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演讲稿范文【精彩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952373

【参考阅览】此篇精品资料“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演讲稿范文【精彩4篇】”由阿拉网友整理分享,帮您减少加班熬夜,轻松写作尽在阿拉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中国式现代化演讲稿【第一篇】

***总书记近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指出:“我们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必须坚持以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障。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把党的领导落实到教育活动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不断加强和改善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一方面,要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思想政治领导,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校教育管理全过程,着力构建“三全育人”体系,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另一方面,要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组织领导。各级党委要把加强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当成重要职责,把教育事业的发展摆在重要位置。把创新摆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位置,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性和全局性意义。只有创新才能实现内生动力,只有靠内涵式增长,才能保证高质量发展。十年来,载人航天、超级计算机、量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重大成果,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天河超级计算实现了从千万亿次到亿亿次,再到百亿亿次的突破。不断挑战计算速度极限,也成为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缩影。我国通过自主创新以及成果转化,先后建立了世界首条千公里量级的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发射了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使我们在量子领域进入了世界第一梯队。

始终坚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要建立科学化、市场化的人才评价和激励制度,发挥用人主体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中的积极作用;要充分发挥经济利益和社会荣誉价值的双重激励作用,使人才在创新创造中有收益、有荣誉、有地位;要营造尊重人才、开放包容的氛围,创造更公平、更宽广的干事创业平台,让人才自身价值得到充分尊重和实现。

壮阔征程催人奋进,复兴蓝图激荡人心。中国式现代化也是富有世界意义的现代化,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之路,把牢中国自己的前途命运,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踔厉奋发、勇毅笃行,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争取更大胜利与荣光。

中国式现代化演讲稿【第二篇】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同志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一、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

“江河万里总有源,树高千尺也有根”。***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

搞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演进,就能明白,我们党在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是怎样经过反复比较和总结,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是怎样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道路的;是怎样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既是历史的结论,也是未来的昭示。

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含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可或缺的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精神力量,四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标志,必须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人民、来源于真理。***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坚定“四个自信”,我们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在中华民族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时期,各种主义和思潮都进行过尝试,资本主义道路没有走通,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等也都“你方唱罢我登场”,但都没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引导中国人民走出了漫漫长夜、建立了新中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快速发展起来了。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找到一条好的道路不容易,走好这条道路更不容易。***总书记强调,过去,我们照搬过本本,也模仿过别人,有过迷茫,也有过挫折,一次次碰壁、一次次觉醒,一次次实践、一次次突破,最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之路。现在,有些人议论这个道路、那个道路,有的想拉回到老路上,有的想引到邪路上去;有的是思想认识误区,有的是别有用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我们看准了、认定了,必须坚定不移走好这条道路,与时俱进拓展这条道路。要始终保持政治定力,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决反对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四、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接续奋斗。***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党领导人民持续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历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必须一以贯之进行下去。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一场社会革命要取得最终胜利,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昨天的成功并不代表着今后能够永远成功,过去的辉煌并不意味着未来可以永远辉煌。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是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越是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但同时是马克思主义革命党,要实现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必须永远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紧跟时代步伐,决不能因为胜利而骄傲,决不能因为成就而懈息,决不能因为困难而退缩,勇于改革创新,勇于迎难而上,勇于担当尽责,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以贯之进行下去。

中国式现代化演讲稿【第三篇】

中共二十大报告是一份对中国未来5年产生决定性影响,对中国未来30年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对世界产生重要影响的历史里程碑式报告。报告最核心内容之一,在于系统设计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

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

报告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此基础上,报告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5项特征: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9项本质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报告还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行了10个方面系统设计:高质量发展是首要任务,教育、科技、人才是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应有之义,全面依法治国是运行轨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是重要内容,内在要求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战略要求是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根基是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国际内涵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在于党的领导与党的建设伟大工程。

为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并非西方化,而是一条前人未走过的人间新路。“漫长的16世纪”以来,人类文明遭逢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西方从人类文明列车后部车厢一跃成为火车头,并进而宣称有权利“为全人类立法”。在西方世界所展示的强大武力威胁、物质领先与精神优势的压力下,所有西方与非西方差异都被规训为现代与前现代差异,其他国家要么全盘西方化,要么就拿不到登上现代化航船的船票。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大大打破了这种迷信,推动人们从几个世纪的西方中心主义现代化迷思中真正祛魅,认识到所谓“现代性”不过是西方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属于中国,同样属于世界,它开辟了非西方国家独立自主探索现代化的新路,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拓展了现代化新路径,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选择。

中国式现代化是对“一统多元”传统文明的“旧邦新造”。西方式现代化植根于西方文明母体,以至于有学者认为英格兰具有横亘一千年“现代性”长拱弧,这种历史考察本身就反讽式地说明了许多学者所津津乐道的“现代性”在相当程度上不过是西方性。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文明河流新的奔涌,而不是断流,如同历史上胡风西来、白马传经一般,现代西方文明的汇入,也只是拓展了中华文明的河道,使河水更加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一往无前,创造出人类文明新形态。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中华文明的基本特征是“一统多元”,最大制度遗产在于“大一统”,被称为现代政治制度的强大统一国家,在两千多年前的秦帝国就出现了,难怪福山要说“马克斯·韦伯定为本质上的现代特征,秦朝如果没有全部,至少也有很多”。而被称为现代政治制度特征“一种既集中又下放(devolved)的混合权力体系”,在中国历史上早就出现了,就是“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皇权不下县”。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同样具有横亘数千年的所谓“现代性”。

