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南渡记读后感汇聚【热选5篇】

网友发表时间 1807901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南渡记读后感汇聚【热选5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南渡记读后感【第一篇】

读完岳南所著《南渡北归》一书,洋洋洒洒三大本,回顾百年之前,时代洪流所裹挟的,一群读书人文化精英们的故事。他们的名字包括胡适、陈寅恪、王国维、傅斯年等等,也就是现在所谓的民国大师们,描绘他们的行状和风采。

从清末民初开始,重要的几个历史阶段,如民国建立到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到北伐战争,gmd夺得全国政权,再到抗战爆发,再到抗战胜利,然后内战爆发,gmd败退逃亡孤岛,逃岛之后一峡两岸不同的光景。大致那风起云涌的几十年可以分为这六个阶段。

书中所记载的众多人物生平,以及他们之间这样那样的关系。比较有趣的,如林徽因和徐志摩,和梁思成,和金岳霖的关系。

再有如斗士闻一多,早期的新月派诗人,法西斯分子,再到抗战后期完成的惊人的转变,不禁让人大吃一惊。原来人在不同的年龄环境心态的影响下,竟然能出现如此180度的转变。

再有如胡适,从爆得大名成为中国自由主义的领袖,再到抗战之前主张议和,再到抗战中出任驻美大使,为美国限制日本,并最终迫使日本偷袭珍珠港,立下不世之功。

或者像傅斯年一样,以自己豪迈的气概,成为胡适的过河卒子,在抗战军兴时,安排各种工作,为抗战后方的教学研究事业,也是立下不少功劳。

凡此种种,数不胜数。说几件自己比较在意的事。

王国维投湖自尽。所谓文化人,就是被文明归化的人。王国维作为一个古典主义的文化人,当过溥仪的老师,又深刻的沉浸在包括清代在内的中国古典文化之中。北伐战争时,北伐军节节胜利,他感觉北方的传统文化必然被新文化取代,而自己也可能成为攻击的对象而受屈辱,在悲伤与惊恐中,选择投湖自尽也就不是不能理解了。

再一个,梁思永抗战中病重,无钱无药医治,傅斯年多方奔走,写信给国民党高层,希望他们为国家计,为人才计,不要因为其父梁启超的原因(梁是保皇党,后又当了北洋政府的教育部长,于国民党是一贯对立),而见死不救。最后是蒋介石拨了自己两万元私帑,救了梁思永一命。

再一个,胡适这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被定为战犯,自己他对面包自由的论断,着实精彩。没有自己深刻的思考,是不可能对人,对社会有如此准确的洞见的。而后三十年间,一帮趋炎附势的小人,鸡犬升天嚣张一时,却最后困得关牛棚坐飞机,多少人惨死,自杀,被逼疯,在大好的年纪却没有学术成果,也是他们热衷于权力的报应吧,也是那一批学人的不幸。

人是文明的载体,只要中华文明还有内在的生命力,无论作为载体的人生活在哪里,无论他是什么民族和国籍,在他的身上都是中华文明的延续。

有一幕,抗战之时学生转移,要渡过一条河流,天上有飞机轰炸,国军士兵背着学生趟过河流,这就是一个国家对文明种子的保护。

另一幕,在吃不饱穿不暖,还有飞机轰炸,生命安全都得不到保护的情况下,学生在努力学习,努力的做着研究。

一个国家对文明文化延续的重视和保护,一个民族对传统和现代的学习和研究。有此两点,中华文明就不会断绝。

人生三不朽,立德立言立功。年轻人大丈夫自然当纵横四海,闯出一片天地。但事业有顺利也有不顺利,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著述立说也可为文明作贡献。再差一些,大环境不允许你有独立人格自由思想,那也要维护自己的尊严,爱人先爱己。智者不立于危墙之下,如果没有这样的条件,那也要保住自己的那点德,这是做人的根本,也是做人的底线。

南渡记读后感【第二篇】

《南渡北归》讲的是民国时期中国大师的群体命运变迁历史。内容夹杂了各类官方文献和野史趣闻,和作者爱憎的感情交织在一起,勾勒出悲怆又真性情的一个个人物。乱世成就英才,各种挑战人性的底线的事情,让人更加多思而复杂。苦难,是不幸,也是幸运。

