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扶贫攻坚论文【热选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847449

【导言】此例“扶贫攻坚论文【热选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扶贫攻坚论文【第一篇】

>> 精准扶贫,在路上 92岁丛子文:在“精准扶贫”的路上 精准扶贫路上的“娘子军” 感动,在精准扶贫时代 精准扶贫 干在实处 精准扶贫在“路”上 金融力量在精准扶贫中释放 精准扶贫――打通小康路上“最后一公里” 精准脱贫,冲锋在路上 产业扶贫需在精准上下功夫 基层政府在精准扶贫中怎样发挥作用 “现实的人”在精准扶贫的体现 精准扶贫在区县旅游发展中的应用 航空报国情怀 在精准扶贫上涌动 浅析扶贫档案在精准扶贫中的重要作用 关于在精准扶贫中积极发挥健康扶贫作用的建议 精准扶贫何以精准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在路上 精准扶贫需要精准监督 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开展金融精准扶贫的几点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经济法律 > 精准扶贫,在路上 精准扶贫,在路上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作者: 曹煦")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9月27日―28日,首届中国扶贫论坛在甘肃省定西市召开。

当下的中国,精准扶贫的攻坚战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

甘肃定西,是中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定西脱贫的故事,是这个国家扶贫成就的深度诠释。

9月27日至28日,陇中大地最美的金秋季节,由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人民日报社指导,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主办,中共定西市委、定西市人民政府承办的首届中国扶贫论坛在甘肃省定西市隆重召开。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农业部、教育部等中央国家有关部委,省市自治区,国内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及扶贫企业的300余位政商学界代表齐聚一堂,围绕“精准扶贫与全面小康”这一主题畅所欲言、建言献策,共同探讨国家意志下的扶贫战略和破解之道。

座无虚席的中国扶贫论坛会场,大屏幕上“决胜2020”几个大字赫然醒目。这是中国政府向世界的庄严承诺:到2020年,中国7000万贫困人口要全部脱贫。

扶贫脱贫,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

中国特色的扶贫道路

从1986年起,我国开始实施大规模的扶贫开发,经过中国政府、社会各界、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努力,以及国际社会的支持和有力帮助,贫困人口得以大幅减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扶贫道路。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巡视员张建军用几个“前所未有”进行了概括:在世界移民史上第一次实施了大规模的人口搬迁计划,5年内扶贫搬迁1000万贫困人口,前所未有;在世界社会保障史上第一次实施了大规模的社保政策兜底脱贫,将至少2000万无力脱贫的贫困人口实行全部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盖,前所未有;在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次由中西部22个省份的党政一把手同时向中央签下“军令状”,前所未有。

30多年来,7亿多人成功脱贫,中国成为“全球首个实现联合国制定的贫困人口比例减半目标的国家”,一条基本经验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过去和未来都是如此。“政治和制度优势能够使我们在短期内高效率地调动和集聚各种资源,投入与战役规模、战役目标匹配的兵力和武器装备,动员社会力量步调一致,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张建军说。

正如张建军所言,无论回溯历史,还是着眼现实,什么时候扶贫能调集各方资源,什么时候脱贫就成效卓著。首届中国扶贫论坛评选和颁发的三个奖项:“中国扶贫・政府创新奖”“中国扶贫・企业贡献奖”和“中国扶贫・社会责任奖”,也从一个侧面阐释了这一规律。

在宁夏西海固地区,闽宁两地树立起区域对口帮扶的典范。20年间,福建省委省政府组织动员各方力量,无偿援助各类资金亿元,向宁夏派出挂职干部、农业和医疗技术人员、专家、教师、大学生志愿者超过2000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不足600元提高到近6500元。

在新疆克州,中国华能集团公司投资亿元兴建的新疆最大单体扶贫惠民工程别迭里水电站投产后,有效缓解了阿克苏电网乃至南疆电网供应紧张局面,每年还为阿合奇县新增财税收入4000多万元,增加了万亩草料基地灌溉面积。

