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综合实践活动论文优质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794391

【导言】此例“综合实践活动论文优质4篇”的范文资料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分享整理,以供您学习参考之用,希望这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综合实践活动论文【第一篇】

一、研究的指导思想

在研究中,我们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通过探索如何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使基地学校课程体系从过去的单一化、固定化朝弹性化、特色化的方向发展,力求克服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课程的实施从课堂、校内扩展到广泛的家庭和社区社会,广泛地发挥校内外的教育资源。

二、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原则

在开发和利用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中,我们坚持以下原则:一是了解学生的需要、兴趣与特长。课程设置应植根于学生的生活课题,了解该年龄段的学生需要。应根据不同年龄、不同爱好的学生量身定制不同的课程体系。二是体现基地的特色。我们基地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应立足于基地的特色,并使其成为特色基地建设的重要环节。三是反映基地所在社区的特色。综合实践活动要善于挖掘周边地方的区域课程资源,引导学生把自己成长环境作为学习场所,在与社区持续交互作用中,在不断了解社区中,健康发展,培养家乡情结和社会责任感。

三、目标确定

在制定研究方案时,我们确定了以下研究目标:一是构建符合我们基地实际、有特色的综合实践课程资源体系,开发具有特色的师生活动辅助用书、活动教材,建立更加丰富的实践活动特色场地。二是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培养一批善于开发本土课程、精于活动组织的中青年教师,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三是推进营训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改变学生单一性的知识接受性的学习方式或生活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探究和创新精神以及本土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并为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情感和态度奠定基础。

四、挖掘地方特色,构建特色课程资源

1、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课程实施,教师先行。要想开发优质课程资源,必须要有老师们的理念与付出作为保障。我们的做法,一是拓宽视野,组织教师参加市级培训、省内培训,观摩省市优秀基地的课程建设;二是组织教师学习《活动课程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综合实践活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理论书籍和文件资料,帮助教师转变观念,同时鼓励支持教师研究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规律,提高开发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三是注意发掘地方特色课程资源的相关技术人员。

2、开发利用地方资源。基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改变依靠几门课程度日的僵化做法。充分开发利用校内资源、社区资源和学生家庭中的教育资源,落实课程计划的要求。

3、课程资源的开发。首先开发利用好具有连云港地方特色的物资源,开发了解家乡特色文化课程。还有灌河、烈士陵园、海西公园、二郎神庙等地方旅游资源,开发了解地方文化遗产、伟人、名人、古迹等课程资源,了解这些资源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信息资源、师生经验和人文资源。以上资源的开发利用,有效引导学生关心家乡文化,因地置业地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爱家乡、勇于创新的意识。

在开发和利用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中,我们立足于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体验生活的理念,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小学生侧重于开发动手操作类的课程,比如“贝壳拼图”、“贝壳彩绘”、“贝壳组装”,形成了以“创意贝壳”为主题的特色课程。

五、师生、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探索中一道成长

1、开发利用具有地方特色课程资源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的变化。在开发利用具有地方特色课程资源中,调查了解当地农民生产生活情况,使学生在实践中开阔了眼界,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学生对家乡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来取得的成绩更认识深刻,增强了学生对家乡的感情。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学生的学习方式呈现出多样化:课题探究的研究性学习,社会考察、调查、访问、参观的社会体验性学习,设计制作的应用性学习,社会参与的实践学习等,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得到培养。

2、参与课题研究后,教师队伍素质得到提高。通过课题研究,教师们更新了观念,对课程的理解更深刻,积极转变教学方式,教学的合作意识和对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增强,培养了有研究意识的中青年教师,促进了他们的专业发展。有80多人次获连云港市综合实践活动论文、教学案例等级奖。

