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学生职业导向范例(汇总8篇)

网友发表时间 1574018

【请您参阅】下面供您参考的“学生职业导向范例(汇总8篇)”是由阿拉网友精心整理分享的,供您阅读参考之用,希望此例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一下小编了!

学生职业导向【第一篇】

职业素养,指的是从事某职业所需要的综合素质,除了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也包括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素养。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在专业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以适应酒店管理的岗位需求。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增强学生的责任心,这与酒店管理的职业素养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综合素质的提升,可以使学生更好的融入到酒店管理的环境中,并且利用礼仪课程、沟通技巧等对学生的表达能力、社交能力进行锻炼,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

为了达到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目标,需要对职业素养的内容有较为全面的认识。笔者认为,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应当包括以下的内容:第一,专业能力。专业能力应当包括学生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操作两个方面的能力,对于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除了基本的管理理论知识以外,还要掌握前厅接待、餐饮服务、客房服务、收银、礼仪、清洁等多种操作技能。第二,职业素质。职业素质指的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对于酒店行业应有的情感,如职业认同感、行为倾向等。第三,人际交往能力。酒店管理人员需要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需要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要尊重客人、关心客人,始终以客人的利益为主,同时也可以应付各种复杂的人际交往,对于突发状况能够做出合适的处理。第四,组织协调能力。通常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都需要在基层岗位上经历一定的实习期的锻炼,才可以进入到正式的工作岗位,所以就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组织和协调能力,可以处理好各项事务。从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现状来看,并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而且很多学生都缺乏主体意识,对于职业素养缺乏足够的认识,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有针对性的增强自身的职业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

根据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应当具备的职业素养,应当采取以下培养路径:

1.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完善的专业课程体系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基础平台,通过专业课程的有效实施,可以增强学生对职业定位的准确认知,也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同时,也可以利用酒店礼仪、前厅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等有针对性的专业课程开展学生的职业化培养,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使学生在专业能力方面获得显著提升。

2.加强实践教学模式的开展。

实践环节是检验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唯一途径,因此要重视实践教学的开展。对此,可以利用实训基地的建设,为学生创造一个模拟的酒店环境,使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真实的酒店管理,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实践的过程中,可以由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酒店的管理者、前厅服务员、餐饮服务员、客房服务员、住客等,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模拟环境中,可以迅速进入到角色中,体会不同角色应当具备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可以帮助学生快速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同时,通过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亲身体会到酒店管理人员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并且在模拟工作环境中自觉的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有利于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

3.加强校企合作。

从学校的角度来说,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职业素养的培养融入到课程体系中,有针对性的开展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同时注重实训基地的建设,有计划的开展实训和竞争演练,使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掌握酒店管理以及餐饮、服务等全套标准和流程,也可以使学生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健康等方面都获得成长,毕业后可以快速适应岗位需求。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可以在企业中为学生设置实习岗位,使学生可以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上获得能力和素养的提升。比如作为前台接待,要有良好的仪容仪表,要关注大堂的情况,对进入酒店的每一位客人都礼貌迎接,强化前台接待的服务意识;同时前台接待还需要与客房部、营销部等部门之间通力合作,才能确保一切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转,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通过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的机会,可以使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迅速适应,并且发挥良好的工作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是一个漫长的、系统的过程,需要从课程体系建设、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等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将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发展与社会酒店行业发展需求相适应,有针对性的开展实践教学,才能有效的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从而成长为酒店行业发展所需的人才。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学生职业导向【第二篇】

近些年,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及社会岗位缺口的逐渐增大,使得国家就业率有了显著的提升;而相对于高职院校,虽然各个学校推进了素质教育,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仍存在较大比例的学生存在难就业的情况;同时,对已就业的学生进行调查,用人单位普遍反馈无法满足其实际要求,满意度偏低。综合对以上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其主要因素在于学校在对人才技能培养的过程中,忽视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对学生就业及发展造成了较大的阻碍。对于以上问题分析,现有高职院校应结合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并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进行改革,以促使学生就业及后期综合发展。

不可否认,当前高职院校通过课程改革等举措,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发挥了极大的价值,且促进了学生就业率的明显提升。但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等方面出发,大多高职院校的教学仍处于初级阶段,不能顺应当前时代发展需要,职业素养培养所取得的效果甚微,具体表现在学生就业后心态浮躁、跳槽严重及核心竞争力差,造成用人单位满意度差,影响学校发展及声誉。基于此,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出发,立足目前实际情况,推行以就业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具有积极意义,具体目的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从社会需求及企业单位基本岗位入手,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及自身需求,分析学生在职业素养培养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并解决问题,以实现学生就业率的提升及单位满意度提高。其二,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及人生观,使学生的就业导向与职业素养贯穿于学生学习的每个阶段,以促使学生形成自身的职业规划及合理择业;其三,通过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素质及社会满意度,以使学生能够了解就业环境与形式,明确就业中可能发生的问题,以便提高学生的就业认同感,提高就业满意度。

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培养中应深入高职学生,了解其内心对职业素养的理解,以针对性进行培养与教学,是基本方式,也是主要选择;综合来讲,关于以就业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特征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突出职业特色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其教学目标,即不仅需要对学生的技能水平进行培养与提高,更需结合学生特点,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意识及素养。因此,高职院校在日常教学中应以专业知识及实践技能教学为基础,重点对学生以“职业”相关的学习能力及实践能力进行培养,以满足当前社会对职业人员的基本要求;同时,该种培养方式也是增强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式。2、突出企业特色相比一些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更多的以实际操作及技能培养为主,而对理论专业知识的涉及面相对较浅。基于该种情况,高职院校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应立足于企业,以企业的需求为基本出发点,以提高学生对企业的认同及适应能力。如各高职院校可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的先进文化及需求,通过校企合作及工学结合等方式制定完整的培养方案。该种模式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及提高就业竞争力至关重要。3、创新是时代发展的推进剂,也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员工创新能力的'提升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长期健康发展。但,根据目前调研情况,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创新能力,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及素养。该种情况很难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可能会促使企业改变招聘途径,从社会招聘具有工作经历及创新精神的人才。该种结果必然导致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出现问题。因此,对于就业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必须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基础及目标,采取多种形式促使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以提高学生就业机会及实力。

