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中小学生家庭教育之安全教育范例(精编3篇)

网友发表时间 516118

【导言】此例“中小学生家庭教育之安全教育范例(精编3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中小学生家庭教育之安全教育1

(一)树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大环境教育观是顺应现代化社会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

当前社会,知识经济的出现,使人类社会比任何时候都依赖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这使得教育的功能也应有相应的变化。因此,从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出发,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一个现代的教育观,明确我们要培养的是怎样的人才。那么,应该树立怎样的一个现代教育功能观呢?从现代青少年的实际状况看,他们生活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随着社会信息传播的发展,他们越来越早的接触到成人化的世界,生活的范围不再是学校,家庭简单的交叉,而受外界多方面的影响:从宏观系统看,有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心理的影响:从中观系统看有社区的影响:从微观系统看有家庭的影响。因此,顺应时代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现代的教育观应包括这样三个方面:“其一,强调教育的育人功能与社会功能的和谐统一。其二,突出教育的经济功能。即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其三,关注教育对人的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倡导科学人道主义教育功能观。”从以上现代教育功能观的阐述中我们可以现解到: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应试的天才,而是适应社会发展,促进经济建设的具有科学人道主义的可持续发展的人。目前教育工作要在一个全社会化的大环境中进行,就意味着学校从上到下各阶层都要转变旧有的单一学校教育观念,形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大环境网络教育观念,在此基础上制定教育的目标、要求,促成教育合力的形成。

(二)认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方面的作用,明确立足实际构建三结合教育网络的重要性

从上述的论述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教育步向社会扩展。因此,必然要充分认识学校、家庭、社会——学生生活的基本环境,在学生成长中所起的作用,这样才能最大限度促成学生的健康发展。

学校是少年儿童成长和发展的主要的决定因素。学校可以有意识的对各种影响个人身心发展的因素进行选择和重组,系统的发挥主体作用。在现代社会,由于知识传授的专门化程度越来越高,学校越来越普及,因此学校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了越来越大。学校承担了过去由家庭完成的大部分教育功能,成为少年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对于一个现代化的少年儿童而言,学校不仅是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同时也是社会生活形式,因此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个孩子从出生到整个青少年时期基本上都是在学校度过,从中掌握了知识技能,养成道德习惯,形成了一定的价值观念,锻炼了健康的体魄。因此,学校对于个人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对成长中的少年儿童尤为重要。

家庭是少年儿童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场所。一个人生下来受到的最初影响就是家庭影响。家庭结构、家庭职能、家庭关系、家庭伦理道德等方面形成人的基本特点。我国著名儿科专家刘湘云教授经过两年对128名“健优儿童”及128名一般化儿童的家庭环境进行研究调查后指出,少年儿童发展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环境。家庭的结构特点、家庭的稳定性、父母的思想意识、文化修养、言行举止、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参与子女教育的自觉性及其教育方式、生活资料的数量和质量都对子女的身心发展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

社会为少年儿童提供成长的基地。人是社会的动物,一个人出生以后,在生活、学习、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发展阶段,都要加入许多群体组织。就个人的发展而言,加入群体能够满足人的社会交往需要,满足人的多方面的心理需求,从而促进个人的身心发展。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交往会从学校、家庭扩展到社会,加入社会不同的群体之中,这种以人的性格等情感、心理的基础的交往,具有很大的内聚力和吸引力,对儿童的成长影响极大:如果是健康的,能促进儿童的发展,比如几个喜欢制作小发明的孩子形成的兴趣小组。反之,会有消极影响,例如一些沉迷于电子游戏厅的孩子形成的小集团。同时由于儿童身心都

成熟,一般不易摆脱这种影响,对其成长影响较大。

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不同程度的作用,并且它们的作用不是单向的,而是相互影响的,即可相互促进也可以相互制约抵消,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程度如何,直接的影响学生的发展。学校只有加强同社会、家庭的联系,加深对社会情况和学生校外生活的了解,加强与社会家庭的配合,依靠各方面的力量对学生共同施加良好的影响,才能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促进作用。从我校的实际来看,地处农村的学生与外界接触相对较少,家长的文化层次也较低。由于我们认识到学校、家庭、社会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我们有意识的加强与社区的合作,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社区生活环境,尽力延伸学生的学习和认识社会的空间,开展活动,让他们尽可能的

