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试谈高中语文教学方法论文精选8篇

网友发表时间 1900649

【参照】优秀的范文能大大的缩减您写作的时间,以下优秀范例“试谈高中语文教学方法论文精选8篇”由阿拉漂亮的网友为您精心收集分享,供您参考写作之用,希望下面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吧!

试谈高中语文教学方法论文【第一篇】

开设阅读课,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广泛地猎取语言文字背后的内涵,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浓厚的阅读氛围的渲染下,学生由爱读书到会读书,最终达到读好书、好读书,读以致用的目的。而今年学校高一高二都设置了语文阅读课,每个星期一节,我想,真正的目的,不单是要学生提前阅读高考要求的几本名著,让学生不致于在高三总复习的时候“兵荒马乱”,更重要的目的是要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名著,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真正将语文的课堂教学和课后学生的自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语文学习习惯。

语文是阅读的学科,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就包含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对此,我认为有以下几点的基本特征:首先,有预习习惯。预习语文课文其实就是对文本的初步阅读,语文的课堂教学如果没有这样的前提,上起语文课来无疑是“生吞活剥”,所有对文本的初步理解不单单是来自于教师的提示,更多的是要学生独立自主的去理解和思考,有了预习,才有基础,所有语文课的互动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等的目标才有了实施的前提条件。其二,有常常阅读的习惯,就是要常读书。高中语文仅仅把课本的知识搞懂是远远不够,更多的基础的累积和知识面的拓展是靠平常的阅读来累积。其三,有良好的语文阅读方法。边听课边阅读边作笔记,在阅读的同时注意零散知识的累积。并且在阅读文本的同时有一定的阅读速度,要读得巧。其四,阅读后及时反馈的习惯。收获的乐趣就是学习最大的促进力,所以阅读不单是完整教师布置的作业,更要在阅读后及时的思考、创新的去体会文本,形成属于自己的一套见解,更可以自主的去搜寻相关的资料来阅读,扩大知识面,提高语文素养。

因此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无疑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我想,语文阅读课的长远目的更多是在于此。

(一)a、有阅读兴趣但没时间读(83人)。

b、有阅读的兴趣但不知道怎么读(8人)。

c、有阅读的兴趣但觉得读完后对学习没什么用(3人)。

d、不喜欢阅读2人。

(二)在课后有安排固定时间去阅读的(17人)。

(三)上语文课前一定会预习课文的――。

(1)老师有布置就会预习(90人)。

(2)老师不布置也会预习(46人)。

这份调查很简单,就是上课时教师询问,学生举手示意,数字虽然粗略,但却也很能看出问题:95%的学生对阅读是有兴趣的,也喜欢在课余时间阅读一些有用的书籍。但是,只有很少的学生养成了固定时间内固定阅读的习惯,大部分同学都是视时间和心情而定,有空有心情就会去阅读,也没有具体的长短时间的限定。而相当一部分同学认为一天里能完整作业,应付考试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固定时间阅读真的是“没时间也没精力”。“当我两眼昏花的做完所有的数理化作业,想着明天还有英语单词小测,我想,和林黛玉还是在梦里去相会吧。”――6班一位同学幽默的话语似乎也讲出了语文阅读实行的无奈。当然,不能排除有阅读行为而没有阅读效果的因素。一个学期来的阅读课中,经常是看到许多同学一节课看书看不到10页,下课后问他读到了什么内容,两眼茫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在与阅读方法的不得当和阅读速度的缓慢。这种现象如果一直持续势必会影响学生对于语文阅读的兴趣,影响到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所以,语文阅读课作为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大门”,必须要形成一定的引导机制,用适当的方法教会学生阅读,引导其阅读,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开发学生的阅读能力,使之和日常的语文教学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对此,我有以下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确立阅读目标。

要想提高阅读课效率,就必须有明确的目标,这样在阅读课整个机制运行中,教师的指导才能有的放矢,不致于放任自流,使学生避免了阅读的盲目性和阅读时间的浪费;而学生也由于目标明确而有“章”可循,阅读时就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求知欲就会更加强烈些。

阅读课总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而要将阅读纳入“有效教学”和“任务型学习”的轨道,还必须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制定更加具体的目标,便于教师循序渐进地引导和控制学生达到目标,而学生也能较有效地进行阅读学习。为了保障阅读课顺利实施,可采取以下措施:

1、阐明每一堂阅读课的目的。(读什么书、一节课内要解决什么问题,是关于人物还是关于情节等等)。

2、用ppt幻灯片,10分钟以内的视频片段(针对重点选择,如《哈姆雷特》“决斗”《老人于海》“与鲨鱼搏斗后的独白”),或印发读书方法指导文章,在阅读方法上给以具体的指导。其实就是要求学生明白这一堂课所阅读的书适合怎样去阅读,是要理解性阅读、评价性阅读、还是鉴赏性阅读、积累性阅读等等。

3、提出阅读要求(摘抄、读书笔记、写随感、人物评价等)。

4、通过读后感、书评,检查阅读效率。(这是大部分老师都在实施的)。

5、不一定每周的阅读课都放任学生自由阅读,可以利用一定的时间当作预习课――预习下周要上的'课文,特别是在教授小说和戏剧单元的时候,预习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让学生先预习课文或阅读一定量的文本书籍,让学生在课堂上当众回答教师提出的预习问题,或是对文本发表个人的见解。上《窦娥冤》的时候,因为课文的篇幅很长,又受到元曲戏剧语言的限制,部分的段落比较难读懂,我就在阅读课让学生先预习,阅读每一折的内容,不懂得当众勾画圈点,举手询问老师,最后,请四组的同学各推举一位同学来复述《窦娥冤》从“楔子”到第三折的内容,包括人物、情节、重点场面描绘……,其他同学可以就这位主讲人的复述再作补充,或当场给予评价。这样的预习课,不仅仅解决了学生课后没时间预习和阅读的问题,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二、抓好训练。

在阅读机制运行中,学生虽然是主体,但是教师的导向和控制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仍是决定性的因素。教师循序渐进的指导,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具体要抓好两个“训练”和五个“指导”:。

1、语感训练。

叶圣陶先生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方渐能驾驭语言文字。”“多读”己经是被世人接受并付诸实践的一条学习语文的重要而有效的经验。平时所说的“语感”就是对书面语言敏锐的感知力。人们在进行阅读活动时,是一定要展开认真思考的。但实际上,人们在读1篇文章时不是读一个字想一个字,也不是对文章一字一句进行苦苦推敲。通常的情况是,比较快地逐句读下去,甚至是“不假思索”地一路读下去,而有些词句、有些提法、有些描写会引起阅读者的注意,促使去发现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于是对文章的理解便逐渐深化。这就是凭借了“语感”。语感不强,常常是阅读时苦于理解无从深入的原因;而语感较强,则往往是阅读时迅速发现关键所在、理解得以深化的前提。平时对各类作品倘若不是认真下功夫去诵读,去思考,去品味,要想在阅读时凭借读物对视觉器官的刺激从而唤起相应的经验和感受,显然是不可能的。如果平时品味体会的功夫下得扎实,各类文章都读得比较多,自觉地训练语感,那么,阅读1篇陌生文章时的反应势必会灵敏得多。所以,培养学生对书面语言的敏锐感知力,对于阅读教学也好,作文教学也好,都是不容忽视的。

当然这里所说的语感培养,不是要学生把每一本名著从头念到尾,更多的是要教会学生怎样“精读”“快速阅读”“略读”。作为教师可以有选择性的要求学生对文章中的精彩段落进行诵读,通过诵读加深学生对于文章的印象、对所写人物的印象,进而引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深入思考,拓展阅读的兴趣。

2、思维训练。

语感,毕竟只是一种感受到的东西,只有经过深入思考,诉诸理性分析之后才是更可靠的。这种深入思考、理性分析需要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需要训练。使阅读理解更加准确、深入,必须具备“探究”能力。“探究”能力就是思维训练的结果。在阅读过程中,首先引以思维的是词语的特定含义、句子所表达的意义、段落含义的准确辨析;再是语言运用的佳妙,如句法严谨、繁简适度、语言流畅等等;再是正确分析和掌握作品中的材料,例如作品中的人物、事件、景物、例子、数据、道理等等。把以上这些问题弄清楚了,解决了,而且养成了习惯,那就具备了善于“探究”的能力。

