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范文 > 范文大全 >

实用创新教育论文 创新教育管理论文(精选8篇)

网友发表时间 1852167

创新教育论文【第一篇】

21世纪,人类社会正在亦将继续逐步告别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知识经济最初是由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dai1be11)、托夫勒(atfler等人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它指的是一种以知识(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形式。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人们对知识经济的认识日益加强。在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表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研究报告中明确提出:“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

(1)社会发展知识化。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传播和运用成为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不仅如此,管理和决策也越来越依靠知识的力量,智力资本的价值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2)社会发展的信息化。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日益成为商品和竞争的要素。从某种意义上说,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不仅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领先行业,而且带动了世界经济结构和整个社会的革命:它把整个世界推进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数字化时代。

(3)社会发展的个性化。知识经济以高新技术知识为基础,不再受原材料、交通运输等条件的限制,更具灵活性;生产过程由强调科学和规范,变得越来越依赖人的智慧和创造性;产品也由大变小,由统一和标准化逐渐变得富于个性。

(4)社会发展的持续性。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一方面可以通过知识更加科学、合理、高效地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另一方面,人们又可以不断探索开发新的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讲,知识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5)社会发展的创新性。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灵魂。在某种意义上说,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就是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是知识创新的竞争,是创新人才的竞争。

通过对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特征的分析,不难发现:知识经济离不开知识创新,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最基本的特征。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告诉我们:“创新不一定必须与技术有关,也完全不需要是一种'实物’。”“能使现有资源的财富生产潜力发生改变的任何事物都足以构成创新。”如此看来,创新不仅包括技术创新的内容,还包括创新价值体系,战略商业网络、合作利益和消费者成功等特征。运用知识创新,追求新的发现、探索新的规律、创立新的学说、创造新的方法、积累新的知识,这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力量。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之所以维持了十余年的高增长、低通胀的奇迹,就在于其是建立在以知识创新基础上的新经济。美国经济不再以钢铁、汽车等传统行业为主体,转而依赖微软公司、英特尔等ir业巨人。以美国新经济为代表的少数发达国家的经济,已经具有了知识经济时代的雏形。在知识经济时代条件下,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信息交流十分便捷,工商业的发展更是一日千里。一方面,信息技术不断向传统工商业渗透,工商业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已是现代商业发展的趋势。例如,信息技术、统计技术与会计、财务、营销等学科专业的结合;另一方面,新的商业模式与新型工商业务不断衍生,层出不穷。当今电子商务业务的方兴未艾就是这方面的最好说明。

工业化国家新的一轮国际经济竞争的焦点集中在知识经济上,为了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落伍,世界各国政府纷纷加强科技与教育战略政策的制定、规划、组织和协调工作,其中尤为关注的是与高校之间的关系,将科研经费集中在一流的大学和大型企业,利用它们的科研优势及有效的转化能力,使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同时着力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利用高校多学科的学科前沿的优势,培养出一批思想活跃、更为开放、更富有创造性的人才梯队,以上这些构成了工业化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核心框架。

任何一个国家要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首要条件就是拥有一大批知识产业的专门知识人才。中国要想在本世纪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就必须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知识人才。

教育作为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活动,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其重要性为人们认识和发现。在农业、工业化时代,学校长期被认为是保存和继承人类知识的场所机构,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复现”人类已有的文化遗产。教育知识和复现的继承,在社会的延续和进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人们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教育的文化复制和继承上,就会成为社会进步的阻碍因素,使历史处于简单的循环之中。在全球知识经济社会逐步发展的今天,人们对教育面向过去“述而不作”的陈旧思维定势的局限性已有所认识,在肯定教育的文化传承性的前提下,愈益重视并开发教育面向未来、创造未来的功能。

然而,我国工商管理本科教育发展的历史不长,与作为其基础的高等教育和市场经济一样,都处于快速发展变化过程之中,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又为这种变化增添了新的内容,使工商管理本科教育遇到了新的挑战。

第一,由过去注重专业知识,转向不仅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特别注重掌握宽厚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人文知识。知识经济时代对工商管理人才在其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方面,要求是既要具有扎实的工商管理专业知识,也要具有广博的基础知识,熟练地掌握先进工具的知识;具有将工商管理专业知识和多学科知识柔和在一起的“通识”才能。

第二,由过去注重传播和学习已形成的知识,转向不仅要很好地传播和学习已形成了的知识,而且要特别重视培养实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能力。

力资源构成知识经济的支撑。在知识经济时代,工商管理人才和人才培养被赋予全新的理念。通才型、能力型、创新型、创业型、国际型人才成为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目标。

第四,由过去主要强调全面发展,转向不仅强调全面发展,而且还要注重个性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工商管理人才应具有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知识结构。既要具有实干精神,也要具有创造性开拓性;既要具有高尚的人格,也要具有效益观念。

第五,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通讯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和不断进步,使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途径、方式、效率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这一变化,将改变人们的学习方式,并对传统的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理念、教学组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手段产生巨大的冲击,进而对人们社会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产生重大的影响。这一影响已经对并将进一步对高等教育产生一系列的作用。同样,它对工商管理教学的影响将是巨大的。

第一,综合素质培养是工商管理创新教育的主要目标。现代工商管理本科教育应能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所谓学会认知,不是指获得现成的知识,而是指学会掌握知识的方法和手段;学会做事,不是指学会从事某一特定的具体工作,而是指各种能力的不断积累;学会共同生活,是指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要学会善于发现他人、认识他人、理解他人、乐于助人,懂得人与人之间的相似性和相互依存性,从而主动地与他人共处;学会生存,其目的是促进人类个体的独立自主和充分发展。

第二,在树立创新意识的基础上大力提倡和实施创新教育。实施创新教育,必须十分重视对学生开展创新意识、独立工作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教育。它主要体现在:

一是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归纳与演绎结合,与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把工商管理教学工作的重心由“教”的方面转到“学”的方面来,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改变注重注入式、填鸭式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讲重点、讲难点、讲思路,给学生留有思考余地。