在云南省勐腊县,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小云助贫中心发起人李小云创办小云助贫中心,在“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理念的引导下,积极地探索并实验精准扶贫的社会方案。以云南河边瑶族村庄作为实施贫困综合治理方案的实验基地,通过系统的参与式贫困评估,提出了解决我国处于贫困陷阱的贫困人口的综合治理方案。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铁农(左二)宣布论坛开幕,人民日报社副社长张建星(左一)致开幕辞,定西市委书记张令平(右一)致欢迎辞,甘肃省省长林铎(右二)和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巡视员张建军等发表主旨演讲。

本届中国扶贫论坛的主办地甘肃定西,则是中国脱贫史上注定留下坚实印记的一个坐标。

贫困,是百年定西的历史性特征。这里曾因生态极度恶化、人民生活极端贫困闻名全国。

这里也因几代人的艰辛拼搏、挑战贫困震撼了世界。定西市委书记张令平说,在艰辛求索摆脱贫困的征程上,定西人创造了“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定西精神;创造了“30年,将170万贫困人口减少到44万余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以下”的定西速度;创造了中国区域性扶贫开发样本的定西路径。

一组数据可以佐证:1982年,定西地区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有170万、贫困面为78%,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只有105元;2015年,全市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2016年,定西计划减少贫困人口18万人以上,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0%以下。目前,总投资114亿元的水路电房等192个基础设施项目、60亿元的73个教育卫生等公共设施项目、112亿元的79个产业开发项目正在加快实施。

“定西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镇,也是全国贫困地区的典型代表。定西市在扶贫领域取得的突出业绩,正是对我国扶贫成就的深度诠释。” 人民日报社副社长张建星说。

窥一斑而见全豹,他们的故事,只是中国扶贫论坛上25位获奖机构及个人的典型代表,同时也是宏大的中国特色扶贫图景的生动缩影。

脱贫要经得起历史检验

行百里者半九十,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现了“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快速度的大规模减贫”,成为全球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减半的发展中国家。另一方面,扶贫开发工作依然面临着十分艰巨的任务。目前,全国有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万个贫困村、万个贫困户、7017万贫困人口……这些数字,每一个都沉重且艰巨,凸显了扶贫脱贫形势的严峻性。

在人民日报社副社长张建星看来,决不让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掉队,这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也是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十以来,我国持续发挥制度优势,构建了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形成了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的社会扶贫体系。”

“中央提出的脱贫目标是有非常规举措做支撑的。对照这些目标,如果扶贫工作只是让贫困人口达到了收入标准,那么可以说,只完成了一部分的脱贫攻坚任务。完整的脱贫目标,既包括了贫困人口的脱贫,也包括了贫困地区的发展,经得起群众和历史的检验。”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巡视员张建军表示。

甘肃省省长林铎介绍了甘肃省推行的853挂图作业的扶贫方法:大数据平台建设做到了脱贫对象、识别认定准,家庭情况核实准,致贫原因分析准,计划措施制定准,扶贫政策落实准,人均收支核查准,对象进出录入准,台账进度记录准这八个准;以及贫困人口进出的动态图、全村脱贫目标任务图、贫困户脱贫任务村级作战图等五张图;还有脱贫农户落实三本账:脱贫计划进入账,帮扶措施办法账,帮扶责任工作账。

定西市委书记张令平在论坛上介绍了“定西经验”:今年市一级用于扶贫支出占市财政支出的75%,明年要达到80%。定西还对全市33个贫困难度最大的村采取特殊的政策,每村每年拨付300万特殊资金。此外,定西在全省率先推出了“一核二看三比四评五公示”的程序,在960个非贫困村建成了集管理、统计、考核、分析、展示为一体的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现在正在开展新一轮的消除贫困人口死角的活动。同时严把贫困人口的退出关,坚决防止出现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的现象。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铁农(左)与甘肃省省长林铎(右)握手致意。

本次扶贫论坛共举行了三场高端对话。多位参与或关注扶贫开发的政商学界人士分别围绕“政策支撑――让扶贫政策更加精准” “理论创新――精准扶贫的制度创新与成果转化”“实践探索――企业帮扶由‘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这三个主题深入探讨。

此外,本次扶贫论坛还组织参会嘉宾到甘肃省民祥牧草有限公司、甘肃圣大方舟马铃薯变性淀粉有限公司、扶贫纪念馆等实地考察观摩扶贫工作。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铁农(右二)、甘肃省省长林铎(右一)、人民日报社副社长张建星(左一)、《中国经济周刊》总编辑季晓磊(左二)在亲切交谈。

