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乌合之众读书心得汇聚【优推4篇】
乌合之众读书心得【第一篇】
这本书耳闻已久,一直以为是一本与现代人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学书籍,也从别处听说过本书的一些观点,如“个人在群体中的表现与独处时有明显差别”、“群体整体呈低智商、易冲动、无逻辑等特点”云云。拿到书的时候简单翻了一下,发现本书著于1895年,距今已120年有余,同时很多都是作者勒庞受到法国国内及欧洲国家的革命运动影响,而对社会群体进行思考得出的相关理论。这本书读起来绝对不是轻松愉悦的,如果不跟着作者的思路走,思维很容易开小差。
一、群体的基本特征。
本书起始章节对于群体心理进行了分析论述,总的来说群体不善推理,却急于行动;群体总是受无意识因素支配,群体易冲动、易改变、急躁,被外界刺激所奴役;群体更易受到暗示及轻信;群体的情绪夸张、单纯;群体易偏执、专横和保守。
如果上述罗列的这些特性看起来有些抽象的话,你可以想想几年前爱国青年抵制日货、抵制家乐福等群体事件。即使你没参与过这些活动,事件过后留下的视频影像资料也可以如实的还原现场,我曾问过一位参加抵制日货活动的朋友的感受,他的头两个字说的是“疯狂”。据他自己描述,当时他只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随着人群围观而已,完全吃瓜群众一个,去之前他也只觉得这样的活动无非就是拉个条幅,呼个口号而已。当大家喊得口号从“抵制日货”变成了“赶走小日本”“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人人都是热血沸腾,仿佛不做些激烈的举动都是不正常的,于是人群里有人开始建议砸掉路边的日系车辆,这时的群体已经没有逻辑可言,如果当下有人提出来“这些日系车都是中国工人在中国组装的,不应该砸”,非但无人会用说理的形式提出反驳,甚至愤怒的情绪有可能还会波及到这个人。
这样的事情也充分应证了“群体是刺激因素的奴隶,孤立的个人有主宰自己行为的能力,而一旦融入群体,这样的能力似乎消失殆尽”。
二、是什么影响了群体的意见和信念。
1.首先是间接因素,包括种族、传统、时间、政治和社会制度、教育。
而政治和社会制度严格来说也是种族的产物,制度的形成依靠的是种族传统、观念、习俗等,而传统、观念、习俗却很少根据新制度的发布而立马发生大的变化。存在于不同种族中的不同制度没有好坏之分,只是更适合相应的种族,更体现了该种族群体的需要。暴力革命改变的可能只是表面,其本质却依然如故。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延续了两千年的历史,朝代更迭不断,但集权制却从未发生根本变化,甚至强化了这种制度,很大程度上应当承认它是当时的群众迫切需要的产物,是中国古代种族生存的条件。
书中同样论述了教育对于群体形成观念的影响。作者批判了当时法国对年轻人的教育仅仅存在于书本,仅仅要求取得相应的文凭,却缺失了年轻人最应该得到的教育机会——从实践中认识世界。教育对于改善年轻人头脑的作用还是不可忽视的,但作者显然表现出了对当下教育制度的不满与担忧,“为当前这一代人提供的教育,有理由让人灰心丧气,这种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头脑,冷漠而中立,且逐渐演变为一支心怀不满的大军,准备随时听从乌托邦分子和能言善辩者的暗示。”
2.影响群体意见的直接因素,包括:形象、词语及套话、幻觉、经验、理性。
形象、词语和套话对于群体的影响很好理解,群体的想象力可以通过灌输给他们的口号而得到激活,使模糊的形象变得更加深刻。理论和说理在群体中战胜不了词语及套话。“团结就是力量”“只生一个好,政府来养老”这些广为流传的口号,一定比苦口婆心的解释更深入人心。一些词语套话虽然在时代变迁中一直存在,但这些词语唤起的形象和群体赋予其的意义却在发生着不断变化,不同种族对于同一词语的理解也存在差异。如作者举例,拉丁民族的“民主”更多是指个人意志及自主权要服从于国家所代表的社会意志及自主权,因一切党派一概求助于国家(对于该实例我只做叙述,能力有限未做详细考证)。而美国的“民主”却恰恰相反,国家要尽可能保护个人意志的发展。
