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传统节日教育主题班会教案5篇

网友发表时间 1881749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传统节日教育主题班会教案5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传统节日教育主题班会教案篇1

实用标准文档

传统节日弘扬传统文化主题班会教案

1614班 一、班会目标:

1、通过观察生活、查阅资料,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习俗等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做生活得有心人,善于发现生活中蕴涵的随处可见的传统文化。

2、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浓厚兴趣和深切的热爱,让学生学会和家人一起快乐地过传统节日,增进与家人的情感。

二、班会准备: 调查收集有关资料。三、班会过程: 主持人上场:

男1、中国的传统文化就像是一座巨大的宝库,而传统节日就犹如其中闪烁的明珠。女1、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走进我们的传统节日吧!男1、“了解传统节日 弘扬民族文化”主题班会(合)现在开始!女1、请班长宣布班会目的:

班会目的:大家都知道,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而来,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得精彩画面,但是,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信息技术不断发达的今天,人们忙着工作,几乎慢慢地忽略了这些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节日,就算知道今天是这个节日,却不知道这个节日是干什么或纪念什么的。例如重阳节,腊八节等传统节日已无人问津,而同学们早早地准备圣诞礼物时,我们,华夏儿女,龙的传人,炎黄子孙,是否该重新拾起那些“压箱底”的传统了呢?为了帮助同学们了解更多的传统节日,我们召开这次班会!主题是了解传统节日,弘扬传统文化。相信在召开这次班会之后,班里一定会掀起经久不衰的“回归传统”的热潮!

男1:同学们,我们刚刚度过了一个团圆美满的传统节日,那就是——

文案大全 实用标准文档

女1:合(中秋节)。

女1:是的,除此之外,我国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生: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七夕节、重阳节、腊八节。

男1:按照时间的先后,每年我们迎来的第一个传统节日,也就是最隆重的是农历正月初一——春节,(一个同学走上台挂上春节的灯笼)

女1:接着是热热闹闹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挂灯笼)男1:春风春雨迎来——清明节。

女1:纪念屈原便有了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男1:牛郎织女银河鹊桥会,古老的乞巧节如今已与时尚接轨,演变成了浪漫的七夕情人节。

女1:团团圆圆,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

男1:秋高气爽,登高远望,尊老敬老,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女1:俗语有“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腊月初八——腊八节。

男1:一年的最后一天,腊月三十儿——除夕,辞去旧岁,第二天就是春意盎然的正月初一——新春佳节。

女1: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千百年来,传统节日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滋润着世世代代中华儿女的心田。

男1:请第一小组来介绍春节的习俗。

①春节,顾名思义就是春天的节日。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有所不同的。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来的呢?请听关于“年”的古老传说。

②民间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它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居海底,每年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可以过去呢?据说“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以驱除“年”兽;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文案大全 实用标准文档

一大早,还要走亲窜友道喜问好,相互庆贺平安度过了“年”关。这风俗越传越广,便成为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另有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以“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③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春节。因为当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④春节过后不久,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有足够的理由来载歌载舞迎接这个节日。于是,节前就在门联上贴上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当春姑娘来到门口时,会念一遍寄托新一年美好愿望的句子,这一念好运真的来了。同样寓意的事情还有挂大红灯笼和贴“福”字及财神像等。

⑤春节是个亲人团聚的节日,离家的孩子要不远千里回到父母家里。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饺子的做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了。我为大家准备了饺子,请大家品尝,祝福大家万事如意!

⑥拜年是春节期间最普及又极富人情味的传统礼仪。新年伊始,人们扶老携幼,出门走访亲戚朋友。你们会拜年吗?让我们一起来学一学:(一起来做手势,口中说祝福的话)

⑦春节,人们喜气洋洋,到处欢声笑语,请欣赏民乐合奏《喜洋洋》。

⑧节日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仪式;节中有给儿童压岁钱、亲朋好友拜年等典礼;节后半月又是元宵节,其时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盛况空前,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结束了。

男1:说到春节,就一定提到元宵节了。女1:下面请第二组同学介绍元宵节。第二小组:

1、元宵在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一度最热闹的一天,因为过了这一天,绝大部分人们都要上班了。元宵北方有盛大的灯会和烟火活动。南方有舞 龙舞狮,社戏杂耍,从白天起就开始进行,直至深夜。我们富拉尔基的元宵节非常隆重,夜幕降临,人们漫步到江边,放许愿灯、观灯猜灯谜、观看露天电影、燃放烟火、滚冰、拾柴等祈愿新的一年万事如意、身文案大全 实用标准文档

体健康、财源滚滚。富拉尔基的元宵节即滚冰节,已被收入吉尼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我们家长的骄傲,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2、一位同学端着一盘汤圆上场,唱《卖汤圆》。

3、圆溜溜、爽滑香甜的汤圆是元宵节必不可少的美食,它象征团团圆圆,请品尝我们小组为大家准备的炸元宵,愿老师、同学们永远幸福,与亲人团团圆圆、和和美美。

第三小组:

1、春风能解冻,和煦催耕种。农历24节气中的第5个节气,每年公历4月5日前后就是清明节,又叫踏青节。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时代。后逐渐与之前1~2日的“寒食节”融为一体,成为悼念先人、祭祖扫墓和踏青春游的节日。

2、宋代诗人王安石便有著名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来寄托对先人无尽的哀思,对逝者的怀念直至今日,清明节乃是人们为已逝亲友扫墓的日子,展现了浓浓的人情味儿。

第四小组:

1、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或“天中节”。它是汉族民间隆重的传统节日。这天民间要自发组织龙舟比赛,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艾草于门庭。这个节日相传是纪念楚大夫屈原忧国忧民,奋身投汨罗江的故事,老百姓以糯米以棕叶包成饭团投入江中作饵,让鱼鳖不食他们尊敬的屈大夫。在我们家乡还有佩香囊、系五彩线、挂彩葫芦等习俗,以祝愿亲人朋友身体健康。

