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中国音乐赏析论文【优秀5篇】

网友发表时间 1236966

【导言】此例“中国音乐赏析论文【优秀5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中国音乐赏析论文【第一篇】

少数民族音乐 西安音乐学院 课程设置 师资

2010年12月,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二届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学术研讨会在广西艺术学院召开。这次会议的一个重要议题是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与教育。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会长樊祖荫在开幕式发言中用“队伍逐渐壮大,成果不断涌现,教育渐被重视,学科纵深发展”四句话概括了当前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与教育的现状。樊祖荫在发言中提到“双渠道”传承的思路,即民间自然传承、学校教育传承并存的传承方式,并且呼吁高等艺术院校要积极承担起传承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重任。樊祖荫还介绍了自己承担的《少数民族音乐的保护与开发》这一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为我们从体系性的角度来考虑少数民族音乐教育问题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在这次会议中,关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这一主题提交论文35篇,其中24篇是论述少数民族音乐传承的问题;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提交论文122篇,其中11篇是论述少数民族音乐传承的。可见,利用高等教育的平台传承少民族音乐已成为当前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

这次年会还有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地方艺术学院参会多,地方专业音乐学院参会少。从会议研讨情况来看,在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与传承中,艺术院校、师范院校、综合大学音乐系科走在前列,而地方专业音乐院校所起的作用与其在音乐文化传承中的地位很不相符。

从本届年会提交的论文就能说明问题,年会共提交论文157篇,其中中央音乐学院9篇、中国音乐学院8篇、西安音乐学院2篇、武汉音乐学院1篇、四川音乐学院1篇,上海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均为零。

一、少数民族音乐研究已取得重大成果

近年来,随着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与教育已取得许多实际成果,学科建设在不断地推进,地方专业音乐院校开设少数民族音乐课的条件成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少数民族音乐研究已经取得丰硕的成果。从事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队伍不断壮大,研究水平显著提高,一批少数民族学者和致力于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汉族音乐学者逐渐成长和成熟起来,涌现出大量的专著和专业论文。二是形成了实力强大的研究团队,这个团队中优秀的汉族学者有樊祖荫、沈洽、杜亚雄、田联韬、赵塔里木等,少数民族的优秀学者有乌兰杰、杨士清、蓝雪霏、和云峰、杨民康等。

随着研究的深入,已经有大量专著与高水平的专业论文出版和发表,代表性的成果有樊祖荫所著的《中国少数民族多声部民歌教程》,杜亚雄教授编著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概论》,伍国栋教授编著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白族音乐志》,田联韬先生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冯光钰、袁炳昌、赵毅主编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杨民康编著的《云南少数民族基督教研究》,和云峰编著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王华编著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21世纪艺术教育系列教材)等。

以中国期刊网为检索源,以少数民族音乐为检索词,自1994至2009年以来的检索文章多达394篇,其中不乏高质量的研究文章。但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空间还非常大,尽管目前的研究已取得很大成果,但相对于少数民族音乐之丰厚、价值之重要而言,研究工作还任重道远。因此,在地方专业音乐院校中开设少数民族音乐课显得非常有必要,并且条件也趋成熟。

二、国家对少数民族音乐发展的重视与支持。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与教育方面的支持力度。在专业音乐院校中,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均被列为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研究生招生单位。招收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博士和硕士两个层次的人才。中央音乐学院每年招收少数民族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博士生3名、硕士生10名。中国音乐学院每年招收少数民族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博士生5名、硕士生20名。

2010年,由国家民委、教育部、财政部等联合实施的“新疆定向人才培养计划”开始实施,内地100所院校将连续5年为新疆培养少数民族音乐人才。在这些政策与措施的激励下,越来越多的从事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专门高级人才从高校走向社会,为普通高校少数民族音乐课的开设提供了人才资源。

三、专业音乐院校中少数民族音乐课的开设情况

地方专业音乐院校作为培养本地区高等音乐人才的摇篮,对本区域内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播应依托地方专业音乐院校,通过高等教育将其传承。这种传承不仅体现在研究成果方面,更主要的是要体现在教学中,但实际情况并不理想。

我国地方专业音乐院校是按六大行政区划来设置的,而我国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东北等边疆地区,这些地区的专业音乐院校应该是传播和研究该区域内少数民族音乐的主要基地,正如中国音乐学院姚艺君在本届会议的发言中提到,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真正基地在各少数民族地区而不在北京,但实际情况却是在全国9所专业音乐院校中,除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以外,其他地方音乐学院都没有开设专门的少数民族音乐课。一些地方专业音乐院校,如西安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等少数民族音乐的有关内容都是在中国传统音乐概述或民间音乐概论课中一笔带过。

四、地方专业音乐院校开设少数民族音乐课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对少数民族音乐传承的重要意义还认识不够

地方专业音乐院校在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中普遍存在对其重要性认识不够的问题。以西安音乐学院为例,西安地处西北,而西北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集中的地区,研究和传承这一地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本应该是学院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2010年7月,学院第五届教职工代表会审议通过的《西安音乐学院2010―2015年学科建设规划》中提出,基于学院所处的地理位置、历史传统、文化区位的差异选择,学科发展要走特色之路。提出要构建学科创新发展平台。针对音乐学系,提出要重点建设汉唐音乐史、西安鼓乐、陕西地方戏曲理论研究等课题。针对作曲系,提出要在影视音乐创作和地方音乐风格创作上形成优势。

