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无衣》诗经鉴赏及译文【汇集4篇】

网友发表时间 263973

【导言】此例“《无衣》诗经鉴赏及译文【汇集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无衣》鉴赏及赏析【第一篇】

原文:

秦风·无衣

[先秦]佚名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

注释

1、袍:长袍,即今之斗篷。

2、王:此指秦君。一说指周天子。于:语助词。兴师:起兵。

3、同仇:共同对敌。

4、泽:通“襗”,内衣,如今之汗衫。

5、作:起。

6、裳:下衣,此指战裙。

7、甲兵:铠甲与兵器。

8、行:往。

赏析:

这首诗充满了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气氛。按其内容,当是一首战歌。全诗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当时的秦国位于今甘肃东部及陕西一带。那里木深土厚,民性厚重质直。班固在《汉书·赵充国辛庆忌传赞》中说秦地“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故秦诗曰:‘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焉。”朱熹《诗集传》也说:“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这首诗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确实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他们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他们就一唿百诺,紧跟出发,团结友爱,协同作战,表现出崇高无私的品质和英雄气概。

由于此诗旨在歌颂,也就是说以“美”为主,所以对秦军来说有巨大的鼓舞力量。据《左传》记载,鲁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吴国军队攻陷楚国的首府郢都,楚臣申包胥到秦国求援,“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于是一举击退了吴兵。可以想像,在秦王誓师的时候,此诗犹如一首誓词;对士兵们来说,则又似一首动员令。

如前所述,秦人尚武好勇,反映在这首诗中则以气概胜。诵读此诗,不禁为诗中火一般燃烧的激情所感染,那种慷慨激昂的英雄主义气概令人心驰神往。之所以造成这样的艺术效果,第一是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怒与愤慨,仿佛在人们复仇的心灵上点上一把火,于是无数战士同声响应:“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第二是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使人想像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这样的诗句,可以歌,可以舞,堪称激动人心的活剧。

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如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敌人。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行训往,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这种重叠复沓的形式固然受到乐曲的限制,但与舞蹈的节奏起落与回环往复也是紧密结合的,而构成诗中主旋律的则是一股战斗的激情,激情的起伏跌宕自然形成乐曲的节奏与舞蹈动作,正所谓“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礼记·乐记》)

《无衣》原文【第二篇】

先秦:佚名

岂曰无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岂曰无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

《无衣》鉴赏及赏析【第三篇】

无衣-诗经原文

无衣

秦风〔先秦〕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注释

①衣:古代上衣称作衣②子: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相当于“您”。③袍:长衣。

④王:此指秦君。一说指周天子。⑤兴师:起兵。

⑥戈矛:古代一种兵器。在长杆的一端装有青铜或铁制成的枪头。⑦泽:内衣。

⑧戟:一种兵器。柄端为金属枪尖,侧边为月牙形利刃,是戈与矛的合体,兼有直刺、横击的功能。

⑨作:起。

⑩裳:古人穿的下衣。古代男女都穿“裳”,是裙的一种,此处是指战裙。

①甲兵:铠甲与兵器。?行:往。

无衣-诗经拼音解读

wú yī

qín fēng 〔xiān qín 〕

qǐ yuē wú yī?yǔ zǐ tóng páo 。wáng yú xìng shī,xiū wǒ gē máo 。yǔ zǐ tóng chóu!

qǐ yuē wú yī?yǔ zǐ tóng zé 。wáng yú xìng shī,xiū wǒ máo jǐ 。yǔ zǐ xié zuò!

qǐ yuē wú yī?yǔ zǐ tóng shang 。wáng yú xìng shī,xiū wǒ jiǎ bīng 。yǔ zǐ xié háng!

相关翻译

谁言你无衣穿?我与你共享长衣。君王起兵征战,修整我那长矛,愿与你共同抗敌。

谁言你无衣穿?我与你共享内衣。君王起兵征战,修整我那短戟,愿与你一起杀敌。

谁言你无衣穿?我与你共享战裙。君王起兵征战,修整铠甲与兵器,愿与你共进退。

相关赏析

内容解析

这首诗作为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读完让人精神为之振奋。据考证,周幽王时期,王室内讧,戎族入侵,进攻镐京,周王室土地沦陷,秦国靠近周王室京畿,遂奋起抗战。诗中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是永不过时的爱国主义精神!

全诗共三章,全部采用问答体形式。

第一章,兵临城下,一句“岂曰无衣”,看似发问,实则一呼百应,与王室保持一致,“与子同袍!”共享长衣,休整长矛,共同抗敌!

第二章,战鼓齐鸣,一句“岂曰无衣”,不是重复,不是发问,“与子同泽!”共享内衣,休整短戟,无惧侵犯,一起抗敌!