触摸到时代的脉搏,缩小与市、镇面学生的距离;同时努力做好家长的工作,及时与家长沟通和联系,第一手掌握学生的发展变化情况,抓好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教育,齐心合力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切实构建学校、社会、家庭相会结合的教育网络,

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认识到学校、家庭、社会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中起到的不同作用,使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较深入的了解到把学校、家庭、社会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体系,注重全面了解学生年龄特征,心理发展规律和现阶段的思想实际,多渠道的对学生进行教育,保证教育的同步性和一致性,形成网络式育人环境,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主体的学校,起到的是一个引导和指向的作用,要充分发挥教育网络体系的作用,自觉把教育教学活动放置于一个立体的网络系统之中来考虑,不断完善学校的自身管理,提高教育管理与教学水平,走出学校教育的狭小范围,加强与校外的各种交流,探询最佳的合作途径,争取最佳的教育效果;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环境与家庭对学校教育,如管理、建议亦有增强趋势,参与到课程组织、师生角色、学校及课堂的权力结构等方面。社会环境无论是整个社会、风气、还是某一个社区、家庭、大众传媒,都对学校的教育的效果起强化或弱化的作用,首先表现在对以学校德育内容和结果的“修正”,其次,学校德育的决议、内容、活动可能向社区、家庭来自全社会

自全社会延伸,家庭、社区等已成为学校开展德育活动的一个新途径,而且社区、家庭的德育影响,学校可通过一定形势引入学校,成为学校德育的一部分。我校就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警校法制教育会等形式达到加强联系的目的。

可见,现代教育中,学校要以社会环境为基础、为补充,我们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发挥它们的综合作用,即形成一股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的合力,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行之有效的良好途径。

(四)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的合力作用,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经过长期的理论探索到工作实践,我们不但在意识形态上认识到三结合教育网络构成的理论依据、现实意义,也总结到一定有效措施,即立足于学校,通过加强与社会、家庭的联系与合作,形成教育的合力。

首先,立足于学校的主体作用:

由于学校是少年儿童成长和发展的主要的决定因素,在教育合力的形成中起到的是一个指向和引导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挥教育的合力作用,首先要搞好学校建设。

1、完善管理制度,使教育工作有章可循。我校让老师以身作则,制定了《育才小学教师

管理条例》、《育才小学教师考勤制度》,相应建立了《育才小学学生教育管理条例》,明确了学生的行为规范和学习纪律要求。我校坚持开展“先进班(队)”评比活动,培养学生爱国、爱乡、造福乡里的高尚情操,塑造学生文明有礼,遵纪守法的良好品行,提出: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外做个好公民的行为准则。

2、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使教育深入实处。我校重视各学科之间的渗透。

通过开展学科知识、美术、舞蹈、音乐、体育、棋类等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发展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我校通过举办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让学生在多姿多彩的活动中学到知识、增长见识、陶冶性情,收到良好教育效果。

3、重视营造文化氛围。

学校利用展览室、宣传板报,进行专题宣传,每期每班结合实际出好墙报,进行评比,体现了学生美化校园环境,美化班级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在审美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得到熏陶。

其次,奠定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

家庭环境塑造学生的基本性格,只有家庭与学校教育达成一致,学校教育才能有好效果,但实际上家长群与学校教育的配合尚存在一定的困难。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在于家长家庭负担沉重,成日疲于工以养家糊口,根本无力无心理会子女的教育问题;

二在于由于家长能力有限,无法解决学生学习、思想上的问题;

三在于家长不重视子女的学习情况,着重自己的娱乐而让子女放任自流的情况较严重;还有的家长没有教导子女的科学方法,或是过于溺爱,或是动辄打骂,影响了学生的健全的发展。针对家庭教育的误区,为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促进教育合力的形成,我们采取了两大措施:

(1)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我校特意订阅了《家长学校教材》,分发到每个家长的手中,学校开办了家长学校,推广科学的教育方法,如何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家长如何注重自身良好的修养等……还设置咨询点,帮助解决家长在教育子女,与子女沟通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特别注重的一点是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联系实际问题让他们理解现代教育的目的、受教育在子女未来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家长教育学生的水平,主动协助学校一起教育子女,取得家庭教育的良好效果。

(2)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内外结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建立家访制度,要求班主任每学期至少上门家访每学生一次,问题学生随时与家长保持联系,很好的杜绝了学生的不良情况的发生,尤其是违法乱纪现象的出现。每学期定期召开家长会,表扬先进的学生,请他们的家长介绍教育子女的经验,指出后进学生存在的问题,共同寻求解决渠道;向家长说明我校教育教学的方向、目标,争取家长的合作和支持。同时还征求家长对我校工作的建议和意见。为了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还每两周发放《家长联系手册》,把每个学生在校的情况做个简单小结,及时反馈学生在家的情况。

实践证明,家庭、学校内外结合,加强互相理解与合作,能够形成一个良性的教育循环网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再次,加大与社会的互动,发挥社会教育的延伸作用

学校本身就存在于社会之中,它的教育对象也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与社会的接触越来紧密,要达到最佳教育效果,必然要重视社会力量在教育合力中起到的作用。

为此我校加强与社会各种单位相结合,并与社会互动,开展了以下活动:

一、交通安全法制宣传教育

交通安全教育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是祖国的花朵,是民族的希望,你们的安全和健康时时刻刻都牵挂着家长和老师的心,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欢乐和幸福。在你们背上书包准备上学的时候,父母常常叮嘱,千万注意安全;在学校里学习、生活的时候,老师教给你们安全知识,细心呵护你们。社会各界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你们营造了一个良好环境,让你们能够快快乐乐的学习,健健康康的成长。

我们生活在一个经济繁荣、交通便利的社会里,每天都在行人车辆拥挤的街道上、马路上行走。但是,你是否看到了潜藏在我们每日行走的交通路线上的危险呢?因不遵守交通规则而发生的车祸太多了。我们看到了血的事实,经受了血的教训,那一幕幕令人心痛、惨不忍睹的画面,那一个个抢救无效而离我们远去的人们,最后留给我们的是心灵上的创伤和对离去者无尽的痛惜。我们在痛惜他们的同时,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遵守交通规则,就是珍爱生命!中小学生,作为交通线上人数较一多的一个特殊群体,在交通安全方面自我保护意识较差,道路交通安全十分重要。

交通事故,俗称“车祸”,其危害已超过自然灾害和病魔,成为戕害人类的第一杀手,全世界已有5000万人惨死在车轮下。在我国,交通事故更占据整个安全事故的80%以上。开学在即,我省750万中小学生、幼儿园孩子的交通安全成了头等大事。省委宣传部、省公安厅、教育厅、交通厅、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和共青团省委等六部门联合召开会议,从9月起,将在全省范围开展为期一个月的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宣传活动。这种全省性的统一行动,在全国尚属首次。省公安厅交管局局长王和介绍:“在和平年代,除了溺水,车祸已成为我省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的第二大杀手!”他出示了一组数据:今年1-7月份,我省车祸事故中,中小学生、幼儿园小朋友占了很大比例,死亡194人,伤1473人。

从开始,中小学生、幼儿园小朋友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逐年上升,4年中死亡1165人,伤5778人,死亡人数相当于减少了一所中级学校。。全国有4423名中小学生死于交通事故,有20917名中小学生在交通事故中受伤。交通事故已成为造成中小学生意外伤害的第一因素。以上数据和身边发生的车祸都在提醒警示我们:车祸猛于虎!孩子的健康安全关系到每户家庭的幸福,另一方面,孩子们从小接受良好的交通安全教育,对今后走向社会有着深远意义。为了确保同学们在来往的路上平平安安,快快乐乐;请同学们认真的学习《交通安全常识》,并提醒你身边的小伙伴一起遵守交通规则,做一个守法的好公民。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一些《交通安全常识》:

一、要认真自觉地学习《道路交通安全法》,做学法、知法、守法的模范;

二、文明走路

1、须在人行道内行走,没有人行道的,须靠边行走;

2、横过公路和街道时,左右瞧,没有车辆通行时方可通过;

3、在公(道)路上行走,做到不乱跑、不打逗、不横穿,不在马路上看书、玩耍、踢球、跳皮筋;

4、不在车行道内停留;

5、不要追车、抛物击车;

6不穿越、攀爬、倚坐道口护拦。

7、不在路上扒车、强行拦车;

8、注意红绿灯信号标志:红灯停,绿灯行。

三、文明骑车

1、未满12周岁的人,不准在道路上骑自行车、三轮车;小学生禁止骑自行车上学;

2、未满16周岁的人,不准驾驶电动自行车和残疾人轮椅车;

3、不准双手离把;

4、不准扶身并行,追逐竞驶;

5、不准牵引、攀扶其他车辆或被其他车辆牵引;

6、不准在道路上骑独轮自行车或2人以上骑行的自行车;

7、不准超高、超宽载物;

8、不准与机动车争道抢行;

9、不准一手扶把、一手撑伞;

10、在道路上不准违章带人。

11、经过交叉路口,要减速慢行,注意来往行人、车辆;不闯红灯。

四、文明乘车

1、乘坐汽车、火车时,应找好座位坐好,没有座位,应该抓好把好站稳;

2、乘坐小型客车,前排的要主动系好安全带;

3、不要乘坐货车或拖拉机;

4、乘坐二轮摩托车必须要12岁以上,并戴好头盔,在驾驶员身后两腿分开跨坐,不得偏坐。

5、身体任何部位不要伸向车外,不高声喧哗,不向外抛投物体;

6、不要在车内随意走动、打闹。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上面的3篇中小学生家庭教育之安全教育范文是由山草香精心整理的中小学生家庭教育之安全教育范文范本,感谢您的阅读与参考。

中小学生家庭教育之安全教育2

一、农村学前儿童家庭结构分析

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模式。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农村学前儿童的家庭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主要有主干家庭、核心家庭、隔代家庭、单亲家庭、再组家庭这几种家庭结构模式。主干家庭是指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和儿童构成的家庭。核心家庭是指由夫妻双方与一个或两个学前儿童所组成的家庭,这种情况一般都是夫妻双方或一方在当地就业,共同养育和教育孩子。隔代家庭一般是指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跟孙辈居住在一起,由祖辈代替孩子父母履行监护责任,这种家庭一般是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由于条件限制无法将孩子带在身边,有的仅在过年过节时回家团聚,甚至有的几年都无法回家看望和教育孩子。单亲家庭是指父母离异或者父亲、母亲一方过世所形成的家庭模式。再组家庭是两个残缺家庭重新组合构成的,孩子与父母之间有可能无血缘关系。

二、农村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在教育理念上: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较深,对现代教育理念了解不足。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社会,但是传统的教育观念仍然根深蒂固,比如有的父母认为“黄金棍下出好人”、“不打不成材”,认为孩子年龄小,给他讲道理是讲不通的,只有通过打带来的疼痛感让孩子记住规则。另外,由于农村的年轻父母外出打工,现在隔代教育现象严重,爷爷奶奶缺乏对现代教育的认识,只管对孩子的生活加以照顾,更不懂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不知道如何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帮助。

(二)在教育目标上:重成才教育,轻成人教育。

我国学前教育目标明确提出要对儿童进行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孩子身心和谐健康发展。但在具体实施中,由于家长的成长经历、受教育水平、教育观念等的不同,很多家长更加关注的是孩子知识拥有量的多少,对于孩子的品德教育不重视,导致孩子不遵守社会规则,不懂礼貌,肆意妄为。