二是开展互动式教学,强化课堂讨论和独立学习环节对学生学习能力的锻炼,鼓励学生逾越已有的看法、观点和结论,独辟蹊径,提出独创性的新见解。为学生创造一个平等自由的`学习环境。同时,努力创造良好的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管理和社会活动,从多方面提高学生们的实际能力。

三是坚持开展“行为准则”教育,要求学生在学业上必须保持“诚实”的精神和“本人原创”的原则,杜绝任何作弊行为和抄袭行为。

四是引导学生高度重视在学业上所取得的成绩,并保持强烈的进取心和竞争意识。鼓励学生在开展激烈竞争的同时,发扬开放的、合作的、以诚相见的精神,形成尊重他人的独创见解和创造性言行的集体风尚。

五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独立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意志,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鼓励学生勇于实践,绝不墨守陈规,大胆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敢于创造,积极进取。

第三,个性培养是创新教育的保障机制。创造力的实现除了智力因素以外,与一个人的个性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曾收集了众多诺贝尔资金获得者青少年时代的智商资料,结果发现:这些诺贝尔资金获得者中大多数不是高智商,而是中等或中上等智商,因此可以说个性会影响智力发挥的程度。而以往的工商管理本科教育更为重视学生的知识掌握,普遍关心的是学生考试得了多少分,并以此作为评价标准,从而忽视了个性的培养,如怎样对待失败与成功,怎样与周围的人进行沟通,对不同意的容忍力,如何激励自己,怎样正确地看待人生,不知道如何做人。一个有远大理想意志坚强,勇于进取、坚韧、果断、勤奋的人常能克服各种困难,善于迅速地解决问题,而一个意志薄弱、畏缩、懒惰、拘谨、自负、自卑的人往往会使问题的解决半途而废,我们应该培养学生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个性特征。

一是学生的个性塑造离不开教师。教师的人格特征可以通过教学态度、教学方式、教学要求、言行举止展示出来,成为学生直接交接效仿的对象。美国心理学家托兰斯研究发现,教师的创造性与学生的创造力之间存在一种正相关,教师在创造动机及智力好奇心的测验中成绩在中等以上,他们的学生的创造性写作能力在三个月中亦有显著提高,而那些成绩在中等以下的教师,其学生便没有进步。具有创造个性的教师能够扶助和容忍学生创造个性在学习中的体现,甚至是与老师之间的对立意向的冲突,并以自己的言行鼓励引导学生。

二是创新个性需要培养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吃苦精神。任何形式的创新都不是从天而降的,灵感虽有突然性,那也是苦思冥想、刻苦追求而出现的思维火花,更何况灵感变成现实的道路上也是充满艰辛的。从我国目前的教育来看,许多教师要求学生在学习上吃苦,有些做法,甚至可以说是苛刻;然而在生活上却是没有或缺少教育,这不仅无法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而且这种学习和生活上要求的反差有可能导致部分学生的人格矛盾。实证也证明,人在面对越困难的环境,却越有超越能力的人,是有希望成功的人。

三是培养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承担责任的性格特征。具有独创性和革新精神的人,对于是否会犯错误,如问题的提出,或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等,都会保持一种坦然的态度,就是在行动上并不会过多地计较犯错误的概率和给个人带来的不便,而一旦犯了错误,也会把错误当作方式方法的问题予以纠正。

四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来临,学会知识与学会做人同等重要,学校应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体验生活。创新教育应教会学生如何悦纳自己,接受并适应社会,关心他人,乐于为社会作贡献。创新人才应是具有健康的稳定的心态的人,能够宽容地对待他人的人,能够进行协作的人。

第四,加强教学实践是培养创新行为的基本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行为习惯是非常重要的,能够在行动中去思考,或把自己的想法变为现实,用自己的方法观察和发现事物的发展和变化,从而获得乐趣,是创新教育所必不可少的具体操作部分。

一是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发展空间。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学生看成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个体甚至能够角色互换,体验一下站在学生的年龄和知识经验的角度去看待理解问题,用宽容的精神和态度对待学生的想法和怪见,鼓励学生去完成自己的一些小创意。同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业余兴趣,提供一些场地、设施、时间,来让学生在行动中完善自己的想法,发展自己的观点。

二是应该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教学内容应该和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反映生活中的问题,而不是单纯的知识教学。同时对知识的应用不仅仅限于做习题,应加强综合运用能力的训练,加强实践课的作用,锻炼推陈出新的能力;不仅要掌握信息,还要利用信息,迅速发现各种信息之间的关系。在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的初期阶段,引导学生利用图书资料,自己选题,进行观察,写一些小论文,总结自己的体验和看资料的心得,培养善于对信息进行组合的能力。改变将这种训练放在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的后期阶段甚至结束阶段的做法,走出创新行为是掌握了大量知识之后自然会产生的误区。

创新教育论文【第二篇】

为认真贯彻“两全”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充分调动广大教工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对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成果的教师,在精神鼓励的同时,进行适当的物质奖励。

一、各校在语文、数学、书法、美术、文艺、第二课堂等学科单项,学生在街道办事处、区及以上各项竞赛获奖给予指导者奖励。(单位:元)。

奖次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鼓励奖。

街道办事处4030。

区80604020。

杭州市1201108040。

省16014012060。

全国xx8012080。

团体加倍,凡优秀奖视作同级三等奖,不重复计奖。不是教育部门组织获奖的只计荣誉,不发奖。读书征文同级加倍。现场书法、美术、作文、数奥按同级三倍奖。

二、区学科抽测及格率、优秀率达到区常模,奖给年级学科组参加抽测的有关教师每位每项1000元;街道办事处学科抽测及格率、优秀率达到常模,奖给年级学科组参加抽测的有关教师每位每项200元。

学校抽测年级组奖励合格率、优秀率及优秀提高率、合格提高率第一名任课教师80元,第二名任课教师60元。由于试卷原因,提高率为负数的奖负数最少的一、二位,以学科始接收成为为标准。(区、街道学科抽测奖励在学校奖励的基础上另加。区、街道不重复奖。)。