2、端午节除了这些习俗我们小孩子还自创了一种“蛋碰蛋”游戏,那便是以煮熟的鸡蛋相互碰撞,最后保存完整的鸡蛋的主人获胜,哪位同学有兴趣来参赛,获胜的同学将赢得香囊一个。凡参与同学即可得我们小组同学亲手编的五彩线一条。

3、游戏蛋碰蛋。六组(需16个鸡蛋)第五小组:

1、端午节的习俗真是很有趣,到了盛夏时节,我们迎来了“乞巧节”。

2、“乞巧节”又称“少女节”、“女节”,或“七夕节”。在农历七月初七日。源于古代的民间神话传说--“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据说那天是牛郎织女在天河鹊桥相会的日子。且每年只有一次。人们在晴朗的夜晚,牛郎织女两颗星星才看得真切。因为织女心灵手巧,人间女子都希望能在这一天向织女乞取智巧。节日里,民间有晒物、乞巧等习俗。在这个节日里,古时候的人们还在庭院里搭起彩楼,谓之“乞巧楼”。妇女们摆设香案,陈文案大全 实用标准文档

列瓜果,穿针引线,乞求智巧。乞巧的方式很多。有的登上彩楼,对着月亮,用五彩线穿九孔针。先穿好的叫“得巧”,后穿好的叫“输巧”。有的地方在那天中午的太阳下放一碗水,把绣花针放在水面上,根据针在碗底的影子来确定是输巧还是得巧。

3、还有的地方以此日为“少女节”。年轻的姑娘举行“慕仙盛会”。江南一带,在这天解开孩子们脖子上的五色彩丝,甩于屋顶,谓之送健绳。广州一带甚重七夕节。家家户户陈列瓜果以及各色香花,化妆用品,少女盛装,于月下祭拜七姐(毛蓝七姊妹)。广西等地的人民在这天储水,叫做“双七水”。据说用此水洗浴,可以避邪祛病,达到洁身美容效果。古时台湾、福建等地的人民把农历七月七日作为“情人节”。如今,中国人较普遍地将七月七日定为中国的“情人节”。据说牛郎织女在七仙湖边成亲,生儿育女,因此,“牛郎织女”的故事人人讲得绘声绘色。每年到了七月初七的晚上,许多人就会自然地聚集在一起,观看喜鹊搭桥、牛郎织女相会……人们一边纳凉一边讲着古老而神奇的爱情故事。习习的晚风带走了白天的炽热,神奇的故事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与向往。唐代诗人林杰的《乞巧》诗最为有名,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第六小组:

1、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又叫“仲秋节”、“团圆节”。是汉民族古老而传统的节日。此日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有祭月、拜月、赏月、吃月饼的习俗。如今与春节、端午节一起并称中国三大传统佳节。中秋时节,正值秋高气爽、丹桂飘香、百果成熟之际,又因此时月亮与地球相距最近,故有“一夜明月今宵多,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感慨。

2、中秋节拜月、赏月必不可少,从古至今赞美明月的诗句举不胜举,请同学吟诵几句: (1)唐代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2)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3)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4)王建《十五夜望月》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5)苏轼《中秋月》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6)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7)《水调歌头》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文案大全 实用标准文档

(8)《月下独酌》(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9)《望月怀远》(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3、品尝月饼:

同学们,中秋节你们吃月饼了吗?(吃了)

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始于宋代,流行于元朝。相传,元朝末年,各地灾荒严重,民不聊生,各地人民纷纷起来反抗官府。为了秘密联络起义平民,泰州张士诚把写有八月十五日杀敌起义的秘密传单夹制在月饼里面,送给平民。起义平民吃到月饼后,就知道了起义的时间、地点,从而一呼百应,举行了民族大起义并取得了胜利。后来,在八月十五这天就流行互赠月饼,吃月饼的习俗,以示对前人的纪念和对亲朋好友的节日祝福。请品尝我们小组为大家准备的月饼。

4、中秋节这天,民间盛行走亲访友,互赠礼品,特别是青年男子要趁中秋节日拜会岳父母大人。礼物不拘轻重,但月饼是不能少的。另外还有糖果、酒类、水果、糕点等。最好是成双成对,表示吉利。前几天中秋节,我的爸爸妈妈就买了米旗月饼去看望我的爷爷、奶奶、姥姥、老爷。

5、每年中秋佳节,现代人们会聚集在城市的广场,或公共绿地,举行大型的集会。内容有文艺表演、武术竞赛、篝火晚会、情侣化妆舞会、集体婚礼等。还有的地方在山地湖边宿营,举行自助式烧烤集会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今年我们全家就跟我爸爸的徒步队去野外宿营,天空为被,大地为裤,赏明月、吃月饼,这中秋节我们过得特别有趣。

重阳节:

1、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它源于古老的《易经》,在中国人的眼里,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便开始过这个节日。

甲:同学们,你们对重阳节的历史渊源还知道哪些?

生:主持人我们小组的同学从网上收集了有关的资料,就让我们来说说吧!2、早在春秋战国时《楚词》中已提到了九九重阳。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远游》里写到:“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由此可以知道早在春秋战国时就有了重阳。

文案大全 实用标准文档

3、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这首诗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在这首诗里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那天就有了饮酒、赏菊的习俗。

4、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到了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示庆贺,连皇帝也要亲自到万寿山登高啊!这个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5、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再有二十天就是重阳节了,希望同学们在重阳节给自己的长辈送去祝福,陪伴他们,做个孝心的好孩子。

6、千百年来,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重阳节写下了许多诗篇,其中著名的有唐朝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伟人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第七小组:

1、农历十二月(古称腊月)初八日,是汉族的传统节日。有吃“腊八粥”的习俗。在汉代,以冬至后第三个戊日为“腊日”,南北朝时改为十二月初八日,谓之“腊八节”。人们在这天进行祭祀活动,祈求丰收和吉祥。

2、腊八粥的做法:红小豆、胡桃、松子、柿、粟、黄米、糯米、小米、菱角米、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加桃仁、杏仁、瓜子、花生及白糖、红糖等。今北方绝大部分地区和江南部分地区,仍保留着过腊八节、吃“腊八粥”的习俗。虽然原料上有些变化,但营养健身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