(三)在教育内容上:重智力开发,但缺乏对智力的科学认识,同时轻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重文化学科知识的传递,轻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对于智力概念,目前还未有一个统一的明确界定。在我国,一般认为,智力是一种偏重于认识方面的能力,它由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与思维力五种基本心理因素构成。在广大农村,很多家长简单地以为记忆力好就是智力水平高,所以从小就培养孩子背诵儿歌、诗词等,但是对于孩子的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的培养却相对缺乏。非智力因素,从广义上说,是指除智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生理因素及道德品质,狭义说来是指与智力因素活动关系密切并共同影响智力活动效率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因素。其实,一个人对学习的兴趣,面对困难的意志程度及其性格往往会影响孩子智力水平的高低。比如一个性格急躁、没有耐心的人,那么他的注意力的持续时间就不会长,这将对他的学习产生不良影响。一个对学习内容缺乏兴趣的人,他的观察力与想象力就会受到影响。

在教育内容上,农村的家长往往特别重视学科知识的传递,从小就让孩子学习拼音、识字,计算。我们经常会见到这样的现象,幼儿园放学回家的孩子第一件事就是拿出作业本写字,做计算题。而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却做得不到位,我们从媒体报道可知,农村学前儿童在家误食农药、溺水、被电击、烫伤的情况时有发生,甚至还有幼女被性侵的案件。另外,有的农村家长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在隔代家庭教育中,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一味地溺爱孩子,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不尊重老人等。在单亲家庭中,孩子缺乏父爱或母爱,让孩子的家庭生活不完整,往往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自卑、胆小、怯懦。

(四)在教育方法上:重言传,轻身教。

在生活中,家长对学前儿童的教育主要是通过给孩子讲解,比如注意清洁卫生,遵守交通规则等。家长会经常给孩子说:饭前便后要洗手,要天天刷牙等。但是我们看到的却是这样的现象:家长把孩子带进卫生间洗手,自己却不洗手就上了餐桌。在家里,爸爸妈妈给孩子说:过马路要走斑马线,要看红绿灯。而事实是这样的:在送孩子上幼儿园的路上,看到没车的时候,即使是红灯,某些家长也会牵着孩子冲过马路。试想:这样的教育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五)在教育要求上:家庭成员的要求不一致。

教育要求的不一致,是影响孩子成长的主要因素。在现实中,容易出现祖辈与父辈要求的不一致,也会出现父母要求的不一致。尤其是在主干家庭中,祖辈对孩子宠溺有余,约束不足,一方面父母对孩子高标准,严要求,另一方面爷爷奶奶对孩子宠爱有加,导致孩子在父母面前一个样,爸爸妈妈面前一个样,让孩子缺乏是非判断能力。由于成长经历、对教育的认识、环境因素的影响等也会导致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不一致,中国一直有“严父慈母”,也有“虎妈猫爸”,一个松,一个紧,这也容易导致孩子无所适从。在再婚家庭中,由于缺乏血缘关系的一方为了维护家庭的和谐,往往也会出现和稀泥的现象,导致对孩子的教育不严格。

(六)在家庭教育的外界支持上:缺乏相关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

在家庭教育上,很多家长的教育经验要么来自于自己的父母,要么来自于周围环境的影响,同事、朋友的交流,而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在隔代家庭教育中,祖辈的交友范围相对较为狭窄,对于现代教育缺乏充分认识,同时更没有得到外界的相关指导。我国《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明确指出,把家庭教育指导按照0-18岁分成5个阶段,其中的0-3,4-6岁的指导就属于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对这2个阶段的家庭教育指导内容作出了具体规定。该《大纲》还提出指导中的“多向互动”原则,家庭教育指导者应建立指导者与家长、儿童,家长与家长,家庭之间,家校之间的互动,努力创造相互学习、相互尊重、相互促进的环境与条件。虽然有规定,但是对于农村的现实来看,工作并未落到实处,没有专门的家庭教育指导人员开展相应教育。

三、解决农村学前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更新家长教育理念,提高对教育的科学认识。

家长的教育理念将直接影响家庭教育水平。现在的学前儿童的父母都是“80后”甚至是“90后”,他们说很容易接受新思想与新观念,现在主要缺乏的是学习、了解新的教育理念的渠道。因此,各地方教育机构、社区可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借助网络平台等手段,让家长实时了解我国教育的发展现状,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而达到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对教育的科学认识。