选择——从卢沟桥事件说起。

故事:第一个故事是关于张自忠将军,卢沟桥事件开启了这段颠沛流离的历史,当时北平守军是宋哲元、张自忠。卢沟桥之前,张自忠认为可以和平解决与日本的冲突,撤防撤军,私下签订《香月细目》。被社会视为“准汉奸”、“自以为忠”。

后参加多场对日战争,1940年,张自忠在对日的枣宜会站中全军覆没,战死。

别人做的选择,是基于他当时所获得的信息而做的判断。上帝视角来审判他人的选择时,你在局内未必会做的更好。

传闻——从一个风流韵事说起。

故事:广为流传的版本中,林徽因将徐志摩失事飞机残骸悬于卧室,彼时至今各类小文章据此有了各种猜测,演绎,脑补一系列的故事推测林徽因和梁思成的不和睦,熬成一碗碗的鸡汤。

在另外一个版本里,林徽因保留的飞机残骸有两片,另一片是其胞弟林恒对日空战阵亡的飞机残骸。

资历——陈寅格的那份学历。

故事:陈寅格太有才华,也许他的大脑就是一个超级电脑。阅历丰富——多国游学;超强记忆——引文据典,涉猎广泛;逻辑严谨——从《琵琶行》推断歌女家乡,所嫁人情况等;简直是天生的学问家,被称为“教授的教授”。

出自

陈寅格游学多地,哈佛、柏林转了一圈,却没有拿一份博士文凭回来,完全为求职而求职。也正是这一点,让好友吴宓聘用他做教授时费劲力气。

要么让自己拥有陈寅格那份出色的才华,要么就脚踏实地一步步做事情。

南渡记读后感【第三篇】

南渡记这本书是冯钟璞所撰写的,它是以孟教授一家为主题,来写二战抗日的时候一些故事。通过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本来的影子。看到了抗日时候中等阶层的人们。他们奋力地学习,时刻筹备着,时刻努力着为国家服务。

首先,这一本书写了抗日时代的西南联合大学,以七七事变后孟樾传授一家的事情为主要的描写点,描述了清楚的抗日北平文明世界。故事中的重要人物有孟樾教授,孟灵己,孟离己跟孟合己,吕清非,吕碧初,也就是差未几孟樾教授一家人。

西南联合大学是一所抗日战争是十分有名的大学,大学里面上课的同窗们无比当真。大家为了报效我们敬爱的祖国尽力着。但是日本军队一来,西南联合大学的校址从北方匆匆移向了南方。中国的军队不太整洁,抗日战役天然大事不妙。就连北平城也丢了。

于是孟樾教学一家中就有许多人加入抗日战斗。西南结合大学里很多学生也都纷纭表现不满,盘算跑到抗日第一线。

读完了这一本书,我清楚了历史的多少点:首先,一个国家懦弱了,其它国度绝对来说也就强盛起来了,其次,当人们有信念的时候,任何事情都有可能胜利,然而一旦失去了理智,就相称于失去了所有。日本部队在中国境内干着一些让人无奈接收的事件,而中国人不对抗,是由于咱们失去了理智,我们二心想着反抗,但究竟国家已经脆弱了,只有一个神奇的人,能够将这个国家从新带动到繁华强盛的境界上。

当初,中国繁荣了,富强了,鼎盛了。都是因为人们有了信心,有了信心就相称于有了理智,有了理智,就可以让中国重新繁荣!

在此xx周年大庆之时,衷心祝祖国繁荣富强!

南渡记读后感【第四篇】

《南渡北归》讲了民国时期大学教授和学生在抗日战争爆发后随图书,文物转移到西南地区,抗战胜利后再北上的故事,全册分为《南渡》、《北归》、《离别》三部。书中,一个个坚韧绚烂的生命,在历史的丰碑上,刻下记忆。

全书开始于沦陷后的北平,屈辱与尊严,征服与抗争。每一个人,都是毫无杜撰有血有肉的人。这批人,他们护送中国文物和大学图书在烽火下南渡。在军阀混战,中日战争的硝烟中描绘出中国最初的考古,建筑轮廓。也在山区的艰难环境下完成生物科学实验。本该在优越实验室中完成的任务,他们在颠沛流离中仍不放弃。他们,让“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在这古老的大地上生根萌芽。