规划没有涉及少数民族音乐研究这一课题,讨论稿虽然提及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丝绸之路起点、西北唯一的专业音乐院校应该在丝绸之路音乐研究方面有所作为,但没有被列为议题,只提出建立西北少数民族音乐资源库的计划。

(二)师资不足

西安音乐学院在少数民族音乐研究方面尚存在师资不足的问题,音乐学系西方音乐、中国音乐、综合理论三个教研室,21名教师中,缺乏真正涉足少数民族音乐这一领域的教师,给该课程的开设带来障碍。但是近年来,西安音乐学院在引进人才方面迈出很大的步子,仅2010年就引进北京、上海毕业的博士研究生6名。目前,音乐学系和作曲系博士生共计18名。已有从事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博士加入,少数民族音乐课的开设逐渐具备了条件。

(三)课程设置上可借鉴已有成果

本次会议上,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央民族大学的专家和教授都在发言中谈及各自在少数民族音乐课程教学中的经验和做法。

中央音乐学院少数民族音乐课由田联韬、和云峰、杨民康等讲授。本次会议上,和云峰教授以《摸着石头过河――中央音乐学院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系列课程”的依托背景、教学模式、实施原则》为题,介绍了中央音乐学院的经验。学院根据专业设置的特点,按照学力层次布局,将少数民族音乐设定为本科生选修课、研究生选修课两个层次。本科生层次,依据授课对象(表演、作曲、指挥、音乐学)的不同,先后开设有中国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舞蹈鉴赏、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赏析、中国少数民族基础理论、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四门课程。研究生层次,依据授课对象(表演、作曲、指挥、音乐学)的不同而开设有西南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专题研究、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上、下)、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专题研究三门选修课。和云峰还谈到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开展教学工作、提高学习兴趣、采用多媒体手段加大“信息流”、提倡求真务实的四原则。

中国音乐学院姚艺君在发言中谈到,中国音乐学院在研究和传承少数民族音乐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并介绍了学院少数民族音乐课设置情况。在本科生、研究生两个层次开设少数民族音乐课程,由樊祖荫、杜亚雄、赵塔里木、赵晓楠等讲授。

地方专业音乐学院少数民族音乐课可以借鉴中央音乐学院与中国音乐学院的教学经验,先从本区域少数民族音乐开始做起,如赵塔里木在中国音乐学院讲授的西北少数民族音乐课程受到各层次学生的喜欢,这样的课程如果能在西安音乐学院开设一定会吸引更多的学生,因为从生源地来看西北的学生占了较高的比例。地方院校可在本区域少数民族音乐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推而广之,逐步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教学大纲和教材。

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呼吁要建立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体系,对用西方音乐理论来解释中国传统音乐、解释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现象提出批评。认为用西方音乐理论来解析少数民族音乐,缺乏对主体文化的思考,导致一些偏颇。因此,地方专业音乐院校的教材建设,应尽量克服这种情况出现。

从本次会议交流的情况来看,在少数民族音乐教育方面,不乏成功的典范。如中央民族大学毛继增的《新疆艺术学院木卡姆表演艺术班的成功探索》以及肖学俊提交的《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教育传承的类型及策略》都对新疆艺术学院的成功做法做了论述,赵塔里木也做了补充说明。泉州师范学院介绍了在传承福建南音方面的成功经验。但少数民族音乐教育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如郁正民谈到了黑龙江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张应华论述了贵州大学“侗歌班”教学的实践与反思等,这些正反两方面的问题为地方专业音乐院校传承少数民族音乐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年会搭建的平台,为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提供了更多更好的经验,期待地方音乐院校在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与教育方面有所作为。

作者辛雪峰系西安音乐学院副教授、

中国音乐赏析论文范文【第二篇】

关键词:音乐听赏;音乐教学法;德国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2)02-

德国的学校音乐教育在20世纪上半叶以唱歌教学为主,直至60年代以学校教学大纲改革为契机,德国音乐教育界对学校音乐教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此后关于学校音乐教学的各种观念与方法层出不穷,而一段时间内各路观点的一个共同之处就在于:“听赏”被提升为音乐课程中的中心范畴,正如德国音乐教育学者格鲁恩(W. Gruhn)的观察:“听赏,亦即听赏的审美功能和交际功能成了当时音乐教育思维的中心”(Gruhn 22003: 340)。事实上,如何聆听以及如何理解音乐作品,一直是音乐教育者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作为对当代德国音乐教育观念与教学模式的研究之一,整理了当代德国音乐教育界各种有关音乐听赏教学的理论,选择介绍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课堂教学设计,希望能对中国音乐教育中的音乐听赏教学起到“他山之石”的功效。