(二)扩充家庭教育内容,智力教育与非智力因素培养齐头并进,同时兼顾安全和心理健康教育。

智力因素对于一个人的学习及发展有很大影响,同时非智力因素会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且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因此,家长在注重孩子的智力因素的发展时也应该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而且培养应从小抓起。智力因素的培养表现为培养孩子的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及思维等。家长可以通过跟孩子讲故事、玩益智游戏、看动画片等实现。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主要表现为从小就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发展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培养其积极、健康的情感,磨炼孩子的意志,塑造良好的性格。家长可通过扩大孩子的交往,带领孩子参加一些募捐、看望老人院的老人的活动,培养其爱心与同情心;也可大胆放手让孩子进行各种尝试,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在平时的各种活动中多激励、表扬,激发其学习动机;同时给予孩子一些有难度的任务,当孩子遇到挫折时不是立刻帮助解决,而是让其自己解决,培养其坚强的意志品质。

对于农村学前儿童家长而言,安全教育是一个重大突出的问题。由于家长看管不力或者是缺乏相关教育,导致孩子被电击、误食农药、溺水、被拐卖、被猥亵、性侵等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因此,各位家长首先应该有安全意识,同时要加强对孩子的安全教育,时刻警惕,这样才能有效避免惨剧的发生。地方政府、教育部门可以通过广播、家庭教育讲座、家长会议等形式指导家长进行安全教育。同时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不能只关注孩子的吃喝拉撒,培养孩子的学习主动性、自信心,使孩子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三)纠正家长的不良教育方法,家庭成员之间步调一致。

对于学前儿童而言,其思维是具体形象思维,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主要通过给孩子一个具体的情景的方式进行教育,可以通过陪孩子看动画片、带领孩子进入现场等方式,通过家长的身教让孩子进行模仿。比如家长教孩子乘坐电梯注意安全、过马路注意安全,教孩子注意防水、讲卫生等,都可以通过家长的优秀示范行为开展。不能只通过给孩子讲道理的方式进行,因为对于0-6岁的儿童来说,有些道理他们是不能明白的。另外,家庭成员应该召开家庭会议,讨论对学前儿童的教育问题,达到对孩子的教育要求做到步调一致,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四)地方政府借助教育机构的力量,落实对家庭教育的指导。

中小学生家庭教育之安全教育3

中小学生缺乏安全保护意识所引发的伤害,如今呈上升趋势,成为造成中小学生非正常伤亡的主要原因。来自权威部门的资料显示,我国如今每年有50余万人次学生遭受意外伤害,意外伤害已成为威胁学生生命安全的头号杀手。

从教育部门的统计来看,我国中小学生每年非正常死亡人数都在1万人以上,安全事故已经成为14岁以下少年儿童的第一死因。有专家指出,通过安全教育,提高中小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80%的意外伤害将可以避免。

那么,应该如何加强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呢?

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

据调查,涉及学校青少年生活和学习方面的安全隐患达20多种,包括食物中毒、体育运动损伤、网络交友、交通事故、火灾、溺水等,这些都危害着青少年身心健康。调查结果还表明,家长担心孩子受到伤害的地方依次为:学校(%),公共场所(%),自然环境(%),家里(%),其中学校是家长们最担心孩子受到伤害的地方。

保护学生安全,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为了消除安全隐患,学校要把安全教育真正纳入教育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树立安全意识,掌握安全知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家长要切实履行对孩子的监护责任,把安全教育列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

1.进行遵纪守法的教育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率逐年上升,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呈现出越来越低龄化的严峻趋势。而法规校纪是为了规范人们的行为,保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打击坏人而制定的。作为一名在校中学生,通过对法规校纪的学习,应知道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学校可通过文本材料学习与视频材料学习相结合,法制课堂与法制知识竞赛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聘请法律工作者或公安人员,结合工作实际,通过典型案例进行教学,给学生上专题法制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法制教育,使学生深切感受到法就在身边。这不仅对中学生健康、安全成长有益,而且对其走向社会乃至一生都有益。