第八小组:

传统节日中的除夕,是一年之中的最后一天,就是大年三十儿。

文案大全 实用标准文档

这一天,人们都要与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放爆竹,守岁,一直到深夜都不睡觉,而是要与家人一起听新年钟声,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而新年钟声响过,迎来的就是第一个传统节日——春节,新的一年就开始了……

主持人:班会准备中,得到班主任迟老师的大力支持,下面请迟老师讲话: 男1:了解了传统节日,我们真正感受到了祖国文化的渊源流长、丰富多彩。女1:为了弘扬宝贵的民族文化,我们就应该重视传统节日 男:爱我们的祖国,就从重视传统节日开始 女:爱我们的祖国,就从过好传统节日开始 男:正月初一(齐)——春节 女:正月十五(齐)——元宵节 男:四月五日(齐)——清明节 女:五月初五(齐)——端午节 男:七月初七(齐)——乞巧节 女:八月十五(齐)——中秋节 男:九月初九(齐)——重阳节

文案大全

本文地址:http:///zuowen/

传统节日教育主题班会教案篇2

传统节日的主题班会

让同学们了解我们的传统节日及其来历和风俗,增强同学们对传统节日的了解,激发同学们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情。

竞猜、朗诵、观看视频等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大家下午好。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沉淀至今,形成了很多别具特色的民风民俗。今天由我和魏馨怡为大家主持本次主题班会,我们将带领大家一起走进我们的传统节日,去领略民俗风情。

同学们,你们知道有哪些节日是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吗?知道的同学请快速举手抢答。同学们,从刚才的视频中,我们知道我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下面让我们带着大家一起去了解一些传统节日的来历、风俗。

1、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春节。同学们,你们知道春节是哪一天吗?每年的农

历正月初一就是春节,俗称“过年”。春节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家家户户走亲访友,放鞭炮、贴春联,可热闹了。最高兴的当属孩子们,穿新衣、收红包,各种好吃的、好玩的应有尽有。北宋王安石有一首诗《元日》,写的就是春节的情景。“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总之,在春节家家户户焕然一新,每个人的脸上都笑容满面。说到这里,大家似乎回到了那段快乐的时光,那么,你们知道春节的来历和它的习俗吗?请看大屏幕。

2、放完了鞭炮,收好了红包,让我们走进第二个节日——元宵节。

北宋欧阳修

有一首诗《生查子 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衣衫袖。”多么美的诗句啊。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元宵节人们都在干些什么。请看大屏幕。

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一转眼我们来打了江南的春天。清明节是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节日。我们一般都在这个节日里去扫墓,寄托哀思。那么有谁知道清明节的来历?

4、过完了清明,我们迎来的是端午节。传说端午节是为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而来的。有古诗为证:唐 文秀《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让我们跟随一段视频去看看今天的人们是怎样过端午的。

5、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说过牛郎织女的故事吧?这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由此演化出一个传统节日——七夕节。唐代大诗人杜牧有一首诗《七绝》——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首诗就与牛郎织女有关。七夕节也叫乞巧节,古时候的少女特别重视乞巧节,让我们去了解一下原因吧。请看大屏幕。

6、“八月十五月儿明呀,爷爷为我打月饼呀。月饼圆圆甜又香呀,一块月饼一片心呀。”又到了每年吃月饼的时候了。中秋节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请大家看一段视频,我为大家讲讲这个传说。中秋节历来是一个团圆的日子,在这一天家家都要吃团圆饭,大多数人就算工作再忙,也要回家团圆。当某种原因无法回家时,人们自然而然就会吟诵起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有些人,对着月亮发出美好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7前不久,我们刚刚学了王维的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请大家跟我一起背一遍。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大家知道这首诗写的是哪个节日吗?对,是重阳节。重阳节是属于老人的节日,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它的来历。请看大屏幕。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希望我们今天的主题班会,能带给同学们更多的知识。谢谢大家。

大家都知道,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但是,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信息技术不断发达的今天,人们忙着工作,几乎慢慢的忽略了这些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节日,就算知道今天是这个节日,但是不知道这个节日是干什么或纪念什么的。所以通过这次主题班会,鼓励大家多了解这些传统节日。

1.班长讲话,提出班会的主题——关于“清明节”。因为马上就清明节就要到来了,这也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国家法定休息的节日之一,所以班会主要是关于清明节的主题班会。

2.提出主题,班会继续开展,团支书向大家介绍了关于清明节的一些知识。首先,清明节的来历,清明,夏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春分之后,谷雨之前。《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因此得名。”接着讲了清明节的由来以及有关的一些活动,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正确的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了!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野外健身活动,使这个节日,除了有慎终追远的感伤情怀,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既有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到处是一派清新明丽的生动景象。真是一个极富特色,非常特别的节日。清明祭扫坟茔是和丧葬礼俗有关的节俗。据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所以祭扫就不见于载籍。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

3.班上同学发言,讲了自己对清明节的了解,主要是在节日习俗方面,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时至清明,华南气候温暖,春意正浓。但在清明前后,仍然时有冷空气入侵,甚至使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以上低于12℃,还有古代诗人“清明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的名句。清明时节活动多种多样,有踏青,蹴鞠,扫墓,祭拜,荡秋千,放风筝,植树等,不同地方都不大相同,但是扫墓几乎是每个地方都有的,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关于清明节吃的食物,清明节要吃青的食物,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团坯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这便大功告成了。青团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青团子还是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必备食品,正因为如此,青团子在江南一带的民间食俗中显得格外重要。

最后,班长这次班会进行

总结

,由于清明假期马上就到了,同学们可以一起出去踏青,感觉一下初夏的气息和清明节日的气氛。再次说明传统节日是经过祖祖辈辈就传下来的,作为后人我们应该重视这些节日。班会最后,班长读了一首和清明节有关的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借着这首诗,更好的表达出了清明时节的气息,我们似乎看到了一群人,在清明那天,冒着小雨,拿着祭品,在去墓地的路上行走着,去扫墓的情景。

