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药学专业论文精编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451925

【导言】此例“药学专业论文精编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药学相关论文【第一篇】

[关键词] 藏药;药性理论;五源学说

藏医学作为我国传统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理论上以三因学说为理论核心,以五源学说为指导思想,通过长期不断的实践,逐步形成独特的诊疗体系;在药学方面,结合独特的自然药用资源及饮食文化习惯,以五源学说为基础,派生出六味、八性、十七功效等独特的藏药理论,这些理论即是本文要探析的藏药性理论的核心和基础。那么藏药药性理论的基本核心是什么呢?中药药性理论即是研究中药的性质、性能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沉浮、有毒无毒等。同样,藏药基于五源学说的六味、六味、八性、十七功效的理论,重点阐明了藏药的性质、属性以及用药规律等特点,这与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有很多类似之处。基于于此,藏药的药性理论核心主要包括六味、八性、十七功效三大要素,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药性理论体系。本文就基于上述三大要素核心的藏药药性理论及其基本架构体系作一梳理和分析,以期抛砖引玉,与广大同仁共同商榷、至臻完善。

1基于五源学说的藏药药性理论的初步形成

五源学说有点类似于中医的五行学说,但又独具特色:藏医的五源学说中的“五源”主要指水、土、火、气(风)、空这5个万物生机之源[1]。《四部医典》记载:“万物之生机来源于五源(即水、土、火、风、空),药物的生长亦来于五源。即水为药物生长之汁液;土为药物生长之本源;火为药物生长之热源;气(风)为药物生长之动力;空为药物生长之空间。五源缺一,特别是空缺了,药物则无生机。” 这一精辟论述,阐明了药物生长与自然环境的辩证关系,揭示了生态环境对植物生长的特殊性,也为构筑藏药的八性、六味、和十七功效提供了理论依据。

藏药的这一论断与中药药性的形成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中药药性的形成,以阴阳五行理论为指导,亦受地理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四气(也称四性)、五味形成之理与藏药相类似。中医药理论认为,天为阳,气生于天,具有升发之性,故亦为阳,随着节气变化,药物形成寒凉温热之性;地为阴,味源于地,故亦为阴,随地气五行及方位的变化,药物也有了酸苦甘辛咸之别。可以说,藏医药的五源学说与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存在某种联系,也从侧面反映了藏医药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吸收了部分中医药理论的精华,并结合藏民族独有的医药文化特色,逐步形成了系统而独特的理论体系。

基于此,藏药的药性理论可以定义为:藏药药性理论是以五源学说为基础,以三因学说为指导,主要研究藏药的性质、功效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其核心主要包括六味、八性、十七功效等。这就是基于五源学说的藏药药性理论。

五源学说与药性特征、病种之间的关系

藏医认为万物之生机来源于五源,药物的生长亦来源于五源,从而使得五源之“土、水、火、风、空”各自衍生出了不同的药性特征,不同的药性特征又对应治疗不同的病种,这些并种主要按照三因学说进行划分,主要包括“龙病、赤巴、培根”三大类。具体的对应关系见表1。从表中可知,土性强的药物具有重、稳、 柔、钝、润、干之效,可强筋骨,治“龙”病;水性强的药物具有稀、寒、重、 钝、润、软、温、柔之效,可使七大物质基础聚集,亦治“赤巴”病。火性强的药物具有热、锐、燥、轻、润、动之效,可生热促使七大物质基础的成熟,能治“培根”病。十七效亦源于药物的药味,如药味味甘、苦、涩者属于寒性效能;威、涩、甘者属于钝性效能 酸、苦、辛者属于轻和糙的效能;辛、 酸、咸者属于热和锐的效能。药物的药味和“三化味”相同,在临床上疗效最佳[2]。

五源学说与药味(六味)之间的关系

前面提到了藏医药的五源学说中的“五源”,主要指“水、土、火、气(风)、空”这5个万物生机之源。藏药的六味则指药物在人味蕾中的感觉,即包括:酸、苦、甘、辛、咸、涩这六味。药物的六味可以用五源学说中的水、土、火、气(风)、空这5个要素之间的相关作用和关系进行解释:土与水偏胜,则药甘;土与火偏胜,则药酸;水与火偏胜,则药咸;水与风偏胜,则药苦;火与风偏胜,则药涩[2]。因此,这就是药物六味的五源学说衍生理论,五源相互作用及与药物六味的衍生关系详见图1。