三、凡在区以上教育、教学杂志、报纸上发表的`文章,每篇奖励40元;街道办事处简讯上发表文章每篇10元;学生文艺报、区局简报上发表文章每篇20元(学生的作品奖给指导老师)。

奖级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鼓励奖教育报刊杂志发表。

街道。

办事处100805020。

区13012011050区地省全国。

市18015013060。

省220xx8080。

全国300250xx00100130180200。

同1篇论文在区、市或省同时获奖,只奖高、不奖低。

注:获奖论文是非学科课题的加2倍奖,是专题论文的加倍奖。

五、教师上公开课、观摩课奖励方法:单位:元。

区教研室组织街道办事处组织兄弟学校之间。

六、教师参加教具、投影片、电脑课件制作、教案、征文比赛获奖。单位:元。

奖级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鼓励奖。

街道办事处50403020。

区80605030。

市1201108040。

七、评为教坛新秀和学科带头人的教师奖励方法:单位:元(不重复奖)。

级别学校级街道办事处级区级市级以上。

教坛新秀4080100200。

学科带头人。

骨干教师204060100。

优质课204060100。

八、片学校知识性(片体育比赛)比赛团体前三名,奖励指导教师:

第一名:30元第二名:25元第三名:20元。

学校田径运动会获团体前三名奖励学校或班级:

第一名:50元第二名:40元第三名:30元。

九、体育达标经验收达到学校提出指标,奖励有关班级和体育老师各50元,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再奖10元。学校被评为区、市、省达标先进,分别奖给有关班主任和体育老师20元、30元、50元。(凡一所学校中某一班级不达到学校指标的不给奖)。

十、学校文艺汇演一等奖50元,二等奖40元,三等奖30元。

级别街道办事处文艺汇演区文艺汇演。

级别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

奖金300xx50700500400。

十二、学生参加区体育比赛得一分奖给20元,奖给学生4元;地区及以上加倍,教办减半。(环城接力获区第一名至第六名分别奖300元、200元、180元、150元、100元、100元)。

十三、鼓励教师参加高学历进修。本科、专科函授、自考按上级有关规定报销。

十四、顶班代一节课补贴3元。

十五、教师参加各种竞赛、书籍出版由主办单位发放奖品、奖金或出版费的,学校不再给予奖励;对于获奖而未发奖金或奖品的,能与本制度对号入座的按制度奖,不能对号入座的,学校根据竞赛的项目、性质、层次、奖级给予适当物质奖励。

十六、见习期教师参加有关内容的竞赛,其奖励办法为:街道办事处级一等奖20元,二等奖15元,三等奖10元;区级一等奖40元,二等奖30元,三等奖20元。

创新教育论文【第三篇】

实践性与高度参与性。

这一特征针对的是学生与学习过程的相互联系。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是十分尽职的,在课堂上,他们为学生详细地讲解学习内容,在遇到课程难点时,选择直接为同学讲解,这样减少了学生思考的时间与机会,导致他们在做题时采用固定的、老师提供的思路去思考问题,完全没有自己的原创性,这样即使他们在考试时获得高分,自己的学习能力却没有提升,他们只能应付已经学到过的相关习题,对于一个全新领域,没有足够的能力去解决,很难成为一个具有创新性的人才,不能满足国家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对国家的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因此,这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高度参与,避免老师的“独角戏”,在老师提出一个难点时,学生要积极思考,不能干坐着等待着老师的讲解,学生应积极与同学、老师讨论,实现解决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学生要学会通过自己的能力来解决问题,这便是实践。学生只有经历自己来解决问题的实践,才能够真正做到灵活运用知识,并了解知识的真谛,实践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予他们不断探索的渴望。

自主性与主动性。

上面也提到过,传统教育模式下,老师的地位是无可撼动的,他们兼具着主导与主体的双重角色,这种情况下,学生完全跟随着老师的脚步前进,遵循着老师的要求去学习,有些学生在脱离了老师之后,完全不知怎样去学习,也不会激起主动学习的兴趣,长此以往,学生在步入社会后,会因自己的学习能力不强、学习兴趣不高被很快地淘汰。创新教育所具有的主动性与自主性的特点,能够赋予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脱离老师的监督与指导后,能够独立、高效地完成学习内容,同时激发学生的潜力。

个性化。

培养学生的独特性是创新教育的一项基本理念,独特性是创新的基础,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说,独特性是十分重要的,如何培养学生的个性是创新教育要考虑的重要内容,一种观念是差别化教育,但是竞争与合作对个性形成的发展过程也是十分重要的。创新教育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式、个性化发展途径为前提,为学生的'发展营造适合的环境,鼓励学生在发展个性的同时进一步深化。

2高职计算机教学的现状。

教学观念老旧,学生学习兴趣缺乏。

在高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的情况可谓是屡见不鲜,老师完全按照书本展开讲解,这种授课方式太过老套、无趣,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个性化教学的理念的提出、引进已经有些年头,学校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来购买相关的硬件设备,但是一些教师的教学观念太过腐朽,他们没有兴趣去接触新型的教学模式,对这些设备采取轻视的态度,这导致先进的教学仪器被弃至一边,不单是对教学设备的浪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很难被调动,导致授课的效率较低。

学生学习起点参差不齐。

高职学院的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地方,他们的学习水平、高中学习课程、与计算机接触机会多少之间的差距较大,导致他们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那些家庭经济条件稍好些、高中课程涉及计算机课程的学生,平常与计算机接触的机会较多,他们学习起来上手较快,熟练度较高,而那些平常与计算机接触较少的学生学习起来的难度相对较大,对计算机的基本指令、知识的认识相对匮乏,导致学生学习水平的两极分化现象严重。