1、通过多种活动形式,颂扬中华传统文化,了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和传统节日典故。增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2、倡导过中国节,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3、激发探索科学兴趣,增强刻苦钻研精神。

1、发动学生收集我国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以及圣诞节的相关知识。

2、通过多种形式述说传统节日中的来历、习俗,从而引导学生了解节日的习俗,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学生积极参与,形式生动活泼,了解传统节日,抒发真情实感。

收集节日的来历及习俗。

导入:由某个西洋节的传统节日,过渡到今天班会的主题是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我看传统节日”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七夕节等

中秋节又叫“仲秋节”、“团圆节”。是汉民族古老而传统的节日。在农历八月十五日。此日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魏晋时期已开始中秋赏月。唐代有登台观月、泛舟赏月、饮酒对月之风俗。北宋太宗年间,始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有祭月、拜月、赏月、吃月饼的习俗。如今与春节、端午节一起并称中国三大传统佳节。此节在许多少数民族当中也很盛行。“花好月圆”是中秋节的一大特色。该节日的节庆活动以及民俗心理是极为有情致、颇具诗情画意的。虽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各自习俗有异,但有许多方面大致是相同的。

有关中秋节的诗句更是数不胜数,如李商隐的《嫦 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苏轼《水调歌头》等等

a, 让学生举手抢猜中国的传统节日

b,让学生抢答有关七夕、中秋、春节的诗歌和故事,与春节有关的神话,活动等;总结其他节日的寓意。

1 中秋节和月亮的关系很密切,人们看见圆月,就会联想到一家人的团圆,所以有人把中秋节叫作团圆节,就会联想到一家人的团聚,过节时吃的月饼也作成圆形的,叫作月饼。你们家的中秋节一般是怎样度过的呢?

2 学生表演和家人吃月饼的小品。

漳州民间流传一首《十二月歌》,把本地的岁时习俗以顺口溜的形式表现出来:正月鼓仔灯,二月落花生,三月□(音燕,意为浸种)豆芽,四月卖麻茶,五月来裹粽,六月塍草冻,七月印经衣,八月卖麻糍,九月放公差(风筝),十月抾秞(稻)穗,十一月卖草席,十二月卖粿箬。

如元宵是春节活动的尾声,又是传统的上元节,漳州人称之为“正月半”,客家人称之为“开大正”。这一天,漳地的民俗活动特别多,也特别热闹、隆重。若元宵日天气晴好,就称今年查某(女性)岁君好,民间认为今年对女性有利。

最后以一首有关传统节日的歌曲结束本次主题班会。

传统节日教育主题班会教案篇3

传统节日弘扬传统文化主题班会教案

1614班

一、班会目标:

1、通过观察生活、查阅资料,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习俗等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做生活得有心人,善于发现生活中蕴涵的随处可见的传统文化。

2、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浓厚兴趣和深切的热爱,让学生学会和家人一起快乐地过传统节日,增进与家人的情感。

二、班会准备: 调查收集有关资料。

三、

班会过程: 主持人上场:

1、中国的传统文化就像是一座巨大的宝库,而传统节日就犹如其中闪烁的明珠。 女

1、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走进我们的传统节日吧!男

1、“了解传统节日 弘扬民族文化”主题班会(合)现在开始!女

1、请班长宣布班会目的:

班会目的:大家都知道,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而来,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得精彩画面,但是,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信息技术不断发达的今天,人们忙着工作,几乎慢慢地忽略了这些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节日,就算知道今天是这个节日,却不知道这个节日是干什么或纪念什么的。例如重阳节,腊八节等传统节日已无人问津,而同学们早早地准备圣诞礼物时,我们,华夏儿女,龙的传人,炎黄子孙,是否该重新拾起那些“压箱底”的传统了呢?为了帮助同学们了解更多的传统节日,我们召开这次班会!主题是了解传统节日,弘扬传统文化。相信在召开这次班会之后,班里一定会掀起经久不衰的“回归传统”的热潮!

男1:同学们,我们刚刚度过了一个团圆美满的传统节日,那就是——女1:合(中秋节)。

女1:是的,除此之外,我国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生: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七夕节、重阳节、腊八节。

男1:按照时间的先后,每年我们迎来的第一个传统节日,也就是最隆重的是农历正月初一——春节,(一个同学走上台挂上春节的灯笼)

女1:接着是热热闹闹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挂灯笼)男1:春风春雨迎来——清明节。

女1:纪念屈原便有了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男1:牛郎织女银河鹊桥会,古老的乞巧节如今已与时尚接轨,演变成了浪漫的七夕情人节。

女1:团团圆圆,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

男1:秋高气爽,登高远望,尊老敬老,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女1:俗语有“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腊月初八——腊八节。

男1:一年的最后一天,腊月三十儿——除夕,辞去旧岁,第二天就是春意盎然的正月初一——新春佳节。

女1: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千百年来,传统节日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滋润着世世代代中华儿女的心田。

男1:请第一小组来介绍春节的习俗。

①春节,顾名思义就是春天的节日。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有所不同的。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来的呢?请听关于“年”的古老传说。

②民间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它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居海底,每年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可以过去呢?据说“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以驱除“年”兽;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窜友道喜问好,相互庆贺平安度过了“年”关。这风俗越传越广,便成为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另有一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以“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③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春节。因为当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④春节过后不久,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有足够的理由来载歌载舞迎接这个节日。于是,节前就在门联上贴上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当春姑娘来到门口时,会念一遍寄托新一年美好愿望的句子,这一念好运真的来了。同样寓意的事情还有挂大红灯笼和贴“福”字及财神像等。

⑤春节是个亲人团聚的节日,离家的孩子要不远千里回到父母家里。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饺子的做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了。我为大家准备了饺子,请大家品尝,祝福大家万事如意!

