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实用吴非致青年教师读后感实用【范例4篇】

网友发表时间 1880391

【导读预览】此篇优秀范文“实用吴非致青年教师读后感实用【范例4篇】”由阿拉题库网友为您整理分享,以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此篇资料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复制下载支持吧!

吴非致青年教师读后感【第一篇】

师范学院毕业的我,大学期间就看了很多教育专著,为当好教师做好准备,可自从去年走上教育岗位以来,才发现”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作为教师自己要学的还有很多,也印证了那句要想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作为教师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立足于教育行业。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同事的桌上看到《致青年教师》一书,就随手拿过来翻了翻,就这不经意的一翻,我被那些质朴真诚、洗炼干净的文字,拉家常式的语言所吸引。书中真实典型的案例,非常贴近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没有高谈阔论,没有讥讽挖苦,他就如一位知心朋友向你娓娓道来,教你如何做一位真正的老师。

作为青年教师,尤其是像我这种初出茅庐,没有工作经验,又是刚从中学调入到小学的教师,面对小学生的精力旺盛,那些吵闹的课堂束手无策,想要有一个安静的课堂似乎成了每节课的愿望。

看到书中”不着急“这1篇时,仿佛找到了一个知己,他清楚的知道我内心的困惑,他说:”无论是对学生,还是自己的专业发展,好多事,都不要急“。他告诉我们”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慢‘,教育教学是’慢‘的艺术,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也需要一个很长的时期。“对学生的教育,不是捏泥人,不是想捏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的,也不是即刻就能完成的。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一群独特的孩子,我们不能看到他们未来的样子,但是我们可以想象,我们能给他们的只有爱心,耐心,对我们的孩子实施持之以恒的教育。

回想自己,我感触颇深:刚进入小学时,我总是拿初中学生的标准来要求一年级的孩子,常因为孩子不能达到要求而生气,也因为孩子不能达到要求而代劳,为此常使自己心情浮躁、身体疲累。读读吴非老师的话,感觉自己确实比较愚蠢,因为我一直没有明白教育最基本的规律,我的用心、用力、甚至于用命的付出,不仅没能为孩子们带去更多收获,反而是剥夺了他们学习的权利。教育学家托马斯·阿奎纳说:”教学是教师试图借以摆脱学生的一个过程。“我们应该从老黄牛式的教师转变为智慧型的教师,让孩子懂得学习、学会独立。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更有效,对孩子漫长的一生才更有益。当然,教师的个人成长也是这样的道理,从这本书中我学习到,教师的个人成长应该循序渐进,不能好高骛远。尤其是我们年轻的教师,常会把那些从外面听几节专家课上学来的花架子、空把式用在课堂上,就以为得到了真传。其实专家的课有很多看不到的东西更值得我们去学习,如隐含在教学细节中的备课思路,教师课堂风趣的语言等等,这些没有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磨炼是很难达到的。所以,我们教师不能当演员,而是应当稳步提高自己的能力,让学生从心底喜欢我们的课,让他们从教学中学到方法,展示智慧,而不是单调的看一场演出。

经常听人说,教师要有仁爱之心,看了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作者的仁爱之心,充分的尊重,理解学生。例如,”下课后到我办公室来一下“,这是我们习以为常的一句话,而他则会对孩子说:”如果你有时间,你愿意到我办公室来玩吗?“这样说,学生心灵上就不会有太大的压力,接下来要和孩子谈的事情,孩子也便于接受。对于有的孩子总是上课时要求上厕所,他倡议我们应当同情,不必讽刺挖苦,试着理解小孩子们的天性,课间不足十分钟,孩子又想玩,又要排队等厕所实在可怜,甚至有的孩子平时都不敢多喝水。那么这就启发我们在理解孩子们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另想办法解决这一问题,像可以在下课后提醒孩子们,先上厕所在玩耍,慢慢孩子们养成习惯,也就避免了这一问题的发生。其实这也就是一句话的事,语气不同,会有不同的效果,所以说我们要将学生装在心里,善用教育语言。

不过,我也不是很赞成作者的”你愿意到我的办公室来玩吗“的说法,虽然我还没想到更合适的说法。如今的孩子见多识广,我觉得这样的说法他们会认为太过矫情,太过做作。不过这个意识和思路是对的,正如作者所说,”我们当教师的,先得注意个人修养,应当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尊重学生。“教师用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表现对学生的尊重,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长成,慢慢地他也学到了尊重他人,学到了待人接物的方式。