3、课题研究促进了基地的改革与发展。在开发利用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中,建立了幸福林海、花园水产养殖基地、灌南农业示范园区、花果山、连岛等实践基地;推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改变学生单一性的知识接受性的学习方式或生活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探究和创新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并为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情感和态度奠定基础。同时,在课程实施的形态上,从基地内部扩展到广泛的家庭和社区社会,使基地的综合实践课程组织形态由封闭性走向开放性,广泛地发挥了校内外的教育资源作用,特别是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注意了基地、社会、自然三结合,基地课程特色也逐渐彰显,我们基地也被越来越多的师生所称赞,也成为越来越多的师生所向往的校外活动的理想佳境。

综合实践活动论文【第二篇】

很多教师在现在的教学过程中,综合实践活动是基本不去开展的,关键原因有以下三点:(1)忙作业.教师忙于学生对已学知识点的反馈和点评,通过对作业的训练、反馈、点评、变式,再反馈等形式进行强化性的训练,这样的训练会花去很多的时间和精力;(2)怕思考.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在以前的教材中是没有的,就苏科版教材而言,也是在近几年才设置这样一个活动的.而教师对这样一种新颖的教学形式缺少教学经验.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怕思考、怕开拓、怕创新;(3)取材繁.综合实践活动的取材较常态课复杂,真正要让学生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中来的话,所需其次的数量、品种都比较复杂,有些器材是学校实验室无法提供的,因此,如果要上综合实践课,就需要花费教师很大一部分财力和人力.由于这些原因导致活动的停滞不前,导致综合实践课被习题课、讲评课给取代.而教材预设的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因此而消失,教师而因此继续迷失在强化训练的题海战术中.

第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以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第十章《压强和浮力》后面的综合实践活动为例,活动内容是“制作简易液体密度计”.本活动可以按照教材中的设置,进行以下几个步骤,并达成以下效果:

(1)浮沉条件巩固.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来说明生活、生产中的一些现象,由此可知,学生对物体的浮与沉应该达到运用的目标.因此,在活动前,我们可以借助以下情景再次温故一下学生对浮沉条件的理解.将一个鸡蛋放入烧杯的淡水中,鸡蛋下沉,请学生对鸡蛋受力分析,并获知此时鸡蛋所受到的重力大于浮力,此时往水中加盐.鸡蛋脱离烧杯底部,悬浮在盐水中,再次请学生受力分析,学生获知此时浮力变大,并等于重力,浮力变大的原因是排开液体的密度变大.再次往烧杯中加盐并不断地搅拌,学生对鸡蛋所受浮力大小分析,获知鸡蛋排开液体的密度变大导致浮力再次变大,由此浮力大于重力,而导致鸡蛋上浮,当鸡蛋露出水面后,由于排开液体体积变小而导致浮力变小,最后浮力减小到和重力相等,鸡蛋漂浮在水中.为了激发学生对密度计设计的思考,我们再次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体验中激发学生对密度计设计的思考,教师往烧杯中慢慢加入盐,请学生观察鸡蛋浸入液体部分的变化,并请学生分析,其中的原因.(学生会发现鸡蛋浸入盐水中的体积变小,学生也知道此时浮力和重力是一对平衡力,在重力不变的情况下,排开液体的体积会随着液体密度的增加而减小).此时,教师再次启发道:“由此可见,液体密度的大小可以通过什么体现出来?这又称之为什么方法?你会根据这种现象设计出一种测量液体密度的器材吗?”)

(2)密度计的设计.在课前,教师预先给每组学生准备好相应的吸管、小铁丝、蜡块,烧杯、水、盐、酒精、刻度尺、剪刀.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教师的提问和桌面上提供的器材,进行设计.学生可以根据预设的密度计是漂浮的,列出F浮=G排=ρ液gV排=ρ液gSh,而h的改变,就意味着密度的改变,学生为此而想到先设计出一个能够漂浮在液体中的密度计即可.而水的密度是已知的,我们可以先测出这个能漂浮在水面上的密度计,浸入水中的深度H,再让密度计浸入其他未知液体中,测出浸入液体中的深度为h,ρ液gSh=ρ水gSH,推出ρ液=ρ水H/h.