前面已经说过群体是不受推理影响的,演说家和领头者总是借助群体的感情而非理性,所以想让群体相信什么,首先得搞清楚令其兴奋的感情是什么。作者抛出的一个观点不得不引起思考,“幻觉引起的激情和顽愚,激励着人类走上了文明之路,在这方面人类的理性没起到多大作用”。
3.群体领袖及其说服的手法。
芸芸众生总是愿意听从意志坚强之人,而这些人也知道如何使群体接受他们的看法。断言、重复、传染,是他们激发群体热情的法宝。一个断言越是简单明了,越容易深入人心,但如果没有重复的断言,不会在脑海中生根发芽。断言的不断重复就会形成流行意见,强大的传染过程于此启动。想想广告的传染效应,千百次的重复播放会不知不觉的让你认为某某品牌就是最优,即使你不太相信,你也会在不知如何选择的时候首先试试该产品。
想要建立一种信念不容易,一旦一种信念根深蒂固,想要根除它也同样困难,群体对于不同于传统的意见都持不宽容态度。在中世纪的欧洲,正是为了寻求和坚持一种不同于宗教信仰的普遍信念,才有不计其数的发明创新者被送上了火刑柱。即使是在一段时期建立了一种牢固的信念,但在同时期群体的意见还是会发生左右摇摆,作者所述原因中,有一个原因比较有意思,即“报业(报纸)的发展,不断的把十分对立的意见带到群体面前,而每一种意见所产生的的暗示作用很快会受到对立意见暗示作用的破坏,结果是任何意见都成为了过眼烟云,难以普及。”这个原因放在120年后的今天依然适用,海量信息充斥了各种媒体,没有人能抓住绝对的重点,最有价值的信息被“抓人眼球”的娱乐新闻、突发事件所掩盖。
三、不同群体及其特点。
本卷主要介绍了异质性群体、同质性群体、被称为犯罪群体的群体、刑事案件陪审团群体、选民群体、议会群体等。这些群体与普通群体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并无大的区别,无论组成这些群体的个人是高学历者、聪明的人还是普通人。在这些群体中亦有所谓的意见领袖,主导着群体的意见和信念,而这些信念也绝非由理性头脑生成,不再赘述。
乌合之众读书心得【第二篇】
在广袤的人类社会探索发展史中,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进步离不开社族人群思想创新及思维进步的创新及对社会、人力的深刻剖析探索。《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则是通过细致描述群体心理的一般特征,分析了人们在群聚状态下的心理、道德、行为特征。通过分析及揭示,探索大众广义心理认知及心理认同。从而解释了为何群体往往呈现出“盲目”、“冲动”、“狂热”、“轻信”的特点,而统治者又是如何利用群体的这些特点建立和巩固自身统治的。
此书的研读和内容的自我理解,让我体会并认识到上到国家治理、社会管理,下到企业经营,团队管理,无外乎是大众及人群之间的合作、认知和自我约束,而大众心理的研究正是在思想层面对此认知的一个探究纽带,从而打开对大众思维和组织行为学的领悟与思考,通过研究大众心理,从而探究群体行为内在的思维逻辑及心理特点,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各种社会群体行为现象发生的本质原因和组织团队中行为动机,更科学的了解群体心态,是一本群体心理行为学的研究巨作。
乌合之众读书心得【第三篇】
在不知不觉中支配着人们头脑的暴政,是唯一真正的暴政。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和勒庞的《乌合之众》先后帮我彻底摧毁了我关于“人是理性的动物”的看法。在生活里,我们的小小过失,无意说错的一句话都是我们潜意识跳跃进意识层面的反映,哪怕是熄灯上床睡觉的梦境都是本我与超我斗争权衡的产物。在勒庞的学说中,个体的无意识造就了集体的无意识,他在《乌合之众》中说:“可见的社会现象可能是某种巨大的无意识机制的结果,而这一机制通常超过了我们的分析范围。能够感觉到的现象可以喻为波浪,它不过是海洋深处我们一无所知的湍流的表象。”换句话来说,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他们都是非理性的集合,用理性的思维来推测他们的命运很明显是行不通的。勒庞在第二卷中用了五大间接因素(即种族、传统、时间、政治和社会制度以及教育)和四种直接因素(形象、词语和套话、幻觉、经验以及理性)为我们粗略的推演了一个可以套用在几乎所有民族性格的计算公式。