从解决绝对贫困,到减少相对贫困;从解决温饱问题,到实现全面小康,变化的是扶贫任务,不变的是各级政府、企业、学界和媒体的为民情怀。

脱贫攻坚论文【第二篇】

关键词:设计扶贫;成效和问题;必要性;路径策略

引言

到2020年,我国将实现没有绝对贫困人口的目标,而当下,正是脱贫攻坚阶段。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这是对脱贫攻坚在我国经济社会主义发展全局中所处位置的准确判断。[1]精准扶贫是一项国策系统工程,随着乡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到达提质共建,提升文化生态内生源动力的时机,艺术设计恰好能够起到“重塑”和“孵化”的作用。艺术设计作为一种系统性方法论,通对文创产品、非遗、文创产业的挖掘和开发给予品牌赋能,帮助农民建造可持续的再生造血系统,促进贫困地区的文化提升和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达到精准扶贫的目的。

一、高校艺术设计学科精准扶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艺术设计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这一学科特点决定了其必须面向社会、服务社会。而服务社会就必须融入社会,深入到生产、建设、服务、流通等第一线。中国社会本质上依然是一个农耕文明体。据调查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约12亿人口,其中9亿是农民,占到75%。经过四十年改革开放的大发展,现在近14亿人口,依然有9亿农民,占到64%而且,这些农民,他们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人际伦理结构,和几百年前,几千年前,并无本质区别。而城市人口,绝大多数也是通过近代农民进城务工,或者考学、参军等途径来到城市。他们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价值观等,也依然保留着农民的烙印。这些根深蒂固的落后观念,尤其是文化思想观念的落后,是当前制约贫困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原因。从大体上来说,农民思想落后、观念陈旧、陋习严重、惰性也很大,加之文化欠缺、自身造血不足,贫困在所难免。高校艺术设计精准扶贫旨在从技术层面和文化产业层面给予农民的帮助。技术扶贫同文化产业扶贫是一种渐进式的可持续发展的扶贫路径,技术扶贫为文化产业扶贫提供条件。文化产业扶贫,从策划到品牌,从资本到产品,从商业到农业,建立起一整套可持续的协作式社会创新体系。从修复乡村风貌、开发文创产业、吸引年轻人回乡、转变他们消极落后的传统文化观念、增强致富本领和文化自信始,到参与掌握其经济项目的运作能力、法律政策的理解能力和市场经济适应(生存)能力,激发农村社会的内在活力终。因此,文化产业扶贫是改造贫困文化、遏制返贫现象、阻止贫困代际传递、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关键和根本,[2]最终实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艺术设计扶贫一方面是“技术扶贫”,但更重要的是“文化产业扶贫”、“技术扶贫”,可以通过培训、帮扶、传承和挖掘非遗技能,使贫非遗技能得到传承、保护和发展(往往是独特的原生态文化得以保存),保护手艺人的生存底线,促进自身造血功能,形成良性循环;另一方面是“文化产业扶贫”通过文化资源IP的挖掘和文化创意产品研发继而开发文创产业,这样,文化与经济的有机结合,更好地服务和推动经济持续发展,遏制返贫现象、阻止贫困代际传递,促进文旅产业以达到乡村振兴的目的。

二、艺术设计是文化扶贫的重要手段

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人,人在本质上是文化的存在物,人正是通过对自己生存发展方式的不断设计,社会得以进步。设计才终将成为一种文化,而文化也必然成为设计之魂。近年来,中央密集出台了一系列与文化扶贫相关的指导性文件和法律法规,对推动文化扶贫,尤其是文化事业扶贫起到了促进作用。如2015年12月,文化部等七部委印发《“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将文化扶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017年6月,文化部的《“十三五”时期文化扶贫工作实施方案》中提出要发挥文化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扶志”、“扶智”作用。[2]文化,它包括了一个民族生活的种种方面。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精神生活方面,如宗教、哲学、艺术等;社会生活方面,如集体组织、伦理道德、制度法规、经济关系等;物质生活方面,如饮食起居、风俗习惯等。艺术设计是文化扶贫的重要手段,当前艺术设计扶贫的主要做法是通过文化产业扶贫。各地党政有关部门出台了相关政策以及下拨扶持资金,譬如通过文化活动、电子商务、企业、非遗传承等和农村农民农产相结合,实施文化+旅游开发文化产业项目,带动贫困户脱贫取得一定成绩。