一、有关音乐听赏的理论

怎样听赏音乐在19世纪的德国已成为一个学术问题。由金经言翻译、德国音乐学家贝塞勒著于1959年的《近代音乐听赏问题》一文,介绍了15至19世纪音乐听赏的特点以及近代音乐听赏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及其观点,例如德国音乐学家里曼(H. Riemann)于1873年完成的博士论文《论音乐的听赏》等(贝塞勒1959)。20世纪下半叶开始,随着学校教育改革以及音乐教育学学术研究的蓬勃发展,德国产生了一些有关音乐听赏的不同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阿多诺(T. W. Adorno)的“结构性聆听”概念与阿尔特(M. Alt)的“聆听层次”理论

1954年,阿多诺(T. W. Adorno)发表《反音乐教育学之音乐教育论纲》(Adorno 1954),批评常年控的审美教育和音乐教育,提醒人们对音乐艺术本身进行分析和思考。他将“艺术作品”解释为“过程”而不是“存在”,因此艺术作品是一个多元的感受和理解的过程,聆听艺术作品应该成为音乐教育的中心内容。为此,他提出了“结构性聆听”(strukturelle H?ren)的概念,强调作品分析应是音乐课教学的主要内容。这里的作品分析不是抽象的理论讲解,而是听者时刻参与并需要通过自己的演奏加深对音乐的感受,例如学生应学习音乐元素是如何通过一定的关系组成一个整体作品,每一元素在整体中的结构功能是什么等,这样不仅促进音乐想象力的发展,也能提高学生区分不同事物的能力。阿多诺“不是将音乐看作是一种教育目的和教育任务的工具,而是要寻找艺术作品的真实性,通过接受和分析艺术作品而获得审美体验”(杨燕宜1998: 5)。他的某些观点虽然后来被人们认为过于偏激,但他提醒人们对长期以来以唱歌为中心的音乐教育进行反思,强调聆听与分析作品,为当代德国音乐教育的改革奠定了基石。

在阿多诺的理论基础上,1968年音乐教育家阿尔特出版其代表著作《音乐教学学》(Alt 1968),提出了“以艺术作品定向”的音乐教育观念,认为学校音乐教育的内容应以对音乐艺术作品的阐释作为音乐课的重点,由此而建立了一种“聆听音乐”的分层理论,成为“战后第一个全面的音乐教学论”(Jank 2005: 46)。阿尔特将音乐理解为三个层次,即听觉刺激、客观物质和内容表现,并借鉴了哲学家哈特曼(N. Hartmann)关于艺术作品分层的理论,将音乐的艺术作品细分为三个层面:“物质层面”属于“前景”,即听觉的音响刺激,可以通过“被动地听”来经历音乐的表面形式,抑或有移情或同感;“结构层面”属于“中景”,要“主动地结构性地听”以理解音乐的客观要素,通过表现分析和可能产生的感情共鸣来理性地领会音乐;“象征层面”属于“背景”,即音乐的内容表现,需要“有目的地听”,将音乐艺术作品理解成“精神文献”,整体性地理解音乐传递的音乐之外的意义。简单地说,阿尔特将音乐艺术作品理解为由浅入深的三个层次,即听觉刺激、客观物质要素和内容表现,这个过程就是聆听音乐的完整过程,音乐中可学和可教的部分作为聆听音乐的前提,由此“解释音乐”成为主要教学内容和教学法的中心问题。他还将不同类型的音乐规划进一个“价值金字塔”中:底层是流行歌曲和爵士音乐,中间是不同种类的功能性音乐和与文字关联的音乐,上层是无目的的即自律的艺术音乐;这三种不同类型的音乐应该具有不同的听赏方式:处于金字塔底层的“舞蹈-手势性音乐”用“感官体验地听”、中层的“表达性音乐”要“赋有灵魂地听”、上层的“形式音乐”要“审美地听”。

阿尔特的听赏层次理论以理解经典的纯音乐作品为最高,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认知能力,但课堂教学实践常常由教师主导,表现出典型的分析与理论的过度泛滥,抑制了学生艺术创造力的发展和审美体验。学生本身并没有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也有着渐渐失去学生参与积极性的危险。

(二)维努斯(D. Venus)“与音乐打交道的方式”中的听赏理论

中国音乐赏析论文【第三篇】

关键词:特色课程;特色课程体系;特色课程建设

中国音乐学院是我国唯一一所以中国民族音乐教育和研究为主要特色的高等音乐学府。自1964年建院伊始,学院就在特色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进行了大量积极有益的探索。进入新世纪,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等艺术教育也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中国音乐学院的特色课程体系建设也取得了新的进展。学院在本科课程体系和学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根据中国音乐学院办学定位与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建设了一批能够引领民族音乐发展方向、体现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具有鲜明中国民族音乐教育特质的特色课程。这些课程是对民族音乐课程体系的进一步充实与完善,是对现有学院总体课程体系的有益建构和补充。经过多年的建设,中国音乐学院已经形成了理论课程、技能课程和实践课程“三位一体”的,具有鲜明学院特色、结构合理、内容完善的课程体系。

一、中国音乐学院特色课程体系建设的背景及思路

王光祈先生在《东方民族之音乐》一书中,将世界音乐体系划分为“中国乐系”、“希腊乐系”、“波斯-阿拉伯乐系”三大体系。各个体系有与之相应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中国音乐教育的课程体系主要是借鉴自欧洲音乐教育体系。经过百余年的实践反思,如何构建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音乐课程体系成为当前中国音乐教育实现体系创新的迫切任务。从课程性质来看,高等音乐学院课程大体包括理论类、技能类和实践类三种类型。从授课形式来看可以分为个别课、小组课、集体课和研讨课。

