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村 调研报告精编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2023年村 调研报告精编”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村 调研报告篇1
1、村两委干部的思想还不够统一,班子战斗力和凝聚力还不够强。
2、村没有造血企业和项目,集体经济收入微薄,需政府部门帮助扶持。
3、村里违章建筑有抬头蔓延趋势,卫生环境整治还需 进一步加强。
4、村里还有一些遗留问题需要解决,如用地指标的返回等。
班子思想基本统一,村里工作主动有序开展。 二是关于增强村集体经济问题。在县、乡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在符合规划和用地功能的'前提下,村里积极筹建项目。三是关于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的问题。该村拆除违章建筑工作已经全面启动,并有了统一建设规划。四是农网改造。已经与乡供电所协商研究,对村里进行整体农网改造,改善农村群众生
产生活条件。近期提出整改方案,抓好落实。
这一次我蹲点调研,收获是非常大的。通过深入实践了解农村的真实情况,对于我们领导干部决策来说,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对于我们研究下一步的工作措施,有很大的益处。总之,这次蹲点调研,使我既增长了阅历,又获得了第一手的资料,是一次有益有效的实践活动。通过这次蹲点月活动,我有几点思考:
首先要抓好班子建设。村两委班子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特别是对新理论的学习,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己依法办事能力、服务群众能力、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能力。同时村两委班子要做到统一思想、真心团结、齐心协力、用心干事。其次要抓好制度建设。要用制度约束人、管理人,特别要制订一些管用的、有效的、实在的制度。如村务办事规则公开制度、村规民约等。再次是抓好落实出成效。一切的政策、一切的计划最后都归结于落实、归结于行动,我们要对制定的计划和措施要一步一个脚印的抓落实,要做到有决心、有机制、有责任的抓落实,真正抓出成效来。最后是抓好宣传发动。村里一切的行动都要有群众的参与才是成功,我们的干部要让群众知道我们村委在想什么、要做什么、是为谁做的等问题,村里所做的事情都要让群众参与,让群众有这个知情权,使村里开展的各项活动都能真正做到到户、到人、到位,这样我们的工作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个村如果没有经济实力,没有自己的经济收入,那就没有地位,也难以有号召力。村里也可以根据实际,因村制宜地发展村集体企业和项目。如在这次蹲点调研活动中,有条件的村还可以争取一些本镇本村在外企业家回家乡投资办企业,解决一些土地被征群众的就业问题。但创办村集体企业或项目一定要按照客观规律量力而行,决不能盲目 投资,一轰而上,搞劳民伤财的工程和项目。在新农村建设中,村干部还要加强对农民劳动力进行培训,进一步提高农民的就业技能,特别要做好失地农民的再就业技能培训。
首先要做好违章建筑的拆除,党员干部要带头做好这项工作,拆除工作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要用法拆违、心拆违、用情拆违、用力拆违。其次要做好垃圾的集中收集,要按照户集、村收、乡运的原则做好村垃圾收集长效管理。同时也要做好道路绿化、河岸砌石、村庄美化等工作。再次是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做好新规划和老村改造工作,要把水、电、路等一系列配套设施一步到位的跟上;最后是要化解矛盾,建设和谐农村。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村调解机制,通过村老人协会、村调解委员会积极工作,把村民之间的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做到矛盾不上交,问题不移交,创建和谐农村。
群众利益无小事,老百姓提到的每一件事情,看似‘小事’,但其实都是‘大事’,需要努力解决好。作为干部必须把群众的利益举过头顶,始终端正态度、放下身段,倾听群众的‘闲言碎语’关心百姓的油盐酱醋’。所以我们的领导干部一定不能把自己蹲的点当成了个人的承包地,甚至利用手中不同的权力,把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种出鲜花朵朵,非承包地却不闻不问。决不能简单地把蹲点工作理解为定点服务,更不能把点当成了面。要真正了解和掌握群众疾苦,重点抓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改善农村饮水条件、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等五件实事,真正为百姓办事,为群众解忧,真心实意为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村 调研报告篇2
