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侠开战时刻【汇编4篇】
【导言】此例“蝙蝠侠开战时刻【汇编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蝙蝠侠开战时刻【第一篇】
诺兰的做法与以往任何一位漫画改编电影的导演都不同,他直接让超级英雄和他的敌人们空降在现实世界中。他不留情面地打破了自1989年起蒂姆·波顿在《蝙蝠侠》中创造的漫画电影创作规律。他不需要重现漫画世界,他重新给蝙蝠侠系列的每一个角色灌注灵魂,让其更像是血肉分明的人,而非漫画角色。
在对蝙蝠侠的塑造上,诺兰让其直接成为了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他让本来就没有任何超能力的蝙蝠侠内心充满对自我和现实的怀疑,他目睹父母在街头被歹徒枪杀,从此内心复仇的火焰燃烧起来。他学习搏击术,战胜儿时的梦魇,并且黑夜以一袭黑衣游荡在哥谭市灰雾弥漫的罪恶之中。他以暴制暴,爱人在他手中死去,他把每一个犯罪者都当成杀死父母和爱人的凶手,他偏执、幼稚甚至无情。
蝙蝠侠的敌人们在蒂姆·波顿手中是漫画式的癫狂角色,在诺兰手里,翻转而成了如小丑般立体、复杂的“”。他们信奉无政府主义,在变成暴徒之前,他们和蝙蝠侠一样是残酷物质社会的受害者,只是他们走上了和布鲁斯·韦恩截然相反的道路。这条道路更符合正常人的选择,堕落远比坚守正义更容易。以小丑为例,他不相信任何人,即便是为自己卖命的手下也可以毫不犹豫的一枪毙命。他不需要金钱和权力,但却以这两样东西玩弄每一个人。他不怕死亡,不怕失败,一心只想毁掉这个和自己一样冷酷的世界。他看清了蝙蝠侠的坚强外壳下的可怜,他们本是一类人。
按照参与了蝙蝠侠系列几乎全部电影制作的本杰明·梅尔尼克的说法(他同样参与了诺兰的前传三部曲制作),“诺兰在挖掘出蝙蝠侠黑暗的一面后,还以途经相同的方式塑造了其中的反派……我从未想过蝙蝠侠的故事里会没有一丝光明,蝙蝠侠只是在做徒劳的事情,他在电影中总是很疲惫,囿于应付任何一个随时可能杀死他的对手,同时还要时刻提醒自己是布鲁斯·韦恩的精神分裂体”。
2009年《,纽约时报》评价《黑暗骑士》为“最完美的黑暗”,撰写该评论的影评人曼诺拉·达吉斯在文中称,“以一种直观的方式来看这部电影,小丑疯狂犯罪的这座名为‘哥谭’的城市更像是纽约。整座城市永远充斥着下水道的肮脏水汽,这个地方只有蝙蝠侠是正义的异类。当镜头中那些高耸的建筑在一片火光和烟尘中轰然倒塌时,也许你会有一种强烈的‘既视感’,你会觉得这些事似曾相识……”
曼诺拉在文中提到了9·11事件,他把诺兰的蝙蝠侠系列完全当作“写实电影”。这并非曲解。诺兰在电影中,几乎通片都在以灰暗色调的镜头写实的描绘着人物,小丑在影片开场抢劫银行的行动,快速的跳接造成的凌厉节奏让人完全沉入抢劫案本身,诺兰事无巨细的展示小丑的犯罪细节,并通过细节肆意的暴露着小丑神经质的邪恶气息。扮演小丑的希斯·莱杰曾透露,诺兰让他“参照《盗火线》中的麦考利(德尼罗饰演反派)”来表演,“要在歇斯底里的同时,表现出这行为后面对世界的心如死灰”。而麦考利曾被美国《好莱坞报道》评为“你不希望他死去”的反派角色排行榜第三名(第一为《教父》中的维托·柯里昂,第五名为小丑)。诺兰在小丑身上倾注了对犯罪者强烈的人文关怀,他第一次让蝙蝠侠电影具有了人文气息。
但这股人文气息让人惊恐。IMDB网站对该片的体裁分类只有“犯罪、惊悚”,而不见漫画电影常见的“科幻、幻想”标签。这样的标签贯穿了诺兰的三部蝙蝠侠电影,“它让人恐惧的原因是你能感受到电影带给人的巨大煽动性,它勾起了每一个人对既有社会规则的反抗意识。观众往往看到最后会开始期待反派杀死蝙蝠侠,蝙蝠侠成为了阻挡社会革命的最大障碍,这些反派反而成为了砸毁国家机器的英雄。”
担任三部蝙蝠侠前传编剧的乔纳森·诺兰,把哥哥导演诺兰的电影称为“黑暗的万有引力”。“他(诺兰)是真的相信这个世界其实分辨不清邪恶与正义的。他常把世界描述为混沌体,蝙蝠侠的世界只是这个混沌世界的缩影。这个世界离不开黑暗,蝙蝠侠是沉浸黑暗中的骑士,他诞生于黑暗也会在黑暗中永存。这个黑暗是世界金钱权利规则的黑暗,也是人欲和万物的黑暗,正如《开战时刻》中布鲁斯·韦恩说过的,‘在黑暗中有一些东西,一些令人恐惧的东西,有些事情将不会停止下来……’”。
诺兰蝙蝠侠系列电影引发的狂热效应:
《蝙蝠侠前传1:开战时刻》:
2005年,《蝙蝠侠前传·:开战时刻》上映。影片随后以“对蝙蝠侠黑暗面的揭露”,而在舆论和票房上均逼近了当年的大热电影《星球大战III》。当蝙蝠侠的饰演者克里斯蒂安·贝尔在影片中出现时,有兴奋的影迷在影院中“肾上腺激素激增”,而动手殴打了一名身旁“总是在嚼口香糖”的观众。
《蝙蝠侠前传2:黑暗骑士》:
2008年1月22日,出演《蝙蝠侠前传2》的希斯·莱杰在自己的公寓中死于急性药物中毒。此时该片还未上映,虽然警方认定希斯·莱杰死于意外,但影迷一直认为希斯·莱杰是被狂热的蝙蝠侠影迷谋杀的。希斯·莱杰在片中塑造的小丑角色极具癫狂、神经质之能事,他击败了蝙蝠侠,并且因为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思想而人气力压蝙蝠侠。当年的奥斯卡最佳配角奖颁给了已经去世的希斯·莱杰。
蝙蝠侠开战时刻【第二篇】
[关键词]保守主义;国家意识;成分分析
随着超级英雄电影的兴盛以及美国当代政治对于文化的影响,保守主义政治思想开始渗入到超级英雄电影之中,这代表着美国保守主义政治思想与文化的融合。《蝙蝠侠:黑暗骑士》是美国DC漫画公司蝙蝠侠“前传系列”三部曲之中的第二部,也是历史上第一部票房超过十亿美元的超级英雄系列电影。
一、美国电影中的国家意志
国家意志是政府的意志,是国家对于社会的一般诉求和对民众意志的反应。一般情况之下,国家意志只是国家权力对于民众以及社会的限制,在国家意志与大部分民众意志相一致的情况下,民众意志即国家意志。国家意志要得到民众的认可,影响民众意志甚至成为民众的信仰,需要借助能为民众所普遍接受的载体来进行传播,潜移默化地影响民众意志。
在哲学理论当中,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说法,在文化领域,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也决定了文化表现形式的意志体现。超级英雄系列电影是美国电影文化市场的主力之一,作为资产阶级的幻想人物,超级英雄电影之中,是有着国家意志的体现的。《蝙蝠侠:黑暗骑士》,便是2008年前后美国保守主义国家意识与文化传媒结合的产物。
(一)电影对于国家意识的渗透
在美国,超级英雄电影无疑是传播国家意志最好的载体之一。超级英雄电影之所以能够被广大民众所接受,是因为超级英雄电影不仅仅将民众对于超级英雄的想象化作现实,利用客观的手法将主观的思想表达出来,还利用超级英雄电影之中的角色设定或者背景设定,将美国大部分民众的个人主观意识反映出来。
以《蝙蝠侠:黑暗骑士》为例,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给美国经济带来重大的影响,高森市没落工业城市的设定,与美国在经济危机之中重工业城市没落的经济背景不谋而合,充斥着形形人物的社会和黑暗的市政系统,与美国大城市的社会背景十分相似,这就为这一超级英雄电影的观影市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从角色方面来看,蝙蝠侠布鲁斯・韦恩的背景是资产阶级,符合大部分美国人的政治阶级,使得以蝙蝠侠进行传播的国家意志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这样的背景设计以及人物设定,让民众能够很好地接受对于艺术形式所表达的意识形态,向更多的观影者传递美国式的思维,将美国的国家意志夹杂在其中。
与此同时,美国政府通过一系列完整的政治手段体系,来传播主流意识,影响民众的意识。与传统的专制国家不同,美国的国家意识与民众意识都是以民主自由为主线,这种自由的国家意识,有利于利用各式各样的传播手段在不同的地区进行传播,如电影、广播、电子媒体等形式在学校等地区的传播。而超级英雄电影,是各式国家意识传播方式之中最能为大众所普遍接受的一种,具有较其他国家意识传播方式更强的渲染性和便利性,其对于国家意识的传播作用也更为明显。
(二)电影中国家意志的国际对比
现阶段,除以伊朗等为首的以政治手段隔离美国电影进入国内电影市场的国家之外,允许美国电影进入其文化市场的国家,美国电影在其电影市场之上占据的份额要超过国产电影的份额,几乎是呈现垄断趋势,尤其是超级英雄电影,其市场份额远超本国国产商业片。近年来,虽然中国国产电影的质量和数量在不断地提升,但是高质量的商业科幻电影却是少之又少,美国超级英雄系列依旧是我国科幻电影市场的主流。不能否认的是,美国超级英雄系列电影在背景设计、拍摄技巧、特效制作、场景布置以及演员阵容之上,较国内的科幻电影强出很多。更重要的是,在美国的超级英雄电影之中,将国家意识融入其中,已形成超级英雄系列电影强大的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成为美国意识传播的侵略性载体。曾经有政治家表示,电影已经成为大国进行国家意识传播的重要武器,美国对于电影传播国家意识的应用已经炉火纯青,能够利用一部科幻电影,将自己的国家意识传播到自己的电影能够进入的国家。《蝙蝠侠:黑暗骑士》所传播的国家意识,是美国对于经济复苏的信心和帮助民众树立国家信心,这一国家意识的传播,从蝙蝠侠与小丑的交锋之中,就能够很好地展现出来。
对电影进行深层次的剖析,不难发现小丑攻占证券中心,和经济危机始于华尔街有异曲同工的意味,而小丑所代表的,正是全世界所面临的经济危机。有了这一国家意识的融入,《蝙蝠侠:黑暗骑士》在全球范围内取得超高的票房并不为过。这部融入了美国国家意识的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也赢得了不错的口碑,这不仅仅证明了中国在逐渐强大的过程当中所展现出的文化包容性,还从侧面展现出了美国电影,或者说美国意识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