1840年以来,各种走向现代的救国主张轮流登场,但都未能成功,这些方案要么没能真正革故鼎新,要么摧毁了“大一统”体制,使中国陷入了一盘散沙、军阀混战的局面。新中国在更高水平上再造了“大一统”体制,为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奠定了根本制度基础,并使“一体多元”达到空前水平。一方面现代交通、现代信息技术,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强大组织体系,社会主义集中办大事制度优势等,使“大一统”体制达到了历史前所未有的水平;另一方面,在“大一统”体制基础上,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宗教信仰自由、市场化、社会建设、行政分权等方式使多元性同样达到了空前水平。这种“一体多元”正是现代中国体制既坚强有力,又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渊源所在。

中国式现代化“新”在何处?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弱走向复兴的枢机所在。正是有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才找到了一条通向现代化的光明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与新中国成立,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奠定了根本前提。新中国成立以来,虽历经曲折,但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是一以贯之的,是一个横亘百年、分步实施的大战略。环顾全球,难得的是,中国人一代接着一代往下干,一棒接着一棒往前跑,为了实现同一个目标而接续奋斗,谱写出一首百年长征的民族现代化史诗。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现代化、制度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三位一体。“落后就要挨打”,中国对于西方式现代化的第一痛感就是坚船利炮,就是中国科技的落伍。中国式现代化首先是物质力量现代化,从20世纪提出“四个现代化”,到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产业链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二十大报告提出“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都一再说明正是物质力量现代化才使得中国人能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飞跃。

中国式现代化也是制度现代化。甲午战败之后,中国人的反思从器物层面进入制度层面,从而开始追求制度现代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铲平了地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开始建设新的制度大厦,并经过改革与调整,逐渐形成稳定的四梁八柱;十八大以来,中共明确提出将社会主义制度体系自我完善及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改革总目标。二十大报告又明确提出了国家安全体系与能力的现代化,正是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强大的国家治理体系,支撑起了中国物质层面的现代化,进而支撑起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中国式现代化还是人的现代化。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人口预期寿命只有35岁,约80%人口是文盲。今天,中国的人口预期寿命超过了美国,达到岁,人口预期受教育年限已达到14年,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年。人的现代化不只是个体现代化,而是人民现代化,人民不但在个体意义上变得更为独立、自主,在整体意义上也更加凝聚成具有共同意志、共同行动的共同体。中国的社会并没有变成一种“原子化的、各领域分立的、个人主义的”西方式现代社会,而是成为既个体自主又有机团结,既分工又紧密联系,个人与集体、国家命运相联的新型现代社会。

中国式现代化将如何开辟人类新路?

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现代化道路打破了三大迷思:第一是打破了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玻璃天花板”。第二是打破了只有资本主义制度才能现代化的迷思。第三是打破了西方列强现代化过程中的“国强必霸”悖论。

中国式现代化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中国通过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并吸纳市场经济等人类制度文明成果,已经创造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持续时间最久的经济发展奇迹,以及社会保持长期稳定的奇迹。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建设西方式“升平世”,而是要实现“太平世”,要从小康迈向大同。

中国式现代化将是命运与共的人类现代化新路。与西方式现代化不同,中国是靠十几亿人民的勤劳革命、创新革命而富起来的。中国不是“国强必霸”,而是“国强好仁”,没有输出战争**、输出苦难,而是为世界创造巨大发展机遇,让世界各国搭中国发展快车;没有在世界上称王称霸、唯我独尊,而是坚定维护真正的多边主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走的是绿色现代化道路,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世界。根据有关研究,仅1990年至2016年间,中国对世界森林碳汇能力的实际贡献率就高达%。

西方人喜欢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中国人喜欢说“处处绿杨堪系马,家家门底透长安”。人类通向现代化道路不是单一的,现代化模式更不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将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新选择,开辟出一条21世纪现代化新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演讲稿【第四篇】

中国式的现代化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的概念。本文拟对读《东方的崛起: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反思》后感,从理论、历史和实践相结合的视角阐述中国现代化发展。重点阐述中国社会主义的产生及其必然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及其历程,即中国是在世界历史中走向社会主义的;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尤其是哲学基础,说明邓小平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中国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即邓小平哲学思想是当代中国的唯物辩证法。