是啊,我们每一位老师工作中可能都会遇到这样的学生,对于这样的学生,每个老师都非常头痛。那么对待这样的学生,我们应该怎样做呢?书中也给我们提出了要求——教师要做到孔子说的”因材施教“。可反思一下我们以往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了呢?仔细想来,在很多时候,我们大多是按照教师用书上的学习目标,对学生提出同一个学习要求、要求他们完成同样的作业,自然也会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他们,在这方面做的还是有一些欠缺的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这样的孩子进行细致的了解。

有些孩子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表现为爱说话、爱做小动作、无精打采等,其实在抱怨孩子的同时我们不妨仔细地反思一下自己,我们的课备得充分吗?我们的课堂是不是激发了每一个孩子的探索知识的欲望?是不是让每个孩子都动了起来?也许这样就会发现很多孩子不听话的原因就在我们自己身上,所以,要精心备好每一堂课就是我们必须要做好的一件事,我们所设计的每一堂课应该让每一个孩子的思维都活动起来,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来,这样师生互动的、气氛热烈的、和谐积极的课堂,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有一种愉悦的心情。虽然要做到这些不容易,但是只要坚持努力,真正动脑筋、下功夫来设计我们的课堂,就一定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总之,读了这部教育名著之后,我确实是受益匪浅。它解除了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困惑,找到了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如何开展教育教学的新的途径和方法,那就是:关爱孩子,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有了好的方法就要坚决实施,有了新的目标就要不懈进取。在以后的教师生涯里,我将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和高的工作热情去面对自己的教育事业,永远做到力所能及,勤耕不息!

吴非致青年教师读后感【第二篇】

今年暑假,我有幸拜读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一书。以往,总是觉得这种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太深奥,看得很累但收获甚少。可是,翻开《致青年教师》一书,会发现它的目录很新颖,都是一些拉家常的话,不禁让我有兴趣继续深入阅读。于是,一个个真实的案例浮现在眼前,这些案例都是曾经或者现在正发生在我身边的。捧着这本书,就好似在与一位资深的老教师促膝而谈,让我一下子就把整本书看完了。

吴非老师主要通过“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这六个方面,结合自己的切身经历,阐述了青年教师应该具备的理想和素养。作为一名踏上工作岗位近二十年的中年教师,我边读边对照自己的教育过程,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发现和吴老师还是有很大的距离。吴老师提出的观点,展示的事例,让我牢牢记住在心间。

读了《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这篇文章,我不禁想起了读师范时的一名实习语文老师—徐军。他是一名大学刚刚毕业、长相阳光、性格温柔的男老师,他从不向同学们发脾气,即便大家认为他“好欺负”,在他课上行为放肆:有人吃东西,有人睡觉,有人换座位,有人坐地上听课……老师也从来不发脾气,只是默默叹气。直到有一天,徐老师终于爆发了,他居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流泪了,我们都震惊了,一位男老师居然会对着学生流泪。老师说,他把对我们的放纵当成了放松,对我们很无奈。那天老师倒出了他的所想所思,后来我们的语文课堂焕然一新,再也不是从前的杂乱无章。这件事至今让我记忆犹新,这不正是吴老师所说的:不要在学生面前掩饰自己的情感,不要担心在学生面前流泪,如果这一切有利于他们人性的苏醒。倘若你竭力掩饰,有可能会被学生误认作是冷漠,也有可能会让敏感的学生也去学习克制和忍耐。把你的爱,你的悲伤和失望,甚至你的恨,都真实地袒露在学生面前吧!

作为老师,我们还应该珍视自己的专业。在我的身边,很多老师都很珍视自己的专业,他们从自己的学科中获得教学的乐趣,也获得生活的乐趣。因为教师这份职业可以让你的成就感得到充分的满足。一个连自己的专业都不爱的教师是不可能成为优秀的教师。优秀的教师是一盏不灭的灯,而那“开关”就在他自己的手里。他的“亮度”在于他个人的修炼;如果他有“电源”,或是不断充电,他就能一直发光,一直照耀学生前面的道路。我们想要当这盏不灭的灯,就要不断学习,不断充电。过去,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我们教师就要有一桶水。如果这是一桶几十年不变的水,那必将是一桶死水。要让学生得到一杯水,那必须是一桶常流常新的水。

反思自己的教学,课后偶尔会习惯性地问学生一句:听懂了吗?有问题吗?学生都会说:没问题。这时,我会很满足地以为学生已经消化了知识,课堂教学进行得很顺利。但是,读了吴老师的书,我在想,学生是真的全部掌握了吗,还是他们缺乏问题意识,提不出问题啊?有句话说: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记得以前有位老师,很喜欢学生问他问题,每天的作业就是让学生对他的学科问一个问题。还有一位老师,要是学生问他一个问题,就奖赏一根棒棒糖。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基础教育阶段我们到底要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呢?难道仅仅是学会解题和应付考试就足够了吗?显然不是,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这才是正确的教育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没有问题”才是大问题。