三、高校艺术设计学科精准扶贫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的现状是高校艺术设计学科精准扶贫还严重滞后表现在:

(一)高校艺术设计学科精准扶贫体系建设滞后

高校设计艺术学科,近几年有了较大发展,逐渐建成满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有用人才的学科体系,但是随着国家号召乡村振兴、精准扶贫,艺术设计学科在精准扶贫上行动缓慢甚至滞后,远远不能满足乡村振兴精准扶贫所需求的综合性设计人才培养的需要,专业教学缺乏实践性与交叉性的融合。精准扶贫要求设计学科面向社会、面向农村贫困地区解决有关文化教育、产业振兴、农民脱贫致富等问题,需要的是学科资源整合设计服务,要将单一、封闭、狭窄的设计服务,变为多维度、复合性强的服务设计,因此给艺术设计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二)高校艺术设计学科师资水平急需提高

有些高校教师人文素养不高、知识结构单一陈旧、教学观念落后,对于精准扶贫知识储备不够,对乡村振兴认识不足。其次缺乏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虽然教育部强调“双师型”但比例严重不足。产、学、研没有落到实处。师资教学实践能力不强,很多教师没下过企业也没到过农村,只有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缺乏导致教学效果空泛,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要投身于精准扶贫,高校艺术设计师资水平急需提高。

(三)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缺乏创新

当下,艺术设计教育的产出与中国产业需求错位的状况日益严重,乡村建设精准扶贫更是缺乏具有创意设计的人才体系。文化产业属于创意产业,艺术设计是文化产业的集大成者。然而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的大学生,由于知识结构单一、项目设计的能力有限,显然缺乏核心竞争力。

(四)高校艺术设计学科对非遗传承保护和发展重视不够

目前,高校艺术设计学科对非遗传承保护和发展重视不够,甚至完全没有涉及。即使扶贫也往往流于形式,走马观花、浅尝辄止。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的记忆。中国传统村落及贫困地区非遗资源非常丰富、区域分布广,其复合性、神秘性、特异性、原真性等特质明显,具有巨大的开发潜质和优势。非遗项目或产品是可以作为特色文创品开发和打造的,做的好可以“点对点”精准扶贫。从目前活态传承角度看,由于市场化程度不高,一些老手艺传承乏人,逐渐形成今天“人走艺绝”、技艺失传的危机。要留住“老手艺”前提就是保护好传统工艺方法。还要保护中创新。没有创新的保护没有可持续性。高校艺术设计学科校要做非遗工艺保护和传承工作,构建“大师+工作室+项目”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并将培养传承人、培训农民纳入课程体系。要强调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的活态传承,协助农民主体走上产业化致富之路精准扶贫。

四、高校艺术设计学科做好精准扶贫的对策和途径

近年来,中央密集出台了一系列与文化扶贫相关的指导性文件和法律法规,对推动文化扶贫,尤其是文化事业扶贫起到了促进作用。高校艺术设计学科是重点培养文化产业设计人才的地方,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实践探索艺术设计介入精准扶贫途径。

(一)在地文化资源转换成乡村旅游品牌IP

旅游品牌是将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作为内容来源,从开发方式、营销手段到产业模式深度挖掘资源地的IP价值,通过艺术设计基于一定的资源体系创造符号价值赋予新的价值的生产过程,形成以独特价值为核心的经济形态,这就是品牌经济的体现。如今是跨界融合的时代,品牌价值就等于市场价值,品牌价值将帮助农民致富。目前来看,农村急需开发和挖掘在地文化价值,文化遗产的有效应用,采用策划设计方法,以创新为引擎,以市场为导向,以知识产权保护为手段,扩品种、创品牌,与相关产业实现跨界融合。提升在地的市场竞争力,帮助农民产业扶贫。