一些老师和学生对课程的认识程度不够。

因为传统的应试教学的影响,导致一些老师和学生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不足,对信息素养和应用能力的重视度不够,老师在相关课程的授课过程中敷衍了事,学生也只是应付公事的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性与积极性都不高,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不足,学习效率不高。这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职计算机课程的授课质量,很难实现授课的科学性、高效性。

计算机授课与其他的课程相比,更具灵活性与实践性,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水平的要求较高,在高职教学过程中,计算机教学的地位举足轻重。所以,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采用新型的教育理念,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扮演一个引导但不要是主导的角色,帮学生树立一个创新性的学习观念,把握计算机教学中的创造性因素,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发觉内在的潜力。老师要避免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教育方式,优化课堂教学方式方法,采用创新性的教育理念,为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思路,同时提升学生的创造思维与实践水平,消除学生对“创新”的恐惧感,激发学生的创新渴望,教会他们敢于直面自己的失误。

启发式教学。

当今社会中,即使对素质教育的推行力度与重视程度大大增加,但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仍屡见不鲜,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便是老师、学生对考试成绩的过于重视。在这种教学方式的影响下,学生只能被动地跟随着老师的脚步,被动地去学习、接受知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学习自主性也随之减少。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应该主动地参与进来,老师在这一过程中应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启发学生去思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打破学生固定的思考方式,让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能够采取一个全新的角度去思考。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习不是单纯地理解书本上的知识,学生应该具有将知识运用自如的能力,学生动手实践能够有助于学生积极思考,培养、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因此,在高职计算机的授课过程中,老师应结合课堂上的授课内容与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布置一些课题,让学生在课下解决,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熟练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激发创新能力,体验学习的乐趣。

4总结。

创新教育的实施有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同时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主性,让学生消除对“创新”的恐惧感,在面对问题时,给予学生独立解决的能力与信心,开拓学生思维,有助于为社会培养出真正的、顺应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高职计算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结合实际情况优化教育方式,使计算机教育体制逐步完善。

创新教育论文【第四篇】

针对以上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问题现状,我们认识到,要做好高校贫困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不能只注重思政的教育,避免在实际操作中流于形式,实效不足的问题,高校必须充分考虑时间、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和完善贫困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探索教育管理途径的创新拓展,使其更加具有现实性和针对性。

(1)深化“勤工俭学”内涵。勤工俭学是引导贫困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报酬以此来改善经济状况的有效自助途径,是高校贫困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方式。但是,目前的勤工助学还停留在劳务性和服务性的基础层面,贫困学生大都集中于打零工、兼职等单纯的体力工作,勤工助学的路径和内容都较为狭窄,无法体现高校贫困学生教育管理的需要。新形势下,勤工俭学的内涵应该外延扩展到助学、育人的双重范围上,将贫困学生勤工俭学与创新项目、课题科研和实践技能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将贫困学生的勤工俭学工作纳入到日常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中去。在这样的模式下,高校贫困学生的勤工俭学监管人员也不再局限于辅导员等专职学生管理人员,作为任课教师也可以积极参与到学生勤工俭学中来,增强与学生沟通。深化“勤工俭学”内涵,在单纯勤工俭学的基础上,开辟专业型、技术型岗位,有利于扩大学生的选择空间,丰富了勤工活动的内容,拓宽学生实践的渠道,搭建贫困学生之间开放有效的交流平台。

(2)树立“典型榜样”引导。对于贫困学生的教育管理不仅要注重有意识地集中疏导,也不能忽视环境氛围营造的无意识教育抓手。典型榜样就是选取贫困学生中先进代表的事迹来引导和带动广大贫困学生,传播了正能量,从中汲取精神动力,以榜样力量引导正面的舆论导向。贫困学生一方面害怕和抗拒与他人的交往,另一方面又十分渴望他人的关注与肯定。面对这种现实矛盾,强制地多与他们沟通,接近他们不如向贫困学生及其家庭宣扬自助意识,让他们看到同样贫困学生身上自立、自尊、自强的精神,以贴近他们现实生活的真事案例发挥示范鼓舞作用,而不再是单方面的思想教育灌输。

(3)凸显“求职就业”效应。求职就业将是贫困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日益重要的关键环节。学校应该充分考虑到贫困学生迫切地想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家庭经济状况的'心理,在一定条件下给予其适当地帮助和偏向性关注,帮助贫困学生进行合理规划,提高其就业竞争力。一方面,加强贫困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引导他们准确定位,细化目标并合理计划。帮助这部分特殊学生在有限的大学学习时间里积累尽可能多的资本。同时积极开展校园职业规划大赛、模拟招聘会和专业讲座等活动,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能力。同时,学校也要完善贫困学生就业的服务体系,针对贫困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信息渠道狭窄等问题,举办面向贫困学生的专场招聘,搭建更多的桥梁,让贫困学生能够更好地与用人单位对接,并鼓励洽谈一部分校企合作单位专门吸纳有就业需求的贫困毕业学生,创造更多的求职机会。而对于有创业意向的贫困学生更是要给予相应的政策资金支持,开辟专门的绿色通道。

(4)创新“精神激励”载体。精神激励是加强高校贫困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手段。单一地依靠理想信念教育或人生价值观的引导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学校应针对上述提到的贫困学生孤僻不合群、自卑敏感不自信等特点,加强外部和内部激励环境塑造,发挥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的特点,将各年级各专业的贫困学生集中在一起,建立专门性的志愿服务社团,系统地、有组织地开展志愿服务感恩回报活动,对贫困学生进行精神教育激励,让他们通过这一平台更好地融入大学生活,提升主观的幸福感,更树立起自身自立自强的精神。

(5)打造“学习帮扶”驱动。针对贫困学生学习基础薄弱的客观现实问题,学校要进而激发他们的进取心,鼓励他们通过学习改变完善自己,培养他们刻苦努力、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主动学习的意识。对于个别有需要的学生还可以提供一对一的辅导帮助,侧重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所建树,为社会回报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另外,学校还可以面向贫困学生开展技能竞赛活动,扩宽他们的学习渠道,丰富业余学习生活。高校贫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工作中,学校要进一步拓展思路,实践探索,构建切实有效的多方位教育管理模式,关注贫困学生由经济压力而产生的系列的心理问题,将教育管理与服务育人有机结合,促进高校贫困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姜程.浅析高校贫困生的教育管理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2009(s1).。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创新教育论文【第五篇】