我们可以发现,在群体具有冲动、易受暗示、夸张、专横的共性特点之外,不同民族的群体仍然具有不同于共性外的特性。这些特性的作用之大,甚至决定了这个民族的命运,决定了在当今世界的实力排序。勒庞在书中一再强调“种族”的概念,说:“民族主要受其种族的禀性支配,也就是说,是受着某些品质的遗传残余的支配,而所谓禀性,正是这些禀性的总和。种族和我们日常之需的枷锁,是决定我们命运的神秘主因”。总之,每个民族的特性正是决定他们走向的定海神针,无论他们在最初的选择是多么的荒谬多么的离经叛道,最后的选择都会归于他们民族的禀性,或许这些正是那些预言家凿凿谶语的奥秘所在。
勒庞所生活的法国和当时的中国一样,都试图在摆脱几百上千年的封建制的历史惯性。然而,俗话说:“船大难掉头”,二者的结果都不乐观。即使在有着启蒙运动对人们思想改造的前提下,法国大革命以摧枯拉朽的姿态出现在1789年,历经发表《人权宣言》,确立君主立宪制,之后拿破仑、路易十八又反反复复掌握权力恢复君主专制,共和制与帝制之间的交锋终于结束在1878年,此时距革命开始已经接过过去百年了。勒庞说,“这些观念的出现并不是像掷骰子一样全凭运气,它们都深深植根于漫长的过去。当它们开花结果时,是时间为它们做好了准备。如想了解它们的起源,就必须回顾既往。它们既是历史的儿女,又是未来的母亲,然而也永远是时间的奴隶。”除了欧洲的法国,处于东亚的中国仍以实际的历史过往验证了这个观点。处于“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中国在摆脱帝制的过程显得那般的不易,从君主专制到君主立宪的失败,在尝试了资本主义后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封建制的种族和封建思想的传统观点再加上并不长的时间,便注定了法国大革命的反复与旧民族主义革命的失败。封建制是我们群体的过往,它是历史的儿女,也是我们的未来的母亲,更是我们思维的毒瘤,唯一能解决它的,便是时间,“时间是唯一的真正创造者,也是唯一的伟大毁灭者”。正像口述史学家唐德刚所论述1840年以来的革命一样,“这次惊涛骇浪的大转型,笔者试名之曰‘历史三峡’。我们要通过这个可怕的三峡,大致也也要历时两百年。”形成维持一种思想上千年,同样需要上百年才能将其根除。
另外,在推算一个民族的命运时,不仅要看它的过往,还需要看它的思想。勒庞在书中用中国做了反面例子,“如果一个民族使自己的习俗变得过于牢固,它便不会发生变化,于是就像中国一样,变得没有改进能力”。但我却不认同勒庞的这个观点。即使中华民族因历史过于悠长的原因而趋于保守,但它仍然是一个开放的群体——我不认同你,但我并不排斥你,这样多少都可以在一点一滴中改进。在全球化的今天,真正趋于保守的国度除了阿拉伯地区已经少之又少。日本、韩国等历史包袱较小的国家在思想上缺少最少的限制,所以他们在学习西方上卓有成效。中国虽然有着较重的历史包袱,但作为思想极其灿烂的国度,“穷则变,变则通”的思想自古有之,从最后一个封建帝国内部开始的改革直到今天,中国一直没有放弃过改变,究其原因,还是在于中国思想的多源性与包容性。
按照勒庞的观点,我们首先是一个种族人,在共同的感情和特征下,伴随着遗传对此的日益稳固,以此基础上建立我们的文明、制度、艺术和信念,形成种族给我们的禀性,这些就是构成我的共同因素,是民族与历史打下的印记。除此之外,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早年的创伤经历以及力比多在不同时间的发展历程等诸多因素形成了我们的个性。无论是共性还是个性,他们都很大程度的隐藏在意识之下。民族共同幻想中的神话、个人睡梦中的种种意象都是本我的体现,它被文明,被超我压制,但它更接近我们自己。要推算个人的命运,不能再分析那个平日“伪装”的自己,同样要深入本我、深入潜意识中去发现规律,探寻我们的禀性。
勒庞恐惧革命,担心革命只是“换汤不换药”,然而今天的法兰西第五共和国仍然是延续在当年共和制的道路向下不停的前进的,革命带来的新思想的碰撞为法国带来源源不断的活水,我认为这恰好是推算个人命运那把无比重要的钥匙。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勒庞也说,“在不知不觉中支配人们头脑的暴政,是唯一真正的暴政”,因为“我们无法同他们作战”。开放性的人格,敢于摆脱传统对自己影响的人,他的命运是不可算的。反之,如果是一个具有内向型人格的人,他同群体一样,“有着坚不可摧的保守本能,他们对一切传统的迷恋与崇敬是绝对的,他们对一切有可能改变自身生活基本状态的新事物,有着根深蒂固的无意识恐惧”,很明显,这种人甚至这种民族的命运在很大程度是可以推算它的命运轨迹的。