阅读能力培养目标,就是要造就出千百万个“一目十行,过目成诵”的人,只有养成“精读”、“略读”、“快速阅读”的良好习惯,才能达到“过目成诵”这种境界。

三、搞好指导。

1、方法指导。

读书的目的在获得书中的意义、思想,读法的目的在获得书义之方法。阅读教学的意义系根据一定的目标、目的、寻求最经济的途径,助成读解文章的能力。语文老师的任务不是限于教学生去读解1篇篇范文,而在于指导学生掌握多种适合于目的的读书方法。在阅读课里,教师根据具体的阅读目标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如精读与略读,朗读与默读、速读等,还根据书的内容、目的和不同的种类指导学生进行理解性阅读、评价性阅读、鉴赏性阅读、积累性阅读、应用性阅读、消遣性阅读等等。

2、迁移指导。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最终目的要有迁移能力。让学生明白阅读是有目的的,要将自己所读融入、运用到自己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中去,积极主动地运用自己从书中得来的知识,更有效地进行学习,更深刻地了解我们的社会,更迅速地促进自己成长。如指导学生模仿名作名篇中句、段、章写作;指导学生写读后感,针对名著中的人物写评价,使学生逐渐提高阅读的深度,培养创造性思维。

3、交流指导。

要使学生培养多方面的阅读兴趣,使其兴趣更持久、阅读效果更全面更好,就必须让学生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主人,并让他们多感受到阅读的成果,仅靠读书笔记来提高阅读效益还不够,还应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中掌握知识的乐趣,而要达到这一点,就必须进行交流指导。交流形式有许多种,如好书推荐、朗诵会、书评、辩论会、专题讨论会、笔记交流等,这些交流形式不仅可以激发一种互相暗示和互相激励的心理要求,使学生群体阅读从众倾向得以强化,还可以提高学生写作、表达能力。

4、差异指导。

学生的差异性要求教师的指导要有所不同,对学习水平较高的同学,定的目标可高些;对学习水平较低的同学,则定的目标要相对低一点。对阅读面狭窄的同学要注意引导他们开阔视野,博览群书;对阅读面开阔的同学,则注意引导他们深入阅读,切实理解其中蕴含的积极、健康的情趣和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以真正获得阅读的真谛。

三、加强检测考评。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为了把“阅读”教学落到实处。阅读检测其实已经贯穿了阅读课的每一个环节,包括随堂检查阅读笔记、上课提问(课外知识)、讨论课等。这里所指的主要是写书评,读后感。当然有条件也可以开展一些活动,如1、让学生撰写阅读名著的心得体会,定期检查评讲,并把优秀文章集结成集。2、开设名著阅读汇报课。让全班学生组合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就某一本名著,向全班同学汇报。其中一名同学做主汇报人,其他同学做副汇报人,比赛的形式来表现。这样类似论文答辩的汇报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激发阅读的兴趣。

总的说来,阅读课作为“人文教育”的有效尝试,一种开放性的语文教学模式,把语文学习的外延拓展为生活的外延,在墨韵书香的熏陶中,全面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要真正达到“读书以致用”的目的还有待每位老师和学生的努力。

试谈高中语文教学方法论文【第二篇】

知人论世法“诗言志,歌咏言。”诗歌往往是诗人在特定的背景、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下表达的一种特定的情感。我们如果不能够准确把握这种背景性的资料,往往很难准确地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对此,知人论世、弄清史实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所谓知人论世,就是要掌握诗人的生平和他创作诗歌的特定背景知识,作者的经历和意志情趣,作者所生活的时代特点,在了解诗人思想轨迹的基础之上,就会逐渐理清作者要倾吐的心声和想表达的情感;所谓弄清史实,就是对于诗歌当中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师生要有相应历史知识的积累,以课件展示或者讲故事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示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牢牢握住读懂诗歌的一把钥匙。