通读吴老师的故事,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用爱换来了爱。他不仅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吴老师很讲究语言艺术,一般老师找学生谈话,都会说:到我办公室来一下或者跟我到办公室去。但是吴老师则会对学生说:你愿意到我的办公室来玩吗?这前后两种表达方式给人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学生听了前者的表达,心里可能会默默地紧张,是要到办公室被批吗?心里踹踹不安。而吴老师的问法,不仅体现了师生平等,他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对学生的尊重,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也就学会了待人接物的方式。吴老师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很尊重学生,心里装着学生的心。

合上书页,默默回味着吴老师的点点滴滴,每一个平凡而真实的故事都折射出吴老师的人生观和教育观。融入心中的同时我也被吴老师的理想深深感动,他的经验为我们青年教师在教育的道路上做了很好的引导,他的故事是我们青年在成长道路上的宝贵财富。让我们一起用行动和理想教着、学着、思考着、努力着、幸福着,和吴老师一样。

吴非致青年教师读后感【第三篇】

最近,有幸拜读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一书。以往,总是觉得这种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太深奥,看得很累但收获甚少。可是,翻开《致青年教师》一书,会发现它的目录很新颖,都是一些拉家常的话,不禁让我有兴趣继续深入阅读。于是,一个个真实的案例浮现在眼前,这些案例都是曾经或者现在正发生在我身边的。

捧着这本书,就好似在与一位资深的老教师促膝而谈,让我一下子就把整本书看完了,吴非老师主要通过“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这六个方面,结合自己的切身经历,阐述了青年教师应该具备的理想和素养。我边读边对照自己的教育过程,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发现和吴老师还是有很大的距离。吴老师提出的观点,展示的事例,让我牢牢记住在心间。

读了《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这篇文章,我不禁想起了高一时候的语文老师。他是一名大学刚刚毕业、长相阳光、性格温柔的男老师,他从不向同学们发脾气,即便大家认为他“好欺负”,在他课上行为放肆:有人吃东西,有人睡觉,有人换座位,有人坐地上听课……老师也从来不发脾气,只是默默叹气。直到有一天,老师终于爆发了,他居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流泪了,我们都震惊了,一位男老师居然会对着学生流泪。老师说,他把对我们的放纵当成了放松,对我们很无奈。那天老师倒出了他的所想所思,后来我们的语文课堂焕然一新,再也不是从前的杂乱无章。这件事至今让我记忆犹新,这不正是吴老师所说的:不要在学生面前掩饰自己的情感,不要担心在学生面前流泪,如果这一切有利于他们人性的苏醒。倘若你竭力掩饰,有可能会被学生误认作是冷漠,也有可能会让敏感的学生也去学习克制和忍耐。把你的爱,你的悲伤和失望,甚至你的恨,都真实地袒露在学生面前吧!

作为老师,我们还应该珍视自己的专业。在我的身边,很多老师都很珍视自己的专业,他们从自己的学科中获得教学的乐趣,也获得生活的乐趣。因为教师这份职业可以让你的成就感得到充分的满足。一个连自己的专业都不爱的教师是不可能成为优秀的教师。优秀的教师是一盏不灭的灯,而那“开关”就在他自己的手里。他的“亮度”在于他个人的修炼;如果他有“电源”,或是不断充电,他就能一直发光,一直照耀学生前面的道路。我们想要当这盏不灭的灯,就要不断学习,不断充电。

过去,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我们教师就要有一桶水。如果这是一桶几十年不变的水,那必将是一桶死水。要让学生得到一杯水,那必须是一桶常流常新的水。

吴非致青年教师读后感【第四篇】

《致青年教师》一书在手头上已经有段时间了,翻过几次,但不曾细看。这几日又拿起此书,认认真真看了一遍,甚感此书确为青年教师的必读之物。在读书过程中,平日的困惑迷茫之处,常有茅塞顿开之感;有时为书中浑然天成的绝妙之语而拍案叫绝;也会因书中所言与我心中所想不谋而合而窃喜;而读到作者所列的当今教育现状及不良后果,也会眉头紧皱、扼腕叹息。

读罢此书,感慨良多。现将我心中所思的三点内容呈上,与各位交流。

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曾听过这样一个例子:病人到医院看病,从不会对医生指手画脚,只觉得医生是专业人士,应言听计从,方能手到病除;另一方面,常看到有人对教师和教育品头论足,侃侃而谈,似乎有点文化,有点“教育思想”的人,都是教育家。