⑥拜年是春节期间最普及又极富人情味的传统礼仪。新年伊始,人们扶老携幼,出门走访亲戚朋友。你们会拜年吗?让我们一起来学一学:(一起来做手势,口中说祝福的话)

⑦春节,人们喜气洋洋,到处欢声笑语,请欣赏民乐合奏《喜洋洋》。

⑧节日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仪式;节中有给儿童压岁钱、亲朋好友拜年等典礼;节后半月又是元宵节,其时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盛况空前,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结束了。

男1:说到春节,就一定提到元宵节了。女1:下面请第二组同学介绍元宵节。第二小组:

1、元宵在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一度最热闹的一天,因为过了这一天,绝大部分人们都要上班了。元宵北方有盛大的灯会和烟火活动。南方有舞 龙舞狮,社戏杂耍,从白天起就开始进行,直至深夜。我们富拉尔基的元宵节非常隆重,夜幕降临,人们漫步到江边,放许愿灯、观灯猜灯谜、观看露天电影、燃放烟火、滚冰、拾柴等祈愿新的一年万事如意、身体健康、财源滚滚。富拉尔基的元宵节即滚冰节,已被收入吉尼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我们家长的骄傲,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2、一位同学端着一盘汤圆上场,唱《卖汤圆》。

3、圆溜溜、爽滑香甜的汤圆是元宵节必不可少的美食,它象征团团圆圆,请品尝我们小组为大家准备的炸元宵,愿老师、同学们永远幸福,与亲人团团圆圆、和和美美。

第三小组:

1、春风能解冻,和煦催耕种。农历24节气中的第5个节气,每年公历4月5日前后就是清明节,又叫踏青节。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时代。后逐渐与之前1~2日的“寒食节”融为一体,成为悼念先人、祭祖扫墓和踏青春游的节日。

2、宋代诗人王安石便有著名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来寄托对先人无尽的哀思,对逝者的怀念直至今日,清明节乃是人们为已逝亲友扫墓的日子,展现了浓浓的人情味儿。

第四小组:

1、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或“天中节”。它是汉族民间隆重的传统节日。这天民间要自发组织龙舟比赛,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艾草于门庭。这个节日相传是纪念楚大夫屈原忧国忧民,奋身投汨罗江的故事,老百姓以糯米以棕叶包成饭团投入江中作饵,让鱼鳖不食他们尊敬的屈大夫。在我们家乡还有佩香囊、系五彩线、挂彩葫芦等习俗,以祝愿亲人朋友身体健康。

2、端午节除了这些习俗我们小孩子还自创了一种“蛋碰蛋”游戏,那便是以煮熟的鸡蛋相互碰撞,最后保存完整的鸡蛋的主人获胜,哪位同学有兴趣来参赛,获胜的同学将赢得香囊一个。凡参与同学即可得我们小组同学亲手编的五彩线一条。

3、游戏蛋碰蛋。六组(需16个鸡蛋)第五小组:

1、端午节的习俗真是很有趣,到了盛夏时节,我们迎来了“乞巧节”。

2、“乞巧节”又称“少女节”、“女节”,或“七夕节”。在农历七月初七日。源于古代的民间神话传说--“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据说那天是牛郎织女在天河鹊桥相会的日子。且每年只有一次。人们在晴朗的夜晚,牛郎织女两颗星星才看得真切。因为织女心灵手巧,人间女子都希望能在这一天向织女乞取智巧。节日里,民间有晒物、乞巧等习俗。在这个节日里,古时候的人们还在庭院里搭起彩楼,谓之“乞巧楼”。妇女们摆设香案,陈列瓜果,穿针引线,乞求智巧。乞巧的方式很多。有的登上彩楼,对着月亮,用五彩线穿九孔针。先穿好的叫“得巧”,后穿好的叫“输巧”。有的地方在那天中午的太阳下放一碗水,把绣花针放在水面上,根据针在碗底的影子来确定是输巧还是得巧。

3、还有的地方以此日为“少女节”。年轻的姑娘举行“慕仙盛会”。江南一带,在这天解开孩子们脖子上的五色彩丝,甩于屋顶,谓之送健绳。广州一带甚重七夕节。家家户户陈列瓜果以及各色香花,化妆用品,少女盛装,于月下祭拜七姐(毛蓝七姊妹)。广西等地的人民在这天储水,叫做“双七水”。据说用此水洗浴,可以避邪祛病,达到洁身美容效果。古时台湾、福建等地的人民把农历七月七日作为“情人节”。如今,中国人较普遍地将七月七日定为中国的“情人节”。据说牛郎织女在七仙湖边成亲,生儿育女,因此,“牛郎织女”的故事人人讲得绘声绘色。每年到了七月初七的晚上,许多人就会自然地聚集在一起,观看喜鹊搭桥、牛郎织女相会„„人们一边纳凉一边讲着古老而神奇的爱情故事。习习的晚风带走了白天的炽热,神奇的故事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与向往。唐代诗人林杰的《乞巧》诗最为有名,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第六小组:

1、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又叫“仲秋节”、“团圆节”。是汉民族古老而传统的节日。此日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有祭月、拜月、赏月、吃月饼的习俗。如今与春节、端午节一起并称中国三大传统佳节。中秋时节,正值秋高气爽、丹桂飘香、百果成熟之际,又因此时月亮与地球相距最近,故有“一夜明月今宵多,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感慨。

2、中秋节拜月、赏月必不可少,从古至今赞美明月的诗句举不胜举,请同学吟诵几句: (1)唐代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2)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3)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4)王建《十五夜望月》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5)苏轼《中秋月》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6)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7)《水调歌头》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8)《月下独酌》(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9)《望月怀远》(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3、品尝月饼:

同学们,中秋节你们吃月饼了吗?(吃了)

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始于宋代,流行于元朝。相传,元朝末年,各地灾荒严重,民不聊生,各地人民纷纷起来反抗官府。为了秘密联络起义平民,泰州张士诚把写有八月十五日杀敌起义的秘密传单夹制在月饼里面,送给平民。起义平民吃到月饼后,就知道了起义的时间、地点,从而一呼百应,举行了民族大起义并取得了胜利。后来,在八月十五这天就流行互赠月饼,吃月饼的习俗,以示对前人的纪念和对亲朋好友的节日祝福。请品尝我们小组为大家准备的月饼。