从专业设置角度看,目前国内高校音乐类设置音乐表演、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三个专业。三个专业分别包括若干专业方向。如音乐学专业有中外音乐史、民族音乐学、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音乐美学、音乐声学、乐器学、音乐艺术管理、录音与扩声。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有作曲、电子作曲、和声学、复调、配器、视唱练耳等。音乐表演有民族声乐演唱、歌剧演唱与表演、中国乐器演奏、管弦乐器演奏、钢琴、合唱指挥和乐队指挥等。与专业设置相应,各专业及方向都有相对完善的课程体系。

中国音乐学院特色课程体系是以专业知识为主线的宏观课程体系。特色课程体系严格遵循逻辑性的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所学课程依据专业培养目标,按照由基础到专业、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顺序逻辑地组成一个体系,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构成了课程设置的基本顺序。从课程性质来看,中国音乐学院“三位一体”课程体系是包含特色理论课程、特色技能课程和特色实践课程。特色理论课程包括中国音乐史、传统音乐、中国乐理、五声调式和声、作曲等基本理论和技术理论课程。特色技能课程包括民族声乐、民族乐器、工尺谱、民族管弦乐队排练、民族室内乐等演奏演唱技能。特色实践课程包括各类音乐会、专业演出等课程。其色理论类课程是使学生掌握学习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特色技能课程使学生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技能和能力,特色实践课程是要求学生将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实际的舞台演出、毕业设计(论文)、作品等,进一步巩固、提高和锻炼专业能力。

特色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是以特色课程建设为抓手,以优势学科专业为依托,以新建专业课程为主要任务,以培育优势创新为重点,以模块化课程为试验点,鼓励和引导各专业建设一批与中国民族音乐教育深度融合,反映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具有鲜明民族音乐教育特色,引领民族音乐教育发展方向的课程。以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为切入点,增加特色课程模块,构建包含专业主干、特色课程、学科基础、人文社科自然、实践、讲座为内容的总体课程结构。一方面,推动和激励专业教师在将课程建设与民族音乐学术研究相结合方面进行积极的思考与探索,另一方面,不断积累搭建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体系的经验和成果。分“搭建特色课程体系框架、完善特色课程结构、充实特色课程内容”三个阶段,加强引导、改革创新、扎实推进、逐步实施。

从操作层面来看,特色课程可以从课程性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不同维度予以划分。特色课程的建设可以是理论层面、操作层面或实践层面的课程。从课程开发的主体及权限来看,特色课程可以是学院教师自主开发设计的与民族音乐教育紧密结合的课程,也可以是采纳校外的相对成熟的课程。从课程设计来看,特色课程可以是既强调学生基本学习能力的培养与个性自由发展,更要重点强调和考虑学院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课程。从层次上来划分,可以划分为学院层面特色课程和系部层面特色课程。从类型上划分,可以划分为专业骨干类特色课程和学科基础类特色课程。从课程属性上划分,可以划分为理论类特色课程和实践类特色课程。从修读方式上划分,可以划分为必修特色课程和选修特色课程。设置必修特色课程的最低要求,鼓励开设大量选修特色课。以最低6学分为限,其中必修课程不少于2门,4学分。

二、特色课程体系建设获得的成果

多年来,中国音乐学院特色理论、特色技能和特色实践“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取得一系列的成果。我国高等院校的音乐教育受西方音乐教育理念和模式的影响较大,音乐专业基本上是沿用和照搬西方经典的教育教学模式。中国音乐学院在建院近五十年来,始终坚定不移地把构建中国民族音乐教育体系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在引领中国民族音乐理论研究、民族音乐风格作品的创作与民族音乐表演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民族声乐教学体系引领着中国民族声乐发展方向。由民族声乐教学团队经过长期的理论探索与教学实践,博采众家之长,创立了一套较完整的民族声乐教学体系,目前,正在逐渐形成更具特色的中国声乐学派。中国乐器演奏专业已成为国内外同行所公认的中国民族器乐表演专业最具代表性的教学和学术基地,成为学院构建中国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重要力量。民族音乐学、中国音乐史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专家学者荟萃,学术优势明显,科研成果累累。黎英海教授的“汉族调式及其和声”、张肖虎教授的“五声性调式和声手法”、李西安教授的“中国民族曲式”(与军驰合作)、樊祖荫教授的“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的理论与方法”、杜亚雄教授的“中国乐理”等均为中国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奠基之作,对中国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构建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近年来学院新建的音乐教育、艺术管理、钢琴、管弦、指挥、音乐科技等专业也都在民族音乐教育体系建设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这些优势与成果大部分已经成功纳入到现有的课程体系,为提升学院办学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进一步总结提炼、充分利用学院形成的传统优势和产生的研究成果,发挥专家学者汇集和科研学术成果众多的作用,不断加强特色课程建设,是未来特色课程建设的重要路径之一。