思考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一旦学生能自己提出问题,说明他们的思维已经活跃起来了,对问题有了兴趣,这时候教师更要及时进行启发和引导,让他们对同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从而促使他们养成爱提问和善质疑的良好学习习惯。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向教师发问时急切渴望教师的解答,但是我认为,此时教师不宜急于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而给予解答,而应循循善诱地引导他们做更进一步的分析和理解,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促进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发展,提高学生语文教学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教师更要分析和总结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把问题归类解决,一般的情况下:

第一类是关于字、词、句的理解,分析和运用问题;

第二类是关于思想内容、修辞手法、写作特点和写作手法的总结和掌握的问题;

第三类是超出课文外或有时甚至是教师也未想到的问题。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不论是课内还是课外,甚至是意想不到的,教师都应该引导学生认真细致地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探究、讨论,并寻求尽可能完善的答案,在讨论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问题具有创见看法和想法的学生要及时表扬,激励大胆创新,争取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热烈学生争鸣的良好课堂氛围。对于第一类、第二类的问题教师可放手将它“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进行讨论、总结,必要时教师给予点拨和引导,在学生的共同讨论下,他们自己总结出结论,获取满意的答案,同时掌握思维的方法和过程。对于第三类问题,虽然复杂些,也许教师始料不及,但千万不能惊慌失措或乱分析或给予不正确的答案,要真诚地表扬学生积极主动思维的精神和学习态度,同时也要坦率地承认自己的不足,把问题反馈给学生,师生共同研究和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最终解决问题,得到完整的答案,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善于钻研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促进思维创新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实施创新教育。

二、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创新教育倡导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强调教学过程中师生交流和共同发展的互动活动,使其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掌握自学本领,培养社会所需求的创新型人才。所以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执着于每一个学生个性与特长的发展是创新教育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把实施创新教育落到实处,首先教师要树立发展学生个性的观点,主要是尊重学生个性尊严、尊重学生存在价值、发挥学生的独特性和创造性,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相信他们会创新,有创新能力,然后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让他们主动地发挥自身的潜能,积极地去想象、去创造、去发展,并满足他们求知的欲望和好奇心理。关于创新教育方面,我很欣赏优秀教育工作者魏书生老师的语文教学,他上课高度民主化。他在教课中,首先每篇课文学哪些内容,这些内容用哪种方法进行教与学,一节课结束后,上得如何,全由学生举手表决决定,一堂课学生举手表决多的有20多次,他的这种授课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人,它的这种思想和做法是创新教育的做法,是一种先进的教育思想,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创新教育论文【第六篇】

(一)行政管理职能的履行,存在问题。

由于目前我国的高校的相应行政机制的组织原则实行的是民主集中制,但是,通过对实际情况的调查可以发现,许许多多的高校并没有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履行相应的行政职能,而是通过高度的集权制来进行决策的管理和执行。相关高层和相关管理人员在对政策的制定和履行时,并没有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来进行执行和制定,而是通过高层一锤定音的决策来实行相关建议,从而使得行政管理的职能履行形成残缺的局面。

(二)行政管理人员队伍素质不高。

由于行政管理工作要求相关管理和工作人员应该是具备较高素质,但是,在实际的调查发现,许多的大学高校当中,领导层往往不太重视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问题,所以,有些领导一直觉得行政工作任何人都能干好,因此,在人员的安排上不会考虑工作的性质和个人的性格,以及其特长爱好。

二、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的创新方法。

(一)转变行政管理观念,增强服务意识。

行政管理的观念的更新在行政管理的改革和创新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实施高效的行政管理的过程中,职位和岗位应该相匹配。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效的行政管理的管理者应该树立相应的观念,合理的确立相应的管理目标和任务,积极的引导相应管理人员树立合理的服务意识,使其能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工作任务和工作条件,并能很好的服务广大的师生。

(二)分散行政管理的权力,改变管理模式。

在当今时代许多的高校,都通过校院系这样的三级管理体制来对学院和学校的行政规划进行管理,而学院制的建立的.目的根本上就是要江高下午的权力中心逐渐下移,扩大相应的学院和院系的自主权和管理权,提高基层行政机构的管理和适应能力,继承群众自主寻找和自我改变发展的动力,所以高校的行政管理应该要按照学院的建立的初衷适当的分散权力,将更多的权力和利益进行分配,适当建立一些代表类型的机构使得各种群体能够参与学校和学院的建言献策过程,避免因为各种群体的利益冲突和分歧产生不必要的矛盾。

(三)加强机关的作风建设。

在对高校的行政管理进行建设过程当中,相应的管理人员应该改变自身观念,平等的对待学校的各个员工,实事求是的处理好自己的份内工作,树立好全心全意的为师生员工服务的思想和理念,为管理和制度的建设提供优质的保障,也只有这样,才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

(四)充分利用好网络资源来进行管理改革。

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对于高校的行政管理的提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科学技术的创新来提高行政管理任务的效率,不仅能加快和简化管理的程序,还能缩短管理流程,提高管理的效率。只有充分的利用好网络资源,建立和健全行政体系,使相应的体系能更好更有序的为学校的师生员工服务,并且能够使学校的行政管理显得更加透明。

三、结语。

在新形势下高校的行政管理体系已经逐渐的成为了高校建设当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之一,只有通过不断地推进行政管理的改革和创新才能不断地促进高校各项事业的改革发展,使高校的竞争力不断提高,才能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要求。

创新教育论文【第七篇】

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及经济的进步,高校对于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也在不断推进。近些年来,随着大学生群体主体年代的变迁,高校的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挑战与机遇并存。大学生群体逐渐向“90后”甚至是“95后”转移,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大学生的需求都在不断变化。新时期大学生群体对高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必须了解掌握大学生的现状,根据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实际需求来调整工作方向,不断创新发展新模式,才能满足新时代下对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需求。