一、中国:在世界历史中走向社会主义

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是以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发展的“典型国家”为蓝本的,然而,中国却是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直接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在这种“奇特”的历史现象面前,有的人重归于形而上学,或者认为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错误选择,或者认为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是错误理论。在本书作者看来,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确改变了世界历史的传统走向,但它本身又是资本主义开创的世界历史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冲突和渗透的必然结果。中国是在世界历史中走向社会主义的,同样,中国也将在世界历史中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世界历史即指整个人类历史,各民族、各国家进入全面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制约,使整个世界“一体化”以来的历史,它是相对于民族的地域狭隘性以及民族历史而言的。世界历史在今天已经是一个可经验的事实,但它却形成于现代,即资本主义时代。马克思以惊人的洞察力注意到了这一历史趋势,他用“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这一命题表征了这一历史趋势,并认为“世界史不是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这表明“世界历史”本身就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世界历史形成之前,人类总体历史和具体民族历史之间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在世界历史形成之后,任何民族或国家的发展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世界历史的影响,并在这种影响下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形”。如果无视这种整体化的趋势,继续闭关自守,那么,前途只有一个,即最终被“强力”拖进世界历史的运行轨道。马克思指出:“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然而,“满族王朝的声威一遇到英国的枪炮就扫地以尽,天朝帝国万世长存的迷信破了产,野蛮的、闭关自守的、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被打破,开始同外界发生联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世界性以民族性为基础,但它又不是民族性的简单叠加。作为一种整合值,它具有相对独立性,能够使民族性在某种程度上发生“变形”,使之协调于世界性。在世界历史的背景中,某些落后民族或国家内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会较快地达到计划状态,并产生同发达国家“类似的矛盾”。马克思指出,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然而,“对于某一国家内冲突的发生来说,完全没有必要等这种矛盾在这个国家本身中发展到极端的地步。由于同工业化较发达的国家进行广泛的国际交往所引起的竞争,就足以工业比较不发达的国家内产生类似的矛盾”。在这种历史条件下,较为落后的民族就不必一切“从头开始”,亦步亦趋地沿着发达国家的发展道路走下去,在发达国家的“历史启示”下,它能够缩短矛盾的解决过程,以“跳跃式”的发展走向世界先进行列。

(二)、在世界历史中走向社会主义中国是在20世纪中叶跨越了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而直接走向社会主义的。20世纪中叶,中国的生产力具有一个显著特点,即落后与先进并存,个体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占90%,现代工业占10%。这表明,中国的生产力具有二重性。正是这种二重化的经济运动造成了“两个中国的命运”,决定了中国的未来发展具有两种可能性,即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或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可能性中的哪一种能够成为现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以及世界历史的走向。在研究中国历史时,有的人总是不顾及历史必然性而沉湎于“如果„就„”的假言判断中。在他们看来,如果戊戌变法成功了,中国就不会如此落后;如果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资本主义,今天就如何如何。然而,历史运动有其内在逻辑,它并不以“如果„就„”的公式转移。实际上,对于历史研究来说,“如果„就„”的论断是永远不能被验证的,因而是没有科学意义的。沉湎在这种研究方式中,我们得到的就不是真实的历史,而是思辨的历史。这绝不是误认为风车为妖魔的堂·吉诃德式的战斗,而是实实在在的两种历史观,即唯物主义历史观与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对立。

(三)、在世界历史中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在世界历史中,或者说在“开放的世界“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命题的深刻含义在于,一方面必须在对外开放和国际交往中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另一方面必须把具有世界普遍意义的额东西变为自己自主活动的条件,变成创造自己”特色“的基础。正是由于深刻地洞察到世界历史对不同民族以致整个人类发展的重要意义,马克思对交往与开放的世界性发展寄予巨大的希望,并认为随着交往的普遍增长和交往的普遍发展,生产力的普遍增长和交往的普遍发展是实现共产主义的两大前提。“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中国是在世界历史中走向社会主义的,同样,中国也只有在世界历史中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走向共产主义。中国的未来发展与世界历史息息相关,只有在世界历史中发展起来并且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代表中国的未来。

二、从“中国工业化道路”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的一次巨大嬗变,标志着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实现现代化,重构中华民族的生存方式和活动方式,构成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历史进程的悲壮主题,凝聚着几代中国人的思索与奋斗、光荣与梦想。新民主主义革命开辟了通向现代化的现实道路,对“中国工业化的道路”的探索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先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终于“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一)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寻觅及其文化难题的解答按照毛泽东的观点,中国式被西方资本主义强行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的,西方资本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的结合,吧中国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资产阶级民族”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制度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因此构成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重要矛盾。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任何一种社会运动要想获得成功,必须首先解决这种矛盾。所以,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必然性在中国实现,必须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个“不可轻易的必要的形式”。同时,由帝国主义入侵而引发的中国现代化运动,其价值目标就是使中国摆脱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地位,恢复民族赖以发展的自主独立,因此,当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时,它就不仅为社会主义创造了前提,而且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开辟了现实的道路。(二)、“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开辟了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但它本身并没有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因此,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际,毛泽东明确提出了“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任务;在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完成之际,又提出并探讨了“中国工业化的道路”问题。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根本内容,毛泽东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讨实际上就是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讨。在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中,首先就是国家工业化,使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其次是政治民主化,使“人民主权”由概念转化为实际生活。再次是建设现代文化,“创造出中国自己的、有独特民族风格”的社会主义文化。由此可见,毛泽东在探寻一条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式道路,即寻找“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尽管这条路线不是那么明晰,但毛泽东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讨毕竟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先河,并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一条富有原创性和启示性的思路。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952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