藏药的药味学说除了多了一味“涩”味以外,与中药的“五味”(酸、苦、甘、辛、咸)颇有类似之处,但需指明的是,中药的五味不只是药物通过人的感觉器官辨别出来的,表征药物在味蕾中真实味道的反映,更重要的是不同药味的药作用于机体后,产生了不同的效应,获得了不同的治疗效果,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出了中药“五味”理论,可以说中药五味超出了味觉的范围,是建立在功效基础上的对机体的综合效应,这与藏药的“六味”又有一定程度上的不同。

2藏药之八性

藏药的药性分为八性,基于五源学说而形成的药物属性主要包括重、润、凉、钝、轻、涩、热、锐八性。其中土性药能坚实机体,具重、润两性,能医治龙病;水性药能滋润机体,具凉、钝两性,能医治赤巴病;火性药,其性辛、锐、糙,动,能生火热,能治“培根”症。风性药,其性轻、动、寒、干,燥,能通精血,使身体坚实,用于“培根”、“赤巴”病的治疗。空性药,统帅诸药,通行全身,主要用于综合性疾病的治疗[2]。此外,轻涩凉三性能诱发隆病;热锐闰三性能诱发赤巴病;重润凉钝能诱发培根病,这是藏药在临床配伍使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3],从上面可以看出,药性与功效关系极其密切。

需要解释的是,藏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三大要素”,即“龙、赤巴、培根”作用失调所致,而三大要素失调又是由药物临床使用不当,饮食不和,起居不适等诱因所致。所谓“龙”,藏医认为禀受于父精母血的媾合,后天饮血与大自然之空气并合而成,是具有粗、轻、冷、细、硬、动等6种属性的组合体,就机体的具体生理活动而言,主要是呼吸、运动、排泄、循环、感觉、 机体免疫等机能关系的综合体。所谓“赤巴”,是细腻、锐、热、轻、臭、泄、潮等7种属性的组合体,就机体的具体生理活动而言,主要是体温、消化等机能关系上的综合体。所谓“培根”,是、寒凉、重、纯、软、黏、糊7种基本属性组合体,就机体的具体生理活动而言,主要是骨骼的连接关节腔的、强身等机能关系的综合体[1-3]。

由此可见,藏药的功效与药性关系密切,相互对应,并受五源相生和作用的重要影响。

3藏药之六味

藏药的六味,即指酸、苦、甘、辛、咸、涩。在藏药的临床用药过程中,具有酸、甘、咸、辛味的药物,主要用于“龙”病的治疗;具有苦、甘、涩味的药物,主要用于“赤巴”病的治疗;具有辛、酸、咸味的药物,也能用于“培根”病的治疗。在“六味”中,其中的“甘”味药物能增长元气,具有补益作用,这也与中药药性理论“五味”中的“甘”味常常作为补益药用具有类似之处,六味与功效的关系详见表2。

藏药药性理论独具特色的是,藏药药性除六味以外,尚有“三化味”之说,即药物服用消化后会出现“药味”转化作用。药物服用后,与胃火相遇,这是“培根”,“赤巴”被“龙”依次消化。这时甘味和咸味被消化后均变为甘味;酸味消化后仍为酸味;苦,辛,涩味消化后,转化为苦味。即经服用消化后的药物只有甘、酸、苦三味,故称之为“三化味”[4],可以说“三化味”是藏药药性理论的特色,有较为科学之处,这是藏医药理论现代化研究可以深入探析地方。

4藏药之十七效

藏药五源学说衍生了藏药的六味、八性、十七功效,这就构成了独特藏药药性理论基础。藏药的十七功效是指藏药对疾病具有17种功效,这十七功效中,包含了有趣的“八对”对立属性,即“寒-热,温-凉,干-稀,润-糙,轻-重,稳-动,钝-锐,柔-燥及软”[4],藏医药理论认为药物的性、味、效与五行有较强的渊源关系,即土性强的药物具有重、稳、 柔、钝、润、干之效,可强筋骨,治“龙”病;水性强的药物具有稀、寒、重、 钝、润、软、温、柔之效,可使七大物质基础聚集,亦治“赤巴”病。火性强的药物具有热、锐、燥、轻、润、动之效,可生热促使七大物质基础的成熟,能治“培根”病。十七效亦源于药物的药味,如药味味甘、苦、涩者属于寒性效能;威、涩、甘者属于钝性效能 酸、苦、辛者属于轻和糙的效能;辛、 酸、咸者属于热和锐的效能。药物的药味和“三化味”相同,在临床上疗效最佳[2]。