意象分析法意象是构成诗歌意境的重要元素,也是揣摩诗歌意境、领悟诗歌思想情感的关键所在。在诗歌中,常常有一种反复出现的意象来表达诗人特定的情趣和意味,它代表民族和人类共同的情感和体验。也就是说,某些意象某些情感具有对应规律。因此,我们在解读诗歌的过程中,必须以意象为突破口。分析意象类题目,重点要把握住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第一步,要从诗歌当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找出相关的意象,并根据诗中诗句或体现景物特点的关键词语概括意象特点;第二步,要结合诗歌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意象;第三步,分析诗人描绘这个意象的作用或效果。在诗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诗歌意象的分析,通过分析意象的自然属性挖掘意象背后深层的内蕴,在分析的过程中注意把握多个意象之间的联系,从而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感情。在分析意象的过程中,首先要抓意象的特殊内涵时候。例如: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以折柳表惜别,“柳”是“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以蝉喻品行高洁;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意象的特殊内涵,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联想和解读。

强化诵读法语文新课标中对诗歌教学的目标要求是:“阅读古今中外出色的诗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结合“书读百篇,其义自见”的古训,要想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并以此来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我们在诗歌教学的实践中就要通过自由朗读、教师范读、听录音、反复诵读等形式来进行强化诵读训练。在诵读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诵读指导,包括指导学生要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语速的轻重缓急等;让学生在反复诵读吟咏的过程中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领会其深远的意境,从而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

试谈高中语文教学方法论文【第三篇】

诗歌是语言艺术和情感艺术的融合,是最精纯美妙的文体。诗歌本身具有语言的象征性、隐喻性、多义性和非确定性等特点,同时又具有节奏、韵律的音乐美和语象、造型的画面美。这些都要求我们应当从诗歌本身的特点出发,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品味语言艺术和把握诗歌的情趣与韵味,真正实现诗歌教学中学语文与学做人的统一。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分诗,七分读。”诗歌与韵律、节奏密不可分,应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诗的节奏、韵律,感受音乐美,体味诗人的情感。应要求学生做到正确朗读,流利朗读,有感情地朗读。要求学生初步感知,通过反复诵读读出诗歌的语气和情感。这一阶段是诗歌鉴赏的起点和基础,是由诗歌的表层含义向深层含义的过渡。

更高层次的朗读称为情读。“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情到深处自然表露于外。

在教学中除了指导学生正确诵读之外,还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来促使他们更好地朗读,激发他们读诗的兴趣。比如开展各种朗读比赛、诗歌竞赛等。通过朗读达到理解诗歌的目的。

(二)创设情境,变换教法。

诗歌有高度凝练的语言,一定的节奏和韵律,还有着概括性、形象性和音乐性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介绍诗歌的相关知识,为他们理解诗歌和练习写作诗歌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同时也使学生在想象、联想,以及语感、语言等方面的能力有所提高。“读诗使人灵秀”,在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情感丰富,想象力强,可塑性强,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强化诗歌教育,让学生大量地积累背诵出色诗歌,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对于诗歌的教学,传统的讲授方法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具体情况改变教学方法,比如根据诗歌内容创设出易于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境;比如在朗读阶段为学生进行范读,创造宽松愉悦的朗读环境;在讲解诗歌时,采用多种形式来引导学生,如用激情澎湃、富有感召力的语言去感染学生,或用多媒体手段从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触发学生的想象力和理解能力;还可以通过课本剧等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既能深化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他们的写作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可谓一举多得。

(三)尝试练笔,创作诗歌。

为了激发学生学诗的兴趣,教师应尽力营造读诗、写诗的氛围。在班级中开设赛诗会,让学生搜集积累诗歌,通过朗读培养兴趣和语感,积累语言。同时鼓励学生写律诗、绝句、现代诗等,在班级中进行评比,让学生选出出色的作品,抄写到黑板报上或是张贴到班级展示栏中以供大家学习借鉴。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读诗的兴致,又调动了学生写诗的兴趣,久而久之,学生诗歌品鉴水平与写作水平自然有所提高。不光是古诗文学习如此,在现代文教学中也可以涉及诗歌的练笔。

总之,诗歌教学对于教师甚至整个教育来说都是一项艰巨的工作。我们既要继承传统的好的教学方式,又要有所创新,让诗歌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出色诗歌,发现并欣赏它的美,进而享受美感体验和挥洒才思的愉悦,让我们的民族更多一些诗意和智慧。

试谈高中语文教学方法论文【第四篇】

要实现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良好衔接,必须注重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我校在这一方面进行了相关的教学试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语文课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将初中语文课堂的容量加大,并有意识地将知识、学法“上挂”到高中阶段,可使初中学生的某些语文能力在高中的“学前教育”中“提前”形成;同时,现代信息技术和语文学科的恰当整合,又促进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习惯的养成。这两方面的“贯穿”为学生的高中学习和终身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也在这个过程中成了必然。先进教学手段的运用,将有利于实现初高中语文的良好衔接。