“教师专业化”是这些年一直在说的一个词。我想,就现今的情况而言,教师的知识水平一般是比学生高的,在学术知识方面,教师基本具备了“专业化”的要求。而我们“不够专业”的地方是什么?是教育知识。

不得不承认,我们目前的教育理念与某些发达国家相比,是存在差距的。而就是这样相对“落后”的教育理念,也并不普及。不管是在职多年的老教师或是走上岗位不久的青年教师,或多或少都存受着落后陈旧的教育理念的影响,这样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让我们觉得,这十几年来,我们的教育“软件”没什么发展。

所以,当被人品头论足的时候,我们要思考:我们是不是确实不够专业?我们也要想着办法让自己“专业”起来。

除了“专业”,吴非老师在书中(尤其第一辑)还提到过几个关键词:情感、大气、教养、阳光。这几点是老师所应具备,也更是一个“人”所应该具备的。而提出这些词语,难道说老师不是“人”?我想借着之前很流行的一个词来说明:教师应该是一个传播着“正能量”的人。

教学生做一个大气的人,一个有教养的人。这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这种教育理念在中国古代的教育事例中很明显地体现出来。而如今,我们不得不重提这些。

人的心中要有阳光,否则他的世界将是昏暗的。教师应该指引学生寻找阳光、发现阳光,这样学生的人生才会被光明照亮。

情感、大气、教养、阳光。这些是我们要教给学生的,也是我们自己应该具备的。因为你是怎样的人,你就会教出怎样的学生。

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教育是“春风化雨”的艺术。我们要注重教的内容,也要讲究教的方式。我还是用几个关键词来说:慢、温和、理解、平等。

吴非老师说,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慢”。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总是慢的,急不得。我们知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也知道“一口吃不成胖子”,既然这些道理我们都懂,那为什么还急于求成呢?哲学上说,要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办事。所以教师的工作,一定是按照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来的。

我们应该都有过叫学生到办公室的经历。回想一下,我们对学生提出这个要求时是怎样说的?可能说法不一,但有一个共性:会让学生产生一种恐惧。吴非老师在书里说,他是这样问的:“你愿意到我的办公室来玩吗?”这样说的结果是:孩子们不害怕去老师的办公室了,甚至有些期待。其实,就算学生犯了错,需要找他单独谈谈,至少我们在提出这个要求时,语气可以温和点。

你遇到过很调皮、很好动、很不听话的学生吗?你是不是觉得很头疼、很恼火、很不理解?怎么能这么皮啊!一刻也闲不住!可是你想过吗?孩子是充满好奇心的。可能他的好奇心比一般学生都强,他对这个世界和身边的事物充满了好奇。他渴望探索那些未知。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他就是控制不住地想动――他有多动症。如果你能想到这些,就能理解学生。

“动手”大概是绝对不该有的。那么“动口”呢?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以“我是为了你(学生)好”这样的理由对学生“动口动手”。我相信大部分老师这样做的初衷的确是为了学生好。但是这样的手段,这样的方式,恰当吗?我们常常教育学生要尊重老师,那么老师是否也尊重了学生呢?在学识上,教师要优于学生,所以老师有“特权”,但在人格上,教师和学生应当是平等的。

前面说,老师既要注重教的内容,也要注重教的方式。其实我们可以想一想:人的一生中所拥有的知识,有多少是小学老师教的呢?我们给学生的教育,是除了知识以外剩下的,是在潜移默化中,老师的“身教”。

三、现实再骨感,理想也要丰满。

吴非老师化用了林庚先生的话,说教育本身是“诗”。诗是什么?是诗人的梦想。而教育就是教育者的梦想。有梦有理想的教师才能教出真正的人。

不得不说,现在的教师确实不如曾经那样神圣和高尚。究其原因,社会现实与个人因素都有。

人总归要吃饭,不能饿着肚子谈教育信仰。但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仅仅把“教师”作为吃饭的工具,那么很难想象,他会热爱这份职业,很难想象,他会付出多少努力,很难想象,他能取得多大成功,很难想象,他能教给孩子什么。

我之所谓,是希望教师能“莫忘初衷”,坚持“最初的梦想”。即使世事维艰,即使不得已做一些违心之事,也不忘教育的本质,不忘自己的理想。做一个有“梦”的人,更重要的,是点亮孩子的“梦”。

吴非老师说,教师应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我想起学校大厅的一副对联,就用它结尾吧:

”为师不忘童年梦,常与学生心比心。“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880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