从藏药十七功效理论中可以看出,藏药药性理论中的八性、六味、十七功效之间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并受藏医药三因学说和五源学说理论的指导和影响,彼此间体现了系统的辩证关系,这与中医药理论思想和宏观辩证理论颇有有相似之处。

5结语

藏药药性理论的八性、六味、十七功效具有很好的一致性,都是由五源学说衍生而来,体现了彼此之很好的网络、对应的辩证关系,这当中,味具主导,性、效则形成异性对治的关系。药有其性,病亦有其性,但须异性对治(即热性药治疗寒性病),否则同性相治(热性病用热性药)犹如如火上加薪,适得其反,同理温-凉、钝-锐、润-燥、稳-动、轻-重等均体现了异性对治关系,也体现了矛盾的对立统一的关系[5]。这也与医药理论的“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就要求藏医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必须对药性理论有充分的认识。

藏医药味的形成及转化是一大特色,很好的体现唯物观的辩证思想。本文设计了五源学说药物六味衍生图,见图1,以便更加直观的阐明了“土与水偏胜,则药甘;土与火偏胜,则药酸;水与火偏胜,则药咸;水与风偏胜,则药苦;火与风偏胜,则药涩。”的五源对藏药六味的衍生关系,更好的解释“五源”作为“万物之生机之源”的内涵。另外,五源学说关于“五源(即水、土、火、风、空)对药物属性的衍生关系”,阐明了药物生长与自然环境的辩证关系,揭示了生态环境对植物生长的特殊性的精辟论断,与现代“中药资源学”研究领域关于“药材属性(道地性)与生态环境互作”关系,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体现了藏药药性理论的科学性。

藏药药性理论认为,药物六味属性经服用消化后会出现“药味”转化,最终形成“甘、酸、苦”三味,称为“三化味”,具有很好的科学意义。这一理论与中药有效成分经体内代谢后,化学结构出现了变化(按照藏医药性理论,药味变了)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中药、天然药物的体内代谢、代谢组学等的研究,正好实现对藏医“三化味”的部分证实,本课题组也正在开展这方面的研究,试图系统而深入的揭示藏药药性理论之“三化味”的科学本质。 因此,可以预见,随着人们对传统药物特别是民族药物研究的重视,古老独特的藏医药理论,特别是药性理论等的研究必将焕发出新的光彩。

[参考文献]

[1] 崔箭,唐丽。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学概论[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7:54.

[2] 罗达尚。 藏药理论初探[J]. 中国药房,1992,3(1):9.

[3] 土旦次仁。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 藏医学[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192.

[4] 崔箭,唐丽。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学概论[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56.

[5] 罗尚达。 浅解藏药的六味、八性、十七效[J]. 中成药研究,1985(10):39.

Exploration of property theory of Tibetan medicine

WANG Xue-yong1, Wubuli·TUERDI2, ZHAO Bao-sheng1, SHAO Ai-juan3,

Ilham·ABDULLA MEGIDDO2, Kaisaier·ABDU KEREMU2*, LIU Chun-sheng1*

(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102, China;

College of Uighur Medicine, Hetian 848000, China;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

[Abstract] Tibetan Herbal medicine has its own complete theory based on five sources doctrine. And the theories of "Liuwei", "Baxing" and "Shiqi Gongxiao" formed the basic core components of the property theory of Tibetan medicine. However, books and literature of Tibetan medicine have never been systematically expounded and discussed about it specially which thus will limit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ibetan medicine theory. In this thesis, we firstly introduced three basic core components of the property theory-the "Liu Wei", "Baxing", and "Shiqi Gongxiao" and their interactions as well. At the same time, the link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theory of Tibetan medicine and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were compared. The job of the thesis done above is 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further systematic reveal and development of Tibetan medicine theory.