当前高职院校已认识到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不足及所存在的问题,大多学校已从制度、教学方式、师资力量及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了改进,职业素养的培训效果有了显著的提升。但,综合比较,仍存在一些因素对其造成了阻碍,具体如下:1、“隐性职业素养”与“显性职业素养”培养比例失衡是主要问题近两年,高职院校招生及就业等方面存在极大的压力,大多高校在办学理念的侧重点出现了偏离,如一些学生多集中对与学校发展密切的办学规模、师资队伍及专业技能等一些“显性职业素养”的培养,而对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综合素质的“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教育重视程度不足,如实践教学中常采取灌输式、模块化的教学模式,脱离实际,忽略了学生需求及社会需要,更有甚者,部分学校未将职业素养培养纳入日常教学中,造成学生职业素养缺失的现象。2、高职学生重专业、轻素质的思想严重大多高职院校普遍存在一种共性,认为过硬的专业技能及各类职业资质证书即可敲响企业的大门,却未认识到企业相对于专业知识而言,更多的关注于学生的心态、价值观及职业素养等问题。在该种错误认识下对学生进行培养,学生容易造成职业观念淡薄及缺乏学习动力的情况,且可能引发学生诚信问题;以企业角度考虑,专业的知识可以通过后期的实践而掌握,而理念出现问题,容易对企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故,该种模式下所培养出的学生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因此,目前高职院校重专业而轻素质的思想及培养机制不能满足企业及社会的要求。3、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脱离企业需求据资料显示,高职院校就业后的离职率普遍高于本科院校,其主要原因在于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职业生涯模糊及不善处理人际关系的情况,其主要原因在于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脱离了企业的实际需求。具体来讲,高职院校对学生培养及输出的途径是企业,学校在对学生教学大纲的设置中未能充分对当前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分析,不明确企业对学生的真正诉求,一味的对专业知识进行教育及培养,容易养成高技能而低素养的情况,致使学生就业后很难适应企业模式。

综合以上所述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所存在的问题,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与对待,以实现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具体方式及方法如下:1、围绕社会需求,制定就业导向下的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模式校企合作,以企业需求作为突破口是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基本保障,对于此,首先,学校要明确就业导向下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其次,高职院校应结合实际,细化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实现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再者,加强实践,切实将职业素养培养模式贯穿到学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并全程跟踪,以提高其效果。2、围绕学生成长需求,打造学生职业素养实践平台高职院校要为学生搭建内容丰富、主题鲜明、参与性强的职业素养校内外实践平台,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自觉养成。一方面,学校应采用有效措施,积极创造实践机会,以通过实践中实现学生技能提升及职业素养养成的目的。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将积极创建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并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文化建设,使学生在校园文化中熟悉、习惯并自觉遵守职业惯例规定,从而形成相应的职业素养。3、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促进专业知识与职业素养共同发展以企业需求为导向,逐步改变现有教学观念,促进专业知识与职业素养共同发展。一方面,学校应创造机会,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如通过企业人才到校教学,将企业的需求向教师及学生传达,以为学生学习及教师日后教学指明方向及明确意图。另一方面,学校应加大教学改革,引进优秀教学人才,加大教学创新,以促使学校转变教学观念,促进专业知识与职业素养教育全面发展,实现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五、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对高等职业教育来讲具有重要的价值及意义。对于此,高职院校应不断加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培养高素质及高技能的专业性人才。通过对以就业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相关情况进行了分析与说明,以便为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提供技术参考及借鉴。

参考文献。

[2]黄飞青.高职学生职业人文素养的基本内涵、基本特点探析[j].科技视界,2013(23).

[4]欧阳冬梅,张玉荣,焦江福.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及培育途径分析[j].职教通讯,2013(11).

[5]李少勇,康建军.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缺失的理性审视[j].文教资料,2013(06).

学生职业导向【第三篇】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1、以既有的成就为基础,确立人生的方向,提供奋斗的策略;2、突破生活的格线,塑造清新充实的自我;3、准确评价个人特点和强项;4、评估个人目标和现状的差距;5、准确定位职业方向;6、重新认识自身的价值并使其增值;7、发现新的职业机遇;8、增强职业竞争力;9、将个人、事业与家庭联系起来。

二、正确的心理认知。

1、认清人生的价值、社会的价值并不被所有的人等同接受“人云亦云”,并不等于自我的人生价值。人生价值包括:经济价值、权力价值、回馈价值、审美价值、理论价值。

2、超越既有的得失每个人都很努力,但成就并不等同。

后悔与抱怨对未来无济于事,自我陶醉则像“龟兔赛跑”中的兔子。

人生如运动场上的竞技,当下难以断输赢。

3、以万变应万变,任何的执着都是一种“阻滞”前途的行为想想“流水”的启示“学非所用”是真理。

三、剖析自我的现状。

自我充实:是否有专长?经常阅读和收集资料吗?是否正在培养其他技能?

休闲管理:是否有固定的休闲活动?有助于身心和工作吗?是否有休闲计划?

自我实现:喜欢现在的工作吗?理由是什么?有完成人生理想的准备吗?

四、人生发展的环境条件:1、友伴条件:朋友要多量化、多样化、且有能力;2、生存条件:要有储蓄、发展基金、不动产;3、配偶条件:个性要相投、社会态度要相同、要有共同的家庭目标;4、行业条件:注意社会当前及未来需要的行业,注意市场占有率;5、企业条件:要稳定,则在大中型企业;要创业,则在小企业。公司有改革计划吗?公司需要什么人才?6、地区条件:视行业和企业而定;7、国家(社会)条件:注意政治、法律、经济(资源、品质)、社会与文化、教育等条件,该社会的特性及潜在的市场条件;8、世界条件:注意全球正在发展的行业,用“世界观”发展事业。