正因为有这批坚守信念的大师们,当我们再去凝视这段沉浸在深渊的历史时,才会看到屈辱不堪之外的风骨凛然,这是中国式的风骨,是对家国情怀的深刻诠释。

在逃亡路上,为了不丢弃人才培养,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组成的西南联大。在艰难的日子里讲课声常伴随敌机的轰炸,师生们却把躲防空洞的事儿风趣地写成对联“人生几何,恋爱三角。见机而作,入土为安。”晚上停电时,刘文典就一袭长衫,对月讲《月赋》。但却这么艰难的日子里,它为祖国培养了多少人才。

解放战争时,梁思成焦灼地在楼上转圈,一看到有飞机在北平上空飞旋,就喃喃道:“完了完了,这些古建筑要全完了。”罗哲文回忆,梁思成在二战末期经常抱着日本地图标注古建筑所在,并把地图交给美军请求他们不要轰炸这些人类共同的遗产。日本知晓后极为感激——梁思成此时却早已死去多年。

看过一张梁思成和林徽因的照片——他们坐在檐上,并肩笑望镜头,林穿着合体的旗袍,脚下踩着一双平底布鞋,他们正进行维修测量工作。那时候,所有的笑容都是发自内心的欣然。看照片的人关心的不会是林徽因的脸蛋长得美不美,也不会是照片拍的模糊而没有色彩。它展现的是中国大师们的坚定信念,在一个古国的土地上,用生命的时间抢记建筑的记印。

书本仍在读,它在慢慢展现更完整更浩瀚的中国,我想,这就是梁思成和《南渡北归》的意义吧。

南渡记读后感【第五篇】

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提到中国内部的动乱时期除了打打杀杀的士兵将领,文人学士的存在是必不可少且不可忽视的。他们的精神从不动、毫不畏惧。

不忍忆王国维大师的投湖而死。一天的安详平常,却被那投湖一声脆响刺的干干净净。头陷淤泥足可见王大师一心求死的态度之坚决精神之强大。正如这句“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让人久久从难以回神。

是的,或许在平凡人眼里,认为这是没有必要的。然而,这正是大师超越平凡人的地方。作者认为王氏真正的死因,是殉文化而死,是不忍见到即将衰亡的中国文化那令人心酸的悲怆结局而死,其一死是对当时混乱无序的时局和世风日下的现实作出的近似“尸谏”的抗争。

简单一句话,如醍醐灌顶,点醒了我。原来,文化的力量可以这么强大。原来,文学大师沉默的反抗是这么的让人震撼。当然,志同道合的人更能理解对方,并给予最真实的赞扬。难怪陈寅格一句道破:“凡一种文化,值此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受之苦痛亦愈甚;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

再说到另一位国学大师梁启超。从教科书上我们也对梁启超的爱国、他的先进思想充满敬佩。从《南渡》中,再一次认识更加生动的梁启超大师。他看到世界范围的考古学迅速发展,而号称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境内,从事考古工作的人都是以各种名义来华的外国学者。他对这种现状颇为不满和不服气,很希望有中国人自己出面做这一工作。他认为“以中国地方这样大,历史这样久,蕴藏的古物这样丰富,努力做下去,一定能于全世界考古学上占有极高的位置。”这种自信与魄力让人折服,也唤起了我们普通人对大中国、对自己的信心。

他不仅自己身体力行,而且将自己两个孩子培养成中国历史上又两个杰出人才。

李济,也正是因在文化思想上的共鸣,而和梁启超走到一起,成为相差23岁的挚友。

“以考古家眼光看中国,遍地皆黄金,可惜没人会捡。”从李济这形象的一句话便可一眼看出他的思想辽远,以及与梁启超的相契合。当然,更加相像的还是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

“学术是天下之公器,中外合作是可以的,而且在当时条件下还是必需的,但古物是公有的,而且是国有的。”李济先生的.国际地位与国际眼光并没有使他在爱国,在维护国家权益上做任何让步。

我想,因思想的共鸣而结成的友谊是绝对纯粹而坚定的。而因血液中流淌的中国血液而氤氲而生的爱国之忠情,更是让中国爱国人士自发的团结及渴望和平。

文化的力量非常强大,强大到是人力无法控制与收敛的。我们不能小瞧它,更不能忽略它,我们所能做的,是利用并发扬它。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807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