药学专业药学论文范文【第二篇】

实验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更具有直观性、综合性、探究性和创新性。化学实验作为药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为将来的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理学等垫定良好的基础。化学实验的课程内容较为丰富,如有机化学实验、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仪器分析实验等,都是药学专业的基础实验课。长期以来,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沿用了较为传统的模式,高校教学多以课堂的理论教学为主,实验教学为其附属物。在实验内容、实验方法、实验考核等方面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验教学理念滞后,重理论、轻实验实践教学已经不能仅满足于验证理论教学的成果,而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但现行教材与教学实际脱节,验证性的实验偏多,实验教学手段单一,没有融入现代化教学方法与手段。现实教育中存在主观上重视,实际上却对实验环节有削弱的现象,甚至以理论教学代替实践教学等。学生中也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验”的现象,错误地认为理论知识比实践知识更重要,做实验敷衍了事,走过场,为完成实验而做实验。造成学生不能主动学习,对知识不会灵活应用,往往临床应用实例摆在学生面前,学生反而无从入手。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不能发现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学生的实验综合技能面窄,不能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

(二)实验内容重复且缺乏层次性科学合理的实验内容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基础。当前,实验内容还明显缺乏科学性,具体体现在:一是化学课程内容缺乏统一的编排标准,导致编排不合理,不同课程间教学内容雷同或重复现象比比皆是。例如,无机化学实验和分析实验重复,化学酸碱滴定练习与滴定分析仪器的使用这两个实验项目,同样都是练习学生酸碱滴定的操作;自来水总硬度的测定和葡萄糖酸钙含量的测定,同样都是应用配位滴定法测定金属离子的含量。二是实验课程仍以经典性或验证性实验为主,这种实验形式,不利于学生创新型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例如,氯化钠含量的测定只是简单地验证沉淀滴定法。三是实验内容缺乏层次性,显得较为单一,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四是实验内容与实际相脱节,过多地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极大地影响了实验的效果。实验项目内容与医药企业实际应用联系不够紧密,且缺乏在技能方面循续渐进地、有层次地对学生进行培养。

(三)实验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方法创新是对化学实验教学的一项基本要求。然而,就目前而言,我国在此方面还显得较为欠缺。“照方抓药”、“灌输式”等传统教学方法依然是主流,可想而知,在这些传统教学方法的指导下,化学实验教学将毫无实效性可言。在素质教育环境下,学生应当是实验教学的主体,必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主地选择实验内容、制定实验方案、进行具体实验。总之,要让学生独立地完成各项实验内容,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实验教学方法的创新。

(四)实验评价方法缺乏科学性当前,化学实验考核体系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期末实验课考试,二是日常的实验报告。各个高职院校会根据自身的实际,来具体确定两者的比例,作为最终的考核依据。然而,对比国外发达国家,我国的化学实验考核显得较为片面,考核的结果缺乏职业岗位需求的针对性、真实性,影响了最终的考核效果。