二、《蝙蝠侠:黑暗骑士》的保守主义成分分析蝙蝠侠系列漫画在美国流行大半个世纪,随着漫画改编电影的流行,蝙蝠侠走上大银幕也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历程。不得不承认的是,《蝙蝠侠:黑暗骑士》虽然在剧情上和以往经典的蝙蝠侠影片不同,可它依旧是一部展现美国主流文化理念甚至是政治理念的电影。美国根深蒂固的保守主义理念,在《蝙蝠侠:黑暗骑士》之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一)爱国主义宗教精神
与信仰无神论的中国民众不同,美国民众普遍信仰基督教,这就使得无论是电影还是政治领域,爱国主义宗教精神总能够成为基础的弘扬精神。基督教的宗教精神,几乎在全部美国电视剧、电影之中都有所体现。宗教精神对于美国文化的影响范围十分之广,影响程度也十分之深,其不可估计的能量,已经作用在美国各个社会阶层的思维意识之中,甚至连日常的生活行为之中,都能够看到宗教精神的影子。二战以后,美国成为世界最强国之一,冷战之后,美国更是成为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在宗教精神的影响下,美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发生了轻微的变化,成为包含着强烈种族优越感,以美国信念为基础,将宗教精神融入其中的“爱国主义宗教精神”。这一精神,在电影《蝙蝠侠:黑暗骑士》之中有着深刻的体现。
蝙蝠侠布鲁斯・韦恩最初化身蝙蝠侠的目的,是为了报仇,以自己的力量惩罚杀害自己父母的凶手,正是因为这样的化身动机,差点让蝙蝠侠走上歧途。在后续的发展之中,蝙蝠侠将自己的报复行为变成了以法外手段惩罚邪恶,将自己的报复变成了惩罚,以守护高森市的和平为己任。加上蝙蝠侠资产阶级的出身,很容易就让观影者联想到了爱国主义宗教精神。
电影中第一股外来的邪恶势力很明显是影子军团,也是蝙蝠侠的父亲所对抗过的邪恶势力,可他却死在了自己所拯救的人的手中。影子军团看中了因此而身负血海深仇的布鲁斯・韦恩,没曾想到,影子军团的这一行为是用错误的手段做了正确的事,意图毁灭高森市不成,反而引发了蝙蝠侠与影子军团的决战,基业毁于一旦。这一情节,是对美国内战时期的南北对峙的影射,而这一时期,也是美国爱国主义宗教精神的萌芽时期。但是这一战下来,蝙蝠侠仅仅是树立了自己超级英雄的形象而已,并没有让自己成为高森市的守护者,爱国主义宗教精神自此转入黑暗,蝙蝠侠自我牺牲的形象,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转变的。第二股外来势力,即被称为蝙蝠侠世界第三性别的小丑军团。小丑军团虽然人数上不如影子军团,但是所带来的破坏性比影子军团更加巨大,不但成功地在蝙蝠侠的心中留下了永久的痛,更是将原本的光明骑士推向了黑暗的深渊,将整个高森市的黑暗面血淋淋地展现在了市民的眼前。小丑与蝙蝠侠的交锋看上去是蝙蝠侠赢了,但是小丑却重创了蝙蝠侠的精神,甚至让整个高森市陷入了恐慌,即便是蝙蝠侠最后真正牺牲了自我,成为高森市和平的守护者,也不能将高森市小丑所留下的痕迹全部抹去。这一情节之中,美国的爱国主义宗教精神最终成型,也是整部电影之中最高的精神追求。
除此之外,蝙蝠侠成为高森市的守护者,并不是检察官哈维从光明骑士堕落成为黑暗骑士之后无奈的选择,而是偶然的机会,让法外手段成为高森市秩序的重要守护力量,正是因为如此,蝙蝠侠走上了超级英雄之路。从普通的资产阶级成为一个城市的守护者,蝙蝠侠所经历的心理和生理上的苦难,成为他变身超级英雄的垫脚石,使得他之前所承受的那些苦难成为有价值的前提条件。就好像是上帝刻意地安排布鲁斯去接受那些苦难,磨炼完成之后,成为正义与和平的守护者。从这一情节我们不难看出,蝙蝠侠的出现是上帝的选择,是上帝赋予布鲁斯的使命,这也是美国种族优越感在《蝙蝠侠:黑暗骑士》之中的体现,更是美国试图通过这一电影,向全球传输的一种思想:“美国是神佑之国。”
(二)种族优越感与父权主义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移民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种族优越感最强的国家之一,其民众意识深处的种族优越感,并不比纳粹的种族优越感差。只不过两种种族优越感的指向不同,纳粹选择了称霸世界,而美国则选择了以此来刺激民族的发展和强盛。种族优越感不仅仅体现在美国人的处事之中,政治领域的种族优越感表现得更甚,这样的种族优越感,如何不会影响到文化自由的美国超级英雄电影?