五、人生成就的三大资源。

1、人脉:家族关系、姻亲关系、同事(同学)关系、社会关系。

[解决方案]沟通与自我推销。

2、金脉:薪资所得、有价证券、基金、外币、定期存款、财产(动产、不动产)、信用(与为人和职位有关)。

[解决方案]储蓄、理财有方、夫妻合作、努力工作提高自己的能力条件及职位。

3、知脉:知识力、技术力、咨讯力、企划力、预测(洞察)力、敏锐力。

[解决方案]做好时间管理、安排学习计划、上课、听讲座、进修、组织内轮调、多做事、反复练习、经常做笔记、做模拟计划。

学生职业导向【第四篇】

摘要:从“是什么”“做什么”“怎么衡量”“怎么突破”等方面分析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相关问题有利于了解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研究目标、思路及成效,同时有利于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探索其解决方法。“是什么”解析职业素养的来源、分类和分歧;“做什么”重点对职业素养培养的教师培养、教学课程、教学节点、实践活动进行梳理;“怎么衡量”分析评价指标内容的取舍和体系构建的特征;“怎么突破”则是对现存问题的回应及未来努力方向的预判。

关键词:职业素养;概念;培养;评价体系;展望。

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能力本位讨论的思潮中,高职教育逐渐关注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开启了学生职业素养的理论探索;到现在,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理论研究已经进入系统化、模式化的阶段,同时实践探索也步入了归纳总结、提升推广的阶段。为更好地掌握研究目标、思路及成效,推进学生职业素养研究,本文从职业素养的概念、培养、评价等维度去分析已有成果和发展方向。

一种方式是由“素养”推演而来,从素养的养成方式和特性推演出职业素养的培养方式和基本内涵,进而演化成职业素养的概念。另一种方式是从国外直接引入。一是从国外学者的相关著作中直接援用了职业素养的概念。二是在探讨“职业能力是什么”时,直接引入“关键能力”,并将其视为职业素养的主要内容,“实质上,关键能力的培养是职业教育领域里的素质教育”。三是在核心素养定义的基础上,形成与职业素养紧密相关的概念“职业核心能力”“职业基本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第一种是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的冰山模型,刘兰明把“职业素养分成显性素养与隐性素养,显性素养主要包括资质、知识和技能;隐性素养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态度”。第二种是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即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陆刚兰把“职业素养分成专业素养与非专业素养,专业素养除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包括由专业引出的一系列素养;非专业素养特指除了专业之外的素养”。第三种是根据适应范围不同,蒋乃平把“职业素养分为公共职业素养、行业职业素养、岗位职业素养,公共职业素养是从事任何职业的劳动者都应该具有的素养;行业职业素养强调从事某一行业具备的共同的作风和行为习惯;岗位职业素养是针对某一特定岗位的从业者的特殊要求”。

一般认为,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虽然有研究者从不同方面去修正这一概念,但其内核,即职业的内在规范性和从业者的品格和能力,始终没有发生实质变化。同时有人提出职业素养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四方面内容,由于对概念理解的侧重点不同,研究者对职业素养组成部分的认识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中最为明显的分歧是职业素养是否包括职业技能。从特定岗位所需特定能力的视角解析的研究者都主张职业素养应该包括职业技能;从一般岗位所需普适性能力解析的研究者都主张职业素养不应该包括职业技能。

以教师队伍建设为契机,提高职业道德水平、更新教育观念、强化教学能力、增强把握职业发展前沿的能力等,对于培养职业素养至关重要。蒋菁认为“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应该强化教师基本道德素质,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遵守教师基本职业规范和狠抓基本业务素质”。高职教师应具有理论教育教学能力和实践指导能力,将普通教师素质和工程师素质集于一体,实现学生向职业人转变。唐冬生、罗敏杰提出实施“知识+技能+职业素养=职业人”培养模式需要有一支职业道德水平高、业务精通、专业技能过硬的“双师型”师资团队。

马庆发认为,“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和载体,又是培养职业素质的关键所在”,并且提出了以培养职业素质为核心的“职教课程三维立体模型”。专业课具有明显地针对性、多元性,涉及职业道德、职业理想及相关法律法规等的专业课内容,能结合各学段的特点逐步展开,实现了职业素养培养的阶段性、有序性。而思想政治教育课、公共课能够围绕职业素养的重点内容进行有目标的培养,发挥着独特作用。赵莹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理想、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使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法律意识方面有着责无旁贷的使命”。因此,构建、改革职业教育课程,或者以不同领域的课程为主架构构建职业素养培养体系,是培养职业素养的关键要素。

教学情境设计、技能实训、顶岗实习、技能竞赛、专业考证等不仅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环节,更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载体。有研究者着眼于重点教学环节,创设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王浩主张“创新实训教学方式,搭建情境式集成实训教学平台”,让职业素养培养融入教学,使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进行培养。有研究者从企业人才需求标准出发,探析优秀企业文化的共性及其与职业素养融通的价值目标,促进学生养成职业自然习惯,缩短学生的职业磨合期。吴伟萍提出校企合作的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构建策略,构建了“校企合作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平台——xqhz平台”,从而帮助高职院校和企业培养更适合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的新世纪人才。

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活动等活动在职业素养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朱颖提出“要进行活动引领和校园环境的营造,将职业素养教育融入校园主题活动,在宣传氛围中点亮职业素养教育”。同时,社会实践、社团活动与职业素养培养结合起来,发挥各类资源的作用,提高学生道德修养、身心素质、能力素养和专业技能素养,“可以使学生从职业感知——职业认同——职业人格递进,从‘学生到职业人’转变”。

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成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内容可分为包括职业技能的指标体系和不含职业技能的指标体系。含职业技能的指标内容以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四方面为主体内容,王浩的“基于情境式集成实训的学生职业素养评价体系”就是以这四个方面的内容作为一级指标,结合具体专业遴选、设立15个要素作为二级指标。杜新安主张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的测评内容可由日常行为、课堂表现和实践训练三个维度构成,但这三个维度仍可分解为上面内容的四个方面,只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作为一个重要的考核内容。而不含职业技能的指标体系内容则以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等为主体内容,适当增加其他内容。崔奎勇提出的“高职学生基本素养评价体系”中的基本素养和基本能力,只有普适性素养指标内容而没有职业技能。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成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特征表现为多样性、针对性。杜新安认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特征可以归纳为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评价主体的多元性、重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李小娟在论述高职学生素质能力评价时,强调了“评价手段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评价结果的.反馈性和导向性等内容”。在各研究者的评价指标体系的“考察要点评价和计分标准”栏中,十分注重将项目考核结果用文字进行评价和用数据进行评分,即注重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此外,评价构建还要具有学段性,庄军和李毅认为“由于每个学期的学习内容侧重点不同,不同学期学生基本素养教育评价要点也需要有所差别,要体现评价内容和过程的学段性”。