(二)文创产品驱动助推精准扶贫

艺术设计要研究如何激活农村手工艺活态化传承。在保护中开发文创产品,利用在的资源,重新设计改良传统工艺和新材料研发,让手工产品即有现代生活的实用性,又有大众的审美性,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在地的文化精神。为此,艺术院校应当尝试与当地手工艺人形成新的协作系统,在梳理保护原生文化的基础上,挖掘乡土文化价值,塑造文化认同感,通过将产品创造性转化赋予当地手工生产以活力。(产品赋能)将品牌力作为精准扶贫的发力点,重塑品牌关系将区域特色产品打造成精准扶贫的品牌亮点,带动区域脱贫。

(三)设计服务驱动助推精准扶贫

艺术设计学科可以利用互联网+和ar新技术的知识,协助搭建新的生产消费系统和实现体验生活方式的乡村旅游服务平台。在这一过程中,应当将综合考量政策、商业及资本问题,以在地的实际问题与国家政策对接,赋予系统驱动力,通过乡村文化遗产资源的认知,以及对文化资源IP的重塑和孵化,利用大数据在互联网+的模式下实现推广和营销,产生接地气的艺术设计营销解决方案。

(四)非遗保护和开发

用技术助力非遗老手艺传承。面对新的生活方式和时代需求,要激活这些手工艺,就需要重新改良传统工艺和材料体系,让手工产品与现代生活及日常审美产生新的连接。为此,艺术设计应当尝试与当地手工艺人形成新的协作系统,在保持原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将产品创造性转化赋予当地手工生产以活力。继而帮助农民智力激活贫困人群的原生动力。吸引外出打工青年返乡一对一帮扶,设立艺术设计精准扶贫即非遗工作站,帮助农民打造“一村一品”,用艺术设计手法结合在地文化建设乡村景观节点、特色旅游线路,以及改造设计有思想、有文化、有人情味的乡居形态,确保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实效。

(五)建立扶贫考核制度

将艺术设计扶贫作为一项基本制度纳入精准扶贫体系建设中,设立艺术设计精准扶贫工作的专项考核指标体系。学校各级党委和领导要高度重视艺术设计精准扶贫工作,建立艺术设计精准扶贫的专门学术机构,注重田野调查及顶层设计,从精准扶贫工作的源头为艺术设计开辟服务空间。建立艺术设计学科有效的精准扶贫工作的考核制度,注重艺术设计学科课程设计的广泛性、长远性,让在地农民参与考核的精准扶贫体系。

五、结论

扶贫是一项高度复杂且需创造性的工作,设计恰好能够起到“协调人”的作用。精准扶贫关键是文化扶贫,文化扶贫往往通过艺术设计得以实现。藉此,艺术设计在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这五大乡村振兴的着力点上融汇贯通,发挥着其他扶贫工作无法取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炯。艺术振兴乡村途经研究[M].中国纺织出版社,

[2]廖恳,袁华,陈立华,张卫国,邓秋军。文化扶贫面临的问题和对策探讨[J].行政管理改革,2017(09):23-27.

[3]辛秋水。走文化扶贫之路──论文化贫困与贫困文化[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03):16-20.

[4]蒋好书。文化资源如何做成文化产业[J].商业文化,2017(10):24-29.

[5]于建嵘,乡村振兴要因地制宜[J].人民论坛一社会治理,;

[6]张军。深划改革,释放乡村振兴内生动能[J].东岳论丛,2018(06):133-139

[7]朱依群。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模式思考[J].设计,2016,29(12):142-143.

[8]毛玉颍,郑欢,许熠莹*.艺术设计类作品数据库平台设计探索[J].设计,2016,29(13):86-87.