《蝙蝠侠:黑暗骑士》的主角布鲁斯,与大部分超级英雄一样,拥有相似的社会背景,即资产阶级、白人。虽然美国超级英雄之中也有黑人的存在,但是其能力和出场率与白人超级英雄相比还是逊色多了。《蝙蝠侠:黑暗骑士》之中的黑人角色屈指可数,唯一能够让人印象深刻的角色,便是摩根・弗里曼扮演的卢修斯。可悲的是,卢修斯在失去了布鲁斯的庇护之后,遭遇了韦恩集团的不公正待遇。其所扮演的角色,也是蝙蝠侠的辅助者之一,或许在某些方面不可或缺,但是与白人阿尔弗雷德相比,他的可替代性就比较强了,这是美国种族冲突之后残余的种族优越感在电影之中裸的展现,也是美国种族优越感在超级英雄电影之中的体现。
《蝙蝠侠:黑暗骑士》之中,作为布鲁斯良师益友的阿尔弗雷德参加了几代韦恩的葬礼,但是韦恩集团在高森市的地位,却没有丝毫的动摇。尽管影子军团和小丑都将韦恩军团作为首要的竞争和攻击对象,但是韦恩集团的地位却没有丝毫的动摇。近半个世纪以来,不断有外来的邪恶势力入侵高森市,并不排除别的商业集团对高森市的入侵,但是韦恩集团在高森市的地位,象征着美国在全球的地位。
无论是哪一个时期,美国精神都是美国人民的精神支柱,都能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重大的影响。跨越近70年的时间,韦恩家族的屹立不倒代表着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精神在全球范围内的扩散和强盛。从根源来说,韦恩家族的屹立不倒,是美国种族优越感和父权主义在电影领域的体现。
三、结语
简析电影与美国社会、经济、文化之源,可知以《蝙蝠侠:黑暗骑士》为首的超级英雄系列电影在其国家意识充分渗透的同时,较多部分接受了美国保守主义政治思想的影响;电影在展现个人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前提之下,也是对基督教精神和资本主义精神的强调。在经济危机面前,此系列电影将美国主流精神的衰退和保守主义的兴起展现得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1] 李丽珍。解读美国文化传播中个人英雄主义范式的类型和发展[J].电影文学,2012(17).
[2] 杨梦晨。近期好莱坞大片中的保守主义――以《普罗米修斯》与《黑暗骑士崛起》为例[J].电影评介,2012(04).
[3] 杨铭。美式漫画改编电影中“超级英雄”和保守主义的分析[J].西部广播电视,2015(09).
蝙蝠侠开战时刻【第三篇】
曾经的罗宾
真正发现罗本才华的是当年执教埃因霍温的希丁克,“神奇教头”认为罗本身上最好的东西不是技术,而是斗志,因为他发现这个“小老头”可以为胜利不择手段地拼搏。罗本在格罗宁根队时,就曾在争顶头球中被撞得头破血流,后来缝了五针继续比赛,但口子又被顶开。在这场比赛中,他的伤口被顶开三次,主裁判为了安全起见,不得不和格罗宁根的主教练沟通,希望他能将罗本换下。
2002-2003赛季,希丁克从世界杯赛场回归埃因霍温,他将罗本买来和凯日曼组成了荷甲炙手可热的攻击组合。埃因霍温球迷颇为骄傲地将这对组合称为“Batman And robben(robin)”(蝙蝠侠和罗宾),只是没料到的是,他们心目中的“罗宾”太容易受伤了。
自从在埃因霍温镀金成功后,罗本收到了来自斯坦福桥的邀请。可很少人知道,罗本是带着伤病去伦敦体检的,当时切尔西的队医认为罗本的伤势可以痊愈,所以爽快地开出了通行证。但在2004年夏天切尔西对罗马的热身赛中,罗本和达科特相撞,导致右脚跖骨骨折,加重了在埃因霍温落下的老伤,他也因此缺席了2004-2005赛季的许多比赛,直到2004年11月份才复出。健康的罗本是无敌的,他复出的第一个月,就当选了英超“月度最佳球员”。不过伤病并未离他而去,因为在对布莱克本的比赛中受伤,他缺席了那个赛季的冠军联赛半决赛,最后切尔西输给了利物浦,这件事至今让罗本感到遗憾。登陆英超的第一个赛季,罗本就获得PFA的年度最佳球员提名,只是最后因参赛场次太少,才惜败给鲁尼。
罗本低调的处事风格似乎更接近蝙蝠侠而不是罗宾,为此他在切尔西人缘不错,他经常去光顾特里妈妈开的餐馆,为此和特里结下了很深的友谊。他不喜欢英格兰炸鱼、薯片之类的食物,而特别钟意法国餐,而且在吃上面的开销很大,却对收藏名车不太感兴趣,甚至在英格兰开的还是二手车,为此他没少被队友奚落。