从现有文献来看,职业素养概念的界定较为混乱、随意性较大,其中最大分歧是职业素养是否包括职业技能。若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去理解职业素养的概念,杂乱界定的背后呈现出清晰的思路。职业素养的静态理解一般强调特定的职业岗位须有特定的职业技能,职业技能为职业素养的构成要素是题中之义。职业素养的动态理解一般强调培养学生适用于任何职业岗位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操守等品格以及信息处理能力、持续学习能力等通用性能力。动态理解重点强调着眼于学生持续发展所具备的品格和能力,而不仅局限于特定的职业岗位。从动态的视角去诠释,其实质是力图将职业素养发展成为独立于职业技能之外的概念,即不包括职业技能。而且独立的概念有利于深化职业素养的内涵建设,有利于形成相对独立的培养途径和载体。因此,职业素养概念的研究方向仍将围绕独立的内涵和外延来开展。

系统化是职业素养培养途径和载体研究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研究者们各自从不同的主体、学科领域及教育教学环节等方面去系统地探索培养职业素养的有效载体和途径。从学科领域方面,研究者主要从专业课领域、思想政治理论课领域、公共课领域等方面去探析。职业素养培养与专业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共课融合发展是高职教育的聚焦点。首先,以专业为主体的教学设计决定了高职学生的成长成才都离不开专业课程。通过教学课程考试改革,将职业素养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融合发展,势必成为一个重点研究方向。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共课是培养职业素养的最为重要的课程,公民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内容应该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内容;而单独在公共选修课体系开设职业素养课程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职业素养培养将与思想政治教育课、公共课的融合仍是职业素养研究的主要方向。再次,校园活动、社会实践等是培养职业素养的实践平台,但培养内容的层次、侧重点和聚焦点方面都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在职业素养的学期分段培养方面也没有明确的规定,与课程之间的衔接明显脱节。职业素养培养的第二课堂如何实现规范、系统、可持续的发展将成为一个重点研究方向。

现阶段的职业素养培养评价体系研究更多停留在理论层面,虽然有研究者依据不同的理论和采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在系统化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但是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和结果的导向作用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并且相关实践经验的研究文献也十分匮乏。基于此,职业素养培养评价可从三个方向努力:其一是职业素养培养在整个高职教育体系中的位置问题,即顶层设计,不单是职业素养培养自身的顶层设计问题,而是一个事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整体设计与规划。解决了此问题就从根本上解决职业素养培养评价体系构建的生存依据问题。其二是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构建还需要处理好职业素养的范畴问题。范畴问题事关职业素养的培养要素及其权重,事关培养途径和参与评价主体。其三是职业素养技能化趋向的问题,即使用通用性技能代替职业素养,用各种证书来衡量学生职业素养的趋向。总之,随着社会对高职院校人才质量要求的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将越来越受到重视,而现在的研究成果为全面提升职业素养提供了参考路径和经验借鉴,同时职业素养培养的发展也将检验着现有成果的成熟度。当然,一些现有的关键性问题,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是要去面对、探索和解决。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关键能力——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j].职业与教育,(1).

[2]刘兰明.基于职业基本素养的高职课程考试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11).

[4]蒋乃平.职业素养训练是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特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

[5]蒋菁.职业素质培养是高职教育的重中之重[j].中国成人教育,2008(1).

[6]唐冬生,罗敏杰.高职院校“职业人”培养模式的构建——以永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9).

[7]马庆发.以培养职业素质为核心构建职业教育课程新模式[j].外国教育资料,(3).

学生职业导向【第五篇】

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最有效的方式是利用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面通力合作,做好顶岗实习工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的模式的落实需要学校与企业联合,进行人才培养,通过这种人才培养模式重点提升学生的敬业、协作的职业道德,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和不断创新的职业能力,要能够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探究能力;通过顶岗实习过程管理,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

职业素养是指从业人员在职业过程中所表现出了的综合素养,包的内容非常丰富。职业素养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职业精神等,职业素养是人的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而言,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对于学生未来有效就业,创业都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在21世纪,我国高校教育要能够把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通过有效的措施,培养具有较高素养的职业人才。在新形势下,相关研究人员根据时代需要对职业的素养的内涵有进行了深入的拓展,一些专家认为,基于现代人才培养需要,现代人才所需要具备的职业素养还应该包括积极进取的探索创新精神,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促进人类发展的责任意识,能够适应各种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现代人才需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适应社会变化的适应能力科技领域不断发展的学习能力,具有自己的个性和特长,具有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和素养。因此,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新时代的对人才的职业素养要求是很高的。传统教育模式是难以适应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的,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培养,必须要依靠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

顶岗实习是学校与企业联合进行人才培养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联合制定学生实践学习计划,安排学生的实践学习内容任务。在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可以到企业相关岗位中进行实践学习,掌握实际技能,发展职业能力。另外,学校与企业签订用人合同,在学生毕业后可以到企业中就业。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形式,也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较高水平的职业素养人才的最佳途径。对于经管类专业教学而言,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需要加强顶岗实习教育与管理,需要完善顶岗实习育人过程和环节,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育人功用,确保经管类专业高质量人的有效培养。

1.规范顶岗实习中职业素养教育工作的各项管理制度。

规范顶岗实习中的各项管理制度,是推进顶岗实习育人模式有效发展的重要举措。规范顶岗实习各项管理制度,学校和企业需要联合对各项管理制度进行研究。研究顶岗实习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针对顶岗实习期间学生管理制度方面的问题。学校和企业要努力制定、完善的学生管理制度,这是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的保障基础,也是学生实习效果的重要保障举措。另外,需要规范顶岗实习中的各种培训制度,规范相关人员,包括学校与企业各方参与顶岗实习培训人员的管理制度,通过制度对相关人员的培训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有效保障学生顶岗实习学习培训的质量。在课程管理中,在顶岗前,学校要制定出严格的学生课程学习计划;在顶岗中,要能够对学生学习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的;在顶岗实习后,要建立完善的质量反馈系统,对学生的实习效果进行评价和反馈,要能够按照课程标准给予薪酬管理,完善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薪酬结算制度,保障学生的实习的积极性和顶岗实习相关教师和指导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要能够通过完善顶岗实习中的各项管理制度,有效保障学生顶岗实习的质量,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提供制度保障。