翻来覆去读《乌合之众》,此点是最让我浮想联翩的。种族、传统对我们的影响具有如此巨大的影响,给予以我们每个民族以个性,同时也会给我们带来思维的局限性。作为个人,避免在自我的安全区里沉沦,不让局限的思想在我们头脑里形成“暴政”,这让我有点惊慌。南宋大学问家朱熹有一句脍炙人口的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思维有一个源头,不停的接受新思想、新观点,即使我们被种族、被传统的禀性赋予一身,面对复杂多面的形势我们仍然能在自己的思维海洋里寻找出合适的理论去指导自己的行动,就如同二千多年封建制的中国轮番上演王朝更替仍然能找出“变则通,通则久”的口号来说服自己改革一般。“非暴政”的思维可以不停的矫正自己的人生态度与方向,我相信,拥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人的命运是不可计算的,能够计算的人生都是一沉不变的思想——他就在那里,哪怕过十年之后回来看依然如此。勒庞说:“真正的历史大动荡,并不是那些以其宏大而暴烈的场面而让我们吃惊的事情。造成文明洗心革面的唯一重要的变化,是影响到思想、观念和信仰的变化”。所以思维的开放性同样深切地影响着国运,最近日本第三大钢铁企业神户制钢所继高铁丑闻后再次曝出造假丑闻,“日本工匠精神”受到人们的质疑。二战后本欣欣向荣充满朝气的日本在不断的老龄化的趋势下创新乏力,年轻人在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日本的企业文化下不思进取,国运就此走下坡路也是可以预想得到的了。
那么,作为学生的我们,去哪里寻找多样的思维,不停的更新自己头脑里的数据库呢?我想,给我们的选择并不多,而且论调“陈旧”——唯有读书。书籍是思维的活水,不停的冲击着我们的头层,说不定哪天又打通了我们头脑里哪根不为人知的经脉呢!其实除了书籍以外,良性利用网络同样可以丰富自己的见识,然而现实是我们难以彻底掌控网络在生活中的度,弊大于利,索性不谈。
乌合之众读书心得【第四篇】
学完国学再读西方一百年前的名著,对于我这种书虫有点烧脑。读这种纯理论书,过程艰辛苦涩,极容易走神,需逐字逐句揪着读,否则一不留神就要重读。好在篇幅不长,初读下来,作者很多观念刷新了我的认知。
尽管书中的一些理论前后有些矛盾,有些观点过于极端和消极,但这本书问世一百多年了,有些观点放在当下仍然适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能为己所用吧。
书中讲到“教育既不能让人变得有道德,也不能让人变得幸福,它无法改变人的本性和天生的激情”、“就知识而言,在大数学家和一个鞋匠之间可能存在着天壤之别,但就性格而言,他们的区别微乎其微,甚至往往可以忽略不计”,这或许就是智商与情商的区别吧,智商高不代表情商高。本来还指着多读几本书,提高一点情商,然后变得幸福一点点,看来没戏了,扎心。或许真的是懂得越多越难幸福吧。
本书还有很多一针见血式的观点,例如群体不会思考,群体没有理智,群体的善变、极端、残忍、奴性,填鸭式教育的不足等等。
最重要的一点,本书的写作风格正是一直采用群体的特征和手段,向我们这个读者群体进行“断言”、“重复”和“暗示”,细思极恐。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
我们必须承认,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员,我们是无法摆脱群体心理的影响的。所以,不管我们如何特立独行,当所有人都浑浑噩噩的时候,也难免不随波逐流,成为乌合之众。
那么,我们是否还能在随波的群体之中坚持自我,发出属于我们自己不一样的声音呢?
集体无意识,愿我们拨云见日,凡事主观,谨慎,冷静,深思做不一样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