愉快的时光一闪而过,切尔西生涯留给罗本的记忆大部分还是被涂上了灰色。除了伤病,还有另外一些伤痛让罗本不能释怀。2005-2006赛季,罗本一度与红牌结缘,在对桑德兰和西布罗米奇的比赛中,他分别领到一张红牌。其间在切尔西与利物浦的比赛中,他被雷纳轻推后夸张的倒地不仅让西班牙人吃到红牌,更引发了全英格兰对假摔的争议。那时,重压之下的罗本第一次想到了离开。
2006-2007赛季,舍瓦的到来引发了切尔西的战术体系革命。罗本也在“假摔”的骂声中不堪重负,2007年3月,他又因动了膝盖手术休战四周,此时,切尔西的CEO凯尼恩已经承认切尔西收到过多家俱乐部对罗本的报价。凯尼恩是商人,他觉得罗本对于俱乐部已无价值,于是询问莫里尼奥是否愿意出售伤病缠身、状态下滑的罗本,没料到莫里尼奥大怒。这次矛盾虽然被切尔西俱乐部死死摁住,但罗本的离开已难避免,他在2007年对利物浦的冠军联赛半决赛里射失点球的场景,也成为他切尔西生涯的最后一个片段。
舒斯特尔的心病
在加盟皇马一个月之后,罗本才勉强在9月对不来梅的冠军联赛小组赛中替补登场,完成了自己的首秀。不过一个月后,他在荷兰对卢森堡的比赛中大腿肌肉撕裂,被迫休战六周。等到2008年1月刚复出不久,旧伤又让他不得不再次挂起“免战牌”,这让他再次错过了皇马的六场比赛,在养伤期间度过自己24周岁生日的罗本曾无限伤感地说:“我曾感觉自己是一个多余的球员。”
直到2月10日皇马主场与巴利亚多利德的比赛,罗本才第二次在联赛首发打满全场,那场比赛他用近乎完美的边路突击实现了回归。随后冠军联赛与罗马的恶战,舒斯特尔将边路进攻的重任交给了罗本。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舒斯特尔让罗本首发本是被逼无奈,但却无意中抓住了罗马最大的软肋。年事已高的帕努奇和卡塞蒂只能被肆意戏弄,罗本还不时换位到右侧活动,罗马队两条边路被罗本搅得七零八落。不过在罗本帮助皇马取得比分领先后,舒斯特尔于第78分钟用巴普蒂斯塔将其换下。表面上看,是舒斯特尔保守,想保住胜利果实,实质上却是他怕罗本再受伤。
事实证明,舒斯特尔的担心绝对是有道理的。2008年3月初,伤愈复出不久的罗本在与韦尔瓦的比赛中被对方后卫铲伤左膝内侧韧带,被迫休战一个半月,并因此错过了与罗马的冠军联赛1/8决赛,结果皇马被罗马淘汰出局。
罗本深知“玻璃人”这一绰号有多难听,在去年夏天皇马赴奥地利的集训中,他的积极表现打动了舒斯特尔,在劳尔和范尼年龄偏大、罗比尼奥奔赴曼城之后,舒斯特尔称“本赛季将属于罗本”。
但命运就是如此弄人,当小飞侠要展翅翱翔的时候,伤病却再次不期而至,在2008年10月5日皇马以2∶2战平西班牙人队一役中,替补上场的罗本又一次大腿肌肉受伤,这让他休战两周并错过了马德里德比。小飞侠加盟皇马仅仅14个月,却已经先后六次遭遇重伤,皇马对“玻璃人”的投资严重亏损。
病号成为理疗师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用此形容迈入2009年的荷兰小飞侠,简直再恰当不过了。从去年12月7日西甲第14轮皇马主场迎战塞维利亚的比赛开始,罗本便让伯纳乌人看到了希望,那个传说中的神奇小子又回来了,面对塞维利亚边后卫的严密防守,他如入无人之境,将对方边路的防守冲击得人仰马翻;冠军联赛小组赛末战罗本打入皇马第2个进球,帮助球队以3∶0大胜圣彼得堡泽尼特;去年年末小胜巴伦西亚,又是他助攻伊瓜因打入全场唯一进球。
罗本在去年年底的突然爆发让皇马球迷无比欣慰,但他们又透露出一丝担忧,毕竟罗本在皇马的闪光时刻从未由瞬间变为永恒,伤病随时都可能会找上荷兰人。
第17轮联赛皇马主场面对比利亚雷尔,新援亨特拉尔虽然如愿首发,但真正出风头的却是罗本。第31分钟,罗本接队友传球后沿着右肋内切,甩开三名防守队员后左脚弧线球远射破门,帮助皇马以1∶0力克对手。这是小飞侠本赛季攻入的第2粒西甲进球。他上一次破门,还要追溯到去年9月24日西甲第4轮皇马主场以7∶1横扫希洪竞技一战。马德里媒体在这场比赛结束之后一致给出“罗本今晚就是半支皇马”的赞誉。从本赛季联赛第18轮对马略卡的打破僵局,到第21轮胜努曼西亚的助攻一次、攻入一球,罗本在这段时间内几乎以一己之力挑起了球队进攻的大梁。