(3)密度计的制作.制作的过程是学生亲自体验的过程,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分成三步:第一步就是要求学生通过吸管、蜡封、铁丝来制作一个可以漂浮在水面上的密度计,而且漂浮高度适中,这个过程需要学生不断调试;第二步就是密度计漂浮在水面上测出H,如图1所示;第三步是标刻度,根据ρ液gSh=ρ水gSH可以获知,h=ρ水H/ρ液来完成下面表格的,并把它标度好放入吸管里面.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发现密度计的刻度是不均匀的,密度越大的区域,刻度越密.

(4)密度计的使用.学生利用自己制作出来的密度计对酒精、可乐、酱油、醋、盐水等常见液体进行测量,感受自己的劳动成果,并让学生再次利用托盘天平和量筒对自己测量的液体的密度进行验证,即达到验证的效果,也巩固了学生对液体密度的测量,巩固了托盘天平和量筒的使用.在整个使用的过程中,学生的收获是巨大的,他们所收获的那种成功的喜悦,是题海战术永远无法达到的.为了提升学生的对密度计的认知,我们还可以请学生完成以下三个延伸性问题:(1)你知道为什么密度计的刻度不均匀吗?(2)密度计越上面的刻度越大还是越小?为什么?(3)你有什么办法来提高你所制作的密度计的精确度?

第三、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

就这一节课分析,我们可以达到以下几个效果:

(1)巩固基础知识.学生通过体验活动能系统地复习物体浮沉条件,结合受力分析和影响浮沉条件因素的变化来判断物体的浮与沉,并学会说明鸡蛋上浮或下沉的原因,达成课标要求;

(2)提升分析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学会设计密度计,这时学生的思维已经不是停留在做题的角度了,而是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应用类问题,并通过对关键性问题的思考,从而达成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应用,活动来自于教材,而目标却可以远远高于教材,激发学生无限的思维;

(3)提升操作能力.从理论到实践,这就是一个飞跃,在实际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边设计边思考,边思考边制作,很多教师是把做和使用的过程放到课后去完成的,到第二课时再进行展示交流的.但是这个实践操作的时间虽然多,但是比学生反复训练题目的时间要短得多,这不仅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还真正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论文【第三篇】

江苏教育出版社新版《语文》教材充分体现了课标精神,十分重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作为每单元的有机组成部分,目的就是希望通过教学内容的改革,希望教师能够引导学生通过参与语文实践活动,力求在活动中让学生体验生活,在活动中让学生学习知识,在活动中让学生提升能力,在活动中让学生感悟生活真谛,在活动中让学生提高文化素养和专业素养。如何实现中职语文教学改革,实现中职语文教学的新突破,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在充分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不失为一个很好的突破口。那么,如何让“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开花结果,真正体现它的价值呢?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解析

1.活动主题

江苏教育出版社《语文》第一至第四册各单元主题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归纳如下:

(1)关注单元主题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关注单元主题,是单元主题的巩固、延伸或拓展。例如,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青春诗会”与单元主题“飞扬的青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古诗重读”与单元主题“千古流芳――诗心”、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生活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网络论坛或博客上的讨论”与单元主题“文化的思考”、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走上舞台”与单元主题“舞台大社会”、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走进企业文化”与单元主题“企业的灵魂”等等,这些主题内容可以明显看出,作为单元有机组成部分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与单元主题间存在着有机的内在联系,存在着一致性,理解单元主题是理解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基础。

(2)关注社会热点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关注社会热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培养责任意识。例如,“获取整理信息,探究低碳生活”、“ 社会热点问题调查”、“‘低碳生活’社区宣传活动筹备工作”、“生活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网络论坛或博客上的讨论”等等,通过开展这些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的热点问题,形成正确的观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关注学生生活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关注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活,关注身边的人、事、物,学会感动,学会感恩。例如,“走进家乡”、“我们将来的事业”、“我的亲人们”、“难忘的人物形象”、“那人,那事,那景――感动心灵交流会”等,这些与学生身边的生活、身边的生活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极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事业观、亲情观,对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有着重要的作用。