2.规范顶岗实习指导工作。

在顶岗实习中,影响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因素,是学校和相关企业指导人员对学生顶岗实习工作实践活动指导不利,对学生缺乏必要的监管,导致学生实习效果不理想,学生的职业能力很难真正在顶岗实习中得到培养。因此,规范顶岗实习指导工作,是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举措。在顶岗实习人才培养中,对学生的指导与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的指导是不同的。在很多情况下,多数实习岗位实习人员都很少,甚至一个岗位只有一两个学生实习,因此,学校和企业很容易忽视对学生的指导工作。鉴于此种情况,需要对顶岗实习的学生实施“点对点”的辅导,或者是通过学徒制方式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这样可以保障对学生指导工作的效果。企业可以为每位实习学生安排一名师傅,这名师傅需要根据相关规定,对学生进行现场实践指导,师傅要随时了解学生的工作情况,并能够及时解答学生在工作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技术性问题,要照规定定期汇报学生的实习情况。作为学校也必须能够保障,每位实习学生都有相对应的校内指导教师,当学生有问题时,可以通过网络途径,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同时,学校也需要定期派遣教师到企业中对实习学生进行相关的管理和培训指导,要能从学生的思想、生活、日常学习、专业知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以保障学生能够认真参与实习,保障学生能够有效完成实习学习任务。只有规范学生实习指导工作,才能有效保障学生的`实习效果,保障学生的职业能力能够在实习过程中得到有效的培养。

3.提高岗位专业对口率。

目前,在经管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中,存在着一种“放养式”的顶岗实习现象,这种现象还相当普遍。学生实习岗位与学生所学的专业联系不紧密,这就影响到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在实习过程中,如果学生所学专业与岗位不对口,学生是很难真正融入到工作环境中,通过实习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实习目标是很难实现的。这种岗位与专业不对口,导致很多学生实习不积极,甚至不参加实习,只是人为地制作一些假的材料,欺骗学校,这就严重影响到顶岗实习的育人价值,影响到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培养。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在学校,是学校对学生管理失责所造成的,因此,学校要重视这种问题,能够担当起为学生提供与其专业对口的顶岗实习岗位。即使是学生自己解决顶岗单位,学校也需要对学生的岗位性质进行了解,做好学生实习单位的登记工作,定时或不定时到单位中进行走访,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如果条件成熟,学校要与企业签订用人协议,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学生的培训计划,严格管理工作,能够真正为学生提供与其专业对口的实习岗位,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4.加强学生定岗实习的监督、考核与反馈工作。

目前,有些学校学生顶岗实习其实是流于形式的,学校、企业对学生的管理指导不到位,甚至是放任学生。对于学生而言,他们不重视定岗实习,不认真实习,甚至不参与实习,这些与学校对学生顶岗实习监督考核不严有很大的关系。从企业角度,负责的是指定专门人员对学生实习期间的业务水平和相关技能进行指导,并解决学生在实习期间遇到的各种专业问题。从学校角度,要承担起对学生进行监督管理与考核的责任,要能够每周让学生写出实习日志,并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评价和指导,评价结果记入实习总评价中,以提高学生的重视度。学校每周还需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安全教育、礼仪为人处世指导教育等等,在学生实习期间要安排学生定期返校或通过网络等形式对学生的实习手册进行检查,并对学生集中进行职业素养教育。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要不间断地对学生进行相关实习信息调查,引导学生实习态度,要详细掌握学生的实习情况,了解学生岗位技能掌握情况进行了解,并有针对学生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教育。对学生的职业能力素养进行调查,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校学生实习指导教师要定期核查学生提供的岗位实习相关材料,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要通过监督,考核及反馈有效提升学生的实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实习过程中去,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孙蔚闻.高职顶岗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职业时空,(06).

[2]李旭穗,吴琼.破解职业院校经管类专业校企合作瓶颈的思考与实践[j].职教论坛,(24).

学生职业导向【第六篇】

电 话:

电子邮箱:

一、自我分析

1、个性随和,待人真诚

2、观念开明,通情达理

3、对未来充满期待,崇尚健康简单的生活

4、自信,但人际交往能力稍显不足

5、做事认真,有责任心

6、具备团队合作能力,不盲从。

对于职业兴趣,我虽然没有明确定位于某个具体职业,但大概方向,将与检验方向一致。我不怎么喜欢理论知识,反而比较热衷于实际操作工作。我的动手能力并不是很强,所以在大学期间,以及假期,我都将会着重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为将来从事的职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对于职业价值,说不追求回报,那是不现实的。我认为一份好的职业,最终目的是能够带来可观的经济回报,能够让自己和家人过上健康舒适的生活。作为一名专业的检验人员,我们的目标和责任,应该是及时发出检验报告,提供有价值的检验数据,并能协助临床医生做好相应工作,以减轻病患的痛苦。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医学检验事业还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如今的我必须要认真学好专业知识,为将来就业打好基础。

二、职业分析

医学检验是一门应用性强,发展迅速的应用技术学科,是医学各科中发展最快的专业之一。目前全国共有26个检验系,多个博士点和硕士点。现在每年约有3000余名大专以上的毕业生补充到检验队伍中,使得检验科的人员结构和素质逐步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发达国家实验室开设的检验项目达1300多项,而我国的三甲医院约有300项,县级医院则仅仅50余项。由此可见,我国的医学检验事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近几年,医学检验专业人才比较紧缺,也许,这正是我们的机遇。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而掉以轻心,忽略自身学习的重要性。况且,医学检验学科发展更新很快,检验人员需要不断自主吸收新的知识和新的技术。