4、中秋节这天,民间盛行走亲访友,互赠礼品,特别是青年男子要趁中秋节日拜会岳父母大人。礼物不拘轻重,但月饼是不能少的。另外还有糖果、酒类、水果、糕点等。最好是成双成对,表示吉利。前几天中秋节,我的爸爸妈妈就买了米旗月饼去看望我的爷爷、奶奶、姥姥、老爷。

5、每年中秋佳节,现代人们会聚集在城市的广场,或公共绿地,举行大型的集会。内容有文艺表演、武术竞赛、篝火晚会、情侣化妆舞会、集体婚礼等。还有的地方在山地湖边宿营,举行自助式烧烤集会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今年我们全家就跟我爸爸的徒步队去野外宿营,天空为被,大地为裤,赏明月、吃月饼,这中秋节我们过得特别有趣。

重阳节:

1、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它源于古老的《易经》,在中国人的眼里,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便开始过这个节日。

甲:同学们,你们对重阳节的历史渊源还知道哪些?

生:主持人我们小组的同学从网上收集了有关的资料,就让我们来说说吧!

2、早在春秋战国时《楚词》中已提到了九九重阳。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远游》里写到:“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由此可以知道早在春秋战国时就有了重阳。

3、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这首诗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在这首诗里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那天就有了饮酒、赏菊的习俗。

4、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到了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示庆贺,连皇帝也要亲自到万寿山登高啊!这个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5、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再有二十天就是重阳节了,希望同学们在重阳节给自己的长辈送去祝福,陪伴他们,做个孝心的好孩子。

6、千百年来,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重阳节写下了许多诗篇,其中著名的有唐朝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伟人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第七小组:

1、农历十二月(古称腊月)初八日,是汉族的传统节日。有吃“腊八粥”的习俗。在汉代,以冬至后第三个戊日为“腊日”,南北朝时改为十二月初八日,谓之“腊八节”。人们在这天进行祭祀活动,祈求丰收和吉祥。

2、腊八粥的做法:红小豆、胡桃、松子、柿、粟、黄米、糯米、小米、菱角米、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加桃仁、杏仁、瓜子、花生及白糖、红糖等。今北方绝大部分地区和江南部分地区,仍保留着过腊八节、吃“腊八粥”的习俗。虽然原料上有些变化,但营养健身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

第八小组:

传统节日中的除夕,是一年之中的最后一天,就是大年三十儿。这一天,人们都要与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放爆竹,守岁,一直到深夜都不睡觉,而是要与家人一起听新年钟声,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而新年钟声响过,迎来的就是第一个传统节日——春节,新的一年就开始了„„

主持人:班会准备中,得到班主任迟老师的大力支持,下面请迟老师讲话: 男1:了解了传统节日,我们真正感受到了祖国文化的渊源流长、丰富多彩。女1:为了弘扬宝贵的民族文化,我们就应该重视传统节日 男:爱我们的祖国,就从重视传统节日开始 女:爱我们的祖国,就从过好传统节日开始 男:正月初一(齐)——春节 女:正月十五(齐)——元宵节 男:四月五日(齐)——清明节 女:五月初五(齐)——端午节 男:七月初七(齐)——乞巧节 女:八月十五(齐)——中秋节 男:九月初九(齐)——重阳节

传统节日教育主题班会教案篇4

“了解传统节日,弘扬传统文化”主题班会教案

一、班会目标:

1、通过观察生活、查阅资料,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习俗等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做生活得有心人,善于发现生活中蕴涵的随处可见的传统文化。

2、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浓厚兴趣和深切的热爱,让学生学会和家人一起快乐地过传统节日,增进与家人的情感。

二、班会准备:调查收集有关资料。

三、班会过程:

主持人上场

男1、中国的传统文化就像是一座巨大的宝库,而传统节日就犹如其中闪烁的明珠。

女1、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走进我们的传统节日吧!

男1、五年五班“了解传统节日 弘扬民族文化”主题班会(合)现在开始!

女1、请班长宣布班会目的:

男1:同学们,看完刚才的舞蹈,是不是觉得特别喜庆吉祥?过年的感觉扑面而来。

女:对,寒假我们刚刚度过了一个团圆美满的传统节日,是什么呢?(春节)

男1:按照时间的先后,每年农历正月初一,我们迎来的第一个传统节日,也就是中国人最隆重的节日——春节,男1:请第一小组来介绍春节的习俗。(每个同学走上台挂上春节的灯笼)

① 春节,顾名思义就是春天的节日。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有所不同的。民间相传:古时候有一种怪兽,它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叫作“年”。它住在海底,每年的最后一天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怎么才能让它过去呢?据说“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以驱除“年”兽;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窜友道喜问好,相互庆贺平安度过了“年”关。这风俗越传越广,便成为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②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春节。因为当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③ ⑤春节是个亲人团聚的节日,离家的孩子要不远千里回到父母家里。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饺子的饺和“交”谐音,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了。

④ ⑥拜年是春节期间最普及又极富人情味的传统礼仪。新年伊始,人们扶老携幼,出门走访亲戚朋友。你们会拜年吗?让我们一起来学一学:(一起来做手势,口中说祝福的话)

男1女1:

今年是猴年,机灵聪明的猴是智慧的化身,并且猴与诸侯的候同音,也代表着生于猴年的人当大官成侯爷的美好愿望,所以这个生肖特别被人喜欢。下面请欣赏 同学带来的相声《猴年说猴》

相声:猴年说猴。

⑧春节的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祭灶、祭祖、给压岁钱、拜年一个也不少;

过半个月又是元宵节,其时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的一首词中就描写了元宵节的盛况。

男 1、春风能解冻,和煦催耕种。农历24节气中的第5个节气,每年公历4月5日前后就是清明节,又叫踏青节。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时代。后逐渐与之前1~2日的“寒食节”融为一体,成为悼念先人、祭祖扫墓和踏青春游的节日。

2:杜牧有诗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来寄托对先人的哀思,清明节是人们为已逝亲友扫墓的日子,表示对逝者的怀念直至今日,展现了浓浓的人情味儿。

视频:黄帝陵祭祖

女: 我问问你,这个是什么东西?男:艾草

女:再问问你:白蛇传里,白娘子喝了什么酒现了原形?