不断巩固课程体系中的传统优势课程,如中国乐器、五声性和声、民族配器、中国音乐史、中国传统音乐等课程。以中国传统音乐为例,这门课程含民歌、戏曲、说唱、民族器乐、少数民族音乐等内容,包括民间音乐、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和宗教音乐四大部类,其中民间音乐是其最重要、最基础的部分。中国传统音乐基础课程针对全院各系本科一年级学生开设,是传统音乐系列课程中最基础、最重要的教学环节。课程的设置希望达到如下目的:(1)通过对汉族民歌与歌舞、少数民族民歌与歌舞、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民族器乐五种传统音乐门类的主要类别、主要艺术风格的介绍,使学生初步掌握我国传统音乐的基本概况。(2)通过对各类别经典曲目的模唱和听辨,使学生具有较强的感性认识,掌握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风格。(3)通过课堂教学示例,使学生初步掌握并运用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分析方法。本课程有助于多元音乐文化观念的形成,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通过对人才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的修订,在各专业建立了以特色课程模块为载体的特色课程群。如音乐学专业方向的宗教音乐、工尺谱常识与演唱、数字音频技术;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的民族管弦乐法、中国戏曲音乐模唱与模写、世界音乐、民族乐器;民族声乐专业方向的曲艺、豫剧、京剧、昆曲;美声方向的中国歌剧表演赏析导读;民族器乐方向的乐种学、民族乐器声学概论;管弦乐器演奏方向的新作品视奏、中国作品演奏;钢琴演奏方向的中国钢琴作品演奏、钢琴伴奏艺术、民族声乐钢琴伴奏;艺术管理方向的艺术管理学、艺术市场营销学、音乐鉴赏与批评;音乐教育方向的中国音乐教学法、器乐组合演奏与教学、中国钢琴作品演奏与教学、中国声乐作品演唱与教学;音乐声学专业方向的音乐声学概论;乐器学方向的乐器学概论等。以工尺谱常识与演唱为例,这门课程的先修要求是具备初步的民间音乐基础和乐理视唱基础,采取集体授课方式。工尺谱是西方乐谱传入中国以前,流传使用最广、影响较大的汉族传统谱式,其所运用的符号及其背后所蕴含的“音无定高、拍无定值”,“大字”记录框架、“啊(e)口”彰显风格等文化特点,是西方谱式所不具备的。本课程以通行的工尺谱为主要对象,介绍工尺谱的谱字(音高)、板眼(节拍)、谱式、腔格(装饰音)、调门(调高)等主要内容,结合演唱和做题实践,一学期内达到视谱即唱的水准。

“实践出真知”,艺术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践。不断完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艺术实践和科学研究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理论教学协调融合的,具有音乐学院特色的,“全程化、层次化、全方位”的本科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开展每年一次的“艺术实践周”活动,发挥“艺术实践周”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积累艺术实践经验方面的独特作用。改革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方法和灵活的考核方式,细化实践教学方案配套环节设计,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建立院内外的实践教学平台和基地,更新实践教学内容,突出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

三、特色课程体系建设取得的经验

一是立足探索民族音乐教育体系建设。在特色课程体系建设中,深入学习和研究民族音乐的规律和本质。在挖掘、整理和传承民族音乐传统文化的同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践行创建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理念,并在课程中予以实践,进一步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做出基础性的探索与贡献。

二是立足凸显学院总体办学特色。特色立校,更要特色兴校。以特色求发展、以特色构筑核心竞争力。中国音乐学院根据自身办学历史、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确定特色鲜明的民族音乐办学定位、发展规划、人才培养规格和专业设置,并努力在形成自身的办学理念和风格的基础上,办出特色,争创国内一流、国际知名。

三是借鉴国内外民族音乐研究的优秀成果。深入理解特色课程模块建设的目的与意义,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避免保守、僵化的思想,力戒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故步自封、不求进取的观念,以开放、融通、创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指导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建设。秉承“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原则,立足国内、放眼世界,以广阔的胸襟与气魄,深入研究国内外音乐院校、综合艺术学院、综合大学艺术院系以及研究机构在民族音乐研究和探索中的成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国内外民族音乐研究的一切优秀成果,只要是有利于学院发展、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皆为我用”,将其吸收和充实到特色课程的体系中来,把最新的研究理论和成果呈现到课堂上来,使学生能够在本科阶段即学会以国际视野和横纵比较的方法思考和看待问题。

四是积极引导、注重特色课程教师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是特色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特色课程需要配备有与之相匹配的师资队伍,使之在教学和科研方向上与特色课程的培育相呼应。特色课程建设是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也是教育师资成长,积淀学院历史文化的重要举措。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1)在学院教师队伍的建设中,招聘和留用能够讲授特色课程模块课程的专业教师。(2)在学科科研建设与研究生计划中,主动招收和培养能够讲授特色课程的博士和博士后,以学科科研建设带动师资培养。(3)在现有专业教师中,有目的、有计划地予以培训和扶持。