二、高职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措施

(一)提升高职实验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教育的灵魂,以前的教学理念已经无法适应这个多元化的时展,无法适应经济化社会的需要。原先的实验教学模式只是让学生墨守成规地跟着老师依葫芦画瓢,教师“包”得太多的现象普遍存在,实验前教师从实验原理、步骤、注意事项、结果分析处理均深刻、细致地给学生讲述,这样的实验教学模式只能提升学生的基本操作规范,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职业化的岗位需求根本无法保证。由于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学校若不能紧密地结合岗位实际需求和专业特点,就无法灵活地运用实验资源。教师一味只为完成教学任务,致使实验教学根本无法突出针对性、职业性、发展性的特点,导致学生缺少思维锻炼和发展的机会,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笔者认为,高职实验教学理念的要求是:教育的目标应使学生在受教育后获得就业技能,同时又获得继续学习的基础,应排除只教某种岗位技能的课程。职业性和科学性相结合,旨在使今日的学生获得能适应明日需要的各种理念和综合素质。不能仅局限于职业入门要求的具体技能,应着眼于广义的行业或职业范围技能。教学计划的安排应基于保证学生能向更高层次教育继续学习。要加强素质教育,并且课程要超越职业具体领域,应包括“敬业、合作、企业文化”等职业所需素质的所有方面。药学专业实验课程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其目的不是使学生学会某些具体的工艺知识和技能,不是获得解决某些问题的现成药方,而是使学生在掌握专业实验知识、方法、技能的基础上形成技术应用能力。因此,转变传统的实验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实验指导思想显得尤为重要。作为高等职业教育药学类专业的教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学生的职业素质、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顶岗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改革教材,推行“项目实践教学法”优化实践内容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根本,没有一本好的教材就无法使学生学到好的知识。不改革教材也就无法对药学专业教育进行改革,也谈不上教育理念的提升。只有对于陈旧的、不能赶上时展的、验证性实验的大量删减,不断增加新的创新性、综合性实验知识,与时俱进,这样才能让学生毕业之后能够拥有适应这个信息时代的能力。在此情况下尤其应增加综合性实验。综合性实验介于基础实验与科学研究实验之间,具有实验技能多、系统性强、训练面广的特点。它一般是由指导教师提出实验项目,由学生在充分理解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所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综合实验技能以及各种测量原理和方法,设计药物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测试,并最终独立地完成综合性实验任务,撰写实验报告或实验论文。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综合性实验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整合单一实验集成生产性实训,锻炼学生的实验技能、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完全符合我们实验实训教学改革的要求。我们对化学实验教学内容做了重新的优化和整合,自编了化学实验实训教材,使其在内容和方式上顺应医药企业生产的特点和要求。与此同时,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对这些内容进行了新的层次划分,并最终将其划分为基本技能、应用性操作、综合技术三个不同的层次。例如,按照药典的规定,测定布洛芬胶囊的含量。此项实验既考查学生化学分析中的氧化还原滴定法和配位滴定法,又考查了仪器分析中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还涉及到与实际药品检测。学生通过带着实验项目查找相关的文献知识,获取实验的设计路线及实验手段等,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最终解决问题。通过项目实践教学法,可以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完成实验项目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创新思维得到更好地提高。增加设计性实验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在课业基础上,设计性试验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思想和个性,不再被枯燥的课本内容所拘束,学生充分享受学习的自主性。最开始我们只要求学生对学过的实验进行改良,以此来锻炼学生,等学生积累了一定设计实验的能力,可以自己动手动脑独立完成实验的时候,教师给出设计实验的题目,由学生自己去查文献、设计实验方案、配试剂、寻找测试方法来完成我们交给他们的题目,以此来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总之,设计性实验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用工程思维的方法来培养学生,鼓励多样性,尊重特殊性,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能够提高学生独立研究、独立动手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及潜能。实践证明,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可以将所学到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学生考虑问题时就会细致和全面,就能将所学的各科知识变成一个有机整体。因此,改革陈旧的实验教学模式,改变原有的实验课教学内容中验证性实验多、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验少的弊端是目前高职教育的当务之急。

(三)以赛促教,提升实验技能通过与校企合作办赛事,促进校企深度融合,提升实验项目的职业内涵。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举办了“安捷伦杯”药品检测技术技能大赛,比赛分为教师组与学生组。通过技能大赛,促使青年教师的实验操作更加规范化、标准化;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掀起学技术,比技能,促教改的热潮;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能力和沟通水平,提高了职业素养。比赛方案设计突出“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理念,重点考查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创新能力,体现了药品质量检测的真实场景,从而提升了学生的实验技能。

药学论文范文大全1900字【第三篇】

1协同创新是中医药学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必然途径

《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分析了中医药事业面临的形势,提出要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开展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工作”以促进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而协同创新本质上是一种管理创新,是资源的有效互动和优化利用,既包括微观层面的组织内部共享机制,也包括宏观层面的各相关独立组织(如大学、企业、研究机构等)之间的合作与协同关系(产学研合作为基本形式)。为培养出掌握主要诊疗技能与传统特色疗法、能紧跟国际医学知识前沿并适应现代医学新模式需要、能独立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和具备扎实的医药学专业知识与技能、能胜任中药新药研发与生产销售等方面能力的高层次中药学人才,协同创新计划的实施是必然途径。必须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将协同创新思想贯穿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全过程,构建起协同创新的新模式(和机制)。

2协同创新是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学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应对之策

初步建立了协同创新运行机制

从主体层面看,广州中医药大学充分发挥了资源整合优势和组织协调作用,逐步完善内部组织的健全、相关章程的制定、发展目标的确定,以及相关计划和方案的安排部署,积极推动大学与政府、企业、研究所以及其他高校的合作(包括国际合作)。通过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制度等方式,全方位培养相关领域行业急需的人才。例如,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多为双导师制,研究生在合作企业见习或实习时,配备一名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导师(具备高级职称)。