罗本复出后的6场联赛,皇马取得六连胜,这6场比赛中,罗本打入4球,助攻2次,而皇马在这6场比赛里一共打入11球,其中竟有9球有罗本的参与!本赛季初,罗本大多数时间被舒斯特尔安排在左路,主要任务是突破。皇马的右路则由能力全面的塞尔希奥•拉莫斯一人包办攻防。可胡安德•拉莫斯接管球队后,决定减少后卫的助攻负担来保证后防安全。但与舒斯特尔时代不同的是,罗本已不是单纯的边锋,而是皇马进攻时的主角――他的传中和反越位也成为皇马如今的必杀技。
胡安德•拉莫斯的“苦恼”
出类拔萃的表现,势如潮水的赞美,天才罗本能否在皇马新帅胡安德•拉莫斯心牢牢把持主力位置呢?事实上,拉莫斯虽然钟情于边锋战术,但仍然是一位追求整体的教头,他不希望皇马缺少罗本就无法胜利。在皇马以0∶1负于利物浦的比赛后,皇马队内传出了对罗本不满的声音,一些队员抱怨罗本在右路根本不传球,不仅影响了球队进攻的整体性,也压制了右后卫塞尔希奥・拉莫斯助攻的空间。由此,胡安德・拉莫斯的难题产生了――该继续重用罗本吗?
在以前的比赛中,拉莫斯曾在实战中并不刻意要求给罗本球权。虽然罗本凭借出色的个人能力决定了多场赛事的结果,但缺少罗本的皇马也并不缺少进球。本赛季西甲第23轮,皇马在罗本因伤缺阵的情况下以4∶0大胜希洪竞技,第24轮皇马更是在罗本替补登场之前便以6∶1领先贝蒂斯。没有罗本,皇马也可以灌对手10球,拉莫斯曾对媒体自信满满地宣称:“球队从无罗本依赖症一说,现在的皇马,无论踢得好坏,都是依靠整体作战。”
尽管此论断的正确性还有待论证,不过拉莫斯的确有在对阵弱队时摆脱“罗本依赖症”的砝码。执教托特纳姆热刺的经历让他熟悉了英式足球打法,与中下游球会对掐时,他善于依靠简练的传递快速通过中场,坚持高举高打,抓住对手在落点保护上的不足,取得进球。击败希洪竞技和贝蒂斯的比赛中,皇马的众多进球都来自于简练的英式传中。
目前的皇马中场控制能力并不出色,遭遇强手时仍然需要球星的个人能力解决问题,而罗本正是不二人选。只要罗本能更加无私,在边路提供更多的传中球,他仍是拉莫斯手中一柄不可或缺的利器。
罗本、梅西谁更强?
如若深入比较,梅西无疑占据着领先地位。罗本虽然速度更快,但需要的空间较大,缺少小范围摆脱后射门得分的例子,而梅西的“佳作”屡见不鲜。究其原因,莫过于梅西在技巧上胜过罗本,使用身体各个部位停球、颠球,往往能戏耍防守球员于股掌之间。
另外,梅西的射术也强于“小飞侠”。高出一筹的护球能力,让阿根廷人在发起攻击时,能有余暇观察防守队员的分布和门将的站位,从而选择恰当的射门方式。同时,梅西的左右脚更为均衡,能从任何一个区域向对手发难。在这些方面,罗本略有不及。
蝙蝠侠开战时刻【第四篇】
[关键词]克里斯托弗·诺兰;电影哲学;混沌理论
克里斯托弗·诺兰是位理性的导演。他对情节的调度、线索的收放、速度的把握,乃至音响的个性运用,都表现出一个理性主义者特有的自信。进一步说,他的每一部电影无不建立在某个确定的理性框架之上,影片的全部情节皆据以有条不紊地展开。不独如此,他甚至在每一部影片中都刻意安排角色对主要规则发表专门解说:《追随》的主人公比尔向警察坦白了追随者的活动守则;《记忆碎片》中主角莱尼在电话中讲述了一套短时记忆缺失者如何替自己保持记忆的生存法则;《致命魔术》开篇就是老卡特向小女孩解释魔术行业内部的核心规则;《蝙蝠侠III》里蝙蝠侠布鲁斯·韦恩对猫女强调过惩治罪犯时的基本原则;《盗梦空间》更是由盗梦者柯布及其搭档分几次向他们的团队阐述盗梦理论。这种共性印证了这位导演对秩序的热忱。
诺兰是秩序的热心建造者,但并不是秩序的刻板遵守者。他了解复杂系统的不稳定性,熟谙潜藏在秩序之下的混沌。实则混沌理论正可以看成是诺兰所有影片背后统一的理论语境。
一、混沌之使——诺兰电影的哲学语境
混沌理论源于现代科学对世界复杂性的全新认识。人们发现世界的本质并不像传统科学所描述的那样是个封闭的、稳定的有序的系统,可以归结到简洁的规律原则。相反,开放性、非线性、非平衡和混沌是它的灵魂。[1]混沌理论作为与相对论、量子力学齐名的20世纪三大科学理论之一,已经在西方思想界产生了方方面面的影响,而克里斯托弗·诺兰则是它在电影艺术领域的大祭司。他在《蝙蝠侠II》中塑造得最为成功的角色小丑以“混沌之使”为名,这本身就是对诺兰电影哲学背景的现身说法。
具体看,诺兰的电影作品在以下三个方面体现了混沌理论的相关学说。