1.经济情况不一。高校的招生都是针对全国范围的招生,生源地广,大学生来自全国四面八方。在全国来讲,东部地区及沿海城市带地方的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相对较好,而中西部地区及偏远山区的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相对较差。大学生处于青春期,大多会有比较心理。一些家庭情况好的大学生会有明显的骄傲或者是优越感,而家庭经济情况不好的学生会越来越自卑,容易形成两个极端,让高校的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陷入困境,也有可能给高校的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更多更复杂的问题。所以,大学生群体的家庭经济情况的差异大,是目前大学生教育中的现状之一。

2.成长背景差异大。这些大学生群体有着不同的家庭,经济条件不一样,所以成长背景也有很大的差异。而且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都是家庭的独子或者独女,大家的成长背景各不相同。家庭经济情况好的大学生,从小可能接受了很多的知识及特长教育,比如会弹钢琴、拉小提请、画画、唱歌等,文化艺术细胞普遍比家庭经济情况较差的大学生要好,而且这些大学生从小生活在城镇,很小就见过很多新鲜事情,社会阅历及见识也会比农村家庭的大学生广泛。再者就是城镇的大学生群体适应新环境的能力相对较强,短时间内就能适应高校学习的各个阶段。农村的大学生群体在兴趣特长方面明显处于弱势,社会阅历及见识方面也不及城镇的大学生群体,但是农村大学生群体普遍比城镇大学生群体意志力强。大学生群体成长差异化也在挑战着高校大学生传统教育管理工作。

3.心态及压力承受能力不一。通常来讲,城镇背景的学生群体乐观心态比农村背景学生群体状况好一些。当然,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成长环境,不同的地域环境等,都会让学生群体心态及压力承受能力不一样。现在的大学生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也很大,这些压力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群体的健康发展。在这些不同压力面前,有些学生群体表现出了乐观的心态,有些学生群体表现出了悲观的心态。学生的心态不一样,面对压力的承受能力不一样,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也大不相同。所以,学生群体心态及压力承受力不一样也给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挑战。

4.就业择业观点不一。在当今信息互通、互联网发达的网络时代,随着高校近些年的不断扩招,大学生群体的就业择业观点也大相径庭。大学生的就业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也是近些年来的一个难题。社会竞争越来越大,大学生找工作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也越来越大。很多学生都希望找到一个满意的工作,但是实际情况却并不乐观。不同的学生群体就业择业观念差异较大,优秀学生与普通学生的差异化也会出现奇怪的现象,比如优秀学生群体也许在就业中有多个选择,但是普通学生群体在就业中很难有合适岗位,甚至都找不到工作。当然,不同的学生群体也会选择不一样的就业方式,一些学生可能喜好到政府事业单位就业,一些学生更喜欢到企业中去历练,也有一部分学生更愿意自己创业。所以不同学生群体的就业择业观念不一,也是当前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的现状之一。

1.关心与教育并重。大学生群体有来自城镇背景的经济优越的学生群体,也有来自偏远农村的经济条件差的学生群体,高校不管是面对哪一类学生,都应该关心他们。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人员应该多关心大学生,而且充分相信大学生,让大学生去体验各种生活,比如让经济条件好的学生体验经济条件差的学生群体的生活,让这些学生群体能够感受生活的不容易。也应该关注经济条件差的学生群体,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勤工俭学的渠道,也应该创造更多与经济条件好的学生群体之间的沟通交流的机会。高校的主要工作是开展教育工作,但是关心大学生群体,是高校开展教育的前提,能促进高校的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2.创造平等的学习环境。在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需要创造一个相对平等的学习环境。不管是城镇背景的大学生群体还是农村背景的大学生群体,都应该以相同的道德标准去要求,公平公正的解决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问题,给予不同群体同等的尊重。如果高校在对大学生管理的工作中区别对待,那样会让有优越感的学生优越感更强,甚至是自负,让有自卑感的学生群体更加自卑,甚至出现自闭等,总之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学生教育管理问题。这些问题会限制高校的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发展,甚至会对高校自身的发展或者名誉有负面影响。所以,创造平等的学习环境在新时期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越来越重要。

1.以学生为中心。高校的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应该以大学生群体为中心,而不是单单以传统的教学课程为中心。企业中都强调以人为本,高校也是一样。高校的主体或者说学习的主体是学生,那高校就是生产制造商,学生就是产品。要想产品销量好,质量好,必须坚持以“客户需求导向”,把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放到最重要的位置上。了解大学生群体的需求,根据大学生不同的需求从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等方面不断改善,加强高校教师与大学生群体间的良性沟通,让双方相互理解,相互信任,为大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更适宜的氛围及环境。

2.引导学生健康发展。新时期的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高校教育管理者跟大学生要保持常态化的交流,不断引导大学生,让大学生朝着身心健康的方向发展。上面说过,大学生群体来自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成长背景,所以大学生群体的身心健康情况都不一样。高校可以效仿先进的企业,给学生提供更优质的针对引导服务。比如心理咨询或者学生eap,开设单独的心理咨询室,让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不同的学生群体进行不一样的身心辅导,不断的引导大学生群体身心健康往好的方面发展。

3.锻炼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大学生群体中多数学生缺乏适应社会的能力,所以在新时期的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高校教育管理者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各种手段来提升大学生群体这方面的能力。比如自我管理,通过合理的方式引导学生调整自己,控制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坚强、更坚韧。高校应该大力支持社团活动,也应该大力宣传大学生自主创业或者是勤工俭学,让更多的大学生群体提前感受到社会残酷的一面。通过这些不同方式的尝试及学习,让大学生群体的适应能力更强,也让大学生学会承担,理解生活之不易,让大学生群体变得更自信、更独立。