五是加强特色课程的开发与教材建设。特色课程建设是系统庞大的工程。特色课程建设具有长远性、规划性与灵活性的特点,需要逐渐完善课程教学目标,有效搭建评价体系,逐渐规范过程管理,进而完成整个特色课程的建设工作。以特色课程建设项目招标制的方式,有计划地建设一批学院层面规划的特色课程,同时,鼓励教师自我研究、自我开发和自我建设。另外,在新开课和开新课的资格审核中予以特别支持,使之能够优先开课,甚至可以采用边试边讲等激励措施。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载体,是进行教学的最基本环节和工具,也是深入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特色课程的设计最终要落实到教材的编写上。需要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充分体现特色课程教材建设的自身特色,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内容与教学相结合。

六是加大投入,加强特色课程的管理。从教学科研立项、教学经费和教学条件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加大投入比例。成立特色课程建设的专门领导机构,加强特色课程过程的建设与管理,全面负责课程的建设、指导、实施、评价及资源的整合,切实理顺课程实施的流程,形成动态性、常态化的课程实施与过程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 王光祈。 东方民族之音乐[M]. 北京:音乐出版社,1958:15.

[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3] 崔雅。 对地方高校音乐专业设置特色课程的思考[J]. 陕西教育·高教,2012(12).

[4] 张华。 课程与教学论[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67-68.

中国音乐赏析论文【第四篇】

上世纪80年代谢大京首先提出在我国建立艺术管理专业的设想和构思,是中国音乐学院艺术管理专业的创建人。2003年完成了文化部部级研究课题《当代中国艺术管理问题研究》,2006年完成了北京市教委的课题《艺术管理学》,2007年与人合著,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了《演艺业管理与运作》。近年来多次应邀在上海音乐学院、北京舞蹈学院、南京艺术学院、星海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新疆艺术学院讲课,曾两次创意并成功主办了“北京音乐、艺术市场现状和发展态势高层论坛”,多次应邀在全国性的艺术管理高层论坛上做主题报告,是一位在艺术管理教育领域和艺术管理体制改革领域颇具影响的专家。

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成为社会各届共同关注的目标,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然而在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许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若干不足,严重阻碍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步伐。如何使我国的文化产业迅速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使我们的文化真正走出国门、走进世界人民的心中,除了需要国家文化政策的支持,更重要的就是高端文化艺术管理人才的培养,所谓“人才乃竞争之本”。就社会发展急需高端艺术管理人才、高端艺术管理人才奇缺、现实的教育制度和体制很难培养出高端艺术管理人才这些现实存在的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艺术管理教育学会会长、中国音乐学院教授谢大京。

艺术管理专业是一门新兴专业,但在欧美的一些国家却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艺术管理具有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结合的学科特点,在实际工作中以应用性为主,而不具备理论基础,很难向高端人才的层面发展。谢大京首先对我国目前高校艺术管理专业设置的概况进行了梳理:

全国31所独立设置的本科艺术学院,大部分(28所)都设有艺术管理专业。9所音乐学院,有8所设有此专业。7所综合类艺术学院全都设有此专业,如南京艺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等。此外还有几十所综合性大学设立了文化产业专业等,如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等。北京8所艺术学院都设有艺术管理系或专业,只是有的名称不同,如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等定名为艺术管理专业,北京电影学院是“电影制片管理和发行管理专业”,北京舞蹈学院是“艺术传播专业”,中国戏曲学院为“国际文化交流专业”,中央戏剧学院设艺术管理系导演专业(演出制作方向和电视制片管理专业),艺术学院则为“文化管理专业”。

各院校艺术管理专业的差异表现在四个方面:各艺术院校的专业特点不同,形成各学校艺术管理专业方向的各自特色;各艺术院校的办学定位不同,形成艺术管理专业办学定位的差异。各艺术院校艺术管理专业的办学内外环境的不同,造成师资队伍、学生生源的不平衡;各院校艺术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组成不同,以及上述的原因造成课程不统一、标准不一致。

各院校办学特点:

中国音乐学院艺术管理专业的办学特色是,强调综合素质、强调经世致用、强调音乐素质的全面提高、强调人才培养需要“精雕细刻”、强调国内外和校内外优质资源的重新整合。

上海音乐学院艺术管理专业招一类本科学生,第一年在复旦大学上课,所有与管理学有关的理论课程在一年级讲完。并十分重视音乐赏析能力的培养,由博士生导师陶辛教授系统讲授两年,近年又开始重视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举办各种工作坊、项目设计等活动。

中央戏剧学院艺术管理系,核心课程是演出制作管理,其中包括舞台监督、舞台技术、演出宣传营销,平均每门课144课时/两学期。专业基础课为管理学、心理学、经济学、会计学、法律学、营销学,教学中选择舞台艺术演出案例。使用学院自身优势资源,由名家教授,课程内容以通识性为主,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表演艺术领域的基本常识及规律。

北京电影学院艺术管理系:影视制片管理主要是培养制片人、发行人。主要特点:抓科研、教材建设。出版了“北影艺术管理系列丛书”,如《中国电影企业运营模式研究》《电影市场营销学》《影视制片项目管理》《欧美电影版权》等50本教材。现在拥有部级、北京市课题30多项。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系,招一类本科学生,针对需求强化培养。非常重视专业写作,特开设一年的“英语批评导读与专业写作”课。这门课首先让学生了解如何写批评文章,通过英文批评文章的阅读来进一步指导学生写论文,还包括新闻通稿、合同、前言、相关宣传文字的撰写等。其特点:每门课程都有6次作业,但没有一门课有考试。办学国际化,教师团队基本上都具备英语能力,起码每一个教师都能够掌握其所教的那一门课在国外的最新信息。安排了3个优秀学生,分别去哥伦比亚大学读艺术管理教育学博士、纽约大学读美术史博士(偏重博物馆管理)、柏林自由大学读文化管理硕士。