我是一名来自山区的学生,曾经也有过离开山区到大城市闯荡的梦想。但现在,来到“大城市”后,我的这个所谓的梦想,渐渐亦发生了些改变。家里父母年龄比较大,我亦是家中独女,所以,我更希望毕业后能回到家乡工作。一来可以照顾父母,二来我希望能尽我的绵薄之力,改善家乡医疗条件。

三、职业定位

1、内部环境因素

优势因素:做事认真,有责任心有一定领导能力

弱势因素:人际交往能力一般行事低调,不善于自我宣传

2、外部环境因素

机会:就目前而言,医学检验依然是蓬勃发展的行业,社会对检验人才需求量仍然很大威胁:医学检验对毕业生要求要具备过硬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医学检验事业的不断发展更新,要求检验人员要不断的自主学习新知识新技术。

3、职业发展方向:xx医院 检验师

四、计划实施

短期计划

大学四年 20xx/9——20xx/6

优秀地毕业

1、英语通过四六级考试

2、计算机通过二级考试

3、通过检验师资格考试

在校期间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技能。

假期到医院见习,一面巩固在学校学的知识,一面在临床锻炼实际操作能力。

中期计划

20xx/6至20xx

强化自身,积累工作经验

1、在三甲医院从事检验工作

2、熟悉工作环境和行业特点

3、积累工作经验,完成本职工作

4、锻炼人际交往能力及领导能力

长期计划

20xx至20xx

进入医院领导组织

1、完成硕士学位

2、成为检验科科长理想的薪酬水平刚毕业,我对薪酬要求并不高,只要院方能够肯定我的工作能力。至于工资,能够确保我的生活,不用再伸手向爸妈要钱就行。至于理想薪酬,5万/年 。

五、评估调整

职业生涯规划师一个动态的过程,必须根据事实结果的情况以及因应变化进行及时的评估与修正。在整个的生涯发展中,我们还需要不断地自我探索和对职业的探索,来修正我们现在的选择和计划。

学生职业导向【第七篇】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要保证学生在能够学到一门技术的同时,让学生的职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这要求学校要特别注重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职业素养包含了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两个方面。目前,用人单位对员工的隐性职业素养有着高标准、高要求。因此,学校必须通过一定的培养模式来提高高职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另外,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学校应采取措施来对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进行量化评价,从各方面加强对于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就业单位对于技能人才的职业素养有着特别高的要求。另外,用人单位更看重的是高职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高职院校不仅要使学生能够获得一定的技能教育,还要加强对于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使其能够符合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要求。这使得高职院校必须通过教育理念的改变以及培养模式的创新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高职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在当下,培养高职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已经成为了高职院校实现教育理念创新的最重要的一部分。

一、职业素养的概述。

在从业者的职业活动中,职业素养需要通过大量的学习和锻炼来不断地积累。这一方面能够表现出一个人的外在形象和内在的品质,另一方面也是一个人职业能力和习惯的体现。而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包含了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主要是指学生所掌握的一些职业技能,包含了学生的考试成绩以及在校期间所获得的一些证书等,这能够体现出学生在今后发展中的外在表象。而隐性职业素养则指的是从业者的职业道德、行为和意识,需要通过长时间的鉴别才能够体现出来。隐性职业素养对显性职业素养起到一定的决定性和支撑作用。对于隐性职业素养而言,显性职业素养能够通过一些外在表象来体现出隐性职业素养,而隐性职业素养则对从业者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1]。因此,高职院校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显性职业素养,还应当把培养的重心放在隐性职业素养上。这能够使学生的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得到同步发展,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的整体培养。

二、培养隐性职业素养的意义。

(一)实现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

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应当重视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学校在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的同时,更应当重视学生的道德素养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精神,促进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可持续发展。这也已经成为了高等职业教育目标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高职院校必须通过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及隐性职业素养来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高职院校需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就业市场的需求来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教学体系。高职院校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能够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也能够更进一步地实现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

(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专业技能具有较高的重视度,使得学生的操作能力在职业生涯中占有一定的优势。但在长期的教育中,高职院校却忽视了对于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素质的培养。这使得学生具有较强的显性职业素养,而缺乏隐性职业素养,降低了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目前,学生隐性职业素养低下已经严重影响了其就业的稳定性。因此,高职院校在加强学生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素质的培养。这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高职院校在实现学生就业的同时也应注重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高职院校一方面需要实现教育理念的创新,另一方面又要加强教学模式的改革,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对于全面人才的需求。

(三)提高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

目前,在我国就业市场上,高职学生的就业稳定性差,其发展不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使得我国高职学生的就业现状不容乐观。这主要是因为在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只注重对于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对于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使学生的整体能力和素质达不到就业单位对于人才的要求。因此,高职学生就业困难只是一个表面现象,其真正的原因主要是高职学生自身缺乏一定的隐性职业素养。面对目前这种形势,高职院校应加强对于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通过改变职业教育的方法来实现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的提高。这样能够从最根本上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以及在今后的职业中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职业指导理念的树立。

1.以职业标准为导向目前,学生在临近毕业时,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只是通过招聘会、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等来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而不能从对职业的认知和锻炼来对学生进行一个全过程的指导。这使得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降低了学生就业的稳定性和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应以职业标准为导向,在加强对于学生的就业指导的同时也应克服传统就业指导的缺陷,实现对于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这能够充分体现出职业指导的理念。职业指导理念的应用不仅需要高职院校能够加强对于学生的专业技能的教育,还应更加注重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这样能够提升学生就业的稳定性,提高学生的就业率[2]。

2.加强全程化指导的构建在长期的职业指导过程中,大多数的高职院校会在毕业来临之际帮助学生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为学生提供一些就业的技巧,或者是为学生提供就业的机会。这些虽然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但是也存在一定的临时性。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期间,没有能够获得关于职业道德以及能力等各方面的培养,使得在就业时没有较强的竞争力。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职业指导全程化的构建,将职业指导深入到学生日常的教育和培养当中,加强对于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在学生刚进入学校时,高职院校就应通过分析各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和需求来对学生进行不同的指导,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兴趣来进行专业的选取。另外,高职院校应帮助学生分析不同职业对于职业素养标准的要求,使学生能够在了解就业标准的同时实现对于自身的职业生涯的规划,这样能够全程化地引导学生对于自身的隐性职业素养的塑造。