创建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协同创新中心

广州中医药大学面向国家和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问题,在中医药行业领域寻找有效突破口,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启动了“筹建校级-力争省级-培育国家级”的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方案。2014年,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华南中医药协同创新中心”和“肿瘤中医药防治转化医学研究协同创新发展中心”2个协同创新平台通过广东省教育厅首批认定。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为相关研究方向的中医药学研究生教育提供了优质的平台,更有利于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加强科研平台构建

“科研主导、导师主责”是研究生教育的两大基石。广州中医药大学历来重视以科研平台建设推进研究生教育工作。在协同创新背景下,大学积极发挥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广东中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东莞中医药数理工程研究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产业园的技术优势,进一步推动校市、校企合作,共建联合研究院和多元化成果转化平台,形成政产学研用融合发展的技术转移模式。在稳步提高大学对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度的同时,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促进中医药学高层次人才培养。

加快导师队伍发展

协同创新计划的实施及中医药学研究生教育改革都必须以优质的教师队伍为根基。广州中医药大学突出了师德建设、优秀教师培养和引进、聘任制度完善等三个方面的工作。2014年大学修订了更严格的导师遴选制度,并在遴选过程中严格把关,尤其对合作单位的导师资质进行严格审核,但另一方面,遴选制度又对各类拔尖人才(和青年英才)作出了年限的倾斜。相关措施及其实施有效的保证了研究生导师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实践水平。

规范管理文件、优化培养过程

在产学研合作培养机制下,大学充分发挥校本部、研究所(或企业、医院)各自优势,以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创造开放的育人环境,增强理论教学的广度与深度、加大实践环节的考核和评价。为实现培养过程的优化,大学逐步规范了从招生考试、课程学习、临床轮训(或企业实习)管理与考核、论文撰写和学位申请等整个培养过程中的各类文件制度,如先后制定了《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博连读卓越研究生培养工作实施细则》、《广州中医药大学卓越中医师临床轮训考核指标体系与规范》、《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等相关文件。

3问题与展望

面对国家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对高层次、应用型中医药学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以协同创新为契机,是推动中医药学研究生教育(尤其是专业学位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必由之路。但要真正实现中医药院校与科研院所、中医药企业(和医院)、地方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乃至国际社会的深度融合,而不是曲意迎合所谓的社会发展,去追求“短平快”的项目,还必须立足于运行机制和驱动力上的突破,以激励机制创新和资源整合方式创新为枢纽点。因此,为推动中医药学研究生教育改革,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将是借鉴国内外高校研究生合作培养的成功经验,针对中医药学学科专业及中医药的行业特点,对现有研究生产学研合作制度(各项合作文件)的执行力和约束力进行深入调研与系统分析,并进一步创新资源整合方式、明确配置主体、完善配置机制(尤其是激励机制。

药学相关论文【第四篇】

关键词:药学监护

医院药学的发展在历史上经历了3个时期。①以调配为主的传统时期;②以药学服务为主的临床药学时期;③以改善病人生活质量为目标的药学监护时期。

药物治疗给许多病人解除病痛,带来幸福,但同样也会给许多人造成药害,引起后遗症,甚至死亡。药师从道德上讲有责任保护病人免于药害之忧。随着人们要求健康的水平提高,已不再满足有药可用,要求提高治疗质量甚至生存质量,提供优质、高效、低消耗的药学服务。PC应运而生则是一种必然趋势了。

一、PC的定义

药学监护(PharmaceuticalCare简称PC),也有称为药学保健或药疗保健。PC是一种过程,药师通过与病人和其他专业人员合作,设计治疗计划,其执行和监测将会对病人产生特殊的治疗效果。它包括3种功能:

①发现潜在的或实际存在的用药问题;②解决实际发生的用药问题;③防止潜在的用药问题发生。“药师的使命是提供PC,PC是提供直接的、负责的与药物有关的监护,目的是改善病人生活质量”。

二、药学监护的主要内容

(一)把医疗、药学、护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医生、药师、护士齐心协力,共同承担医疗责任。

(二)既为病人个人服务,又为整个社会国民健康教育服务。

(三)积极参与疾病的预防、检测、治疗和保健。

(四)指导、帮助病人和医护人员安全、有效、合理地使用药物。

(五)定期对药物的使用和管理进行科学评估。

三、药学监护中药师的职责

(一)与医生一起设计药物治疗方案(即个体化用药),监测病人用药全过程。对药物治疗做出综合评价,发现和报告药物过敏反应及副作用,最大限度 地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及有害的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