二、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就是要求教师的教学过程要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并重,改变只重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的片面做法。教师不但要授学生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即教师在注重基础知识传授和讲解的基础上,要能让学生逐渐理解语文学习的规律,逐步形成正确的语文学习的能力和方法。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错位的一个内在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掌握语文学习的正确方法。学生由得“鱼”而获“渔”,必须是学习过程通过自主学习而逐渐悟得的。故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并实现其自主学习。

试谈高中语文教学方法论文【第五篇】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序言中写道:“新世纪的高中语文课程面临着新的要求,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课程内容和结构;要在追求高中教育共同价值的同时,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要使全体高中学生都获得必须具有的语文素养,同时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探寻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给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这就要求一线教师上课一定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力求有效、高效,避免低效甚至无效的课堂出现。有效的核心就是教学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课堂教学,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进步和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交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个性爱好探究性阅读阶段。

这一阶段适用于高一学年,主要讲阅读个性。也就是说要从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对学生的阅读范围、角度和思路等方面少干涉,甚至不干涉,即由着学生“性子”选择阅读对象。这种个性兴趣探究性阅读,目的是锤炼学生的自主探究性阅读习惯和方法,为其日后深入地自觉地学习语文锤炼基本功。在这一阶段,特别需要教师有一定的魄力,即要敢于“放手”,敢于放开。高考我校的鹰潭地区语文状元曾燕萍同学曾说,优异的语文成绩主要得益于自觉广泛的阅读。

当然,说是由着学生“性子”阅读,并不等于放任自流。阅读进度,专题选定,材料收集等等都要由教师精心策划,最终要求学生形成阅读专题论文或总结(字数大约为2500字)。否则,阅读会成为“放羊式”阅读,高兴而起,无果而终。

试谈高中语文教学方法论文【第六篇】

一首好诗就是一个世界,自“诗三百”以来,经楚辞、汉乐府、魏晋南北朝诗,迄唐诗宋词元曲,其间不绝如缕的是两千多年来诗人们忘情其间的醉心之作,帮助学生通过有益途径品读中华文化的瑰宝,是我们高中语文教师的责任,对于教学方法我有以下几点心得。

一、情读:无情岂能动人。

不带感情不读诗歌,无情岂能动人?

尽管古典诗歌历时久远,今人阅读起来不易理解,但还没到完全不知所云的地步。初读诗歌我们还是能领会其中的情感的。比如在教授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时,学生结合注解已经感受到诗人的伤感。我提醒学生带着这种感情去涵咏诗句,让学生在读时逐渐与诗人产生共鸣。

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语气变化让学生更为亲切、真实地体会到作者彼时彼地的真情实感,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艺术的感染和哲理的启迪,由此达到“入境”的状态。对于古典诗歌我们应让学生少齐读,多个体品读,浅吟低唱,细细涵咏。不是所有的诗歌都适合齐读,齐整的朗读就象一支部队齐步前进,士兵无暇欣赏路边的风景一样,这就是“复恐匆匆说不尽”。更为有益的尝试是师生选择合适的乐曲进行配乐朗诵,如有空闲组织诗歌朗诵会更易激发学生走近古诗的兴趣。

二、意读:涵咏工夫兴味长。

初读把握诗人情感,我们依然处在“浅草才能没马蹄”的状态,尚需较多的时间细品诗意诗境:涵咏工夫兴味长。

每个人在童年时都是读过背过几首古诗的,但令人人尴尬的是我们不见得能讲出深刻的含义来,我们的理解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因为古典诗歌的凝练性、跳跃性很大,而今人又习惯用繁复的现代汉语去思维,所以得读出古诗中省略的内容,字斟句酌,看出诗句背后的文字,方能充分感受字里行间丰富厚重的内容情感。

当然,这个过程包括对作者情况及写作背景、时代环境的了解。我觉得每首诗都有一个故事,我们应“上穷碧落下黄泉”去还原。比如辛词《水龙吟》,我们看到了诗人报国无门、英雄失路的悲情故事。读到这种程度,学生不仅品出诗人的伤感更能进一步理解他“今日山川对垂泪,伤心不独为悲秋”的怨愤。