扶贫攻坚论文【第三篇】

>> 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邮轮市场 民族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思考 中国脱贫攻坚的国际意义 谁将成为中国的KKR? 中国将成为亚洲的“伏地魔”? 谁将成为中国的HuLu 脱贫攻坚的巍山行动 脱贫攻坚的“山西解法” 脱贫攻坚的“瑞金探索” 脱贫攻坚的齐鲁样本 脱贫攻坚的巴中实践 脱贫攻坚的 “集宁模式” 脱贫攻坚的湖北解法 谁将成为全球自由贸易的主导者? 中国反贫困策略的整合 脱贫攻坚成为自觉行动 《黔西南日报》:让主题宣传成为脱贫攻坚的强大推力 着力脱贫攻坚 消除绝对贫困 加快脱贫攻坚的扎实举措 脱贫攻坚的“宝林实践”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经济法律 > “中国的脱贫攻坚将成为全球反贫困事业的教科书” “中国的脱贫攻坚将成为全球反贫困事业的教科书”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作者: 张建军")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巡视员张建军在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

中国的脱贫攻坚展现了前所未有的力度和气壮山河的势头,人民群众纷纷点赞,国际社会也给予高度评价。不久前,中央农办与世界银行负责研究和制定国际贫困县标准的高级官员和专家,就贫困标准的国际比较、反贫困路径等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世界银行这些专家怎么看我们的脱贫攻坚呢?他们讲了不少话,其中一句就是“中国正在推行的脱贫攻坚行动,将会成为全球反贫困事业的教科书”,这是非常高的评价。

我仅从一个政策调研工作人员的角度,结合在各地了解的情况,谈三点突出的感受,与大家共同探讨。

第一,需要进一步准确完整地把握脱贫目标。中央令旗一挥,各地拿出一整套的政策举措,这非常令人振奋。但我们在振奋之余,很多人可能也会问,实现这样的时间表究竟有多大把握呢?有句话讲了,也写到了中央的决定中,那就是扶贫开发“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这个硬骨头就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综合国力大幅提高,经济总量已跃居全球第二,在减贫7亿多人之后还余下的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可见,剩下的这些骨头有多么硬,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需要拿出最给力的一整套举措。

什么是最给力的举措?一是在世界减贫史上实施了最大规模的减贫计划,就是用5年时间彻底解决7000多万农村人口的脱贫问题,这个前所未有。我们在上世纪90年代搞过一个“八七扶贫攻坚计划”,那时用7年时间解决了8000万农村贫困人口基本温饱问题,而我们这次是用5年时间解决7000万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二是在世界移民史上第一次实施了大规模的人口搬迁计划。5年搬迁1000万人,还不包括同步搬迁的几百万人,这种有目的、有组织、有保障的大规模搬迁在世界上也是前所未有。三是在世界社会保障史上第一次实施了大规模的社保政策兜底脱贫,就是把那些怎么扶也扶不起来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我们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初步匡算至少也要有2000万人,这也前所未有。四是我们在共和国历史上第一次由中西部22个省份的党政一把手同时向中央签下军令状,这也前所未有。从中看到,中央提出的目标是有非常规举措做支撑的。

对照中央的目标,如果只达到收入标准,那么可以说只完成了一部分的脱贫攻坚任务。仅仅达到贫困群众的收入标准还不算太难,两年可以基本达到,难的是“三保障”,难的是“一接近”“一高于”。从我们最近在各地的调研情况看,有的地方对如何增加贫困户的收入比较重视,办法也多一些,对“三保障”也比较重视,但是“三保障”有些制度层面的问题还没有完全破解。对“一接近”和“一高于”,有的个别地方甚至还不大清楚。今后有关各部门对各地脱贫成果的检验考核、明察暗访和第三方评估,都会按照中央提出的完整的脱贫目标来衡量,以杜绝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等现象,确保我们实现有质量、可持续的脱贫成果,让脱贫攻坚成果经得起群众和历史的检验。

第二,住房安全保障是当前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从我们与各地干部群众的交流来看,有的地方同志认为,“三保障”中,目前从工作上看,最不确定的是住房安全有保障能否如期实现的问题。从“三保障”的另外“两保障”来看,健康扶贫工程方案日前国务院已经,教育扶贫计划也即将揭晓,为实现基本医疗和义务教育有保障做出了比较完备的政策安排。那么,我们今后通过什么样的渠道与什么样的手段来解决贫困群众的住房安全保障问题呢?中央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对此做出了两项政策安排。