2.网络安全教育

网络有助于创新青少年思想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但对青少年“三观”形成也构成潜在威胁,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特别是从小学进入初、高中阶段,处于“过度用网”和“趋于过度用网”的学生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过度用网的学生往往接触媒介的形式单一,很少进行阅读或社会实践活动,家长和教师应该创造条件,让他们的注意力转向书籍杂志和户外活动。值得注意的是,过度用网的学生和正常使用网络的学生一样,认为自己的上网水平很高,并且更趋向于用网络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因此,在对他们进行教育时要首先肯定他们在网络技术上的优势,从观念和认识上提高他们的网络素养。

3.消防安全教育

当前中学生消防安全意识淡薄,缺乏必要的消防常识和自救逃生技能,有的学生遇到火灾发生时惊慌失措,不知道如何报警,由于没有掌握简单救火常识,往往小火酿成大灾;也有的学生在大火发生时,因缺乏自防自救的知识和能力,错失了逃生的最佳时间,最终被火魔无情地吞噬。针对上述问题,一是要组织中学生学好、用好消防法规,提高依法治火的观念。二是要大力普及消防安全知识,增强灭火技能和火灾发生时逃生、自救、互救本领。学校可采用消防知识讲座、图片展览、演示各种灭火器材的使用,常见火灾的扑救方法和不同情况下逃生自救方法,让学生熟悉防火、灭火全过程,从而使他们熟练地掌握“三知”(知防火知识、知灭火知识、知防火制度)“四会”(会报警、会使用灭火器材、会扑灭初起火灾、会疏散自救)。

4.进行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教育

安全是做好工作、搞好学习的基本条件,没有安全一切都无从谈起。因此,人人都应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并懂得一些安全知识,学会一些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的技能。例如:社会交往中要防止上当受骗;遇到险情、看到犯罪行为要及时采取适当方式报警;正确处理同学、宿友之间的纠纷;夜间一人不外出;不吃霉变食物和过期食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财物;遵守交通规范,注意交通安全,不横穿马路,不抢道、不强行趴车、超车;当有困惑时应向老师、同学倾诉,听取别人劝说;当受到伤害时,要防身自卫和寻求法律保护,等等。只有有了安全意识,自觉遵纪守法,处处注意安全防范,并学会自我保护,才能按照正常的秩序工作和学习。

心理安全教育如何开展

北京市曾发生过这样一个悲剧:初中生小颜(化名)放学回家后跳楼,当场死亡。警方初步认定,小颜系自杀身亡。据了解,小颜放学前,曾在学校和一位同学课间玩耍时致一名同学受伤,被老师罚站3个小时。悲剧已经发生,我们不得不面对。但悲剧背后,我们也要意识到,加强青春期阶段学生的心理教育刻不容缓!

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培养全面引入竞争机制,必然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等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使之感到心理有压力,表现为各种心理上的不适。诸如焦虑、强迫、恐怕、抑郁、冷漠、固执、消沉、暴躁,等等。中学生的心理正在发育之中,尚未成熟,其心理上的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伴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和偏激的行为特征。近几年发生在学生中的打架斗殴、偷盗、染上不良习气等行为,相当一部分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因此,学校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心理安全教育,有针对性地进行人际关系的和谐教育、环境适应教育、健康人格教育、性教育、心理卫生知识教育、挫折教育以及心理疾病预防教育,优化心理素质,促成健康人格的发展和完善,从而避免各类安全问题的发生。

首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创造健康教育环境,避免学生经常性地陷入危机状态,维持其心理的平和、积极、顺畅,这对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切实开展素质教育,教师和家长应采用恰当的教育方式以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

其次,要坚持发展优先、防重于治策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首先着眼于发展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注重维护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而不能将工作重点放在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的矫正与治疗方面。重点开展团体发展性教育和个别发展性教育,积极开展团体补救性教育和个别补救性教育,在分清主次基础上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发展性教育中不断提高心理素质,提高抵御不良心理的影响,使学生在补救性教育中放下包袱,早日走出心理误区,发展健康向上的心理。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5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