北京舞蹈学院艺术传播系下分两个专业,一是艺术管理,二是数字新媒休艺术。这两个专业对于舞蹈传播的意义在于加强舞蹈的传播手段与传播技术。艺术管理专业分为两个方向,一是对外文化交流,二是结合学院舞蹈资源,进行舞蹈作品传播。数字新媒体包括舞蹈影像创作、新媒体动画、新媒体舞美设计,最重要的部分是电视舞蹈编导,但又不是单纯的电视导演专业。

艺术管理专业是一门新兴专业,对于开设艺术管理专业的各个高校来说,其中不乏为迎合“艺考热”而开设此专业,在办学的外部环境及内部条件均不充足的前提下开设此专业,为艺术管理高端人才培养带来了诸多问题。谢大京认为,目前我国艺术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师资力量不足,特别是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奇缺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高端人才的需求。目前艺术管理人才培养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高水平的专业教师匮乏,有的院校甚至有100个学生对应1个专业教师的情况。

§专业设置欠科学论证,课程设计比较散乱

目前各院校是根据各自教师的情况来进行课程设计的,针对性不强,没有去思考学生毕业后能干什么,这是必须要解决的。中国音乐学院的专业设置多年来基本没有变化,当时是借鉴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大学的艺术管理专业课程,然后根据我国国情及音乐学院自身特点设计的,因此学生就业情况很好。

§缺少有力度的教材

现在每个院校都有一些教材,但有力度的不多,特别是缺乏全国统一的教材,这是各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缺少培养后备力量的机制

在培养后备力量方面,我们目前还没有相应的机制和体制。

§各院校缺少横向联系,社会优质资源还不能充分利用

中国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建立之初,充分利用学校资源,由学校的名牌教授来授课,无论大课、小课,都是请名教授来讲。学艺术,好老师非常重要,虽然学生在专业基础方面空白点很多,但只要有好老师,进步会很快。另外还邀请了北京其他重点大学的专家来讲课。而不少院校至今都不能充分利用本校和社会的优质资源。

§学生比例不合适,本科招生规模过大,研究生比例过小

本科招生规模过大,是全国各院校艺术管理专业的通病。而招收艺术管理专业研究生的院校极少,即使有,人数比例也很小。在国外,艺术管理专业基本不招本科生,大概每届12个研究生。美国的院校规定,学生必须在其他专业本科毕业工作3年后,才可以报考艺术管理专业的研究生。此外,目前我们的艺术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大多按照艺术类学生的上课方式一对一上课,这样不利于学生思维碰撞产生合力。

针对目前艺术管理人才培养面临的各种问题,谢大京在教学中采取了各种有效措施,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艺术演出团体的创作实践中去,使学生在校期间就真正熟悉毕业后所从事的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谢大京提出了“三原色”课程建设理念,即以艺术类、经济类、管理类三大课程群为核心,以参与实践调研为基础,以引进社会及院内教学资源的专家讲座为支撑,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应用相结合。采访中,谢大京拿出十几份他所教授的艺术管理专业本科一年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内容之详尽让记者很吃惊――报告中对演出团体的机制调研及历史演进等阐述非常详细,这恐怕是其他专业本科毕业生都难以完成的。可见,综合素质的培养对艺术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

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环境,对于艺术管理高端人才的培养,谢大京认为应创造培养高端艺术管理人才的业态环境,他提出了以下建议:

§从制度构建上,需要创造环境。对于艺术管理高端人才的培养,国家应建立一定的制度,比如该专业研究生培养,应增加比例,而本科生应该压缩比例。

§在创新思维上,需要突破传统。一定要突破艺术院校培养研究生的方法,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实践中去;加强与其他院校、不同专业之间的横向联系;打破研究生培养一对一授课的模式,使学生之间有更多思想的碰撞。

§在学科建设上,需要拓高层次。对于没有艺术管理专业硕士点的院校,应努力建设硕士点,有硕士点的应尽快设立博士点,对于国家文化政策、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的研究急需高端人才的培养。

§在人才选择上,需要战略思考。在文化制度建构上,有了相应的政策和法规,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才能从国际领域引进更高端的人才。

§在人才培养上,需要加大力度。与国际院校联合,将优秀的学生送到国外进行交流学习,为将来引进高端人才降低成本。

据谢大京介绍,中国音乐学院艺术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各用人单位比较欢迎,各艺术院团缺少艺术管理高端人才的现状也很明显,艺术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是补充进各演艺团体、剧院及文化事业单位,而很多高校艺术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却不能满足社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因此,各高校艺术管理专业应积极完善办学条件,加强与社会的横向联系,使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改变以往不合理的招生制度,以培养艺术管理高端人才为目标,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积蓄后备力量。