男:雄黄酒

女:这都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的风俗,这个节日和一位爱国忠臣有关。

下面请 同学给我们讲讲屈原的故事。(自选一项)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或“天中节”。它是汉族民间隆重的传统节日。这天民间要自发组织龙舟比赛,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艾草于门庭。这个节日相传是纪念楚大夫屈原忧国忧民,奋身投汨罗江的故事,老百姓以糯米以棕叶包成饭团投入江中作饵,让鱼鳖不食他们尊敬的屈大夫。在我们家乡还有佩香囊、系五彩线、挂彩葫芦等习俗,以祝愿亲人朋友身体健康。

技能训练《包粽子》

男1:传统节日还和一些民间传说有关,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女: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每年到了七月初七的晚上,许多人就会自然地聚集在一起,观看喜鹊搭桥、牛郎织女相会……人们一边纳凉一边讲着古老而神奇的爱情故事。习习的晚风带走了白天的炽热,神奇的故事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与向往。

男1:唐代诗人林杰的《乞巧》诗最为有名,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古老的乞巧节如今已与时尚接轨,演变成了浪漫的七夕情人节。

男1:嫦娥奔月的故事也让天上一轮明月衍生出思乡团圆的节日。

女1:那就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

男:这个节日要赏月、吃月饼、一家人一起团圆。

可是,这家在中秋节这天起了点**。

请欣赏小品《团圆不团圆》

中秋时节,正值秋高气爽、丹桂飘香、百果成熟之际,又因此时月亮与地球相距最近,故有“一夜明月今宵多,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感慨。

(1)唐代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2)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3)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4)王建《十五夜望月》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5)苏轼《中秋月》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6)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7)《水调歌头》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8)《月下独酌》(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9)《望月怀远》(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男: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它源于古老的《易经》,在中国人的眼里,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便开始过这个节日。

我来考考大家,对重阳节有多少了解呢?

生1、早在春秋战国时《楚词》中已提到了九九重阳。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远游》里写到:“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由此可以知道早在春秋战国时就有了重阳。

生2、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这首诗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在这首诗里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那天就有了饮酒、赏菊的习俗。

生4、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到了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示庆贺,连皇帝也要亲自到万寿山登高啊!这个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5、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希望同学们在重阳节给自己的长辈送去祝福,陪伴他们,做个孝心的好孩子。

今天就有同学把自己的孝心带来了,有请祖孙隔代人上台。

祖孙送祝福

女:俗语有“腊七腊八冻掉下巴”,农历十二月(古称腊月)初八日,是传统节日“腊八节”。在汉代,冬至后第三个戊日为“腊日”,南北朝时改为十二月初八日,谓之“腊八节”。人们在这天进行祭祀活动,祈求丰收和吉祥。、腊八要喝腊八粥,用红小豆、松子、黄米、糯米、小米、菱角米、枣泥等和水煮熟,外加桃仁、杏仁、瓜子、花生及白糖、红糖等。熬出来稠稠糯糯香又甜。

男1:传统节日中的除夕,是一年之中的最后一天,就是大年三十儿。这一天,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放爆竹,守岁,一起听新年钟声,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而新年钟声响过,迎来的就是第一个传统节日——春节,新的一年就开始了……

女1: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千百年来,传统节日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滋润着世世代代中华儿女的心田。

男1:了解了传统节日,我们真正感受到了祖国文化的渊源流长、丰富多彩。女1:为了弘扬民族文化,我们就应该重视传统节日

男和:爱我们的祖国,就从重视传统节日开始。

女和:爱我们的祖国,就从过好传统节日开始

班主任讲话:

大家都知道,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而来,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得精彩画面,但是,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信息技术不断发达的今天,人们忙着工作,几乎慢慢地忽略了这些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节日,就算知道今天是这个节日,却不知道这个节日是干什么或纪念什么的。例如重阳节,腊八节等传统节日已无人问津,而同学们早早地准备圣诞礼物时,我们,华夏儿女,龙的传人,炎黄子孙,是否该重新拾起那些“压箱底”的传统了呢?为了帮助同学们了解更多的传统节日,我们召开这次班会!主题是了解传统节日,弘扬传统文化。相信在召开这次班会之后,班里一定会掀起经久不衰的“回归传统”的热潮!

传统节日教育主题班会教案篇5

班会教案

“了解传统节日,弘扬传统文化”主题班会教案

一、班会目标:

1、通过观察生活、查阅资料,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习俗等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做生活得有心人,善于发现生活中蕴涵的随处可见的传统文化。

2、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浓厚兴趣和深切的热爱,让学生学会和家人一起快乐地过传统节日,增进与家人的情感。

二、班会准备:调查收集有关资料。 三、班会过程: 主持人上场

男1、中国的传统文化就像是一座巨大的宝库,而传统节日就犹如其中闪烁的明珠。

女1、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走进我们的传统节日吧!

男1、五年五班“了解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主题班会(合)现在开始!