(4)关注学生素养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关注学生素养,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职业素养意义重大。例如,“青春诗会”、“古诗重读”、“成语、名句、典故交流会”、“流行风?古典味――流行歌曲歌词欣赏”、“ 走进‘红楼’――《红楼梦》探究阅读”,通过开展这些活动,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作用很大;“我们将来的事业”、“职场人物访谈”、“走进企业文化”、“产品推介”、“分享我的创业策划”、“模拟求职应聘洽谈会”等,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2.活动形式

(1)突出参与性

例如:第一册教材中五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青春诗会”,强调以集会的形式展示同学们的诗歌才情;“走进家乡”,强调走进家乡,了解家乡,介绍家乡;“获取整理信息,探究低碳生活”,强调“获取”和“探究”,活动性明显;“古诗重读”,强调“读”,在“读”的过程中再体验,再感受;“我们将来的事业”,强调在活动中憧憬未来的职业。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参与,实现教学目标。

(2)体现延展性

例如第三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模拟求职应聘洽谈会”的活动过程包括:搜集信息、交流讨论、撰写文书、情景设置、模拟应聘和成果展示等环节。其中“搜集信息”在课前完成,“成果展示”在课后完成,体现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延展性。

(3)呈现丰富性

以上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为例,“搜集信息”,要求学生课前去收集,培养学生主动接触社会,能够根据相关要求,搜集信息的能力;“交流讨论”,培养学生围绕相关要求沟通交流的能力;“撰写文书”,培养学生根据相关要求,撰写应用文的能力;“情景设置”,培养学生根据相关要求的动手能力等等,活动呈现丰富性,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

(4)评价多样性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体现多样性。从评价主体看,以个人活动为主的,包括个人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和教师总评;以小组活动为主的,包括小组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和教师总评;从评价内容看,有等级评价、打分评价和评语评价等,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5)资源开放性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不在局限于教材、教室和学生本身,体现出开放性的特点。近处,学生可以去学校的图书馆或阅览室查找资料;远处,学生可以走出校园,走进社会的各个方面寻找活动的材料。可以在书本上寻找静态的有限的资源,也可以进入网站寻找动态的无限的资源,极大地拓展了活动的空间和内容。

学情分析

江苏教育出版社新版《语文》教材,2011年秋季新学期开始在全省职业学校使用。目前第一至第四册在2011级学生中已经全部使用。使用过程中,无论是上级教研部门还是学校教学主管部门都要求语文教师重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江苏省对口单招语文考纲也明确规定“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列为单招《语文》必考内容,因此,教师要重视相关内容的教学。那么,学生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看法如何,笔者选择了本校五个专业的100名学生进行了简单的调查。五个专业分别为机电技术应用、计算机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应用、酒店服务与管理、市场营销,每个专业20名学生,其中男女生各10名。调查的内容及结果见下表:

从调查结果看,学生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兴趣浓,喜欢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能力也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学生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还存在意见,语文实践活动课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如何体现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本质性特征,让学生在活动中真正动起来,学到知识,掌握技能,提升能力,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老师进一步思考、探索。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现状如何呢?笔者走访了本校的语文教师。他们认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确实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亮点,但是教学难度比较大,实现教学目标也不容易。首先是中职生组织开展活动的能力不强,其次是学生知识水平的欠缺,第三是课堂教学资源整合存在难度,第四是语文综合实践课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针对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存在的问题以及客观条件的不足,教师应该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创造上好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外在条件,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才能开花结果。

教学建议

1.教师要转变观念、转换角色,提升水平和能力

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的是学生的亲身经历、直接体验。因此实践性或活动性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最大特点。对于职高生来说,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更要看重的是过程,而不要过分追求结果,应尽可能突出过程的完整性。教师要转变观念、转换角色,真正由学生学习活动的“主宰者、控制者”变为学生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者、参与者”,要敢于“放手”,还学生一片自由的天地,凡是学生可以做到的事情,教师决不越俎代庖,教师要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自主实践的过程。