一是易地扶贫搬迁,在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发展制约的同时,可以使1000万贫困人口住上安全房;另外是农村危房改造政策,负责就地解决其他贫困户的住房安全问题。国家从2008年开始实施农村危改政策,对贫困群众给予4000至2万元的资金支持。但是由于当时贫困对象建档立卡工作尚未开展,贫困对象不具确定性,农村危房改造实际上成为一种普惠性政策,基本上是谁建房就补助谁,而真正的农村贫困户要想进行危房改造还需自筹配套资金4万到5万,一般来讲,贫困户是拿不出这笔钱的。因此,农村危房改造没有覆盖我们绝大多数的农村贫困人口。在脱贫攻坚中,解决住房安全保障,必须对现有的危房改造政策进行必要的调整。首先要进一步摸出底数,保证不能遗漏一个贫困户,防止超越标准扩大规模,因此,需要有关部门开展联合核查、排查,精确掌握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农村危房信息。其次要明确建档立卡贫困户为农村危房改造政策的主要对象,有的地方将75%以上的农村危房改造资金给予贫困人口的做法值得各地借鉴。

同时,要抓紧研究提高补助标准,增加资金投入等问题。目前,农村危改中央补助的标准为每户7500元,今年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1000元,加上各地地方财政给予的配套补助,多数省份的补助水平每户为2万到3万元。如不提高危房改造的补助水平,势必有相当一批贫困户长期解决不了危房改造问题。让建档立卡贫困户都有住房安全保障是实现脱困攻坚目标一个最直接、最具象的标志,如果到2020年还有一些贫困户住在危房中,怎么也说不过去。在这方面,各地还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第三,社会力量释放的空间还比较大。过去减贫7亿人,其中一个重要法宝是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这次打一场务求必胜的脱贫攻坚战,我们还是要靠政治和制度优势。政治和制度优势能够使我们在短期内高效率地调动和集聚各种资源,投入与战役规模、战役目标匹配的兵力和武器装备,使我们迅速地动员社会力量,步调一致,共襄盛举。什么是举全党全社会之力,什么是非常规举措,我理解这个就是。从目前来看,各级党委和政府都动起来了,派、社会组织、工商企业、爱心人士、志愿者各方通过努力积极参与,势头非常好,但是我个人认为,从广度和深度来看,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还有巨大潜力。

如何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一是要加大理论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主办的这次扶贫论坛,一定意义上就是一次舆论宣传活动,是中央主流媒体利用自身优势参与脱贫攻坚的有效方式。可以说,脱贫攻坚是迄今为止我们国家所呈现的最大的慈善机会,也是最大的志愿舞台。有的组织和个人把慈善和志愿活动做到了国外,这当然无可厚非,但是,我们自己的贫困同胞更需要这样的慈善和志愿服务,做起来也更直接,更方便,何乐而不为?做好家里的事,同样是对全人类的奉献。二是各级政府要为社会参与搭建平台,提供信息,搞好服务,使社会扶贫资源能够精准对接脱贫攻坚的需求,特别是要监督管理好各种善款的使用。三是党和政府领导的社团组织要带好头,充分利用覆盖广泛的组织优势,吸引更多群众参与脱贫攻坚。四是知名人士、社会名流也要带个头,特别是那些青少年的偶像人物要通过扶危济困的行动,更好地维护和树立他们在社会的正面形象。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可以为脱贫攻坚注入更大动力,可以使贫困群众这个最弱势的群体感受到祖国大家庭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温暖,也可以让各种经济社会组织和公民履行对国家的义务,兑现对社会的责任。

扶贫毕业论文【第四篇】

关键词:职业指导;帮扶;少数民族;高职院校;贫困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001-01

2016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765万人,比去年增加了16万人。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持续增加的就业群体,增大就业压力,而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凸显的就业问题不容忽视。由于贫困生在心理、经济、家庭成长环境等方面的特殊性,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应当重点关注,构建帮扶新框架,帮助贫困生充分实现就业,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满意度。

一、职业指导的涵义

职业指导是指围绕职业发展过程提供的指导、辅导、咨询等服务。为求职者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过程。职业指导出现仅30多年的时间,却己成为职业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二、广西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贫困生群体的就业特点分析

贫困生,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广西的高职院校学生中占据着很大的比例,他们往往来自比较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凭借自身努力考上大学之后却要面对更大的就业压力。他们在文体特长、兴趣爱好、英语口语等方面的能力有所欠缺,这样在面试求职的过程中很容易暴露出自卑的缺点。同时贫困生在家庭人脉以及社会交往的中往往处于劣势,也易导致其在求职的中屡遭失败。