女1、请班长宣布班会目的:

男1:同学们,看完刚才的舞蹈,是不是觉得特别喜庆吉祥?过年的感觉扑面而来。女:对,寒假我们刚刚度过了一个团圆美满的传统节日,是什么呢?(春节)

男1:按照时间的先后,每年农历正月初一,我们迎来的第一个传统节日,也就是中国人最隆重的节日——春节,男1:请第一小组来介绍春节的习俗。(每个同学走上台挂上春节的灯笼)

①春节,顾名思义就是春天的节日。现代民间习惯上把过春节又叫做过年。其实,年和春节的起源是有所不同的。民间相传:古时候有一种怪兽,它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叫作“年”。它住在海底,每年的最后一天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怎么才能让它过去呢?据说“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以驱除“年”兽;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窜友道喜问好,相互庆贺平安度过了“年”关。这风俗越传越广,便成为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②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春节。因为当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时要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③⑤春节是个亲人团聚的节日,离家的孩子要不远千里回到父母家里。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饺子的饺和“交”谐音,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了。

④⑥拜年是春节期间最普及又极富人情味的传统礼仪。新年伊始,人们扶老携幼,出门走访亲戚朋友。你们会拜年吗?让我们一起来学一学:(一起来做手势,口中说祝福的话)男1女1:

今年是猴年,机灵聪明的猴是智慧的化身,并且猴与诸侯的候同音,也代表着生于猴年的人当大官成侯爷的美好愿望,所以这个生肖特别被人喜欢。下面请欣赏同学带来的相声《猴年说猴》 相声:猴年说猴。

⑧春节的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祭灶、祭祖、给压岁钱、拜年一个也不少;

过半个月又是元宵节,其时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的一首词中就描写了元宵节的盛况。

男1、春风能解冻,和煦催耕种。农历24节气中的第5个节气,每年公历4月5日前后就是清明节,又叫踏青节。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时代。后逐渐与之前1~2日的“寒食节”融为一体,成为悼念先人、祭祖扫墓和踏青春游的节日。

2:杜牧有诗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来寄托对先人的哀思,清明节是人们为已逝亲友扫墓的日子,表示对逝者的怀念直至今日,展现了浓浓的人情味儿。

视频:黄帝陵祭祖

女:我问问你,这个是什么东西?男:艾草 女:再问问你:白蛇传里,白娘子喝了什么酒现了原形?

男:雄黄酒

女:这都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的风俗,这个节日和一位爱国忠臣有关。

下面请同学给我们讲讲屈原的故事。(自选一项)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或“天中节”。它是汉族民间隆重的传统节日。这天民间要自发组织龙舟比赛,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艾草于门庭。这个节日相传是纪念楚大夫屈原忧国忧民,奋身投汨罗江的故事,老百姓以糯米以棕叶包成饭团投入江中作饵,让鱼鳖不食他们尊敬的屈大夫。在我们家乡还有佩香囊、系五彩线、挂彩葫芦等习俗,以祝愿亲人朋友身体健康。技能训练《包粽子》

男1:传统节日还和一些民间传说有关,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女: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每年到了七月初七的晚上,许多人就会自然地聚集在一起,观看喜鹊搭桥、牛郎织女相会……人们一边纳凉一边讲着古老而神奇的爱情故事。习习的晚风带走了白天的炽热,神奇的故事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与向往。

男1:唐代诗人林杰的《乞巧》诗最为有名,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古老的乞巧节如今已与时尚接轨,演变成了浪漫的七夕情人节。

男1:嫦娥奔月的故事也让天上一轮明月衍生出思乡团圆的节日。

女1:那就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

男:这个节日要赏月、吃月饼、一家人一起团圆。

可是,这家在中秋节这天起了点**。

请欣赏小品《团圆不团圆》

中秋时节,正值秋高气爽、丹桂飘香、百果成熟之际,又因此时月亮与地球相距最近,故有“一夜明月今宵多,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感慨。(1)唐代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2)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3)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4)王建《十五夜望月》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5)苏轼《中秋月》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6)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7)《水调歌头》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8)《月下独酌》(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9)《望月怀远》(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男: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它源于古老的《易经》,在中国人的眼里,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便开始过这个节日。

我来考考大家,对重阳节有多少了解呢?

生1、早在春秋战国时《楚词》中已提到了九九重阳。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远游》里写到:“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由此可以知道早在春秋战国时就有了重阳。生2、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这首诗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在这首诗里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那天就有了饮酒、赏菊的习俗。生4、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到了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示庆贺,连皇帝也要亲自到万寿山登高啊!这个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5、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希望同学们在重阳节给自己的长辈送去祝福,陪伴他们,做个孝心的好孩子。

今天就有同学把自己的孝心带来了,有请祖孙隔代人上台。祖孙送祝福

女:俗语有“腊七腊八冻掉下巴”,农历十二月(古称腊月)初八日,是传统节日“腊八节”。在汉代,冬至后第三个戊日为“腊日”,南北朝时改为十二月初八日,谓之“腊八节”。人们在这天进行祭祀活动,祈求丰收和吉祥。、腊八要喝腊八粥,用红小豆、松子、黄米、糯米、小米、菱角米、枣泥等和水煮熟,外加桃仁、杏仁、瓜子、花生及白糖、红糖等。熬出来稠稠糯糯香又甜。

男1:传统节日中的除夕,是一年之中的最后一天,就是大年三十儿。这一天,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放爆竹,守岁,一起听新年钟声,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而新年钟声响过,迎来的就是第一个传统节日——春节,新的一年就开始了……

女1: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千百年来,传统节日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滋润着世世代代中华儿女的心田。

男1:了解了传统节日,我们真正感受到了祖国文化的渊源流长、丰富多彩。女1:为了弘扬民族文化,我们就应该重视传统节日

男和:爱我们的祖国,就从重视传统节日开始。女和:爱我们的祖国,就从过好传统节日开始 班主任讲话:

大家都知道,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而来,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得精彩画面,但是,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信息技术不断发达的今天,人们忙着工作,几乎慢慢地忽略了这些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节日,就算知道今天是这个节日,却不知道这个节日是干什么或纪念什么的。例如重阳节,腊八节等传统节日已无人问津,而同学们早早地准备圣诞礼物时,我们,华夏儿女,龙的传人,炎黄子孙,是否该重新拾起那些“压箱底”的传统了呢?为了帮助同学们了解更多的传统节日,我们召开这次班会!主题是了解传统节日,弘扬传统文化。相信在召开这次班会之后,班里一定会掀起经久不衰的“回归传统”的热潮!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881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