3.实现全员参与对于我国大多数的高职院校而言,在经费、师资以及思想认识等大量的客观和主观原因的制约下,使得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只是通过专门的部门和教师来进行指导,导致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缺乏一定的整体性,不能够全面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通过实现全员参与来提高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的效率。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应将职业指导中的任务进行分解,加强对于每个部门的分工,使其在工作中能够积极配合。另外,各个班级的教师也应当通过各种途径来加强对于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例如:教师可以通过一些专家讲座、交流会等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帮助学生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使学生能够了解当下的就业政策,及时调整自己的职业计划,使学生的职业规划具有一定的主动性[3]。这样能够在校园中营造一种良好的就业氛围,全面促进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发展。

4.以学生为本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能够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加强对于自身人生的规划,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以及职业素养,使学生在今后的职业发展中具有一定的持续性。而职业指导是指指导员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资料,使其能够进行自由的`分析和判断并最终得到一个适合于自身发展的计划。在这个过程中,学校的职业指导应以学生为本,一方面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也应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就业市场的需求,使学生在了解了自身的优缺点的同时能够确立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这样在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于自己的目标的选择以及判断的能力,使学生能够逐渐适应今后的职业发展,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

5.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职业指导过程中,高职院校不仅要通过就业的指导和分析职业的发展来实现学生对于自身的职业目标的建立,还应加强对于学生的能力以及职业素养的培养。因此,高职院校应通过一些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沟通、管理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另外,学校应建立具有一定特色的校园文化平台,加强学生自身的职业素养的塑造。社会实践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的国情以及社会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的品质。因此,高职院校在职业指导过程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实践来使学生更进一步地理解理论内涵,使职业指导的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二)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

在日常行为规范中,高职院校应针对学生的不良习惯制定一套训练方案,从而加强对于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首先,学校应加强考勤制度的建立,使各个班级的学生能够准时上课,杜绝迟到早退现象的出现。其次,在课堂中,学校一方面应使学生能够具有良好的坐姿,另一方面也应限制学生使用手机,使学生在规范行为的同时能够集中注意力听讲。最后,学校应组织学生对各个班级的卫生进行检查等。这些都能够使学生在日常行为中加强对于职业素养的训练,使学生能够从各方面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

(三)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可以将职业素养的培养渗透到课堂教学当中。第一,学校可以通过开设职业指导课来实现全程化职业指导的构建,这样能够加强学生对于职业的认识以及对于自身的职业方向的定位。另外,课堂教学中职业素养的培养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职业不仅可以帮助人们谋生,还能够通过施展个人的才华来体现自身的价值,为社会服务。第二,指导员可以通过对学生提出要求来加强学生的责任心等方面的锻炼。另外,指导员必须通过成立一个班级内部的管理部门来加强对于学生的卫生以及外表形象的管理,使学生在注重自身形象的同时也能够注重公共区域的卫生。这些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第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对于学生的教学不应当只局限于职业本身,还应当加强学生对于职业环境、内容等方面的学习和了解[4]。因此,不仅要加强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还应当使学生更注重创业和谋职的重要性。

(四)校园文化的营造。

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需要通过校园文化的营造来加强对于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学生可以通过校园文化来体现自身的生活理念和工作态度的积极性。另外,学生也可以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来培养自身的思想精神,开阔自身的胸怀,使自己置身于一个积极向上的环境当中。这样能够使自身得到全面的发展,加强对于自身的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

(五)促进学校与企业的合作。

第一,高职院校可以开展一些有关企业管理和制度建立的校园活动,使学生能够通过参与校园活动来更好地了解企业文化。这样学生能够在进入企业之前加强对于企业制度、管理以及成果的了解。第二,学校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将企业的管理和制度引入到学校的教学管理当中,使企业的管理理念更好地渗透到学校的教学过程中。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当中更好地了解企业文化,为培养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创造更多的机会。第三,高职院校的领导也可以通过与企业联合办学的方式来实现对于学生的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学校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企业当前的用工情况来调整培养目标,从各个方面更好地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提高学生就业的稳定性[5]。

(一)量化评价体系的构成。

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量化评价体系主要由职业意识、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三方面构成。第一,职业意识是指学生的情感、态度等心理反应,能够实现对于行为和活动的调节。职业意识主要包含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内容,主要通过法律、制度等来体现。职业意识是从业者在工作过程中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意识。第二,职业知识主要包含专业知识和通用知识两个方面。专业知识主要是指从业者所具有的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而通用知识主要是指从业者所应了解的一些最基本的管理和经济知识。专业知识是从业者在职业当中所应具有的最基本的条件,而通用知识则是从业者在职业中所应具备的必要条件。第三,职业能力是指从业者的综合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决定从业者的就业方向,也能够体现出从业者在职业中的成就[6]。

(二)量化评价的方法。

首先,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目标应当被分解成许多子目标,再将子目标分解成更细小的目标,使其形成一个具有层次化的评价模型。在这个评价模型中,隐性职业素养的整体水平位于模型的最上层,属于最抽象的一部分,而隐性职业素养中各个具体的元素则位于模型的最下层,属于最具体的一部分。其次,对于隐性职业素养的最具体的内容进行识别。最后通过逐步综合形成来实现对于隐性职业素养的整体评价。综上所述,我国经济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要求高职院校更应当注重对于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因此,高职院校在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也应当为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就业服务平台,从各方面来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学校也应当加强对于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责任心等的培养。另外,学校也应加强对于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量化评价,使学生的职业素养能够得到更好的考察。总之,这些方式能够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实现学生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为我国社会培养全方位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学生职业导向【第八篇】

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最有效的方式是利用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企业,学生三方面通力合作,做好顶岗实习工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的模式的落实需要学校与企业联合,进行人才培养,通过这种人才培养模式重点提升学生的敬业、协作的职业道德,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和不断创新的职业能力,要能够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探究能力;通过顶岗实习过程管理,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

