。红楼梦断女儿情,余音犹唱红楼魂。中国知网,2012-04-01.
[2]童庆炳。〈红楼梦〉、“红学”与文学经典化问题。中国知网,2005-10-20.
[3]段江丽。〈红楼梦〉中的比德:从“林黛玉与花”说起。红楼梦学刊,2006-05-15.
[4]李香琳。林黛玉人物形象的悲剧性。大众文艺,2012-04-15.
[5]王龙。薛宝钗与林黛玉人物比较研究。新课程(中学),2010-9-18.
[6]王琴。论薛宝钗、林黛玉形象的象征意义。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08-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