4.激励与感恩结合。在新时期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背景下,大学生群体一方面需要更多的激励,另一方面也需要更多的感恩。既然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管理工作,就需要高校教育管理者充分尊重大学生,多种方式、多种渠道激励学生学习。比如尽量少批评学生或者是过度批评学生,要多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以鼓励的方式让学生更加乐意参与到学习中来,让学生学到更多,通过这种鼓励、赞扬来刺激学生不断探索的欲望。另一方面,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人员也需要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思想。很多学生都是家庭中的独生子女,很多时候都难以理解生活的艰辛。高校应该多开展一些文化活动,来不断改变学生对感恩的认识,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不断的激励学生,不断的让学生学会感恩,能让学生在未来的道路上越走越顺,也能让高校在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不断适应新时代对高校教育的要求。

创新教育论文【第八篇】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是先进教育理念和科学教育模式的合成体,同时其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的特有产物,亦与中国教育环境的发展相辅相成。创新创业教育已历经三个发展阶段,然而其内核所独有的前瞻性与外延发展的局部延宕相冲突,而这一矛盾亦是阻碍此种教育模式科学扩展的因素之一。因此,高校应合理规划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空间,努力使我国高校教育发展与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更新相同步,进而扩大其对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推进作用。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创新模式。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与模式,同时也是以中国高等教育现有状态为基础的理论创造。这一概念既借鉴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与创业教育相关的先进理念,也考虑了我国高等教育特有的发展模式。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创新为手段的创业教育模式,以创业为目的的创新教育理念,科学地将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相结合,进而将其引入大学生的通识教育之中,丰富我国高校的教学模式。而理解这一概念的前提是对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概念的甄别式认知。创新教育是指为适应快速发展的科学信息技术以及社会产业结构调整,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发展学生创新技能为目的的高校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创业教育是指以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心理素质等为目标的高校教育模式。创新创业教育是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科学、有机地结合,是先进教育理念和科学教育模式的合成体。

创新创业教育有诸多特性,而主体性是该模式较为显著的属性之一。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重点在于充分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和创新意识,积极发掘学生的实践操作潜力,使其具备社会实践操作的基本素养。同时以学生的能动主体为着眼点,通过科学的引导方法促使其积极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创造性以及创新意识。值得注意的是,此种教育模式虽然以学生为主体,但在大部分高校的实践过程中,学生这一主体往往因为教育资源的缺失而失去自主性。师资是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因素,优良、充裕的教师资源是学生发挥能动性的基石,但师资却是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短板之一。

首先,我国高校教师组成单一,缺乏“多面手”人才,不能满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需求。此种教育模式不仅要求教师具备通识教育的基本知识容量,还要求教师必须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此类“综合性”教师的人数无法弥补高校专职教师的数量需求。部分高校虽然组织教师接受该教育模式的培训,但是接受培训的教师数量在全体教师中的比例仍然过低。可以说教师资源在总量上无法满足创新创业课程的需求。

其次,教师的专业水平不高亦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发展的瓶颈。部分高校现有的创新创业课程教师多为自我研修型,无创业、管理和经营经验,实践操作能力较低,因此,教师的授课方式也往往是“照本宣科”,无法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从而限制了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创新意识的发挥,教师无法帮助学生从课堂走向创业最前线。

再次,教师队伍的构成不完整,缺乏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大部分高校担任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师多为学校的专职教师或管理学生工作的辅导员等,而无社会兼职教师。兼职教师往往具备一定的创业素养,拥有社会经验且熟悉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在实践方面较有话语权,因此,兼职教师的缺失往往会导致学生无法积极地与社会沟通,无法获得创业的第一手资料,亦无法激发自己的创新意识。

2.创新创业教育观念落后。

尽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适应当下社会、经济以及技术发展环境,然而其理念内核则具有前瞻性,以引领未来发展趋势为目标,因此,教师与学生均需有超前的理念、精准的眼光以及把握机遇的勇气,以现存条件为基础,以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为工具,对未来展开合理且大胆地想象。然而,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观念相对保守,这也是此种教育模式迟迟无法在高校深入开展的原因。

目前,尚存的功利性创新创业观念是大部分高校现有的教育观念,而此种观念是狭义创业教育理念的衍生物,并不能全面概括此种教育概念的内涵。由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受到其外延局部延宕的限制,社会对创新创业的评价一般只以其所创造的商业价值为标准,这便是功利性创新创业观念成为主流教育观的原因。甚至大部分教育管理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创办企业所具备的创业能力和基本知识,将创新创业学科定位至企业管理者速成班以及技术创业培训班等层面,忽略了创新创业教育这一学科真正的教学目的,亦未将此种教育模式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之中。高校只注重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知识培训、技能培训以及相应的'就业指导,而不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这便误导了一些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大学生,使其功利地看待创业,肤浅地认识创新,无法拥有科学地思考和认知。更有高校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精英教育,通过提高入学门槛将大部分学生排斥在此种教育模式之外,这让大部分学生从一开始便失去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机会,深度培养更是无从谈起。

实践是创新创业课堂教育的重要延伸,创新创业教育相对于其他教育模式而言,更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行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创新,认识创业,从而更好地适应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和市场需求。因此,打造高校与社会沟通的平台是创新创业教育由理论走向实践的关键点,而实践平台则是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激情、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保障。现有的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存在建设过于扁平化的问题。正如上文所述,大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观念较为保守,对此概念理解过于片面,这也导致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工作趋于形式化。而外部政策的缺失与资金的短缺则阻碍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的持续扩展。而在部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尚无正规的科学人才培养计划支撑,与之相关的实践课程安排还不是很规范,时间分配也比较少,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的时间无法达到相应的标准。学生在学校所学到的理论很难在实践中开展运用,而学生在实践环节中所积累的经验也无法进入课本形成理论。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与教育理论不同步主要停留在创业竞赛、报告的指导上,很难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即便部分高校有能力扩展实践平台,增设实践课程,成立大学生创业实践园区,却因资金支持后续无力,与企业的联动间断以及校内资源枯竭等问题无法面向全体学生,无法建立“广谱式”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1.加强高校专职师资队伍的多元化建设。