职业素养是指从业人员在职业过程中所表现出了的综合素养,包的内容非常丰富。职业素养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职业精神等,职业素养是人的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而言,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对于学生未来有效就业,创业都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在21世纪,我国高校教育要能够把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通过有效的措施,培养具有较高素养的职业人才。在新形势下,相关研究人员根据时代需要对职业的素养的内涵有进行了深入的拓展,一些专家认为,基于现代人才培养需要,现代人才所需要具备的职业素养还应该包括积极进取的探索创新精神,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促进人类发展的责任意识,能够适应各种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现代人才需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适应社会变化的适应能力科技领域不断发展的学习能力,具有自己的个性和特长,具有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和素养。因此,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新时代的对人才的职业素养要求是很高的。传统教育模式是难以适应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的,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培养,必须要依靠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

顶岗实习是学校与企业联合进行人才培养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联合制定学生实践学习计划,安排学生的实践学习内容任务。在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可以到企业相关岗位中进行实践学习,掌握实际技能,发展职业能力。另外,学校与企业签订用人合同,在学生毕业后可以到企业中就业。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形式,也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较高水平的职业素养人才的最佳途径。对于经管类专业教学而言,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需要加强顶岗实习教育与管理,需要完善顶岗实习育人过程和环节,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育人功用,确保经管类专业高质量人的有效培养。

1.规范顶岗实习中职业素养教育工作的各项管理制度。

规范顶岗实习中的各项管理制度,是推进顶岗实习育人模式有效发展的重要举措。规范顶岗实习各项管理制度,学校和企业需要联合对各项管理制度进行研究。研究顶岗实习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针对顶岗实习期间学生管理制度方面的问题。学校和企业要努力制定、完善的学生管理制度,这是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的保障基础,也是学生实习效果的重要保障举措。另外,需要规范顶岗实习中的各种培训制度,规范相关人员,包括学校与企业各方参与顶岗实习培训人员的管理制度,通过制度对相关人员的培训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有效保障学生顶岗实习学习培训的质量。在课程管理中,在顶岗前,学校要制定出严格的学生课程学习计划;在顶岗中,要能够对学生学习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的;在顶岗实习后,要建立完善的质量反馈系统,对学生的实习效果进行评价和反馈,要能够按照课程标准给予薪酬管理,完善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薪酬结算制度,保障学生的实习的积极性和顶岗实习相关教师和指导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要能够通过完善顶岗实习中的各项管理制度,有效保障学生顶岗实习的质量,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提供制度保障。

2.规范顶岗实习指导工作。

在顶岗实习中,影响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因素,是学校和相关企业指导人员对学生顶岗实习工作实践活动指导不利,对学生缺乏必要的监管,导致学生实习效果不理想,学生的职业能力很难真正在顶岗实习中得到培养。因此,规范顶岗实习指导工作,是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举措。在顶岗实习人才培养中,对学生的指导与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的指导是不同的。在很多情况下,多数实习岗位实习人员都很少,甚至一个岗位只有一两个学生实习,因此,学校和企业很容易忽视对学生的指导工作。鉴于此种情况,需要对顶岗实习的学生实施“点对点”的辅导,或者是通过学徒制方式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这样可以保障对学生指导工作的效果。企业可以为每位实习学生安排一名师傅,这名师傅需要根据相关规定,对学生进行现场实践指导,师傅要随时了解学生的工作情况,并能够及时解答学生在工作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技术性问题,要照规定定期汇报学生的实习情况。作为学校也必须能够保障,每位实习学生都有相对应的校内指导教师,当学生有问题时,可以通过网络途径,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同时,学校也需要定期派遣教师到企业中对实习学生进行相关的管理和培训指导,要能从学生的思想、生活、日常学习、专业知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以保障学生能够认真参与实习,保障学生能够有效完成实习学习任务。只有规范学生实习指导工作,才能有效保障学生的`实习效果,保障学生的职业能力能够在实习过程中得到有效的培养。

3.提高岗位专业对口率。

目前,在经管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中,存在着一种“放养式”的顶岗实习现象,这种现象还相当普遍。学生实习岗位与学生所学的专业联系不紧密,这就影响到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在实习过程中,如果学生所学专业与岗位不对口,学生是很难真正融入到工作环境中,通过实习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实习目标是很难实现的。这种岗位与专业不对口,导致很多学生实习不积极,甚至不参加实习,只是人为地制作一些假的材料,欺骗学校,这就严重影响到顶岗实习的育人价值,影响到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培养。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在学校,是学校对学生管理失责所造成的,因此,学校要重视这种问题,能够担当起为学生提供与其专业对口的顶岗实习岗位。即使是学生自己解决顶岗单位,学校也需要对学生的岗位性质进行了解,做好学生实习单位的登记工作,定时或不定时到单位中进行走访,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如果条件成熟,学校要与企业签订用人协议,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学生的培训计划,严格管理工作,能够真正为学生提供与其专业对口的实习岗位,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4.加强学生定岗实习的监督、考核与反馈工作。

目前,有些学校学生顶岗实习其实是流于形式的,学校、企业对学生的管理指导不到位,甚至是放任学生。对于学生而言,他们不重视定岗实习,不认真实习,甚至不参与实习,这些与学校对学生顶岗实习监督考核不严有很大的关系。从企业角度,负责的是指定专门人员对学生实习期间的业务水平和相关技能进行指导,并解决学生在实习期间遇到的各种专业问题。从学校角度,要承担起对学生进行监督管理与考核的责任,要能够每周让学生写出实习日志,并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评价和指导,评价结果记入实习总评价中,以提高学生的重视度。学校每周还需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安全教育、礼仪为人处世指导教育等等,在学生实习期间要安排学生定期返校或通过网络等形式对学生的实习手册进行检查,并对学生集中进行职业素养教育。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要不间断地对学生进行相关实习信息调查,引导学生实习态度,要详细掌握学生的实习情况,了解学生岗位技能掌握情况进行了解,并有针对学生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教育。对学生的职业能力素养进行调查,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校学生实习指导教师要定期核查学生提供的岗位实习相关材料,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要通过监督,考核及反馈有效提升学生的实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实习过程中去,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孙蔚闻.高职顶岗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职业时空,2010(06).

[2]李旭穗,吴琼.破解职业院校经管类专业校企合作瓶颈的思考与实践[j].职教论坛,(24).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574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