(一)初始条件的敏感性
混沌理论的开创者之一洛伦兹曾这样总结复杂系统的特征:“初始条件的细小差异可能最终会导向迥异的结果。……预测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接受随机的结果。”[2]这种初始条件的极端敏感性被形象地命名为“蝴蝶效应”——从气象学角度说,巴西雨林中一只蝴蝶的振翅,也可能会引发北美洲的飓风。只要仔细揣摩,就会发现,诺兰每一个人物的秩序大厦都暗含着崩塌为混沌的脆弱性,同时,他又深得“蝴蝶”比喻的精髓,善于将此种敏感的初始条件符号化为具体物象。《追随》中比尔因为偶然和自己的追踪对象发生接触,便成了他人俎上鱼肉,而诱因是一个装着个人物品的小盒子;《记忆碎片》中莱尼的生存技能被人利用,结果使自己成为他人消灭异己的帮凶,但是事情的起点是他自己标注的一行文字;《致命魔术》中主角安杰尔受同行写有科学家泰斯拉名字的字条误导,形成魔术等同科学的错误认识,从而将魔术变成自我屠戮;《盗梦空间》中盗梦者柯布在一次植梦实验中转动起那只象征梦境虚假性的陀螺,竟然毁掉了自己的妻子和自己的人生;《蝙蝠侠Ⅱ》中小丑为蝙蝠侠制造一个选择题,又刻意混淆了选项,造成高谭市正义之星哈维·丹特投身黑暗面,蝙蝠侠苦心经营起来的高谭新秩序险些毁于一旦,这些又都以丹特的特制硬币在事件中一面破损来做喻示。所有的这些莫不在替诺兰申诉同一个命题:秩序,不管它有多么的完善自足,都很难经得起一次偶然变动的冲击。
(二)混沌无处不在
诺兰不仅仅在每一部电影中表现出秩序坍塌成混沌的可能性,而且也着意突出了混沌的常态性:其一,混沌并不是秩序世界失常的极端特例,相反,在一个像人类社会这样的复杂系统中,它与秩序往往是并存的。《盗梦空间》正彰显了这一点:盗梦规则虽然逻辑严谨,但事实是梦境本身是潜意识和情感主导的世界,盗梦者随时会被潜意识守卫暴力袭击,还有可能坠入意识边缘,那里就是一片近乎永恒的混沌。其二,有时混沌正是秩序赖以成立的条件,例如《蝙蝠侠》中的蝙蝠侠之所以能够震慑罪犯以及影武联盟之所以能够使整个高谭市陷入瘫痪,是因为他们都运用了恐惧作为自己的手段,而恐惧正是人们对无序混沌的本能反应。其三,有序的事物只需经过简单的复制,就足以形成混沌。诺兰《蝙蝠侠》系列中充斥着有序事物大量无序堆叠的意象:小丑为焚烧取乐将抢劫来的纸币堆积成山,占据高谭市后为封住该市陆上出口用汽车砌成高墙、为非法处决市民而堆积起高达数层的桌子充当审判台……这些意象都在诠释混沌就源于秩序逻辑的正向推演。
(三)非线性系统
秩序只在封闭的线性系统中能够保证其稳定性,但自然中任何系统几乎都是开放的、非线性的。诺兰的叙事艺术正是对这一事实的渲染。多条叙事线索的并进、极快的线索切换、刻意模糊不同线索之间的时序关系和因果顺序,这些叙事手法在《追随》《记忆碎片》《致命魔术》等影片中被大量运用。其中《记忆碎片》的叙事手法犹能体现诺兰的混沌哲学。此中情节线索被一分为二,再切分为若干碎片,第一条线索碎片正序排列,第二条则逆序排列,一一穿插在一起。在正序部分中主人公讲解着自己的生活逻辑,按照既定秩序行事,与此同时,倒序部分则将主人公看似有序的生活一步一步解构开来。线索的如此编排打破了观众对时间线性秩序的依赖,将传统情节的安全感消解掉,从而颠覆了现实世界是个逻辑简单、条理清晰的线性系统这一主流意见。
总起来看,混沌元素在影片中的大量引入,是诺兰对自己秩序世界的反讽:认为世界皆可由秩序掌控只是人自欺欺人的想法,世界的真相是混沌。
二、骰子一掷能否取消判断——基于混沌理论的诺兰伦理我们看到,《蝙蝠侠II》中在小丑的怂恿下,哈维·丹特接受了混沌的观念,认定世界全无秩序可言,只凭随机偶然,于是开始用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决定他人命运。面对混沌的真相,我们又当何去何从呢?诺兰在他的电影里给出了明确的回答。
(一)守卫传统秩序的理由
也许我们的世界只是人类社会这个复杂系统自组织的偶然产物,但是现行秩序本身也因为它负载了系统演化的整个历史而成为合理的。因此打着混沌的名义肆意秩序是非法的。活跃在《蝙蝠侠》系列第一部与第三部中的影武联盟认为高谭市的秩序已经堕落,他们可以替天行道,将之彻底毁灭。而布鲁斯·韦恩化身的蝙蝠侠作为老一辈高谭义士的传人,相信它的秩序是经受过历史考验的,因此不惜生命,几次三番地阻挡影武联盟对高谭市的破坏。诺兰的蝙蝠侠身上的正义性可以部分地追溯为对传统秩序现实性和合理性的坚持。