三、想象: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

意读古诗很重要的一种本领是想象。

古典诗歌常常借助景物形象来传情达意,所以说诗贵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我们得静下心来在想象中还原彼时彼景,去感受诗人无我之境的超然或有我之境的浓烈。正是“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

四、美读:转益多师是吾师。

《论语》里讲: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指出艺术手法对于表情达意的'重要意义。

杰出的诗人们能出神入化、炉火纯青、不着痕迹地妙用艺术技巧,形象真切,细腻传神得表情达意,对此我们怎能视而不见?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古人创作的高标准、严要求可见一斑。

我们需要从诗歌鉴赏的低阶段,上升到研究美的艺术的高阶段,明了诗歌的艺术技巧,更有效的品读其他诗歌。比如辛弃疾《水龙吟》上阕的借景抒情,下阕的化用典故,对比之中表明心志。没有这些技巧,也许我们今天只能在史书中看到辛弃疾的大名,而无缘与他在诗词的世界中同喜同悲。

另外我们还得善于联系归纳,如哪些诗人有相似的情感志向,类似的诗句。如由《水龙吟》我们想到:宋玉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贺的“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刘概的“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岳飞的“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这样我们眼前就不只是一位诗人,而是诸多诗人,不是一首诗,而是一组诗,转益多师是吾师,我们的眼界顿然开阔。

古典诗歌是美的艺术,我们有责任传承艺术的美。

五、自读:江山留胜地,我辈复登临。

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关于诗歌主旨思想,少明确统一,多个体感悟。

诗歌是一定时代生活的反映,也是作家思想、人格的写照。理解诗歌不能忽略时代和诗人本身的特征,但是绝不能用时代和诗人的特征局限了对诗歌的理解。我们应该提倡和尊重学生的个体理解。只要学生们对这首诗的主题及艺术手法的分析能够自圆其说,就应该充分的肯定。学生会学得主动,学得活跃,学得积极,学得有效,迸发出了强烈的探求精神,让自己的情感与思想直现出来,充分显示主体参与的内蕴力和创造力。

江山自留胜地,当我辈复登临之时,我们的感慨会比古人更丰富。

六、泛读:不薄今人爱古人,每寻诗卷似情亲。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阳春一曲和皆难”。很多人怯于或懒于阅读,对古典诗或望而却步或束之高阁或浅尝辄止,这无助于我们赏析古诗,更不是我们文化的幸事。

我们应该热爱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阅读古典文学应成为一种习惯。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博览群诗;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深入品析;方能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产生顿悟,形成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将诗中人生与自我人生融合升华!

广泛阅读,不薄今人爱古人,你会觉得每寻诗卷似情亲。

试谈高中语文教学方法论文【第七篇】

语文阅读教学方法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真正将语文的课堂教学和课后学生的自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语文学习习惯。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就“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浅谈如下自己的看法,供大家参考:1确立阅读目标要想提高阅读课效率,就必须有明确的目标,这样在阅读教学整个机制运行中,教师的指导才能有的放矢,不致放任自流,使学生避免了阅读的盲目性和阅读时间的浪费;而学生也由于目标明确而有“章”可循,阅读时就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求知欲就会更加强烈些。

阅读教学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出色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而要将阅读纳入“有效教学”和“任务型学习”的轨道,还必须根据学生的差异制定更加具体的目标,便于教师循序渐进地引导和控制学生达到目标,而学生也能较有效地进行阅读学习。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个性化阅读教学法。个性化阅读主要从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对学生的阅读范围、角度和思路等方面进行放开,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阅读对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阅读的兴趣,语文学习将成为无源之水。为了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在实际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发挥教材优势,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则是课堂阅读的延伸,教师在教学中应很好地发挥教材的优势,把学生的阅读兴趣延续到课外,从课内阅读来带动课外阅读。

试谈高中语文教学方法论文【第八篇】

摘要: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最为基础的出发点就是“阅读”,为此,在实际教学中,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便成为了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高中教学阶段,对学生而言,是所受基础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为了使学生爱上阅读、让阅读教学得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教师就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在此,本文就将以如何更好地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为主要内容,进行相应的策略探究。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教学中的开展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说阅读教学效果的好与坏,决定了整个高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在阅读教学中,虽然其占用的时间通常是最多的,且耗费的精力也最大,但是受到的教学效果却不理想。因此,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就成为了语文教学改革中的当务之急。