中国音乐赏析论文范文【第五篇】

关键词:中职;高中;音乐欣赏教学

音乐欣赏教学近年来成为了德育教育的关键部分,同时德育教学也将极大的促进整个素质教学的发展,这将是有利于中国教育的发展,是符合当下教育改革的浪潮的。当然,在进行音乐欣赏教学的过程中,断然不能够进行一刀切,什么情况都按统一的方法进行解决,为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需要对不同群体的音乐欣赏教学进行制定符合实际的教学方式,由于年轻人也就是说青春期的人是形成良好德育的关键时期,对年轻人进行良好的德育教育将有利于国家未来的发展,因此,本文就选取了中职院校的学生和高中学生进行研究,这2部分学生代表了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学生类型,可见进行分析既有代表性也具有研究性,同时也能够有效的简化研究的复杂性。本文通过在整个大环境下分析双方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然后针对其不同之处进行更加细致的微观分析,然后希望通过针对解决这些不同之处来建立起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模式,以便实现中国德育教学的发展,实现素质教育。

一、中职和高中音乐欣赏教学的宏观状况

众所周知,音乐的欣赏教学正是现阶段音乐教学的重点,中职院校的学生和高中的学生基本是处于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他们在生理上基本上没有差别,只不过在教学环境上存在一些不同点。总体来说,双方都是处于青春期,其思想是活跃的,而且也正是在形成人生正确观念的时期,这将是教育发挥重要作用的阶段。因此,对于音乐欣赏教学的共同点来说,就是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音乐的欣赏,使得他们能够不断的进行音乐方面的学习,得到艺术的不断熏陶,感受人文气息,通过音乐欣赏来实现与德育教学的良好沟通,最终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然而,双方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别的,中职院校的学生更加重视就业,基本目标就是踏入社会进行生活,而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其基本的目标还是进行读书,进行学习,这是双方最为明显的区别。所以在进行音乐欣赏教学时必然要有所不同,这样才能够体现双方目标的不同。对于高中学生来说,进行音乐欣赏教学的过程中更加重视学生对于基本知识的掌握,因为音乐鉴赏是众多大师心灵感悟的集合,在进行音乐鉴赏的时候绝不是简单的看一看,读一读,更多的是需要掌握进行音乐鉴赏的方法和知识,通过增加的知识来有效的提升高中生的德育水平;而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其基本的目标是尽可能的适应社会,在社会中生存下去,所以在进行音乐鉴赏时更重要的是加强学生的知识的广度,而不是加大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要让中职的学生能够更加有效的理解社会运行的基本规律,如何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这才能够有效的提升中职学生的基本能力和素养,为日后的工作做好人文准备。这便是双方在宏观层面上的基本差异点。

二、中职和高中音乐欣赏教学的微观分析

1.双方教学目的有差距。高中的音乐鉴赏的目标可以这样理解:知识技能目标是全面音乐知识的学习;过程与方法目标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重视过程、强调方法, 其实质是尊重学生的学习经历、学习体验和学习方式;情感与价值目标居于课程目标首位, 其特质是情感审美,以情感人,以美育人。所以,可以清晰的发现其基本的目标是通过教学活动,来不断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然后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将在培养起重视学习的习惯,最终提升其德育水平;对于中职的学生来说,更多是要将其日后的职业生涯的发展相联系,实现其在基本能力的培养下,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最终实现其在社会上高品质的生活状态。

2.学生自身特性有差别。高中生一般具有较为全面的知识储备,因此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有效的对自身进行评价,构建起自身与学习和生活的关系,,可以看出其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所以在M行音乐欣赏教学的时候,要更多的是加强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不断培养学生进行艺术创作的能力和意愿,这样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的音乐素养;对于中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往往对于学习的热情都不高,而且其兴趣爱好也不是那种坚持时间比较长的情况,因此在对其进行音乐欣赏教学时就不能够将提升其知识作为基本的目标,由于其本身的特性不同,对于他们更多的是要让他们自由的发挥真实感情,不断培养他们的信心和热情,这样能够实现他们在学习中的兴趣,最终能够使得他们在社会中可以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3.学生本身的职业规划有差别。由于本身在定位上,双方就是有差别,高中生在进行高中生活之后更多的是进行继续在学习和教育,而对于中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其毕业基本上意味着踏入社会,在社会中生存,所以双方这种职业规划的差别就导致了音乐欣赏教学的差别。高中生的音乐欣赏教学更多的是要关注于对音乐整体的把握,提升其基本的音乐素养,不断的提升人文气息,以及进一步的音乐学习和创造,但是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更重要的音乐欣赏课程是要加强了解的过程,让他们体会音乐的魅力,这样能够极大提升他们对于人文素养的向往,这将有利于在日后生活中生活质量的提升,也是对于人生的有效引导。

三、结语

素质教育的普及,要求进行德育教育的培养,加强音乐教育的培养正是符合了这一基本的目标,因此,在进行音乐欣赏的同时要注意区分高中生和中职生本身的差别性,通过针对不同的群体制定不同音乐欣赏教学方式和方法,将能够有利的促进中国素质教育的普及。

参考文献:

[1]刘静。浅论中职与高中音乐欣赏教学的区别[J].教育导刊,2005,2:45~46.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236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