1、在就业心理上,敏感易挫,缺乏自信

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很多家庭人居纯收入较低,增幅缓慢,甚至温饱问题未能解决,造成许多民族学生基本需求无法满足。在就业过程中一旦遇到挫折更易产生不稳定情绪,家庭经济的贫困与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不合理的薪酬期望,现实与期望之间的落差,不断刺激他们的内心,造成心理的自卑、孤僻、焦虑、抑郁、人际关机紧张等问题。

2、在就业能力上,综合竞争力不强

贫困生多数在较落后地区接受基础教育,在外语、计算机、音乐、美术等方面接受的训练和培养较少甚至没有。进入大学后为缓解经济压力,努力获取奖学金和兼职收入,把大量时间用于文化知识的学习和课外兼职工作上,无暇参加有益的学生社团活动、校园文体活动,在人际交往、沟通协调、组织领导、灵活应变、实践创新等方面的能力没有得到锻炼与提高。由于个性没有得到发挥,综合素质较欠缺,个人整体竞争力大打折扣。

3、在就业期望上,薪酬要求较高,有家乡地域偏向

经济的窘迫使很多高职院校的贫困生在就业时存在显著的补偿心理,希望通过薪酬较高的工作来改善家庭经济困难情况。薪酬水平成为贫困毕业生衡量职业价值和进行就业选择的重要因素。在对广西36所高职院校的贫困生调查中发现,有近60%的学生期望薪酬在3500至4000元之间,明显高于广西2015年大学毕业生的平均薪酬水平。有74%的贫困生在就业地域选择上偏向家乡,由于家庭环境、文化差异、社会关系、生活习惯等原因,广西高职院校的贫困生,选择在异地就业的较少,充分体现了在家乡工作的期望。

三、广西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贫困生就业帮扶措施

1、针对具体情况,实施精准帮扶

不同的贫困生个性特征、个人需求、成长环境等都有所不同,过去灌输式的职业指导方式,已不能适应学生多样化的就业需要。采取精准帮扶即根据每一位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指导方案,实行一人一策,提高帮扶实效。对于就业定位不准、就业观念有偏差的学生,教师在职业指导过程中,应帮助学生剖析自身优势与劣势,结合自己的特长、爱好、性格,扬长避短,树立就业信心,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只有做到“人职匹配”,充分发挥个人优势,无论在任何岗位都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加强职业训练,提高就业实力

尽管很多高职院校与区内外的很多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但仍有一些贫困生没有实现就业。除了文凭学历不高、专业知识不过硬以外,部分贫困生在求职面试时缺乏应聘技巧。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建立内外结合的就业指导方式,在《就业指导》课堂中强化求职面试模拟演练;在校企合作中,结合专业课程开展实训,并优先给予贫困生岗位锻炼的机会,使他们在业余兼职、顶岗实习中,提高实践能力。通过职业测评,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性格、长处、能力、价值观等,明确职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通过指导学生进行简历制作,提高自我概括、书面表达、设计排版的能力;通过礼仪形体训练,提高学生服装搭配、仪容仪表等能力;通过个人与团队管理方面的学习,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和团队建设能力。

3、提倡基层就业,端正就业心态

面对就业压力的挑战,除了提升自己综合实力外,还应理性看待社会现象,摆正就业心态。一方面,加强贫困生就业观、择业观教育。大力宣传毕业生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施展才华,建功立业的主流就业观念。另一方面,帮助贫困生摆正就业心态。引导贫困生把个人愿望和自身的实力与用人单位需求相结合,发挥吃苦耐劳、勤奋上进的优势,形成合理的就业期望。在就业选择时,不盲目地选择大企业、大公司,排斥小企业、西部就业。同时,善于总结求职中的失败经验,更多地挖掘自身潜能,正确面对求职与就业。要充分认识到做好贫困生就业工作不仅关系到每一名贫困生的切身利益,更牵系千家万户,维系社会的稳定,也事关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春莹,陈晚云。比较优势理论视角下贫困生就业指导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5).02:58-60.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847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