高校要加强专职师资队伍的科学规划,提高实践课程的教学质量和专职教师的培训质量。推进创新创业教学在高校的开展工作,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素养为目标,建立正规的人才培养计划,制定全面的人才培养制度。如制订专职教师培养计划、建立与健全教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等。同时高校要积极开展组建专职教师队伍的工作。正如上文所述,创新创业教育的落脚点是实践课程,故对教师专业素质有较高要求。高校要持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教师既要有较高的通识教学水平,又要具备一定的创业、经营和管理经验。高校还应以校内教师资源为重,积极选拔各专业的骨干教师作为实践课程的技术骨干,形成稳定的教师资源供给链。鼓励优秀教师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允许其进入企业等社会经济体中体验创业过程,科学认识企业的运作、发展、管理,从而达到丰富其经验,提高其实践能力的目标,进而为广大高校学生进行更为专业、质量更高的教学活动。高校也应积极与企业合作,组建一支实践经验丰富且具有一定教学水平的兼职教师队伍。聘请相关的企业家和创业人士等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实现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的联合互动,从而建立一支多层次、多维度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队伍。值得注意的是,高校在组建兼职教师队伍时还需建立健全相应的激励机制,制定合理的聘任规划,认真执行相关程序,对兼职教师的聘任条件和薪酬进行全面考量。兼职教师应从事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并与通识课程进度保持一致,使学生做到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教师聘任方式要保持一定的灵活度,要做到“统一管理,统筹协调,灵活有序”,进而实现教师队伍扩充的良性循环。

科学的教育理念是支撑高等教育实践稳步前行的内动力。现阶段人们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理念较淡漠,并没有真正使这种理念和意识深入人心。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大家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性认识仍未成熟,仍处于摸索、探求的初级阶段,还没有真正清楚它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大学生健康成才的必要性、紧迫性和重要性,因此,更新高校的创新创业理念势在必行。要有全面和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要坚持“门槛设置低,专业分类精,实践力度大,理念更新快”的基本原则,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目标。突破陈旧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束缚,对“培养老板”“企业家提升班”等“片面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内核以及严重滞后于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的人才培养计划进行及时更新,创新高校在教育体制改革中的教学方法和授课形式,充分发挥高校在社会中作为新型经济体的作用。创业教育的终极目标并不是教授学生创办企业的方法,而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综合素养。因此,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应当彻底摒除“精英教育”,不应只以商学院的学生以及参加相关创业竞赛的学生为目标群体,而应该面对全体高校学生,以“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为目标,通过“无门槛”授课方式,惠及广大学生。同时,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要克服“两极”思维,实现高校中介化转型。高校的创新创业理念要积极包容和整合“素质型”和“职业型”两种教育模式,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走出不分层次、不分群体、不分阶段的“初级教育”阶段,做到既要全面覆盖,又要强调个性化,既要提高通识能力,又要增强实践技能,从而深化扩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有“战果”。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既是多式联运的平台,也是校内和校外积极联动的教学体系。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是通过整合学校、企业和社会等各方资源而建立起的开放式、多元化的创业实践平台与基地。高校需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活动,深入认识社会,了解企业现状与发展历程,从而提高学生对创新创业理念的认知能力。教师在指导学生时要充分利用课间实习与毕业实习两大实践时间资源,使学生接触专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习实训基地中体验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发挥优秀毕业生创新创业典型的示范作用和成功案例的激励作用,将这些创新创业的代表请进来,通过讲座、座谈的方式,教育并引导学生,进而丰富学生创新创业知识与体验。高校应构建校内与校外良性联动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可以建立种类繁多、类型多样以及专业性较强的创业工作室。与技术园区联合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学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实践基地中接受与通识教育进度相一致的实践教学,体验企业经营的各项环节,通过此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将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在校内建立实验室、实验中心以及大学生创业园,通过不同形式的校内实践平台为学生进行实践课程练习提供便利条件,利用校内资源集中这一优势进行创新项目研究、举办各类特色创业大赛以及创业实践训练。

通过竞争和合作的模拟训练激发出学生的创业意识,增强其创业体验、增进受教育者之间的沟通交流、培养其团队精神。高校还需整合校内与校外资源,并积极与政府、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建立创新创业平台联动机制。高校要创立校内外创业孵化与创业实践基地,并以技术园区的创业孵化基地和各类型创业中心的联合运作为基础,与各企业等经济体联合互动,共同创建创新创业链式平台。建立校内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与大学科技园,让学生通过实践从理论中走出来,汇集现有的智力、知识、技术、资金,使科技园成为学生科技合作交流与创新创业服务的平台。高校还要提供创新创业相关的软性条件,在加大创新创业教育硬件建设投入的同时,要通过加大校内宣传力度,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和开展主题教育等方式,营造出开放、互动、充满活力和创业热情的良性校园环境。总之,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建设过程中,要做好统筹规划,做好创新创业园区的建设,重新评估现有创业园工作开展情况并加强建设,进而扩建一批新的创业园区。在创新创业园区的建设方面,省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协调省财政部门,把创新创业园区的建设纳入专项资金项目,进行专项专建。

三、结语。

创新创业教育表达着一种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新理念,契合了当今时代潮流,与时代精神相吻合。可以说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的特有产物,它历经了高校自发探索阶段、教育行政部门引导下的多元探索阶段、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的全面推进阶段等三个发展阶段,然而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较之发达国家而言还存在起步晚、发展慢等问题。但是这场教育变革仍在持续,它的发展不仅需要时间,更需要空间,需要学校、政府和企业共同创建的空间,也只有三方集体发力,创新创业教育才能在短时间内实现质的突破。

参考文献:。

[5]周炳.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探析[j].教育评论,(12):12-14.。

[6]刘慧.继续教育发展模式研究综述[j].继续教育研究,(5):1-3.。

相关推荐

热门文档

48 1852167