1在文本互涉中完善备课是前提。

首先,收集资料。在进行备课的时候,教师最需要完成的事情就是收集与教学有关的资料,像是作家创作的其它文本、与写作背景相关的本文、其他作家创作的与之相似的文本作品等,其中,就对前两者的搜集而言,是较为简单的,但是对后一者而言,还需要教师仔细的研读文本,并借助自己的阅读经验,找出关键词,进而找到相关的文本篇目。这其中,对于关键词的寻找,应当成为教师在不断地自我解读的过程中获取的、最具有意义的空间。关键词并不是唯一的,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多维化的思考,教师还要尽可能的从多角度、多方面等去寻找关键词,点出阅读文本的之间的联系所在。其次,提纲挈领。在找到关键词之后,教师就可以以自己的解读为主要依据,参考相关的文本,进行教学设计,构建出一个能够统领全文的大纲。例如在进行《醉花阴》的阅读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首词的内涵,教师就可以将全面介绍李清照一生及诗词的《乱世中的美神》引入课堂,之后再指导学生细读文本,找出关键词。对于《醉花阴》这样的诗词来讲,意象可以说是诠释意义空间的最佳形式,为此,对于关键词的寻找,自然就离不开意象了。初读题目,能感受到“酒”和“花”这两种意象,细读文本,则不难发现“花”是最好的发散点与关键词。所以,在进行阅读教学备课的环节里,教师就可以着眼于词的下片中虽未言菊,却处处写菊的“菊”字,由小见大,联系相关关涉的文本,赏析菊在《醉花阴》中的内涵,将目标阅读文本置于有效教学之中。

2在创新方法中开展阅读是保障。

首先,融入其它文学,对话阅读文本。这种阅读教学方法主要是借助文学作品和文学作品之间的联系来进行对话的,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起到激发学生思维、揭示文本内在意义的作用,同时还能有效地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例如在学习《醉花阴》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从纵向阅读的角度出发,介绍《礼记日令》,开始解释菊花之所以被称为黄花的原因,将陶渊明的《饮酒》引入。因为对于高中生而言,《饮酒》是学过的一首诗,所以对于此诗所要表达的意境应当是非常熟悉的,那么陶渊明的这种闲适可以用在李清照的身上吗?当然不行,因为李清照的闲适只是表面的,词中有云:“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其次,联系日常生活,升华文本教学。从生活的角度去看阅读教学,可以有效地将语文阅读教学落实到实处,让学生在学习了文本教材的基础上,获取更具实际性的人生意义的启迪。这样,对于文本的阅读才能实现由“工具境界”向“审美境界”的升华。最后,作品背景互涉,反观文本内涵。这一教学方式,主要指教师通过结合文本的实际创作背景,反观文本内涵,并在表意合理的基础之上,将深层次的内涵呈现给学生,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3在创设情境中激发兴趣是关键。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可以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激发认知能力,进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那么教师应当如何去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呢?首先,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情境,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鼓励学生,引导学生,使学生对于教师的提问产生兴趣,并能做到发表出自己的见解,也只有这样,阅读教学活动才会真正的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才能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实现提升。其次,创设具有生活性质的教学情境。教育学中的构建主义学说认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更好的借助生活经验,形成一种认知预知结构。为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要积极地将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依据和生长点,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知识、从经验中衍生出新的感悟。例如在学习《我有一个梦想》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谈一谈质的梦想是什么,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还能很好地将教学氛围调动起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然后,利用典型错误创设情境。在日常的作业、课堂回答或是考试中,学生或多或少的都会表达一些错误的观点和见解,以这些错误为基础,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增加语文阅读的针对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同时还能通过自我评价等,使学生进行不断地反思和创新,进而实现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有的时候,为了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教师还需故意创设一些错误的观点,供学生进行评述。

4结语。

总而言之,在实际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为了更好的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推动课堂快速发展,教师就要积极地从思维运用、语言积累等方面入手,不断创新和完善教学手段,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得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得以迎来更加光明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孙美英.高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优化策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900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