要进一步改变师生关系,师生之间要建立一种相互尊重、民主平等、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样有利于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有利于形成和谐的班级活动氛围,从而为综合性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课堂教学以活动贯穿全程,以活动承载目标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从开始到结束,活动是贯穿始终的主线。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各个环节开展相关的活动,并在活动的主题、形式、内容等方面给予指导。

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每次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进行分解,在不同的活动环节中得以体现。

活动的内容要开放:一要保证活动内容的丰富多样性,二要保证活动内容的可供选择性。因为只有具备这两点的活动内容才能满足处在不同发展水平、具有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的多方面需要;才能促使他们通过对活动内容的自主选择、积极参与,获得各得其所的相应发展,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面向全体。

活动的过程要开放:活动的过程应是动态的、变化的。学生的活动表现、活动需求应是调整活动进程的基本依据。

活动的空间要开放:这是指要把以往固定的空间(教室)变为弹性的空间(如图书馆、实训场所、实习工厂、社区等等)。活动的场所要根据活动内容的需要确定。即便确定在室内,也可以根据活动的特点,打破单一的“秧田式”座位,进行多种形式的座位组合。

3.要创新活动形式,激活课堂,实现目标

不同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是不一样的,某一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各环节的活动的形式也不一样。学生个人的活动,小组的活动也存在着差异。教师要指导和鼓励学生创新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让不同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不同样的形式,激活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实现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论文【第四篇】

关键词 我与化学 课外活动 家庭小实验

广州市中学化学教研会开展“我与化学”活动(以下简称“活动”)已十多年了,活动一直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和支持,在广州市中学化学中有着深刻的影响。笔者也一直坚持组织学生参与这项活动,把活动看作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研究性实践。实践表明,这项活动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和视野,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各种能力,养成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养成团结互助的优良品格、不怕挫折的坚强毅力、勇于求索创新的意识以及有高度社会责任心的主人翁精神,最终达到促进和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我与化学”的活动形式不拘一格,可以是论文、图表、课件,也可以是小制作、小发明等等,都能充分体现学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性。笔者结合个人开展活动的经验谈开展“我与化学”活动的策略。

1 选题的策略

要开展好“活动”,选择适合的课题是一个重要环节也是首要环节,笔者认为课题即问题,是教师和学生在日常教与学的活动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也可能是学生或教师在生活中发现或遇到的与所学内容关系不大的问题。因此,选题要考虑以下2点:一是课题来源于学生的学习需求。因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声音代表着他们自己的学习实际,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价值取向,反映了学生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所以,依据这一原则所确定的课题才会吸引学生,才有研究的价值。二是选择课题,还必须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否则,课题将难以开展下去。

钻研教材。挖掘研究课题

挖掘“调查与研究”栏目资源

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立足新的化学课程标准,教材中栏目编排丰富多彩,版面设计活泼新颖。其中“调查与研究”栏目具有启发性、趣味性、科学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等特点。教师若能重视该栏目的特点和作用,积极发现和挖掘该栏目的教育价值,在教学过程中则有利于因材施教和促使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以下是笔者认为可以挖掘的课题。

[案例1]在学完“水资源的保护”这一课题后,教材“调查与研究”栏目给出的内容为:从图书、报纸、杂志、互联网等媒体上搜集有关水污染的知识和情况报道,并按生活污染、工业污染和农业污染作分类整理,与同学进行交流。笔者号召学生通过调查身边的水资源污染的情况,通过报纸、网络收集关于水资源保护的一些知识,并把活动过程及保护水资源的建议写成小论文,然后与同学交流。另外组织部分学生开展社会小实验和社会调查。如“自来水的硬度检测”,“空气污染”与“酸雨”的关系。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调动同学们自主探究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科学探究的能力。