自从深圳特区成功之后,城镇化像一颗原子弹在中国大地上炸开了,作为“乡土中国”的标志——农村,逐渐被淹没在城镇的浪潮中。如今,城镇遍布中国,城镇化的冲击波仍然以前所未有的动力冲击着残余的一个个孤立的农村。每一个生活在农村的人都在感受着这股冲击波所带来的压力,感受着自己的村庄在冲击下的微微颤抖。如今已没有那个农村能够避免受到城镇的影响,它们都是城镇的腹地,是供新的城镇兴起或旧的城镇扩张的备用地。更有意思的是城镇化不仅带来了城镇用地对农村用地的侵占,而且带来了城镇化所特有的经济观念,这种观念的渗入使得土地的侵占在农民心中合理化,甚至有很多农民尤其是新一代的农民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希望自己的村庄变成城镇。这种新的观念还使得大量的农民外流入城,让很多农村成了空壳,而更多的农村正在“乐此不疲”的重复着这种过程。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农村已不再能够像以前一样自给自足了,城镇对于农村不再是无所谓的存在,而是必需的存在,是必然的依赖。城镇带来的便利和利益是改革开放前的任何一个农民都不敢想象的,它刚开始进入农村时确实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惊喜,但当农民一经适应,就再也无法回到没有它的过去了,这种便利和利益就变成了束缚,使得农村再也离不开城镇了。农村在城镇化进程中所处的这种冲突与依赖并存的尴尬的境地就是我们这次调查研究的社会背景。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自20xx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到现在已有七个年头了,也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推行的范围还是有限,并且政府的政策和具体的规划还在进一步的完善。这就是此次调查研究的政策背景。
我们的这次调查活动是在学校关于“20xx年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相关政策的号召下组织起来的。当然光是组织起来还不够,要想得到学校的资金支持还得和其他团队竞争,而且往年的团队做出的成果都很不错,所以这次调查活动对我们团队来说压力还是很大的。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自20xx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到现在已有七个年头了,也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推行的范围还是有限,并且政府的政策和具体的规划还在进一步的完善。也就是说,新农村建设仍是在摸索中前进的,这就必然要求我们要全面的了解和把握农村变迁的状况和趋势,以避免前进中的岔路和弯路。
我们这个团队的大多数成员都来自农村,对与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所发生的变化都有所体会,但我们毕竟是学生,所看到的都是一些片段,理解也就十分片面了。我们希望对当今农村所发生的变化有一个十分全面的具体的了解,对这种变化和这种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做一个客观的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所以我们提出对一个具体的农村社区做一个全面的力求详细的调查。
这次调查的问题主要是针对费孝通老先生的两部著作——《乡土中国》和《江村经济》而提出的。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老先生对解放前的中国农村所做的一个全
面的理论性的解说,虽然对现在进行农村调查仍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现在的中国农村在城镇化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乡土色彩已经淡去。对应的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文字对农民已经非常重要,而且当信息化已经普及到各个村庄时,农民的生活不再局限于农村,他们的生活必须与市民生活接轨。因此不识字不但是愚的表现,就连生活在农村也会很困难;(二)虽然道德依然是维系私人关系的重要工具,但随着打工人群在城乡之间的来回流动,城镇里的新的思想观念逐渐渗入农村,人们的思想观念更加的开放,老一套的道德观念已经逐步风化。当新的思想观念超出传统道德的框架时,原有的礼治就不能维持现有的秩序,法律的意识也就自然而然的进入农民的观念中了;(三)当农业的种植品种及种植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都已更新,当农民的一切经济行为都已实行计划时,农村中老人的权力已经逐渐下降,他们表面上仍有尊严的地位,但实际上已经处于威而不严的境况之中。
《江村经济》是费孝通老先生的经典著作,也是我们这次调查的主要参考文献,但我们与其研究方向上有以下两点区别:(一)《江村经济》中对开弦弓村的蚕丝业所做的调查分析,其实是对抗战前中国农村中的城镇化萌芽的调查,换句话说是关注农村如何变成城镇的问题。而我们所做的是对城镇化过程中所残留的农村的调查,关注的是农村如何维持自身的性质而继续发展下去的问题;(二)费孝通老先生对开弦弓村所做的调查更像是一个人类学家的田野调查,而我们这次调查则寄希望于运用社会学专业的知识和技术做一次更加纯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