(二)尊重个性
按照混沌理论,非平衡是有序之源,[3]即非平衡因素能够通过自组织机制实现复杂系统的秩序化。因此为维护传统秩序,就需要维护社会系统的非平衡性因素。而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理性判断做出的自由选择恰恰是人类社会中最可靠的非平衡因素,因此诺兰影片有大量的设置来展现个体选择的重要性。此方面《蝙蝠侠II》的一个情节极具代表性:小丑分别给满乘着市民和罪犯的两艘渡轮一个能够炸毁另一艘船的遥控按钮,希望在双方的互相残杀中彻底瓦解高谭市的秩序。但是他没有认识到一旦生死抉择交由个体做出,就仍是理性可控的。因此,当他把对混乱的希望寄托在只能由一个拇指来按下的按钮上时,就注定了他的失败。对个体自由的尊重还戏剧化地体现在《盗梦空间》的结局:柯布终于回到了现实,与家人团聚,镜头停留在他最后置于桌上旋转着的陀螺上。它将停止,还是会永远转动?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事关整部影片结构、含义的最终解释。作为导演,诺兰对此不做任何独裁专断的交代,而是听凭每位观众自行推测。没有什么比这个更能体现诺兰的民主精神了。
(三)意义创造的合法性
混沌理论有一条十分辩证的潜在含义:复杂系统绝不停滞在任何一种状态上,总是从无序到有序、再由有序到无序不尽地变化,这种变化本身就是该复杂系统生命的体现。因此,个体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固守某一种传统。他有权也有能力稍稍游离于传统之外,用自己的创造力为社会整体注入新的活力。
诺兰的所有影片都既有关于秩序的创造,又有关于秩序的消解,在理解了他的混沌哲学后,我们发现,诺兰不仅仅通过混沌元素的引入反讽了主角们的秩序化倾向,更深一层次上也在肯定这些角色创造秩序的努力:《盗梦空间》中筑梦师们超现实的梦境创造力令人叹为观止;《致命魔术》中安杰尔所做的一切只是希望创造魔术奇迹;即使是《记忆碎片》中的莱尼,也试图为自己无意义的人生创造新的意义——影片以莱尼决定自己篡改记忆的那一刻为两条叙事线索的交点和影片结局,也正是为了突出这一点……《蝙蝠侠》系列对此探讨得最为深刻。蝙蝠侠一方面是高谭传统的继承者,另一方面又与混沌力量的代表影武联盟极有渊源,这一双重身份喻示这位主人公既了解现有秩序的起源和沿革,又具备从相反的角度审视现有秩序的能力。他行走于机械秩序与无序混沌之间,作为一个孤立的个体,做出自己的创造性调节。他是社会开放性的化身,他就是正义。
三、结语
诺兰电影的制作本身就演绎着他对混沌理论的理解。他深谙美国主流电影的卖座手段,熟练地沿用好莱坞惯用包装技法,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销售奇迹。同时他也作为“混沌之使”向电影传统发出了挑战。美国主流电影从本质上说是以销售快乐为宗旨的乌托邦构造者,沉湎于自满自足、因果相袭、结构封闭的虚幻世界。[4]而诺兰电影则着意打破这一封闭秩序:一方面,通过人物解说主动承认秩序的人为设定性,将电影逻辑的假定性暴露在观众面前;另一方面,通过各种非线性叙事等手段消解传统影片简单的因果逻辑,向世界宣告秩序与混沌的一线之隔;最后,通过对主人公秩序创造活动道德评判机制的复杂化处理,将电影的解读权向观众开放。就这样,克里斯托弗·诺兰成为一位混沌与秩序之间的行者,他的影片实现了传统与个人才能、娱乐性与思想性的双重统一。
[参考文献]
[1]李桂元。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混沌理论及其方法[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5(08).
[2][德]施特凡·格雷席克。混沌及其秩序[M].胡凯,译。上海:百家出版社,2001:23.
[3][比]伊·普里戈金,等。从混沌到有序:人与自然的新对话[M].曾庆宏,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