[案例2]在学完“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这一课题后,教材“调查与研究”栏目给出的内容为:调查汽车、工厂和家庭等使用的不同燃料的性能、价格、对环境的影响,以及所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等,写出调查报告或小论文。

[案例3]在学完“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后,课本给出的“调查与研究”内容为:调查你家及你生活的社区金属废弃物的主要品种、回收情况和回收价值等,对今后如何回收费弃物提出自己的建议。为此,笔者把学生随机按每组8人分成6个小组,先让他们围绕此栏目内容每组确定一个调查与研究的课题并给出具体的实施方案,然后每组成员就此课题内容明确分工,通过教师指导、实地调查、参观访问、查阅书刊、上网搜查等不同的方式进行调查与研究。一个月后,“生活中常见金属废弃物的分类调查”、“金属废弃物回收的价值研究”、“金属腐蚀的条件和防腐的常见方法”、“常见大气污染气体对金属铜、铁的腐蚀”、“金属腐蚀对工业的危害”、“金属文物的病害及其防治研究”等凝聚学生汗水和心血的调查研究报告或小论文呈现在教师的面前。

[案例4]“有机合成材料”后的“调查与研究”栏目的内容为:调查你周围环境中“白色污染”的情况及形成的原因。用照片、漫画或板报的形式来宣传“白色污染”的危害,并提出治理的建议,呼吁大家都来为减少“白色污染”而共同努力。笔者让学生组成课题组,课题组的同学在校内每班放一个“丢弃的塑料瓶回收箱”,课题组的同学每周收集一次进行统计,课题组的同学统计每周学校起码回收1000个塑料瓶,也就是说有1000个塑料瓶被废弃,课题组同学再到垃圾回收站作调查,同学们通过估算,发现整个广州市一年要丢弃30多亿个塑料瓶,已产生了“白色污染”问题。于是课题组的同学倡议“减少使用塑料瓶饮料,提倡使用玻璃瓶饮料”。

挖掘“家庭小实验”资源

家庭小实验可以使学生在一个心理状态比较宽松的环境中不受时间的限制,反复做,反复观察,直到满意为止。同时由于没有明确给出实验用品、步骤、观察的现象等,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各种能力都起着重要作用。教材中就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家庭小实验”资源。

[案例1]在学完“水的净化”这一课题后,教材中“家庭小实验”自制简易净水器,笔者每年都会叫学生做。学生在做的过程中领悟每一层的作用以及各层的净化程度。学生通过分组合作完成制作,并在单元复习时进行净水器净化程度的比赛,比比看谁的净水器净水效果好,谁的有创意。

[案例2]在学完“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这一课题后,教材中“家庭小实验”取一个小玻璃杯,放入洗净的碎鸡蛋壳,然后加入一些醋精,立即用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片盖住。仔细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试根据实验现象推测鸡蛋壳里可能含有什么物质。这个小实验其实很容易做也蛮有趣,笔者把它放到学习碳酸根的检验时让学生回家做,考虑到学生家里没有石灰水,就叫学生自找容器,教师发石灰水让他们回家做。

[案例3]在讲完“测定溶液的pH”后,学生一方面将其扩展到测定土壤、家庭饮用水,以及雨水的酸碱度,并提出改良的方法;另一方面在教师的启发下,用自己的几根头发,放到不同pH的溶液里,观察溶液的变化情况。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最后得出“选用偏酸性”的洗发剂为宜的结论,通过家庭小实验,极大地诱发了学生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精神。

[案例4]教材中的一些“活动与探究”也可以变成“家庭小实验”,如“铁生锈条件的探究”就可以在学习金属之前先布置学生在家完成。

挖掘教材中的课题有利于学生利用“活动”掌握和巩固课内知识,一举多得。学生完成“调查与研究”和“家庭小实验”后必有所得,学生将自己的活动过程以及所获得的收获记录下来就是一份很好的“我与化学”作品。