第三章,大敌当前,一句“岂曰无衣”,是饱满的激情,是满怀的愤怒。

“与子同裳!”共享战裙,拿起那精良的铠甲和兵器,共同进退!

“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简单的三句话,却是军民一心,云集响应,团结协作,共同作战,表现出崇高无私的品质和同仇敌忾的精神。“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三句动作描写,准备精良武器。一致抗敌的军群形象,跃然纸上。“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王室命令已出,全体动员,本诗更像是一首誓词。

这样的诗句,可歌,可舞,堪称激动人心!

章法结构

1.重章叠句的形式

诗用重章登句的形式反复咏唱。三章诗的字数、结构都相同,只是在相对应的个别地方改换了少数不同的词,使用了不同的韵调,借以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强调一种思想和愿望,并使之充实集中、逐层递进深化,来加强主题的感染力。看似造语寻常,细味含义深远。其次是章法变化,奇特有致。每章都是先用两个偶句作基础,接着紧加一个奇句推向高峰。这就突破了一般光用偶句的惯例,而又使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加突出深入。

2.问答式的句法

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陈继揆《读诗臆补》说:“开口便有吞吐六国之气,其笔锋凌厉,亦正如岳将军直捣黄龙。”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愦怒与愤慨,仿佛在人们复仇的心灵上点上一把火,于是无数战士同声响应:“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泽、裳)”,这一问是如此无畏,这一答则有如气吞山河。全诗塑造了一群同仇敌忾的将士形象、决心与行动,与音乐式的节奏相结合,一种战斗的激情在文字间震荡。

3.富有强烈动作性的语言

诗的语言富有强烈的动作性,“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使人想象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这样的诗句,可以歌,可以舞,堪称激动人心的话剧!诵读此诗,不禁为诗中火一般燃烧的激情所感染,那种慷慨激昂的英雄主义气概令人心驰神往。无怪乎吴闿生《诗义会通》评为“英壮迈往,非唐人出塞诸诗所及”。

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如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我们有共同的敌人。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行”训往,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这种重登复沓的形式固然受到乐曲的限制,但与舞蹈的节奏起落与回环往复也是紧密结合的,而构成诗中主旋律的则是一股战斗的激情,激情的起伏跌宕自然形成乐曲的节奏与舞蹈动作,正所谓“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5.赋的手法的使用

本诗铺排叙述了一群将士齐心备战的场面,气势充沛,并能烘托出一种氛围,使诗歌充满了慷慨雄壮的基调。用“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层地展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他们互相召唤、互相鼓励,舍生忘死,同仇敌忾,演绎出一首慷慨激昂的从军曲!

鉴赏:

《毛诗序》评此诗为:《无衣》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战。”读过这首诗的人都可以感觉出《毛诗序》此评显得偏颇。整首诗从头到尾都洋溢着一种高亢的激情,只有赞美。没有讽刺。《毛诗序》此评驱散了诗歌本有的艺术魅力。朱熹在《诗集传》中也说:“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在这首诗上朱熹眼光独到,一语中的,他看出了这首诗意气风发,豪情万丈,秦地人民好战尚武的精神势不可挡。

这首诗是整齐的四言句式,从第一章中“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可以看出这是秦地人民为了作战的心理活动,他们现在挺身而出,不管环境有多艰难都视死如归、同仇敌忾。第二章就可以看出情感有所变化“修我矛戟。与子偕作”,这一章秦兵似乎跃跃欲试。修好各种武器,全面做好迎战的准备,只等君王一声令下。到了第三章感情激烈如泉涌,"修我甲兵。导子偕行”,修好武器大家团结一心上前线,如果说第二章是待发的箭,那这一章他们便像离弦的箭一般冲向前去,所向披靡。整首诗无不渗透着那种慷慨激品的英雄气概,大家有着一颗同仇敌忾的心,他们同穿一个战袍,同穿一件外衣,甚至是同穿一件汗衫。战士们连战衣都备不齐,但是大家团结互助,什么都不计较。就凭着这种执著劲,还有什么东西是不可摧毁?相信每一位读者都会被诗中这种斗志昂扬、众志成城的精神所感动。在那样一个年代,那样艰苦的环境下战士拥有的就是心之所向,这股热情令人心驰神往。

作者介绍

诗经《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共311篇,因此在先秦时期又名《诗》或《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的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廷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诗经》的内容丰富多彩,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可以说是一部百科全书。详情

诗经无衣的译文及注释【第四篇】

译文

难道说我没衣服穿?我的衣服有七件。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既舒适又美观。

难道说我没衣服穿?我的衣服有六件。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既舒适又温暖。

注释

①七:虚数,言衣之多;一说七章之衣,诸侯的服饰。

②子:第二人称的尊称、敬称,此指制衣的人。

③安:舒适。吉:美,善。

④六:一说音路,六节衣。

⑤燠(yù 玉):暖热。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263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