(二)综合管理PC所必需的资源(包括人和药品)。药物使用管理包括采购、储存、供应及药物使用评价。对医生、护士进行药学指导,提供有关药物的信息咨询服务。对病人采取直接服务,包括用药教育、临床治疗会诊等。

(三)保证合理用药,即安全、有效、经济的用药,如①药物正确无误;②用药指征适宜;③疗效安全,使用价格适宜;④剂量、用法、疗程妥当(依据药动学和药效学知识决定剂量及疗程);⑤用药对象适宜(无禁忌症、不良反应小);⑥调配无误;⑦病人遵从性良好。

(四)建立病人用药档案,对病人生活质量的评价。

四、医院药师在PC中的地位

(一)药师的委托人是病人。作为病人的委托人,药师必须与病人建立“一对一”的业务关系。

(二)建立“处方者、药师、病人”新型伙伴关系。

PC要求全体药学工作人员都是病人保健的提供者。

其他医务人员及病人可与药师进行直接对话,起到医师延伸者功能,成为治疗队伍的一员。

五、开展药学监护的重要性

药学监护首先促进了药物的合理使用,提高了药物的治疗效果;其次减少了药物的不良反应,能够预防某些药源性疾病的发生;第三,病人的疾病得以治愈,病症得到消除或减轻,从而达到改善病人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的根本目的;第四,由于大幅度减少或杜绝了不合理用药,节约了药物资源,因而降低了医疗费用;第五,提高了药师在医院乃至全社会的地位和形象。

我国临床药学工作起步较晚,药学监护工作处于宣传时期。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事业改革的深入发展,人民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对药学监护的社会需求将日益增加。

六、我国实施PC的障碍

(一)观念上的障碍。

11超越药师的传统工作实现由“对保障药品质量和供应负责”向“对病人用药结果负责”的转变,药师本身也得到施展专业才能,树立崭新职业形象的机会。

21超越以治愈疾病为目标的观念PC提供的服务不光是要把病人现有的疾病治愈,而且要恢复病人的健康,使病人保持良好的身体机能和精神状态。

31超越生物学指标评价治疗结果的观念开展PC工作,就要综合评价药物对病人整体功能、生存质量的影响等指标。

41超越具体医疗机构狭小的地域观念实施PC,药师不光是对本单位住院病人进行药学服务,而是在整个疾病治疗过程中持续不断,甚至对已出院的病人也应负有关心的责任。

51超越现行的药学业务分工医院所有药学人员,虽分工不同,总体目标都是通过药品和药学手段向病人提供改善生存质量的服务。

(二)药学资源方面障碍:时间不足,人员编制限制,工作场所有限,技术条件有限,医疗体系方面的障碍,PC的连贯性要求医疗系统是个完整的体系。

(三)信息资源方面的障碍。

11医疗信息不足向病人提供PC的药师不仅要能及时获得药物的知识和最新信息,更重要的是要能够取得病人的医疗文件。

21药师应当为每位病人建立正规的药历,详细记录病人的药物治疗情况(用药时间等)和用药前后化验的结果(疗效与反应等),但药师一般缺乏编写常规医疗文件的训练和经验。

(四)法规方面障碍。

PC工作在我国还处于宣传阶段,没有制度,尤其缺少一套客观的、科学的、能为医生、病人接受的评价标准,用来衡量药物应当产生的结果,以及对病人生存质量的影响。开展PC是药师与医生、护士以及其他健康保健提供者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整体配合,药师开展PC并不是重复医生、护士的临床业务,而是对其工作的补充。

七、未来医院药学的展望

21世纪药师的基本任务就是实施PC,未来的医院药师应该既懂药又了解临床,其基本工作内容有:血药浓度监测与解释、临床治疗咨询与会诊、病人出院后药物使用教育、门诊病员药物咨询、药物不良反应监察与鉴定、新型科研制剂开发、参与新药临床评价方案的制定等。通过发挥药师的专业特长,保证理想的用药结果,降低因药物有关的医疗费用。尽可能使每一位病人在接受药物治疗后能够保持正常的机体功能和精神状态,生活得健康幸福。

参考文献:

[1]陈秋潮。药学监护是临床药学的重要内容1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6,16(9):3932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45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