激励学生发现并敢于提出研究课题

研究课题不能限于由教师给学生提出,教师还要善于将提出问题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且能够大胆地提出来,供大家研究。其实,学生有好多有价值的问题,只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不敢或不愿提出来,这就要求老师做有心人,不仅要善于积累学生的问题,而且要善于激励学生把自己遇到的问题说出来。例如:在初中化学第六单元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的学习中,有学生对日常生活中水滴到炽热的炭块上会冒烟和发出“哧哧”声的现象感兴趣和不解。于是笔者便鼓励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并将学生分为2组进行实验设计。

学习交流,搜集课题

通过学习和交流,可以借鉴他人的教学成果,搜集整理成研究课题,再结合自己、学生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课题研究。笔者从一些化学网站上搜集了大量的研究素材,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将它们充实到“活动”中,扩大了选题的范围,开阔了思路。另外广州市中学生“我与化学”活动论文选编也是很好的课题参考资料。

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研究课题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生活问题或社会问题与化学学习相关,可以把这些问题积累起来,然后设计成一个研究课题。例如:利用生活中的塑料制品,在学习了启普发生器的工作原理之后,激励学生用生活中易得的塑料制品或其他器具,来制作简易启普发生器等等。从学习化学的第一节课开始便启发和引导学生多关注生活,多留意身边的化学现象,做个有心人去思考有关的一些现象。如切开的苹果为什么变黄,对豆浆“假沸”现象的探究等。

2 指导学生开展活动的方法

课题选好后,第二个重要环节就是指导学生进行活动。“活动”的完成,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同样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通过教师的指导,不仅能够教给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而且能够使学生少走弯路,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教师的指导要富有启发性。另外,教师要研究学生在哪些方面需要指导;指导些什么。要着眼于学生长远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注意教给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

当师生共同确定好课题以后,就要和学生商讨、设计研究方案,此时,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课题研究要有一个整体思路,即:

(1)制定明确的研究目标;

(2)分析问题解决的方法;

(3)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付诸实践;

(4)总结汇报研究成果。

注意指导学生参与的方法

有些课题,不可能由某一个学生完成,而是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的。而要想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必须要让每个小组成员真正参与其中,每个人都是课题完成的参与者,要有主人翁的意识。实践过程中有的学生不太会合作,或者说合作意识比较淡漠,究其原因,就是不会参与。因此,要在这方面加以指导。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

应当说,无论何种形式、何种目的的教学活动,学生都应参与其中,问题并不在于学生是否参与,而在于学生如何参与。如果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题研究中来,主动参与研究目标的确定,共同查找资料提出问题,分析思考问题,与老师、同学热情交流、沟通,共同探讨问题,那么他对问题的理解就会和小组的其他人员一样,是深刻的、全面的,他就对问题抱有浓厚的兴趣,会自觉地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中去。因此,在指导的过程中,要自始至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多鼓励少指责。给每个成员都要分配具体的任务,使其明确承担一定的责任,这样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

让全体学生参与

教育要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负责,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在指导活动中,对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落后的学生要一视同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其实,应该特别注意鼓励那些成绩和能力落后的学生,激励他们进步。

3 对“我与化学”活动开展的一些想法

“我与化学”活动已经开展了十多年,在广州市鲜有学科能开展参与面如此广的“活动”,“活动”给师生很多展示自我的机会,笔者曾2次获得“优秀园丁”的称号。“活动”日渐成熟和完善,近年还开设“答辩”环节,让更多的师生得到交流和学习,笔者是和“活动”一起成长的教师,因为开展第一届恰好就是本人成为人民教师的第一年,故而对“活动”有着深厚的感情,在此提出一些建议:

(1)开设网站让更多学生、教师甚至家长对“活动”有所认识。并且可以让师生在网站上得到交流。

(2)在每校聘用专门的“辅导员”保证“活动”有专人负责,免得一些学校的教师青黄不接或者是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专门的“辅导员”也利于教师对“活动”进行有效指导和开展专门的研究。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794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